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感性工学产品造型设计中的概念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341.06 KB
- 文档页数:1
试论感性工学产品造型设计中的概念设计摘要:工业设计不仅仅是一门富于“行”的学科,更是富于“思”的学科。
在感性的工学产品设计中,不仅仅要谈设计程序与设计方法等涉及“怎么做”这一“行”的方法论问题,更要论“为什么要这么做”。
往往背离目的的设计活动无论在其后的设计实践中如何精彩与动人,都是失败的。
本文对工学产品造型设计中的概念设计从其本质、特性做了一一阐述,最后讲述如何进行概念设计的前期构思与创作,提出探索未来设计的各种可能。
关键词:感性工学产品造型概念设计一、工业设计中的概念设计工业设计是由英文“industrial design”翻译而来,由美国艺术家约瑟夫·西奈尔于1919年首次提出的,是国际上公认的学术用语。
1970年国际工业设计学会理事会为工业设计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工业设计,是一种根据产业状况以决定制作物品之适应特质的创造活动。
适应物品特质,不单单指物品的结构,而是兼顾使用者和生产者双方的观点,使抽象的概念系统化,完成统一而具体化的物品形象,即着眼于根本的结构与机能间的相互关系,其根据工业生产的条件扩大了人类环境的局面。
”概念设计起源于德国学者pahl和beitz,1984年他们在《engineering design》一书中提出了“概念设计”的概念,将概念设计描述为:在确定设计任务之后,通过抽象化,拟定功能结构,寻求适当的作用原理及其组合等,确定出基本求解途径,得出求解方案,一部分的设计工作叫做概念设计。
在其之后,英国lancaster 大学french教授也在他的《conceptual design of engineers》一书中提到了概念设计,他认为概念设计首先要弄清楚设计的要求和条件,再利用简图形式来表达广义解。
二、概念设计的前期构思与创作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对概念设计的研究起指导性作用。
产品概念设计通常是针对产品的功能、行为和结构。
功能是产品实现的用途,行为是产品的工作原理或功能实现方法,结构是产品的构成要素及其组成关系。
感性工学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一、概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产品设计已经从单纯的物质功能满足转变为对用户心理需求的深度挖掘。
在这一转变中,感性工学作为一种新型的设计理念和方法,逐渐受到设计界和企业界的重视。
感性工学起源于日本广岛大学,是一种以用户感性需求为核心,将消费者的感性转化为产品设计要素的技术。
它通过探索人们对产品的情感反应,将这些情感反应转译为具体的产品设计要素,从而提升产品的竞争优势。
在当前的消费多样化格局下,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已经从基本的使用需求转变为对个性化、情感化需求的追求。
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要想提高自身产品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应用感性工学,使产品不仅满足基本功能,还要符合消费者的情感期待。
感性工学已经成为一种以用户为主导的产品设计技术,其目标是构建出满足用户感性诉求的产品模型,使产品与用户实现心理感受和使用功能的匹配。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感性工学已经从最初的建筑室内设计拓展到产品、建筑、环境与城市设计等多个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尤其在产品设计中,感性工学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设计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家具等多个行业。
设计师通过运用感性工学的方法,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从而设计出更符合消费者期待的产品。
感性工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将感性工学的理念和方法有效地融入到产品设计中,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这一研究领域涉及到感性工学的理论基础、实施方法、案例分析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综合性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研究领域。
感性工学的概念与起源20世纪后半叶,随着消费者对产品个性化需求的增长,感性工学应运而生。
日本是感性工学研究的先驱,反映了东方文化中对情感和体验的重视。
利用心理学原理,如认知心理学和情感心理学,来理解用户的感性需求。
应用统计学和工程设计方法,将感性需求量化并转化为设计元素。
通过感性工学,设计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创造出更符合用户期望的产品。
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设计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穿着需求的满足,更多地是考虑到人们的情感需要和审美需求。
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感性工学是一门研究人与产品之间情感联系的学科,通过对情感和情感表达的研究,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创意灵感和设计思路。
在服装领域,感性工学的应用将不仅仅是产品实用性的考量,更是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的营造。
本文将探讨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并阐述其对服装设计师的影响。
二、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具体应用1. 理解消费者情感需求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第一步就是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通过对消费者的情感反馈和情感体验进行研究,设计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们对服装的情感态度,包括喜好、情感诉求、审美追求等。
