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之处
- 格式:doc
- 大小:2.95 KB
- 文档页数:2
古汉语中和现代汉语中的词汇的用法有何异同?古汉语是指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它是汉字的起源之一,又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形态和文化内涵。
现代汉语是以现代汉族人民作为主要使用者的汉语语言形态,它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并且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汇的用法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异同。
接下来,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汇的用法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词汇的意义和内涵在古汉语中,许多词汇的意义相对较为简单和具体。
这是由于古代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限所致。
以“水”为例,古汉语中的“水”一词主要指代液体,例如“水流”“水池”等。
而在现代汉语中,“水”的意义已经扩展到更广泛的范畴,除了指液体之外,还可以指代水资源、水文化等含义。
这一变化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词汇意义的丰富理解。
二、词汇的用法和搭配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汇的用法和搭配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古汉语中的词汇往往更加简练和直白,使用较为固定的搭配方式。
而现代汉语中,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其他语言的影响,词汇的用法和搭配更加多样化和灵活。
以“行走”为例,古汉语中一般表示步行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可以泛指人的出行方式,如“乘坐交通工具行走”、“自行车行走”等。
这种变化既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多样性,也反映了人们对词汇用法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三、词汇的词性和语法功能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汇的词性和语法功能也有所不同。
古汉语中的许多词汇往往是单纯的名词或动词,而在现代汉语中,词类的界限相对模糊,一个词汇可以具备多种不同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例如,“量子”这个词在古汉语中只能作为名词使用,表示微量或细微之意,而在现代汉语中,除了名词的含义外,还可以指代物理学中的基本粒子,可以作为名词、形容词或动词的用法来描述。
通过对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汇用法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词汇的意义理解的丰富、用法和搭配的多样化、词性和语法功能的扩展。
文言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异同汉语作为一种拥有悠久历史的语言,其发展经历了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文言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在很多方面都显示出各自独特的特点。
本文旨在探讨文言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异同,以期对汉语的历史发展和语言学理解有所帮助。
一、文言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相同点1.1 词序和成分结构文言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在词序和成分结构上有许多相同之处。
无论是文言还是现代汉语,基本的句子结构都是主语-谓语-宾语,这一点在两种语言中都有所体现。
例如:•文言: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现代汉语: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1.2 虚词的使用文言和现代汉语都使用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和语气。
例如,“之”、“乎”、“者”、“也”等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虽然形式上有所变化,但其功能和用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留。
如“之”在文言中常用作介词,表示动作的方向或对象,而在现代汉语中仍可用作助词,表示所属关系,如“我的书”。
1.3 句式结构文言和现代汉语都存在一些特定的句式结构,如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等。
这些句式在两种语言中的构造方式和表达意义的方式都有相似之处。
例如,文言和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都常用“被”、“受”等词来表示。
二、文言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点2.1 词汇和词义文言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在词汇和词义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文言词汇丰富,一词多义现象普遍,而且很多词汇的现代意义与古代意义有所不同。
例如,“好”在文言中常常表示“喜欢”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更多用来表示“良好”或“优点”。
2.2 语法结构和规则文言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规则和结构存在许多差异。
文言句子往往较为简洁,成分省略较多,如主语、宾语等。
同时,文言中的助词、介词等虚词用法更为复杂,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判断。
现代汉语则相对简洁明了,句式结构也更为多样化。
2.3 语音和字形文言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另一个重要差异在于语音和字形。
