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MBA导师王铁男教授《企业战略管理学》(3)
- 格式:ppt
- 大小:1.97 MB
- 文档页数:68
第13卷第7期2010年7月 管 理 科 学 学 报JOURNAL OF MANAGE ME NT SC I E NCES I N CH I N AVol.13No.7Jul.2010组织学习、战略柔性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①王铁男1,陈 涛1,2,贾榕霞1(1.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01;2.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南京210046)摘要:通过对组织学习能力、战略柔性及企业绩效的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探索性地提出了一个体现组织学习能力、战略柔性以及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结构模型,采用多行业的样本数据,运用SPSS和结构方程模型,通过样本分析,检验了组织学习能力对不同类型的战略柔性(资源柔性和能力柔性)的影响,以及资源柔性和能力柔性分别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通过假说验证分析,辅助各变量R2值的分析,企业绩效的53.6%被战略柔性的影响作用所解释,又由于资源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不显著,所以被解释的企业绩效很大程度上源于能力柔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确实存在组织学习能力对战略柔性的影响作用,以及不同类型的战略柔性(资源柔性和能力柔性)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差异,从而为企业提高经营绩效提供理论基础和有效途径.关键词:组织学习能力;资源柔性;能力柔性;企业绩效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07(2010)07-0042-180 引 言进入21世纪,企业面临着高度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的竞争环境,表现在逐渐加剧的技术变化和扩散频率;高度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密度的增强等.企业的外部环境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是战略柔性研究的外部环境背景,而企业内部原有的战略规划及核心能力的刚性特征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所以强调组织内部结构的可调整性和可变革性,以此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战略柔性研究应运而生.自从彼得·圣吉提出学习型组织的概念以来,企业界和管理理论界出现了研究和推广学习型组织的热潮,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企业的理念,已成为提升现代企业管理层次的核心思想动力.在学习型组织的研究框架中,组织学习能力是其核心内容,组织学习能力作为保持组织持续成功的源动力,早已受到学习型组织理论研究和企业组织的普遍关注.学习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国内的许多企业纷纷开始探索培养组织学习能力的途径,国内的学者也早已开始研究学习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组织学习能力作为企业保持成功的源动力,而战略柔性则是环境动荡性和企业灵活性之间的调节剂,两者都对企业的绩效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在任何一个企业里,学习能力和战略柔性都是并存的,所以对于学习能力对战略柔性的影响作用,以及它们两者共同对企业绩效起到什么程度的影响作用的研究,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Peter Senge也指出,组织学习实际上是增强战略柔性的过程,而目前还尚未有学者对这方面展开系统的研究,更没有令人信服的实证研究来说明两者①收稿日期:2009-07-21;修订日期:2010-03-3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840014).作者简介:王铁男(1960—),男,黑龙江依兰人,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wtnhit@g 之间具体的关系.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一个基于平衡计分卡思想的企业绩效问卷调查,来探索学习能力和战略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1 理论综述1.1 学习能力研究现状学术界对于学习能力的关注来源于研究学习型组织的热潮,《第五项修炼》的出版,激发了学术界和管理领域的新焦点———学习型组织.Senge 对学习型组织定义如下,大家通过不断共同学习,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达到真心追求的目标,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愿望的组织[1].他提出通过5项修炼即系统思考、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团队学习和共同建立愿景来建设学习型组织.Garvin认为学习型组织是善于获取和共享及创造知识,并且根据这些新知识改进行为的组织[2-3].W atkins则在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学习划分为3个层面7个维度,个体层面、团队层面和组织层面,并且在7维度的基础上开发了学习型组织抅面问卷(DLOQ问卷)[4].伴随着对学习型组织的研究,但大多数学者认为组织学习仍然缺少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5] (Vera aCr ossan).各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定义,A rgyris等定义“组织学习是一个监控和检测及改正不合理的过程”[6];Huber定义“组织学习是组织用于保持和不断提高绩效的能力或过程,这一活动包括知识获取、分享与运用”[7]; S wee Goh等认为“组织学习是一个促进不断适应与及时调整甚至于创造有利环境的概念”[8].而对于组织学习能力的具体内容方面,国外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Nevis等提出的7种学习导向类型、10种促进因素的作用[9].Goh和R ichard 提出学习能力的5要素构念即目标任务共识、领导承诺与授权、试验与鼓励、知识传递与团队工作能力[8].S wee C·Goh提出7要素构念[10],包括目标任务共识、领导承诺与授权、试验与鼓励、知识传递、团队合作能力、组织柔性、雇员能力技巧. Pilar等提出4维度的组织学习能力构念,即管理承诺、系统思考、开放性与试验及知识传递与整合[11]如表1所示.表1 P il ar提出的组织学习能力关键要素及其释义Table1O rganizati onal learning ability fact ors p resented by Pilarand their paraphrases管理承诺在体制上给员工足够的学习及共享知识的空间和机会系统思考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开放性与试验不囿于形式,鼓励员工探索新的工作方式等知识传递与整合对知识进行共享,提倡不断学习知识、总结及固化知识 国些学者从各个方面对组织学习能力进行了研究,成果和结论是:吴勇军从学习的核心价值的角度提出“学习”主体价值的概念,强调学习在组织中的重要性[12];王振江等认为组织学习能力实质体现为“学习过程”与“创造未来的学习收益”的一种互动关系[13];陈满林提出了评价学习能力大小的几个角度:学习创造物质和财富的多寡、学习主体综合素质提高的快慢、主体学习能力的大小[14];严志庆等人把学习能力理解为企业组织面临环境变化时,判断变化、评估变化影响程度、并适时做出反应、及时调整的主动创造未来的能力[15];陈国权把组织学习能力具体定义为发现能力、发明能力、选择能力、执行能力、推广能力、反思能力、获取知识能力、输出知识能力、建立知识库能力,并且进行了相应的实证研究[16];许学国等提出了是弱化组织学习力的关键因素[17].1.2 战略柔性研究现状对于企业柔性的系统研究始于生产制造领域,以制造柔性为中心,逐步扩展到其他功能柔性.不同学派对战略柔性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权变理论[18]认为,战略柔性是与管理行为、管理方法和其所处的环境特点密切相关的,根据变化而变化着的战略;行为科学理论[19]认为战略柔性是以人为核心,重视人的因素,对于不同的人施以不同的管理方法,以增强管理的柔性因素;动态能力理论[20]则认为,战略柔性是组织开发和培育在现在和将来具有普遍有效性的战略资源和动态能力的一种管理能力;组织学习流派[21]则认为组织学习提高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的适应性和效率.Peter Senge也指出,组织学习实际上是增强战—34—第7期王铁男等:组织学习、战略柔性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略柔性的过程.