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黑色幽默文学
- 格式:pptx
- 大小:1.58 MB
- 文档页数:25
英美文学简史名词解释黑色幽默1、“黑色幽默”的来源1965年,美国作家弗里德曼根据一些作家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共同思想、艺术特征,选取了十二个作家的有关小说片断,辑为《黑色幽默》集。
八个月后,另一作家尼克贝克又发表了《致命一蜇的幽默》一文。
从此以后,“黑色幽默”的名称便广泛传开。
这13位作家中,约瑟夫·海勒、托马斯·品钦、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约翰·巴思的影响较大,他们与唐纳德·巴塞尔姆(1931-1989)、库特·冯内古特、威廉·加斯等人一起成为黑色幽默作家的代表。
从60年代中期开始,黑色幽默这一文学流派异军突起,成为美国现当代文学中举足轻重、颇具影响力的文学流派,在美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文革”后期开始,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开始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并被翻译成汉语。
进入新时期以后,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就更多地被介绍给中国读者,这些作品的汉译对中国本土文学的创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2、黑色幽默小说的特点“黑色”是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观现实,“幽默”是指有自由意志的个性对这种现实所采取的嘲笑态度。
“黑色幽默”所以产生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战争创伤、社会动乱所引起的人们对末日临头的预感和科学技术的畸形发展所造成的人的个性丧失。
一句话,是本身就充满着“黑色幽默”色彩的美国社会现实在文学上的反映。
黑色幽默作家面对着资本主义世界日益恶化的社会矛盾,看到了社会的畸形与弊病,看到了周围世界与“自我”的敌对,不再相信“社会和谐”的说法,对人类的“完美境界”也不抱任何希望。
他们信奉存在主义,但比存在主义走得还远。
认为在荒谬的生存条件中,人能够进行自由选择的可能性是非常有限的,甚至是不存在的。
他们更加强调绝对的荒谬,思想也显得更加绝望。
因此,他们以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为己任。
黑色幽默作家冯尼格说“黑色幽默是大难临头时的幽默”“绞刑架下的幽默”,反映了他们在创作上的思想和情绪。
黑色幽默文学内容摘要: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主要兴起于美国的文学流派,约瑟夫·海勒发表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在“黑色幽默”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作品以喜剧形式表现了悲剧内容,塑造尤索林这个反英雄人物,采用“人像展览式”写法,以人物的姓名或称呼作为标题,描写了40多个人物。
关键词:黑色幽默喜剧反英雄人像展览式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主要兴起于美国的文学流派,1965年3月,美国作家弗里德曼把十余篇美国作家所写的作品收集在一起,出版了一部小说选集。
由于这些作品都是以喜剧形式表现了悲剧内容,所以,他把书名定为《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文学自身并没有组织,没有刊物,没有人发表过纲领性的宣言。
它的基本特征是:在思想上,大多数黑色幽默作家都关注现实,对现实的荒诞感有一种深沉的痛苦和恼怒。
所谓黑色幽默,就是阴郁的幽默,绞刑架下的幽默。
它以表面上轻松、开玩笑,实则用无可奈何的语调叙述深沉而恐怖的故事,从而产生荒诞不经、滑稽可笑的喜剧效果,小说的主人公往往是性格乖僻的“反英雄”,情节结构具有非逻辑性。
约瑟夫·海勒发表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在“黑色幽默”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一、悲剧性的喜剧黑色幽默盛行于美国是有具体原因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的“冷战”在人们的心里产生极大的阴影。
这种阴影还未消除,美国政府又发动朝鲜战争,随后又介入越南内战,美国国内矛盾重重:黑人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反战运动席卷社会的角角落落,再加上科技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苏联卫星上天给美国人造成的心灵震撼,使人们更深地陷入精神危机之中。
