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一轮复习优质课件1:13.1 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 格式:pptx
- 大小:1.89 MB
- 文档页数:28
基础课时1 动量定理 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一、单项选择题
1.滑雪运动是人们酷爱的户外体育活动,现有质量为m的人站立于雪橇上,如图1所示。人与雪橇的总质量为M,人与雪橇以速度v1在水平面上由北向南运动(雪橇所受阻力不计)。当人相对于雪橇以速度v2竖直跳起时,雪橇向南的速度大小为(
)
图1
A.Mv1-Mv2M-m B.Mv1M-m
C.Mv1+Mv2M-m D.v1
解析 根据动量守恒条件可知人与雪橇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人跳起后水平方向速度不变,雪橇的速度仍为v1。
答案 D
2.(2016·云南玉溪模拟)物体在恒定的合力F作用下做直线运动,在时间Δt1内速度由0增大到v,在时间Δt2内速度由v增大到2v。设F在Δt1内做的功是W1,冲量是I1;在Δt2内做的功是W2,冲量是I2;那么( )
A.I1<I2,W1=W2 B.I1<I2,W1<W2
C.I1=I2,W1=W2 D.I1=I2,W1<W2
解析 I1=FΔt1=mv,I2=FΔt2=2mv-mv=mv,所以冲量相同,由动能定理W1=12mv2,W2=12m×4v2-12mv2=32mv2,所以W1<W2,D正确。 答案 D
3.(2016·福建福州模拟)半径相等的两个小球甲和乙,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沿同一直线相向运动,若甲球质量大于乙球质量,发生碰撞前,两球的动能相等,则碰撞后两球的状态可能是(
)
图2
A.两球的速度方向均与原方向相反,但它们的动能仍相等
B.两球的速度方向相同,而且它们的动能仍相等
C.甲、乙两球的动量相同
D.甲球的动量不为零,乙球的动量为零
解析 根据动量与动能的关系Ek=p22m可知p甲>p乙,根据动量守恒可知,碰撞后的总动量沿甲原来的方向,故甲继续沿原来的方向运动,乙被弹回,所以选项A错误;碰撞后,甲的动能减小,若为弹性碰撞,则乙的动能增大,故两者动能不相等;若为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后速度相等,动能不等,所以选项B错误;两球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碰撞后动量可能相等,所以选项C正确;因碰撞后,甲、乙都沿甲原来的方向运动,故乙的动量不为零,所以选项D错误。
§2 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教案目标:
1.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使用条件,知道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2.掌握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3.会应用动量定恒定律分析、解决碰撞、爆炸等物体相互作用的问题.
教案重点:
动量守恒定律的正确应用;熟练掌握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有关力学问题的正确步骤.
教案难点:
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时守恒条件的判断,包括动量守恒定律的“五性”:①条件性;②整体性;③矢量性;④相对性;⑤同时性.
教案方法:
1.学生通过阅读、对比、讨论,总结出动量守恒定律的解题步骤.
2.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结合碰撞、爆炸等问题的特点,明确动量守恒定律的矢量性、同时性和相对性.
3.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案
教案过程
一、动量守恒定律
1.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受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即:22112211vmvmvmvm
2.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
⑴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为零;
⑵系统受外力,但外力远小于内力,可以忽略不计;
⑶系统在某一个方向上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则该方向上动量守恒。
⑷全过程的某一阶段系统受的合外力为零,则该阶段系统动量守恒。
3.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形式
(1)22112211vmvmvmvm,即p1+p2=p1/+p2/,
(2)Δp1+Δp2=0,Δp1= -Δp2 和1221vvmm
4.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意义
从现代物理学的理论高度来认识,动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普适原理之一。(另一个最基本的普适原理就是能量守恒定律。)从科学实践的角度来看,迄今为止,人们尚未发现动量守恒定律有任何例外。相反,每当在实验中观察到似乎是违反动量守恒定律的现象时,物理学家们就会提出新的假设来补救,最后总是以有新的发现而胜利告终。例如静止的原子核发生β衰变放出电子时,按动量守恒,反冲核应该沿电子的反方向运动。但云室照片显示,两者径迹不在一条直线上。为解释这一反常现象,1930年泡利提出了中微子假说。由于中微子既不带电又几乎无质量,在实验中极难测量,直到1956年人们才首次证明了中微子的存在。(2000年高考综合题23②就是根据这一历史事实设计的)。又如人们发现,两个运动着的带电粒子在电磁相互作用下动量似乎也是不守恒的。这时物理学家把动量的概念推广到了电磁场,把电磁场的动量也考虑进去,总动量就又守恒了。
§2 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使用条件,知道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2.掌握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3.会应用动量定恒定律分析、解决碰撞、爆炸等物体相互作用的问题.
教学重点:
动量守恒定律的正确应用;熟练掌握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有关力学问题的正确步骤.