国内的学者对战略柔性的相关研究成果和结论为:简兆权,刘益,李怀祖[22]探讨了战略柔性对战略管理的意义,核心能力对战略柔性的影响,并提出了基于核心能力的战略柔性实现模型,是企业的战略管理在核心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四类策略实现柔性化.张灿,赵波,周翔[23]在资源观的基础上探讨了新的竞争环境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分析比较了不同学者对持续竞争优势的观点,对新竞争环境下的持续竞争优势做出了重新界定,指出战略柔性是企业应对不确定环境的关键所在.易磊,和炳全[24]通过基于资源的竞争优势构建和基于能力的竞争优势构建的分析,提出了基于资源和能力的战略柔性构建的内涵和方法.侯玉莲[25]提出企业要根据外部环境以及内部结构特征,构造适合本企业的战略柔性增强途径:以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为导向,以影响柔性因素的内部结构体系为基础,以结构调整的变革成本为依据,从降低变革成本的因素中归纳出有效的增强途径.王永贵,张玉利,杨永恒,李季[26]通过设定各潜在变量的测度体系,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论述了组织学习、核心竞争能力、战略柔性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国外学者们对战略柔性做了大量研究,目前对战略柔性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大类[27]:一类观点从研究生产柔性出发,将企业的生产柔性视为企业的优势资源,强调战略柔性就是战略对生产柔性的引导功能[28].另一类观点则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指出战略的形成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即战略必须具有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主要体现在战略计划的适时调整性及企业内部对这种调整的适应性,把战略柔性定义为企业通过主动的或反应性的方式对市场机遇或威胁做出迅速回应,以达到管理风险或不确定性的能力[29].Epp ink在1978年尝试性地探讨了战略柔性计划问题,他指出环境越不确定,组织就越需要柔性作为长远计划的补给,战略柔性就是一个组织面对未来战略变革而减少损失的典型特征[30]. JEvans曾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简单分析了企业中的战略柔性问题,他定义为战略柔性为帮助重新定位条件变化的能力,柔性是规划战略、结构和方案不可或缺的特性[31].Teece等人则把资源竞争理论延伸到动态竞争背景下,提出了“动态能力”的观点,动态能力是指企业保持或改变其作为竞争优势基础能力的能力[32].1994年,Ha mel与普拉哈拉德Prahalad在《竞争未来》一书中,提出了适应非结构化竞争环境和占有商机的重要性. 1999年,在Ha mel等学者以“战略柔性———变革中的管理”为题出版的论文集中,强调战略决策的动态性和途径依赖特征,要把重点放在管理思维、组织的学习能力、构造战略途径并提高创新能力的规程上面,这些因素对于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长远的生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33].Sanchez认为,战略柔性包括资源柔性和协调柔性两部分[34].柔性资源在企业资源链中起“柔性瓶颈”作用限制了企业战略行为抉择,资源柔性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产品柔性和产品战略;产品和市场柔性;产品开发和产品柔性;以及技术变革、制造柔性和产品柔性.资源柔性不仅指资源具有多样的可选择性和适用性,而且还指当前不能够被企业利用,但通过采取一些行动会使之成为企业能够利用的资源的一种属性.资源柔性的要素可以用资源潜在用途的三个维度来描述:1)资源的有效使用范围;2)资源移做他用所需的时间;3)资源移做他用所需的成本.Matthe w认为[35],资源柔性是适应环境变化的缓冲器,特别是对于不确定性非常高的技术创新行为而言,资源柔性越高,企业越有能力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因素.协调柔性是企业把柔性资源应用到各种替代性的战略用途过程中,体现出的协调能力,它通过重新确定资源配置方向、重新构造并配置资源用途等方式实现.协调柔性也包括三个重要维度:1)确定资源使用的范围;2)识别并建立能应用于战略转换的资源链;3)通过组织系统和过程来配置资源,以达到将可获取资源运用于目标用途的目的.协调柔性主要反映了企业定义、识别和配置现有资源的过程.根据动态能力理论,培养能够适应快速多变环境的能力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36].动态能力学派把战略柔性划分为资源柔性和能力柔性,能力柔性是指企业在应对环境变化的过程中,采用探索性的方式发现新资源并整合、配置它所—44—管 理 科 学 学 报2010年7月拥有的各种资源,以使资源发挥更大的价值.能力柔性的本质含义是:1)发现资源的新用途,扩展资源的使用范围;2)辩明哪些资源是可以使用的;3)如何更好的使用这些资源[34].它实质上体现为企业对机会的识别和把握,以及企业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时间和成本.能力柔性更能反映企业如何获取新资源的能力,是一种发现和使用资源的能力,也能体现出企业在快速多变的环境中如何利用资源开展创新并获取收益的能力.能力柔性实际上包括了协调柔性许多内在的因素,可以更好的确定企业的战略柔性,所以战略柔性的研究可以包含资源柔性和能力柔性两个层面展开.1.3 企业绩效的研究现状企业的绩效评价作为现代企业战略指导和控制的重要管理工具,其方法尚处发展与完善之中.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系统梳理,归纳了绩效评价发展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方法,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具体如下: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主要是为投资人、债权人、政府等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服务,它立足于事后评价,关注企业自身状况,重视短期绩效,并且以财务指标为主.企业通过一系列财务指标来衡量企业经营管理的绩效,这些考核指标易于定量、设计、测量和评价,且适用性较广,企业管理者一般都采用财务指标来控制和经营企业.虽然这一方法被认为是有效的,但面对的企业管理新理念和新模式,有局限性[37]:1)很难揭示企业未来增长空间.会计信息只是对过去已经发生结果的记录;相应地,财务指标即为结果指标,没有涉及到企业未来业绩的增长及其动力等的因素.2)没有考虑所有者权益的机会成本.企业投资者的机会成本是客观的,只用财务指标则无法衡量其机会成本.3)易于导致企业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在只重视财务指标来衡量管理层绩效的情况下,管理层将选择不断提高财务指标作为短期目标,这对于企业长远利益来说并无益处.经济增加值(econom ic value added,EVA)是指在扣除了全部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的基础上来衡量企业价值,以体现企业在绩效评价期内所用资本的增值.相较传统绩效评价工具, EVA最大的优点是考虑了对所有者投入资本所应该获得的投资机会报酬的补偿,量化了企业能够提供给投资者的增值收益;同以往财务指标相比,E VA在于强调了权益资本是有机会成本的评价理念,即只有在经营利润超过了所有债务成本和权益成本时,才会为股东创造财富,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利润.一般认为,E VA克服了传统财务指标没有考虑资本的机会成本的缺陷,但它仍然无法解决财务指标绩效评价的固有缺陷———经营者行为的片面化、短期化问题等.主要体现在[38]:1)EVA不能解释企业内在的成长机会,仍是一种以财务指标为核心的绩效评价方法,对于企业市场前景、内部管理和未来成长能力未能做出评价,而此类业务指标实际在企业成长和未来财务绩效中起着重要作用.2)EVA在企业间存在规模差异时不便比较. EVA是个绝对值,在相同的经营效率下,企业规模大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EVA,无法横向比较.3)EVA没有考虑企业以外的相关者利益.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竞争与协作越来越重要,对于企业的成功,各利益相关者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作用.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BSC)分析哪些是完成企业使命的关键因素并作出评价,通过不断修正这一过程,以确实把握和控制企业完成绩效的关键方面.BSC管理的本质是,将企业的使命和战略转变为一套绩效评价体系,其指标体系包括财务、客户、内部过程、学习与成长等四个层面.兼顾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突出了非财务资本在企业经营中的关键作用;考虑企业以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使得企业拥有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将绩效评价融入企业战略管理中引导、控制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39].BSC虽然综合反映了企业绩效,但也存在不足:1)没有区分其他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2)四维度指标覆盖面较大,实施起来难度太大,这是平衡计分法最大的不足之处.