这有助于设计师在创意设计中更加贴近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提高服装产品的满意度和市场竞争力。
一些设计师可以通过观察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来获取更多的创意灵感,让服装产品更贴近人们的情感生活,产生共鸣,从而提高销售和口碑。
2. 融合情感元素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就是融合情感元素。
在创意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融合不同的情感元素,使服装产品更具情感共鸣力和审美感染力。
一些服装设计师可以通过利用特定的色彩、图案和面料,营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围,让人们在穿着服装时产生更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
通过情感元素的融合,设计师可以使服装产品不再是简单的实用品,而是更具艺术性和情感性,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3. 提升审美体验感性工学还可以帮助设计师提升服装产品的审美体验。
在创意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情感工学的研究,结合审美心理学原理来设计服装产品,使其更符合人们的审美追求,并产生更好的审美体验。
一些设计师可以通过对人们审美喜好和审美需求的研究,设计出更具有艺术感和审美性的服装产品,让消费者在穿着时享受到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
感性设计理论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设计的美感和实用性要求不断提高。
产品设计已不再是简单的功能性设计,而是追求美学、情感和创造性的融合。
这就需要设计师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人性,运用感性设计理论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感性设计理论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感性设计理论的概念感性设计理论是指设计过程中的感性、情感和美学元素。
感性设计不仅要考虑产品的基本功能,还要考虑人们的情感反应和品味。
感性设计理论关注的是人在使用产品时的感性体验和感觉。
这种感性体验在产品的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上都能体现出来。
感性设计思路与应用感性设计思路包括情感设计、专注性设计、场景设计等。
情感设计考虑到消费者对于产品外观、色彩、质感的感受,从而让人对产品产生情感共鸣。
专注性设计是指强调产品在某个焦点区域的设计上,以达到提升产品话题度的效果。
场景设计则是更加注重产品与环境、情境相结合,从而创造出完美的使用效果。
感性设计理论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外观设计外观设计是感性设计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设计师需要将产品的外观与人性情感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更高的美学品味。
外观设计包括产品的线条、材质、色彩等,以及产品与人的互动关系等因素。
比如,手机的外观设计需要符合流行的审美趋势,同时体现出产品功能和美学的结合。
2、用户体验用户体验是指消费者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用户体验不仅仅与产品的功能相关,还与产品与人的互动、情感共鸣、使用过程的便捷性等方面有关。
比如,一个手机应该在使用过程中方便快捷,同时还要考虑到操作者肢体的舒适度,从而营造出更佳的用户体验。
3、口感设计口感设计是指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给人的味觉、触觉等感官的体验。
口感设计可以是对于食品的设计,也可以是对于家具、手机等产品的设计。
口感设计涉及材质、外形、重量等不同因素。
比如,对于一款节日礼盒,可以通过礼盒的形状、材质和内容物的搭配来实现口感设计。
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感性工学是研究人类感知与情感、目的性行为、社会交互等现象的一门学科。
在服装创意设计中,感性工学则是通过对人体感知、文化习惯、审美特点等方面的探究,为设计师提供准确、深入的设计思路与视角。
本文将简单探讨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
一、理解身体感知身体是人类感知外部世界的重要方式,人们对外部环境、事物的感知、感受,往往会反映在身体的各个部位上。
在服装创意设计中,设计师需要学习如何理解人类身体的感知,从而更好地设计服装。
例如,在进行服装设计时,可以考虑理解不同身体形态对服装的影响,进而设计出更加贴合人体的服装。
二、文化差异的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服装的审美、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因此,在服装创意设计中,设计师需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审美需求。
比如,在进行国际服装设计时,设计师需要了解不同国家、地区的审美特点,并在服装设计中进行差异性的考虑。
三、情感体验的营造感性工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营造出一种情感体验。
在服装创意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使用特定的材料、色彩等来表现出特定的情感,进而让人们产生共鸣。
例如,设计师可以通过运用柔和的色彩、柔软的材质等元素来表现出温暖、柔和等情感,从而产生一种亲和感。
四、参照用户需求进行设计感性工学强调以人为中心,这也体现在服装创意设计中。
在进行服装设计时,要注意参照用户需求进行设计。
设计师可以通过市场调查、用户调查等方式了解用户需求,然后在设计中加入用户的需求,让设计更符合用户的需求与习惯。
五、注重细节营造服装设计中的细节设计,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设计师通过运用特殊的纽扣、蕾丝等元素来营造出独特的细节效果,以此为整个服装增加一份生动的情感色彩。
