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4
四川大学校史简介四川大学是一所坐落在四川省成都市的一流学府,1917年4月由清朝政府建立,原名四川师范专科学校,四川师范学院的前身。
1930年更名四川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综合性博士学位授予权第二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之一。
一、前身历史四川大学的前身,即四川师范专科学校,始建于1917年4月,当时由四川省政府、教育厅和四川师范学堂结合而成,是为满足四川省教育发展而建立的一所以师范教育和专业教育为主的学校。
初设有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三个系,全校有师范、文学、数学、自然科学、哲学、地理、政法共八个科目。
1930年更名为四川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综合性博士学位授予权第二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之一。
二、开放发展历程四川大学在建校后,经历了几次重大事件,有利于其发展壮大。
1953年,原四川大学并入由中央设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成为中央社科院成都研究所;1956年,中央社科院成都研究所经山西省委特别批准,迁移至太原,成为山西社会科学研究所;1958年,四川省委决定恢复四川大学,以原中央社会科学院成都研究所的实体组建,1960年四川大学复学;1978年,四川大学建制完善,设立25个院(系),开始正式实施现代大学制度;1985年,四川大学被国家教育委员会评为“全国重点大学”,1990年,四川大学经国家专家组研究,被评定为全国十五所第一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1年,四川大学成功获批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4年,经教育部审核,四川大学被评定为“2011计划”重点建设高校。
三、建校以来的发展四川大学的建校以来,学科、办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现有学校本科教学单位26个,专科教学单位4个,其中49个一级学科设3个学部:哲学、社会科学、理学,现有专业111个,有特色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0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1个,远程教育授权点17个,另有博士后工作站15个。
学校拥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国家级重点学科群和学术中心。
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四川大学文新学院是四川大学下属的学院之一,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
该学院创办于2000年,是以培养文化传媒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学院,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和先进的教学设施。
下面将从学院的历史和学科设置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由四川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演变而来。
后来,为了适应新闻传播领域的发展和专业人才的需求,学院于2000年正式成立。
成立以来,学院始终坚持培养高素质的文化传媒人才,为社会和行业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
目前,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的学科设置涵盖了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等多个领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
学院设有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广播电视编辑与制作、媒体创意与品牌营销等本科专业,并且开设了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广告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以及文化产业与传媒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等研究生专业。
此外,学院还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和先进的教学设施,保障了教学质量。
四川大学文新学院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
学院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包括艺术节、演讲比赛、实习等,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
同时,学院积极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与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学习机会。
总之,四川大学文新学院是一所以培养文化传媒专业人才为主要任务的学院,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和优秀的学科设置。
学院将继续努力,培养更多优秀的文化传媒专业人才,为社会和行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川大学文新学院是四川大学下属的一个重要学院,其主要任务是培养文化传媒领域的专业人才。
学院成立于2000年,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办学历史。
下面将分别从师资队伍和学生培养两个方面对该学院进行介绍。
四川大学文新学院拥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学院注重教学质量,不仅聘请了一些优秀的国内外教授担任学院教师,还拥有一支年轻、专业、富有经验的教师团队。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拟录取名单公示考生姓名拟录取专业总成绩初试成绩复试成绩备注张建霞民族学80.25386166.60滕昕民族学77.25375159.00杨婷民族学71.58345148.30郭顺民族学79.03397157.30周亚玲民族学75.18404139.10殷敏民族学79.28350177.10王红艳考古学81.80393170.00吕瑞东考古学79.70392162.00张晓雯考古学76.30368158.00祝铭考古学77.35361165.00胡盛考古学72.15344151.00滕逍霄考古学68.90354134.00周懋考古学68.90339140.00位灿考古学71.65344149.00吴牟江南中国史78.85361171.00倪小捷中国史78.15339177.00王宝中国史74.30333164.00钟永前中国史81.45377175.00曾凯昂中国史72.48332157.10张孙小大中国史78.28391156.70考生姓名拟录取专业总成绩初试成绩复试成绩备注鲁超杰中国史81.70369179.20王越峰中国史79.28349177.50冯俊中国史79.95365173.80郑昊中国史76.73356164.50王桂林中国史80.30368174.00孙令风中国史76.90334174.00罗君中国史79.55348179.00