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现状及前景分析-最新教育文档
- 格式:docx
- 大小:18.41 KB
- 文档页数:4
新教育·上旬刊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多种语言和多元文化的国家。
在全国的30多个种族中,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是人口最多的三个种族。
其中,马来人约占67%,华人约占24%,印度人约占7%。
马来人的母语为马来语,华人的母语为华语(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汉语标准语被称为华语),印度人的母语为淡米尔语。
而从国家的层面上来说,马来语为国语,是马来西亚的官方语言。
由于其曾为英国殖民地的历史原因,所以在马来西亚英语是各种族之间的通用语言,而华语是当地华人沟通的共同语,淡米尔语则主要用于印度裔人群之间的交流。
自19世纪初至今,马来西亚华语教育历尽坎坷,但在各界华人的共同努力下,从未中断。
除中国以外,马来西亚是唯一拥有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一系列完整的华语教育体系的国家,这是马来西亚华人的骄傲。
但马来西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极力推行“一种语文、一种源流”的单元化教育目标,通过各种途径加强马来语作为国语和唯一官方语言的地位。
因此,马来西亚的华语教育可以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一、马来西亚华语教育现状1.小学阶段。
在马来西亚的教育体系中,小学由公立和私立两部分组成,以公立为主,另外还有为数不多的普通私立小学、国际学校和宗教学校。
公立小学分为国民小学和国民型小学。
国民小学完全由政府拨款,以马来语为教学媒介语。
国民型小学又分为国民型华语小学(简称华小)和国民型淡米尔小学(简称淡小),其中华小目前约有1290所。
华小以华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但马来语为必修科目,学时不能低于政府所要求的时间。
以现在华小一年级的周课时为例,华语周课时为360分钟(12节、每节课30分钟),马来语为300分钟(10节)。
另外,英语为必修的第二语言,课时约为华语的一半。
因此,华小的学生必须同时学习三种语文,课业负担相较于国小的学生要重很多。
为了应付繁重的课业,华小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大大减少,课外阅读时间寥寥无几,从而导致了华小学生的华语写作水平不断下降,对华语的掌握也不够深入。
管窥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张宏红今年有幸作为第五期赴马来西亚学访团成员之一在马来西亚学习、考察了近一个月的时间。
其间,我比较详细地了解了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包括中小学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个性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吉隆坡侨南华小、吉隆坡中华国民型中学和新纪元学院。
侨南华小、吉隆坡中华国民型中学和新纪元学院的诞生、发展及壮大的每一个脚步其实就是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史的生动写照。
侨南华小创立于1917年,已经有近百年历史。
创办所需经费几乎全部由当地华人社团和知名乡绅的捐助而来。
时至今日,马来西亚政府也只是拨付教师薪水和小部分办公经费。
大部分经费仍然靠学校自筹。
在侨南华小和新纪元学院随处可见以捐助人姓名命名的教室、图书馆、楼层等等。
因此,学校办学经费还是非常紧张的。
然而,比在经济上所面临的困难更加严重的是华文学校在发展历史上所面临的政治困局。
在马来西亚,占到了总人口三成以上的华人为马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然而,华文学校却没有得到政府平等的对待。
直到马哈蒂尔总理的上台,华文教育才出现了转机。
马哈蒂尔是一位有远见卓识,胸怀大略的领袖。
他实行民族团结和睦政策,把马、华、印这三个民族为主体的国家团结成一个民族大家庭。
他支持各族平等发展母语教育。
马哈蒂尔的决策,拨开了笼罩在华文教育头上的乌云,使华文教育重见曙光。
新纪元学院也正是借着这股春风才破茧而出,并有了如今的规模。
在参观华校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传承华夏文明一直是华文学校的愿景之一。
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中被视为“留根工程”。
此次,在侨南华小的所见所闻让我感慨万千。
刚踏进侨南华小,扑面而来的是浓厚的华夏文化的气息。
校园里随处可见中国古代哲人语录,像《弟子规》等著名篇章被镌刻在墙壁上供学生每天研读。
更让我们感到惊喜的是侨南华小为我们准备的精彩节目。
震撼人心的鼓乐表演“二十四节气”、极具中国特色的“抖空竹”等等节目让我们流连忘返。
马来西亚华文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现状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际汉语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在这个海外汉语教育的大潮中,马来西亚华语教学以其独特的华文母语环境优势和健全的华文教育体制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以外最大的汉语为母语的教育地区。
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从小学阶段到大学教育都有着完整的教学体系。
其中,以华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学集中体现在小学阶段。
根据在马来西亚吉胆华联小学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同属于母语教育的华小华文教育与中国大陆的小学语文教育有着诸多不同,而汉语拼音教学的差异尤为显著。
本文以吉胆华联小学的汉语拼音教学的情况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法、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以及对比分析法对华小的拼音教学情况展开调查和研究,了解到马来西亚华小拼音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
进而从华小华文教育的不同层面分析了华小拼音教学现状的原因,并尝试从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三个方面针对马来西亚华小拼音教学的现状提出建议,以期提高华小拼音教学的水平,推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为海外汉语拼音教学提供借鉴。
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华小的拼音教学受到了马来西亚华小的华语政策、华小课程、华文教材、教学实施等多个方面的影响,课程改革带来的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的变革,导致了华小拼音教学不受重视,拼音教学效果不好的现状。