文言文中的字词往往存在古音和异体字现象,而现代汉语则采用了更为简化的字形和语音系统。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对比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语言,是从秦朝开始形成并广泛运用的语言。
而现代汉语是在20世纪初经过一系列的语言改革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的。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在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两者进行对比。
一、词汇差异文言文的词汇来源广泛,除了本土词汇外,还有大量的外来词,尤其是从其他汉字文化圈国家借用的词汇。
而现代汉语的词汇主要来源于本土词汇。
文言文中常用的词语往往比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更具有古朴和雅致的味道,例如:"典礼"(文言文中的术语)和"仪式"(现代汉语中的通俗词汇)。
此外,文言文中的词语常常使用古代文化和宗教背景知识,与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隔阂。
二、语法差异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复杂,与现代汉语相比较时,更注重修辞和修饰语的使用。
文言文中的句子通常比较长,并且以主谓宾的结构为主。
而现代汉语则更倾向于简练明了的表达方式,句子结构更为多样化。
例如,文言文中的"余生"(我剩下的生命)在现代汉语中可以直接表达为"我以后的日子"。
三、表达方式差异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追求修辞和艺术效果,常使用对仗、夸张和比喻等修辞手法。
与之相比,现代汉语更注重实际和准确的表达。
例如,文言文中的"风和日丽"(阳光明媚)在现代汉语中可以简洁地表达为"晴天"。
此外,文言文中的表达方式经常使用书面语,冠词和代词的使用也有所不同。
四、文化背景差异文言文的使用涉及到丰富的古代文化背景,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常识。
而现代汉语更注重实用性和通俗性,在日常交流和各种场合中更为常见。
文言文更多地与传统文化、古代文学和考古学等学科相关联。
综上所述,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具有明显的差异。
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使得两者在使用上有较大的隔阂。
了解并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在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而现代汉语则更注重实用性和通用性。
文言文、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何不同?文言文的语法结构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其语法结构相对于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一些特点。
以下是文言文的一些语法结构上的不同之处:1. 字词顺序:文言文的字词顺序通常为主谓宾的顺序,与现代汉语的主谓宾或主谓宾补的顺序有所不同。
2. 语气助词:文言文中使用的语气助词较多,例如“之”、“乎”、“兮”等,这些助词在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
3. 动词变化:文言文中的动词变化丰富,包括时态、语气等的变化,这与现代汉语的动词变化有所不同。
4. 合词现象:文言文中常出现合词现象,将两个或多个字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词语,这在现代汉语中相对较少。
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现代汉语是当代中国人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其语法结构相对简洁明了。
以下是现代汉语的一些语法结构上的特点:1. 主谓宾结构:现代汉语主要采用主谓宾结构,即主语在前,谓语动词在中,宾语在后。
2. 语序灵活:现代汉语的语序比较灵活,可以通过调整语序来强调不同的信息。
3. 语气助词少: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助词相对较少,使用较为简洁明确的词汇来表达语气。
4. 时态语态:现代汉语中的动词变化主要包括时态和语态,使用简单的词尾或助词来表示。
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古代汉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形式,其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许多差异。
以下是古代汉语的一些语法结构上的特点:1. 字词顺序:古代汉语的字词顺序相对灵活,可通过调整顺序来实现修饰、强调的效果。
2. 语助词:古代汉语中的语助词较多,如“乎”、“者”、“耶”等,这些助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较少。
3. 语气助词和拟声词:古代汉语中使用丰富的语气助词和拟声词来表达感情色彩,这在现代汉语中相对较少。
4. 动词变化:古代汉语中的动词变化较为复杂,包括时态、语态、语气等的变化,与现代汉语的动词变化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文言文、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在语法结构上存在一些区别。
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理解和学习这些不同形式的汉语表达方式。
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古代汉语的句式变化没有现代汉语那么复杂,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如下:1.判断句式文言判断句最显著特点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而是用名词、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其典型句式是:……者,……也。
"者"表提顿,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也"表判断的语气。
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亚父者,范增也。
