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94.50 KB
- 文档页数:2
比较文学韩国学界关于顾炎武研究的历程和状况简析宿国萍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摘要: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合称“三大儒”。
目前海内外学界关于顾氏的研究视角多样、成果丰硕。
但涉及韩国学界对顾氏研究状况的论文甚少。
本文通过概述韩国古代、近现代学界对顾氏本人及其作品的研究历程、状况,总结顾氏思想、作品在不同时期的传播特点及对当时学界的影响。
关键词:顾炎武;朝鲜王朝后期;韩国近现代;研究状况顾炎武,本名绛,字宁人,学者尊称“亭林先生”,是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
顾氏一生著作等身,研究领域涵盖经学、史学、地理考证学、音韵训诂学等,是公认的“通儒”。
其强调实证考据的治学态度和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一扫有明一代空疏之风,开创清初朴学之风,被誉为“清学开山之祖”。
目前国内学界围绕顾氏的研究视角多样,甚至有很多跨学科研究,可谓百花齐放,此处不再赘述。
本文通过梳理朝鲜王朝后期和韩国近现代学界对顾氏本人及其作品的研究历程、概况,总结顾氏思想、作品在不同时期的传播特点及对当时学界的影响,与学界同仁共同探讨顾氏在海外的影响研究。
一、朝鲜王朝后期对顾炎武的思想及其作品的接受、影响韩国学界认为19世纪的朝鲜王朝分为三个时期,即前期(1801年~1849年)、中期(1850年~1863年)、后期(1864年~1894年)。
据学界推断,顾氏著作最初由燕行谢恩副使徐文重引入朝鲜。
徐氏所著的《燕行日録》(1690年)。
记录了燕行途中购入的书籍目录,其中就包括《日知录》。
虽然顾氏离世不久后,其作品就已流入海外,但传播范围不广。
对顾氏作品真正开始探讨、议论的时期是英祖朝后期。
当时学术界盛行博学的学问观和考证的治学态度,这跟顾炎武的治学态度、方法论异曲同工。
由此朝鲜朝后期学者开始阅读、接受顾炎武的著作及思想,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一)排清尊明的忠义儒学观朝鲜后期学者为顾炎武甘为明朝遗民、不走清朝仕途的气节所折服。
谈谈顾炎武的“学以致用”作者:孔见来源:《中华魂》2017年第12期在中国古代,善于“学以致用”的学者群体中,明清思想家顾炎武无疑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顾炎武,原名绛,明亡以后,改名炎武。
他在明朝末年,曾参加过反对宦官权贵斗争的复社组织。
清兵入关后,又先后参加过南明的反清斗争和家乡昆山人民自发的武装自卫斗争。
失败以后,以诗歌揭露清王朝的血腥屠杀人民的罪行,讴歌了人民群众的爱国义举。
他不仅写过许多闪耀着爱国激情的优秀诗篇,而且在学术上有着更高的造诣。
顾炎武一生治学,勤奋专注,没有一天离开过书本。
《诗》、《书》、《易》、《礼》、《春秋》等儒家经典,《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乃至《资治通鉴》等史学著作,几乎都能背诵。
他还十分留意时事,如《明十三朝实录》以及奏折、邸报、公文等都是他留意研究的对象,努力从中探求现实的问题。
遇到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则广泛地参照各种资料,穷源探本,求索答案,提出自己的见解。
孔子的学生子夏曾经勉励人们要“日知其所亡”。
就是说,每天都要掌握一些过去没有掌握的知识。
顾炎武正是这样做的。
他每天都会把自己治学的心得体会写成札记。
这样整整积累了30多年,然后再加以整理,这就是传之后世的著名的《日知录》。
顾炎武知识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为时人所钦佩。
当时的文人学士遇到难解的学术问题,总是心悦诚服地向他求教。
每遇到这种情况,顾炎武总是能够把人家提出的问题,从问题的起源、演变的来龙去脉和结果,讲得清楚明白,尽可能地满足提问者的需要。
难怪时人称赞其:“轶事有不知者,必征诸先生。
先生手画口诵,探源竟委。
”顾炎武一生勤勉,著述异常丰富。
但他不是只在故纸堆里讨生活的人,而是有值得赞许的写作动机和人生追求。
他反对空谈,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
而他主张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他人生崇高追求的深刻反映,也表现了他治学、著述的内在动力。
顾炎武《音学五书》入声韵研究——k尾入声韵的离析顾炎武《音学五书》入声韵研究——k尾入声韵的离析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顾炎武《音学五书》入声韵研究---k尾入声韵的离析姓名:胡蓉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指导教师:黄仁?2010-05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经学大师,在哲学、经学、史学和小学等各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和重要贡献,是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和音韵学家,被后人称为清代古音学的“开山之祖”。
顾炎武的古韵学造诣颇深,他所创的入配阴声理论、离析《唐韵》的研究方法和古韵十部的建立受到了古音学家的赞同。
他的古音学著作《音学五书》在清代古音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音学五书》从理论和实践上彻底的否定了叶韵说,奠定了古音学研究的基础。
顾炎武以离析的方法将古韵分为十部,堪称古韵研究方法的典范。
顾炎武及其音韵学理论为古音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世的音韵学家研究古音,深受顾氏音学理论的影响,从顾氏的研究成果中得到启示。