因此,本文从国家、教师、学生、家庭等角度深入探讨华小拼音教学现状形成的原因:国家华文课程纲要的变革削弱了汉语拼音教学的比重、教师不再重视拼音教学、教师自身拼音水平的局限、拼音教学方式的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三语学习的压力、家长的华语学习态度和家庭方言使用环境等。
针对以上华小拼音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基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现状,本人尝试从学校、教师两个方面提出一些教学实践中的可行性建议。
分别从拼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方面阐述拼音教学中可改进的因素,包括学校和教师应该重视汉语拼音教学,增加课程设置的时间;教师要改良教学方法,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促进教学;学校和教师积极提供多种教学资源;教育主体的各个层面互相配合,来提高华小学生的拼音水平,促进华语的学习。
马来西亚华文教学研究2023-10-27CATALOGUE目录•引言•马来西亚华文教学现状•马来西亚华文教学方法研究•马来西亚华文教材研究•马来西亚华文教学未来展望01引言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华文作为一门全球性的语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马来西亚作为全球华语圈的一个重要成员,其华文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受到了广泛关注。
全球化的推动华文教育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更是对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尊重与弘扬。
通过对马来西亚华文教学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推广华文教育,加强中马文化交流。
华文教育的价值本研究旨在探讨马来西亚华文教学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全面了解马来西亚华文教学的实际情况。
研究方法02马来西亚华文教学现状马来西亚的教育政策对华文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政策支持对华文教育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近年来,马来西亚教育部逐渐认识到华文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支持华文教育的政策。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政策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环境包括各类学校、教育机构以及社会文化组织等。
这些组织和机构为华文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设施和教育资源,为学生学习华文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环境华文教育政策与环境早期华文教育发展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清朝时期,当时许多华人移民将华文教育带入马来西亚,开始了早期的华文教育。
然而,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的发展过程中曾经遭遇过许多困难和阻碍。
现代华文教育发展随着中马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华人社区的不断发展,马来西亚政府开始重新审视华文教育的重要性。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马来西亚教育部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华文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华文教育发展历程华文教育现状分析华文教育普及程度虽然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支持,但目前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普及程度仍然较低。
这些所谓的华文学校当时都是以私塾的形式出现。
育,地方上的侨领就在会馆、宗祠或神庙建立私塾,以方言教授《三字经》家姓》、《千字文》和《四书》之类的经典古籍,同时也教导书法和珠算等。
私塾1.2 英殖民政府的管制在1920年以前,英国殖民政府对华文教育採取“自由放任”的政策,对华文教育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
当时,马来亚华文教育的学制、教学和课程目标都直接受到中国教育制度的影响,包括教科书和教师大部分也都来自中国。
有感於华文学校深受中国思潮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反殖和民主意识,因此英殖民政府于1920年实施《学校注册法令》,开始了对华文教育的管制。
《学校注册法令》规定凡满10名学生的学校便须注册,课程、行政与卫生等须符合当局的要求。
这项教育法令引起华社普遍反对,但英殖民政府仍然强行实施。
当时,多位反对《学校注册法令》的华教先贤,包括了庄希泉、陈寿民、余佩皋、宋木林和钟乐臣等人被英殖民政府递解出境。
资料显示,在这项法令下,最少有315所华校在1925年至1928年间被关闭。
1.3 炮火摧残二战期间,马来亚沦陷,被日本占领了3年8个月。
由于华人社会鲜明的抗日反侵略立场,造成日军屠杀华人,包括了许多华校师生也惨遭杀害。
绝大多数华校被迫停课,而且许多校舍被占用和遭破坏,华文教育的发展一度停顿下来。
1.4 战后重建表(1)1946年至1957年马来亚华校数目和学生人数年份年份学校数目学校数目 学生人数学生人数 19461,105 172,101 19471,338 193,340 19481,364 189,230 19491,338 202,769 19501,319 216,465 19511,171 206,343 19521,203 239,356 19531,214 250,881 19541,236 252,312 19551,276 277,454 19561,325 320,168 1957 1,347 391,667资料来源:陈绿漪,“大马半岛华文教育的发展”,收录于《教总33年特刊》1955年,马来亚联合邦举行史上首次普选,选举结果联盟(巫统、马华公会、国大党)取得压倒性胜利。
多维视野下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多维视野下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文化国家,在这个国家里有多种语言、多种民族和宗教。
