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性的污秽》中的“黑色幽默”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人性的污秽》的异化现象解读作者:张呈敏来源:《人间》2016年第23期摘要:《人性的污秽》是美国著名犹太裔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代表作,文章试图分析《人性的污秽》中的异化现象,具体从作品中个体的自我异化、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这三个方面的异化现象进行解读,以拓宽对菲利普·罗斯的研究维度,揭露当代社会中仍广泛存在的人类异化的生存状态,引起现代人对异化现象的重视与反思。
关键词:个体;他人;社会;异化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01-02菲利普·罗斯是当今美国文坛上活跃着的美国犹太裔作家,“美国三部曲”是他后期创作的三部作品,《人性的污秽》是最后一部,2001年获得福克纳奖和美国全国犹太人作品奖。
《人性的污秽》一直是评论者和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对它的研究主题多以“美国梦”、“流散”、“身份认同”为主,本文尝试从异化角度来解读这部作品。
异化概念出现在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不同的领域,并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它的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也不尽相同,不同时代的人对它都有不同的阐释,但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对异化的看法却是相对一致的,异化是指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和谐,甚至产生激烈冲突。
异化已成为现代派作家的一个基本主题,现代派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细致地刻画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异化现象。
如卡夫卡的《变形记》等。
侯维瑞在《现代英国小说史》中也对现代派文学中的异化主题做了精辟概括:“现代派文学中的异化一般说来是指在高度物化的世界里人的孤独感与被遗弃感、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冷漠疏远与隔绝以及人在社会上孤立无依、失去归宿。
”[1]本文无意于赘述异化概念,而试图以现代派文学中对异化的理解来解析《人性的污秽》中的异化现象,希望给处于精神“荒原”、“异化”边缘的现代人以思索。
一、个体的自我异化异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是人物的自我异化,自我身份不能得到确认,不知道自己是谁。
论《人性的污秽》的战争创伤书写
李书影
【期刊名称】《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39)002
【摘要】《人性的污秽》是菲利普·罗斯"美国三部曲"的经典之作.退伍老兵莱斯特·法利被塑造为一名遭受战争创伤的受害者形象.罗斯通过闪回、自由直接引语等后现代叙事方式重现悲剧人物历经战争和死亡的场景,揭示战争创伤与死亡记忆对个体心理反应机制的毁灭性破坏,使其逐步失去了精神信仰、身份认同、家庭婚姻以及正常的社会生活能力,陷入了悲剧性的宿命深渊.罗斯以创伤书写的方式迫使读者解构作品,认知创伤的本质、创伤产生的机理、创伤带来的危害,拷问战争的实质,反思新世纪背景下创伤者如何重建自我,迎接新生活,从而使作品从表面文本走向潜文本,实现作品的多维构建,发挥文学的警戒、教育及启迪功能.
【总页数】4页(P76-79)
【作者】李书影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北 23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论《人性的污秽》的战争创伤书写
2.《远山淡影》中的战争创伤书写与代际差异
3.论《活着的士兵》的创伤书写——以一等兵平尾的战争创伤为例
