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抗结核药物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和球后视神经炎1例
- 格式:pdf
- 大小:76.46 KB
- 文档页数:1
引起眼部不良反应的常用药物药物的药源性危害日益凸现。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各国住院病人发生药物不良反应(ADR)的比率在10%~20%,其中有5%的患者因为严重不良反应而死亡。
本文简述常用药物对眼部产生的不良反应,以此引起临床医师和药师的重视。
1….眼部产生不良反应的药物1.1 抗微生物药物1.1.1 抗结核和抗麻风病药抗结核药乙胺丁醇和异烟肼可引起视神经炎,尤以乙胺丁醇为多见。
常规用法用量下,有0.8%的患者服用乙胺丁醇后可引起球后视神经炎,发生率与剂量大小、使用时间有关,长期大剂量使用易引起此不良反应,表现为视敏度降低、辨色力受损、视野缩窄、出现暗点。
一旦出现症状应立即停药,一般停药可恢复,乙胺丁醇仅2天即出现视物模糊,视力下降,及时停药即恢复。
治疗麻风病的一线药物氨苯砜可引起视物模糊,视物障碍。
1.1.2 氯霉素氯霉素因副作用大一般不用作全身抗感染药,但作为局部使用的氯霉素滴眼剂还在广泛使用,该剂引起视神经炎的不良反应值得关注。
1.1.3 喹诺酮类有报道一例患者静脉滴注环丙沙星引起眼部过敏反应,表现为眼部痒甚、干涩、异物感明显、视物不清,经局部地塞米松眼液滴眼,红霉素眼膏涂眼睑后症状消失。
氧氟沙星可引起视力障碍、视力改变。
一例患者因扁桃体发炎,给予氧氟沙星100mL静滴,10分钟即出现视物晃动,视物模糊,停药20分钟症状消失。
另一患者每天以氧氟沙星0 2g静滴,20天出现视力下降,停药半年才恢复。
氧氟沙星眼液局部有的产生永久损害。
氧氟沙星滴眼液局部点眼可引起眼睑皮肤接触性皮炎。
诺氟沙星眼液可致眼角膜上皮剥脱。
1.1.4 克林霉素有报道一例11岁女性小患者,因骨折术后每日给予克林霉素磷酸酯06g∶100mL静滴,用药15天,出院一周出现视力下降,可能与剂量过大、疗程长有关。
1.1.5 琥乙红霉素有报道一例1岁男性患儿口服琥乙红霉素片0 0625g,每日3次,用药当晚眼睑轻度水肿,结膜轻度充血,第二天症状加重,眼部有大量分泌物,停药后经可的松眼液及诺氟沙星眼液滴眼,症状消失。
抗结核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一)异烟肼(INH)1.神经系统不良反应(1)未梢神经炎其发生与剂量(特大剂量发生多)、体内INH乙酰化速度(中、特大剂量下慢乙酰化发生多)及营养不良、酒精中毒、妊娠等因素有关。
(2)中枢神经系统可诱发癫痫发作,并可出现记忆力减退、抑郁、嗜睡、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少数反射亢进、肌肉震颤、运动障碍、听力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多梦、妄想、幻觉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
2.肝损害一般发生在治疗前3个月,常为单纯性、暂时性、可复性转氨酶升高,通常无临床意义,停药后转氨酶可迅速下降,重新治疗多不再上升;少见黄疸或肝坏死。
3.其他少见的不良反应还有皮疹、药热(过敏反应)、男性乳房增大、女性月经失调、血液异常(白细胞减少、嗜酸粒细胞增多、溶血性贫血、出血性紫癫、再生障碍性贫血)、便秘、排尿困难、心律失常等。
(二)利福平(RFP)1.胃肠道反应厌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2.肝损害与INH出现的肝损害相似,一般可以继续服用;若出现黄疸、肝坏死或同时合并过敏反应,则应停药。
3.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流感样综合征(发热、流感样症状群)、呼吸道综合征(出现发作性呼吸困难、气促)、皮肤综合征(轻者单纯皮肤瘙痒,重者出现皮疹,甚至剥脱性皮炎)。
4.血液学异常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嗜酸粒细胞增多5.其他少见的不良反应有骨软化、关节肿胀、血压升高、心律失常、脱发,严重者可出现肾功能衰竭、休克(血压下降、虚脱),可能影响胎儿发育—致畸作用(尤其是在早期妊娠的头3个月内)。
(三)吡嗪酰胺(PZA)1.胃肠道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下振2.肝损害与剂量、疗程有关。
在目前常规剂量及疗程下,少见肝损害。
3.关节痛主要为血中尿酸浓度升高的引起关节痛,关节肿胀,甚至出现关节强直、活动受限。
4.其他少见的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发热、皮疹)、皮肤光致敏反应(皮肤暴露部位呈鲜红棕色或古桐色),极少数导致低色素性贫血与溶血反应、溃疡病发作、排尿困难。