"者""也"不一定都出现。
如:③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
④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者""也"都可不用。
如:⑤刘备天下枭雄。
⑥秦,虎狼之国。
还有在句末连用"者也"表判断的,如:⑦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者也"连用表示加强肯定语气。
"是"作判断词,在汉以后。
如:同窗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2.被动句式文言文的被动句式多是借助介词表被动的(介词"见"、"于"、"为"、"为……所"等)。
如: ①予犹记 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用"被"表被动。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③信而见疑。
④吾属今为之虏矣!⑤若属皆且为所虏。
⑥……竞为秦所灭。
这里需指出"见笑"、"见恕"、"见谅"这类词中的"见"不表被动,而表示对说话人"我"怎样。
如"冀君实或见恕也"。
有些句子的被动意思是以主动句形式出现的,有的称之为"意念被动句",理解时,不要搞错。
如:⑦江都围急。
(江都被围困,形势紧急)⑧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概述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之处概述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之处摘要:语法是语言中蕴含的使用规律,汉语文化延绵至今,其语法规律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与发展。
本文旨在分析古代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之处,力图站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明晰两者的区别,以便促成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古汉语语法;现代汉语语法;比较研究任何语言的组合都不能缺少论文联盟一定的规则,所谓语法,正是语言表达习惯中所蕴含的规律。
伴随着时间的递进,语言在演进过程中其语法规律也会发生相应的流变。
从时间纵向轴上来看,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前者以后者为基础、从中发展而来。
但受到各类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作用,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毕竟是存在于不同时代的语言,它们的语法规律也有着必然的差异性。
无论是学习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都应当把握住两者的规律,并正确认识古今汉语语法所存在的差异性,从而站在比较的视野下深化对两者的本质理解。
古今汉语在语法上的差异虽没有词汇、语音方面的差异大,但归结到词类、句式的微观层面上,可以发现两者有着众多的不同之处。
在此,本文尝试从以下两方面来阐述古今汉语语法差异性的表现。
一、古今汉语词法上的差异同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的词类也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然而有所不同的是,古代汉语中的虚词除了副词、介词、助词、语气词、连词之外,还包括一部分的代词,每类虚词的构成成分也与现代汉语存在不同。
除此之外,古今汉语中的实词活用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词法上的区别主要可表现为:其一,词类活用上的不同。
古代汉语实词不丰富,句法上也并不严格,存在词类分工不细、不明的状况,词类活用的使用较为复杂。
现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例子并不多见,而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范围则相对广阔许多。
例如:(1)名词活用作动词、使动词、意动词,或者直接作状语。
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即为名词作动词使用。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中的王为使称王的意思,属于使动用法。
古今汉语语法的差异一、古今汉语语法的差异和文字、词汇等相比,古今汉语语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古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相同的地方很多。
从词类方面看,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可分为实词和虚词。
能够独立充当句子成分或者能够和别的词组合短语的词就是实词;反之,只表示句子中多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和表示句子的语气的词就是虚词。
实词大多通过词汇意义起作用。
虚词大多是通过语法意义起作用。
当然,实词和虚词都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只是虚词以表现语法意义为主。
这些特征,在古今汉语中都得以鲜明的表现。
所谓词的语法意义,指的是词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和它们之间关系的意义。
无论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一般把他们的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态词、代词、数量词等,把虚词分为连词、助词、介词、叹词等。
《马氏文通》中把“词”成为“字”,还有其他许多学者也是这样称谓的,如清代学者袁仁林《虚字说》,刘淇《助字辨略》中都是这样称谓的。
把“词”看作“字”,和汉语的特点密不可分。
作为表意文字,字既是表音单位,又是表意单位,有些字有数个不同的读音,每个字在特定的语境中只能读一个音。
字有不同的写法,但在一种场合,只能写一种字体。
大多数字有独立的表意功能。
古代汉语中往往一个字就是一个词。
现代汉语中虽然多音节词不断增多,但字和词有着直接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从句子成分方面来看,现代汉语句子中的主干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和枝叶成分定语、补语、状语,在古代汉语中都存在。
因此文言文的句子成分,与白话文一样,也分为基本成分、附加成分和独立成分三大类。
