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简介_顾炎武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
- 格式:docx
- 大小:18.44 KB
- 文档页数:5
昔者,炎武先生,博学多才,忧国忧民,其志如精卫填海,不屈不挠。
余闻其事,感其志,遂为之赋诗,以纪其行。
炎武先生,字宁人,号亭林,吴郡昆山人也。
生于明崇祯十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
先生少孤,家贫力学,博览群书,尤好经史,遂以经世致用为己任。
时值明末,国事日非,先生忧心如焚,遂弃科举,专事讲学,以图振兴中华。
先生尝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此言也,足以见其忧国之心。
先生自谓:“吾辈生于末世,不能为圣贤,当为天下苍生,尽一份力。
”是以,先生不辞劳苦,四处奔波,讲学传道,以启迪后学。
一日,先生游历江南,至精卫山,见山势险峻,林泉幽美,心生感慨。
遂赋诗一首,以寄其志:精卫山前水自流,千年怨气未曾休。
空山寂寂无人语,唯有精卫泣不休。
诗中之意,盖言精卫填海,虽千载如一日,然其怨气不散,志向不渝。
先生以此自况,虽身处乱世,然其忧国忧民之心,亦如精卫填海,无怨无悔。
先生平生,历尽艰辛,尝言:“吾辈读书,非为科第,乃为经世。
”是以,先生虽不热衷于功名利禄,然其学问深广,著作等身。
其中,《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皆为后世传颂。
先生之学,以经世致用为宗旨,主张“实事求是,不尚空谈”。
其治学严谨,勇于创新,对后世影响深远。
先生尝言:“天下之事,无不可为,惟在人为。
”此言也,足见先生之胸襟与气度。
然先生之志,未竟其全。
清兵入关,明室覆灭,先生悲愤欲绝,遂隐居于深山,以避世乱。
先生虽隐,然其忧国忧民之心,未曾稍减。
每当夜深人静,先生常独坐山巅,仰观星空,感慨万千。
先生尝曰:“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然吾辈当以天下为己任,尽一份力,方不负此生。
”此言也,足以见先生之豪情壮志。
今先生已矣,然其精神永存。
吾辈后人,当继承先生之遗志,奋发向前,为中华民族之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正如精卫填海,虽千难万险,终不改其志,方为中华民族之脊梁。
翻译:昔日,顾炎武先生,博学多才,忧国忧民,其志向如同精卫填海,坚定不移。
我听闻他的事迹,感叹他的志向,于是为他作诗,以记载他的行为。
顾炎武《日知录》经典名句,积淀前贤的智慧,带给后人启迪助读资料顾炎武(1613—1682年),字宁人,江苏昆山人,学者称亭林先生。
顾炎武极富民族气节,清兵入关,起兵抗清。
失败后,从商,继之以漫游南北,其足迹踏遍了京歌、昌平、代州、蓟州、遵化、玉田、永平、山海关,还到过太原、大同、榆林。
67 岁时,始在陕西的华阴定居。
他终生不仕清朝,竭尽全力于著述事业,写出了《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等学术著作。
《日知录》是顾炎武一生学问的精华。
他从30岁起,每逢读书均做笔记。
到60岁时,他对先前自己所做的笔录进行反复探究,长期思索,多次修订,做成此书。
《日知录》内容宏富,贯通古今。
32 卷本的《日知录》有条目1 019条,长短不拘,最长者《苏淞二府田赋之重》有5 000多字;最短者《召杀》仅有9 字。
《日知录》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技、哲学、宗教、历史、法律、经学、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这也反映了作者渊博的学识。
阎若璩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大师,长于考据,但他服膺顾炎武的学识,曾说:“读顾炎武书,心花怒放,又汗流浃背。
”名句赏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出自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
意思是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君子之学,死而后已。
出自《顾亭林诗文集·与人书六》。
【译文】君子的学问,需要终身追求。
祖生多意气,击揖正中流。
出自《京口即事》。
【译文】祖遨意气风发,誓复中原,渡江北伐,一举成功。
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出自《秋风行》。
【译文】人生富贵就像白驹过隙,转眼就会逝去,只有人的荣辱之名像金石一样永存。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
字面的意思就是龙到晚上还行雨,树到暮春还开花。
寓意就是上面的,垂暮之年,疾病卧床,犹克服各种无法想象的困难,勤奋著书。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顾炎武简介参考资料一:中文名:顾炎武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613年职业: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语言学家:别名:原名绛,字忠清出生地:苏州府昆山千灯镇逝世日期:1682年代表作品:《知录》、《音学五书》、《军制论》、《天下郡国利病书》参考资料二: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江苏昆山人,尊称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
曾参加抗清斗争,之后致力于学术研究。
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
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等。
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
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
他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
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主张。