球后视神经炎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球后视神经炎概述球后视神经炎(retrobulbar optic neuritis)是指损害球后段视神经的炎性脱髓鞘、感染、非特异性炎症等疾病,眼底检查未见视乳头有明显炎症表现,能够阻碍视神经传导功能,引起视功能一系列改变的视神经病变。
其病因较为复杂,以特发性脱髓鞘性视神经炎最常见,而结核和梅毒感染是较常见的感染相关视神经炎病因。
球后视神经炎大多为单侧性,青壮年多见,其典型表现为视力下降、色觉异常、视野损害等。
主要通过典型的症状及体征,并且排除其它可能疾病的基础上进行诊断。
英文名称:retrobulbar optic neuritis。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目系暴盲。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品、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特发性和自身免疫性球后视神经炎可能与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眼。
常见症状:视力下降、色觉异常、视野损害、眼眶痛、眼球转动疼痛。
主要病因:炎性脱髓鞘、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血清学检查、脑脊液检查、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磁共振成像(MRI)、视野检查、视觉诱发电位(VEP)。
重要提醒:球后视神经炎患者表现为视力下降,影响生活,并且常与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后续也易复发,需及时就医,接受系统治疗。
临床分类:1、基于视神经炎症发病的缓急分类分为急性球后视神经炎和慢性球后视神经炎。
2、基于病变损害视神经的部位分类(1)轴性视神经炎:主要损害视神经轴心部位的乳头黄斑束。
(2)视神经束膜炎:炎症主要侵犯视神经鞘及周围的神经纤维。
(3)横断性视神经炎:炎症侵犯视神经的整个横断面。
3、基于病因分类(1)特发性视神经炎:特发性视神经炎是最常见的视神经炎类型,也是青年人视神经病变的最常见原因。
其与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和视神经脊髓炎关系密接,因此又称为“脱髓鞘性视神经炎”。
第四节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及处理原则抗结核药物与其他药物一样,在解除结核病患者病痛,消除结核病传染源的同时,可能会产生与用药目的不相符、给患者带来额外痛苦甚至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
一、肝损伤引起肝损伤的主要药物有异烟肼、吡嗪酰胺、利福平、乙硫异烟胺/丙硫异烟胺和对氨基水杨酸,其次有氟喹诺酮类和乙胺丁醇等。
1.临床表现(1)肝适应性反应: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轻度升高,患者无明显症状,一段时间后肝酶恢复,常称为一过性转氨酶升高。
(2)肝细胞损伤致肝炎表现:轻者主要为上腹部不适,可有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重者除消化系症状外可有乏力、发热,有的患者伴有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和/或肝区痛、肝大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ALT升高在正常值上限2倍以上,有的可伴有胆红素增高。
(3)胆汁淤积表现:主要表现为肝内淤胆和肝外胆管阻塞症状,可有黄疸、发热、皮肤痒、尿色深,同时有腹胀、食欲差、恶心、呕吐、肝区痛等症状。
有的患者尚有过敏症状,包括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关节痛、心肌炎等,个别严重患者并有溶血性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
(4)急性、亚急性肝功能衰竭: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主要表现有黄疸、腹腔积液,凝血功能障碍和出血,可在皮肤、消化道,严重者可出现颅内出血。
肝脏进行性缩小,转氨酶明显增高,病人极度乏力,厌食、呕吐,可出现精神症状,发生肝性脑病,肝、肾功能衰竭。
2.处理原则(1)无明显症状的单纯性ALT升高,但小于正常值上限3倍,无黄疸,可在密切观察下给予保肝治疗和继续抗结核治疗。
如肝酶继续升高或出现症状应考虑停用可疑药物。
(2)肝酶大于正常值3倍及以上,患者有症状或伴胆红素增高,一般需停用可疑药物,保肝治疗,密切观察。
(3)肝酶大于正常值5倍及以上,有明显黄疸时,应立即停用所有相关药物,积极保肝治疗并适当予以支持治疗。
严重肝损伤及有肝功能衰竭表现应住院救治。