这些成分的特点和划分,古今汉语中大同小异。
总体上看,古今汉语语法一脉相承,但语言毕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化,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语法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比较普遍词类活用指某类词跟它通常的意义都不一样。
从语义上讲,它应该属于一种词义的引申,但与一般词义引申不同。
一般词义引申,意义是固定的,是历史的积淀,已经成为语言运用中的常项。
语法是语言组合的规则,现代汉语语法是从古代汉语语法发展而来的,二者是一脉相承的,是“源”与“流”的关系;但由于它们是不同时代的语言,因此,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差异。
而语序是汉语语法中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段,这不仅在汉语中,凡是在不讲究构形形态的语言里,句子主语、谓语、宾语的确定以及它们之间的意义的关联,主要是用语序来表现的。
所谓语序,就是词在句子中所处位置的先后顺序。
不同的词造出来的句子意义不同,相同的词因排列顺序不一样,造出来的句子表达的意义也不一样。
古今汉语语序大致是相同的,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述语在前,宾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在前,补语在后。
这正是语言继承性的特征。
但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序的运用上也有不同的方面。
相比之下,现代汉语的语序更加稳定,更加准确,更不易引起歧义。
下面,本文主要就古今汉语语序某些不同或语序虽同而古汉语用得较多的地方进行阐述。
一、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是指把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以达到突出、强调的目的。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表现在:1、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如: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2、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不吾知也。
(《论语?先进》)3、指示代词“是”作宾语前置。
先秦时代,代词“是”作宾语常常前置。
这种句中的“是”有明显的指代作用,或指代人或指代物。
如: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左传?僖公四年》)4、古代汉语中,动词前面有结构助词“是”、“之”、“焉”、“之为”等,名词、代词作宾语前置,而现代汉语少有这种用法。
如:(1)先君之好是继。
(《左传?僖公四年》)(2)姜氏何厌之有?(《左传?僖公四年》)(3)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左传?隐公六年》)(4)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5、借“唯……是(之)……”格式宾语前置。
这种句式中的“唯”是副词,它不但强调宾语,而且还强调宾语的单一性、排他性,可译为“只”、“只是”。
概述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之处古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有很多不同之处:
一、古汉语语法比现代汉语语法复杂得多,主要体现在它有六种变形
法(否定形,单数形,复数形,反身形,有声形和无声形)而现代汉语则
只有单数形和复数形;
二、古汉语词汇较丰富,它有更多的类型,包括动词、形容词、介词、副词和连词等;而现代汉语则只有限定的词汇和词性;
三、古汉语有更多的句子结构,像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但现代汉语大多只有主谓宾结构;
四、古汉语在书面语中也使用古文,而现代汉语则以现代文体为主。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与联系文言文,又称古文或古代汉语文,是指中国古代文献中使用的一种文体。
与之相对,现代汉语是在经过演变和发展后形成的一种语言,是今天中国人民日常交流和书写所使用的语言。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着明显的差异,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一、语法差异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语法结构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文言文使用了许多现代汉语已经不再使用的句型和词序。
例如,在文言文中,定语往往放在被修饰的词之前,而现代汉语则通常采用后置定语的方式。
此外,文言文中存在大量的虚词和句末助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逐渐减少或者完全消失。
二、词汇差异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词汇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由于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变迁,文言文中的某些词汇已经在现代汉语中失去了使用价值,而现代汉语中又产生了许多新的词汇。
此外,文言文中的词语往往比现代汉语更为繁复和书面化,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特点和价值观。
三、表达方式差异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文言文追求严谨、精炼和表达的艺术性,常用典故、双关和修辞手法来增加表达的效果。
而现代汉语则更注重直接、简洁和实用的表达方式。
虽然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着较大的差异,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一、文言文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文言文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
许多现代汉语词汇、成语和文化符号都源自于文言文。
文言文的研究和阅读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文明传统,为现代汉语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启示。
