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162.00 KB
- 文档页数:22
简述学前儿童理解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理解发展的特点是指儿童在学前阶段(3-6岁)对于外界事物的理解能力和认知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的理解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意象思维特征学前儿童的思维主要是以感觉和想象为基础的,他们倾向于用具象的形象来认识和理解事物。
例如,他们可能会用手比划、模仿动物的叫声来表示自己对动物的认知,而不是用抽象的概念来描述。
这种意象思维的特点反映了学前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
2. 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发展学前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正在逐渐发展,但尚未达到成人的水平。
他们的思维方式主要是以具体、直观的感觉和经验为基础的,对于抽象概念和复杂的逻辑关系的理解还较有限。
例如,他们可能会将两个相似的事件当作因果关系,而不是通过逻辑推理去分析。
3. 立体思维能力的形成学前儿童的立体思维能力正在逐渐形成,他们开始能够理解和表达物体的空间位置和方位关系。
例如,他们可以用诸如“上面”、“下面”、“前面”、“后面”等词语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这种立体思维的发展为学前儿童的空间认知和操作能力奠定了基础。
4. 语言能力的快速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在这一阶段得到了快速发展。
他们能够逐渐掌握语言的表达规则,能够用语言来描述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5. 观察和模仿能力的增强学前儿童的观察和模仿能力在这一阶段得到了明显的增强。
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理解事物。
例如,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大人的动作和语言来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如如何穿衣、如何说话等。
6. 增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前儿童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对于周围的事物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渴望了解和探索新的事物。
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特点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中,推动了他们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的发展。
7. 理解能力的个体差异学前儿童的理解能力存在个体差异。
不同的儿童在理解外界事物的能力上存在差异,有些儿童可能理解能力较强,能够较快地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而有些儿童可能理解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经验来理解和掌握。
简述学前儿童理解能力发展的趋势。
学前儿童的理解能力是指他们对于周围环境和信息的感知、理解和应用能力。
这一能力在儿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理解能力会呈现出一些明显的发展趋势。
在学前阶段,学前儿童主要通过感官来感知和理解世界。
他们通过观察、听觉、触觉等感官渠道,对于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和理解。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感官觉察能力逐渐提高,能够更加准确地感知和理解外界的信息。
学前儿童的理解能力逐渐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
在早期,他们主要能够理解和应用具体的事物和概念,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逐渐理解和应用抽象的概念,如数字、时间、空间等。
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趋势,使得学前儿童能够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的学习和生活。
学前儿童的理解能力在语言发展的推动下逐渐提高。
语言是学前儿童理解和表达的重要工具,通过语言的运用,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随着语言能力的增强,学前儿童的理解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中的词汇、语法和逻辑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言信息。
学前儿童的理解能力还受到认知发展和社交经验的影响。
随着认知能力的提升,学前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抽象的概念和推理能力。
而通过社交经验的积累,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社交信息。
学前儿童的理解能力发展呈现出从感官到认知、从具体到抽象、从语言到社交的趋势。
这一发展趋势对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重视学前儿童理解能力的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促进他们的理解能力的全面发展。
简述学前儿童理解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理解发展的一般趋势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感知阶段:在出生后的几个月里,学前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器官来获取信息和理解世界。
他们开始认识各种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基本属性。
2. 预操作阶段:从2岁到7岁左右,学前儿童开始发展出一些基本的认知能力。
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获取新的知识,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概念和关系,如数量的概念、时间的概念、空间关系等。
3. 具体操作阶段:从7岁到11岁左右,学前儿童进一步发展
了他们的认知能力。
他们能够进行更加复杂的思维活动,如分类、排序、推理等。
此时,他们开始能够理解并运用一些基本的数学和科学概念。
4. 形式操作阶段:从11岁到成年期,学前儿童进一步发展了
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他们能够进行更加复杂的问题解决和概念运用,能够独立思考和进行逻辑推理。
总体而言,学前儿童在认知能力上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他们从感知到预操作,再到具体操作和形式操作阶段,逐渐发展出更加复杂和抽象的思维能力。
这种发展是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同时也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
学前儿童理解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理解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是指幼儿园入学前的儿童,他们正在经历身体、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理解发展是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他们在学习和理解事物时的能力。
以下是学前儿童理解发展的特点:1. 初步的理解能力:学前儿童在理解事物方面具有初步的能力。
他们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类等方式,理解简单的概念和信息。