结合企业绩效评价的发展历程,综合比较以—54—第7期王铁男等:组织学习、战略柔性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上几种评价方法,平衡记分卡虽然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改进,能够对企业的真实绩效有比较科学和客观的衡量.2 测度体系及研究假说2.1 组织学习能力的测度Easterly2S m ith[40]等认为描述组织学习以及开发具有信度与效度的测量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但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研究是从理论角度提出组织学习构成要素或组织学习能力结构维度,真正针对不同维度设计具体测量量表的还不多.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本文的研究对象,确立了组织学习能力构念的4个维度,即共同愿景、知识传递与整合、开放性与试验以及战略思维能力,并设计了相应的测度指标体系.其中,“共同愿景”强调对组织目标任务的共识,是开展组织学习的基础,主要测量雇员对组织目标的理解接受程度;“知识传递与整合”主要测量组织容许雇员从别人或过去的经验获取知识的便利程度与发生频度,以及通过团队将知识应用于工作的及时程度,体现了组织学习过程与学习层次的融合,组织学习强调知识从个体———团队———组织层次的转移与整合,从而推进新知识的产生,该维度还反映了团队学习与团队协作利用知识的程度;“开放性与试验”着重反映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流程度与鼓励试验的工作氛围的自由程度;“战略思维能力”重点考察高层领导者是否主动、及时了解企业外部环境及企业内部有关情况的变化,并能够分析、判断其发展变化的趋势及对本企业成长产生的长远影响.2.2 战略柔性的测度在文献综述和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对于战略柔性的内涵和分类研究,被理论界和企业界接受的是把战略柔性划分为资源柔性和能力柔性,因此,本文对战略柔性的测度就基于资源柔性和能力柔性两方面设计相应的指标体系.对于资源柔性,按照学术界所公认的描述其柔性高低的三个维度来测量,即1)资源的有效使用范围的大小;2)资源移作他用所需要的成本;3)资源源移作他用所需要的时间.对于能力柔性的测量,主要体现在企业对机会的识别和把握,以及企业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时间和成本.同样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反映其能力大小,即企业在动荡环境中适应环境变化、利用环境变化及主动制造变化从而把握先机的能力大小.2.3 企业绩效的测度通过综述我们知道,平衡计分卡是围绕企业战略目标而对企业展开评价的有力工具.企业绩效通常包括财务绩效与非财务绩效,而平衡记分卡这种工具在评价企业时能兼顾财务绩效与非财务.本文使用平衡记分卡工具测度企业绩效,从财务、顾客、内部过程、学习与创新四个维度来设计企业绩效的观测指标体,使用时对每一个方面建立相应的目标及衡量该目标的指标.2.4 研究假说组织学习是立足于组织所处环境的全局层面;组织学习能力是组织对各种信息的敏锐度、悟性、认知的全面与统一程度;反映的是“学习”与“自创未来的发展”的一种互动关系;具有明确的目标方向、作用和追求,通过学习或运用“学习”的方法,克服发展阻力和保持向前发展的力度.组织学习能力的大小反映在企业知识获取、知识分享、知识运用的能力的强弱上,它是企业创造性、主动性的组合,对于环境的变化能够提早认知和做出判断,积极主动地面对环境不确定性,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战略柔性的提高增强了企业对市场动态变化的适应能力,使得企业更容易发现新的市场机会并及时调整现有资源的用途或组织新的资源投入创新,从而有利于企业高层团队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在动荡性的环境下,学习能力的增强集中体现在企业更好地利用战略柔性降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风险.组织良好的学习能力能够促进战略柔性以达到有效配置资源和发现、开发机会的目的,进而影响企业绩效.因此,战略柔性作为一个中介变量更好地体现出组织学习对战略柔性的作用,然后传导到企业的绩效.使组织学习不—64—管 理 科 学 学 报2010年7月仅仅直接对企业绩效产生作用,而且通过战略柔性间接地对企业绩效产生作用.同时组织学习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如何理解和管理资源柔性和能力柔性,从而影响企业绩效,而动态的环境反过来对战略柔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学习能力对绩效的影响更多地是通过影响不同的战略柔性来实现的.2.4.1 学习能力与战略柔性的关系在这里,我们探索性地把组织学习能力对战略柔性的中间影响因素主要界定为知识、技能和能力.众所周知,组织学习的结果就是组织获得与组织愿景、价值观和战略相适应的核心知识、技能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这些成果最终转化为企业配置的资源和运用资源的能力,即资源柔性和能力柔性,而且学习的成果随时间和组织的发展,逐渐积累,转化为企业的能力,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1)战略柔性的本质是知识、技能与能力.不同组织具有不同程度的战略柔性,而战略柔性的关键是与组织愿景、价值观和战略相适应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是以一定方式组合在一起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群,是一种能使组织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以创新为动力源的动态知识、技能和能力系统.学习型组织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巩固和增强组织的战略柔性,不断创新、培育新的能力,完成竞争能力的主动性改变,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2)学习是增强战略柔性的源泉.组织战略柔性的关键是知识、技能与能力,而知识与技能的获取、积累、传播、应用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都必须依赖于学习过程.正如Senge所言,组织之间的竞争,体现为组织学习能力的竞争,竞争的优势来自于比竞争对手更快的学习能力.战略柔性是由一系列知识、技能和能力群所构成的,技能和知识群,又必须通过组织的学习获得.所以可以认为,组织学习是增强战略柔性的源泉,组织的竞争最终是学习的竞争.基于资源的观点认为,企业是资源的组合体,而知识资源、技术资源和生产资源是企业组织结构主要的依赖资源.基于学习的观点认为,为构建资源柔性系统,企业需要加强组织学习以获取更多的市场知识、技术知识和生产组织知识.W iklun 和Shepherd指出,市场知识和技术知识作为资源能够提升企业发现并开发机会的能力[27].因此,学习能力强的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比较重视和偏向投资于这些资源柔性以更有效地发现并配置这些商业机遇.在不确定、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学习能力强的企业对现有资源使用效率的关注往往使企业更容易发现现有创新资源的新用途.这是因为,这些企业主要是通过对机会的及时识别来完成对同质或异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重新组合,从而创造出异质产出的卓越能力.由于资源柔性体现为企业资源适用范围的扩大以及转换资源用途所需时间和成本的缩小,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习型企业努力的成果.因此,提出如下假说:H1 组织的学习能力有利于企业资源柔性的提高一个企业的学习能力的大小就是组织对学习承诺、分享愿景、开放心智的程度,这种程度越高,企业从外界吸收的知识就越多,越能适应甚至预测环境变化.而对于环境前瞻性的预测及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规划,则主要依赖于企业高层领导的战略思维能力.在动荡环境下,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加剧了产品和商业模式的更新换代,而产品和商业模式生命周期太短使得企业需要不断地学习,寻找新的机会.学习能力的增强使得企业的全体员工和高层管理团队更加容易通过提升搜寻能力以获取资源的机会,从而创造先发优势.学习能力强的企业就像一个时刻准备着上场的选手一样,永远处于就绪状态.动态环境下的不确定性伴随着大量机会的产生,如何快速识别市场机遇并将其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是每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高学习能力的企业更有可能根据环境迅速反应,获得快速回报.能力柔性的本质是企业对机会的识别和把握,以及企业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时间和成本.因此,学习能力的增强促进了企业能力柔性的提升.