二、现代汉语对文言文的传承虽然文言文已经不再是我们日常书写和交流的语言,但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着许多文言文的影子。
这些表达方式、词语用法和语法结构,使得今天的人们仍然能够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魅力。
现代汉语对文言文的传承,有助于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综上所述,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体现在语法结构、词汇选择和表达方式等方面。
然而,文言文对现代汉语的影响和现代汉语对文言文的传承,使得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语言文化。
从文化角度看现代汉语古汉摘要:1.现代汉语与古汉语的区别2.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语音变化3.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意义变化4.古汉语的语法特点5.总结:现代汉语与古汉语的文化差异正文:一、现代汉语与古汉语的区别现代汉语与古汉语在语法、语音和意义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在语法方面,古汉语中的名词可以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而现代汉语则没有这种用法。
在语音方面,现代汉语中不同的两个字在古代汉语中可能读音十分相似,因此阅读古代诗词歌赋需要理解平仄和押韵等音韵学知识。
在意义方面,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存在意义完全不相同的词语,如“池”在现代汉语中指池塘,而在古汉语中还有护城河的意思。
二、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语音变化古汉语到现代汉语在语音上发生了很多重要变化。
例如,古代汉语大量使用省略句式,导致许多句子看上去不像完整的句子,只能通过上下文来推断。
另外,古代汉语没有像西方英语那样能够灵活改变单词性质的能力,因此会将动词名词化或动词形容词化等。
三、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意义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意义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一些古汉语词汇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发生了扩展或缩小,如“池”在古汉语中除了指池塘外,还有护城河的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只指池塘。
四、古汉语的语法特点古汉语的语法特点包括:名词可以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省略句式使用较多,动词名词化或动词形容词化等。
这些特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见或不存在。
五、总结:现代汉语与古汉语的文化差异现代汉语与古汉语在语法、语音和意义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
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语言的演变和文化的传承。
概述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之处从汉语语法的发展可以看出,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有很多不同,主要表现在词汇、语法、句法和调型等方面,比如说句子标点符号,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在此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首先,古汉语和现代汉语词汇数量上有很大的差别。
在古汉语中,仅有较少的词汇,大多数词汇没有明确的写法,只有审音或标记,而现代汉语的词汇量比古汉语要大得多,除了古语,还有大量的现代词汇,其词汇书写法已明确规范、准确。
其次,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语法上也存在许多不同之处。
古汉语没有明确的语法体系,只有一些比较简单的语法规则,而现代汉语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语法系统,语法规则也有很多,已经被广泛使用。
此外,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古汉语的句法规则较少,主要以谓宾结构为主,而现代汉语的句法规则较为丰富,句子结构复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多种句法。
再者,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调型也有不同。
古汉语中,只有四类调型,比如说陈、律、规、诗;而现代汉语已经形成完善的一套调型系统,除了古汉语的调型外,还有新的调型,比如说反复调型、轮调型等等,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
总之,从汉语语法的发展可以看出,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
如今的汉语语法不仅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承载,而且在词汇量、语法、句法、调型等方面均有了较大的发展,在传承古典汉语的基础上,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为汉语精进提供了可能。