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参考资料三:顾炎武(1613年—1682年),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本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正因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因此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
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
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
原名绛,字忠清。
明亡,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
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江苏昆山人。
他出身于江东望族,明末,家道中落。
社会的危机,家境的窘迫,逐渐孕发为学以救世的思想。
十四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便与同里挚友归庄共入复社。
二人愤世疾俗,有“归奇顾怪”之称。
自二十七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明亡,南明弘光政权在南京建立,获授兵部司务之职。
次年清军南下,他在苏州从军抗清,兵败,避居常熟。
继弘光政权之后建立的隆武政权,复授以兵部职方司主事。
此后十余年间,他频繁往来于太湖沿岸一带,与归庄等人以匡复故明为志。
后为豪绅所迫,于顺治十四年(1657)弃家北游。
康熙七年(1668),在山东济南为文网罗织,身陷囹圄。
出狱以后,更决意不与清廷合作。
十七年,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拒不就荐。
次年,更誓死不入《明史》馆。
此后,即客居山西、陕西,潜心著述不再入都。
康熙二十年在山西曲沃病逝。
在北游的二十余年中,顾炎武遍游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足迹所至,无三月之淹,并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行了万里路,亦读了万卷书。
他的《日知录》、《音学五书》等近五十种著作均写成于这一时期。
顾炎武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
明末,宋明理学已入末路。
入清,顾炎武承继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
他断然摈弃“性与天道”的空谈,力倡“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为学之道,一生为学,实事求是,不立门户,不分畛域,一归于经世致用。
终其一生,皆以“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之计”为怀,大声疾呼“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知识点总结一、顾炎武的生平顾炎武的生平颇为传奇,他在明末清初之际,见证了明朝的覆灭和清朝的建立。
他曾环游南北,结交名士,广交朋友,深受当时诸多士大夫的赞誉。
在政治上,他曾出任湖广提学,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为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努力奋斗。
在文学上,他也作为一位文学家、思想家,对当时的文学和思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顾炎武的思想顾炎武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在政治、社会、伦理、教育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见解和理论。
他反对儒学正统,提出“尚书精神”、“天人合一”、“诚意诚行”,主张“政之本在民,政无常立,但民常立”。
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思想家和政治家,对于明末清初的中国社会变革和学术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尚书精神顾炎武提出尚书精神,主张从《尚书》中获取真理、道德规范和政治准则,认为“书本易知,而其大教不易”。
他认为尚书是中国古代经典的精华,是儒家文化的源泉之一。
他通过研究和解读尚书,提炼出尚书精神的核心观念,强调修身、治国、安民、利世的价值取向,主张“仁”、“义”、“礼”、“智”;提出“上庸颂”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是中国古代儒学的一种自我反省和道德塑造。
2. 天人合一顾炎武主张天人合一,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连绵不断的整体,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
他认为“阴阳调和、五常充盛”是天地万物生长发育、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
他提出道德行为应该与天地万物的发展和变化相适应,主张“仁者以治之,曲直容而宽纵之”,强调政治家和君子应该顺应天地万物发展的规律,布置政治制度、处理政治事务,推行政治政策。
3. 诚意诚行顾炎武主张诚意诚行,他认为人应该以诚意诚行对待天地、对待社会、对待国家、对待人民,应该积极努力、真诚坦率、单纯朴素地履行道义、守信用、取得社会信任和人民拥护。
他主张“天下公平,方乃无忧,故君子、诚则固”;主张“作者造物之人民,宁使其老弱、清富各有所长,逡巡箕踞款诚其区”,提出颇具现实意义的政治指导思想。
清代诗人顾炎武(1613-1682)是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他的诗词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以下是一些著名的顾炎武诗词全文:
1.《精卫》:
翩翩精卫鸟,飞行万里天。
海滨遗恨事,衔石报仇冤。
浪涛涛何汹涌,风急急且翻篇。
矢志填沧海,何惧苦辛艰。
2.《海上》:
茫茫东海波连天,天边大月光团圆。
舟子相呼过海岸,商人指点认烽烟。
一曲红儿歌宛转,千年白骨恨纠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狱中示子》:
悠悠岁月在,怀抱何时开?