顾炎武及其著作《音学五书》不单开拓了清代音韵学研究的新领域,还为现今的古韵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顾炎武的古韵研究贡献除了广为人知的入配阴声体系的开创以及建立了一整套以考据学为基础的古音学体系外,主要还是他对入声韵分部研究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顾炎武离析入声韵,将三十四个入声韵目中的“屋、沃、觉、药、铎”等韵一分为二派入四部相配阴声,尤其是顾炎武对-k尾入声韵的离析,对后代入声研究影响巨大,后之学者江永、段玉裁、江有诰等皆接受其入声韵部的划分,虽然顾炎武在入声与阴声的具体相配关系上稍有欠缺,但瑕不掩玉, 顾氏首创之丰功伟绩之贡献仍不可磨灭,为汉语音韵学史所铭记,名垂千古。
后世研究者对顾炎武的入声分部尤其是-k尾入声韵的研究很少,而种种古音研究资料表明,顾炎武在入声分部方面的贡献尤为重要。
以《音学五书?唐韵正》中对入声韵字的离析为例,顾炎武离析“屋、沃、烛、觉、药、铎、陌、麦、昔、锡”等 10个带-k尾的入声韵,除了“屋”韵三分外,其余九韵基本是一分为二。
顾炎武简介参考资料一:中文名:顾炎武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613年职业: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语言学家:别名:原名绛,字忠清出生地:苏州府昆山千灯镇逝世日期:1682年代表作品:《知录》、《音学五书》、《军制论》、《天下郡国利病书》参考资料二: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江苏昆山人,尊称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
曾参加抗清斗争,之后致力于学术研究。
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
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等。
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
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
他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
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主张。
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参考资料三:顾炎武(1613年—1682年),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本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正因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因此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
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
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021114111 黄春桥——浅析顾炎武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思想顾炎武(公元1613-1682年)原名绛,明亡后改为炎武,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学者。
近代学者梁启超称顾炎武为“清学开山之祖”。
他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他一生名满天下,以“行奇学博负海内众望”①“继往开来有清学开山之誉”②。
嗣祖顾绍蒂常常告诫他“士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水火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之,逐步确立了学以经世的志向。
顾炎武在晚年笃志经史,不仅学问功力渐臻深厚,而且其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更趋成熟,探讨他这一时期思想,莫过于他晚年所写的<<日知录>>,<<日知录>>是顾平生心力精心结撰的作品,叫做“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山河破碎家难频仍,顾寄心事与笔端,写下了许多激情爱国诗篇。
他以衔木填海的精卫自况,发出“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③的呐喊,顾炎武在诗歌的创作上的现实主义精神,因而他在不同时期所写的诗尽管激发诗的情感的客观环境各不同,然而感时抚势,直抒胸臆,无一不是他真实性情的抒发,唯其真实所以当明清易代之际,他所写的<<感事>><<京口即事>><<千里秋山>>的诗,既有对明末腐败政治的揭露,又有对抗清将帅史可法的讴歌,还有对清军铁蹄蹂躏的控诉,沉雄悲壮,朴实感人.北游之后,迄于逝世,他生无一锥士,常在四海心,在顾笔下寄托着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未省答天心,且望除民患”<<夏日>>,<<黍苗>>不作歌<<硕鼠>>徒兴叹<<夏日>>憧憬着四海皆农桑,弦歌遍井闾”的太平盛世,表示愿做劝农官,巡行比陈靖.然绘遍中原粒食诘百姓。
明末封建社会的极度腐朽,昏君无庸,奸臣当权,政治腐败黑暗,面对这样的现实,顾炎武发出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呐喊。
[作文素材]古代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古代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导语:书是我们人生中的重要伙伴,如果缺少了它的陪伴,将会失去许多的乐趣。
下面是古代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欢迎阅读。
车胤是晋代的名臣,以博学闻名。