例如,他们可能会把不同颜色的物体放在一起,或者通过形状和颜色来判断物体的属性。
2. 直觉理解能力:学前儿童往往通过直觉来理解事物。
他们可能会通过感受、想象和体验等方式,从自己的感官世界中获取信息。
例如,他们可能会通过自己的感官来理解颜色、形状和声音等概念。
3. 语言理解能力:学前儿童在语言理解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他们能够听懂简单的指令和要求,并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例如,他们可能会通过口头语言来理解游戏规则和指令。
4. 空间理解能力:学前儿童在空间理解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他们可能会通过视觉和触觉等方式,理解物体的位置和方向。
例如,他们可能会通过画画来表达自己的位置和方向感。
5. 社交理解能力:学前儿童在社交理解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他们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例如,他们可能会通过玩耍和交流来理解友谊和合作的概念。
6. 整体理解能力:学前儿童在整体理解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他们可能会通过将不同的事物组合在一起,理解整体的概念和关系。
例如,他们可能会通过将不同的玩具组合在一起,来理解游戏的概念。
学前儿童理解发展的特点包括初步的理解能力、直觉理解能力、语言理解能力、空间理解能力和社交理解能力。
这些特点有助于学前儿童在学习和理解事物时,获得更好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学前儿童在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方面的心理发展。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认知发展规律:1.感知觉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感知能力逐渐发展,包括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在出生后的最初几年里,儿童对世界的感知逐渐从模糊的、混沌的整体向更加清晰、具体的方向发展。
2.记忆的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他们的记忆从无意识、机械记忆逐渐向有意识、理解记忆过渡。
儿童开始能够回忆和再认之前的事件,并开始能够进行简单的信息分类和编码。
3.思维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方式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
他们开始能够对事物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理,但仍需要借助具体的形象或行动来理解和思考问题。
4.想象的发展:想象是指创造新的形象或情境的能力。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想象从简单的、模仿性的形象逐渐向更丰富、有创造性的形象发展。
他们开始能够进行简单的角色扮演游戏,表现一些创造性的行为。
二、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是指学前儿童在情感表达、社会认知和社交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以下是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规律:1.情感表达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情感表达逐渐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
他们开始能够体验和表达更多种类的情绪,如高兴、悲伤、愤怒等,并开始理解这些情绪的原因和结果。
2.社会认知的发展:社会认知是指儿童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和理解。
在学前阶段,儿童开始能够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并开始形成初步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
3.社交技能的发展:学前儿童逐渐发展出与人交往的能力,包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解决冲突、合作游戏等。
他们开始理解并遵守一些简单的社交规则,如轮流和分享。
三、动作和身体发展动作和身体发展是指学前儿童在大肌肉运动和精细动作方面的能力发展。
以下是动作和身体发展的主要规律:1.大肌肉运动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跑、跳、平衡等大肌肉运动能力逐渐提高。
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的趋势
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认知能力的提升: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会逐渐提高,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周围的世界。
他们开始能够使用符号和符号系统(如语言、图像、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想法,并能够进行抽象思维。
2. 语言和沟通能力的发展: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能力会逐渐增强。
他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理解和识别不同的语音和语调,并开始使用更复杂的语言结构。
3. 社交和情绪发展:学前儿童开始能够理解和处理他人的情感,并逐渐掌握与他人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的技巧。
他们开始发展出对他人的同理心和关怀,并能够建立和维护好友关系。
4. 知识和学习技能的积累:学前儿童会逐渐积累更多的知识和学习技能。
他们开始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现出好奇心,并主动主动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中。
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索来积累新的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趋势是认知能力的提升、语言和沟通能力的发展、社交和情绪发展的进步,以及知识和学习技能的积累。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一、感知能力发展感知能力是指学前儿童对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刺激的识别和理解能力。
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儿童的感知能力逐渐发展,开始对光线、声音、触觉等刺激产生反应。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感知能力会进一步增强,能够对更复杂的环境进行感知和适应。
二、运动能力发展运动能力是指学前儿童通过身体动作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儿童开始掌握基本的肢体运动,如抓握、抬头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能够行走、跑跳、攀爬等,这些运动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儿童探索周围环境,增强自我控制力和自信心。
三、语言能力发展语言能力是指学前儿童通过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在儿童发展的早期阶段,他们开始学习发出声音、模仿语言,逐渐能够理解简单的词汇和句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增强,能够进行基本的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意愿。
四、社交能力发展社交能力是指学前儿童在与其他儿童和成人交往中表现出的能力。
在早期阶段,儿童开始对其他人的存在和情感产生反应,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和经验。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社交能力逐渐增强,能够进行合作、轮流、解决冲突等行为,这对于儿童的成长和社会化进程非常重要。