约瑟夫·海勒在二战时被应征入伍,成了一名空军投弹手,这段经历为他以后创作《第二十二条军规》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这部小说中一些主要的思想都来源于海勒当年的亲身感受。
而作为黑色幽默小说派的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也充分体现了黑色幽默派的写作特色,不光是表现当时人们思想情绪,而且也开拓了美国文学的一条新路。
黑色幽默文学的艺术世界作为美国文学第三次高峰的美国当代小说可说是一簇光彩夺目的群星,它们主体庞杂、风格多样,令人目不暇接。
其中被称为“黑色幽默”的小说创作现象尤其引人注目。
它不仅是美国文学第三次高峰中的耀眼明星,同时也因为自己独具一格的文学艺术实践而成为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花苑中一株别有色彩的奇葩。
它的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美学风格诸特征构建了一个足以同欧洲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成就相媲美的文学艺术世界。
形而上的主题思想黑色幽默小说不同于传统文学中的小说总是针对社会现实中的具体事件,确立其相应的主题思想,以达到针砭时弊、干预现实的积极目的。
黑色幽默小说是诉诸于一种更朦胧、更笼统的时空场景,更飘忽、更不确定的历史活动,更抽象、更超验的具有形而上意蕴的主题思想。
所谓形而上的主题思想在黑色幽默的小说中体现为它着力讲述的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共同命运,而且这种命运还具有无可规避的宿命性质。
正如莫里斯迪克斯坦在其六十年代美国文化)中所年代的现说:“与(伊甸园之门实主义小说家不同,黑色幽默作家指出,除了往往在我们想象中显得如此阴森可怕的个人困境外,我们都具有社会和整个人类环境所强加的共同命运的种种特点。
虽然对个人本质的追求具有不可避免的个人特点,但在某种意义上我们都是可此以互换的外,如果社会变成一个虚幻和欺诈的庞大体系,从而认为我们比事实上更加可以互换和易于操纵,那么,这种追求无疑将告失的确,黑色幽默文学作品中的人类社会就是一个败。
”虚幻和欺诈的庞大体系,个人本质的追求早已被判定为无意义的虚妄。
“千人一面”的人们都辗转挣扎于“千人一命”的圈套和陷阱中。
由此,具体的现实灾难只是一个个中介符号,由它们来标明人类海勒的《第二十处境的普遍性、宿命性。
比如约瑟夫二条军规》,它在表面上触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题。
其实,战争在此只是一个作家借助于战争话题所要体现出的是人类中介符号,普遍的愚钝、可悲景况。
这景况大致呈现出两种状态:一是小人物尤索林、斯洛登等被辗转折磨直至死亡;二是大人物卡斯卡特上校、谢司科普夫少尉、布莱克上尉等等被深度毒化直至疯狂。
浅谈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创作特点摘要:“黑色幽默”突破传统小说的创作原则,摆脱“真实”原则的约束和传统文化习俗的限制,以荒诞迷茫的风格描述一个荒诞迷茫的世界。
joseph heller的catch-22是美国“黑色幽默”派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作品的主题不仅展示于内容之中,尤其体现在小说独特的创作技巧上,从结构和语言诠释了“黑色幽默”文学作品的创作特点。
关键词:黑色幽默;catch-22;反小说;语调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01约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是美国当代“黑色幽默”派著名小说家。
他的长篇小说catch-22问世于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而轰动文坛,被誉为“黑色幽默”派小说的代表作,当代美国文学的“经典著作”。
人们无疑会感到兴趣:什么是“黑色幽默”?作为一种文学流派,它具有什么独特的风格和特色?约瑟夫·海勒通过catch-22为读者带来了什么信息?“一件艺术品的价值要以它呈现某种题材的独特方式来判定,而非通过其题材来判定”[1]。
在对世界的揭示和理解方式上,不拘一格的框架结构,荒诞幽默的语言风格,正是“黑色幽默”对题材的独特处理。
这些在海勒的catch-22中均有明显体现。
本文将以catch-22为例,围绕结构和语言品评“黑色幽默”文学的独特性。
一、打碎的雕塑的雕塑——结构特征首先,从大的框架上看,小说显得庞杂。
在讲述重要事件时,先以零散的记忆碎片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毫不觉察,而后在下面的章节中多次补述使读者警觉,留下深刻印象,从而真正理解该事件的深刻意义。
作者完全抛开时序的自然发展,使所有的事件同时展现于人物的意识里。
过去、现在、将来的时间全部交织在一起,互相渗透。
人物可以在这三种时间里跳来跳去。
例如小说中斯诺登之死,就是用这种手法铺开叙述完成的。
海勒将斯诺登的三番五次的死称为“一枚不可避免的悲剧事实的定时炸弹,在作品的滑稽剧和装疯卖傻的表层之下滴答作响。
