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字的最早使用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2
茶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跳转到:导航, 搜索本文介绍的是饮料。
关于产茶的植物,详见“茶树”。
茶泡在茶杯里的茶叶类型热饮或冷饮起源地中国始创于约公元前10世纪[1]颜色赭色茶树(学名:Camellia sinensis)马来西亚茶园目录[隐藏]∙ 1 名称o 1.1 汉字o 1.2 各国语言对“茶”的称呼▪ 1.2.1 以“ㄑㄧㄚ/chya”音为源的语言▪ 1.2.2 以“ㄊㄝ/tä”音为源的语言▪ 1.2.3 汉字文化圈▪ 1.2.4 不属于上述几系统的语言∙ 2 起源∙ 3 种类∙ 4 产地∙ 5 茶叶的栽培∙ 6 茶的生物化学o 6.1 多酚类化合物o 6.2 生物碱o 6.3 萜类挥发油o 6.4 黄酮类化合物o 6.5 氨基酸o 6.6 维生素∙7 茶文化o7.1 茶叶选取o7.2 沏茶之水∙8 亚洲茶文化o8.1 中国茶艺▪8.1.1 工夫茶▪8.1.2 绿茶▪8.1.3 茉莉花茶▪8.1.4 茶泡▪8.1.5 豆子茶▪8.1.6 客家擂茶▪8.1.7 中国名茶▪8.1.8 饮茶场所o8.2 台湾茶艺o8.3 日本茶道o8.4 朝鲜茶文化o8.5 西藏茶文化o8.6 蒙古茶文化o8.7 回族盖碗茶o8.8 白族三道茶o8.9 印度茶文化o8.10 香港茶文化o8.11 马来西亚茶文化∙9 欧美茶文化o9.1 俄罗斯茶文化o9.2 英国茶文化o9.3 美国茶文化o9.4 德国茶文化o9.5 土耳其茶文化o9.6 阿根廷茶文化∙10 非洲茶文化∙11 茶食品∙12 相关条目∙13 参考资料茶树。
∙从澳门引入词汇“茶”o葡萄牙语 (chá)[编辑]起源中国自古有神农发现茶叶的传说,成书于前公元2世纪《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相传神农尝百草后感到不适,躺于树下。
见到一种开白花的植物,便摘下嫩叶咀嚼而治好。
到殷周时,茶不仅用作药物,而且开始成为饮料,因此后人便开始喝茶的习惯。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我国是茶的故乡,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迄今已有五千年历史。
“茶”之初为“荼”。
中唐约8世纪以前“茶”就是。
“荼”字减去一笔改为“茶”字,是由《开元音文字音义》开始的。
随着《茶经》的不断深入影响,“茶”字逐步取代“荼”字。
槚、茗、荈都曾用来表示茶。
槚,又作榎。
《说文解字》:"槚,楸也,从木、贾声。
"而贾有"假"、"古"两种读音,"古"与"茶"、"苦茶"音近槚,可以读假,也可以读古。
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主要流传于巴蜀一带。
两汉时期,饮茶和茶叶的生产,已大致从巴蜀传到了荆楚。
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茶由两湖进一步传到了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
但因南北分裂,茶叶的饮用只在南方有一定发展,而北方甚少有人品饮茶叶。
古往今来,大凡讲究品茗情趣的人,都注重品茶韵味,崇尚意境高雅,强调不同的茶叶、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人物身份所需的茶具的选配是不同的。
“壶添品茗情趣,茶增壶艺价值”长久以来,紫砂壶因其能保持茶汤的色、香和茶味,且不易使茶汤变质发馊而被人推崇为理想的注茶器。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神农食经》:长期喝茶,可以使人健康有力,精神饱满。
《尔雅》:槚,就是苦茶。
《晏子春秋》:晏婴给齐景公做宰相时,吃的是粗粮,和一些烧烤的一些禽鸟与蛋品,除此之外,只饮茶罢了。
…….例如,1840年发生的中英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惨剧,而它的缘起,可以说是与武夷茶有很大关系。
日本学者森本司郎曾撰文“茶是联结东方和西方的文化天使。
武夷山中所产的茶被精制成红茶,向欧洲大量输出,所以欧洲人称之为‘包伊’(Bohea是武夷二字的讹音)”(《茶史漫话》)。
“中国茶叶输入欧洲,以武夷岩茶为最早。
(而)英国人对武夷茶特别感兴趣”(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
“茶”字的起源
“茶”字起源于“荼”,“茶”字从“荼”的简化始于汉代。
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
“荼”,在古书中一字多义,一指苦菜,二指茅草、芦草之类的白花,成语中就有“如火如荼”一词;三指茶叶。
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文字使用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得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画,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茶叶在中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
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
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
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height="525">。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是什么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那么大家知道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栽培茶树,使用茶叶的国家。