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说: H2 组织的学习能力有利于企业能力柔性的提高2.4.2 战略柔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企业资源柔性的增强是以提高资源的适应范—74—第7期王铁男等:组织学习、战略柔性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管理工程学报Vol.35,No.1Journal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Engineering Management2021年第1期中国省际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非线性影响研究苏㊀屹1,2,㊀林周周1,㊀王铁男2∗(1.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2.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要:为深入分析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本文采用2009-2016年中国30个省(市㊁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Hansen门限面板回归模型,以区域消化吸收能力为门限变量,实证考察了不同门限效应下省际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非线性影响㊂研究结果表明:省际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不仅仅限于简单线性关系或U型及倒U型关系,而存在着以区域消化吸收能力为双重门限的复杂非线性显著特征,且两个门限估计值均通过了LR统计量的真实性检验;区域消化吸收能力处于小于-1.923㊁[-1.923,1.344]㊁大于1.344时,省际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4252㊁0.4482㊁0.4637,其促进作用大致呈现出阶梯式上升的趋势;中国区域消化吸收能力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且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区域间差异程度逐渐加大㊂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降低省际知识溢出壁垒㊁提高区域消化吸收能力以及缩小区域差距等对策,以期为促进区域创新绩效提升㊁推动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提供有效借鉴与参考㊂关键词:省际知识溢出;区域创新绩效;区域消化吸收能力;非线性;门限面板模型中图分类号:F061.5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4-6062(2021)01-0047-010DOI:10.13587/ki.jieem.2021.01.0050引言㊀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贯彻创新㊁协调㊁绿色㊁开放㊁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㊂区域创新系统作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要举措,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㊂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是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关键㊂从实践角度来说,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路径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依靠区域内生创新努力;二是通过知识溢出消化吸收其他区域的先进技术与知识㊂由于本地资源的有限性,知识溢出就显得尤为重要[1-2]㊂因此,研究知识溢出与区域创新绩效的关系逐渐成为热点㊂目前,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作用效果已获得广泛认可[3]㊂然而,由于知识溢出测度方法的差异,加上很少考虑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非线性作用,相关研究在分析二者关系时,其研究结论存在较大的片面性㊂此外,知识溢出效应也会受到区域消化吸收能力的影响和制约[4]㊂基于此,本文试图引入区域消化吸收能力为门限变量,实证检验随着区域消化吸收能力的提高,省际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非线性影响是否存在显著的门限特征㊂这对于各区域有针对性地利用省际知识溢出促进区域创新绩效提升㊁推动技术进步以及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㊂1文献综述㊀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知识溢出与区域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㊂Bode以德国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发现知识溢出效应虽然存在,但只有很小一部分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作用[5]㊂Qiu等研究了国内合作的本土知识溢出和国际合作的远程知识溢出对本土企业创新的影响㊂结果发现,两种知识溢出对中国发达地区的企业创新具有正相关关系,而国际知识溢出对中国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创新具有负相关关系㊂此外,国内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比国际知识溢出更大[6]㊂Ho等认为以国际贸易为渠道的知识溢出对创新具有正向影响[7]㊂张昕等认为知识的多样化溢出对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区域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8]㊂侯鹏等认为区域知识溢出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显著,进口贸易的国际知识溢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的国际知识溢出存在负向影响[9]㊂安源等认为以进口贸易和FDI为途径的知识溢出对城市创新绩效不存在显著影响[10]㊂王崇锋认为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11]㊂李婧等从空间相关视角出发,探讨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㊂研究发现,不同空间因素下知识溢出均显著推动区域创新绩效提升,且又以地理距离因素影响最大[12]㊂从现有文献来看,无论是传统计量经济学角度,还是空间计量经济学角度,学者们主要侧重于探讨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线性作用,且研究结论不一致,包括积极效应㊁消极效应以及无显著影响等㊂但是,很少有学者从门限效应视角着重研究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非线性影响㊂事实上,知识溢出作用于区域创新绩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会受到地理距离㊁知识溢出沿程损失㊁区域内外部创新环境以及其他影响因素等多种条件的制约㊂其中,又以区域自身的技术基础和消化吸收能力最为关键[13-15]㊂较高的消化吸74收稿日期:2018-11-12㊀㊀修回日期:2020-06-1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77403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AGL004㊁16BJY078);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8YJC630245);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QC2018088)通讯作者:王铁男(1960-),男,黑龙江伊春人;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战略管理与信息管理㊂苏㊀屹等:中国省际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非线性影响研究收能力有利于学习㊁模仿以及吸收其他区域外溢的先进技术和知识,促进本地创新绩效的提升;较低的消化吸收能力不仅不能有效地发挥外溢知识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推动作用,还有可能对原有的技术基础造成冲击与破坏㊂因此,已有许多学者[16,17]对区域消化吸收能力在知识溢出驱动区域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探讨㊂然而,他们主要是将消化吸收能力作为一般的自变量进行研究,且侧重于分析消化吸收能力对知识溢出与区域创新的调节效应㊂而将区域消化吸收能力作为第三方关系变量,深入探讨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门限效应的文献还比较缺乏㊂与调节效应相比,门限效应能够清楚地反映当区域消化吸收能力达到不同临界值时,所引起的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差异化影响;并且,从理论分析来看,知识溢出驱动区域创新绩效可能存在着以消化吸收能力为门限变量的门限特征㊂此外,部分学者在测度省际知识溢出时,没有体现出省际知识溢出会受到地理距离和区域间知识存量差距影响的客观事实,使得测度结果存在偏误㊂鉴于此,本文首先运用Hansen 