教学难点:
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时守恒条件的判断,包括动量守恒定律的“五性”:①条件性;②整体性;③矢量性;④相对性;⑤同时性.
教学方法:
1.学生通过阅读、对比、讨论,总结出动量守恒定律的解题步骤.
2.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结合碰撞、爆炸等问题的特点,明确动量守恒定律的矢量性、同时性和相对性.
3.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动量守恒定律
1.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受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即:22112211vmvmvmvm
2.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
⑴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为零;
⑵系统受外力,但外力远小于内力,可以忽略不计;
⑶系统在某一个方向上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则该方向上动量守恒。
⑷全过程的某一阶段系统受的合外力为零,则该阶段系统动量守恒。
3.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形式
(1)22112211vmvmvmvm,即p1+p2=p1/+p2/,
(2)Δp1+Δp2=0,Δp1= -Δp2 和1221vvmm
4.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意义
从现代物理学的理论高度来认识,动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普适原理之一。(另一个最基本的普适原理就是能量守恒定律。)从科学实践的角度来看,迄今为止,人们尚未发现动量守恒定律有任何例外。相反,每当在实验中观察到似乎是违反动量守恒定律的现象时,物理学家们就会提出新的假设来补救,最后总是以有新的发现而胜利告终。例如静止的原子核发生β衰变放出电子时,按动量守恒,反冲核应该沿电子的反方向运动。但云室照片显示,两者径迹不在一条直线上。为解释这一反常现象,1930年泡利提出了中微子假说。由于中微子既不带电又几乎无质量,在实验中极难测量,直到1956年人们才首次证明了中微子的存在。(2000年高考综合题23 ②就是根据这一历史事实设计的)。又如人们发现,两个运动着的带电粒子在电磁相互作用下动量似乎也是不守恒的。这时物理学家把动量的概念推广到了电磁场,把电磁场的动量也考虑进去,总动量就又守恒了。
- 1 - 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知识点一 系统 内力和外力
1.系统:相互作用的 组成的一个整体.
2.内力:系统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3.外力:系统 的物体对系统 的物体的作用力.
答案:1.两个或多个物体 2.内部 3.以外 以内
知识点二 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如果一个系统
,或者
为0,这个系统的总动量
.
2.成立条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系统 .
(2)系统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
.
3.表达式
(1)p=p′
含义:系统相互作用前总动量p等于
总动量p′.
(2)Δp1=-Δp2
含义: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一个物体的动量变化量与另一个物体的动量变化量 、 .
(3)Δp=0
含义:系统 为零.
(4)m1v1+m2v2=m1v1′+m2v2′
含义: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作用前的动量之和等于 .
答案:1.不受外力 所受外力的矢量和 保持不变 2.(1)不受外力 (2)0 3.(1)相互作用后 (2)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3)总动量增量 (4)作用后的动量之和
考点 对动量守恒条件的理解
1.系统不受外力或系统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2.系统所受外力的合力虽不为零,但比系统内力小很多.
3.系统所受外力的合力虽不为零,但系统在某一个方向上不受外力或受到的合外力为零,则系统在该方向上的动量守恒.
[典例1] (多选)如图所示,A、B两物体质量之比mA∶mB=3∶2,原来静止在平板小车C上,A、B间有一根被压缩的弹簧,水平地面光滑.当弹簧突然释放后,则(
)
- 2 - A.若A、B与平板车上表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A、B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
B.若A、B与平板车上表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A、B、C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
C.若A、B所受的摩擦力大小相等,A、B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
.
.专业. 第2讲 动量守恒定律及“三类模型”问题
一、动量守恒定律
1.内容
如果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2.表达式 (1)p=p′,系统相互作用前总动量p等于相互作用后的总动量p′.
(2)m1v1+m2v2=m1v1′+m2v2′,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作用前的动量和等于作用后的动量和.
(3)Δp1=-Δp2,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动量的变化量等大反向.
(4)Δp=0,系统总动量的增量为零.
3.适用条件
(1)理想守恒: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2)近似守恒:系统内各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内力远大于它所受到的外力.
(3)某一方向守恒:如果系统在某一方向上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则系统在这一方向上动量守恒.
自测1 关于系统动量守恒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系统内存在摩擦力,系统动量就不可能守恒
B.只要系统中有一个物体具有加速度,系统动量就不守恒
C.只要系统所受的合外力为零,系统动量就守恒
D.系统中所有物体的加速度为零时,系统的总动量不一定守恒
答案 C
二、碰撞、反冲、爆炸
1.碰撞
(1)定义:相对运动的物体相遇时,在极短的时间内它们的运动状态发生显著变化,这个过程就可称为碰撞.
(2)特点:作用时间极短,内力(相互碰撞力)远大于外力,总动量守恒.
(3)碰撞分类
①弹性碰撞:碰撞后系统的总动能没有损失. .
.专业. ②非弹性碰撞:碰撞后系统的总动能有损失.
