8.静夜思
- 格式:pptx
- 大小:3.79 MB
- 文档页数:10
8首关于月亮的诗是:1.《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把酒问月》唐·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3.《夜泊牛渚怀古》唐·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4.《古朗月行》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5.《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唐·李白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
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
我似浮云殢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
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6.《苏台览古》唐·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7.《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8.《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静夜思生字组词带拼音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绝小诗。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
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一、会认字注音及组词
夜yè(夜晚)思sī(思乡)
床chuáng(起床)光guāng(阳光)
疑yí(怀疑)举jǔ(举手)
望wàng(看望)低dī(低头)
故gù(故乡)
二、会写字及组词
思sī 反思、思念、相思
床chuáng 木床、起床、冰床
前qián 前方、先前、从前
光guāng 光明、光头、阳光
低dī 高低、低头、低下
故gù 故乡、故友、故人
乡xiāng 乡下、同乡、乡村。
《静夜思》原文注释及简析【原文】《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简析】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
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
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
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
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静夜思简析一、诗歌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创作背景1. 李白出生于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一生游历四方。
这首诗创作于他客居他乡之时,具体地点难以确切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诗人身处远离故乡的地方,在某个静谧的夜晚,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三、诗句解析1. “床前明月光”- 这一句描绘了一个极为常见却又充满诗意的场景。
诗人在床前看到明亮的月光洒下,“明月光”点明了时间是夜晚,而且是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
这个场景的描写非常简洁,却一下子把读者带入到一个静谧、清冷的氛围之中。
2. “疑是地上霜”- 诗人因为月光的皎洁,恍惚间觉得地上像是铺了一层霜。
这里的“疑”字用得十分精妙,它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在恍惚之间的错觉。
这种错觉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月光的清冷洁白,与霜的颜色和质感有相似之处;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诗人当时的心境,孤独寂寞使得他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霜在传统文化中往往象征着寒冷、孤寂,诗人的这种错觉也是他内心思乡之情的一种潜意识的外化。
3. “举头望明月”- 当诗人从恍惚的错觉中清醒过来,他抬起头望向明月。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它常常与思念、团圆等情感联系在一起。
对于远在他乡的游子来说,看到明月就仿佛看到了故乡,因为同一轮明月照耀着自己和故乡的土地。
诗人举头望月的这个动作,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驱使,他试图通过仰望明月来寻找情感的慰藉,或者说是在明月中寻找故乡的影子。
4. “低头思故乡”- 在抬头望月之后,诗人又低下头陷入了对故乡的思念之中。
这个低头的动作,与前面的举头相对应,从动作的转换中深刻地表现出诗人的情感波动。
“思故乡”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这一低头之间达到了高潮。
故乡的山水、亲人、朋友等一切熟悉的事物都涌上心头,虽然诗歌到此戛然而止,但留给读者的是无尽的遐想和对诗人思乡之苦的深切感受。
四、艺术特色1. 语言简洁明快- 整首诗用词简单质朴,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够准确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
一年级语文《静夜思》知识点一年级语文《静夜思》原文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年级语文《静夜思》知识点注释:⑴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⑵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今传五种说法。
①指井台。
②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③“窗”的通假字。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⑤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
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创作背景: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
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静夜思》诗词解析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简析]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
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
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
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
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静夜思原文及诗意解读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情的意境而闻名于世。
作为一首典型的五言绝句,它通过描写夜晚的自然景物抒发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在陌生环境中对家乡的思念与怀念。
下面将对《静夜思》的原文进行解读,带你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这首诗所带来的诗意。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静夜思》的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整首诗共四句,采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将一个晚上的思绪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初读《静夜思》,我们会感受到它带来的宁静与美丽,却暗藏着深沉的思念之情。
第一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通过描写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诗人借助“明月”和“光”这两个形象,展示了夜晚的宁静和美景。
而“疑是地上霜”这句话则显露出一丝凄凉之感,给人以思考的空间。
第二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人在第一句的描述基础上,通过“举头望明月”和“低头思故乡”表达出自己的思乡之情。
在陌生的环境中,诗人通过仰望明月来让思念之情得到宣泄,同时也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意。
整首诗以“床前明月光”为开头,以“低头思故乡”为结尾,形成了自然的回环。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将自然景物和内心情感融为一体。
他以清新简洁的语言,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并将之与月光这一美景相联系,使整首诗洋溢着浓厚的诗意。
《静夜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它以其简短而生动的语言,展示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世界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通过对月光和故乡的描绘,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这首诗用简单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平凡人的内心世界,让人感受到了诗人深深的思恋之情。
通过对《静夜思》的原文及诗意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富含着浓郁的情感和高雅的意境。
