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服务贸易 第四章
- 格式:ppt
- 大小:1.33 MB
- 文档页数:46
第四章习题答案1.Deardorff(1985)是如何分析传统的比较优势原理对服务贸易的适用性的?答案要点:第一个关于比较优势原则对服务贸易适用性的正式分析是由Deardorff (1985)完成的。
他采用的是传统的“2×2×2”Heckscher-Ohlin(HO)模型(两个国家,两种要素,两种产品即一种产品是货物、另一种产品是服务)。
该模型区分了可能给比较优势带来困难的三种可能性:(1)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互补性、(2)要素贸易、(3)没有要素流动的要素贸易。
对于第(1)种情况,Deardorff认为,比较优势原理是有效的。
然而,由于根据定义,这些服务在封闭经济下是不需要的,因而其封闭经济下的价格就不存在。
所以,当服务作为国际货物贸易的副产品(by-product)而被提供出来时,其封闭经济下的价格不能作为比较优势的一个指标。
因此,问题是:如何衡量比较优势以及如何预测哪个国家将成为这类服务的净出口国。
一个可能的衡量比较优势的指标也许应该以封闭经济下的要素价格为基础,但需求条件排除了该种方法的适用性。
对于第(2)种情况,Deardorff认为,比较优势原理也是适用的。
因为这里实际进行贸易的是服务的生产要素,也就是说发生了要素贸易。
对于第(3)种情况,Deardorff认为,比较优势原理未必成立,因为在封闭经济下具有较高服务要素价格的国家,在自由贸易下可能成为该要素的净出口国。
2.在Jones and Ruane(1990)模型中,如何比较开放服务要素贸易与开放服务产品贸易对本国福利的影响呢?答案要点:假定世界价格的组合点(r*S, p*S)位于图4-2左边的B点而不是C*点。
这种情形表明,本国的技术与外国相同,但服务要素禀赋相对丰裕。
那么,以前计算的得益(要素流出到国外获得r*S,相应的产出沿着需求曲线从点C'移至点B')就相当于允许服务产品贸易即服务产品出口而获得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