③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后合为一体,机械能损失最大.
2.反冲
(1)定义:当物体的一部分以一定的速度离开物体时,剩余部分将获得一个反向冲量,这种现象叫反冲运动.
(2)特点:系统内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内力远大于系统受到的外力.实例:发射炮弹、发射火箭等.
(3)规律:遵从动量守恒定律.
3.爆炸问题
爆炸与碰撞类似,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时间很短,作用力很大,且远大于系统所受的外力,所以系统动量守恒.如爆竹爆炸等.
题型3 滑块+斜(曲)面模型
模型图示
水平地面光滑、曲面光滑
模型特点 (1)最高点:m与M具有共同水平速度v共,m不会从此处或提前偏离轨道,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mv0=(M+m)v共;系统机械能守恒,12mv02=12(M+m)v共2+mgh,其中h为滑块上升的最大高度,不一定等于圆弧轨道的高度(完全非弹性碰撞拓展模型);
(2)最低点:m与M分离点,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mv0=mv1+Mv2;系统机械能守恒,12m𝑣02=12m𝑣12+12M𝑣22(弹性碰撞拓展模型)
研透高考 明确方向
5.[滑块脱离曲面]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静置一质量为m的四分之一光滑圆弧滑块,圆弧半径为R,一质量也为m的小球,以水平速度v0自滑块的左端A处滑上滑块,当二者共速时,小球刚好到达圆弧上端B.若将小球的初速度增大为2v0,不计空气阻力,则小球能达到距B点的最大高度为( C )
A.R B.1.5R C.3R D.4R
解析 若小球以水平速度v0滑上滑块,小球上升到圆弧的上端时,小球与滑块速度
相同,设为v1,以小球的初速度v0的方向为正方向,在水平方向上,由动量守恒定
律得mv0=2mv1,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12m𝑣02=12×2m𝑣12+mgR,代入数据解得v0=
2√𝑔𝑅,若小球以水平速度2v0冲上滑块,小球上升到圆弧的上端时,小球与滑块水
平方向上速度相同,设为v2,以小球的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在水平方向上,由动
量守恒定律得2mv0=2mv2,由能量守恒定律得12m×(2v0)2=12×2m𝑣22+mgR+12m𝑣𝑦2,
解得vy=√6𝑔𝑅,小球离开圆弧后做斜抛运动,竖直方向做匀减速运动,则h=𝑣𝑦22𝑔=
3R,故距B点的最大高度为3R,故选C.
命题拓展
情境不变,一题多设问
以水平速度v0自滑块的左端A处滑上滑块,小球与滑块分离时的速度是多少?
高中物理专题复习
动量及动量守恒定律
一、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碰撞
两个物体在极短时间内发生相互作用,这种情况称为碰撞。由于作用时间极短,一般都满足内力远大于外力,所以可以认为系统的动量守恒。碰撞又分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完全非弹性碰撞三种。
仔细分析一下碰撞的全过程:设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m1的物体A以速度v1向质量为m2的静止物体B运动,B的左端连有轻弹簧。在Ⅰ位置A、B刚好接触,弹簧开始被压缩,A开始减速,B开始加速;到Ⅱ位置A、B速度刚好相等(设为v),弹簧被压缩到最短;再往后A、B开始远离,弹簧开始恢复原长,到Ⅲ位置弹簧刚好为原长,A、B分开,这时A、B的速度分别为21vv和。全过程系统动量一定是守恒的;而机械能是否守恒就要看弹簧的弹性如何了。
⑴弹簧是完全弹性的。Ⅰ→Ⅱ系统动能减少全部转化为弹性势能,Ⅱ状态系统动能最小而弹性势能最大;Ⅱ→Ⅲ弹性势能减少全部转化为动能;因此Ⅰ、Ⅲ状态系统动能相等。这种碰撞叫做弹性碰撞。由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可以证明A、B的最终速度分别为:121121212112,vmmmvvmmmmv。
⑵弹簧不是完全弹性的。Ⅰ→Ⅱ系统动能减少,一部分转化为弹性势能,一部分转化为内能,Ⅱ状态系统动能仍和⑴相同,弹性势能仍最大,但比⑴小;Ⅱ→Ⅲ弹性势能减少,部分转化为动能,部分转化为内能;因为全过程系统动能有损失(一部分动能转化为内能)。这种碰撞叫非弹性碰撞。
⑶弹簧完全没有弹性。Ⅰ→Ⅱ系统动能减少全部转化为内能,Ⅱ状态系统动能仍和⑴相同,但没有弹性势能;由于没有弹性,A、B不再分开,而是共同运动,不再有Ⅱ→Ⅲ过程。这种碰撞叫完全非弹性碰撞。可以证明,A、B最终的共同速度为121121vmmmvv。在完全非弹性碰撞过程中,系统的动能损失最大,为:21212122121122121mmvmmvmmvm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