(4)保肝治疗除休息、营养支持和维持电解质、热量平衡外,常用保肝药有抑制炎症反应的甘草酸制剂、双环醇、还原性谷胱甘肽、水飞蓟类等,增强肝脏解毒功能的还原性谷胱甘肽、葡醛内酯、S-腺苷蛋氨酸等,稳定肝细胞膜促进修复的多烯磷脂酰胆、甘草酸类、水飞蓟类也有此作用,还有以五味子素为基础的降酶药,但对降酶药的作用尚有争议。
常用抗结核药物副作用异烟肼:其副反应主要为周围神经炎、肝功能损害,偶尔可有癫痫发作,一般情况下注意观察即可。
若有四肢远端麻木或烧灼感等神经症状出现,应加服维生素B6每日30~60毫克以改善症状。
服异烟肼期间应定期查肝功能,至少三个月一次,以了解肝功能状况。
若有转氨酶升高,要在护肝治疗的同时给予降酶中成药如五味子制剂等,单纯转氨酶升高无需停药。
利福平:其常见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及腹泻等,遇此情况应认真分析:若为药物一般副作用可调整用药时间,避免空腹时用药;若为变态反应所致则应停药。
少数患者可发生黄疸及转氨酶升高,常见于剂量过大或患有慢性肝炎者。
因此,要严格控制用药剂量,有肝胆疾病史的患者禁用该药,在常规剂量下应用时亦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另外利福平也有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急性溶血的报道,利福喷汀:不良反应比利福平轻微,少数病例可出现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皮疹、头昏、失眠;发热、溶血性贫血和四肢肌肉酸痛等。
胃肠道反应较少。
应用本品未发现流感症候群和免疫性血小板降低,也未发现过敏性休克样反应。
如果出现这类不良反应须及时停药。
在临AHA12GAGGAGAGGAFFFFAFAF床使用利福喷汀时,应注意患者既往是否有药物过敏史,如果患者有利福霉素类药物过敏史,应绝对禁止使用利福喷汀。
肝功能严重不全、胆道阻塞者和孕妇禁用。
在使用利福喷汀的过程中应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并及时诊治。
吡嗪酰胺:其副反应较为少见,以肝脏损害为主,可见于个别用药量偏大,每日剂量超过2克或疗程过长者,且以老年人为多。
为预防该药的毒性反应,每日剂量应在2克以下,疗程应在3个月以内,不可用药时间过长,在老年人更应谨慎用药。
少见的副反应还有血尿酸升高及诱发关节痛,故有AHA12GAGGAGAGGAFFFFAFAF痛风素质的人及痛风患者应禁用该药。
另外,有极各别对日光敏感者,服药可使皮肤曝光部位呈鲜红棕色或古铜色,停药后可逐渐恢复。
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异烟肼】(1)治疗量的异烟肼不良反应少,毒性小,可有头痛、眩晕等轻微反应(2)较大剂量(每日超过6mg/kg)常见外周神经炎、四肢感觉异常、反射消失、肌肉轻瘫、精神失常等(3)大剂量异烟肼可致肝损伤【乙胺丁醇】(1)常见不良反应为视力模糊、眼痛、红绿色盲或任何视力减退(2)偶有畏寒、关节肿痛、病变关节表面皮肤发热拉紧感(急性痛风、高尿酸血症)(3)偶见麻木,针刺感、烧灼痛或手足软弱无力(周围神经炎)【吡嗪酰胺】(1)常见不良反应:关节痛(由于高尿酸血症引起,常轻度,有自限性)(2)少见不良反应:食欲减退、发热、乏力或软弱、眼或皮肤黄染(肝毒性)、畏寒【利福喷汀/利福布汀】(1)过敏反应:皮疹、药物热、过敏性休克等(2)偶见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转氨酶一过性升高(3)大小便、唾液、泪和痰可呈红色【对氨基水杨酸钠】(1)常见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过敏反应有瘙痒、皮疹、药物热、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2)少见不良反应:引起胃溃疡及出血、血尿、蛋白尿、肝功能损害及粒细胞减少【帕司烟肼】(1)胃肠道:恶心、呕吐等(2)血液系统:贫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3)肝损害(4)神经系统:引起周围神经炎、视神经炎、视力障碍等(5)偶见高尿酸血症和急性横纹肌溶解【卷曲霉素】(1)显著肾毒性:血尿、尿量或排尿次数显著增加或减少(2)对第8对脑神经有损害,听力减低(3)有一定的神经肌肉阻滞作用,表现为肌痛或肌痉挛、胃痛等(4)有皮疹、瘙痒、皮肤红肿等过敏反应【丙硫异烟胺】(1)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精神忧郁(2)周围神经系统毒性:视力模糊、头痛、周围神经炎、关节痛(3)可引起肝损害、转氨酶升高、黄疸(4)个别病例可引起糖尿病、急性痛风、体位性低血压(5)胃肠道反应。
临床常用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发表时间:2014-04-11T14:42:19.1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37期供稿作者:吴凯[导读] 不论发生何种副作用,都应当及早检查肝及肾功能、血常规检测、尿常规检测,以利于及时察觉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和系统。