他从小勤奋好学,但家里特别穷困,有时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
这样一到晚上,车胤就不能读书,为此,他非常苦恼。
一个夏夜,车胤无聊地坐在屋外纳凉。
这时,在草丛里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小虫子身上一闪一闪的亮光多像灯光呀!他赶紧找来一个用白纱制成的小口袋,一口气捉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口袋里。
这么多虫子发出的光聚在一起,不就是一盏小小的灯吗?车胤拿着这盏“灯”,高兴地进屋读书去了。
就这样,车胤经历长年累月的苦读,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晋朝一代名臣车胤,小时候家里的条件并不好,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但他为了读书学习,并不气馁,用装了几十只萤火虫的“灯”勤奋读书,最后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古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尚且好学不厌,现在党和政府为我们提供一个如此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青少年来说,就更应该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不要浪费了求知求学的好时光。
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大将,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却不爱读书。
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大将军了,肩上担子很重,一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
”吕蒙便开始读书。
慢慢地,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
一次,他读到孙膑用“减灶计”诱使庞涓轻敌,最后打败庞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开。
于是,吕蒙逐渐爱上了读书。
在军务繁忙之余,他便一头钻进书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代的兵法和史书。
几年下来,吕蒙的军事才能大有长进。
孙权大为高兴,就让吕蒙担任了大都督,统领全国兵马。
不论什么时候,学习都是不可缺少的。
古人说:“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学习之后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经历困苦才学习的人,又次一等;经历了困苦还不知道学习的人,就是最下等的人。
”当前,青少年正在经历困苦,在这种环境下,如果还不抓紧时间学习,可能就真的会成为最下等的人了。
摭谈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作者:王予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22期摘; ; 要:经世致用思想盛行于明清之际,为多方面关注。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著述中重视这种求实之学。
《历代帝王宅京记》是顾炎武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历代都城的叙述,表现其爱国情怀,让后世吸取经验教训,体现了经世致用,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
关键词:顾炎武; ; 经世致用; ; 《历代帝王宅京记》一、顾炎武简介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现江苏省昆山市人)。
本名绛,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因为仰慕文天祥的学生王炎午不屈不挠的品格,后改字为宁人,明亡后改名为炎武。
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又被后人尊称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经学家、音韵学家和史地学家,在很多方面颇有造诣。
顾炎武一生坎坷,明朝灭亡后,他一直积极从事反清复明的斗争,失败之后云游四方。
他一直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主张经世致用,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将其誉为“清学开山之祖”。
顾炎武学识渊博,一生著述颇多,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文集》《肇域志》《亭林诗集》《历代帝王宅京记》等,被世人称为“通儒”。
二、关于《历代帝王宅京记》《历代帝王宅京记》全书共分为20卷,前两卷为总论,后18卷主要辑录了从伏羲至元有关都城建制年月、布局、都邑、寺观、城郭、宫室等方面的内容,阐述了建都和封建政治关系,总结了历代王朝从鼎盛到衰落的经验教训。
《历代帝王宅京记》分论共18卷,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五二七册,全书主要分为:提要、总序上(卷一),总序下(卷二),卷三到卷七叙述关中地区,卷八到卷十一叙述洛阳,卷十二记载南阳(缺)、成都,卷十三记载邺城,卷十四记载建康,卷十五记载云中,卷十六记载晋阳、太原、大名,卷十七记载大梁,卷十八记载宋州、临安、临潢,卷十九记载幽州,卷二十记载辽阳、大定、会宁、开平。
名人故事:顾炎武勤于攻读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大学者,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的造诣,是当之无愧的一大名儒。