诗人用朴实的文字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具象化,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诗歌带来的触动和共鸣。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8课《静夜思》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知识点教材分析: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意:银白色的月光照在床前,好像地上下了白霜。
抬起头来望着高高挂在天空的明月,便不由得低下头思念起故乡来。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
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
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想象丰富而奇特,风格飘逸而豪放自然,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的美名。
他与杜甫齐名,合称“李杜”。
主要作品:《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我会写:思sī(思想)(心思)(秋思)(三思)床chuáng(木床)(床头)(大床)(双人床)前qián(前后)(以前)(从前)(前天)光guāng(月光)(阳光)(光头)(光明)低dī(低头)(低音)(高低)(低三下四)故gù(故乡)(故国)(故人)(故土)乡xiāng(乡音)(同乡)(思乡)(水乡)我会认:夜yè(夜晚)思sī(思乡)床chuáng(起床)光guāng(阳光)疑yí(怀疑)举jǔ(举手)望wàng(看望)低dī(低头)故gù(故乡)易错的字:思:上面是“田”,不要写成“因”。
前:“前”下面的部分“月”的一撇要变成一竖。
光:“光”上部分先写中间的竖,再写两边的点和撇。
低:“低”右边第二笔是“竖提”,最后一笔是“点”。
多音字:思sī思乡sāi于思地dì地上de轻轻地近义词:望--看思--想举头--抬头反义词:举头--低头课后习题:一、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朗读古诗时,首先读正确,读得一字不差,而且读出古诗的韵律。
如朗读节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小学语文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8课《静夜思》教案五篇8.静夜思一、设计说明《静夜思》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
本课教学设计旨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学习生字词,感知古诗内容,体会古诗的韵味,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以达到学生在接受古诗文化熏陶的同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感知古诗内容,体会古诗的韵味,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在接受古诗文化熏陶的同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3.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难点: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四、课前准备1.搜集诗人及本首诗创作的背景资料。
制作本课的课件。
(教师) 2.熟读《静夜思》,预习生字。
(学生)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1.导言: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看谁最聪明。
2.多媒体课件出示: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月亮)3.课件展示月下美景图,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引入并揭示课题。
4.板书课题,学习生字“夜、思”等。
(1)指名试读课题。
(2)指导学生把课题读准。
(3)引导学生说说认识这三个字的方法。
这三个字你们认识吗?是怎么认识的?能给它们找找伙伴吗?(4)教师根据学生口头组词相机板书:安静、夜晚、思念。
5.课件演示秋夜李白望月图,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这是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1)学生看图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2)教师简介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我国唐朝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
这是他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后,在一个安静的夜晚,面对皎洁的月亮产生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我知道很多小朋友已经会读这首诗了,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能认识古诗中的生字,还能正确、流利地背诵这首古诗。
静夜思古诗翻译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第 1 页共3 页静夜思古诗翻译赏析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静夜思古诗意思解释
静夜思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古典诗歌,出自唐代诗人李白之手,它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其简洁抒情的语言与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深深打动了千百年来的读者,得到了无数的赞誉。
静夜思的诗句译为:“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中的“静夜”可以理解为晚上在窗前的宁静的境界,而“思”是指对家乡的挂念之情,感受到它的距离和怀念之情。
从主题上来看,这首诗是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歌,表达了诗人望着月光,看着窗前的霜花,而深切怀念起他故乡的情感。
诗人将他情绪充满的心灵融入月光和霜花,藉以再现他深刻抚怀家乡的心灵景象。
思乡之情可以说是一种极其强烈的情感。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家庭、乡土和家园,有“尊祖敬宗”之念,尊重祖先的传统。
诗人表达的思家乡之情,代表了古代中国文化中对家乡的远见和热爱。
如同诗人所抒发的思乡情感,在当今社会也有很多孤独的人,他们在异乡的日子里偏口思乡,而抚今追昔,对家乡仍旧充满深切的眷恋。
事实上,思乡之情不仅在古代中国出现,在当今世界各国也是如此,只要有思乡之情,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感受到思家乡的温暖。
思乡之情是一种强烈而又宁静的情感。
它可以带给我们一种温暖的家的感觉,唤起我们柔软的心灵,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和安宁。
它也可以让我们充满力量,继续前进,不管是在外旅行、学习或工作。
总而言之,《静夜思》抒发的思乡之情,表达了古今中外、普遍而深刻的感情。
它弥漫着一种宁静而又温暖的情感,激发着人们思乡和抚今追昔的情感。
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疑:好像。
以为。
举:抬,仰。
【译文】坐在井床上看天上明月洒在地上的月光,宛如层层的白霜。
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赏析】《静夜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喜欢的诗,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上了年纪,也不管是客居他乡,还是与亲人相守相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会背这首小诗的,为什么这样一首语句平白如话,情感朴实无华的诗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唤起了深深的共鸣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诗歌的开头是平白的`叙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户外室内,没有一点声响,只有那宁静皎洁的月光,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洒下了淡淡的青辉。
在不经意间,低头一望,还以为是地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秋霜呢。
这显然是一种错觉。
也许,作者本来已经睡着了,在睡梦中回到了家乡,可是却被强烈的思乡情怀唤醒,在朦朦胧胧中,错把地上的月光当做了秋霜亦未可知,“疑”字,用得很传神,细致地反映了当时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恍恍惚惚的感觉,因为自己也隐约地意识到,在屋里是不应该有霜的,可见第一反应是霜,而第二反应就有点怀疑了,等到醒悟过来,这并不是秋霜,而是“床前明月光”时,其实已经是第三反应了。
至于为什么第一反应恰恰是秋霜,则又是颇为令人寻味的,因为秋霜历来是一种感伤的暗示,它表示这又是一年秋风起,唤起无数客子心中深藏的年华易逝的迟暮之感,对此,李白是深有体会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正是他内心的表白。
在他的笔下,秋霜时而铺在了床前,时而又染在了头顶,可见他把秋霜当做了一种寓意丰富的象征了。
而今夕何夕,月色如霜,虽然四下里没有一点声音,而天上的明月和地下的月光却好似在无声地倾吐着什么,使得诗人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了。
他感到怦然心动,有一股同样是无声却是不可抗拒的情感的暗流在胸中涌动流淌。
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播动了他的心弦,从而使他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