父子今分散,相思首重回。
青松生石上,翠竹倚栏回。
大有乾坤事,无言泪满襟。
4.《岁寒堂》:
岁寒堂前松柏长,曾是君子停车骑。
今来堂上宾客稀,唯有松声杂雨滴。
寒梅破雪独自开,清香满目春风吹。
知音难觅无知己,千古风云同一悲。
5.《桃花扇》:
桃花扇底江南水,烟柳长堤处处春。
世事悠悠共长短,人生乐事何穷已。
百年兴废随流水,千古风华共飘零。
唯有桃花扇底水,年年依旧照江滨。
他的诗词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教育名家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顾炎武,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
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人称亭林先生。
他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涉猎。
继承了晚明思想学术界对宋明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批判,建立了他的以经学济理学之穷的学术思想,他主张“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为学宗旨和立身处世的为人之道,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主要作品有《日知录》、《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以下通过四件事情介绍下他的人生历程。
亭林北“游”明末,国事溃败,民不聊生。
顾炎武有感于国家多难,应举试却名落孙山,便选择了一条学者之路,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
谁知,外患日甚,内患又起,家里突遭变故。
于是不得不将祖产800亩粮田典押给了昆山豪族叶方恒。
他的族叔为侵吞顾炎武的家产,竟与叶方恒勾结;顾氏家奴陆恩,也投靠了叶方恒。
他们私自将顾炎武囚禁,并威胁他自裁;后又派刺客跟踪,在南京太平门外刺伤顾炎武,并指使歹徒洗劫他在南京的住所。
清顺治十四年(1657),已经45岁的顾炎武孤身离开故乡,开始北游,漂泊于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地。
康熙二十一年(1682)正月初四,这位马背上的学者70岁。
大病初愈,身体虚弱,执意外出访友,在山西曲沃不慎失足,摔倒在马下。
初九丑刻溘然长逝,遗体由嗣子衍生运回故乡,埋葬于千灯镇顾氏祖茔。
历来的史学家纷纷探究顾炎武北游的心路历程,为此争论不休。
其实,他长达25年的文化苦旅是由多重原因造成的,为了避祸,也为了结交各地豪杰,考察山川形势,徐图复明大计,更多的则是积累知识,探求学问,写下一系列流传后世的伟大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肇域志》,等等。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是中国文化人普遍的理想,自小就接受庭训,真正能做到的却不多。
顾炎武做到了。
他是在一种半自觉半被迫的状态下做到的。
顾炎武诗文顾炎武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中的一位重要学者,他一生所写的诗文深受后世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他的诗文充满了正义、义务和道德规范的要素,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座重要的精神丰碑。
今天我们来仔细了解一下顾炎武的诗文。
顾炎武的诗歌以严谨、精练见长。
他的作品大都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社会生活的反思。
其中最出色的作品之一是《送张器归越山》。
这首诗描绘了顾炎武对恐怖的社会现象,英雄遭遇死亡的感受。
在表达感慨的同时,他又警醒民众,提醒大家要有宽容和冷静的头脑去对待社会的问题:“业艰拔群萍,功成怒诈逆。
忧殁何伤心,空悬孤生识。
嗟出无行响,鉴箴信踌躇。
万虑集宵阙,积冤森当而。
”此外,顾炎武也是一位善于写散文的文学家。
他的散文充满了哲学、历史和社会生活的内容,代表作之一是《日知录》。
这篇散文集许多论述显得尤为超前。
比如,他提出了“读书为了方便与利益”这一理念。
他认为读书仅仅是为了让人学到知识,达到自己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攀高靠贵”。
此外,在顾炎武的《日知录》中,他还提出了一些人类历史上的元问题,例如对“人性”的认识、社会道德和中庸之道的探索。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类忧恤和对社会问题思考的关注,这种关注和思考也被设计到了他的政治生涯中。
他多次引导当局,提出了关于政治、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方案和建议。
顾炎武的作品主题广泛,涵盖了古代哲学、文学、社会生活等领域,影响深远。
他的思想、艺术风格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都是后人广泛传承的精神财富。