设计师需要注重细节的营造,在细致的方面进行设计,从而让服装的整体效果更加出色。
在服装创意设计中,感性工学可以为设计师提供深刻的设计思路与视角。
设计师可以通过理解身体感知、文化差异、情感体验等方面进行设计,从而让服装更加符合人的需求与审美。
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感性工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感性和情感的学科,它主要关注人们对于环境和产品的感知与体验。
在服装创意设计中,感性工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帮助设计师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情感喜好和需求,帮助设计师打造更具个性化和情感共鸣的时装作品。
本文将探讨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
感性工学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情感是人类行为的重要驱动力,也是人们选择衣物和配饰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感性工学研究,设计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人们对于颜色、质地、面料和剪裁等方面的感性偏好。
一款色彩鲜艳的连衣裙可能能够激发女性消费者的快乐和活力,而一款柔软丝滑的质地可能能够让消费者感受到舒适和安心。
设计师可以根据这些感性需求来调整设计元素和材质,从而更好地迎合消费者的期待。
感性工学可以帮助设计师打造更具个性化和情感共鸣的时装作品。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情感体验,设计师可以通过感性工学来创造与消费者个体化需求相符合的服装作品。
一位浪漫主义者可能更喜欢柔和的色调和蕾丝装饰,而一位时尚潮人可能更喜欢鲜艳的印花和前卫的剪裁。
设计师可以通过调研和分析,了解不同消费者的感性偏好,并根据这些偏好来定制个性化的时装作品,从而使消费者在穿着时感受到情感的共鸣。
感性工学还能够帮助设计师提升产品的质量和用户体验。
通过感性工学研究,设计师可以了解到消费者使用时的感知和体验,从而进行优化和改进。
一款设计精良的连衣裙不仅要符合消费者的审美需求,还要舒适耐穿,具有良好的质感和使用寿命。
设计师可以通过感性工学的研究方法,了解到消费者对于材质、剪裁和细节等方面的感受,从而进行相应的改进和提升,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感性工学对于品牌推广和受众维系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竞争激烈的时尚市场中,品牌要想吸引和留住消费者,就需要与他们建立情感共鸣和情感联系。
通过感性工学的研究,品牌可以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感性需求和情感偏好,从而在产品设计和品牌传播中加入相应的情感元素,以增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联系。
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首先,在服装的造型设计中,感性工学可以为服装带来精细的人体工学优化,通过研究人的体型、姿态、运动动作等信息来设计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服装造型。
如设计一款能够适应不同人体类型秀出不同身材特点的连衣裙,可以通过增加或缩小腰部翻领、挑线等设计技巧,使得服装贴合身体曲线的同时,又不会太过紧绷或影响活动自由。
这种将感性工学融入到服装造型设计中的做法,不仅更贴合消费者的需求和体验感受,也能够让服装更具商业竞争力。
其次,感性工学在服装结构设计中也具有非常巨大的潜力。
服装除了需要具备美观性之外,更需要具备结构良好和易穿脱的特点。
通过研究组件配合规律和拆解结合的原理,设计师能够将感性设计的要素融入到服装的结构设计中。
如设计师在连衣裙的设计中,可以采用流畅的衔接式结构,并采用具有重点营造的所谓物质材料和色彩,使得衣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以体现,更让设计作品具有深层次的意义和生命力。
再者,在服装颜色搭配的设计中,感性工学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颜色对人的感触和情感诉求都有着不同的影响和效应。
通过对不同颜色的研究,设计师可以将不同的情感和体验需要融入到服装颜色的搭配设计中来。
如设计师可以在一件黑色基调的连衣裙中,加入若干灰色和香槟色刺绣,形成明快沉稳的对比色搭配,不仅令连衣裙秀出了优雅大气的气质,还能够深入拉近消费者与设计师之间的情感距离,增强服装的透明度和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和重要。
通过将感性设计的要素融入到服装造型、结构和颜色搭配设计中,设计师不仅能够让服装更具人性化和科学性,更能够为消费者带来更加符合他们需要和情感诉求的创意设计作品。
因此,在未来,感性工学将成为服装创意设计的重要学科和文化,更加深入、全面地影响和创造出充满情感的服装设计作品。
基于感性工学理念的吸尘器产品设计研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清洁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
作为家庭清洁的重要工具之一,吸尘器的设计理念也随之发展。
本文将以感性工学理念为基础,对吸尘器产品的设计进行研究。
感性工学理念强调将人的感知和情感融入产品设计中,通过提供给用户愉悦的感受和体验,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和满意度。
在吸尘器的外观设计上,可以通过流线型外形和鲜艳的配色来提升产品的视觉美感。
采用曲线形状的机身,既增加了产品的流动感,又使整个外观更加优雅。
可以选择明亮和鲜艳的颜色,如红色、橙色等,增加产品的时尚感和活力,让用户在日常使用中产生愉悦的情绪。
在操作和使用过程中,感性工学也可以体现在细节设计上。
吸尘器的开关设计可以采用触摸式按键,简化操作步骤,提高用户的使用便捷性。
在产品使用时的声音和震动控制上,可以减小噪音和震动,以降低用户的不适感,提升使用体验。
吸尘器的功能设计也可以基于感性工学理念进行创新。
除了基本的清洁功能外,可以增加一些人性化的设计,如LED照明灯、除螨功能等。
LED照明灯的加入可以帮助用户清洁灰尘较为隐蔽的角落,提高清洁效果;而除螨功能可以满足用户对卫生环境的进一步需求,提高产品的实用性。
在产品的材质选择上,可以使用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材质。