李菲中国史76.18346166.30高龙中国史71.90332154.80岳昌强中国史75.83356160.90肖冉中国史73.88334161.90李黎明中国史54.28227126.30退役大学生士兵于义永中国史76.30348166.00幸韵中国史78.40341177.20代勤龙中国史78.40354172.00唐骏洲中国史77.13342171.70邵莘越中国史78.83347176.50陶亮中国史77.93341175.30张勇中国史77.15336174.20邝峻熙中国史79.90369172.00刘靖中国史73.98335161.90考生姓名拟录取专业总成绩初试成绩复试成绩备注曾琦中国史77.45352169.00温若均中国史71.48334152.30高乾中国史80.20347182.00蒲晓娟中国史77.33336174.90葛天中国史75.40334168.00张录世界史78.00350172王畅世界史76.95337173熊畅世界史77.00330176陈婉世界史78.95337181张堂贵世界史80.45367175李向阳世界史80.45367175宋笑颖世界史77.30363164王哲哲世界史77.25330177吴莹世界史77.60336176张萌佳世界史81.95372179罗汉世界史82.40374180裴玉方世界史77.50340174石西熙世界史76.00340168吕茅世界史83.00365186吴雪文物与博物馆80.95397165.00史霄曜文物与博物馆73.55378143.00文章来源:文彦考研旗下四川大学考研网。
四川大学校史简介
四川大学是中国教育史上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之一,它始建于1896年,前身为西南高等师范学堂,是国内第一所国立大学,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历经百年发展,现已成为一所国家重点大学,人文学科强校,影响全国高校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四川大学一经建校,就在教学和科研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致力于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加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
四川大学在诸多教育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拥有数百名知名学者,发表了大量重要研究成果,发明了众多新技术,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川大学历经百年发展,建立了丰富完善的管理架构,拥有了完整的仪器设备,丰富的教学资源,遍布四川各地的校区,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深受政府和社会的青睐。
四川大学以“至忠至诚、勤奋学习”为校训,多年来,一代代好学生在校园里求知若渴,把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各种卓越的成绩带给了社会,使之发展得更好,更快。
四川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为古老的教育机构之一,距今已有百多年历史,历经百年沧桑,今天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众多特色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等学府,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文化传统。
四川大学在全球拥有超过7000名校友,校友遍布世界各地,他们在国内外各个领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被列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深受各界尊重。
四川大学历史悠久,教育传统深厚,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不
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的发展和繁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继续努力实现高校教育改革,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促进教育文化发展,全面改善人才培养质量,用心耕耘,努力创造一片新的辉煌。
《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粟品孝一、课程名称:中国史学史(History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二、课程号:三、课程类别:专业课四、学时:51 学分:3五、教学目的及要求本课程主要是为历史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设,旨在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历史发展的基本情况,包括重要的史学家、史学著作的评价,史学与经学、文学的离合关系,史学发展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当前史学的主要趋势,等等,由此而明确历史学是一门具有深厚底蕴的专业,中国史学具有许多值得现在学习的优良传统,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学生学好本专业的自信心。
要求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有较好的掌握,同时根据自我性情,对有关内容作些课外的补充学习或初步研究。
六、教学内容(见附一)七、教材:自拟八、主要参考书目(见附二)九、成绩评定:期末成绩100%(笔试80%,口试20%)。
附一:教学内容(下划线为重点或难点)绪言(3学时):中国史学史学科的由来与发展。
1、“中国史学史”学科的提出:(1)史学研究由重通史到重专史的结果,(2)重视文化研究的产物,(3)传统史学总结的必要,(4)西方史学发展的影响。
(5)分科教育的产物;2、“中国史学史”课程的开设。
上编:传统史学(18学时)。
一、传统史学的开创(先秦至西汉)(3学时)。
1、历史表述的三个阶段;2、史学递进的三个层次;3、传统史学的奠基之作:司马迁的《史记》。
二、传统史学的发展(东汉至唐朝)(3学时)。
1、史学独立的实现:(1)经史分离,(2)文史异途,(3)修史为专;2、史学评论的系统自觉:(1)史书“条例”的出现,(2)纪传编年二体优劣之争,(3)人们对历史议论的日益重视,(4)史书繁简问题的讨论。
三、传统史学的兴盛(两宋至明朝)(6学时)。
1、偏重载道的义理史学:(1)师法《春秋》,重视褒贬,(2)史学发展的义理化,(3)《纲目》影响下的史学发展情况,(4)正统论与宋明史学;2、偏重记实的叙述史学:(1)典志体史书,(2)编年体史书,(3)纪事本末体史书,(4)几部官修史书,(5)地理志书。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长廊解说(详本)(1)作为四川大学110周年校庆献礼工程,在四川大学美丽的江安校区景观水道两侧,在2006年金秋八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长廊顺利落成。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长廊主要由源头活水、治校方略、群贤毕至、勇立潮头、春华秋实等五个部分构成,分别介绍了学校的历史文脉、办学理念、杰出英才、社会贡献和学科特色。
透过四川大学历史文化长廊,在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四川大学深厚的人文底蕴,尤其是深刻地感悟到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和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