吴凯(贵州省平塘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558300)【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常见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总结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法。
方法:研究对象为2008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450名结核病患者,总结分析其使用抗结核药物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结果:抗结核病药物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较多不良反应,位列前三的不良反应类型分别为:肝功能损害38例,发生率为8.44%;胃肠道反应37例,发生率8.22%;神经系统损害23例,发生率为5.11%。
结论:应当及时识别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且妥善进行处理,为抗结核病的成功治疗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治疗【中图分类号】R9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7-0155-01在治疗结核病的强化阶段要联合应用多种药物,耐药结核病患者的治疗措施要求联合使用至少4种药物,持续治疗时间最少为9个月,最长为两年,甚至需要更长的时间[1]。
由于疗程长及综合服用多种药物,结核病患者会出现不良反应。
本文旨在总结分析治疗抗结核病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相应的处理措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观察对象为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450名结核病患者。
其中男性238例,女性212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为(43±2.3)岁;全部患者在使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前均无严重性疾病和其他重大疾病病史。
服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时间为9~27个月。
2 方法2.1 治疗方案按照结核病患者病症分型、痰菌、用药史,采用2H RZS(E)/4HR方案治疗结核病患者。
H:异烟肼;R:利福平;E:乙醇丁胺;S:链霉素;Z:吡嗪酰胺。
抗结核治疗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不良后果如下:(一)、异烟肼的不良反应:(1)周围神经炎,如四肢的感觉异常,无力等;(2)对中枢神经的影响,如有欣快,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头痛,头晕,失眠,嗜睡甚至精神异常,有癫痫史或精神病史可能会诱发原病;(3)对肝脏的毒性作用;(4)可能出现视神经炎,肌肉抽搐,排尿困难,粒细胞减少,药疹,男性乳房发育,窦性心动过速等。
(二)、利福平的不良反应:(1)肝脏损害,表现为转氨酶增高或黄疸,有肝胆疾病,老年、儿童,孕妇,酗酒,营养不良及糖尿病患者等易于发生,与异烟肼或吡嗪酰胺合用更易发生;(2)胃肠道反应,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3)皮肤综合征,表现为皮肤发红,皮疹,常有眼红和流泪,并伴有发热;(4)流感样综合征,表现为寒战,发热,乏力,头痛及胃痛等;(5)呼吸道反应,表现为气促,呼吸困难,哮喘及休克;(6)肾功能衰竭,血小板减少,急性胰腺炎,出血和骨软化症,并有致畸胎的作用。
(三)、链霉素的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也可发生过敏性休克;(2)急性毒性反应,表现为麻木,头晕,耳鸣等,还可出现舌颤,四肢抽动;较少见的毒性反应有运动失调,头晕,乏力,失眠,眼部感觉异常,恶心,呕吐,大汗,呼吸困难,意识不清等;(3)慢性毒性反应,主要有:(A)损害第八对颅神经产生永久性听力降低或耳聋以及弦晕,走路不稳等表现;(B)损害肾脏产生管形尿和蛋白尿;(C)局部刺激,肌肉注射处可有疼痛及肿胀,少数可以发生无菌性脓肿;(D)骨髓的抑制,如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全血细胞减少症;(E)其它如多毛症,结膜炎,唇指感觉异常,关节疼痛,欣快,精神异常,中毒性脑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视野缺损,中心暗点,心肌炎等。