门限面板回归方法,构造省际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影响的非线性面板数据模型,并基于改进的Verspagen-Caniëls 知识溢出模型和2009-2016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省际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非线性差异化影响;然后,根据门限值划分的不同门限区间,进一步地分析了区域消化吸收能力的时空分异特征;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从而为充分发挥知识溢出促进效果以及制定区域创新协调发展策略提供强有力的借鉴㊂2研究设计2.1模型构建㊀㊀传统研究非线性结构变化的实证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在回归模型中以加入自变量平方项或三次项的方式来反映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曲线关系;二是在回归模型中以引入门限变量的方式构造分段函数,进而确定各门限值,然后分析不同门限值下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机理,即门限效应回归㊂第一类方法通常存在变量共线性严重和结构突变点难以确定等问题,往往导致估计结果有偏㊂对于第二类方法,一般通过三种检验方式实现:第一,分组检验法,即利用分组线性回归,对不同分组的回归结果比较分析,间接检验变量间是否存在门限关系;第二,交互项检验法,即引入变量与门限变量的交互项进行回归分析;第三,采用Hansen 提出的门限面板回归模型㊂前两种检验方式不仅无法客观确定门限值㊁门限区间及相应的置信区间,还不能检验门限值的显著性与真实性,而Hansen 门限面板回归模型恰好可以克服以上缺陷[18-20]㊂基于此,本文采用Hansen 门限面板回归模型,实证探讨省际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非线性影响;同时,结合Griliches-Jaffe 知识生产函数,构建以区域消化吸收能力为门限变量的单一门限面板回归模型:ln npr it =α+β1ln ks it I ln tae it <λ()+β2ln ks it I ln tae it ȡλ()+αi ðln control it +μi +νt +εit(1)其中,i 和t 分别表示不同的地区和年份;lnnpr it 为被解释变量,表示区域创新绩效;lnks it 为解释变量,表示省际知识溢出;β1㊁β2为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lntae it 为门限变量,表示区域消化吸收能力;I (㊃)为指示函数,当括号内条件满足时取值为1,反之取值为0;λ为门限值;lncontrol it 为一系列控制变量;αi 为相应系数向量;α为常数项;μi 和νt 分别为个体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εit 为随机误差项㊂相应地,构建多重门限面板回归模型,以双重门限为例:㊀ln npr it =α+β1ln ks it I (ln tae it <λ1)+β2ln ks it I (λ1ɤln tae it <λ2)+β3ln ks it I (ln tae it ȡλ2)+αi ðln control it +μi +νt +εit(2)其中,λ1㊁λ2为双重门限值;其他变量㊁符号与式(1)相同㊂门限检验过程如下:首先,通过Stata13得出残差平方和最小的门限估计值以及其他变量的估计系数,并利用Bootstrap 法构造的P 值对门限值进行显著性检验㊂若通过显著性检验,则说明存在一个门限值;继续此步骤,即可确定存在几个门限值㊂然后,利用似然比统计量LR =-2ln(1-1-δ)对该门限值进行真实性检验(δ为显著性水平,在95%的置信区间下,LR =7.3523)㊂最后,确定各门限值的门限区间和置信区间㊂2.2变量说明和数据处理2.2.1被解释变量:区域创新绩效(npr )对于区域创新绩效的衡量,主要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方面入手[21]㊂由于本文中创新投入与控制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故仅从创新产出角度衡量区域创新绩效㊂从创新价值链视角看,区域创新产出可分为中间产出和最终产出㊂中间产出一般采用专利申请数㊁专利授权数等表示;最终产出通常采用新产品销售收入㊁新产品产值等表示㊂考虑到省际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最终体现为创新产出的市场价值和应用水平,故选择最终产出衡量区域创新绩效㊂从2012年开始,‘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不再对地区新产品产值进行更新,而新产品销售收入具有易获取㊁易测量和可比性强等优势,且能客观反映创新成果的商业价值㊂因此,本文采用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区域创新绩效的衡量指标㊂2.2.2核心解释变量:省际知识溢出(ks )知识的非竞争性㊁外部性及部分排他性等特点决定了其能够被传播㊁共享,即知识存在溢出效应㊂这种外溢效应往往是无意识的,不受区域创新系统的控制,影响范围广泛㊂知识在溢出过程中,虽然显性知识可以通过语言㊁文字等媒介大范围传播,但隐性知识因其难以规范化的特性,导致其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传播,即知识溢出存在局域性㊂这一系列因素造成知识溢出测度比较困难㊂目前,针对知识溢出的定量测度,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相关机构也没有直接给出具体数据㊂总结已有文献发现,知识溢出的测度主要有技术流动法㊁成本函数法㊁文献跟踪法及生产函数法等四种方法[3]㊂由于前两种方法缺乏对知识溢出局域性的考虑,而第三种方法的数据获取难度又比较大,故学者们大都选择生产函数法对知识溢出进行测度㊂在实证分析时,通常选择一些替代指标测度知识溢出,如徐盈之等在建立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指标84Vol.35,No.1管理工程学报2021年第1期筛选[22];王崇锋采用规上工业企业的技术引进㊁购买国内技术㊁消化吸收等三项经费支出表征知识溢出[11];孙晓阳等选用国外技术引进合同成交金额作为国际知识溢出的衡量指标[23];李健旋等选用专业化溢出㊁多样化溢出㊁外商直接投资溢出以及国际贸易溢出作为知识溢出的衡量指标[24]㊂从以上文献来看,大多数学者均是采用替代指标测度知识溢出,而没体现出对知识溢出的实际测度㊂事实上,测度知识溢出时应主要考虑两方面:一是知识溢出效应会受到地理距离的限制,区域间地理距离越远,其知识溢出效应越小;二是区域间知识存量差距越大,知识接收地区所获得的知识溢出效应越明显[25-26]㊂因此,本文试图引入Verspagen-Caniëls知识溢出模型,并基于区域自有知识存量测度省际知识溢出[25-27];同时,为更好地反映省际知识溢出与地理距离的关系,结合刘继生等[28]的研究,本文对Verspagen-Caniëls知识溢出模型做进一步改进,将省际距离衰减指数设定为2㊂由此,确定的省际知识溢出模型如式(3)所示:S i=ðN j=1,iʂjθi d2ij e-1θi H ij-φi()2(3)㊀㊀其中,S i表示省份i从其他省份j所获得的知识溢出总和;N为其他区域总数;d ij表示两省省会距离;H ij=ln(K j/K i)表示省份间自有知识存量差距;θi和φi表示两种不同的学习能力,参考郭嘉仪等[29]的研究,令θi=1,φi=0,即暂不考虑两省学习能力的差异㊂运用改进的Verspagen-Caniëls知识溢出模型测度省际知识溢出,是基于区域自有知识存量而展开的㊂对于知识存量的测度,通常从投入和产出两个角度着手㊂考虑到隐性知识不易测度的客观事实,加上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因素,本文借鉴李婧等[12]和苏屹等[30]的研究,从投入视角出发对自有知识进行测度,并采用R&D活动经费内部支出这一指标进行核算㊂参考吴延兵[31]的做法,区域自有知识存量的计算公式为K it=(1-γ)K i(t-1)+I it/P it(4)㊀㊀其中,K it㊁K i(t-1)分别为第i地区第t年和第t-1年的自有知识存量;γ为折旧率,取值15%;I it为第i地区第t年的名义R&D经费支出,P it为第i地区第t年的R&D支出价格指数㊂对于R&D支出价格指数的构造,参考林秀梅等[32]和杨青峰[33]的做法,将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人员劳务费与仪器设备费占这二者之和的比例分别作为消费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权重,其计算公式为P it=SE itSE it+TE itˑCI it+TE itSE it+TE itˑFI it(5)㊀㊀其中,SE it为第i地区第t年的人员劳务费;TE it为第i地区第t年的仪器设备费;CI it为第i地区第t年的消费价格指数;FI it为第i地区第t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㊂然后以2009年为基期,对名义R&D经费支出进行平减㊂核算基期自有知识存量时,通常假定其平均增长率等于实际R&D经费支出的增长率,则计算公式为K i0=I i0/(g+γ)(6)其中,K i0为基期自有知识;I i0为基期实际R&D经费支出;g 