关于顾炎武的个人简介顾炎武,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顾炎武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个人介绍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
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生平早年求学顾炎武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613年7月15日)生于昆山千灯镇,原为顾同应之子,曾祖顾章志,顾氏为江东望族。
顾炎武过继给去世的堂伯顾同吉为嗣,寡母是王逑之女,十六岁未婚守节,白天纺织,晚上看书至二更才休息,独立抚养顾炎武成人,教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忠义之节。
顾炎武14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与同窗归庄兴趣相投,遂成莫逆之交。
到十八岁时二人前往南京参加应天乡试,共入复社。
二人个性特立耿介,时人号为“归奇顾怪”。
顾炎武以“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屡试不中。
自27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崇祯十四年(1641年)二月,祖父顾绍芾病故。
崇祯十六年(1643年)夏,以捐纳成为国子监生。
南明抗清清兵入关后,顾炎武暂居语濂经,由昆山县令杨永言之荐,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务。
顾炎武把复仇的希望寄托在弘光小朝廷之上,他满腔热忱,“思有所建白”(吴映奎《顾亭林先生年谱》),撰成《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即著名的“乙西四论”,为行朝出谋划策,针对南京政权军政废弛及明末种种弊端,从军事战略、兵力来源和财政整顿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
顾炎武诗词100首1.《江水》江水滚滚向东流,波光粼粼映夕阳。
泛舟其中心畅怀,忘却尘俗归自然。
2.《山居》山中清风扑面来,翠竹间隙舞蝶飞。
世事尽忘心自在,唯有山居是人生。
3.《夜雨》夜雨如丝洒窗前,轻轻敲击心头弦。
闲坐窗下听雨声,思绪纷飞随夜深。
4.《春风》春风拂面花香醉,山间小径草色新。
放下烦忧随风去,回归自然心自由。
5.《秋思》秋风萧瑟情何在,枫叶飘零思无忧。
世事如烟空幻灭,思绪飘散落寂寥。
6.《雨巷》雨声淅沥小巷深,独自徘徊心如灰。
泪水滴落秋雨中,愁绪阵阵渗入衣。
7.《月夜》月夜明灭如银盏,花影摇曳如舞蝶。
静夜思绪如潮起,凝望明月心无碍。
8.《晨钟》晨钟响起天地宁,寺庙钟声撞心灵。
心怀宁静身心健,喜迎新日燃朝气。
9.《寻梅》寻梅夜雨映花枝,花影婆娑如心机。
独自倚栏追逐梦,思绪飘散寻芳踪。
10.《初雪》初雪飘飘铺山岭,纷扬世界如洁白。
踏雪寻梅心自在,身世尘埃皆抛去。
11.《夜航》夜航星光点点照,征途漫长见千帆。
船在水上行未定,心中梦想未停歇。
12.《诗意》诗意如云漫天移,字句间蕴无尽思。
心行天地悠悠宽,独坐书房抒心志。
13.《思乡》思乡千里寄相思,别离心痛无处诉。
归期未定心向往,黄土故乡情难述。
14.《寒夜》寒夜无眠思绪乱,星光点点如钻石。
窗前烛影斜倚枕,一夜思念难入眠。
15.《故园》故园花开世界艳,山川湖海梦游天。
远行万里心仍在,故园记忆永存在。
16.《春意》春意盎然花开放,蓝天碧海心飞扬。
喜迎新生春鸟啼,满地花开人欢畅。
17.《古井》古井寒泉涌清波,回首人世心澄波。
思前忧后皆抛去,与井对饮心安宁。
18.《咏鹿》咏鹿游荡山岭间,宛若仙鹤展翅翻。
驱散尘埃迎新曙,自然气息绕身旁。
19.《别友》别友离去心难舍,欢声笑语满眼泪。
守望相思情未断,万里归途心尽在。
20.《夕阳》夕阳西下映山川,红霞满天画不完。
欢忧两忘心自在,心随夕阳彩虹散。
......(以下省略,共100首诗词)。
顾炎武简介
简介
顾炎武(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 - 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原名绛,字忠清。
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
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江苏昆山人。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
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
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累累; 他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
顾亭林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顾亭林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日知录》卷十三:“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
著作
《日知录》三十二卷.