(四)、乙胺丁醇反应:(1)球后视神经炎,视力减退和辩色困难;(2)其它如胃肠道刺激症状,头痛,血管神经性水肿,末梢神经炎,增加癫痫病人的发病次数,关节痛,眼窝痛,肝功能异常,粒细胞减少及月经紊乱等。
抗结核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一)异烟肼(INH)1.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末梢神经炎,最初表现为手脚左右对称性感觉异常,继之出现指趾末端感觉麻木、刺痛、烧灼感、四肢无力、关节软弱、反应迟钝等。
其机理为异烟肼与维生素B6的结构相似,二者竞争同一酶系统(如阿朴色氨酸酶)或二者相结合从尿中排泄增多,结果导致体内维生素B6缺乏,而出现维生素B6缺乏的临床表现。
服用大剂量异烟肼者、老年人、慢性肝病患者、体内INH乙酰化速度快(中、特大剂量下慢乙酰化发生多)及营养不良、酒精中毒、妊娠等因素等易患神经炎,异烟肼用量较大时可加服维生素B6预防,0.03g~0.1g/日,但因维生素B6在试管中能减低异烟肼的抑菌力,一般剂量不作为常规用药。
山东省胸科医院结核内科郭新美另外还可出现多种精神异常,如兴奋、不安、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抑郁、眩晕、头痛、嗜睡、多梦、妄想、幻觉,甚至精神失常;少数可有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反射亢进、肌肉震颤等。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可能因异烟肼抑制体内的单胺氧化酶活性,使组胺在体内蓄积,而出现上述反应。
其他反应有诱发癫痫发作、中枢性脑病、中毒性精神病等,有癫痫或精神病史者可导致发作。
2.肝损害:一般多发生在治疗后3天~3个月,常为单纯性、暂时性、可复性转氨酶升高,通常无临床意义,停药后转氨酶可迅速下降。
一般认为异烟肼对肝的损害是由于个体特异性引起异烟肼毒性代谢产物聚集所致。
单用异烟肼预防的病人约10~20%出现一过性转氨酶升高,多无自觉症状。
严重肝损害者约占1.25%,甚至有死亡者。
大多数肝损害病例于用药6个月内出现,肝损害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大越容易发生),20岁以下者少见;有慢性肝病者也较易出现肝功能损害。
异烟肼与利福平合用时能增加对肝脏的毒性。
应用异烟肼出现肝损害后首先停药,必要时加用适当保肝药,但切忌同时用保肝药种类太多,以免进一步加重肝脏负担。
3.内分泌失调:男性乳房增大、阳痿,、女性月经失调、库兴综合症。
单选题1.下列关于利福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除消化道不适,流感征候群外,偶有短暂性肝功能损害,如出现黄疸应立即停药B.妊娠3个月内者忌用,超过3个月者慎用C.对A、B、C、D菌群均有杀灭作用D.对巨噬细胞内、外的结核菌均有快速杀灭作用E.成人每日1次,空腹口服450~600mg答案:C解析:利福平对结核分枝杆菌和部分非结核分枝杆菌(包括麻风分枝杆菌等)在宿主细胞内外均有明显的杀菌作用。
禁忌症:1、对本品或利福霉素类抗菌药过敏者禁用。
2、肝功能严重不全、胆道阻塞者和3个月以内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1、酒精中毒、肝功能损害者慎用。
婴儿、3个月以上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
2、对诊断的干扰:浓度测定结果;可使磺可引起直接抗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阳性;干扰血清叶酸浓度测定和血清维生素B12溴酞钠试验滞留出现假阳性;可干扰利用分光光度计或颜色改变而进行的各项尿液分析试验的结果;可使血液尿素氮、血清碱性磷酸酶、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胆红素及血清尿酸浓度测定结果增高。
不良反应以消化道多见。
肝毒性为本品的主要不良反应。
用法:抗结核治疗:成人,口服,一日0.45g~0.60g,空腹顿服,每日不超过1.2g。
2.男性患者,48岁,诊断"肺结核、肺心病"5年,近3天受凉后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加重,咳黄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
查体:颈静脉怒张,双肺广泛散在干湿性啰音。
心率115/min,肝肋下3cm,双下肢水肿。
该患者最重要的治疗措施是A.有效抗生素B.强心剂C.血管扩张剂D.利尿治疗E.呼吸兴奋剂答案:A3.下述哪种结核病患者不考虑应用糖皮质激素A.结核性胸膜炎伴严重结核病中毒症状B.干酪性肺炎C.结核性脑膜炎D.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E.原发型肺结核答案:E4.男性患者,50岁,慢性咳嗽、咳痰多年,近4个月上述症状加重,伴胸痛,活动性气短,偶有血染痰,抗感染治疗无效,胸片示左上叶肺不张,肺门阴影增大。
