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多样化环境报告书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An Analysis of the Japanese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作者: 刘忠华
作者机构: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文法学院,吉林长春130021
出版物刊名: 现代日本经济
页码: 7-11页
主题词: 日本 企业环境经营 环境经营理念 企业社会责任 新环境经营
摘要:日本是世界上企业环境经营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从事环境经营首先要抛弃那种以前认为重视环境是增加成本的负面想法,树立通过与环境和谐相处寻求企业持续增长的新经营理念.从环境管理体系、环境会计、环境报告书和环境评价等几个方面看,日本企业对环境的关心程度越来越强.但是,由于地球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与环境相关的经营风险会进一步提高,导致对环境经营的社会要求持续高度化.这样,传统的环境经营接近了一个极限,“新环境经营”的出现推动了环境经营的转换.。
日本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二战后,日本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在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同时,也成为一个公害大国。
但是,日本在较短时期内又克服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制约,一举改变了公害大国的形象,走上了循环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能不说是创造了日本的另一个奇迹。
日本在环境治理和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主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但实际上更为重要的是日本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与政策。
1.1日本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日本在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形成了以赶超欧美发达国家为目标的赶超式经济模式,迅速实现了工业现代化。
然而日本在工业化过程中却实践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线性经济发展虽然使日本实现了数量型的经济增长,但经济发展目标与环境保护却背道而驰,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成了世界公害大国。
严重的公害不仅给日本带来了难以处理的社会问题,而且使环境成为制约日本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针对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公害问题,日本政府成立了“公害对策特别委员会”,采取了相应的环境对策,但当时的政策措施是针对污染及废弃物进行治理的,属于环境末端治理模式。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促使日本首次产生了省能源、省资源的理念,开始采取能源合理化和节省能源的措施。
进入20世纪80年代,日本又开始尝试从生产和消费源头防止污染,进行“管端预防”,提出了相对完善的生态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模型,实现了发展战略和思路的一次转变,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尽管如此,“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的传统线性发展模式并没有根本改变。
20世纪90年代以后,面临环境问题的新特点,日本政府根据1993年制定的《环境基本法》,于1994年12月制订了《环境基本计划》,提出了“建设以循环为基调的经济社会体制”新思路和环境保护的四个基本方针:一是以环境负荷小的资源循环利用为基础,构筑环保型经济社会体系;二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长期共存;三是在公平负担环保费用的前提下,由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企业和个人共同参加环境保护;四是推进国际环境合作。
日本的企业环境管理:经验及启示黄新锋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摘要】环境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企业在环境保护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日本的企业环境管理在推动本国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日本企业环境管理的措施和特点,结合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促进企业环境管理的对策,以推动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企业环境管理效益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对大自然的影响越加深刻,由于人类毫无节制的开采和破坏,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企业作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由于自身不恰当的环境行为而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环境负荷。
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物中,有80%来自于企业。
因此,加强企业的环境管理,减少企业的环境负荷,是当前我们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对于推动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以及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日本企业环境管理的措施及特点企业的环境管理是企业以可持续经营为目标,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采取一切合法的手段和方式,协调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将企业的行为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追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0世纪中期的公害事件之后,日本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于是开始走上了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道路。
经过多年的努力,日本的环境污染治理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并成为环境保护的典范国家,日本企业的环境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广泛开展环境教育。