一、定义现代汉语;我们这里指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现代汉语;这个词通常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指现当代以来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包括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和方言;狭义的现代汉语则仅指普通话..现代汉语这门课程讲解的是狭义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前身;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现代汉语的前身;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文言文和古白话.. 文言文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所形成的书面语;在发展中日益与口语相脱离;并从历代口语中吸取营养;与时俱新..古代汉语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二、语音、音韵现代汉语语音特点:1.每1音节都有声调..声、韵、调是汉语音节3要素;其中声调是音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2.没有复辅音..辅音以清辅音为主;浊辅音只有m; l;r;n;3.元音占优势..任一音节必有韵母;任一韵母必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元音;汉语的复韵母即使两个元音好hǎo或三个元音教jiào也是一个音节..现代汉语以清辅音为主;清辅音声带不振动;所以;音节中噪音少而乐音多..古代汉语音韵:(一)双声与叠韵1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参差、凛冽2叠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如窈窕须臾(二)中古声调的“四声”:平、上、去、入; 后三类归于“仄”;平声高扬平缓;仄声曲折低抑;音感不同..古代的注音方法:一直音法:用同音字注音二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现代汉语普通话也有四个声调;但不是平、上、去、入;而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普通话的这四个声调是从古代的四声演变来的;将中古韵书广韵中平、上、去、入四声的归字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阴、阳、上、去四声作比较;可以总结出古今声调演变的规律;主要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平分阴阳”意思是古代的平声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分化成阴平、阳平两类..规律是:古代的全清、次清声母平声字;後来都演变为阴平字;古代的全浊、次浊声母平声字;後来演变为阳平字..声调从古到今的发展演变与声母的浊音清化及入声韵尾的消失相关联;这是因为汉语语音是由声母、韵母、声调构成的完整的系统;一旦音系内的某种成分发生变化;其他成分也会相应变化;从而调整音系格局;保持音系内部的协调性;所以;古代声母韵母的变化导致了古四声到现代汉语四声的演变..三、文字、字体汉字的构造规律共有六种;称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实际上汉字的造字法只有前四者;而后面的只是用字法..字体:夏朝;商朝;周朝主要使用的文字是甲骨文、金文..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发展自己的书写方式 ..到了秦朝;文字书写方式才得到统一;以小篆作为通用的字体;并陆续创造出隶书;用于对小篆的简化书写:实际上;由于汉字发展的师承关系;地域不同;实际书写也有所不同..所以一部分古籍和字画中使用了不同写法的汉字..古书用字中的字形情况一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1;古今字:就汉字的时代性而言的;写古字时今字尚未产生;与本有其字而借用它字的通假不同;如反——返昏——婚道——导2;异体字:异体字间差异类型:1造字方法不同2义符不同3声符不同如裤衣夸3;繁简字:二假借字;通假字1;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作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其”字的本义指簸箕;借用虚词“其”的书写形式2;通假字1定义:音同音近的替代字..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2特点: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四、词汇特点现代汉语:1.以单音节词根和根词为主;新词的构成广泛采用词根复合法;现代汉语中的音节一般都有意义..这些记录意义的音节就构成了现代汉语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语素和词..如:江河;山峰等;2;汉语词形较短;单音节语素多;双音节词占优势 ..汉语多采用词根复合构词法创造新词;双音节词具有音节对称和谐的美感;具有偶数的节奏韵律..如:目—眼睛;外交部长—外长;3.多音节词语中四字格为主..与双音节词占优势有关;也与汉语偶数节律习惯有关..有些数字略语多采用偶数形式..如“四化”、“五好”、“三大纪律”、“四个一样”等..古代汉语词汇的构词特点:以双音节词为主1、单音词、复音词叠音词、连绵词、复合词、偏义复词1叠音词:两个相同的汉字重叠而成..如关关雎鸠;逃之夭夭;灼灼其华2连绵词:双音节单纯词;两个字连缀在一起表示一个意思不能拆开;如仿佛;犹豫;琵琶3复合词:两个语素按一定构词法组合而成;如江山、社稷4偏义复词:两个字组合以后;偏重于其中一个字的意义;另一个字只起陪衬作用;如;作息;缓急等2、古今词义的变化发展一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山、水、牛、羊......二历史事物的消亡;社会观念的改变或旧词被别的词语所取代造成旧词死亡;古今意义完全不同:如该古:完备三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如劝古:鼓励今:规劝3.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词的范围变化1.词义的缩小:“坟”表示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现在是表示坟墓..2.词义的扩大:“江”表示长江;现在是表示河流..3.词义的转移:“走”表示跑;现在是表示行走..词的感情色彩和轻重变化1一些词语在发展中意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例如:“恨”表示遗憾、不满;古义轻;今义重.. 2一些词语在发展中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例如:“爪牙”表示得力助手;感情色彩是褒义的;现在是贬义的..三、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一本义:一个词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史料可证的意义..二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三假借义:有时;一个词有些义项与本义毫无相干;只是由于同音的缘故;被借作他用而产生;我们称这种义项为假借义..