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镜面对称
- 格式:ppt
- 大小:2.67 MB
- 文档页数:25
《认识对称》教学设计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8页大理州巍山县南诏镇为民小学刘翠红《认识对称》教学设计大理州巍山县南诏镇为民小学刘翠红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8页例2。
教材分析: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
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的事物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陌生。
本册教材中的对称,仅限于轴对称和镜面对称。
第68页的内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材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的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而对于“轴对称图形”的名称以及性质,教材中并没有明确给出,也不要求学生掌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感知“对称”和“对称轴”的概念;会判断对称图形,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新知,掌握学习空间图形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寻找、欣赏、体验、创造对称美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成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感知对称特征,理解“对称”和“对称轴”的概念。
教、学具准备:教具:○1课件;○2树木、花草、蜻蜓、蝴蝶的剪纸。
学具:○1剪刀、纸、彩笔、方格纸。
○2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腰三角形的剪纸。
○3受伤蝴蝶与完整蝴蝶。
教学过程:一、激趣设疑谈话引入:同学们爱听故事吗?请你们先听一个童话故事。
出示动画课件并导入故事情节:春天来了,森林变得热闹非凡,瞧!“蝴蝶时装秀”开场了!正当小伙伴们看得如痴如醉时,突然,一只美丽的蝴蝶飞着飞着就摔倒在舞台上了。
咦?怎么回事?让我们和小伙伴们跑过去,扶起她,给她检查检查……”。
师:受伤的蝴蝶为什么飞不起?她和其他同伴有什么不同?(生答)[设计意图:以有趣的“童话故事”作为切入点、展开点,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对称形象,又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与欲望。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重点难点:1、不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6、连加、连减(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加减混合(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计算。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8、加减法的估算(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减法估算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估算。
(3)发展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实践活动(一):我长高了(1)巩固长度单位和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估计、测量、计算)(2)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提高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统计知识,感受成长的快乐。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二街小学飞有明观察物体本单元包括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
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
重点是指导学生观察物体、建立空间观念。
难点是在学生“按对称轴画出另一半”等动手实践活动。
关键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适应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观察物体”是“图形与几何”部分图形的认识中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数学课程标准》的上述要求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能根据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形或照片;二是能根据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形或照片想象并辨认观察的事物。
观察物体能够了解它的形状、大小、结构,是认识物体的重要途径。
在观察物体时,能不能抓住某一物体区别于其他主要特征,往往受制于观察能力的高低。
然而,观察能力是在观察物体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本单元是本套书第一次安排观察物体的内容,让学生观察的是生活中常见的、特征明显结构比较简单的物体,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初步的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几何中的“三视图”是工程制图、机械制图的基础,是从物体的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到的形状。
本单元不讲视图,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使学生知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学生无论选择了哪个观察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的其中一部分,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
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
例如,和这两个图形,如果仅从正面观察,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只有从其他位置再进行观察,才能比较两者的不同。
本单元安排三个例题,例1,四个人观察一个可爱的玩具熊,判断给出的图形是谁看到的;例2,三个人观察一块长方体木板,判断三幅平面图是谁看见的;例3,根据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想象立体图形是什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5 镜面对称-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5课“镜面对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理解镜面对称的概念,掌握镜面对称的性质,并能运用镜面对称进行图形的变换。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镜面对称的概念,知道镜面对称是一种图形变换方式。
2. 使学生掌握镜面对称的性质,能运用镜面对称进行图形的变换。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1. 镜面对称的概念及性质的理解。
2. 运用镜面对称进行图形变换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镜子、图片、课件等。
2. 学生准备:剪刀、彩纸、直尺、圆规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镜面对称现象,如:照镜子、舞蹈表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2. 学生回答:都是通过镜子实现的,左右对称等。
3. 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镜面对称。
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镜面对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镜面对称是一种图形变换方式。
2. 教师讲解镜面对称的性质,引导学生掌握镜面对称的规律。
3. 教师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是镜面对称的,并说明理由。
4. 学生练习:运用镜面对称进行图形的变换。
三、实践操作1. 教师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运用镜面对称进行变换,并展示作品。
2.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镜面对称进行创意设计?3. 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四、总结与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镜面对称的概念和性质。
2. 教师布置作业:运用镜面对称进行创意设计。
板书设计:1. 镜面对称的概念和性质2. 镜面对称的应用作业设计:1. 运用镜面对称进行图形变换的练习。
