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民化运动”对台湾问题的消极影响
- 格式:ppt
- 大小:4.54 MB
- 文档页数:37
近代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社会发展近代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社会发展是一个曲折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从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强行割让台湾开始,到1945年二战结束时台湾恢复中华民国统治,这段时间里,日本对台湾进行了长达50年的统治。
这段时间里,台湾经历了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迁和冲击。
本文将从社会、经济和教育等方面论述近代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社会发展。
首先,近代日本殖民统治对台湾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殖民统治初期,日本加强了对台湾的行政管理和社会控制。
他们通过引进现代化制度、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产业等手段,推动了台湾的现代化进程。
例如,日本在台湾修建了铁路和港口,加强了交通运输和贸易发展。
这为台湾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也改善了台湾民众的生活条件。
其次,近代日本殖民统治对台湾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日本统治下,台湾经济由传统农耕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型。
日本殖民政府通过改良农业、引进种植业和工业技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促进了台湾产业结构的转变。
他们大量引进西方现代化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台湾的工业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台湾的制造业、制糖业、纺织业等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
然而,近代日本殖民统治带来的经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日本对台湾的统治主要是为了满足本国经济利益和军事需求,台湾被视为资源和市场的延伸。
殖民统治下,日本政府将台湾作为经济开发和农业生产的后方基地,进行大规模的资源掠夺。
例如,台湾的林业资源被大量开发,导致森林资源枯竭,环境恶化。
此外,殖民统治还导致了土地集中、农民贫困等问题。
另外,近代日本殖民统治对台湾的教育体制和文化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本殖民政府在台湾实施教育改革,推广日本的教育制度和文化价值观。
他们建立了以日本为标杆的教育体系,派遣日本教师到台湾教育机构任教,并强迫台湾居民学习日语和日本文化。
这导致了台湾的教育体系和文化传统受到了严重扭曲,也引发了台湾居民对日本殖民统治的抵制情绪。
·佛教研究·日据时期“皇民化运动”对台湾佛教的影响*李湖江提 要:日据时期“皇民化运动”对台湾佛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语言同化政策对台湾佛教界的辐射作用;二、“正厅改善运动”强化日本神社地位弱化台湾本土佛教的影响;三、“寺庙整理运动”推动台湾佛教团体的重新整合;四、日本军事南进计划对台湾佛教界的影响。
这些方面深刻体现了日据时期日本殖民政府台湾总督府所实施的宗教殖民政策。
李湖江,哲学博士,中国史博士后,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主题词:台湾佛教 皇民化运动 语言同化政策 正厅改善运动 寺庙整理运动日据时期日本殖民政府台湾总督府对台湾宗教活动的管制可分成放任时期(明治时期:1895—1911)、繁荣时期(大正时期:1912—1925)与紧缩时期(昭和时期:1926—1945)。
①“皇民化运动”产生于紧缩时期的后10年,对台湾佛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语言同化政策对台湾佛教界的辐射作用;二、“正厅改善运动”强化了日本神社的地位弱化了台湾本土佛教的影响;三、“寺庙整理运动”推动台湾佛教团体的重新整合;四、日本军事南进计划对台湾佛教界的影响。
这些方面深刻体现了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所实施的宗教殖民政策。
一、语言同化政策对台湾佛教界的辐射作用矢内原忠雄指出日据时期台湾教育的中心是日本语(国语)。
“这不但是教育的工具,又为其主要的内容。
日本占据台湾当初即已着手的教育,是‘国语传习’;其目的在供行政上的实用。
儿玉、后藤政治,亦专以‘国语普及’为教育的眼目,但讳言以同化为教育政策的方针。
然至一九一八年明石总督赴任之时,即明言以同化为方针,此后确立以‘国语教育’及‘国民道德’的教授为普通教育的根本,而欲以教育的力量同化台湾人及先住民。
”②如何实施语言同化政策从而将台湾人日本化?这就是采取逐渐废除汉文、推广日语的举措。
在台湾总督府所实施的各项政策当中,语言同化政策是第一步。
台湾的过去,现在,及未来(第三张幻灯片)古代——蒙尘的明珠。
从远处瞭望台湾,它像一个翡翠的盆景,很美。