一至七卷,论经
八至十二,论政治
十三卷论世界风气
十三四卷论礼制
十六十七卷论科举
十八至二时一卷论艺术,文学
二十二至二十四卷论名义
二十五卷论古事真妄
二十六卷论史法
二十七卷论注书
二十八卷论杂事
二十九卷论兵事,外国
三十卷论天象术数
三十一卷论地理
三十二卷论杂考
顾亭林自认日知录是生平得意之作: "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 音韵学著作《音学五书》,三十八卷前后三十年,修改过五次《古音表》三卷
《易音》三卷
《诗本音》十卷
《唐韵正》二十卷
《音论》三卷
《金石文字记》六卷
《天下郡国利病书》一百卷。
顾炎武的爱国诗句
顾炎武,字长庚,号国梁,是明朝末年的著名爱国诗人。
他的爱国诗句充满激情和豪情,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人民苦难的关切。
下面是一些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句,按照列表划分,供您参考:
1. 天地自此纷纭事,人间岂得长安宁。
2. 腥风血雨何曾休,豪横贼寇欲何求。
3. 忍看家国如块石,负恩背义却高眸。
4. 心中燃烧赤子情,国士岂畏披忠诚。
5. 事在人为誓不凶,英气绝伦愿为龙。
6. 英雄何惧五岳重,胸怀大志敌不同。
7. 鞍马劲气尽昂扬,剑指乾坤万事长。
8. 不求神仙忠义深,情系江山泪满襟。
9. 英魂永振万里风,挺身抗苦不堪忍。
10. 冰心耐久展中原,千秋万代志犹存。
以上是顾炎武的一些爱国诗句,通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国家的深情厚意和忠诚热血。
这些诗句描绘了那个动荡时期的社会景象,表达了他治国安邦、报效国家的决心和信念。
他的爱国情怀激励了无数后人,成为了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代表之一。
顾炎武治学的诗抄写摘要:一、顾炎武简介二、顾炎武的治学思想三、顾炎武的诗抄写1.《感遇》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四、顾炎武诗抄写的意义和影响正文: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的著名学者、思想家、史学家、诗人。
他主张经世致用,提倡实学,强调实事求是,主张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服务。
他的治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顾炎武的治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主张实事求是,强调真实可靠的实证研究,反对空谈和臆断;其次,他提倡经世致用,认为学术研究应该为现实服务,解决实际问题;最后,他强调独立思考,勇于质疑权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诗歌创作方面,顾炎武的诗抄写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他的诗歌作品既有对个人经历的感慨,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充分体现了他的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
其中,《感遇》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这两首诗最具代表性。
《感遇》一诗中,顾炎武借古人以抒怀,表达了自己在乱世中对道德沦丧的忧虑和对民族复兴的渴望。
诗中写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里的“古人学问无遗力”指的是古人在学术研究上的勤奋和毅力,而“纸上得来终觉浅”则强调了自己认为学术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更要付诸实践。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则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色,表达了顾炎武在时代变革中对民族复兴的期盼。
在这两首诗中,他写道:“夜将晓,金戈铁马入梦来。
醒时揽衣起徘徊,谁为江山社稷计?”这里的“金戈铁马”暗示着战乱的残酷,而“醒时揽衣起徘徊”则表达了顾炎武对民族复兴的急切期盼。
顾炎武的诗抄写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在后世也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他的诗歌作品为后世研究明清之际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时也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顾炎武诗歌
顾炎武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非常优秀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的诗歌
也是值得我们深入了解的。
顾炎武的诗歌一方面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另一方面也传达了他对社会和政治的关注。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人文主义和民主理念,这些也是他在思想领域中的重要贡献。
顾炎武的诗歌主要以山水为题材,表现了他对自然界的热爱和钦佩。
他的诗歌
中常常出现“山”、“水”、“岛”这些自然的元素,比如他的《春暝》中写道:“东风
吹水夜波翻,夜泊江头岸上村。
斜月沉沉藏海燕,碧岛低低带晴云。
”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自然秋色和险峻山峦的描绘,传达了自己的心境。
与此同时,顾炎武的诗歌还表现了他对社会和政治的深刻思考和关注。
他的一
些诗歌中表现出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对中国古代习俗的批判。
比如他的《画》中写道:“油幕泼墨破兰亭,冷看华表手纷纷。
世人何故爱牛李,道是中无较高人。
”在这首诗中,他批判了当时的官员和学者们过分追求名利的现象,表达了自己对于“中道”的真正追求。
顾炎武的诗歌中还充满着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不屈。