五、情感和认知能力发展情感和认知能力是指学前儿童对自己的情感和周围世界的理解、判断和表达的能力。
在早期阶段,儿童开始能够表达基本的情感,如高兴、生气等,同时能够对一些简单的任务进行基本的思考和判断。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逐渐增强,能够理解更复杂的情感和事物关系,这对儿童的思维发展和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六、创造力发展创造力是指学前儿童在艺术创作和表现方面的能力。
在早期阶段,儿童开始能够进行简单的绘画、手工制作等艺术活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创造力逐渐增强,能够进行更复杂的艺术创作和表现,这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七、自我意识发展自我意识是指学前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能力。
在早期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自我价值,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意愿。
学龄前儿童语言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是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一阶段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以下是学龄前儿童语言发展的一些特点: 1. 听力和语音
学龄前儿童的听力和语音能力正在发展中。
他们能够听懂并模仿音节和单词的发音,并且逐渐开始发出清晰的语音。
2. 词汇和句子结构
学龄前儿童的词汇量正在迅速增加。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使用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并逐渐学会组合更复杂的句子。
3. 语言理解和表达
学龄前儿童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正在发展中。
他们能够理解简单的指令和问题,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4. 故事和想象
学龄前儿童的想象和创造力正在发展中。
他们能够听懂简单的故事,也能够编造自己的故事和角色扮演。
综上所述,学龄前儿童的语言发展特点主要包括听力和语音、词汇和句子结构、语言理解和表达,以及故事和想象。
这一阶段内,家长和教育者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孩子发展语言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 1 -。
简述学前儿童理解能力发展的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前儿童的理解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学前儿童的理解能力是指他们对语言、事物、情感等方面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本文将简要介绍学前儿童理解能力发展的趋势。
一、语言理解能力语言是儿童认知和交流的重要工具。
学前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在语言理解能力的发展过程中,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是一个普遍的趋势。
例如,学前儿童首先能够理解单词的意义,然后能够理解简单的句子,最后能够理解复杂的句子和篇章。
二、数学理解能力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儿童的认知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学前儿童的数学理解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从简单的数数、比较大小,到认识数字、计算加减法,再到理解几何形状、时间等概念。
随着数学知识的增加,学前儿童的数学理解能力也不断提高。
三、情感理解能力情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
学前儿童的情感理解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
在情感理解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儿童从最初的体验感情,到逐渐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再到理解社会情境和社会规则。
情感理解能力的提高对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四、思维理解能力思维是理解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前儿童的思维理解能力在不断发展,从最初的感性认识,到逐渐形成概念和分类,再到逐渐具备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理解能力的提高对儿童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帮助。
总之,学前儿童的理解能力发展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促进儿童理解能力的全面发展。
同时,也应该关注儿童的个性和兴趣,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帮助他们快乐地成长。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主题(二)思维与想象一、思维发展概述1.思维的界定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以词为中介,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
学前儿童心理学里面思维的概念要比上面的定义宽泛,不仅包括上述定义讲的抽象逻辑思维,还包括思维的萌芽以及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过渡形态。
思维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抽象逻辑思维只是思维的一种形式,也是最高级的思维形式,其间经历了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系列演变。
演变的历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从思维工具的变化来看,从主要借助于感知和动作,到主要借助于表象,再过渡到借助于概念;●从思维方式的变化来看,从直觉行动性思维,到具体形象性思维,再过渡为抽象逻辑思维;●从思维反映的内容来说,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
以上不是三个发展过程,而是从三个角度来描述同一个发展过程。
2.思维的概括性、间接性和问题解决概括性和间接性是思维的两个基本特性。
概括: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属性或规律提取出来。
儿童的概括水平是衡量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指标。
间接:指借助一定的媒介或一定的知识经验对事物进行间接的反映。
正是由于思维具有间接性,所以人才能反映不在眼前的事物、未曾经历的事物,才能超越感知觉,认识看不到的事物,才会扩大认识的范围和深度。
解决问题:是指人们在活动中面临新情境与新课题,又没有现成的有效对策时,所引起的一种积极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过程。
思维产生于问题,表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的主要作用在于问题的解决。
3. 思维的种类根据思维发展过程划分为:感觉运动思维、前运算思维、具体运算思维、形式运算思维。
根据思维的内容划分为: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语词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划分为: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