所以当葡萄牙人第一次看到台湾时,把它叫做"福尔摩莎",也就是美丽岛的意思!台湾逐步进入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当南宋活跃的海外贸易开始时,包括台湾在内的沿海岛屿,就次第吸入中国的文化圈,成为中华民族汉人开拓的东南疆土。
16世纪大航海时期,台湾也成为中国与西方接触的一个重要场所。
台湾的重要性,自古就彰显。
而同时,不知是幸还是不幸,当台湾进入世界历史,跟着文明的脚步发展时,也开始了在台的中国人几百年辛酸屈辱的历史。
(第四张幻灯片)台湾虽然和大陆距离很近,但是关系却一直很疏远,古代中国人并不重视南方沿海地区,把东南地区当作发配犯人的一个地方。
这也是环境导致的,1南方炎热潮湿,毒虫猛兽居多,地形复杂,多丘陵,并不适合农业时代人类生产生活。
所以台湾一直像个被冷落的孩子。
也因此,2台湾当地人一直过着原始的生活——刀耕火种。
所以,即使在大航海时代进入了世界历史,也再一次由于贸易商机小而被忽略。
3中国的政权第一次在台湾建立时,是在满清入关以后,郑成功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为了维护华夏文化的一脉香火,因此,不满满清政权的前朝遗民一波又一波进入台湾,虽然促进了台湾人民的华夏认同感!但是,对于清政府来说,此时的台湾相当于一个叛乱的据,继续被冷落!14世纪,日本“南北朝对峙”以南朝失败告终的政治变化,使得大批南朝武士转为海上倭寇。
沿海的不稳定,使得“海禁”从明一直延续到清。
而海禁延续到清朝时,不仅是防倭寇海盗,也是防郑氏集团。
西洋海盗与东方倭寇猖獗,台湾作为海上集团的一个活动据点,一直处于动荡中。
环境因素,经济实力,政治斗争,使得台湾这颗明珠一再被蒙尘。
(第五张幻灯片)近代——亚细亚孤儿1前面我们讲,郑成功进入台湾带来了华夏文化,但是这是从宏观角度,郑氏集团的大臣都是比较尚武轻文的,因此,真正带去的,是地方性特色比较浓厚的庶民文化。
【单选题】台湾原住民是属于那种语系的民族?∙A、印欧语系∙B、汉藏语系∙C、南岛语系∙D、闪米语系我的答案:C2【单选题】下列哪个山脉是台湾五大山脉之一?∙A、天目山脉∙B、戴云山脉∙C、中央山脉∙D、怀玉山脉我的答案:3【单选题】排湾族的图腾是∙A、白马∙B、犬∙C、梅花鹿∙D、百步蛇我的答案:D4【单选题】雅美族居住在兰屿岛上,是以什么生产方式为主的族群?∙A、狩猎∙B、渔业∙C、农耕∙D、畜牧我的答案:B5【单选题】请问长滨文化在哪里发现的?∙A、台北∙B、台南∙C、南投∙D、台东我的答案:D【多选题】下列名称哪些是历史上台湾曾经的名称?∙A、夷洲∙B、东蕃∙C、大员∙D、中山我的答案:AB7【多选题】台湾史前文化遗迹中的长滨文化有那些原始社会生活型态?∙A、采集∙B、狩猎∙C、渔捞∙D、畜牧我的答案:ABC8【多选题】台湾邵族有六个部落组成,下列部落名称哪些是与邵族部落有关的?∙A、牡丹社∙B、审鹿社∙C、水社∙D、六社化番我的答案:9【多选题】以下名称有哪些是台湾少数民族不同时期的叫法?∙A、台原∙B、台老人∙C、岱原人∙D、山地人我的答案:ABCD10【多选题】下列山脉哪些是属于台湾的?∙A、海岸山脉∙B、玉山山脉∙C、中央山脉∙D、雪山山脉我的答案:ABCD【单选题】安平古堡在何地∙A、台南∙B、台北∙C、台中∙D、台东我的答案:A2【单选题】南明政权永历皇帝,对郑成功寄予厚望,封他为∙A、东莞郡王∙B、多罗郡王∙C、宝平郡王∙D、延平郡王我的答案:D3【单选题】郑氏时期,郑成功的继位者是∙A、郑芝龙∙B、郑克塽∙C、郑和∙D、郑经我的答案:D4【单选题】郑成功收台过程中,荷兰殖民者坚守的最后一座台湾城堡是∙A、普罗文查∙B、热兰遮∙C、赤嵌∙D、巴达维亚我的答案:B5【单选题】1665年_____建议,在台建孔庙,设学校,极力发展文教事业∙A、冯锡范∙B、黄安∙C、陈永华∙D、萧拱辰我的答案:C【多选题】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文人学士入台者有∙A、沈光文∙B、辜朝荐∙C、郭贞一∙D、王忠孝我的答案:ABCD7【多选题】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顺序是∙A、签订协议∙B、攻破热兰遮城∙C、围困普罗文查城∙D、攻打鹿儿们我的答案:ABD8【多选题】荷兰殖民者要在中国沿海地区建立贸易地点,主要贩运中国哪些商品∙A、生丝∙B、铁器∙C、瓷器∙D、火药我的答案:AC9【多选题】郑成功的别号是∙A、郑大木∙B、平国公∙C、郑森∙D、国姓爷我的答案:D10【多选题】郑成功的继位者设立的安抚司有∙A、南路安抚司∙B、澎湖安抚司∙C、西路安抚司∙D、北路安抚司我的答案:ABD【单选题】施琅在给康熙的哪份奏折中就请求康熙要对台湾的弃留问题做出明确的决断?∙A、《舟师抵台湾疏》∙B、《安抚输诚示》∙C、《飞报大捷疏》∙D、《谕台湾安民生示》我的答案:C2【单选题】在得知施琅要攻打台湾后,郑克爽派谁驻守澎湖?∙A、郑聪∙B、郑明∙C、郑智∙D、刘国轩我的答案:D3【单选题】清朝时期,台湾的文官、武官任期都是几年∙A、1年∙B、2年∙C、3年∙D、4年我的答案:C4【单选题】哪一年台湾行政机构形成一府四县三厅的局面∙A、嘉庆十五年∙B、嘉庆十六年∙C、嘉庆十七年∙D、嘉庆十八年我的答案:C5【单选题】施琅的那篇奏折使康熙下定决心要留住台湾∙A、《舟师抵台湾疏》∙B、《恭陈台湾弃留疏》∙C、《安抚输诚示》∙D、《谕台湾安民生示》我的答案:B61【单选题】“亿载金城”却标志着谁为中国海防建设的丰功伟绩与世永存?∙A、李鸿章∙B、刘铭传∙C、沈葆桢∙D、董恂我的答案:C2【单选题】请问1874年的日本侵台,最终却以中日的什么条约签订而告终∙A、《辽南条约》∙B、《马关条约》∙C、《北京专条》∙D、《江宁条约》我的答案:C3【单选题】请问有琉球国太平山岛人遭风飘至台湾,一行人误入牡丹社生番乡内,被生番围杀多少人?∙A、80人∙B、56人∙C、45人∙D、54人我的答案:D4【单选题】于哪一年日本侵台使得中日交恶?∙A、1875年∙B、1872年∙C、1874年∙D、1885年我的答案:C5【单选题】请问“牡丹社”事件发生于哪一年?