其中,华语在马来西亚的地位非常重要,因为华语是马来西亚各族群之间的沟通工具之一,同时,华人在马来西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在多维视野下,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有以下几点:1.国家政策的支持与限制自马来西亚独立以来,政府一直在推行“马来化”政策,这也导致了华文教育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例如,政府曾经限制华校使用华语教学,使得一些华校不得不转为使用英语或马来文进行教学,这对于华文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华人与经济上的联系增强,政府也开始意识到华文教育的重要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支持和发展华文教育。
例如,在2003年,政府通过了“华小教育蓝图”,明确了华小发展的方向和政策,这对于华文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
2.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在马来西亚,华校的教育资源比较不足,其师资力量和教育设施都有待提高。
即使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来改善华校的教育条件,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国家政策的限制,华校的教育资源分配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平等。
这导致了一些学生的教育质量不高,也制约了华文教育的发展。
3.家庭教育背景和社会认知在马来西亚,一些华裔家庭更倾向于将孩子送到国际学校或受英文教育的学校;或者在家庭教育中更加注重英语和马来语的学习。
这可能是由于家庭语言环境等原因造成的。
此外,一些社会认知也对华文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一些人认为华文教育会限制华裔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对华文教育的发展持怀疑态度。
4.全球化与国际化的影响在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马来西亚的教育也受到了影响。
例如,随着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了解和掌握多种语言的人才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这种趋势下,学习华语的需求也逐渐增长。
多元文化背景下马来西亚华文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作者:樊静静来源:《西部学刊》2024年第09期摘要: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具备从小学、初中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但因时代更迭变化以及独特的多元文化背景,致其面临语言障礙、文化融合、教育资源不均衡等方面的挑战,从而影响稳步发展。
因此,在保留优良传统的同时,要促进各族群文化的融合,推动华文教育多元化发展。
首先,政府需制定多语言教育政策,推广个性化语言学习计划,华校要采用更具灵活性的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其次,引入跨学科文化融合实践,使学习者全面理解和体验多元文化;最后,建立监测机制,定期评估教育资源公平分配情况。
通过一系列措施,着力构建更具包容性和公平性的华文教育体系,使华文教育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实现更加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多元文化;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文化融合;文化认同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09-0108-04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Malaysiain a Multicultural ContextFan Jingjing(Xi’an Siyuan University,Xi’an 710038)Abstract: Chinese education in malaysia has a complete education system from primary school, junior high school to university, but due to the changing times and unique multicultural context, it faces challenges in terms of language barriers,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imbalanc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which affects its steady development. Therefore, while preserving fine traditions,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various ethnic cultures and promote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Firstly,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develop multilingual education policies and promote personalized language learning plans. Chinese schools should adopt more flexible teaching strategies to meet the needs of learners at different levels; secondly,introducing interdisciplinary cultural integration practices to enable learners to fully understand and experience multiculturalism; finally, establish a monitoring mechanism and regularly evaluate the fair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rough a series of measures, we will focus on building amore inclusive and equitable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 enabling Chinese education to achieve mor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 a multicultural context.Keywords: multiculture; Malaysia; Chinese education; cultural integration; cultural identity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面临着独特而复杂的挑战与机遇。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体系的省思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体系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之一,虽然它一直以来都受到了许多争议,但也不能否定它在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传承和发展上的重要性。