4.电影《朗读者》的战争创伤书写
5.生命不能承受之痛:论《人性的污秽》的创伤书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解读《人性的污秽》中黑人母亲的多重压迫作者:乌兰来源:《科技视界》 2014年第2期乌兰(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摘要】美国当代犹太裔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作品不仅渗透了对犹太人生存与发展的关注,同时也从独特的视角反映了其他少数族裔的波折人生。
《人性的污秽》是他近年创作的“美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小说围绕主公人科尔曼跌宕起伏的命运,侧面的反映了其母亲——西尔克夫人,作为黑人女性的艰难生存困境。
本文将从黑人女性主义角度分析西尔克夫人在多重压迫下的痛苦命运。
【关键词】黑人女权主义;压迫;男权;种族犹太裔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1933—)在当代美国文坛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以其深刻的主题思想和旺盛的文学创作力享誉世界文坛。
在他的创作历程中获奖无数,囊括了除诺贝尔文学奖之外的几乎所有的文学奖项,近几年来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
《人性的污秽》是罗斯“美国三部曲”(《美国牧歌》、《我嫁了一个共产党员》和《人性的污点》组成)的最后一部,2000年问世之初即获《纽约时报评论》等众多媒体力荐,次年获福克纳奖和美国全国犹太人作品奖。
近年,对该小说的解读多围绕主人公身份问题,或以存在主义角度,或以宗教角度展开分析,但其中对小说中女性尤其是黑人女性的生存状态却鲜有涉及。
本文将以黑人女权主义视角对主人公的母亲——西尔克夫人展开分析。
1 黑人女权主义至今在学术界都难以严格界定“女权主义”,只是力图找出不同女权主义流派的共同特征。
女权主义流派本身关注的是妇女在社会中的劣势地位以及因性别所遭受的歧视。
但因不同流派的历史渊源、阶级地位等多种原因以及各自承受的压迫程度等问题,都没能达成统一共识。
在当代美国,女性主义有不少学派,比如自由主义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激进女权主义及黑人女权主义等。
黑人女权主义作为女权主义的一个流派,对研究美国黑人女性的生活状况和历史有着深远的意义。
荒诞与黑色:论《黑暗中的笑声》的黑色幽默艺术
汪小玲
【期刊名称】《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年(卷),期】2008(000)001
【摘要】黑色幽默小说以“荒诞”和“黑色”为基调,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无助和绝望.本文从纳博科夫的早期作品《黑暗中的笑声》文本出发,详细论述小说中无处不在的“荒诞”和“黑色”基调,以揭示这部小说的黑色幽默效果,论证纳博科夫作为黑色幽默小说的拓荒者对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的发展所做的贡献.
【总页数】12页(P185-196)
【作者】汪小玲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黑色幽默:荒谬的真实与绝望的喜剧--从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看"黑色幽默"文学的艺术特征 [J], 赵焕茹;孙雪娥
2.黑色幽默文学艺术特色之黑色幽默赏析 [J], 安婕
3.黑色幽默与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荒诞艺术 [J], 周弘
4.荒诞中的黑色——解读阿尔比戏剧中的黑色幽默元素 [J], 张静; 邹学慧
5.探寻"黑色幽默"的本质
——评《权力·死亡·荒诞:对约瑟夫·海勒黑色幽默小说的解读》 [J], 邢驰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寻身份的秘密——菲利普罗斯《人性的污秽》主题意蕴解
析
杨明坤
【期刊名称】《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30)005