(2)四川大学的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语出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它不仅贴切地概括了今日四川大学的发展历程、办学特色与价值追求,而且由于暗嵌“川大”二字而被不少师生认为是天赐良训。
其精神实质不仅体现在“涵乾纳坤,合而能融”,即在思想文化、拔尖人才、学科流派的汇聚中整合办学资源,突出综合优势;而且体现在“登高眺远,再上层楼”,即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创新中不断追求卓越,建设中国一流。
(3)四川大学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的成都市区,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
学校现有望江校区、华西校区和江安校区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7050亩,校舍建筑面积235万平方米。
四川大学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广大师生员工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在按照“环境生态化、景观园林化、校园信息化”理念设计建设的江安校区,我们看到的是,江安河水绵绵而行,明远湖畔白鹭翔集,一教楼旁水声潺潺,景观水道锦鲤嬉戏,迎宾楼前绿草如蔓,不高山上大树渐荫。
为纪念四川大学三位著名校友朱德、郭沫若和巴金而命名的德水、沫溪、巴渠,更是涓涓清流明澈见底,锦簇两岸花香四溢。
(4)作为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四川大学现有30个学科型学院,设有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建有校史展览馆、人文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和美术馆。
》》》》》》2023年整理试题资料,word版欢迎下载《《《《《《2021 年事业单位招聘综合应用能力试题及答案 A 类【背景材料】材料 1: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筹划,简称“国培筹划”,由教诲部、财政部于开始全面实行,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重要举措。
“国培筹划”涉及“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是由教诲部、财政部直接组织实行,面向各省(区、市)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重要涉及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中小学远程培训,班主任教师培训,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等示范性项目,旨在为全国中小学教师培养骨干,作出示范,开发和提供一批优质培训课程教学资源,为“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重要涉及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农村中小学教师短期集中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
该项目是在教诲部、财政部统筹规划和指引下,中央财政专项支持中西部省份按照“国培筹划”总体规定,实行农村义务教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诲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培训,同步,引导地方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农村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材料 2:Y 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组建于,既有专家16 人,副专家 17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13 人。
该学院既有历史学、历史教诲、文化产业管理三个本科专业,已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近代当代政治与对外关系史、中华人民共和国近当代社会与思想文化史、欧洲近当代历史与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代经济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代政治史和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代社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史和历史文献学、西方古典文明、世界地区国别史、近当代国际关系等相对稳定又颇具特色研究方向。
该院拥有1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 个一级学科研究生学位授权点、1 个博士后流动站、1 个国家文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川大历史系就业前景
川大历史系的就业前景相对较好,下面将从就业方向、就业机会和就业竞争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是就业方向。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系的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包括教育、研究、文化管理、媒体传媒等领域。
毕业生可以选择从事高中历史教师、大学教师、考古学家、文物保护员等教育、研究工作;也可以进入文化机构、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管理领域从事策划、管理、展览等工作;还可以投身媒体传媒行业,担任记者、编辑、平面设计师等职位,并有机会成为专业历史咨询师等。
其次是就业机会。
历史系的毕业生在大学等高校中就业机会较为广泛。
随着大学历史学科的发展,需求量逐渐增加,学校对于历史学者的需求也相应增加。
此外,文化机构、博物馆等方面对于历史学者的需求也在增加。
在媒体传媒行业,历史学者可以从事历史咨询、历史编纂等工作。
同时,历史系的毕业生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进一步提升自己具备的专业素养。
最后是就业竞争。
历史系的就业竞争相对较大,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历史系的学生相对较多,竞争压力较大;二是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能力的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研究能力;三是历史学科的就业相对较为特定,毕业生的就业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所以,历史系的学生要在大学期间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培养,包括参与科研项目、参加实习、积累实践经验等,提升自己在
毕业后的就业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川大历史系的就业前景较好,主要体现在就业方向较广泛,就业机会相对较多等方面。