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茶的利用最初是在原始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
陆羽最先在他的《茶经》中探讨茶的起源,他认为据《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及“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茶事应当开始于神农,而这种说法目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学界比较认同的是茶叶生产始于四川。
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述了巴蜀地区在汉时就大量种植茶树,甚至把茶作为贡品向西汉都长安进贡,秦汉以后茶叶开始向外传播。
对于茶文化的起源问题,各家说法不一。
陆羽有关茶起源问题的这种说法虽然存在着争议,但其中一丝微弱的信息却表明:在原始社会,人们在“茶”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注重的是它的某些治愈疾病的“药”用之性,而没有产生文化。
有学者认为把茶作为一种文化而不是单纯的饮用真正有历史记载的应该从西汉算起。
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充分证明了西汉时茶叶市场的存在和饮茶风俗的形成。
《集古录》则提出茶文化起于魏晋,魏晋名仕以饮茶于山水来怡情养性,,形成了一种茶的名仕文化。
同时随着文人饮红茶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关于茶字的由来,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载,在史前期,“荼”是泛指各种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独立的“茶”字则是在发现了荼的药用价值及饮用价值之后才产生的。
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人们很容易就发现了茶类植物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药用功效。
然而,由药用汤剂发展为日常的饮料,还必须存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
巴蜀地区深处内陆,地势低凹、山岭环绕,一直是疾病和瘟疫多发的地区。
茶字趣解茶字趣解“茶”之一字,古有荼(cha、tu)、槚(jiǎ)、苦(kǔ)、荈(cha、chuǎn)、蔎(she)、茗(ming)等诸多写法,除“荼”为多音多义外,余皆指茶。
“茶”字,首见于唐朝典籍《本草》一书。
是由“荼”字演化而来,唐玄宗时期的《开元文字音义》一书,将“荼”字减去一笔,定为单一的“茶”字。
初“荼”字与“茶”字通用,但茶圣陆羽在撰写《茶经》之时,已一律用“茶”字。
茶树本为木本植物,将原来表示茶的“荼”字,减去一画,改“禾”为木,使之更名副其实。
这一笔之改,可谓改得恰到好处。
因此在中唐以后即公元九世纪中叶,人们普遍采用“茶”字。
现代除统一用“茶”字之外,间有用“茗”字言茶,但与历史上所谓“晚采为茗”的含义完全不同,在用到“茗”字的场合,皆带文雅别致之意。
秦朝以前,茶无统一名称。
至汉代时开始借用荼字,其音出自四川方言。
古时四川对茶有两种叫法,蜀地方言为“苦荼”,巴地方言为“葭”。
西汉名家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前118年),是汉武帝时的西南夷通,他在公元前130年撰写的《凡将篇》是一本启蒙字书。
《凡将篇》重要之处在于其最早将茶名“荈诧”列出,并以药用的性能与其它药材并列在一种启蒙读物中。
“荈”字,正是他根据巴人对茶称呼的土音,以官方正音近似的荈字加上草头创造出来的称“茶“的专用字;为了使大家知道正确的读音,以“诧”字注音,这就是现在的茶音由来。
荼: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古时“荼”字是多音多义字,不专门表示茶。
“荼”字,最早见于《诗经》。
《诗经?邺风?谷风》中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之句,最早明确“荼”字包含有茶的意义的是《尔雅》,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说:“茶,苦茶也。
”“荼”即今之“茶”字。
茗:是云南地区的“茶”之土音,约在东汉时期始用于茶,为茶的雅称。
槚(ji ǎ):是从木的古“茶”字,指茶树。
荈:从草,是专指晚采的茶叶。
蔎(she):是古时四川西部对茶的俗语。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字极富象征性意义,自“茶”字普遍使用后,古代文人对茶字有不少趣解。
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
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
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
如:竹林七贤。
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
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在我国的唐朝时期,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
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
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
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
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