【摘要】菲利普·罗斯在2000年出版的小说《人性的污秽》,全方位展示了作者对于人性更加多面化的思考.罗斯通过对几位主人公艰难生活在自己所建构的复杂身份中的描述,探讨现代人生活的困惑,让读者意识到正是这个到处充斥着污秽的社会影响了人,人性的污秽正是社会的污秽.这部小说生动地展示了美国民众的生存状态以及社会的阴暗面.
【总页数】3页(P71-73)
【作者】杨明坤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种族身份危机和女性生存悲剧——从视角转换的角度解读菲利普·罗斯《人性的污秽》
2.种族身份危机和女性生存悲剧--从视角转换的角度解读菲利普·罗斯《人性的污秽》
3.双向"他者"的书写及身份的探寻——菲利普·罗斯《美国牧歌》中的"他
者"身份研究4.身份政治时代个人主义者生存抗争之殇——重读菲利普·罗斯的《人性的污秽》5.身份隐喻背后的生存悖论——读菲利普·罗斯的《人性的污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人的肤色黑奴的思维———论《人性的污秽》的种族创伤书写作者:李书影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第7期摘要:《人性的污秽》是菲利普·罗斯“美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作品基调哀伤、抑郁,展示出典型的“美国问题”。
科尔曼·西尔克代表着遭受种族创伤的受害者形象。
罗斯通过后现代叙事方式不断强化科尔曼·西尔克心理创伤的状态,诠释种族创伤扼杀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致使他无法摆脱白人的肤色、黑奴的思维的悲惨宿命。
关键词:菲利普·罗斯《人性的污秽》种族创伤■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933—)是当代美国文坛当之无愧的巨星,曾获得美国文学艺术院小说金奖、普利策小说奖、布克国际文学奖、美国全国图书奖、美国全国书评协会奖等诸多奖项,成为近年诺贝尔文学奖最具竞争力的候选者之一。
《人性的污秽》(The Human Stain,2000)是其“美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被《纽约时报》评为近二十五年最佳小说之一。
此作品近年深受国内外批评家的青睐,大量见解独特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分别从种族性别身份、犹太性、叙事策略等视角对其进行了多维的观照。
“创伤”(Trauma)原为医学名词,基本释义为“(医学)外伤,伤口,损伤;(心理、精神)创伤”①。
20世纪90年代,随着学术研究跨学科的纵深发展,西方文学评论界兴起了创伤文学研究的热潮。
美国著名历史理论与文学批评家多米尼克·拉·卡普拉在《书写历史,书写创伤》中定义创伤书写“就是书写创伤事件后的影响,把它称为创伤写作或创伤后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书写创伤是一种能指活动,去重现创伤经历,探寻创伤机制”②。
本文试图结合20世纪90年代罗斯后期作品创作思想嬗变的指向,从种族创伤的维度诠释文本中的受害者形象,解析其心理创伤成因及症候,审视这部“布鲁斯”音调的作品中创伤人物宿命的现实意义,探讨罗斯创伤书写潜文本的警示、教育及疗伤功能。
The Human Stain: Purification and Destruction 作者: 王丽霞
作者机构: 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212003
出版物刊名: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60-63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期
主题词: 菲利普·罗斯 《人性的污秽》 主题
摘要:菲利普·罗斯在《人性的污秽》中讲述了有浅褐色皮肤的黑人科尔曼·西尔克为了实现其对命运的把握和人生的自由,尽其一生都在经历着净化仪式,到最后终于在虚伪道德的审判下走到生命的尽头而达到了真正的净化。
通过对主人公戏剧性命运的展现,罗斯激发读者对于人性和生存的深度思考。
污秽是人类生存的本真状态,彻底的净化将会对个体、国家体制和人类社会产生毁灭性打击。