∙A、1870年∙B、1871年年∙C、1879年年∙D、1876年我的答案:B6【多选题】二鲲鯓炮台还可以称为?7【多选题】沈葆桢为了加强台湾海防建设,先后在台湾的哪些地方修筑炮台?∙A、旗后海口∙B、东港∙C、沪尾∙D、基隆我的答案:ABCD8【多选题】1874年,日本政府制定通过了“台湾藩地处分要略”,5月7日,日军在哪些国家殖民者的帮助下,在台湾琅峤社登陆?∙A、英国∙B、美国∙C、法国∙D、西班牙我的答案:9【多选题】安抚军主要招募的主要人员有?∙A、台湾渔人∙B、乡勇∙C、生番∙D、学士我的答案:ABC10【多选题】沈葆桢认为抚番必须做的事有?∙A、选土目∙B、查番户∙C、定番业∙D、设邮驿我的答案1【单选题】关于台湾建省一事,早在哪年日本出兵侵占中国台湾琅峤后就提出来了?∙B、1874年∙C、1936年∙D、1809年我的答案:B2【单选题】台湾北部种茶之发源甚早。
两岸⽂化交流的意义和前景2019-09-25在两岸交流⽇益频繁密切的⼤环境下,⽂化交流与经贸交流同样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关重要,但两岸⽂化交流的现状并不尽如⼈意,如何推动两岸⽂化交流的发展,⽂化交流对两岸关系有何重要性等,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本⽂将对之加以分析和阐述。
⼀、两岸⽂化交流的紧迫性和必要性1、加强两岸⽂化融合,增进两岸民众⽂化认同,消除“⽂化台独”的影响。
从1895年台湾被割让后,两岸隔绝近⼀个世纪,两岸⽂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同时两岸民众被隔离,相互缺乏交流和了解,产⽣了疏离感或误解。
就台湾⽽⾔,在⽇据五⼗年中,⽇本殖民者试图消灭中华⽂化,推⾏皇民化运动,对台湾民众的⽂化认同产⽣了巨⼤冲击,甚⾄培养了⼀批以李登辉为代表的认同⽇本⽂化的“皇民”。
国民党统治台湾后,特别是1949年以来,虽然重建了中华⽂化的主体地位,⼤⼒消除了⽇本⽂化的影响,但与此同时极⼒培养台湾民众反共、反⼤陆的情结。
在两岸隔绝,同时处于军事、政治对峙的背景下,台湾民众对⼤陆的误解和隔阂进⼀步加深。
近⼆⼗年来,虽然两岸不再隔绝,各项交流逐步展开,但李登辉和民进党当局利⽤执政权,⼤肆推⾏“台独”政策,落实“台独”理念,两岸交流受到⼈为的阻扰,⽂化交流困难重重。
台湾民众⽆从了解⼤陆,甚⾄受“⽂化台独”思潮的影响,对中华⽂化的认同也出现了混乱。
如在李登辉时期,以乡⼟意识和地⽅意识为幌⼦,推⾏“⽂化台独”,编写《认以台湾》历史教材等活动,试图将台湾⽂化从中华⽂化切割出来,使台湾民众的⽂化认同从对中华⽂化的认同独⽴出来。
在民进党执政时期,则全⾯推动“去中国化”,岛内“台独⽂化”⼤⾏其道。
李登辉和民进党⼤肆操弄“⽂化台独”意识,经过近⼆⼗年时间的灌输,对台湾民众的⽂化认同产⽣了根本性和长远性的伤害。
2008年国民党重新上台后,停⽌了民进党推动的“法理台独”和⽂化教育领域的“去中国化”活动,并加强两岸在⽂化领域的交流。
国民党当局⼀定程度上重视两岸⽂化交流,马英九多次在重⼤场合强调要推动两岸⽂化交流和融合,宣称要从中华⽂化的基础上找到解决两岸争议的出路。
哲学思考台湾问题研究报告哲学思考台湾问题研究报告引言台湾问题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议题,涉及政治、历史、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方面。
在过去几十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台湾地区都表达了对该问题的不同立场。
本报告旨在通过哲学的视角,审视台湾问题,并探讨其根本原因和可能的解决途径。
一、台湾问题的历史背景1. 台湾的历史渊源台湾作为一个岛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早在16世纪,荷兰、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就在台湾建立殖民地。
后来,清朝政府将台湾划归为其领土,并在19世纪末期宣布对台湾实行宗主国政策。
然而,20世纪初,根据《马关条约》的规定,台湾被割让给日本。
2. 国共内战与台湾的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内战爆发。
中共获得胜利,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国共双方曾共同指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意识形态和权力争夺的差异,在1949年国共内战结束后,中国国民党政权撤退到台湾,并继续声称代表全中国。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坚持对台湾的主权主张。
二、哲学角度解析台湾问题1. 归属和身份认同哲学思考台湾问题涉及到对地域和国家身份的认同。
台湾作为一个地理上的岛屿,拥有自己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因此,台湾人民在对自己所属的国家和政权进行认同时,往往会考虑到这些特殊背景。
这种认同的多样性成为了台湾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2. 自决权与统一哲学透视下的台湾问题也涉及到自决权与统一之间的矛盾与平衡。
民族和地域之间的统一,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议题。
一方面,各地区都有维护自身利益和独立性的追求;另一方面,全球化和国际合作的趋势又对民族和地域的独立性提出挑战。
在解决台湾问题时,如何平衡自决权与统一的关系成为重要的哲学思考点。
