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财政、税收)
- 格式:pptx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8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个人收入的分配、财政与税收)什么是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指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的原因: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要求。
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按劳分配的作用:1)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2)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级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发展,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因: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制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作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效率、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含义分别是什么?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公平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优先,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兼顾公平,是指社会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1.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必修1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第一框国家财政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采用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共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教材分析本框教学内容是体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它上接《个人收入的分配》下承《征税和纳税》,因此,本节课在本单元中具有重要地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经济生活》有关消费、生产知识之后,初步了解我国个人如何参与分配,为了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国家必须参与社会分配即财政。
财政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是相对陌生,平常生活中是较少关注的。
尤其是涉及到国家财政政策等宏观调控问题与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而且理论性较强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情境参与中构建知识,从而培养其公共参与能力素养。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财政、预算、决算、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含义,理解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及财政的巨大作用。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平稳运行的实践能力。
能够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
辩证地认识财政赤字现象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我国国家财政的性质、功能和使用原则,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关心国家财政支出的内容,关注国家与社会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
五、教学重点:财政的作用,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六、教学难点: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七、教学方法(一)教法1、情景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展现图文资料,创设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生活情景。
2、互动教学法。
通过启发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科学思维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
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开展活动探究、合作探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二)学法1、事例探讨式学习方法。
2、探究性学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