日本的企业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这与日本企业积极开展环境教育密切相关。
日本的环境教育始于20世纪的“公害教育”,2003年《环境教育法》的颁布,更是推动日本的环境教育走上了法制化的道路。
环境教育促使日本企业积极营造保护环境的企业文化,对外宣传企业的环保产品和企业自身的环境保护活动,对内通过培训增强企业员工的环境意识。
2.推行企业环境会计。
日本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借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杨妮娜摘要: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而环境业绩评价指标则是评价企业与环境共同发展效果的重要标准。
本文对日本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构成进行分析,并以东芝集团为例介绍了日本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成功应用经验,最终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改进。
关键词:环境业绩 评价指标 东芝集团中图分类号:F235日本是世界上环境保护工作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日本企业的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也很成熟。
然而我国环境业绩评价指标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尚处于积极的探索中。
中日在环境管理上有过多次合作且在环保方面达成了共识,因此,我国应吸收日本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完善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为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一、日本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自1999年以来,日本企业环境会计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日本环境会计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其环境业绩评价也取得了成绩。
日本企业现行的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从环境保全成本的效果评价和环境效率评价两方面入手,充分结合了企业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真实反映了企业的业绩水平。
(一)环境保全成本的效果评价指标日本环境省于2000年发布了《环境会计指南》,并分别于2002年、2005年对其进行了修订,其中专门对企业环境效果的评价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对企业环境保全成本的效果进行评价的指标。
环境保全成本的效果主要是从以实物单位计量的环境保护效果和以货币单位计量的伴随环保对策而产生的经济效益两方面来进行评价。
1.环保效果评价指标环保活动的直接目的就是制止企业活动带来的环境负荷,改善环境绩效。
而环保效果正好反映了环保活动的本质。
日本环境省发布的《环境会计指南》中指出,环保效果是指通过实施预防,减少或避免环境负荷的发生,消除环境污染或恢复环境破坏的措施和活动所取得的成效,一般采用物量单位计量。
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2011年企业环境报告书[报告时限]本报告书的报告时限为 2011年 1 月 1 日至 2011 年 12 月 31 日。
本次报告发行日期:2012 年 2 月。
目录1 高层致辞 (4)2 企业概况 (4)2.1企业简介 (5)2.2 企业经营理念及文化 (6)2.3企业规模、结构等的重大变化 (6)3 环境管理情况 (6)3.1环境管理机构 (6)3.2环保口号、环保方针 (7)3.3环境管理制度 (8)3.4 ISO14001认证、清洁生产审核 (8)3.5与环保相关的教育及培训情况 (9)3.6环境信息公开及交流情况 (9)3.7公众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评价 (10)3.8 相关法律法规执行情况 (10)3.9公司获得的环保奖励 (10)4 环保目标 (12)4.1上一年度各项环保指标的完成情况 (12)4.2采取的主要方法和措施 (12)4.3下一年度的环保目标 (12)4.4环境绩效的比较 (13)4.5生产经营过程中资源与能源消耗量 (13)4.6生产经营过程的环境负荷 (13)4.7温室气体的排放 (13)4.8企业的环保活动费用 (14)4.9各项环保活动取得的环境效益 (14)5 降低环境负荷的措施及绩效 (15)5.1与产品或服务相关 (15)5.2废弃产品的回收和再生情况 (15)5.3能源消耗及节能情况 (15)5.4温室气体排放量及削减措施 (17)5.5废气排放量及削减措施 (18)5.6物流过程的环境负荷及削减措施 (19)5.7资源(除水资源)消耗量及削减措施 (19)5.8 水资源消耗量及节水措施 (19)5.9废水产生总量及削减措施 (20)5.10固体废物产生及处理处置情况 (21)5.11危险化学品管理 (22)5.12噪声污染状况及控制措施 (23)5.13绿色采购状况及相关对策 (23)6与社会及利益相关者关系 (24)6.1善待客户 (24)6.2善待员工 (28)6.3善待公众 (29)6.4善待社会 (30)6.5善待股东 (32)6.6善待合作伙伴 (32)1 高层致辞广汽本田是一个怀有梦想、敢于挑战的企业。
国内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比较研究1[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据统计,自然环境所遭受的污染物中80%来自企业,因此,我国应加强对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管理,要求企业推行环境会计、鼓励企业自主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本文通过对中国、欧美、日本等国家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进行分析比较,旨在找出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完善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关键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中日欧美比较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环保高潮来临,工业发达国家纷纷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干预和惩罚,环境会计在会计实务方面处于处于萌芽状态。
此时国外部分学者也开始对环境会计进行专门研究,以1971年F.A.Beam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J.T.Marlin的《污染的会计问题》为代表,揭开了环境研究的序幕,从此环境会计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我国开展环境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引进环境会计理论。
90年代,才开始陆续出现环境会计的文章。