顾炎武从小就勤奋学习,对待学问非常认真。
长大后,每当外出旅行时,他都用马或骡子驮着沉甸甸的书,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游历中,顾炎武还非常重视第一手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如果他走到某地,发现那里的地理、风俗等情况与自己以往知道的`不同,就会打开相关的书本进行核对、校正。
顾炎武就这样手不释卷,刻苦攻读,终于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顾炎武凭着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在众多学术领域成就非凡,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
【感悟】青少年学习要像顾炎武一样具有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的精神,这样,才能够在狱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在未来的社会中施展身手。
与友人论学书顾炎武四、延展资料(一)张岂之:顾炎武《日知录》《日知录》,明末清初大思想家、大学者顾炎武著。
顾炎武,字宁人,初名绛,因敬仰南宋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更名炎武。
曾自署蒋山佣。
学者称亭林先生。
江苏昆山人。
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
年轻时曾参加知识分子团体“复社”的活动;1645年6月在家乡昆山参加过武装抵抗清军的斗争,失败后在大江南北隐姓埋名生活达二十年。
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他离开江南,先后到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游历考察史地,拜谒明十三陵,并访问学者。
1681年在由陕西华阴到山西曲沃的途中患病,于1682年正月初九逝世,享年70岁。
顾炎武崇尚实学、博极古今,于诸经群史、历代典章、河漕兵农、天文舆地、艺文掌故、音韵训诂靡所不究,著作有《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日知录》、《韵补正》等。
其中《日知录》是他积三十余年读书有得,编次而成。
自言“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是他一生学问和思想的结晶。
《日知录》初刻本为8卷,于1670年《清康熙九年》刻于准安,称符山堂初刻本。
后来作者陆续有所增补,于1676年(康熙十五年)成三十卷。
今本32卷是他的弟子潘耒于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在福建建阳刻印的,那时顾炎武逝世已十三年。
《日知录》是笔记形式的著作。
用潘耒的话说:“此《日知录》则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者。
”(见潘耒序文)顾炎武曾把其内容概括为上、中、下三篇,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文。
《四库全书提要》对其内容有进一步的分述,说:“书中不分门目,而编次先后则略以类从:大抵前七卷皆论经义,八卷至十二卷皆论政事,十三卷论世风,十四卷十五卷论礼制,十六卷十七卷论科举,十八卷至二十一卷皆论艺文,二十二卷至二十四卷杂论古义,二十五卷论古事真妄,二十六卷论史法,二十七卷论注书,二十八卷论杂事,二十九卷论兵及外国事,三十卷论天象术数,三十一卷论地理,三十二卷为考证。
顾炎武简介参考资料一:中文名:顾炎武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613年优美散文摘抄职业: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语言学家:别名:原名绛,字忠清出生地:苏州府昆山千灯镇逝世日期:1682年忍耐的名言代表作品:《知录》、《音学五书》、《军制论》、《天下郡国利病书》参考资料二: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江苏昆山人,尊称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
曾参加抗清斗争,之后致力于学术研究。
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
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等。
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
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
他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
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主张。
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参考资料三:顾炎武,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本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正因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因此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
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
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
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