2. 创意设计:运用镜面对称设计一幅作品。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和总结,使学生掌握了镜面对称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数学教案“第五单元观察物体”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4.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三、单元特点借助直观形象、操作活动以及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
如观察、剪一剪、画对称轴或图形的另一半、照镜子、折出对称轴。
四、具体单元1.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例1(1)这里的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是以后学习“三视图”和投影几何的雏形,在这里只是观察形象实物图,让学生判断的观察到的物体也是以立体形式出现的,比较简单。
以后还将学习从不同位置观察几何图形,让学生判断的是平面的“投影”。
(2)本例通过让学生判断下方的三幅恐龙玩具图分别是谁看到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并通过观察和空间想像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向学生渗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可以借助照相这个学生熟悉的生活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
)(3)教学时,要让学生实际观察一下,借助直观形象发展空间观念和空间想像能力。
2.轴对称对称包括轴对称(反转)、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镜面对称。
其中反转、平移、旋转是三种比较基本的图形变换,我们将在二年级学习平移和旋转现象。
在这儿,教材按照概念的引入、教学、应用三个层次来单元的。
“对称”概念的引入通过蜻蜓、树叶、蝴蝶、脸谱等实物图形引出对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对称物体的特点,并感受对称物体因其匀称、均衡而给人的美感。
(为了不使学生在理解上造成困难,我们在这儿不出现“轴对称”的概念,只说“对称”。
)例2(概念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剪衣服的活动过程,并让学生仿照着随便剪一剪。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重点难点:1、不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6、连加、连减(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加减混合(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计算。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8、加减法的估算(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减法估算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估算。
(3)发展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实践活动(一):我长高了(1)巩固长度单位和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估计、测量、计算)(2)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提高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统计知识,感受成长的快乐。
课题名称:镜面对称教学年级:二年级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主要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68页例2、“做一做”2.教材编写特点《镜面对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9——71页的内容,属于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内容。
教材非常简洁,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湖面倒影和照镜子的情境开始引导学生了解镜面对称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这类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多见的,以此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几个“照镜子”的练习,感受镜面对称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教材内容的核心数学思想镜面对称是相当于一个平面形成的对称。
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照镜子的活动,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初步了解镜像的性质。
通过“做一做”的活动,让学生亲自照一下镜子,通过镜子内外的人的前后位置和左右位置的关系进一步感受镜面对称的性质,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白,照镜子的时候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4.我的思考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前一课时“对称图形”知识的延伸与拓展。
这部分内容是根据“课标”要求新增加的。
从教材编写的意图来看,“镜面对称”这部分内容不是纯粹的知识学习,而是一种体验性活动,它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目标。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整个教学过程应以教材为基础,并结合学生实际创设多种感悟情境和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镜面对称”特征。
例3通过湖面的倒影(相对水平平面的对称)、照镜子(相对竖直平面的对称)这两类最常见的现象,使学生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的现象,理解镜面对称的两边图形有什么关系。
本节内容的“做一做”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很难理解镜子内外人的前后位置和左右位置的关系,较好的办法也是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亲自站在镜子前方,做一做动作来感知(如条件不允许,可布置成课外作业回家感知)。
在此基础上,还可做一些小游戏来进行巩固,如“镜子里的你”,甲、乙两个学生面对面站,甲做动作,乙回应,乙回应的动作应是甲在镜子里的动作,乙充当甲镜子里的影像。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重点难点:1、不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6、连加、连减(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加减混合(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计算。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8、加减法的估算(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减法估算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估算。
(3)发展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实践活动(一):我长高了(1)巩固长度单位和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估计、测量、计算)(2)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提高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统计知识,感受成长的快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单元图形的运动(一)课后练一、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1.以下说法有几个是正确的()。
①等边三角形一定有3条对称轴。
②在运动的过程中,平移改变了物体的形状。
③从6:00到9:00,时针旋转了90°。
④梯形一定是轴对称图形。
A.1个B.2个C.3个D.4个2.一只小狗正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全身像(如图所示),此时,它所看到的全身像是()。
A.B.C.D.3.()三角形不一定是轴对称图形。
A.直角B.等腰C.等边D.等腰直角4.下列交通标志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B.C.5.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后再对折,沿着折痕所在的直线画出心形的一半,把它沿边缘线剪下来,能剪出()个完整的心形。
A.1B.2C.46.一张轴对称的卡片对折后如下图,把它打开后是()。
A.B.C.二、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7.拉抽屉是旋转现象。
()8.是轴对称图形.()9.是由右图通过平移得到的。
()10.圆是轴对称图形。
()11.任意一个正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三、填空题12.升国旗时,国旗的升降运动是现象,钟表上分针的运动是现象。
(填“平移”或“旋转”)13.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车身的运动现象是,车轮的运动现象是。
A.平移B.旋转C.平移和旋转14.在横线上填“平移”或“旋转”。
教室里电风扇叶片的运动是,教室里的窗户打开或关闭时的运动是。
15.看镜子写时间。
16.如图,在4×4的方格中, A、B 为两个格点,图中能与A、B 构成等腰三角形的格点有个。