三、解决台湾问题的哲学途径1. 对话与理性思考哲学思考台湾问题的一个关键方法是通过对话和理性思考来解决分歧。
各方应该保持冷静和客观,充分理解对方的观点和利益,并寻求共识以达到和平解决的目标。
2. 和平发展与繁荣通过和平发展与繁荣来解决台湾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途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台湾民众的抗争抵制日本“皇民化运动”的斗争导语:自1895年侵占台湾后,日本帝国主义在台湾强制推行其野蛮的殖民政策特别是“皇民化运动”,妄图通过语言强制、奴化教育、变更种姓、更改宗教自1895年侵占台湾后,日本帝国主义在台湾强制推行其野蛮的殖民政策特别是“皇民化运动”,妄图通过语言强制、奴化教育、变更种姓、更改宗教和生活习俗等,来消灭台湾民众的祖国观念,割断两岸同胞的文化联系,消除台湾民众的抵抗精神,“使台湾的人和地都成为皇国的真正一环”。
对此,台湾民众进行了广泛、深入和坚韧的抵制和斗争,始终体现了认同祖国、矢志回归的民族精神和高尚气节。
民族认同:坚决抵制日本殖民者妄图长期霸占台湾的野蛮行径民族认同是民族归属的前提。
日本侵占台湾期间,面对日本殖民当局的强制同化和压迫,台湾民众始终高扬认同祖国的旗帜,在抵御殖民文化方面表现出很高的民族同质性。
以争取解放,返归祖国为其斗争目标。
台湾被割让是中华民族的耻辱,中国人民为洗刷这一耻辱进行了长达50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从台湾被割让的消息传到台湾的那一天起,台湾人民就展开了反对日军占领的斗争。
《马关条约》签约的消息传到台湾,台湾民众很快掀起了反割台的浪潮,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当条约被正式批准、割台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时,台湾各界人士和广大民众自发组织起来,从日军登陆台湾的第一天起,就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日军由北到南,在4个多月占领台湾全岛的过程中,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共有包括近卫师团长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在内的4800名日军官兵被击毙,2.7万人负伤。
其伤亡人数比在甲午战争中日军的伤亡人数还要多出近一倍。
从1895年割台到1945年台湾光复,台湾生活常识分享。
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政策及其影响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政策及其影响 2007 年第 8 期 (总第 146 期) 广西社会科学 GUANGXISHEHUIKEXUE NO.8,2007 (Cumulatively,NO.146) 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政策及其影响 沈美华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摘要]甲午战争后,我国台湾被日本占领,沦为殖民地.1895 年至 1945 年,在日本对 台湾长达 50 年 的殖民统治过程中,政治上实行总督专制,辅以警察制度,保甲制度等高压控制,对 台湾人民实行残酷镇压和 奴役;经济上实行"日台经济一体化",将台湾经济控制在日本手中,使之成为日本经 济的附庸;文化上强制推 行差别教育和同化政策,企图使台湾人民成为日本的顺民.日本对台湾长达 50 年的 殖民统治,对台湾社会, 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遗留下了若干影响. [关键词]日本台湾殖民统治1 / 17[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917(2007)08—0120—06 甲午 战争后,我国台湾被日本占领,沦为殖民b5E2RGbCAP地.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于二战结束后终结,在 1895 年至 1945 年长达 50 年的殖民统治过程中,日 本不仅掠夺台湾的经济资源,而且还利用台湾海岛的 独特战略位置,将台湾作为其"南进"基地.本文就日 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政策及其影响作一简要论述. 一 ,甲午战争前台湾固有的社会经济状态和日 本的资本主义体制 (一)台湾固有的社会经济状态.康熙二十二年 (1683 年),清政府进兵澎湖,克取台 湾,实现全国统 一 ,在清廷大一统的体制下,台湾私有土地制度确 立,台湾社会进入封建社会.这一时 期台湾的社会 经济,是手工业与小农制农业的自然经济,主要商业 关系是与大陆沿海 省份的贸易往来.p1EanqFDPw道光二十二年(1842 年),《南京条约》的签订打 开了中国的门户;咸丰八年至十年 (1858 年至 1860 年),随着 《天津条约》 及 《北京条约》 的签订,台湾安 平,淡水,打狗(高 雄),基隆四处先后开港,以英美为 主的外国资本开始侵入台湾.台湾对外输出糖,茶 叶, 樟脑等商品,从外国输入鸦片,棉织品和各种洋 货.外商不仅控制了输出贸易和航运,以 此获取巨 额的商业利润,而且以高利贷的形式,直接深入商品 生产中.台湾旧有的社会 经济基础遭到破坏. 光绪十一年(1885 年),台湾建省,接着,刘铭传 开始推行新政.刘 铭传代表当时有识的进步官僚, 企图以移植新式企业的方式,促进台湾社会的近代 化. 他不仅兴办军事产业,如设军械机器局,火药 局,水电局乃至樟脑务局,煤矿局等,还建2 / 17设铁路交 通,台湾第一条铁路——基隆一新竹线就是在他任 内铺设的.