然而,由于就业竞争压力较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需要注重专业能力培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以提高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简介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是在四川大学最古老的系科——历史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现下辖历史系、考古系、古籍整理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博物馆4个系所和城市研究所、人类学研究所、东西方社会文化比较研究中心、长江文明研究中心、西藏考古与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
系国家教育部首批博士与硕士授权点单位、“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及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专业设置全面,现有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3个本科专业;拥有中国古代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门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文献学、世界史等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部藏学研究基地。
四川大学历史学科具有悠久的学科传统,可以追溯至清末的尊经书院和四川高等学堂。
1902年四川高等学堂开设外国历史公共科。
1910年,四川大学的前身之一存古学堂即设有经学、史学、辞章等科,其中史学科发展成为历史系,迄今已逾百年。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研究员)30余名、副教授(副研究员)24余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46人。
在长达百年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平实、稳健、谨严、求新的学术传统,人才众多,硕果累累,在国内学术界备受瞩目。
改革开放以来,学院为国家培养博士、硕
士研究生1000余人,本科生1682多人。
近五年获得国家和部省级科研项目100余项,经费总计1176.68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555篇,出版专著227部、其中教材18部。
获得各种奖项100余项,省部级以上重要科研奖项30余项、教学奖5项。
其中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提名1篇,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1名,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2名,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2名。
学院现有中外文藏书近10万册和多种刊物,现代化办公教学设备齐全,为专业学习和研究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前身为四川大学旅游系。
本专业在国内同行中起步较早,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历史系基础上设置了旅游文化与管理专业,招收专科学生。
1992年起,在历史专业本科中正式开设了旅游管理与文化方向。
1996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增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
1997年,旅游系建制。
2000年7月12日四川大学旅游系升格为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学院现设有四个系及一个研究所:饭店管理系、旅行企业管理系、旅游规划及景区管理系、旅游文化系,及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所。
目前每年平均招收本科生60余人,硕士研究生40多人。
学院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综合学术优势,有坚实的学科理论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旅游资源尤其是人文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方面有相当的理论造诣和实践经
验,曾先后主持参与了十余项地方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课题研究,目前学院已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部,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近80余篇,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学院现有教师18名,其中高级职称者7人,占总数的38.8%;博士3人,占16.7%,在职博士生5人,今后两三年内博士比例将达到44.4%;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4%。
全校教学与科研人员中,高级职称者比例在48.28%左右,博士比例在26.8%左右。
相比之下,本院在全校范围内的“双高”比例并不低。
由于中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所以可以预期今后几年内本院“双高”人数将继续攀升(这还未将引进人才计算在内)。
此外,还有部分教师曾在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留学或进修。
概而言之,本学院师资队伍特点体现为:职称、学历“双高”比例较高、专业门类齐全、年龄结构合理。
教师专业包括旅游经济、工商管理、旅游规划、专业外语、博物馆学、建筑学、宗教学、考古学、历史学、生态学等等。
这样一支队伍可谓教学科研力量雄厚,具有较强的发展后劲。
近三年来,为国家培养硕士研究生37人,本科生144人。
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点是四川省最早设立的旅游类学科硕士点,专业设置全面,有一定的学科优势,在中国西部高校旅游学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我院共有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旅游企业管理、饭店管理、旅游文化4个研究生研究方向。
旅游学院起步较晚,但起点高、人才众多,近年来取得了多项学术成果,受到同行的瞩目。
据不完全统计,本学院近年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85篇左右,提交相关部门审定通过的调研计划30余份。
同时获得各种奖项20余项,其中“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区域旅游经济的成功结合”获得四川省普通高校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学院拥有较完备的教学科研设备,现有中外文藏书10余万册和多种刊物,有微机室、阅览室、资料室各1个,多媒体教室1间以及现代化设备的学生实验用房,为专业学习和研究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