黑色幽默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摘要: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重要的文学流派。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当代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运用各种手法突出描写美国社会战争和现实的荒诞不羁,反映了人们对于现实无可奈何的悲观情绪以及当代西方世界的荒谬,冷漠与残酷,具有非常高的欣赏价值与普遍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黑色幽默荒诞《第二十二条军规》黑色幽默,是一种悲剧内容和喜剧形式交织的文学表现形式,其主旨是表现世界的荒诞、社会对人的异化、理性原则破灭后的惶惑、自我挣扎的徒劳。
面对这一切,人们发出玩世不恭的笑声,用幽默的人生态度拉开与现实的距离,以维护饱受摧残的人的尊严。
另外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重要的文学流派。
《第二十二条军规》既是一部讽刺现代战争的“黑色幽默”小说,又是一部揭示战后美国荒诞现实的社会小说。
有人称它为“荒诞小说”或“黑色喜剧”,是一种“绞刑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的幽默”。
从艺术表现上看,他们用放大镜和哈哈镜把社会中的荒谬和压迫加以放大、扭曲、变形,对人物和环境进行极度夸张的、批判式的、嘲讽性的描写,使其变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更加反常无理,丑恶可憎,其中也寄托了他们无可奈何的悲观和痛苦心情以及当代西方世界的荒谬、冷漠,自相矛盾和残酷无情。
从美学形式上考察,它属于戏剧范畴,但这是一种带有悲剧色彩的变态喜剧。
这类小说的情节缺乏逻辑的内在联系,作者故意把真理与谬误、严肃的哲理和插科打诨式的胡闹混在一起,来讽喻现实,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印象。
作者海勒不但继承而且进一步发展了现代主义的创作风格,他用异乎寻常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自己对西方现代生活的新的体验,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同时还包含追求自我生命价值的意义。
《第二十二条军规》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空军飞行大队为题材,但实际上并没有具体描述战争。
一大堆光怪陆离、形形色色、不可理喻的事件、场面、人物,展现了一个疯狂的世界、一种荒谬的现实和一群异化了的军人。
黑色幽默文学艺术特色浅析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星期的文学流派,在二战后的西方文坛占有重要地位。
黑色幽默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小说。
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主要有约瑟夫·海乐、托马斯·品钦、约翰·巴斯、冯尼格等。
繁荣于70年代,是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的。
当时美国在朝鲜战争结束后,一方面社会矛盾,劳资矛盾频繁,另一方面麦卡锡主义使整个社会形成了压抑窒息的氛围;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卷入越南战争,战事的失利和美军惨痛的伤亡,更使全国反战情绪高涨,局势比较动荡,社会状况比较混乱。
西方民主的思想在现实面前受到一些人的怀疑,传统的道德观念遭到抛弃,生活与思想的真理受到了怀疑。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中小资产阶级出于对共产主义革命的先天恐惧心理,在无所适从的社会背景下,于是产生了对现实采取嘲笑抨击,揭露和讽刺,幻想和否定结合在一起的“黑色”的“幽默”。
“黑色”是与光明与欢乐相对立的,指的是一种思想情绪方面的病态特征,即阴沉和郁闷,忧愁与痛绝望情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
“幽默”则是对客观现实的讽刺与嘲笑。
当病态的情绪与传统的幽默相结合时,就反映了辛辣、悲愤和玩世不恭的情绪。
“黑色幽默”派作家根据现实的生活环境而创造出一个荒谬可怕的世界,来揭露现实世界的荒谬与丑恶。
他们对现实世界感到悲哀和绝望,只好通过玩世不恭的讽刺嘲笑来发泄自己的痛苦与绝望的情绪。
有人说“黑色幽默”是在绝望的条件下用喜剧形式来表现悲剧内容的文学形式,是不无道理的。
总之,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绝望的幽默”。
黑色幽默艺术特色的表现之一:独特的写作模式罗伯特舒尔茨曾说:“黑色幽默不仅仅是一中现代的时尚,还是一中文学活动延续的模式。
”他的意思是说,黑色幽默在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模式时,也具有了其他文学模式的特征。