此外,刘铭传也 购置轮船,架设电灯,改 善货币制度,发展近代教育,聘请西医开办官医局 等,以及奖励 种植茶,蚕,棉花,吕宋种烟草等经济作 物,并在大嵌溪上游开渠灌溉水稻(战后始有石 门 DXDiTa9E3d 水库之建设).刘铭传推行的新政,内受本国旧势力 的掣肘,外为资本主义国家所阻 碍.光绪十七年 (1891 年),刘铭传去职,新政中止,台湾资本主义化 运动夭折.RTCrpUDGiT这样,在日本入侵台湾前,台湾正在解体的封建 制社会经济,由于民族产业资本未 能顺利成长,而在 外来资本的破坏性影响下,开始向半殖民地方向陷 落.5PCzVD7HxA(二)日本的资本主义体制.嘉永六年(1853 年), 美国的佩里提督及其"黑船"初至 日本,要求开港通 商.翌年(1854 年,安政元年)佩里再次来日,日本被 迫签订《日美和 亲条约》(《神奈川条约》).根据条 约,日本对美开放下田,箱馆(函馆)两港,并允许美 [收稿日期】2007 一 O4 一 O9jLBHrnAILg[作者简介]沈美华(1963 一),女,浙江绍兴人,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120 沈美华/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政策及其影响 国在两港设驻日领事.安政五年 (1858 年),日本与 英,美,法,俄,荷订立《安政五国条约》,承认领事裁 判权.上述五国 的领事裁判权到 1899 年废除.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于明治元年(1867 年).几乎 与刘铭传 新政同一时期,日本的经济结构开始具备 近代资本主义形态.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 事 实上,当时日本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去经营殖民地. 日本占有台湾之后,最初因每年对 台湾 700 万元的 财政负担而使日本舆论认为台湾殖民地对于日本是 一 种"奢侈".日本最早对台湾殖民地的投资——台xHAQX74J0X3 / 17湾制糖株式会社,迟至明治三十三年(1900 年),才在 政府敦促和政府资金直接支 持和补助下成立的.殖 民地的金融组织——台湾银行,早在 1896 年即已制 定法律,但 由于集股困难,至 1899 年,即日本占据台 湾后的第四年,才由政府大力支持,直接承受 股票及 无息贷款资金勉强开业【1】.LDAYtRyKfE甲午战争一方面使日本仓促地扮演了其原无力 胜任的殖民主义者的角色;另一方 面也因此增强了 其作为殖民主义者的能力.通过"财阀"与"官僚"集 团的密切配合与努 力,经历了殖民地经营之初短期 的混乱状态之后,日本开始了在台湾长期的殖民统 治.Zzz6ZB2Ltk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发展的基本特征,即为"以资 本随着国旗前进",而不是"国旗随 着资本"(如英国 那样老牌而典型的帝国主义则属此一类型).因此, 在对殖民地的关系 上,特别是在已隶属其国家权力 支配的属地,其统治的基本性质是以强有力的国家 权 力支持,扶持其产业资本之发展,建立起其绝对性 的资本之独占;实际上,甚至是直接以 国家权力"合 法"的掠夺方式从事其资本的原始积累.而为了使 殖民地人民顺从这一秩 序,在其殖民统治上便表现 出绝对的专制与高压趋向. 二,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政策 日本占领台湾后,在台湾建立了包括政治,经 济,文化等三个方面的殖民统治体系. (一)政治方面.在政治方面,总督的独裁权力, 特殊的警察统治和保甲制度,成为维 持日本在台殖 民统治的三大支柱.rqyn14ZNXI dvzfvkwMI11.总督制.日本占领台湾后,在台湾建立了专 制独裁的总督制度.总督由日本在任陆海军大将或 中将充任,隶属于内务大臣或拓 殖大臣.海军大将 桦山资纪为第一任台湾总督.日本内阁设立台湾事 务局,由首相,参 谋总长分任正副总裁.1896 年 3 月,台湾划归拓殖省管辖,同时颁布 《台湾总督府条 例》 , 规定台湾总督的主要权限为:(1)可在职权或特 别委任范围内颁发总督府令;(2)统率驻4 / 17台海陆军, 掌管辖区内防务事宜;(3)除担任一切行政职务外, 在必要时可任命民事长 官,独断处置判任以下文官. 随后颁布的"关于在台湾施行法令之法律",更赋予 总督以 制定律令权.其中第一条规定:台湾总督在 其管辖区域内发布具有法律效力之命令 J. 这样, 台湾总督便集军事,行政,立法大权于一身,对台湾 人民实行残酷的镇压和奴役.EmxvxOtOco2.警察制度.警察制度是台湾总督专制独裁统 治的支柱.日本在台湾建立了一套特 殊的警察制 度.1895 年,日本就开始在台湾全岛布设警察网, 州,厅有警察部,市有警 察署,郡有警察课,街庄有警 察分室.1898 年,总督儿玉源太郎强化警察统治,增 加地 方警察数目,扩大警察权力,支厅以下的人事, 概用警察人员.全岛密布警察网,共有警 察 18000 人,多数为日本人,配有少数台湾警吏(后改称巡查 补),1903 年有巡查补 1734 人 3.警察除一般警务 外,还担负户籍,保安,防疫,风纪,卫生,捐税,征役 等繁多任务. 山地的警察更集军,警,政大权于一 身,无恶不作,被称为"草地皇帝".日据后期更设立 刑事,交通,治安,卫生,风纪,经济等专职警察,并设 专门控制人民思想的高等警察,显 示出"警察万能" 的殖民地警察的特殊性.据 1922 年统计,同在日本 SixE2yXPq5 统治下,民众与警察的比例,日本本国为 1228:1,朝 鲜为 919:1,而台湾则高达 547:1141. 3.保甲制度.日本殖民者为进一步维护和巩固 殖民统治,还在台湾复活并强 化了传统的保甲制度, 与警察制度相配合,以更有效地控制和奴役台湾人 民.1898 年 8 月,台湾总督府颁布《保甲条例》,1903 年 5 月,制定《保甲条例实施细则》.