虽然我国环境会计研究进程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但是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尤其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方面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一、国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所谓“制度”是指由一系列规则构成的体系,是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反映和体现。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制度是指一个社会为确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约束规则,一般包括非正式约束和正式约束两个部分。
非正式约束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无意识地形成的,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因素;正式约束也称正式规则,是指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带有强制性的规则,包括社会规则、政治规则、经济规则等。
本文立足于狭义的制度。
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则是指对环境造成影响并且须披露与环境相关的会计信息的一种社会制度、规则等;具体包括相关法律、规章细则条例等层次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规制。
90%日本企业多样化发布CSR报告
冨田秀实《WTO经济导刊》2009年第03期
冨田秀实(Tomita Hidemi)
索尼公司CSR部统括部长。
负责索尼集团整体的CSR业务。
同时还兼任国际标准化机构·社会责任规格工作小组Task Group2议长、CBCC CSR报告书特别工作小组(Task Force)主席。
约90%的日本企业都发布了CSR报告
发布CSR(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包含可持续发展报告、环境报告),可以说是日本企业CSR活动的一大特征,其发行量高居世界之首。
根据前不久世界著名调研咨询机构KPMG(毕马威)的报告,比较各国前100家企业(按规模排列)的CSR报告发布状况,发现大约90%的日本企业都发布了CSR报告,比例荣居世界第一。
一般说来,日本企业最初发布环境报告的为多,经过数年经验的积累,逐渐发展为CSR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
从取得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的国际标准)的企业数量上来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多的。
日本企业积极引进环境管理体制,这自然为环境报告的发布做了良好的铺垫。
同时日本环境省也发布了环境报告指导方针(最初叫做环境报告书指导方针),确立了报告的表彰制度,从而促进了报告的发布。
另外,被称为ISO14001简易版的“Eco Action21”为中小企业发布报告提供了可参考的框架。
政府还制定了《环境保护促进法》,规定作为政府相关机构的独立行政法人应当义务发布环境报告。
这样,企业以外的团体也开始发布报告了。
在从环境报告到CSR报告的发展过程中,2002年的GRI (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指导方针(第二版)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与国际标准接轨,日本企业开始参考GRI制定并发布CSR报告。
2006年,GRI开始修订第三版。
根据数年积累的经验,日本企业开始积极参与修改工作。
CBCC (Council for Better Corporate Citizenship)也成立了工作小组,对修改工作发表意见。
为了制定出更好的指导方针,各国企业目前正在积极研讨中。
笔者也作为特别工作小组主席,参与到GRI本部的TAC (技术咨询委员会)中,与GRI进行各种联系工作。
针对读者改变发布方式
索尼公司于1994年开始发布环境报告,2003年起转为CSR报告。
是日本企业中发布较早的几家企业之一。
开展CSR活动就是设置CSR部门和发布CSR报告,这样的认识在日本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倾向。
的确,CSR报告的发布对于有效确立公司内部CSR管理体制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要发布报告,就要确立方针、管理体制、设立目标并收集相关数据。
这样,明确公司所面临的CSR课题,以及如何确立可持续性地收集、管理相关数据的体制就成为紧要课题。
跨国公司更需要确立一套统括整个集团的管理体制。
前几期的专栏提到过,与欧洲相比,在日本来自NGO的压力不大,所以说CSR报告的发布对于日本CSR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这一背景下,近来日本企业开始反问自己,CSR报告的发布应该是出于何种目的,面向怎样的读者? 针对
的主要读者不同,报告的形式自然也会有所不同。
在日本,普通市民或普通顾客很少会读CSR报告。
相对来说,SRI (社会责任投资)相关的投资家会阅读企业发布的CSR报告作为参考信息。
与欧美相比,日本的SRI市场还是非常小的。
但是一些欧美主要SRI调查机构已经将日本企业作为调查对象,所以也会有来自这样的调查机构的需求。
当然,调查机构对于企业的评价并不完全依靠CSR报告。
但是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通过外部调查机构的评价、SRI指数等指标来审估自身开展的活动和发布的报告,相对来说是客观的、明确的。
由于海外投资持股率比较低的企业所受的影响相对不大,所以很多日本企业的IR (Investor Relation)部门对SRI并不感兴趣。
考虑到SRI等利益相关方的企业,在发布CSR报告的时候自然就会注意到内容是否专业、是否全面、提供的数据是否详细。
同时,第三方保证的附加价值也很重要。
无庸置疑,这样的报告也会受到CSR领域研究者的高度评价。
公司内部员工和将来可能会进公司的学生也是报告读者构成的重要部分。
把员工当成读者考虑的时候,CSR报告可以起到内部CSR教育和信息共享的作用。
因为,即使是内部员工也不一定了解自己公司的CSR 方针和涉及很多领域的CSR活动。
同时,公司内部的信息常常只是部分得到共享。
而CSR报告就成为员工统括性理解公司活动的一个有效工具。
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子公司可以通过报告深入了解本部的方针指向,本部也可以通过报告的制作过程了解子公司开展的活动。
近年来,关注CSR的日本学生越来越多。
其背景是关于社会和CSR的媒体报导越来越多。
很多大学也开设了相关学科。
而且,最近参加义工活动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除了工资待遇以外,企业如何担负社会责任等与企业文化相关的因素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
所以,在开展就职活动的时候,阅读企业CSR报告的学生逐渐增多。
千叶大学就根据《环境保护推进法》义务发布环境报告,且在籍学生可以志愿参与到报告的执笔与编辑过程中。
将报告的读者设定为员工或学生时,报告的内容就会与那些面向投资家的大有不同,内容的可读性和易懂性就成为首先要考虑的课题。
CSR报告呈现多样化特点
随着设定的读者不同,报告的内容和形式也会随之变化。
今后,CSR报告将会从单一模式逐渐向多种形式的发布出版而转变。
从形式上来说,很多公司开始将年度财务报告和CSR报告两册并为一套发布,或是将两方面内容融为一册发布。
另外一种趋势是将年度财务报告、环境报告和CSR报告三册完全独立发布。
从发布媒体来说,并不限定于印刷册子。
很多公司逐渐积极利用网页刊载CSR活动。
即使发布印刷册子,也会优先考虑可读性,从而发布报告的概要版。
另外一些跨国企业还会根据地域需要,发布关于地域CSR活动介绍的报告手册。
如何根据设定的读者需求来提供有效、可读性强的信息,已成为当今很多日本企业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