手柄和接触面采用握感良好的材质,增加产品的舒适度,减少使用时的疲劳感。
在产品的重量设计上,也要考虑到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力量,以确保用户能够轻松使用。
在营销策略上,感性工学也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品牌定位和宣传来塑造产品的形象,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可以通过科技感和时尚感的营销手法,将产品与高端生活方式相关联,吸引更多的目标消费群体。
基于感性工学理念的吸尘器产品设计主要包括外观设计、操作和使用细节设计、功能创新以及材质选择等方面。
这些设计措施旨在提高吸尘器的使用价值和满意度,为用户提供愉悦的感受和体验,进而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基于感性工学理念的吸尘器产品设计研究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居生活品质成为人们更加关注的话题。
家电作为家居生活中的必需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其中,吸尘器作为清洁家居必不可少的工具,其设计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生活品质的提升。
本文以感性工学理念为基础,探讨了如何将感受性因素融入吸尘器产品设计中,提高产品的使用舒适度和美感度。
一、感性工学简介感性工学是指将人的感受方面与产品设计相结合,旨在提高产品的使用者满意度。
感性工学着眼于人类感知、认知和互动方面,致力于对产品的使用者体验进行研究,并针对其感受因素进行设计改进。
二、吸尘器的设计目标和原则吸尘器被广泛应用于清洁家居中,其设计重点在于其清洁效率和使用舒适度。
在设计中,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 功能性:吸尘器的清洁效果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
2. 人机工程学:吸尘器的外形和使用方式需要适合人体工程学,并且易于使用。
3. 操作便捷性:吸尘器的开关、吸头等需要便于使用。
4. 噪音控制:吸尘器在使用时,需要减少噪音对使用者的干扰,提高使用舒适度。
三、应用感性工学的设计思路在基于感性工学理念设计吸尘器产品时,除了考虑上述因素,还需要关注以下几点:1. 设计感:吸尘器产品在外观设计上需要考虑美观度,同时结合使用者使用的环境,提高品质感。
2. 材质选择:吸尘器产品的材质选择需要符合环保、安全和人体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3. 人性化设计:吸尘器在设计时需要考虑使用者的使用习惯和行为特征,从而提高使用的便利性。
4. 舒适度设计:吸尘器在设计上也需要注重减少使用时的不适感和疲惫感,为使用者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四、结合实际情况的设计案例上述设计思路可以通过以下设计案例予以实现:1. 设计感:吸尘器在外观设计上,可以采用简约的线条和圆润的表面处理方式,使其外观显得更加美观。
2. 材质选择:吸尘器的材质可以采用环保的塑料材料,同时增加飞利浦产品的高级感。
3. 人性化设计:吸尘器的吸头可以采用可替换式设计,方便使用者按照不同的清洁需求进行更换。
感性工学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Int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Kansei Engineering in Product Design陈浩淼,费凤强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产品”,目标是“人”,“以人为本”的功能主义设计思想主导了我们今天的产品设计。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设计中对“人”的研究是非常复杂的,牵涉的因素众多,存在着非线性多重耦合的关系。
过去的产品设计只是侧重于对设计对象定性的推演与发现,随着现代工业设计思想与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设计方法已无法满足体验经济时代人们对于产品认知的需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种新的设计理念与手段,感性工学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向读者介绍这一新兴学科基本的理论框架,并据此就感性工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做一初步的探讨。
一、感性工学概述1.1感性工学的产生作为一种设计方法与理念,感性工学(Kansei Engineering)最初的研究起始于日本广岛大学工学部,研究者试图通过感性分析探求建筑室内中居住者的情感诉求,当时称作“情绪工学”。
至于“感性工学”一词,则最早是由时任日本马自达株式会社社长的山本健一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提出,并于1988年召开的第十届国际人机工学会议上得以正式定名。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日本产业界全面导入感性工学技术与理念用于产品、建筑、环境与城市设计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今以感性工学方法设计的日系高档汽车在欧美市场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就是个很好的佐证。
1.2感性的定义与特性感性,一般可以理解为: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对事物所呈现出的反应人的感觉的知觉和表象的实践产物。
简言之,感性是对思维主体的一种客观属性的描述,是对客观事物物化行为的主体性认识。
感性具有以下的特性:◇主观性;◇独立于知识理性之外;◇介于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缓冲区;◇既是静止概念,又是动态的概念。
感觉是指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引起的一种主观感受,由于感性是感觉对描述对象所形成的最直接的语义表达,所以一般认为感觉是感性的第一表征(图1),感觉的量化也成为了感性工学研究的重点与先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