如河畔;桥畔等;“叛”与“畔”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叛”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义..五、语法现代汉语1现代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手段主要用虚词和语序;不大用形态例如:“大抓工业”和“抓大工业”;“我要学”和“要我学”..我和弟弟;我的弟弟;由于虚词和与的的不同;因此表示的语法关系和意义也不相同..2词短语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如;词:地震;短语;地面震动;句子地面震动了..都表示有陈述关系的诸位结构..3词类和句法成分关系复杂;汉语中同一类词可以充当多种成分;反之;同一种句法成分又可以由几类词充当;兼类词较多;例如动词兼名词、动词兼介词、动词兼形容词等等..4量词语气词丰富 ;如:一个人;一头牛..语气词常出现在句子末尾;表示各种语气的细微差别;如:是她么是他吧是他呢5词形没有形态变化;一个词不管作主语、还是作宾语;它的发音和词形都没有什么变化..6复合词为主;现代汉语的词法以词根复合构词法为主..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能产性;可以满足言语交际对词汇量的需求..而且;也便于对词汇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如:“天”可以构成“今天”“昨天”“前天”“明天”“星期天”“春天”“秋天”“蓝天”“天下”“天气”等等大量的词古代汉语古代汉语的语法主要体现在词汇使用和句子结构上..词汇使用;主要是指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意动用法2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等..句子结构:古代汉语大量使用省略句式;主要如主语;所以大量句子看不到主语的存在;只能靠上下文的意思来推定..“邴夏曰:‘射其御者; 御者君子也..”还出现一些否定句疑问句.. 古代汉语有很多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句:沛公安在倒装句:大哉;尧之为君判断句:王;人君也..省略句;被动句:“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古代汉语常用虚词.. 无论现代汉语还是古代汉语;充当句子万分的词语在句子的次序都是比较固定的;通常情况下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谓语在宾语前;定语和状语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前等等..这种顺序古今一致变化不大..但是;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中也有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有其自己的特点;有少数句式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例如:古代汉语听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还有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式;谓语前置、宾语后置、定语后置等等;也都有不同特点;学习古代汉语必须了解这些特殊顺序的用法..。
——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比较一、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有一定习惯,后人总结规律,便形成语法。
文言中所谓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翻译成的现代汉语而言。
二、查《现代汉语词典》,明确概念。
页码如下:名词886动词301形容词141数词1176量词792代词240副词397介词650连词782助词1644叹词1225主语1643谓语1316 宾语87 定语298状语1656补语101三、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下面的句子:年少的我一直做着美丽的梦明确:1、单句成分位置关系主状谓宾主语在谓语之前状语在谓语之前宾语在谓语之后定语在主语或宾语之前。
2、各个句子成分由什么词充当主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谓语:动词,形容词宾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状语:副词,介宾短语四、短语:大于词,小于句。
任何句子不加标点即为短语。
A名词短语:以名词为主体、中心,整体上具有名词性,语法作用大致与名词相同。
可作主语宾语。
1、并列关系用“和、跟、同、与、及、以及、或”连接例如:工人农民城市和乡村、2、偏正关系名词和定语组成,修饰语+中心语。
定语是修饰语,名词叫中心语。
例如:壮丽山河3、方位短语(上下左右中东西南北前后)例如:黑板上4、“的”字短语例如:吃的、喝的、我们班的5、复指短语例如:司机老王B动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例如:调查研究2、偏正式(状语+动词)例如:立即动身3、动宾式:例如:挖地道4、动补式例如:变得更美丽5、连动式例如:开门进屋打开本讲课6、兼语式例如:请你参加(“你” 是“请”的宾语,“参加”的主语,一兼二职,兼语C、形容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例如:坚韧和刚强2、偏正式例如:非常生动3、形补:漂亮极了D、主谓短语例如:春天来了E、介宾短语介词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或代词构成。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音方面: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与现代汉语存在明显的差异。
首先,古代汉语的语音单位,如声母、韵母和声调,与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次,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更为复杂,例如古代汉语中的声调数量比现代汉语多,而且古代汉语中的声母和韵母也比现代汉语丰富。
2. 词汇方面: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词汇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首先,古代汉语中的词汇多与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含义不同,例如古代汉语中的“走”指的是跑,而现代汉语中的“走”指的是行走。