这些法律 法规 规定全岛居民以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保,保甲内的 居民负有连坐责任.此外,还 从各户居民中抽调 17 岁至 40 岁强壮男子组成壮丁团,负责守望,巡逻,防 火,防灾和搜 捕等任务.保甲制度的实质是为了使 台湾人民互相牵制,达到"以台制台"的目的. (二) 经济方面.1895 年,1945 年日本对台湾 50 年的殖民统治,其经济政策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第 1216ewMyirQFL5 / 17广西社会科学 2007.8/历史学 一 时期(1895 年,1931 年)是变台湾为日本的经济 附庸,也就是殖民地经济的形成阶 段,这一时期可称 为"日台经济一体化"时期;第二时期(1931 年,1945 年)是日本将台 湾作为南进基地,使台湾经济走上军 事工业化的时期,这一时期可称为台湾"基地化"时 期.kavU42VRUs1."日台经济一体化".日本侵占台湾,基本目 的是要使台湾成为其原材料供应地, 商品销售市场 和资本输出场所.因此,日本对台湾殖民政策的第 一 步,是推行"日台经济一体化",将台湾经济牢牢控 制在手中,使之成为其经济的附庸.主要措施有: 一 是通过掠夺台湾土地以控制台湾农业.殖民 当局在台湾进行"土地整理","林野整 理",掠夺大量 农林用地.1898 年,殖民当局先后公布《台湾地籍规 则》,《台湾土地调 查规则》,在土地,人口,林野调查 基础上,通过改租,增税,收买等各种政策,完成了 " 土地整理"和"林野整理".1898 年至 1925 年间,殖 民当局通过土地调查,人口调查,林野 调查等掠夺活 动,以"官价收买"方式强占了 75 万甲(1 甲=2.4 英 亩?14.4 亩)土地和全 部森林用地 l5_.同时.以台湾 "总督府"为代表,组织对台湾进行掠夺性开发.日 本通 过实行"米糖中心"政策,对台湾农业进行掠夺. 一M2ub6vSTnP y6v3ALoS89方面,对农业大量投资,改善米,糖生产条件;另一 方面,大肆掠夺台湾米,糖,并运 往日本.据统计,台 湾农业投资长期占台湾"总督府"投资的 10%, 25%,1900 年达 600 万 台元,1930 年达 1729 万台 元.日本在台湾创办农事试验所,改进农耕方法 和生产技术, 并强迫农民采用新品种和新技术.结 果,1895 年台湾稻米产量 150 万石,到 1905 年就达 435.85 万石,增长近 3 倍 l7J.同时,1900 年"台湾制 糖株式会社"成立后,日本资本通过6 / 17耕作制度改革, 原料供应,制糖技术改进等各种措施,促使台湾砂糖 产量迅速增加.推 行"米糖中心"政策的结果是,台 湾成为日本单纯的农业附庸.在运往日本的台湾物 产 中,糖的价值占到该时期输日总值的 40%以上,稻 米占 30%左右.台湾农民生产的米,糖, 基本上被日 本殖民者洗掠一空.0YujCfmUCw 二是鼓励日本垄断资本侵入台湾,驱逐西方经 济势力,独霸台湾.台湾于 1858 年 《天津条约》后开 港,西方经济势力不断入侵,掌握了台湾贸易与航运 等大权.日本占 领台湾后,一方面鼓励日本垄断资 122eUts8ZQVRd本在台投资,另一方面采取各种强权措施驱逐,排挤 西方势力.表现在:首先,通过 专卖制度将樟脑,鸦 片等贸易大权收归日本资本家独占.日据之初,总 督府就颁布《樟 脑制造取缔规则》,1886 年又颁布《樟 脑税则》,1899 年实施樟脑专卖,这样,樟脑贸易 权逐 渐收归总督府.到 1908 年,又将樟脑贸易直接委托 三井物产公司经营,从而转移 到日本资本家手上. 鸦片在日据之初是进口商品中价值最高的商品,殖 民当局也通过 专卖,委托经营等制度,将其贸易权转 入三井物产公司.其次,日本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 相结合,共同与西方商人竞争.如三井物产与野泽 组自 1907 年开始从事西方商人垄断 的茶叶贸易,后 联合日本茶业资本家,改进台湾茶园经营方式,采取 大规模茶叶出口生 产措施,与英美茶商激烈竞争,最 终迫使其退出台湾.此外,台湾总督府 1899 年起还 拨 款补助大阪商船海运公司和日本邮船海运公司, 开辟"命令航路",排挤英商轮船公司, 使之于 1905 年不得不完全撤出台湾.殖民当局还鼓励日本人移 居台湾,在各方面给予 优惠.至 1925 年,日本居民 在台湾已达 183722 人,1940 年更达到 312386 人[8l.sQsAEJkW5T三是通过控制台湾经济的各个方面,将台湾变 成其原材料供应地,商品销售市场和 资本输出场所. 1895 年至 1911 年,总督府通过一系列措施,引进日 GMsIasNXkA7 / 17本度量衡制度,货币制度,使日台度量衡,货币统一, 从而为日本对台湾投资与出口 商品,收购原材料开 辟了渠道.至 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日本在台湾建 立了 5 家现代银 行和 50 多家分支机构,农村信用社 从 1913 年的 12 个增加到 1930 年的 332 个.它们为 日本投资台湾,搜刮台湾农村提供了金融途径.同 时,日本殖民统治者还在台湾建立社 团组织,集中经 济控制权.如 1905 年设立糖公司,成为垄断买主; 1909 年又在此基础上 成立糖卡特尔,后改为"台糖协 会".这些社团都由日本人所控制,以此掠夺台湾商 品. 此外,在 1924 年以前,台湾人还不得组织和经 营公司,除非有日本人参加.此后虽然有 所放松,但 因社团控制在日本人手中,台湾商人仍然难以掌握 自己的命运.TIrRGchYzg总之,日本统治台湾的最初 35 年间,其主要目 的是实现"日台经济一体化",即"工 业日本,农业台 湾",台湾经济被纳入日本经济范围之内,成为日本7EqZcWLZNX沈美华/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政策及其影响 经济的附庸. 2.台湾"基地化".