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部编本新教材-课文8《静夜思》
- 格式:ppt
- 大小:4.88 MB
- 文档页数:45
统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预习和同步练习课文原文预习: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不仅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才情,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作为学习语文的学生,我们要重视古诗的学习,通过阅读古诗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
下面是统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古诗三首》,让我们一起来预习一下这几首古诗吧。
诗一:《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在明月的照耀下,思念故乡的情感。
通过写实的手法,将诗人身临其境的情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该诗以简洁的文字、凝练的语言给人以深思之感,既传达出作者的乡愁之情,又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敏锐观察力。
诗二:《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作品,通过描绘壮阔的自然景观和抒发对壮丽壮观之景的赞美,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辽阔。
诗人通过描述登高远眺的过程,引领我们一同欣赏大自然的壮丽景色,给我们以启示和感悟,让我们感受到壮美自然景观带给人们的无限想象力和创造力。
诗三:《咏鹅》白鹅捧心冰雪壶,洁白身姿似银蓑。
春雨润物滴珠红,舞翩翩然走青泥。
《咏鹅》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写给其子的儿童诗。
通过对鹅这一平凡生物的描写,骆宾王展示了他对孩子纯真天真的疼爱之情。
诗中以幽默的笔调,描绘了鹅的形象和活动,给人一种欢快活泼的感觉。
在简单的文字中透露出对孩子成长的期望和祝福,诗意丰富,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美。
同步练习:一、填空题1. 李白的《静夜思》以(明月)的照耀和(思乡)的情感为主题。
2.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绘了(大自然)的辽阔和(壮丽)的景色。
3. 骆宾王的《咏鹅》运用了(幽默)的笔调来描绘鹅的形象。
二、判断题1. 《静夜思》是骆宾王创作的。
(×)2. 李白的《静夜思》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写了苦难和痛苦的生活。
小学语文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8课《静夜思》教案五篇8.静夜思一、设计说明《静夜思》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
本课教学设计旨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学习生字词,感知古诗内容,体会古诗的韵味,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以达到学生在接受古诗文化熏陶的同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感知古诗内容,体会古诗的韵味,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在接受古诗文化熏陶的同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3.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难点: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四、课前准备1.搜集诗人及本首诗创作的背景资料。
制作本课的课件。
(教师) 2.熟读《静夜思》,预习生字。
(学生)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1.导言: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看谁最聪明。
2.多媒体课件出示: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月亮)3.课件展示月下美景图,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引入并揭示课题。
4.板书课题,学习生字“夜、思”等。
(1)指名试读课题。
(2)指导学生把课题读准。
(3)引导学生说说认识这三个字的方法。
这三个字你们认识吗?是怎么认识的?能给它们找找伙伴吗?(4)教师根据学生口头组词相机板书:安静、夜晚、思念。
5.课件演示秋夜李白望月图,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这是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1)学生看图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2)教师简介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我国唐朝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
这是他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后,在一个安静的夜晚,面对皎洁的月亮产生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我知道很多小朋友已经会读这首诗了,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能认识古诗中的生字,还能正确、流利地背诵这首古诗。
部编版课文第8课古诗《静夜思》教课反省部编版课文第8课古诗《静夜思》教课反省增产道小学王欣部编版课文第8课古诗《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篇,在学习以前我就预想到每个学生应当差不多都会背,但是经过课前摸底发现其实好多根本禁止。
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以为自己会背了就不用学了。
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为他们长句都读不好,怎么在这堂课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在走进讲堂的那一刻,我内心仍是没有底,但我知道我不可以像平常那样上了。
所幸一堂课下来,倒也有了新的启迪。
一,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板出课题后,让学生读读《静夜思》三个字,而后请他们谈谈:你想提示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就说出了"静"读后鼻音,不可以念成前鼻音,"夜"是整体1 / 3认读,不可以拼读。
于是随机教课静与夜,给它们找找朋友,谈谈能用什么方法很快记着这两个字。
但我还不知足于此,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诗人是在什么时候哪个字告诉我们四周有没有声音"思"是什么意思他在思念着什么呢不测的是,学生很快都理解静"和"夜"的意思。
那诗人思念的是什么呢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梯度,立刻进入了阅读。
二,从生活感情启迪诗的感情只有让学生领会到诗人的感情,才不会在念书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唱。
当学生能读出诗人是思念家乡的时候,我就不失机机地问:他会思念家乡的谁呢学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有的说是亲友挚友,有的说是兄弟姐妹。
真是不可以够小瞧孩子,课前我还担忧他们读不懂诗呢。