在这篇报告中,我将从历史、政治、文化和教育等多个方面来省思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体系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
在马来西亚历史悠久的华人社区中,华文一直是与华人文化和身份紧密相关的。
随着殖民者的到来和教育的普及,华文的地位逐渐下降。
1961年,政府开始强制实施国语化政策,学校必须以国语为主要教学语言,而华校则需要以国语进行教学,并将华文作为第二语言教育。
这项政策是在确保马来西亚国家统一和大一统的基础上实施的。
由此,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体系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政治因素在华文教育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虽然政府一直试图在华文教育方面进行改革和发展,但由于教学语言的问题以及政府对华文教育的投入不足等原因,华文教育一直存在一些问题。
华校的管理也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而难以得到有效的改善。
政治干涉也导致华文教育的一些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够完善、理论水平不高,与时俱进的问题更是一直困扰着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
华文教育也受到了文化的影响。
华文教育体系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一种语言,更是要培养学生对华人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融入现代华人文化和对全球化趋势的应对却是华文教育发展面临的又一个难点。
如何正确平衡现代科技等元素和华文文化传承又成了华文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
在教育方面,课程设置、授课方式、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热情等多方面问题一直都困扰着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
从单一的学科教学延伸到综合性的课程体系设计,从教师的教学方法创新到学生的语言习得能力培养,都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改进来实现华文教育的有序发展。
与此同时,华文教育也应该更多地涉及到现代科技的应用,让学生们更加全面地进行语言学习和文化传承的探索。
从以上省思中可以看到,在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体系中,政治、文化和教育等多方面的因素都在影响着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
马来西亚小学高年级《华文》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汇报人:
日期:
•引言
•教材分析•教学建议•结论与展望
01引言
背景意义
研究背景与意义
目的
方法
研究目的与方法
02教材分析
语言知识与技能01
文化与价值观
02
德育与情感
03
系统性与科学性
实用性与时代性文化传承与创新
03教学建议
03教材内容应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01
教材内容应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02教材内容应注重文化传承
针对教材内容的建议
教材应注重实用性
教材应具备创新性和时代性
教材应具备系统性和连贯性
针对教材特点的建议
04
结论与展望
教材分析结论
本研究所选取的马来西亚小学高年级《华文》教材具有较为合理的内容选择和编
排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但也存在部分内容与实际生
活有所脱节,部分知识点重复出现的问题。
教学建议结论
针对教材分析中发现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建议,包括加强与实际生
活的联系,减少知识点的重复教授,以及增加文化交流活动等。
这些建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运用能力。
研究结论
研究展望
教材改进方向教学应用前景
THANK YOU。
马来西亚华文教学研究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华文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语言,在教学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
华文教学研究旨在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华文教学的质量。
本文将回顾马来西亚华文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分析当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前景。
马来西亚华文教学研究经历了多个阶段。
自20世纪初以来,华文教学研究经历了从注重语言知识到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然而,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不断推进,马来西亚华文教学研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学生人数下降、师资力量不足、教材老化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马来西亚华文教学研究采取了多种方法和手段。
其中,问卷调查和访谈是常见的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
此外,课堂观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以了解教师在课堂中的实际教学情况。
这些研究方法为分析华文教学现状和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
通过对这些方法的运用,研究发现,马来西亚华文教学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材老化等问题。
同时,研究中还发现,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
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加强师资培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果等。