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初九丑刻不幸逝世,这位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享年七十。
早年求学顾炎武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生于昆山千灯镇,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原为顾同应之子,曾祖顾章志,顾氏为江东望族,徐乾学、徐秉义、徐元文三人是顾炎武的外甥。
《天下郡国利病书》作者《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所著。
它记载了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120卷。
其重点讲述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并且他十分重视研究各地兵要地理,深感兵防之重要,所以书中对全国各地的形势、险要、卫所、城堡、关寨、岛礁、烽堠、民兵、巡司、马政、草场、兵力配备、粮草供应、屯田以及有关农民起义和其他社会动乱等方面资料,均有详细摘录。
作者简介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
初名继绅、绛,字忠清,后改名炎武,字宁人。
与黄宗羲、王夫之合称清初三先生,加上唐甄合称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
顾炎武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等。
诗词名句:所谓一国皆狂,反以不狂者为狂也。
——《日知录·卷三》古人求没世之名,今人求当世之名。
——《日知录·卷七》水为地险,酒为人险。
——《日知录·卷二十八》文以少而盛,以多而衰。
——《日知录·卷十九》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卷十三》文章无定格,立一格而後为文,其文不足言矣。
——《日知录·卷十六》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日知录·卷十三》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顾炎武《精卫·万事有不平》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顾炎武《与友人书(节选)》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二首·其二》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顾炎武《与友人书(节选)》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日知录·卷十三》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繁简之论兴,而文亡矣——《日知录·卷十九》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顾炎武《精卫·万事有不平》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顾炎武《与友人书(节选)》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顾炎武《精卫·万事有不平》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顾炎武(1613年-1682年),字季阳,号种庵,江苏无锡人,明末清初思想家、政治家。
他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名人之一,对社会政治制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探讨有深远的影响。
教育思想
顾炎武提倡教育应以实用为主,反对空泛的书本知识。
他主张培养人才应该注
重实际应用能力,强调“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提倡学以致用。
封建社会批判
顾炎武追求社会正义,主张废除贵族特权,倡导平等观念。
他提出了“唯一兴邦”、“保民、抚民”等主张,以实现国家治理的公平和正义。
民生观念
顾炎武关注民众生活状况,主张政府应当关心百姓疾苦,建设强大的基层组织,以保障民众的利益和权益。
历史观点
顾炎武重视历史观念,认为历史是了解现在的重要途径。
他强调历史的连续性
与发展规律,主张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指导未来的发展。
思想传播
顾炎武提倡“知行合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他的思想主张广泛传播,影
响了后人的观念,成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之一。
以上是对顾炎武思想主张的简要介绍,他的思想观点在当时有重要影响,并为
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廉耻顾炎武一、写作背景顾炎武有激切的救世之心,身处国破家亡之际,亲见读书人平日只知空谈心性,一旦大难来临,少数人虽能殉死以报君王,但对大局却毫无裨补;而大部分则变节投降,令人不齿。
遂揭橥“耻”作为修身之大节,提出“行己有耻”的古训,强调个人、国家的祸败乱亡,皆由“无耻”导致。
二、作者介绍(一)顾炎武字号、生平、学术成就、掌故轶闻(二)日知录三、国学常识(二)新旧五代史五、难句精解1.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
─礼、义,是治理人民的重要法则;廉、耻,是培育人民的重要节操。
2.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以没有羞耻心为最大的耻辱,那么必能终身远离耻辱(没有耻辱)。
─意涵:知无耻为可耻,而能改行从善,则终身无复有耻辱之累。
─共四个“耻”字,第三个“耻”为意动动词:“以……为耻”。
第一、二个“耻”指羞耻心,第四个“耻”指耻辱,皆为名词。
3.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羞耻心对于人关系太大了!对于玩弄(为:做、从事、玩弄)机巧变诈的人,羞耻心对他是用不上的(没有地方用羞耻心)。