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在这首诗中,他用凄美的笔调表达了人生离合之苦和对于生命的感悟,同时也表现了对于生命力的钦佩和信仰。
总的来说,顾炎武的诗歌不仅表现了他对于自然界的热爱和对于人生和命运的
思考,更重要的是,他的诗歌中传递了他的人文主义和民主思想。
顾炎武在思想领域中的贡献是非常重要的,他的诗歌在这个基础上也承载着他的思想理念,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的。
【历史人物传记】明末清初“三大儒”之顾炎武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汉族,明末清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
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顾炎武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
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
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
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
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顾炎武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对于顾炎武而言,他可能并没有想到,他在《日知录》中的一小段文字,会被梁启超总结为八字句式,并且获得广泛的传播和误用。
顾炎武所处于的那个激烈变动的时代,无疑刺激了他对天下和国家的思考。
特别是当他经历了一个朝代的更替之后,对于这一问题更有着敏感的注意力。
而个人应该如何抉择,也成为顾炎武人生中反复思索的主题。
当然,今天被我们广为流传的八字短语的原初含义,是出自于《日知录》第十三卷中的一个小片段。
顾炎武在讨论魏晋时期的风俗提到:•昔者嵇绍之父康被杀于晋文王,至武帝革命之时,而山涛荐之人仕,绍时屏居私门,欲辞不就。
涛谓之曰:“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于人乎。
”一时传诵,以为名言,而不知其败义伤教,至于率天下而无父者也。
夫绍之于晋,非其君也,忘其父而事其非君,当其未死,三十馀年之间,为无父之人亦已久矣,而荡阴之死,何足以赎其罪乎!且其人仕之初,岂知必有乘舆败绩之事,而可树其忠名以盖于晚上,自正始以来,而大义之不明遍于天下。
古诗《顾炎武·一雁》原文赏析古诗《顾炎武·一雁》原文赏析古诗《顾炎武·一雁》原文赏析一雁渡汾河,河边积雪多。
水枯清涧曲,风落介山阿。
塞上愁书信,人间畏网罗。
覆车方有粟,饮啄意如何?清康熙五年(1662),顾炎武北游大半个中国已历五载,据他自己记述:“又出西北,渡沂绝济,入京师,游盘山,历白檀至古北口,折而南,谒恒岳,逾井陉,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
”本诗是他从河北入山西渡汾河时所作。
这一年炎武五十岁。
清政权渐趋巩固,原先抱不合作态度的前明官吏,也纷纷出仕新朝。
顾炎武虽节志不改,但有一种寂寞与失落感。
《一雁》正表现了他的耿介形象与孤寂心态。
《一雁》以诗开头二字为题,杜甫的《不见》、《历历》,李商隐的《为有》、《锦瑟》开此先例。
雁只是诗人自我解嘲的形象外壳,并非咏物,与钱起、杜牧等咏雁诗不同。
前六句写“一雁”,即写自我。
“一”,孤也,示其耿介不群。
冬末春初时节,北国严寒犹烈,河边积雪未消。
山西多山,却是水枯山瘦,清涧曲折低落。
相传为春秋时介子推焚殉的绵山,正寒风阵阵,一片萧瑟景象。
顾炎武渡汾水,过介山,自然会想起介子推隐居不仕史事; 无论晋文公怎么征召,甚至派兵包围穷搜,他仍然宁愿焚身以殉。
以上写自然环境,写历史故事,都隐寓当时政治气候与心态。
他在致友人信中说:“频年足迹所至,无三月之淹(留),一年之中半宿旅店。
”但是,最使他痛苦的还是清朝统治网罗更加森严。
虽然身在北疆塞上,却很难像汉时苏武那样借雁书缠足向南传递消息。
而这一年吴三桂从缅甸俘杀桂王,李定国病逝勐腊,南明覆亡已成定局。
清廷则对汉族士大夫用高压与怀柔两手,一面大兴文字狱,以诛戮灭族威吓;一面开博学鸿词科,以高官厚禄利诱。
如此软硬兼施的网罗,很难逃避得了。
“畏”字有可畏与无畏双重含义,以可畏衬无畏,更见其高风亮节。
后两句可以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讥明臣仕清变节者,用旁敲侧击杂文笔法。
《论语集解义疏》:公冶长识鸟语,他在系狱期间,答狱吏问云:“雀鸣喷喷,嗺嗺黍粟,牡牛折角,收敛不尽,相呼往啄。
顾炎武的诗句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顾炎武的诗句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顾炎武的诗句《过苏禄东王墓》年月:清:顾炎武丰碑遥见炳奎题,尚忆先朝宠日殚。
世有国人供洒扫,每勤词客驻轮蹄。
九河水壮龙狐出,十二城荒向鹤栖。
下马一为郯子问,中原云鸟正凄迷。
《古北口》年月:清:顾炎武雾灵山上杂花生,山下流泉入塞声。
却恨不逢张少保,碛南犹筑受降城。
《秋山》年月:清:顾炎武秋山复秋山,秋雨连山殷。
昨日战江口,今日战山边。
已闻右甄溃,复见左拒残。
旌旗埋地中,梯冲舞城端。
一朝长平败,伏尸遍冈峦。
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红颜。
吴口拥橐驼,鸣笳入燕关。
昔时鄢郢人,犹在城南间。
《白下》年月:清:顾炎武白下西风落叶侵,重来此地一登临。
清笳皓月秋依垒,野烧寒星夜出林。
万古河山应有主,频年戈甲苦相寻。
从教一掬新亭泪,江水平添十丈深。
二.顾炎武名言诗句顾炎武名言名句一、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
二、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
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四、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
五、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六、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七、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八、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怀。