于是我又问他们:你们也有过思念爸爸妈妈的时候吗,什么时候最想?有的同学说每日夜晚她最想爸爸妈妈,于是学生的话题就这样翻开了,就这样他们理解了诗人的心情,知道了什么叫做思念。
此时,我让他们再去读一读诗。
最后,我问他们,你感觉你读懂了哪一句或哪一个词,于是所有的诗意都在孩子们的嘴中被解说,他们甚至说:月亮都2 / 3圆了,为何我与家里人还没团聚呢!我理解,此时我的教课目标达到了,也让学生理解了念书不不过不过会读,还要读会些什么。
部编版课文第8课古诗《静夜思》教学反思部编版课文第8课古诗《静夜思》教学反思增产道小学王欣部编版课文第8课古诗《静夜思》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篇,在学习之前我就预料到每个学生应该差不多都会背,可是通过课前摸底发现其实好多根本不准。
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认为自己会背了就不用学了。
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为他们长句都读不好,怎么在这堂课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在走进课堂的那一刻,我心里还是没有底,但我知道我不能像平时那样上了。
所幸一堂课下来,倒也有了新的启发。
一,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板出课题后,让学生读读《静夜思》三个字,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就说出了静读后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体认读,不能拼读。
于是随机教学静与夜,给它们找找朋友,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两个字。
但我还不满足于此,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诗人是在什么时候哪个字告诉我们周围有没有声音思是什么意思他在思念着什么呢意外的是,学生很快都明白静和夜的意思。
那诗人思念的是什么呢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梯度,马上进入了阅读。
二,从生活情感启发诗的情感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不会在读书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唱。
当学生能读出诗人是想念家乡的时候,我就不失时机地问:他会思念家乡的谁呢学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有的说是亲朋好友,有的说是兄弟姐妹。
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课前我还担心他们读不懂诗呢。
于是我又问他们:你们也有过想念爸爸妈妈的时候吗,什么时候最想?有的同学说每天晚上她最想爸爸妈妈,于是学生的话题就这样打开了,就这样他们明白了诗人的心情,知道了什么叫做思念。
此时,我让他们再去读一读诗。
最后,我问他们,你觉得你读懂了哪一句或哪一个词,于是所有的诗意都在孩子们的嘴中被解释,他们甚至说:月亮都圆了,为什么我与家里人还没团圆呢!我明白,此时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也让学生明白了读书不仅仅只是会读,还要读会些什么。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赏析
课文原文: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赏析: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看到明亮的月光,误以为是地上的霜,然后抬头望向明月,低头时又深深地思念起故乡的情景。
诗人通过“明月”这一意象,表达了对远方家乡的深深怀念和无尽思绪。
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李白诗歌的独特魅力。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
这首诗以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动的场景为背景,揭示了粮食来之不易的道理。
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农民在炎炎夏日里辛勤劳作的画面,让人深感农民的艰辛和勤劳。
接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两句,直接点出了我们日常饮食中的每一粒粮食都饱含着农民的辛勤汗水,警示我们要珍惜粮食,尊重劳动。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哲理和鲜明的形象,教育我们要懂得感恩和珍惜。
这两首古诗都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它们以其简洁的语言、深刻的主题和生动的形象,引导孩子们感受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同时,这两首诗也寓含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教育意义,对于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怀、尊重劳动和珍惜粮食等良好品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三)7《静夜思》说课稿(部编版)第一课时一、说教材《静夜思》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作品,是一首语言浅显却感情真挚的思乡曲。
全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成功地刻画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
如霜的月光无声地拨动着诗人的心弦,触发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流传广泛,不少学生已经能够朗读与背诵,但往往是无心成诵,并不明白内容。
特别是难读的字音读不正确,读不出古诗特有的节奏,所以读正确和读出古诗的节奏,需要老师的引领与指导。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指导书写“思”字。
2.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文。
3.想象画面,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节奏、有韵律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古诗语言的凝练。
四、说学情一年级的学生还保留着不少幼儿时期的心理特点与习惯,比如说喜欢玩耍,好动等等。
一年级学生的分析、理解和识记能力比较弱,但他们的形象思维则略胜一筹。
小学阶段,是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接受良好行为规范的训练和约束的阶段。
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识记生字的能力,阅读课文的能力,听说读写能力在不断进步。
基于一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可以采用课件、游戏和儿歌等形式来识记生字。
同时,让他们慢慢地接受书面阅读,利用多种朗读形式培养阅读能力及语感。
因此,这节课老师要引导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通过多媒体课件,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图片认字游戏,掌握生字词。
通过反复吟诵古诗,培养语感。
五、说教法学法1.识字写字。
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如利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利用形近字比较来识记,利用生活经验给生字组词记一记。
2.朗读指导。
首先,让学生读准诗中的每一个字,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注意古诗的停顿,朗读时速度要稍慢,要有抑扬顿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