实现"日台经济一体化",使 台湾成为日本经济的附庸,只是日本 殖民政策的第 一 步.日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征服台湾,进而征服 整个中国和东南亚,向世界范围进 行扩张,以实施其 "大陆政策".lzq7IGf02E台湾作为日本南进基地,在地理位置上处于日 本本土,中国内陆,东南亚各国的中 心,在人文传统 上与东南亚密切相联,而且农副物产丰富,具备很好 zvpgeqJ1hk 的条件.但是,台湾缺乏工业基地,米糖为中心的单 一 经济会制约日本以此为基地向南扩张.因此,"九 一 八事变"前后,日本对台湾的殖民政策重心开始由 农业转移到工业方面,并且制定 了振兴台湾工业计 划.1931 年起,殖民当局开始对电力等资源进行调 查,为台湾发展 工业作准备.先是成立"临时产业调 整会",从事岛内资源调查;1935 年又设立"热带产8 / 17业 调查会",主要调查项目是西北部的煤炭,中南部的 石油,东北部的有色金属,北部的 硫磺等,多与军事 战略有关.1931 年至 1934 年间建成日月潭发电工 程,1935 年建成基 隆电化冶炼厂,高雄铝合金厂,无 水酒精厂,1937 年在北部建成第一座煤炭火力发电 厂.这些工程的建成,为振兴台湾工业计划的实施 打下了基础.NrpoJac3v11937 年"七七事变"后,日本殖民统治者在台湾 推行"三化政策",即"皇军化","工 业化","南进基地 化".按照日本国内"生产力扩充计划"制定了台湾 工业化计划——" 生产力扩充五年计划",推进台湾 军事工业化.1938 年起,重点投资开发与军事有关 的 有色金属,煤炭,石油,天然气,化学,机械,植物油 和麻类等工业,计划使这些工矿业产 量在五年内增 长两到三倍以上.1nowfTG4KI1941 年起日本提出台湾工业"战场化"口号,殖 民当局于该年 10 月召开"临时台湾 经济审议会",制 定振兴台湾工业的方针.除加强日月潭发电能力, 兴建大甲溪发电工 程,开发基隆至新竹州大安溪煤 矿外,还着重加强分别以台北,新竹,高雄为中心的fjnFLDa5Zo原有工业地带建设,并开发分别以新高港,台南,花 莲港,苏澳为中心的四大工业地 带,形成北部依赖煤 炭,中南及东部依赖水电的工业发展格局.此外,殖 民当局还充分 利用日本游资,资材和设备,将日本国 内一些手工业设备及资材迁移到台湾,并积极利 用 华南沦陷区的资金和设备,辅助台湾工业发展. 1942 年下半年开始,殖民当局还着力 发展船舶工业, 增强运输能力,以确保日军战争物资供应. 在与"南进基地化"相结合的 工业化政策下,台 湾工业得到了一些发展.以雇工 5 人以上的工厂统 计,工厂数目在 1914 年至 1940 年问增加了 7 倍.工 业投资方面,1930 年为 1.9 亿台元,1937 年达 2.5 亿 台元,1940 年为 3.39 亿台元,都占该时期台湾产 业总投资的 60%.因 1931 年开始的工业 振兴计划, 工业总产值于 1935 年达 2.9 亿台元,1938 年达到近 4 亿日元(当时台元与日 元等值),1942 年"生产力扩 充五年计划"完成时达 7 亿日元,11 年问增长 2.5 倍.总9 / 17之,1931 年起日本将台湾的工业化与其本身 的军事扩张联系在一起,加快了台湾工业 化的步伐. 1939 年,台湾工农业产值分别达 5.7 亿日元和 5.5 亿日元,分别占各产业产 值的 45.94%和 44.49%, 工业首次超过了农业 J.tfnNhnE6e5(三)文化方面.日本将教育作为殖民统治的重 要手段,在台湾强制推行差别教育和 同化政策,其目 的在于消除台湾民众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企图 使台湾民众成为效 忠日本的"顺民".HbmVN777sL1.差别教育.在教育上,"总督府的教育政策乃 是以渐进原则,采取逐步强化的同化 主义方针,而差 别待遇及隔离政策之运用实为其主要特征"【l0l.首 V7l4jRB8Hs 先把日语教育视为同化的根本.1896 年在台北设立 日语学校一所,在全省各地设 日语传习所,作为日语 教育的主要机关.83lcPA59W9日据时期的台湾学校教育,可分为初等教育,中 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初等教育:日本将台湾初等教育分为小学校,公 学校和教育所三种,实施差别化的 三元教育体系. 1898 年 7 月,总督府发布《台湾公学校令》,决定设立 6 年制的公学校 取代日语传习所,规定"公学校系对 台人子弟施行德教,教授实学,以养成日本的国民性 格,同时使之精通国语(日语)为本旨"【11J.同时,制 定《关于书房义塾规程》,规定教 学内容要增加日语, 算学二科,企图使书房成为公学校教育的辅助机构. 公学校专收台 湾儿童,另设设备,经费,师资,教学课 程等远优于公学校的小学校,供日本儿童就学.土 着民族儿童则人教育所,设备更简陋,且由日本警察 兼充教员.1922 年 2 月, 《新台湾教 育令》颁布,初等 123mZkklkzaaP广西社会科学 2007.8/历史学 教育实施日台学生共学制,但共学仍受多方限制,徒 具虚名.日本殖民当局规定,常 用日语者人小学校, 不常用日语者入公学校,且台湾人子弟欲入小学校 或日本人子弟10 / 17欲入公学校者,均需经小学校或公学校校长呈请州知事或厅长(相当于今天的县长)的核准,方得入学."在如此种种限制之下,1926年时 210727名的本岛人子弟中,仅1136人就读小学校, 占本岛人学童的0.54%,而24833名的内地人(在台日人)学童中则仅12人就读公学校."[t2]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殖民当局为了加速实行同化政策,才把公学校,小学校一律改称"国民学校",但教学内容仍维持不变,日本儿童教学使用课程第一表,台湾儿童用第二表,土着民族儿童用第三表,程度悬殊.所有初等学校教学全部使用日语, 禁读汉语,并通过教授日本历史等课程向学生灌输日本国体,效忠天皇观念.