九、人臣之欺君误国,必自其贪于货赂也。
十、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十一、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
十二、天下无不行变之风俗。
十三、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十四、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十五、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行无,而后为之。
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
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
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争论其所以。
十六、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十七、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十八、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十九、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行缺矣。
顾炎武简介_顾炎武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顾炎武(1613—1682)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
汉族,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明末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幸而得脱。
后漫游南北,屡谒明陵,卒于曲沃。
康熙间被举鸿博,坚拒不就。
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
著作繁多,以毕生心力所著为《日知录》,另有《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顾炎武代表作品:
《精卫》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顾炎武。
其古诗全文如下: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廉耻》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顾炎武。
其古诗全文如下:
原文: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
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人而如此,则祸
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
”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
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
”吾时俯而不答。
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古北口》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顾炎武。
其古诗全文如下:
雾灵山上杂花生,山下流泉入塞声。
却恨不逢张少保,碛南犹筑受降城。
《白下》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顾炎武。
其古诗全文如下:
白下西风落叶侵,重来此地一登临。
清笳皓月秋依垒,野烧寒星夜出林。
万古河山应有主,频年戈甲苦相寻。
从教一掬新亭泪,江水平添十丈深。
《又酬傅处士次韵》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顾炎武。
其古诗全文如下:清切频吹越石笳,穷愁犹驾阮生车。
时当汉腊遗臣祭,义激韩雠旧相家。
陵阙生哀回夕照,河山垂泪发春花。
相将便是天涯侣,不用虚乘犯斗槎。
《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顾炎武。
其古诗全文如下:
重寻荒径一冲泥,谷口墙东路不迷。
万里河山人落落,三秦兵甲雨凄凄。
松阴旧翠长浮院,菊芯初黄欲照畦。
自笑漂萍垂老客,独骑羸马上关西。
《酬朱监纪四辅》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顾炎武。
其古诗全文如下:十载江南事已非,与君辛苦各生归。
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十日围。
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
东京朱祜年犹少,莫向尊前叹式微。
《赋得秋柳》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顾炎武。
其古诗全文如下:
昔日金枝间白花,只今摇落向天涯。
条空不系长征马,叶少难藏觅宿鸦。
老去桓公重出塞,罢官陶令乍归家。
先皇玉座灵和殿,泪洒西风日又斜。
《过苏禄东王墓》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顾炎武。
其古诗全文如下:丰碑遥见炳奎题,尚忆先朝宠日殚。
世有国人供洒扫,每勤词客驻轮蹄。
九河水壮龙狐出,十二城荒向鹤栖。
下马一为郯子问,中原云鸟正凄迷。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作者为宋代文学家顾炎武。
其全文如下: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翻译】
重阳节这一天突然发现已经到了晚秋时节,不免心惊,你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瞩望/a/guyanuhtm。
离别思念的情怀唯有靠浊酒排遣,忧愁中满目都是丛生的菊花。
我且把自己这一腔报国的忠肝义胆留存给苍天大地,让故国的江山见证我斑白的鬓角吧。
多多承蒙你千里之
外的关怀询问,我是一个亡国之人,如同被放逐一样,已经无家可归。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