其次,古代汉语中的词汇比现代汉语中的词汇更丰富,例如古代汉语中有许多表示颜色、方位、数量等的词汇,而现代汉语中则没有这些词汇。
3. 语法方面: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首先,古代汉语中的句子结构比现代汉语更复杂,例如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倒装句等结构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
其次,古代汉语中的词汇在句子中的功能和现代汉语也存在差异,例如古代汉语中的名词可以直接作状语,而现代汉语则需要使用介词短语来表示。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主要区别体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
三个方面。
虽然现代汉语已经逐渐取代了古代汉语的地位,但古代汉语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仍然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概述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之处
摘要:语法是语言中蕴含的使用规律,汉语文化延绵至今,其语法规律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与发展。
本文旨在分析古代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之处,力图站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明晰两者的区别,以便促成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古汉语语法;现代汉语语法;比较研究
任何语言的组合都不能缺少一定的规则,所谓语法,正是语言表达习惯中所蕴含的规律。
伴随着时间的递进,语言在演进过程中其语法规律也会发生相应的流变。
从时间纵向轴上来看,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前者以后者为基础、从中发展而来。
但受到各类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作用,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毕竟是存在于不同时代的语言,它们的语法规律也有着必然的差异性。
无论是学习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都应当把握住两者的规律,并正确认识古今汉语语法所存在的差异性,从而站在比较的视野下深化对两者的本质理解。
古今汉语在语法上的差异虽没有词汇、语音方面的差异大,但归结到词类、句式的微观层面上,可以发现两者有着众多的不同之处。
在此,本文尝试从以下两方面来阐述古今汉语语法差异性的表现。
一、古今汉语词法上的差异
同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的词类也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然而有所不同的是,古代汉语中的虚词除了副词、介词、助词、语气词、连词之外,还包括一部分的代词,每类虚词的构成成分也与现代汉语存在不同。
除此之外,古今汉语中的实词活用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词法上的区别主要可表现为:
其一,词类活用上的不同。
古代汉语实词不丰富,句法上也并不严格,存在词类分工不细、不明的状况,词类活用的使用较为复杂。
现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例子并不多见,而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范围则相对广阔许多。
例如:
(1)名词活用作动词、使动词、意动词,或者直接作状语。
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即为名词作动词使用。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中的王为使&&称王的意思,属于使动用法。
在此不赘述详例。
(2)动词活用作名词、使动词。
如子钓而不纲,戈不射宿中的宿指歇宿的鸟,动词当作名词。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为使动用法。
(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动词或者使动词。
例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指坚硬的铠甲,锐指锐利的兵器,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再如名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则是典型的形容词使动用法,意为使&&变绿。
(4)数词活用作动词。
如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中的一是使&&一致起来的意思。
可以看出,词类活用在古今汉语中有着明显的差异性。
比如古代汉语中数词可以活用作动词、动词活用作名词,这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存在;而现代汉语中代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形容词,这在古代汉语中也是没有的。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用于语法表意,现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则可以看作是一种修辞现象。
其二,数量表示法上的不同。
由于古代汉语中的量词使用并不发达,动量词使用频率较低。
因此,当表示数量的时候,数词直接放置在名词或动词之前。
三、五、九等定数往往表示虚数,或者在数词前加上将、几、且等字来表示概数。
另外,在表示分数时,分子分母连用。
二、古今汉语句法上的差异
主要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其一,句式上的差异。
按照句式的类型划分,首先,在判断句中,古代汉语以名词或者
名词短语作谓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而现代汉语中以是作谓语;省略句中,古代汉语中的主语省略以第三人称居多,谓语后介词宾语省略的现象较多,但在现代汉语中则较为少见;被动句中,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由介词被构成,而古代汉语中的被动词有时用动词来表示,有时则没有标示,被称为意念被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