《人性的污秽》悲剧的显性因素与隐性因素的开题报告《人性的污辱》是罗曼·罗兰的一部著名小说,小说中展现了人性的多重面向,丰富多彩的情感表达以及社会现实的冷酷无情。
本文将探讨小说中悲剧的显性因素与隐性因素。
悲剧的显性因素主要表现在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上。
首先,小说中的主人公约翰·克里斯托夫是一个被现实磨折的人,他由于生活的不公和家庭的破裂,变得极为愤世嫉俗、孤僻冷漠。
虽然在后来与安娜相识相爱的过程中,他曾经展露出灵魂的光芒,但是最终还是被现实击溃,最终走上了自杀的道路,这是小说中最明显的悲剧元素之一。
其次,小说中插入的若干个短篇故事,也是悲剧的明显体现。
这些故事中,人们的心灵被玷污、被摧残,展现了残酷无情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黑暗面。
比如,波吕克斯小镇的故事中,描写了小镇上发生的一系列令人愤怒的事情,包括殴打老实人、欺压穷人以及拒绝帮助被绑架的儿童等,这些情节表现了人性的丑恶本质和社会的腐化。
悲剧的隐性因素则表现在小说的主题和意象上。
小说主要探讨了人性中的自我毁灭和社会的堕落,这是深层次的悲剧。
小说中用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这一主题,比如用火焰、黑暗等象征性语言暗示了人性的疯狂和无助。
此外,小说中的人物命运也是隐性悲剧之一。
比如,约翰与安娜相遇相爱,却最终无法在一起,因为社会、家庭的束缚以及人性的弱点。
即便安娜愿意放弃一切和约翰在一起,但也无法改变他们的命运。
这种无法挽回的命运也是隐性悲剧的体现。
总之,《人性的污辱》中的悲剧元素不仅仅表现在情节和人物形象上,更深层次的体现在人性的自我毁灭和社会的堕落中。
这也提醒我们,要反思人性的黑暗面,追求正义和善良,切勿被现实击溃,不要忽略自身弱点,否则只会被邪恶吞噬,走向灭亡。
笑中含泪作者:朱晶晶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35期摘要:“纯粹的嬉闹和严肃性”是菲利普.罗斯小说的重要特点。
他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去揭示和讽刺当代美国社会弊病。
本文以《人性污秽》语言中的语义模糊,语义矛盾和语言夸张为出发点来分析其言语幽默,并深入探讨罗斯对美国社会种族阶级歧视和道德伪善的批判。
关键词:菲利普.罗斯;《人性污秽》作者简介:朱晶晶(1989-),女,汉,江西九江人,天津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5-0-02菲利普.弥尔顿.罗斯是一位成就颇丰的当代美国作家。
他与索贝娄和伯纳德·马拉默德并誉为犹太作家的“三巨头”。
(Fishman, 149)马丁.格林对罗斯的写作赞誉倍加。
他称赞到罗斯“将他的智慧与感觉转化成严肃小说的语言,比贝娄更坚定,比梅勒更丰富,比任何人有更多的耐心,坚定,品味和鉴赏力。
”(156)在其四十多年写作生涯中,罗斯创作了众多广受赞誉的作品。
他的“主题三部曲”《美国牧歌》,《我嫁个共产党人》,《人性的污秽》尤其受到社会的赞誉。
三部作品分别描绘了由麦卡锡主义,越战和“政治正确”背景下社会的混乱。
《人性的污秽》是“主题三部曲”的终曲。
自从2000年发表以来就受到外界广泛的关注与赏识,次年获得福克纳奖和美国全国犹太人作品奖。
德里克.帕克.洛亚称赞它为“‘美国三部曲’中文笔最好,最有野心的一部”(116)。
故事发生在1998年,克林顿总统陷入与莫妮卡的性丑闻并遭到国会的弹劾。
年逾七旬的科尔曼.斯尔克是雅典学校的古典文学教授。
在一次课堂点名中,因为一句似是而非的“spook” 而被控以“种族歧视”的罪名。
科尔曼被迫辞职而他的妻子也因为不满学校对丈夫的不公正指控而气愤致死。
随后,科尔曼又曝出与清洁工福妮雅的桃色新闻。
接踵而至的打击将科尔曼逼入家庭破裂,众叛亲离的绝境,这其中还包括福尼雅丈夫--莱斯.福妮雅,一个越南老兵的嫉恨。
论《人性的污秽》中的元小说叙事技巧
何朝辉
【期刊名称】《皖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26)6
【摘要】元小说指的是"关于怎样写小说的小说".在<人性的污秽>中,菲利普·罗思灵活地运用了元小说的叙事技巧,将小说创作的痕迹即小说写作的缘起、进展与结局等有意识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积极地邀请读者参与到对小说意义的建构之中,凸显了罗思书写<人性的污秽>的"自我意识"、小说叙事的虚构性与协商性,使小说成为具有开放,体质的后现代文本,体现了后现代派小说创作的艺术特征.