四、作图题17.哪些鱼通过平移可以和黑色小鱼重合?把它们涂上颜色。
18.在下面4×4的方格里选7格涂上颜色,使它们构成一幅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的一条对称轴.五、解答题19.下面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画“○”20.把图形B向右平移5格后得到的图形涂上颜色。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考点】平移与平移现象;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数量及位置;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一定的度数【解析】【解答】解:①等边三角形一定有3条对称轴,说法正确;②在运动的过程中,平移不改变物体的形状,原题说法错误;③从6:00到9:00,时针旋转了三大格,一格30度,三格90°,说法正确;④梯形不一定是轴对称图形,原题说法错误。
二年级上教案-第五单元第三课镜面对称-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课为二年级上册数学课程中的第五单元“图形与几何”的第三课,主要围绕镜面对称的概念展开。
教学内容将包括镜面对称的定义、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识别和创造镜面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镜面对称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镜面对称现象。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创造对称图形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美的感受,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1. 镜面对称概念的理解,特别是对称轴的概念和作用。
2.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可能会遇到的对准和对称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镜子、模型、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剪刀、彩纸、对称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如舞蹈中的对称动作,引出对称的概念。
2. 新授:介绍镜面对称的定义,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展示对称轴和对称图形。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利用镜子、彩纸等学具,自己动手制作对称图形,加深对镜面对称的理解。
4. 巩固练习: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识别和创造镜面对称图形。
5. 总结:回顾本课重点,强调镜面对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板书将简洁明了地展示镜面对称的定义、特征和实例,同时配以图形和图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设计对称图形的练习题。
2. 实践作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镜面对称的例子。
课后反思本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内容是否清晰,学生是否能够理解镜面对称的概念,并能在实际中应用。
同时,考虑如何针对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和练习。
---本教案按照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要求编制,旨在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和实物操作,帮助学生掌握镜面对称的基本知识,并能在生活中发现和应用数学的美。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提高数学能力,还能培养审美观念和创造思维。
重点细节:教学难点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难点是教学过程中学生最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对于本课“镜面对称”而言,教学难点主要集中在学生对镜面对称概念的理解,尤其是对称轴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可能会遇到的对准和对称问题。
2021年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重难点题型同步训练第三章《图形的运动(一)》章节常考题集锦一、单选题1.从镜子里看到的左边的图形是()A. B. C.【答案】C【解析】【解答】解:从镜子里看到的左边的图如下图:故选:C.【分析】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求解,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顺序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此题主要明白镜面对称的特点是:上下前后方向一致,左右方向相反.2.(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学业考)中心对称图形是指把图形绕某一点旋转180°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下面这些美丽的轴对称图案中,中心对称的图形有个。
A. 1B. 2C. 3D. 4【答案】C【解析】【解答】中心对称图形是指把图形绕某一点旋转180°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下面这些美丽的轴对称图案中,中心对称的图形有3个。
【分析】根据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仔细观察和分析题目中的四个图形,发现图形1、3、4绕中心点旋转180°后的图形能与原图相重合,而图形2不能。
二、判断题3.(2020三上·尖草坪期末)拧开水龙头的运动是旋转。
()【答案】正确【解析】【解答】拧开水龙头的运动是旋转,此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旋转是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旋转了一定的角度,旋转改变了图形的位置和方向。
4.钟表上的时针转动是属于旋转现象。
【答案】正确【解析】【解答】解:钟表上的时针转动是时针绕着中心旋转的,原题说法正确.故答案为:正确【分析】旋转是图形绕着某个点转动一定的角度的图形变换.由此判断即可.5.每个旋转的图形都有一个旋转中心或一个旋转轴。
【答案】正确【解析】【解答】解:根据旋转图形的定义可知,每个旋转的图形都有一个旋转中心或一个旋转轴,原题说法正确.故答案为:正确【分析】旋转是围绕着一个点或轴运动的,这个点就是旋转中心,这条轴就是旋转轴,由此判断即可.6.小朋友们玩跷跷板是平移现象。
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知识点及练习题一、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1、如果一条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2、对称轴两边的部分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即能够完全重合。
3、画对称轴时要用虚线。
4、长方形、正方形、圆都是对称图形。
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
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二、镜面对称如湖面的倒影、照镜子都是镜面对称现象。
湖面的倒影是相对水平平面的对称,而照镜子是相对竖直平面的对称。
照镜子时,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三、补充对称图形。
画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可以先在格子中找到每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对称点,然后用直线连接。
在对称轴上的点,其对称点还是这个点。
对称轴是竖直方向的,图形左右对称;对称轴是水平方向的,图形上下对称。
一、填空题1、圆是()图形,它有()对称轴。
2、正方形有()条对称轴,长方形有()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有()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条对称轴。
3、一个圆的周长是同圆直径的()倍。
4、一个圆的半径是8厘米,这个圆面积是是()平方厘米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某”)1、梯形可以画出一条对称轴。
()2、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一、判断题。
(对的打“√”,错的打“某”)(5分)1、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我们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2、对于正方体,我们从任何方向上看到的形状都是大小相同的正方形。
()3、对于正方体,我们从任何一面看到的形状都是大小相同的正方形。
()4、对于球,我们从任何方向上看形状都是一样的。
()5、一个物体,我们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形状肯定不一样。
()二、选一选。
(共4分)1、在淘淘看到的图形下面的□里画“√”。
2、哪个图是小兰看到的在正确的下面打“√”。
3、看到的是哪幅图在正确的下面打“√”。
三、连一连。
(连一条线2分,共34分)略四、填一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