为考察期内实际R&D经费支出增长率;γ为折旧率㊂根据上述公式即可算出考察期各区域的省际知识溢出㊂2.2.3门限变量:区域消化吸收能力(tae)目前,对于区域消化吸收能力的衡量尚未统一㊂杨伟将吸收能力分为获取能力㊁消化能力和利用能力,并分别用研发经费投入㊁人力资本㊁发明专利数作为衡量指标[34]㊂罗顺均采用数据编码和归类的方法对知识吸收能力进行测度[35]㊂路娟等将吸收能力分为认知能力和消化能力,并采用研发经费支出和人力资本水平衡量[36]㊂从现有文献看,以往研究大都是采用替代指标衡量区域消化吸收能力㊂为体现对区域消化吸收能力的直接测度,本文选择‘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规上工业企业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作为其衡量指标㊂2.2.4控制变量为了更准确地探讨省际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本文选择一些相关变量进行控制㊂①研发人力投入(rdp)㊂研发人力投入作为开展创新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为创新产生奠定了基础㊂一般而言,研发人力投入越多,创新人力资本越丰富,区域创新绩效也越高㊂从实际角度看,研发人力工作时间不一定全部投入到创新活动中,故本文采用R&D人员全时当量表征研发人力投入㊂②区域创新系统结构(idu)㊂企业㊁高校及研究机构是区域创新系统中最重要的创新主体,准确反映三者的结构关系和竞争程度,有助于区域创新绩效的有效提升㊂本文采用有R&D活动的企业㊁研究开发机构及高等院校数量之和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结构的表征指标[37]㊂③政府支持程度(gsd)㊂创新环境的优劣时刻影响着区域创新绩效的高低㊂政府支持作为创新环境中非常重要的因素,能够通过相关政策对区域创新活动进行引导㊁协调及优化㊂政府支持程度的量化主要表现为财政支出中的科学技术支出,故采用科学技术财政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重作为政府支持程度的衡量指标[38]㊂④交通条件(tra)㊂交通条件对区域创新绩效具有重要影响㊂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能够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区域间创新要素流动的速度和效率,特别是隐性知识的跨区域流动,加速了人才流动与区域创新活动的形成,有利于优化区域创新资源配置,推动区域创新合作㊂本文采用三类交通基础设施总里程与各地区面积的比值作为地区交通条件的代理变量[39]㊂⑤对外开放度(opd)㊂一个地区的对外开放度主要通过国际贸易来体现㊂国际贸易是通过产品流动实现国内与国外的知识流动㊂它所带来的竞争效应㊁技术创新及管理模式都对区域创新活动产生重要影响㊂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学习它们的管理模式与设计理念,模仿并实现创新㊂本文采用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值作为对外开放度的衡量指标[40]㊂⑥外商直接投资(fdi)㊂外商直接投资对创新活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资金流动,国外资金的流入,为创新活动开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二是人员流动,优秀人才的大量引入,促进了原始创新的产生;三是示范效应,外商企业进驻所展现的先进知识与先进技术,为我国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㊂本文采用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来表示外商直接投资[41]㊂2.3数据来源㊀㊀本文选取了2009-2016年中国30个省份(西藏和港澳台地区因数据缺失而忽略)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其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7)和‘中国科技94苏㊀屹等:中国省际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非线性影响研究统计年鉴“(2010-2017);各省份面积数据来自各地方政府网站;各省省会距离利用软件ArcGIS10.2测算;同时,对各变量做了对数化处理㊂此外,为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本文采用价格指数对相关变量做平减处理,即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对新产品销售收入进行平减,用地区GDP指数对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和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进行平减,均折算为以2009年为基期的数据㊂其中,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按当年人民币兑换美元的外汇年平均价进行折算㊂对各主要变量统计特征的简要描述如表1所示㊂表1主要变量指标的描述性统计Table1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main variable indicators变量平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样本数npr ks tae rdp idu gsd tra opd fdi初始数据3944.19305350.40408.565928671.4100处理后数据7.2945 1.6136 1.997410.2631初始数据0.00002630.00001830.00000050.0000711处理后数据-10.9037 1.0314-14.5097-9.5515初始数据 5.0733 6.6497036.8456处理后数据0.3731 1.7334-8.5803 3.3827初始数据107689.9000115859.70004008.0000543438.0000处理后数据11.0319 1.15018.296013.2057初始数据1929.15803016.098056.000019487.0000处理后数据 6.8159 1.2179 4.02549.8775初始数据0.01930.01380.00390.0720处理后数据-4.14320.5876-5.5503-2.6308初始数据0.94830.53900.0860 2.5130处理后数据-0.28610.7910-2.45300.9210初始数据0.28960.34040.0300 1.5500处理后数据-1.74650.9624-3.44530.4371初始数据483.0815488.71230.99632257.322处理后数据 5.3309 1.5728-0.12877.62002402402402402402402402402403实证结果与分析㊀㊀基于Hansen提出的门限面板模型估计方法,本文利用Stata13对省际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非线性影响进行检验㊂3.1门限效应检验结果与分析㊀㊀以区域消化吸收能力为门限变量的门限估计值及检验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㊂表2门限效应显著性检验Table2The significance test of threshold effect模型F值P值BS次数临界值1%5%10%单一门限 5.779∗0.06560012.123 6.363 4.373双重门限8.135∗∗∗0.0086007.737 4.794 3.174三重门限0.0000.3976000.0000.0000.000表3门限估计值与置信区间Table3Threshold estimate and its confidence interval模型门限估计值95%置信区间单一门限-1.663双重门限-1.923,1.344三重门限-0.833[-4.131,2.725] [-3.050,-1.207] [-3.050,3.082] [-1.663,1.321]㊀㊀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单一门限值和三重门限值对应的自抽样P值分别是0.065和0.397,二者均未通过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而双重门限值对应的自抽样P值为0.008,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㊂根据Hansen门限理论[18],可以认为省际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非线性特征,且具有两个显著的区域消化吸收能力门限;同时,双重门限的两个门限估计值分别为-1.923和1.344,且分别位于95%置信区间[-3.050,-1.207]和[-3.050,3.082]内㊂因此,本文选择双重门限进行后续的分析㊂双重门限值估计出来后,需进一步检验它们的真实性,本文利用最小二乘的似然比统计量LR对其进行检验㊂其原理是,LR值等于0时所对应的门限参数,即是区域消化吸收能力的门限估计值;在95%的置信区间下,所有小于LR= 7.3523构成的区间,即是门限估计值的置信区间㊂检验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㊂图1门限值-1.923的似然比函数图Figure1Likelihood ratio function of threshold value-1.923从图1和图2可以直观地看出两点:一是门限值的估计结果㊂当LR值等于0时,对应的两个门限参数分别为05Vol.35,No.1管理工程学报2021年第1期图2门限值1.344的似然比函数图Figure2Likelihood