利奈唑胺(linezolid,Lzd)具有良好的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将Lzd归为C组药物[1],首次将Lzd列入核心药物,确立了Lzd在耐药结核病治疗中的地位和价值。
2018年和2019年WHO相关指南均将Lzd归为A组药物,并强烈推荐纳入较长疗程耐多药结核病和利福平耐药结核病的治疗方案[2-3]。
Lzd 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有血小板减少、周围神经炎及视神经炎、胃肠道反应等,但Lzd在抗结核治疗的安全性方面尚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资料[4]。
我院为河南省传染病医院,收治耐药结核病患者较多,常有Lzd 相关ADR发生,笔者对我院耐药结核病患者应用Lzd 所致ADR的发生特点和规律进行分析,以期为Lzd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对2015年1月 – 2020年6月我院应用含Lzd方案抗结核治疗的534例耐药结核病患者数据进行提取。
收集应用Lzd时发生的关联性评价[5]为“肯定”、“很可能”的ADR,剔除重复病例,共计纳入89例患者发生108例次ADR。
资料来源于通过河南省ADR管理平台上报的ADR报告、临床药师查房过程中发现的ADR、病历中记录的有关Lzd的ADR,以及相关随访资料。
Lzd的品规包括利奈唑胺片600 mg×10片(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利奈唑胺片600 mg×10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利奈唑胺注射液300 mL∶600 mg利奈唑胺应用于耐药结核病治疗的不良反应分析杨少杰1,薛晓拉1,陈永芳2,陈 裕2,任鹏飞2(1.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药学部,河南郑州 450000;2.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耐药结核病科,河南郑州 450000)[摘要] 目的:了解我院耐药结核病患者使用利奈唑胺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乙胺丁醇相关视神经病变吕亚男;宫媛媛【摘要】乙胺丁醇(ethambutol,EMB)是一种在临床广泛应用的一线抗结核药物,其具有的眼毒性是EMB最重要且严重的并发症.早期的乙胺丁醇相关视神经病变(ethambutol optic neuropathy,EON)是可逆的,延迟的诊断会导致永久性视力丧失.早期检测在EON的治疗中有重要作用.本文就EON的危险因素、早期检测、治疗和预防做一综述.【期刊名称】《国际眼科杂志》【年(卷),期】2019(019)002【总页数】4页(P240-243)【关键词】乙胺丁醇;视神经病变;眼毒性【作者】吕亚男;宫媛媛【作者单位】200080 中国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眼底病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眼视觉及光医学工程研究中心;200080 中国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眼底病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眼视觉及光医学工程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0引言随着免疫抑制病毒(如HIV)感染率的升高,人群免疫力的下降,结核在发展中国家再次成为健康问题[1]。
乙胺丁醇(ethambutol,EMB)是1962年研制出的一种抗结核分枝杆菌药物[2],目前作为一线抗结核药物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其产生的眼毒性是结核治疗中的严重的并发症。
近年来,随着EMB临床应用,乙胺丁醇引起的以视神经炎为主的眼部损害不断产生,发病率在1%~2%[3-6]。
EMB引起的眼毒性通常在用药2mo后。
出现EMB相关视神经病变(ethambutol optic neuropathy, EON)的患者通常会出现亚急性的临床表现,双侧无痛性典型的对称的中枢性视力丧失。
患者可能主诉眼前阴影、视力模糊、阅读困难、难以辨别颜色或眼睛屈光度数变化频繁[5]。
1危险因素EON发病率随着药物剂量的提高而升高。
剂量在15mg/(kg·d)的患者发病率为0.3%[7];20mg/(kg·d)的患者发病率为3%;25mg/(kg·d)的患者发病率为5%~6%;而高于35mg/(kg·d)的剂量下,患者的发病率高达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