【总页数】4页(P95-97,153)
【作者】何朝辉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65
【相关文献】
1.春秋笔法: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技巧——春秋笔法与小说叙事(下) [J], 李洲良
2.《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叙事技巧 [J], 许文茹
3.《五号屠场》的元小说叙事技巧 [J], 赵乐芳
4.论《洛丽塔》的元小说特色与叙事技巧 [J], 袁晶
5.《五号屠场》的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叙事技巧 [J], 于瑞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人性的污秽》中的“黑色幽默”
摘要:本文通过菲利普·罗斯“娱乐和严肃”的创作态度,结合“黑色幽默”中的幽默和荒诞,重点分析了《人性的污秽》中的荒诞性和黑色现实。
具体关注于对绯闻的态度,政治正确性的荒诞和人的尊严的丧失。
关键词:荒诞政治和学术政治正确性尊严
菲利普·罗斯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的一个犹太家庭,在他40余年的写作生涯中,出版了29部小说类作品和两部散文集,几乎囊括了美国文学类所有奖项。
他和艾萨克·巴舍维斯·辛格、索尔·贝娄、伯纳德·马拉莫德,共同成为支撑美国犹太文学这座殿堂的四根主要支柱。
[1]
“黑色幽默”是美国60年代的一个文学流派,是一种病态的荒诞的幽默,用喜剧的形式表现社会的丑恶和畸形,形式上具有情节不连贯,时空跳跃,结构松散等特征,代表作有《第二十二条军规》(1961)。
罗斯曾在《读我自己的作品及其他》说过“纯粹的娱乐和极度的严肃是我的两个密友,我将带着它们在这个国家行走到最后”[2]这是罗斯的写作态度,这种写作态度很好地体现在《人性的污秽》中。
小说中有“黑色幽默”的因素,其中的种族问题,政治正确性问题是主人公无法逃脱的困境,整部小说体现了一种黑色基调。
小说从一开始就充满时代感和荒诞性。
总统克林顿的丑闻作为小说背景,同时,雅典娜学院的古典文学教授的丑闻也在此时曝光。
两
个最不可能发生道德败坏行为的人,却在1998年的夏天,同时曝出了桃色丑闻。
噱头十足的开场,从开篇就以一种娱乐的形式扣入人心。
作者不时借他人之口对此进行调侃,如福妮雅说“比尔·克林顿的阴经被吮吸了,这对我车子散架有什么帮助?”[3]莱斯特说“怎么会有老兵睡在街上,而那个逃避服兵役的家伙却睡在白宫里呢?”[4]国家大事,集体利益,并不比车子散架和有个地方睡觉更值得重视,宏大叙事的严肃性在轻松的口吻中被消解,嘲弄。
科尔曼的一系列遭遇体现了现实的黑暗和荒诞,他是虚伪的“政治正确性”(即一个公民有义务按照宪法规定,保持一国所奉行的政治原则和立场)的牺牲品,人们在道德上的吹毛求疵,让他在生前和死后都不得安宁。
科尔曼凭借自己的学术成就成为雅典娜学院为数不多的犹太教授,第一个犹太院长。
他大力改革学员的教育体制,使死气沉沉的学校充满活力。
他本可以享受永远的尊荣,但因为“幽灵”一词的使用,他就被冠上种族主义者的恶名,受到校方正式的审讯。
有点逻辑思维的人都能判断出种族歧视指控的荒谬性,但学院的高级知识分子们竟然毫无条件地承认了这项罪名。
究其原因,这些学院权威人士实质是憎恨科尔曼对学院体制的改革力度。
滑稽的是,不论是他曾经提拔过的教授,还是与他共事几十余年的同事,都集体保持沉默。
学校本来是学术性的场所,但是在这里,政治性主导着人们的思维,政治的正确性让众多高级知识分子明哲保身,政治污染学术界,压抑人性中的善良和正义的一面,其间的荒诞不言自明。
要探究罗斯的写作动因,理解雅典娜学院师生的行为逻辑,我们有必要理解一下20世纪美国社会上的大事。
60到70年代是“狂乱的年代”,黑人民权斗争激烈;性观念空前开放;青年反叛传统;妇女运动再次迎来高潮,争取性别平等,女性解放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当时社会上甚至流行“个人问题就是政治问题”的观点。
[5]1965年美国政府从支持到直接派兵参加越南战争,引起美国人民的不满,在校学生更是发起抵抗战争活动,最终激化成政治暴动。
科尔曼成为女权主义的靶子。
科尔曼教授古典文学时,被学生告发为“贬低女性”,系主任德芬妮·鲁斯就认为科尔曼的观点落后,应该改正授课方式。