结合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其次,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果,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提高学生的华文学习成效。
马来西亚华文教学研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通过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深入实际调查,我们发现了一些制约华文教学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希望这些建议能为马来西亚华文教学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引言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华文教育在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
华文小学是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和教育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华文水平和未来发展。
汉语拼音是华文教育的基础,也是华文小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
然而,针对马来西亚华文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马来西亚华文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现状,以期为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东南亚华文教育政策介绍华文教育政策是东南亚国家在教育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政策。
在东南亚地区,华人社区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华文教育政策旨在保护和促进华人文化的传承。
本文将对东南亚华文教育政策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东南亚华文教育政策的现状新加坡1.华文是新加坡的官方语文之一,与英文、马来文和泰米尔文并列。
新加坡政府积极推动华文教育,确保华人文化的传承。
2.新加坡的教育体系中,华文教育有严格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
学生需要学习华文,包括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
3.新加坡华文教育不仅注重语言技能,也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的了解。
马来西亚1.马来西亚有广泛的华人社区,华文教育在该国也十分重要。
2.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主要由华文学校承担,这些学校使用华文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华文化传统。
3.马来西亚政府也提供一定的支持,确保华文教育能够得到有效地发展和推广。
印度尼西亚1.印度尼西亚有大量的华人社区,华文教育对于华人群体来说非常重要。
2.印度尼西亚政府在教育政策中,也允许华文学校的存在,并支持这些学校的运作。
3.华文学校在印度尼西亚不仅教授华文,也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认同。
东南亚华文教育政策的影响文化传承1.东南亚各国通过华文教育政策,保护和传承华人文化。
学生们通过学习华文,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
2.华文教育政策促使华裔学生对自己的文化身份有更深刻的认知,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国际交流与合作1.东南亚各国对华文教育的推广,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2.通过华文教育,东南亚学生对中国有更深入的了解,增进了中东两地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未来发展与展望教育合作1.未来,东南亚各国可以进一步加强教育合作,通过师资培训、教材编写等方式,共同推动华文教育的发展。
2.通过教育合作,可以提高华文教育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数字化教育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华文教育可以更多地借助数字化教育手段。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情况及分析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情况及分析报告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文化和民族的国家,其中华人是最大的民族之一。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受到了不同层面的影响和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对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历史回顾早期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一直由民间社会组织和华人社团主导,学校以私立华小为主。
但是,1960年代马来西亚政府开始推行公立化教育制度,课程也逐渐转向马来文。
虽然华小还有一定的传统群众基础,但逐渐衰退,华文教育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1999年之后,由于政治、社会和种族等因素的影响,马来西亚开始推行文化多元化政策,使各民族和社区的文化和语言获得平等对待和发展。
同时,政府对华文教育和华小的认可和支持也明显增强。
现实分析目前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有两个主要的学校形式:单一课程中小学和双语学校。
单一语言中小学是传统的华小,主要教授华文,但在课程设置和教育融合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而双语学校则注重双语教学,让华文和马来文同时并重,可以更好地满足广大华人学生的需求。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华小的质量不够高,学生人数和资源不足,导致师资和设施等方面的滞后。
其次,双语学校的师资问题和不够普及,使得学生的双语教育和学校管理不够完善。
这些问题对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决策建议为促进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政府和各相关部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完善学校设施和师资支持,加强教职员工培训和追踪,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其次,加强双语学校的学科设置和教学计划规划,以更好地实现两种语言的教学和融合。