─意涵:从事巧诈者恬不知耻。
4.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表现对民族“知耻”的信心,亦期许自己是“独醒之人”。
意同于宋韩琦九日小阁:“莫嫌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5.吾时俯而不答。
─颜之推不苟同媚外无耻的行为。
先引用颜氏家训对比颜之推与同时代谄媚外族者,藉此影射媚清的士大夫,而表达强烈的谴责。
6.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顾炎武借颜之推深自警惕之意,讽刺当时降清、媚清之人。
六、形音义比较十、延伸学习(一)廉耻(全文补足)顾炎武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相关人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
他的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相关人物顾炎武(1613-1682),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县(今属江苏省昆山市)人。
明末参加昆山抗清义军,失败后漫游南北,致力于学术活动,并改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
有时自署蒋山傭,学者尊称亭林先生。
顾炎武学识渊博,主张经世致用。
其著述颇多,以毕生心力所著为《日知录》,另有《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
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以八字成文的语型,出自梁启超,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有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故事文天祥宁死不屈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
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
”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缘由虽然顾炎武一直奋力于与清军的抗争之中,但是明朝大势已去,南明遗民的势力完全不足以抵抗清军。
零零散散的南明遗民,在清军的一击之下便溃不成军,根本无力反抗。
顾炎武为了扩大南明的势力,在所著《日知录》中号召汉人加入到南明的势力当中来。
顾炎武的观点是明朝的政治由皇帝和大臣共同谋划,不布衣百姓之事。
但是天下的兴亡之事,即便是街头的贩夫走卒、又或是田里农耕劳作的老农也责无旁贷。
顾炎武(1613~1682)
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
原名绛,字忠清。
明亡,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
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江苏昆山人。
他出身于江东望族,明末,家道中落。
社会的危机,家境的窘迫,逐渐孕发为学以救世的思想。
十四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便与同里挚友归庄共入复社。
二人愤世疾俗,有“归奇顾怪”之称。
自二十七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明亡,南明弘光政权在南京建立,获授兵部司务之职。
次年清军南下,他在苏州从军抗清,兵败,避居常熟。
继弘光政权之后建立的隆武政权,复授以兵部职方司主事。
此后十余年间,他频繁往来于太湖沿岸一带,与归庄等人以匡复故明为志。
后为豪绅所迫,于顺治十四年(1657)弃家北游。
康熙七年(1668),在山东济南为文网罗织,身陷囹圄。
出狱以后,更决意不与清廷合作。
十七年,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拒不就荐。
次年,更誓死不入《明史》馆。
此后,即客居山西、陕西,潜心著述不再入都。
康熙二十年在山西曲沃病逝。
在北游的二十余年中,顾炎武遍游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足迹所至,无三月之淹,并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行了万里路,亦读了万卷书。
他的《日知录》、《音学五书》等近五十种著作均写成于这一时期。
顾炎武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
明末,宋明理学已入末路。
入清,顾炎武承继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
他断然摈弃“性与天道”的空谈,力倡“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为学之道,一生为学,实事求是,不立门户,不分畛域,一归于经世致用。
终其一生,皆以“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之计”为怀,大声疾呼“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在宇宙本源上,沿宋代哲学家张载的主张,提出“盈天地之间者气也”,“非器则道无所寓”的命题。
他重申宋人黄震的见解,认为“理具于吾心,而验于事物”。
面临着以什么取代心学的抉择,他选取了经学,提出了“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的主张。
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
后世学者或是继承了他的为学方法,或是发扬了他的治学精神,不仅演成了乾嘉汉学的鼎盛局面,而且取得了清代学术文化多方面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