中等教育:中等教育最初是为来台的日本人子弟而设.1898年3月,日本殖民当局在国语(日语) 学校第四附属学校内附设普通中学科,修业年限5 年.1907年独立为总督府中学校,1914年改为台北中学校,同年并设台南中学校,另于1909年设总督府高等女学校,以上诸校均是专供在台日本人子弟就读[3l.至于面向台湾本地学生的中等教育,日本殖民当局于1899年设台湾总督府医学校,专供台湾本地学生就读(1902年至1906年仅46名台湾毕业生). 1896年,日本殖民当局在台湾设立国语(日语)学校, 分师范与语学两部.1902年夏,将该校师范部分甲乙两科,甲科收日本人,乙科收台湾人.1914年,台湾本地小学毕业生共3699人,虽有1381人报考医学校及国语(日语)学校师范部乙科及其日语部,但仅录取237人.亦即日本据台20年后,仍不愿设立可供台湾本地学生小学毕业后接受普通初高中教育的学校.在台湾士绅的强烈要求下,日本殖民当局乃于1915年5月在台成立"公立台中中学校",招收修完四年公学校教育,年满13岁以上的台湾本地学生,授以四年初中程度的普通教育,该校于1919年改为台中高等普通学校,1922年改为州立台中第一中学,即日后的台中一中?引.台湾本地学生接受中学教育的机会远远不如在台日本人子弟.1919年,当时供353.8万台湾人子 124弟小学毕业后升学的学校仅有11所,其中师范学校及医学专门学校尚兼收日本学生.而专供仅约15.3 万在台日本人子弟小学毕业后升学的学校却有10 所,这还不包括前述兼收日本学生的师范学校及医学专门学校?J.1922年2月,日本政府公布新"台湾教育令",标榜"内台一体","撤销内台人间的差别教育,全达均等地步"[16].然而事实上,初中以上教育差别化的本质仍没有多少改变.因为:(1)设定日本学生独占的学校,不管台湾本地学生多用功,但由于教师的偏袒而无法入学.(2)升学考试试题是取自小学校教科书.台湾儿童就读的公学校,在课程,教学,师资,经费等方面,标准均低于小学校,而台湾儿童进入小学校就读十分困难.(3)中学校招生是依事前预设的日台入学人数比例录取,而非依入学考试成绩录取. (4)由于是以日语而非汉语考试,因此,在升学考试时台湾儿童更无法与日本儿童在原本不公平的基础上竞争.(5)殖民当局不顾台湾本地学生升学的极端困难,反而每年自日本招收大批日本学生. 在上述诸多教育行政歧视下,台胞子弟被大量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在日本据台30年后的1928 年,全台中学在校学生共4646人,其中台湾本地学生仅1908人,占全部学生人数的41.1%,在台日本人却多达2738人,占全部学生人数的58.9%.而在1928年时,在台日本人仅占全台人口总数的4.8%.换言之,4.8%的在台日本人却享有58.9%的台湾中学教育资源.此种教育上的歧视,直至日据末期亦然,在日本据台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1944 年,台湾本地学生占中学校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亦仅47.7%,在台日本学生比例却高达52%.当时在台日本人仅占台湾当时人口总数的6%[I7J. 高等教育:1928年4月,日本殖民当局在台北设立台北帝国大学,其首届入学薪生共60人,其中台湾本地学生仅6人,其余均为日本学生.。
“皇民化运动”对台湾民俗影响力的探究作者:王珍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年第12期摘要:日本占领台湾时期,日本殖民者对台湾全方位地推行“皇民化运动”,试图彻底毁灭中华民族所固有的传统文化、从思想上消除台湾人民的祖国观念、灌输“皇民”意识,强制把台湾同胞改造为“天皇的子民”,这一运动不仅对当时台湾的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迫害,还对台湾同胞世代相传的民俗风尚造成了毁灭性破坏。
本论文致力于探究“皇民化运动”对台湾同胞生活习俗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奠定总基调。
关键词:皇民化运动台湾民俗影响力“皇民化运动”又被称之为“皇民化教育”,它是日本占领台湾之后实行的强制性教化政策,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把台湾人民改造为誓死效忠“天皇”的“日本臣民”,也就是“天皇”制度下畸形的“日本人”,这一运动的实质是极端同化主义,被教化的台湾同胞饱受身心摧残,这一时期台湾民俗风尚受到了斩草除根式的迫害。
[1]一、“皇民化运动”对台湾人民衣、食、住、行的影响日本占领台湾以后,为了达到“皇民化”的邪恶目的,极力限制台湾同胞平时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
例如,强烈要求台湾人民出门要穿日本和服、吃饭要吃日本料理(生鱼片、寿司、天妇罗)、睡觉要睡日本的榻榻米、行礼也要行日本九十度弯腰礼等等。
更令人发指的是强制当时的台湾人民把名字改为日式名字,并于1940年在台湾设立了改名字推进会,动员台湾人民更改姓名,对主动使用日本名字的台湾人民给予“皇民”待遇,对不及时更改姓名的人便会采取一些反人道主义的措施。
例如,潘英海所收集的《各村户口调查薄记载氏名变更申请书》中曾经提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日本殖民者下令动员台湾人民更改姓名,并不定期地派宪兵调查过往的行人是否听从指挥改换姓名,当查到台南旗山吴氏时,发现其没有按照号召改名换姓,第二个月吴氏便收到军队服役的通知得知自己被发配到马来西亚服兵役了。
除此之外,日本殖民者还干涉台湾妇女的姓氏自由,规定必须使用日式姓名,就连课本中的人名诸如阿龙、阿玲等等,也下令都改为日式名字(太郎、洋子之类的),使台湾人民耳濡目染日本风俗习惯,进而潜移默化地加强“皇民”意识,以达到其邪恶的殖民同化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