再次,加强民间社会组织的监督和参与,提高华文教育的公信力和资源。
最后,政府和各方面应该平等对待和推广各种语言和文化,确立和加强文化多元化政策和实施,进一步提升马来西亚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影响力。
结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在历史上经历了若干变迁和挑战,但也取得了相应的进步和发展。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现状及前景分析-最新教育文档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现状及前景分析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经历了从私塾教育到新式华文学校,从1920年“学校注册法令”到日治时代,从二战后至马来亚独立到1957年至今的教育政策,马来亚华人教育走过了漫长的艰难历程,种种教育政策都直接或间接反映出对华文教育的压制,所以这同时也是华人逐步取得民族教育权利的历程。
一、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政策及其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政府提出要全面修改教育法令,1995年12月至1996年1月,国会下议院通过《1995年教育法令》、《1995年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法令》及《1995年高等教育理事会法令》。
其中以《1995年教育法令》对华文教育的影响最大。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华文教育将被逐步消灭
《1995年教育法令》的第17(1)条规定:“马来语必须成为国家教育制度内所有教育机构的主要教学媒介,除了在第28条下设立的国民型学校或由教育部长豁免不受本条文约束的任何
其他教育机构。
(“教育机构”指的是政府或私人教育机构,如幼稚园、学校、远程教育中心等)。
教育部长的豁免权是由《1995年教育法令》的第143条所赋予的。
但是,该条文同时规定教育部长可以随时取消这项豁免,那时。
华小和独中就必须以马来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其功能和《1961年教育法令》的第21(2)
条是一样的。
2、华小董事会面临危机。
根据此法令,华小董事会至少面对以下数项非常不利的条文。
如:
a、教长有权委任额外董事,以改组原有董事会的组织结构[第56条]。
b、教长可委任他认为适当的人选,来取代“认为”没履行职责的董事。
在董事“没履行职责”的理由下,教长可暂停甚至开除任何董事或所有董事[第58条]。
c、如果教长“认为”(不一定是事实)董事会违反这法令(或有关条例),教长就可解散董事会[第59条]。
d、中止或取消拨款。
如果教长(或官员)认为某董事不遵守法令和条规,他可中止或取消政府所提供的拨款。
这类“经济封销”将迫使某些董事“唯命是从”,贯彻有关政策和目标[第125条]。
3、限制独中举办独立考试的权力
第69(1)条规定:没有人(或学校等教育机构)可以擅自为学生(不论是政府或私立学校的学生)举办任何考试,除非事先获得考试局总监的书面批准。
违法者最高罚款为马币一万元,坐牢一年或两者兼施。
即使能获得批准,考试局总监也可施加他认为适当的条件[第62(2)条]。
这就是说,董教总必须向考试局总监申请准证,才能举办独中统考,而《1961年教育法令》规定。
董
教总主办的独中统考不必向教育部申请准证。
二、马华文教育面临的困难
由于历史和种族的因素,马政府对华文教育仍采取限制政策,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始终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课题。
在“新经济政策”下,马政府在教育领域实行固打(比例)制,大学在录取新生时不以分数为录取标准,而是按种族比例分配。
2002年政府虽将固打制改为绩效制(成绩),但未能改变教育歧视政策。
长期以来,马政府不承认独中的文凭,初、高中毕业生必须在参加政府学校同等的水平考试,才能获得政府承认的相关文凭,进入高中或大学。
马政府长期致力于马来语成为惟一教学媒介语的努力。
前两年,马政府又提出用英语作为数理科教学用语。
这些都对华文母语教学产生重大冲击。
2003年马来西亚政府全面让英文教育回流,各源流小学的数学和科学由一年级开始改为英文教学。
在华语越来越重要的21世纪,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再次面对英文教育的挑战。
这一次的英文回流将是马来西亚华文教育100多年来面临的最严峻考验。
三、对今后马国华文教育发展的展望
尽管还存在种种政策上的限制,但马国华文教育的前景还是光明的,主要表现在:
1、有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
目前马国有华文小学1282间,学生60余万人;华文独中60间,学生5万余人;高等华文学府则有南方学院和新纪元学院,学生各有千余人及百余人。
这样的教育体系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以外是独一无二的。
2、华文商业价值提高,全球掀起“华语热”。
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心将向亚太地区转移,华文在推动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随着华文商业价值的提升,全世界兴起了学“华语热”。
且看近几年,中国大学如清华、复旦、武汉等相继与马国私人学院办双联程。
3、马国非华裔逐步认同华文的重要性。
随着马国人民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马来族中将会产生一批有识之士,他们支持民族教育地位平等的政策,逐渐改变以马来民族中心主义来对待华文教育的做法。
此外,非华裔家长纷纷将子女送进华校就读,这对各族之间的交流,融合是有利的。
华文应用价值的提升,是促使非华裔家长把子女送到华校学习的主要原因。
4、华人热爱华族文化,支持办好母语教育。
华人向来都热衷于弘扬华族文化,并支持母语教育的开展。
5、华社有丰富的办母语教育的经验。
马国华社有一批坚决捍卫华文教育、有经验的华人领袖以及广大热心办母语教育的华人普通大众。
另外,董教总以再接再厉的精神谋求华文教育的发展。
董教总除坚持应用华语为华小独中的主要媒介语之外,也注重维护马来语和英语的重要地位,以得到政府的谅解、承诺和宽容。
6、华族青年对华文教育持积极态度。
例如,当华文独中或
民办高等学府(南方学院与新纪元学院)进行筹款,华族青年总是义不容辞地出钱出力。
但是华文教育的发展也非一帆风顺,因为《1995年教育法令》仍企图扼杀华文教育。
尽管如此,华社将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开展斗争,克服不利因素,争取母语教育的发展。
此外,华文教育的发展,遭遇到许多政治因素的影响以及内部的干扰求存,不屈不挠,自力更生。
经过了无数风风雨雨的岁月,华文教育挣扎直到今日可以毫无愧色地
立足于马国。
未来的华文教育将以同样披荆斩棘的精神,突破各种外来的干扰,更进一步开创华文教育的新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