4.思维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思维的产生使儿童的认识过程发生重要质变。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A.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1)感知觉的基本概念:①感觉: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个别属性的反映。
②知觉: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③感觉与知觉的联系:a。
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对直接作用于脑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又有区别: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却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
b.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2)幼儿感觉发展的主要特征:①视觉发展的主要特征: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a.视敏度视敏度的概念: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b.颜色视觉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规律: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因年龄班级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③幼儿辨认颜色主要在于能否掌握颜色名称,如果混合色有明确的名称,如“淡棕”“橘黄",幼儿同样可以掌握;幼儿对某些颜色,如“群青"“天蓝"“古铜”等所以不能辨认或不善辨认,并非完全缺乏辨色能力,主要是由于生活中接触的机会少,成人没有进行有意识的指导.c。
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幼儿视力受遗传和环境影响。
视觉经验是促进视觉发展的必要因素。
光线照明较差、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较少、坐姿不良等都会造成视力减退。
d。
色盲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的表现。
色盲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绿色弱4种。
②听觉发展的主要特征:a。
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听觉是幼儿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他们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特点。
幼儿依靠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欣赏乐曲,从而还得到美育的熏陶。
此外,儿童与成人交往,特别是学习口语,必须依靠听觉。
听觉对幼儿智力、个性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简述学前儿童理解能力发展的趋势
学前儿童的理解能力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但总体来说,学前儿童的理解能力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一、逐步从感知认知向概念认知转化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认知活动主要依赖于感知和知觉,对于外界的事物和现象,他们主要依赖于感性直觉去理解和认知。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儿童开始逐渐从感知认知向概念认知转化,开始形成概念,对事物进行分类、比较、归纳和推理等高级认知活动。
二、逐渐向抽象思维和符号思维发展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主要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难以进行抽象思维和符号思维。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儿童开始逐渐向抽象思维和符号思维发展,开始理解和使用抽象概念和符号系统,如数字、字母、图形等。
三、逐渐向自主学习和探究转化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学习主要依赖于成人的指导和帮助,难以自主学习和探究。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儿童开始逐渐向自主学习和探究转化,开始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来获得新的认知和经验。
四、逐渐向社会化认知和合作学习转化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认知活动主要是个体化的,难以进行社会化认知和合作学习。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儿童开始逐渐向
社会化认知和合作学习转化,开始认识和理解社会规则和价值观,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协作来促进自己的认知和发展。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的理解能力发展呈现出逐步从感知认知向概念认知转化、逐渐向抽象思维和符号思维发展、逐渐向自主学习和探究转化、逐渐向社会化认知和合作学习转化等趋势。
了解这些趋势,有助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学前儿童的认知和发展。
第五章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学习辅导第一节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本节主要内容:一、婴儿感知觉发展研究的方法婴儿不能用语言向成人描述出自己的感觉或知觉,也不能以熟练的行为对刺激作出反应。
所以我们需要使用一些特定的方法,让婴儿“告诉”我们他们所感觉到和知觉到的东西。
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一)反射法新生儿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一套完整的无条件反射装置,包括吸吮反射、抓握反射、觅食反射、瞳孔反射等。
只要给予适宜的刺激,就能引出相应的无条件反射。
所以当一个刺激出现时(如一盏强度适中的灯打开),如果婴儿有无条件反射(瞳孔变小),说明婴儿能感觉到这个刺激(“我已经感觉到光的刺激了!”)。
如果某个刺激未能引出新生儿相应的反射,我们就很难断定新生儿是否察觉到了当前刺激,也许他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从而抑制了反射行为。
(二)习惯化与去习惯化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婴儿会产生许多身体变化或反应,比如头部或眼部运动、呼吸或心跳频率的变化。
但如果同样的刺激反复出现,婴儿的反应就会越来越弱,直到完全消失。
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习惯化的过程。
此时,如果再出现一个新的刺激,婴儿可能产生新的条件反射,这个过程被称为去习惯化。
(三)视觉偏好法所谓视觉偏好法是指研究者同时给婴儿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个刺激更感兴趣。
范茨用这种方法做了很多关于婴儿的形状知觉与视觉偏爱的研究。
在他的实验中,同时给婴儿出示两个图案,测量婴儿注视每个图案的时间。
如果婴儿看两个图案的时间不一样长,说明他们可以区分两种不同的刺激。
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婴儿的感觉能力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婴儿已经有了听觉、视觉、温度觉、触觉和痛觉等重要感知觉能力,这里我们将主要介绍听觉和视觉。
(一)听觉在新生儿出生之前,他们的听力就已经在发育了。
新生儿的听觉已经有了相当好的发展。
婴儿更喜欢高频率的声波、悦耳的音调、动情的声音。
所以妈妈们会不自觉的使用这种高频声波和他们的宝宝说话,因为妈妈们发现,这样的交流更能吸引她们的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