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
文人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
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契合,即茶艺简约,返朴归真。
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
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繁琐,但茶风趋向纤弱,不少茶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
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从宫廷传到民间后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时尚习俗,博学的勃莱迪牧师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
在法国人眼里,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
在日本,茶不仅被视为是"万病之药",是"原子时代的饮料",而且在日本人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使饮茶脱离了日常物质生活需要的范围,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茶道。
一茶、二槚、三蔎、四茗、五荈每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1、◎ 茶chá〈名〉(1) 茶树 [tea tree]。
山茶科(Theaceae)的一种灌木,有披针形的叶和芳香的白花。
如:茶圃(种植茶树的园圃);茶户(栽茶的农户。
也指茶商)(2) 茶叶。
由茶树的嫩叶加工制成,供泡取饮料用 [tea;tea-leaf]前月浮梁买茶去。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3) 又如:茶市(茶叶市场)(4) 用茶叶泡制、烹制或煎制而成的饮料 [tea]唐人煎茶,用姜用盐。
——苏轼《东坡志林》日高人渴漫思茶。
——宋·苏轼《浣溪沙》(5) 又如:茶座(茶馆为卖茶而设的座位);茶坊(茶局子、茶局。
指茶馆)(6) 某些由蒸发或研磨所制的调匀的食用品 [paste]。
如:杏仁茶;面茶(7) 某些饮料的名称 [certain kinds of soft drink]。
如:奶茶(8) 旧时订婚聘礼的代称[bretrothal presents]。
如:三茶六礼;受茶;茶红(订婚时送的礼品,也叫“下茶”或“茶定”)2、◎ 槚榎、檟jiǎ〈名〉古书上指楸树或茶树 [Manchurian catalpa; tea]。
如:槚楛(茶树)3、● 蔎shè ㄕㄜˋ◎ 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
◎ 茶的别称。
香茶4、◎ 茗míng〈名〉(1) (形声。
从艸,名声。
本义:早采的为“茶”,晚采的为“茗”。
后泛指茶)(2) 同本义 [tea]晚采者为茗。
——《封氏闻见记》(3) 又如:茗纹(茶);茗旗(初生的茶芽);茗地(栽种茶树的地方);茗舌(茶芽。
谓茶芽嫩如雀舌者);茗花(茶树开的花)(4) 指用茶叶泡制、烹制或煎制的饮料 [tea water]泉而茗者(名词。
用如动词:喝茶)。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下饮,便问人云:“此为茶,为茗?——《世说新语·纰漏》渴饮茗汁。
——《洛阳伽蓝记·正觉寺》(5) 又如:茗谈(饮茶并小叙);茗汁(茶水);茗柯(指茶);茗饮(饮茶;茶)5、◎ 荈chuǎn〈名〉采摘时间较晚的茶 [tea that is collected late]荈:茶叶老者。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变迁1、神农时代:距今约5500 年至 6000 年左右,人们开始利用茶的生叶来煮了,当药材使用。
见于我国第一步药物专著《神农本草》中就有“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这个故事早已经是人们都能耳熟能详的了2、东西周:距今约3000 左右,人们已经特别懂得了茶的功能,并且人工开始种植栽种茶树,可是喝的时候是当下饭的菜的。
所以那是还叫“吃茶”,因为真的是拿来吃的,同时还继承传统,把茶拿来当药用3、秦:距今约 2300 年从前,人们开始逐渐的把茶当茶来喝,而不再是单调的去吃,自然也吃,主要的仍是滗去茶叶茶渣去喝。
同时也依旧拿来当药用4,两汉:距今约2000 年到 1500 年左右,茶的商业化初见端倪,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成都则成为了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
并且开始出现更为简单运输的茶饼5、唐:距今约 1300 年左右,一代茶圣陆羽横空出生,他的一部《茶经》将品茶的讲究一下子提高至文化的高度,被更高的文化阶层所采取和尊崇,使得茶的文化属性愈来愈突出。
所以这就大大的加速了茶的产销和推行,使得对茶的追求变为一种全社会的风俗中国茶文化简史: 3 分钟看完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大变迁6、宋:距今约 1000 年左右,文人的时代,将对茶的讲究发挥到了极致,开始流行斗茶,沏茶技艺的改良。
衍生出无数的沏茶规矩讲究,对水质、用具、冲泡方法等方面的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7、元:距今约 700 年左右,开始制作散茶,并且在制作工艺上有所转变,重炒制8、明:据今 500 年左右,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加工工艺接踵形成,茶开始被玩出更多的花式。
并且更重要的是茶成为了一种战略物质,朱元璋持续推行“以茶制戎”政策,以茶来限制北方少量民族的祸乱9、清:距今约 300 年左右,跟着外国进一步翻开中国大门,茶作为一种争相强抢的物质。