ratio function of threshold value1.344㊀㊀㊀㊀-1.923和1.344㊂二是门限估计值的95%置信区间㊂当所有LR值小于7.3523(5%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即图中虚线)时,这两个门限估计值所构成的置信区间分别[-3.050, -1.207]和[-3.050,3.082],且两个门限估计值均处于相应的置信区间内㊂因此,可以认为以区域消化吸收能力为门限变量的双重门限估计值和真实值是相同的,即双重门限估计值通过了真实性检验㊂由此,依据这两个门限值将门限数据划分为低消化吸收能力(lntae<-1.923)㊁中消化吸收能力(-1.923ɤlntae<1.344)和高消化吸收能力(lntaeȡ1.344)三种类型㊂3.2门限效应回归结果与分析㊀㊀以区域消化吸收能力为门限变量的双重门限面板模型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㊂表4门限模型系数估计结果Table4Coefficient estimation results of threshold model变量系数标准误t P95%置信区间lnrdp0.1863∗0.0985 1.890.060-0.00800.3806 lnidu0.5528∗∗∗0.06518.500.0000.42450.6810 lngsd0.10650.1015 1.050.295-0.09350.3066 lntra-0.4022∗∗∗0.1053-3.820.000-0.6098-0.1946 lnopd0.07450.0733 1.020.311-0.07010.2190 lnfdi0.0812∗∗0.0365 2.220.0270.00920.1532 lnks(lntae<-1.923)0.4252∗∗∗0.0618 6.880.0000.30330.5470 lnks(-1.923ɤlntae<1.344)0.4482∗∗∗0.06297.130.0000.32420.5722 lnks(lntaeȡ1.344)0.4637∗∗∗0.06387.270.0000.33790.5895 _cons 6.4018∗∗∗ 1.3969 4.580.000 3.64819.1556㊀㊀从表4的模型估计结果可以看出:省际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非线性影响,且存在着以区域消化吸收能力为门限变量的双重门限效应㊂当区域消化吸收能力小于-1.923时,省际知识溢出的回归系数为0.4252,且P值为0,表明在低消化吸收能力条件下,省际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并且当省际知识溢出每增加1%,区域创新绩效将提高0.4252%㊂当区域消化吸收能力介于-1.923和1.344时,省际知识溢出的回归系数为0.4482,且P值为0,表明在中消化吸收能力条件下,省际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并且当省际知识溢出每增加1%,区域创新绩效将提高0.4482%㊂当区域消化吸收能力大于1.344时,省际知识溢出的回归系数为0.4637,且P值为0,表明在高消化吸收能力条件下,省际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并且当省际知识溢出每增加1%,区域创新绩效将提高0.4637%㊂对比三个门限区间的省际知识溢出估计系数,分别为0.4252㊁0.4482㊁0.4637,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和明显的门限效应特征,表明随着区域消化吸收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省际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也在不断上升㊂出现此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省际知识溢出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㊂欠发达地区对发达地区外溢的先进技术和知识进行学习㊁模仿等创新过程中,会受到区域消化吸收能力的影响㊂区域消化吸收能力越高,越有利于欠发达地区完成二次创新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原始创新㊂需要注意的是,低消化吸收能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比较落后,在开展区域创新活动中缺乏足够的创新资金和优秀人才,难以充分发挥省际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㊂对于中㊁高消化吸收能力的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较高,不仅本地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还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吸引外地优秀人才流入,能够更大程度地发挥省际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㊂对于控制变量而言,①研发人力投入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显著为正,且当研发人力投入每增加1%,区域创新绩效将提高0.1863%㊂人力资本作为创新的基本要素,能够通过原始创新研发和 干中学 效应为区域创新绩效提升提供源动力㊂②区域创新系统结构对区域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当区域创新系统结构每增加1%,区域创新绩效将提高0.5528%㊂企业㊁高校及研究机构是最重要的创新主体,其数量的增加必然带来创新成果的提升,同时要注重三者之间的合作与协调㊂③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创新绩效提升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且当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区域创新绩效将提高0.0812%㊂外商直接投资对创新活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资金流动,国外资金的流入,为创新活动开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二是人员流动,优秀人才的大量引入,促进了原始创新的产生;三是示范效应,外商企业进驻所展现的先进知识与先进技术,为中国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㊂④交通条件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显著为负,且当交通条件每增加1%,区域创新绩效将降低0.4022%,表明地区交通条件对区域创新绩效存在抑制作用㊂这可能是因为良好的交通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才流失,区域创新活动存在一定的竞争效应㊂⑤政府支持程度㊁对外开放度与区域创新绩效虽均呈正相关,但并不15。
第1讲战略管理(一) -—企业战略的概述【本讲重点】企业为什么需要战略战略性思考的要点战略管理的任务愿景和使命企业的目标企业为什么需要战略企业如果没有战略,就好像没有舵的轮船,只会在原地打转.有人做过统计,有战略的企业和没有战略的企业在经营效益上是大不相同的.一些企业现在没有战略或者没有明确的战略,经济效益也很不错。
然而,经济效益来自于企业管理者很好的思考,并不等于企业管理者真的没有战略,就像很多著名的企业一样,企业的良好效益离不开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形势所作的充分的分析,所以说企业管理者是有战略的,只是没有明确地提出,或者说战略没有写在纸上。
对于战略,最根本的问题是要考虑到环境和市场的变化,如果是上市公司,这种变化会直接表现为企业市场价值的变化,这里有一个图可以看出来:图1—1 IBM、西屋和数字设备市场价值的变化比较图从图1—1可以看出美国三家大的公司,从1983年到1993年10年期间,在市场价值上的变化。
西屋公司和数字设备公司,在市场价值上都损失了很多,什么原因使它们造成这样的损失,使得市场价值发生这.△第二是要考虑如何适应变化。
战略管理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适应,根据环境的变化提出自己的思考。
△第三是考虑到在变化中如何求生存.△第四是要在变化中获取胜利,而不仅仅是生存的问题。
并由此成为行业的领先者,成为世界级的企业.当然在变化中,最可怕的是自己的思维定势。
高层管理人员在变化的环境中,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需要有自己新的思路,以提出应变的措施,不能固守在自己过去的成绩或者过去旧的理念上。
战略性思考的要点企业面临的形势现处何处,实际上就是企业面临什么样的形势,即企业处于什么样的一种市场环境、竞争的激烈程度、目前的业务是什么?例如可口可乐公司,它的业务有软饮料业务、硬饮料业务,也有快餐业务,它在快餐、娱乐和饮料方面面临怎样的一种竞争环境?而可口可乐的竞争对手百事可乐,同样也进入到快餐业。
麦当劳是可口可乐的其中一个终端消费者,百事可乐也找到了肯德基和必胜客。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 )培养工作的规定一培养目标MBA 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比较宽广的现代工商管理知识和必要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包括应变、判断决策能力、组织指挥能力、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二学制与学习方式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用学分与规定年限相结合,学制为3--5 年其中约有一年半的时间完成课程学习,一年半至两年半的时间完成硕士论文。
