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3_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 格式:ppt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14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家国情怀及其启示
顾炎武(1822-1885),清朝末代思想家、政治家,在清政府衰败和乱象中把“国民之治”提出来,他深切感受到时代的变化,他所言之“国民之治”,为近代中国的民主运动开辟了道路。
顾炎武的家国情怀,可以从他的思想体系中看出。
顾炎武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只有深谋远虑,努力改革,国家才能兴旺。
因此,他主张为了救祖国,应该把“国民之治”提上日程,提出了以“求贤若渴”、“明刑开罪”、“改革制度”为核心的改革方案,以及“改变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的政治理念。
顾炎武的家国情怀及其启示,强调一个重要的道理,即无论是天下兴衰,还是国家的发展,每个人都有责任,要展现“为民服务”的思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发挥自己的能力。
另外,也强调要以“求贤若渴”为目标,强调要“明刑开罪”,遵循时代发展的正常规律,实现改革制度,改变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顾炎武的家国情怀及其启示,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仁义礼智信,让国家和民族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健康、进步。
顾炎武“以名为治”思想简析朱年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苏州昆山人。
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与黄宗羲、王夫之等并肩于早期启蒙大师的行列,并开有清一代“汉学”的先河,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更成为中华家喻户晓的救世箴言。
顾炎武一生精力惊人,可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其力主为学宜“博学于文”,更要“经世致用”。
难能可贵的是,顾炎武倡导的博学并不局限于对文献资料的广闻博记,而是坚持对社会实践知识的调查和考察。
因为面对明末以来黑暗的社会现实,他早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于对当时政治现状的研究与思考,坚持在黑暗中摸索、探求改造社会的长治久安之策,然而腐朽的明王朝终究逃脱不了最终灭亡的命运。
面对“天下”改朝换代,外族入主中原的残酷现实,顾炎武在痛心疾首之余,明知抗清已无可能,仍凛然自守,永抱遗民之志,坚守节操,拒不入仕清廷而远行避害。
后历经数十年的艰辛,考察山川地理,察访社情民意,在这同时著书立说,对明王朝灭亡的教训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探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颇有创见、“经世致用”的政治主张,给后世留下了一份丰富的精神遗产。
其中,在巨著《日知录》中提出的“以名为治”的思想观点,时至今日,仍然值得我们借鉴、思辨,值得我们为之探析和研究。
一、“以名为治”思想的精神内核是“治世必自人道始”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曾对顾炎武其人其书给予极高的评价,他在《清代学术概论》中盛赞顾炎武能“贵创、博学、致用”,认为其作为清学一代开山宗师的地位固然无可撼动。
对于顾炎武著述的《日知录》,梁启超认为“不仅为有清一代学术所从出,且其学后继有人”;他还引用《四库全书总目》中对该书的评价,以为:“大抵亭林所有学问心得,都在这书中见其梗概。
每门类所说的话都给后人开分科研究的途径。
”“以名为治”,是顾炎武在《日知录》中阐述的关于天下大治的一系列政治主张之一。
此种观点的提出,是立足于他历来重视人心风俗对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的正向调节作用这一基础之上的。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是什么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是什么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本名顾绛,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南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市)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1、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思想。
2、对理学的`正面批评。
他指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不取之五经,而但资之语录”。
3、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提出“行己有耻”的道德教育观点。
5、提出“多学而识”的治学主张。
6、提出“经世致用”的教育改良主张、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
7、崇尚创新的独特见解。
顾炎武的学术思想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
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成为开启一代学术先路的杰出大师。
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
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终结了晚明空疏的学风,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
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
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
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历史学家钱穆称其重实用而不尚空谈,“能于政事诸端切实发挥其利弊,可谓内圣外王体用兼备之学”。
顾炎武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