但科尔曼反驳说“这是对两篇戏剧的误读,是源于根深蒂固的狭隘、偏执的意识形态方面的考量,不值得纠正。
”“这不是‘视角’,这是新近最流行的漱口水。
”[6]科尔曼从纯文学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但社会上流行的女性主义视角迎合了学生甚至老师的批评趣味。
这显然在影射60年代以来的妇女运动,学术问题再次上升到政治问题层面。
罗斯通过发生在科尔曼身上的“幽灵”事件和“贬低女性”事件,意在表明政治倾向性侵入学界,知识分子已失去纯洁的学术氛围沃土。
在罗斯纯粹娱乐的背景材料下,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极度的严肃”的思想,种族歧视问题就是其一。
“幽灵”事件是场闹剧,科尔曼本身就是一个犹太身份的黑人。
科尔曼改变种族身份并不是因为黑人本身的问题,作为黑人对他来说从来不是问题。
他受的教育是古典优秀英语文学的精华,学习成绩一直是最好的,拳击、田径都很
厉害,他比很多白人都优秀。
直到科尔曼进入为黑人开办的霍华德大学,在校外买热狗遭拒,被骂为“黑鬼”,他决心逃离黑人境遇。
恰逢父亲猝死,科尔曼立马进入纽约大学,并在1944年的参军登记表上勾上“白人”选项,种族被改写。
他的第一任女友斯蒂娜在得知他是黑人后离开,坚定了科尔曼消除黑人身份的决心。
他娶了一个不信犹太教的犹太女人艾丽斯为妻,头发比黑人盘结的头发更像黑人,这正是科尔曼理想的妻子类型,既不会对他有过分的宗教要求,还可以为以后生出黑人后代找借口。
科尔曼断绝与母亲和家人的关系,黑人历史被他彻底删除。
但命运再次开起玩笑,这个曾经受歧视的人现在被打上种族歧视的标签。
法律并没有给黑人地位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科尔曼决定隐瞒黑人身份是在四十年代,种族歧视还很严重。
经历了五、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种族隔离制度被取消,但种族歧视并没有完全消除。
被称为“幽灵”的黑人学生,担心科尔曼会动用其影响力打击她,不敢到学校上课。
这隐喻了黑人在半个世纪的斗争之后,并没有从心理上消除被歧视的阴影,他们仍然是需要被保护的弱势群体。
一直充当黑人学生保护者的白人德芬妮主任,扮演种族平等的高尚白人,在她的征男友启事中,她差点没直接加进“唯有白人需要申请”[7]。
从她的行为中可以看出一直充当黑人解放者的白人,虽然表面上维护黑人的权利,但骨子里并不接受他们。
黑人解放的不彻底性在这里凸显出来。
和清洁女工福妮雅的性丑闻更是对科尔曼的致命一击,人的尊严被
践踏无遗。
第一章取名“人人皆知”是一个讽刺,“人人皆知你正在性欲上剥削一个受凌辱、没文化、比你小一半的女人。
”[8]事实上,除了科尔曼和福妮雅的关系是事实外,“剥削”,“没文化”都不是真相。
律师告说“两年后,他依然不能权衡什么符合以及什么不符合他的长远利益。
”[9]孩子们听说父亲的丑闻,根本不关心真相,就毅然通知科尔曼要和他断绝父子联系。
其中不乏宿命论的成分,但这实际上说明了人们吹毛求疵的道德观扼杀自然人性。
人们的理性是盲目的。
福妮雅从十岁就遭到继父的骚扰,14岁被指奸,母亲不维护她,她逃离家园,但生活的魔爪让她陷入堕落的泥潭,她嫁给有精神疾病的莱斯特又遭到家暴,孩子也意外被烧死。
她在雅典娜学院的工作是出卖肉体获得的。
只有科尔曼不把福妮雅当作性欲发泄对象。
那些指责、议论科尔曼用权力凌辱女性的白人,根本不相信科尔曼和福妮雅的感情,仅凭绯闻就给他定罪;律师从个人发展利益出发,否定二人的关系;孩子们从道德和社会影响出发,坚决反对父亲的行径。
这显然是理性在压抑人性。
真正有污点的是那些冷漠的人们。
汽车事故后,谣言重伤科尔曼。
德芬妮还污蔑他闯进自己的办公室。
死者的家人拒绝找出真相,福妮雅的母亲反对为女儿找出真凶;科尔曼的儿子为恢复父亲的名誉,避讳查出真相。
那些制造事端,事后想掩盖丑行的人们,他们虚伪的正义、道德才是他们身上真正的污点。
科尔曼死后,参加他葬礼的人才超出想象,基本上是他的同事,这些人的出席,实际是对自己泯灭良知的默认。
校方代表的致辞,代表人们的集体忏悔“是
我们,道德上愚昧不堪的吹毛求疵的社团,毫无廉耻地玷污了科尔曼·西尔克的好名声,并以此贬低了我们自己。
”[10]
科尔曼生前被作为谈资,死后又遭人议论和诬陷,人性尊严被践踏,而大家的忏悔对一个死人实则毫无用处。
罗斯用科尔曼的绯闻事件,道出人性中虚伪的道德观和人的尊严的易碎性。
菲利普让读者在娱乐的氛围中体味到荒诞的黑色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