企业在职工商管理硕士(MBA)学制为2.5—4 年。
三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工商管理硕士(MBA )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课程总学分为48 分,其中核心课为31.5 分选修课为16.5分,另外需参加一定的学术报告和实践活动方可参加论文答辩。
研究生在完成上述学分后可根据本人情况选修部分任选课,成绩和学分记入学生档案。
四成绩考核核心课必须进行考试,考试采用闭卷或开卷的方式进行,并可采用笔试、口试、或笔试口试相结合的方法,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评定。
选修课和任选课考核可采取考察的方式,考查成绩按合格不合格评定。
五学位论文学位论文要求在导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具体参照工商管理硕士(MBA )研究生论文的有关规定执行。
六培养方式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 )的培养方式,采取集中培养与个别培养相结合。
课程学习阶段以集中培养方式为主,学生在修完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核心课和选修课通过考试取得相应的学分。
论文研究阶段以个别培养方式为主,实行导师负责制,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撰写工作。
七入学与注册1. 由哈工大录取的工商管理硕士(MBA )研究生需在学校规定的期限内到校报到。
报到时须持《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 )研究生入学通知书》有效身份证明,按学校有关要求办理入学手续。
2. 因故不能按期报到者应向研究生院请假。
事假不超过一个月,未请假逾期两周不报到者或者假期逾期两周不报到者除因不可抗拒力等正当事由以外,视为自动放弃入学资格。
组织学习能力对战略柔性影响作用的实证研究王铁男,贾榕霞,陈 宁(哈尔滨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北京100094)摘 要:本文对组织学习能力和战略柔性的前期研究进行分析,提炼出一个体现组织学习能力和战略柔性之间关系的结构模型,并采用多行业的样本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检验了不同类型的战略柔性(资源柔性和能力柔性)受组织学习能力影响的程度。
通过假设验证分析,辅助各变量R2值的分析,资源柔性20.3%的方差被学习能力所解释,而学习能力则占据了能力柔性94.1%的方差比例,体现了学习能力对资源柔性和能力柔性不同程度的解释力,学习能力对能力柔性的解释力度更强,说明学习能力对资源柔性影响程度低,学习能力对能力柔性影响程度高,这是一个新结论。
研究结论为提升企业战略柔性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组织学习能力;资源柔性;能力柔性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9)04-0164-11T h e E m p i r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o nt h e S t r a t e g i c F l e x i b i l i t yE f f e c t o f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 L e a r n i n g C a p a c i t yWA N GT i e-n a n,J I AR o n g-x i a,C H E NN i n g(M a n a g e m e n t C o l l e g e,H a r b i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H a r b i n150001,C h i n a;C e n t e r o f S p a c e c r a f t A s s e m b l y,I n t e g r a t i o na n d T e s t,B e i j i n g100094,C h i n a)A b s t r a c t:T h r o u g h t h e s u m m a r y a n d a n a l y s i s o f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 l e a r n i n g c a p a c i t y a n ds t r a t e g i c f l e x i b i l i t y,t h i s a r t i c l ee x-t r a c t s a s t r u c t u r a l m o d e l w h i c h m a n i f e s t s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 l e a r n i n g c a p a c i t ya n ds t r a t e g i c f l e x i b i l-i t y,a n d t h e a r t i c l e u s e s a m u l t i-i n d u s t r y s a m p l e d a t a,a n ds t r u c t u r a l e q u a t i o nm o d e l,w h i c he m p i r i c a l l y a n a l y z e s a n d e x a m i n e s h o wt h e d i f f e r e n t t y p e s o f s t r a t e g i c f l e x i b i l i t y(r e s o u r c e s f l e x i b i l i t y a n dc a p a c i t y f l e x i b i l i t y)a f f e c t t h e o r g a n i z a-t i o n a l l e a r n i n g c a p a c i t y.T h r o u g hh y p o t h e s i st e s t i n ga n a l y s i s,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v a r i a b l e s'c o e f f i c i e n t so f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 R2,20.3p e r c e n t s o f v a r i a n c e o f r e s o u r c e s f l e x i b i l i t y w a s e x p l a i n e d b y l e a r n i n g c a p a c i t y w h i l e l e a r n i n g c a p a c i t y o c c u p i e d94.1p e r c e n t s o f c a p a c i t y f l e x i b i l i t y.I t s h o w s t h a t l e a r n i n g c a p a c i t yh a s d i f f e r e n t d e g r e e s o f e x p l a n a t i o n s t or e s o u r c e sf l e x i b i l i t y a n d c a p a c i t y f l e x i b i l i t y,a n dl e a r n i ng c a p a c i t yh a s s t r o n g e r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 c a p a c i t yf l e x i b i l i t y,w h i c hi l l u s-t r a t e s l e a r n i n g c a p a c i t y h a s s t r o n g e f f o r t o n c a p a c i t y f l e x i b i l i t y w h i l e l o we f f o r t o n r e s o u r c e s f l e x i b i l i t y,a n dt h i s i s a n e w c o n c l u s i o n.I t p r o v i d e s t h e o r e t i c a l g u i d e l i n e t o e n h a n c e s t r a t e g y f l e x i b i l i t y.K e yw o r d s: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 l e a r n i n g c a p a c i t y;r e s o u r c e s f l e x i b i l i t y;c a p a c i t y f l e x i b i l i t y 一、引言进入21世纪,企业面临着新的竞争环境,表现为高度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的,集中体现在知识密度增强、高度信息化、技术变化和扩散频率快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