中国茶逐渐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之林,自然也所以招来了祸害10、近代:1)1846 到 1886 年前后,中国茶叶的全盛期,全国范围内茶园面积不停的扩大,茶叶产量快速增递,有力的促使了对外贸易发展,为中国的重要出口物质2)1886 到 1947 年前后,中国茶叶的衰败期。
中国的茶文化起源由来中国的茶文化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的茶文化起源由来,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的茶文化起源由来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
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
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
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
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中国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
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
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
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又如在汉朝,茶叶已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
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
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中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
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
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
”但多非史实。
纵是史实,非加申述,亦不易明。
《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刘源长《茶史》卷一)。
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
《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
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
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出土的树根,经初步判断是茶树类植物,中国最早种茶的历史可能被改写;茶字的读音源于巴南人,巴渝是茶文化发祥地.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茶”字的最早使用
对于现代汉语中频繁使用的茶字,最早是从什么时候使用的呢?是如何演变出现在的这个汉字呢?而全球各国语言中,对茶又如何发音呢?研究这些东西,对于研究茶文化的起源很有启发,并从其演变过程,可以推断出一些结论出来。
对于现在使用的“茶”字的起源,许多学者都关注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不同的答案,其中比较普遍的说法则是:现在我们使用的“茶”字,最早始于唐代,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
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在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将“荼”字减少1画以示区别,使用“茶”,这是我国最早的“茶”字使用的文字记载。
另一个说法则是:我国的茶最早从原产地云南地区往四川、江南以及长江流域传播,推定当时使用“荼”字。
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得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也有的说“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
对于茶的古称还有荼、诧、茗等。
由于我国各地方言对“茶”的发音不尽相同,传到各国对茶的叫法也不同,大抵有两种。
比较早从
中国传入茶的国家语言依照汉语比较普遍的发音叫“cha”,如阿拉伯、土耳其、印度、俄罗斯等。
俄语和印度语更叫“茶叶”(、chai);由于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先后占据台湾,从闽南方言中知道茶叫“te”,后来了解茶的西欧国家将茶称为te,尤其是相距很近,互相之间完全可以用自己语言交谈没有问题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对茶的名称却完全不同。
因此,世界各国对茶的称谓,大多是由中国茶叶输出地区人民的语音直译过来的。
如日语的“”和印度语对茶的读音都与“茶”的原音很接近。
从茶字的演变与确立,到我国、世界各国的有关茶的读音,无不说明,茶出自中国,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这一点,对于我们研究其他起源于我国的事物也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从文字、语言及其读音演变上,我们会获得更多历史文化知识。
本文由茗山生态茶业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