尤其是黑色幽默具有讽刺和流浪汉传奇两大文学传统的特征。
黑色幽默艺术特色的表现之二:强类的心理震撼和情感震撼荒诞而非虚无,失望而非绝望,苦中作乐,才是幽默发展的新精神,才是黑色幽默的精神。
小谈美国文学黑色幽默小谈美国文学黑色幽默一、引言“黑色幽默”一词来自法语“humor noir”,英译为“black humor”,这一术语的创造人是超现实主义者安德列布雷顿。
他认为幽默是保卫个人,反抗社会和个人生理、心理的紧张状态的一种方法。
人在现实中是会受理性、感情等约束的,而幽默能使人超出现实的环境。
所谓“黑色幽默”,指的是在荒谬、丑恶、残酷等一切“黑色”的东西中,看出他们的喜剧性,以幽默的手法抒发反对现存社会秩序、道德标准、暴力、非正义、屠杀等现象,并且以一种冷漠的、逗笑的、无可奈何嘲讽和自我嘲讽的态度对待他们。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
通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网的搜索,我阅读了各类名家论文,从中摘选自己需要的资料。
研究目的是了解在上世纪中期的美国,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缔造的“黑色幽默”文学,总结它的基本特征并思考其深远意义。
通过研究,我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美国当时的特定环境决定了“黑色幽默”文学的诞生,但文学不是解决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的武器,不能因为“黑色幽默”没有歌颂美好的事物就否定它的社会价值,我们应该从它所反映的黑暗和问题去探索去思考二、黑色幽默产生的根源“黑色幽默”文学产生并盛行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美国,有着极为深刻的社会根源。
当时的美国人并没有忘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他们心灵中造成的震动,对纳粹集中营、原子弹记忆犹新,许多人对人类的处境和未来惶惶不安。
战后由于冷战格局的形成,使人们始终处于战争的阴云之下。
再加之种族歧视、性别歧视,以及盗窃、凶杀和色情的泛滥等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使人们对政治和社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失望,感到世界的冷漠和社会存在的荒谬。
于是人们开始对“社会和谐与进步”的梦想以及人类的“完美境界”产生了质疑,对现存的社会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并对人类的处境和未来惶惶不安。
加之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产生和传播,宣扬只有人的自我存在才是唯一的真实存在。
这种抑郁、沮丧及绝望的社会心理使一代人从各种社会灾难中产生绝望感,又表现在文学领域里,那便是“黑色幽默”作品的诞生。
黑色幽默大师海勒“黑色幽默”大师海勒约瑟夫海勒(1923~1999 )Heller,Joseph,美国小说家。
生于纽约布鲁克区柯尼岛,父母都是犹太人。
1942年应征入伍,在美国空军服役,曾任空军中尉,成为美国空军飞行员,曾驻扎在意大利。
战后他进入纽约大学学习,毕业后升入哥伦比亚大学,1949年获硕士学位。
随后赴英国牛津大学学习一年。
回国后在大学教英国文学。
1950年后任杂志编辑、大学教师。
1952年后在《时代》和《展望》杂志任职,并开始文学创作。
1961年发表《第22条军规》,一举成名。
随后发表的作品有《出了毛病》(1974)、《像戈尔德一样好》(1979)、《上帝知道》(1984)、《画这个》(1988)和《结局》(1994)。
1974年出版第二部长篇小说《出了毛病》后,收入丰厚,辞去工作,成为专业作家。
海勒是犹太后裔,具有犹太人随机敏捷的幽默感,但他并不信奉那个民族的宗教。
他自称是美国犹太人,而从未写过真正的犹太民族的经历。
他的惟一一部涉及犹太人的作品《像戈尔德一样好》描写的是住在科尼岛的东欧犹太人,而与德国犹太人丝毫无关。
海勒描写死亡,但他不惧怕死亡。
他经历了60次死的考验。
1981年当长达35年之久的第一次婚姻破裂时他得了一种叫计兰―巴尔(Guillain-Barre)的综合症,落得个全身瘫痪,胳臂不能抬起,甚至连饭食都难以下咽,但是,“我没有想到死”,而且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尽管不是康复如初。
他追逐女性,对此他毫不隐讳;他倔强自私,甚至对孩子们都小心谨防,但那正是他的特色,布鲁克林哺育出来的特色。
他身材高大,曾有过健壮的体格,但稍有些古怪的一副脸庞和冠顶的一头白发,一双小而机警且深凹的褐色眼睛,使你越发感到那背后岁月的风霜。
他喜欢和感激造就了他并为他保持声望的那部小说,但“我从未说过我是美国最伟大的作家”。
海勒的秘诀是,你在特定的一天里的感受就是你确实得到的一切。
约瑟夫海勒刻意追求作家与表现内容之间的“审美距离”,恰到好处地“后退一步”,用冷漠克制、假装无所知的态度去抒写人间的不幸,去涉猎严肃重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