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地彝族乡乡情简介01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2
坪地彝族纷繁独特的婚俗一个民族的婚俗,总有它自己的特点。
民族婚俗是构成一个民族风土人情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我县坪地一带,虽然彝族婚俗赋予了内容,但古老的那种风趣与生动的民族礼节,至今仍在盛行。
坪地是我县一个彝族乡,这里彝家青年男女婚礼纷繁独特,今天仍保留着接风洗尘、泼水、唱酒令、踩碗、钩顶帕等多个传统礼节。
基于坪地彝家婚礼的纷繁独特,贵州电视台在《发现贵州》栏目曾作过专题报道。
坪地乡的彝族青年男女,一般1_7_岁后开始婚恋,当双方正式确定关系并得到双方父母的同意后,这才可以定下终身。
如果到了婚龄,要把新娘接到男方家,有几个环节决不可少。
定婚,彝族叫“尼阿克”。
由媒人带领一行人到女方家去,人员的组成由男方的父亲或母亲、一个姐夫和一个兄弟或老表组成。
要带去的礼物是火腿一支、两瓶酒、一只公鸡以及香、纸、烛、米、布、礼币、衣物等。
到了女方家,女方家要备饭菜,首先将男方带去的食物做熟,然后抱出一只母鸡,连同男方家抱来的公鸡,在祖宗灵位前一道杀之作为主祭品。
随着供上酒、饭,这时男方青年要在女方家祖宗灵位前磕头拜祭,以示成为女方家的门客。
也正是这个时候,男方家带去的衣物交给女方,礼币交给女方父母,意在报答养育之恩。
席间,双方老人在媒人的撮合下,定下婚嫁时间。
第三天用过早饭,男方家一行返程。
往后的相关事宜,皆由媒人出面联络。
结婚,男方彝语叫“且克”,女方彝语叫“阿谋且”。
到了结婚的日子,男方家要组织两个“措说”专为新娘拉马。
“措说”不能取用别人,一是新郎的姐夫或老表;一是新郎的弟弟或侄子。
随男方去接亲的青年人较多,这些人均以陪郎的身份前往,当然免不了也要背上酒、肉、米、礼物、新娘的穿戴以及供奉祖宗的祭祀品等等。
起程前,由“措说”把马拉到堂屋内,新郎用盘子端起粮食喂马,并绕火塘三圈走出门外上马。
略走一程,新郎把马交与“措说”转身而回。
彝族规矩,新郎不直接去接亲。
快到女方家的大门口,新娘女伴(彝语叫“阿谋措”)站立两旁用盆端着洁净的水,手执青竹叶蘸起盆中水洒向接亲人员,表示接风洗尘(彝语叫“措说低”)。
第34卷第2期 2021年01月Vol.34 No.2January 2021艺术科技彝族祭山神仪式文化内涵探索——以贵州盘州坪地乡莫西里村为中心吴燕艳(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莫西里村位于贵州盘州市坪地乡,以彝族为主,当地人信奉世间万物都有神灵,整个“毕摩”祭祀文化都是围绕神进行的。
本文以最典型的祭山神仪式为个案,通过祭山神仪式解读地方逻辑,揭露社会秩序化与文化内涵之间的关联,有利于当地人与自然相处,使社会秩序化,使当地得到文明和谐发展。
关键词:彝族;万物有灵;祭山神仪式;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2-0197-021 关于万物有灵观万物有灵论是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文中提出的观点,由于他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此书对人类进化历程进行了追溯,叙写了原始人类怎样使用理性的思维解读他们未知的自然和人类事物,展示了作者关于原始与现代生活的中心思想——“野蛮和文明作为一种类型的低级和高级阶段是互相联系的”。
实际上,世间万物有灵这一说法,来自拉丁语词根“animi”,大概意思是世界上存在的事物和自然界的神秘属性,实际上指所谓的“神灵”。
至今人们对神灵依旧处于一种无法言说的状态,简而言之,人的感觉是无法感知的。
然而,泰勒认为,对于那些信仰原始宗教的人来讲,更重要的是无法感知的神灵,而不是直接感知。
万物有灵论这一概念,最初是斯塔尔(Stahl)提出的教义之一,其原理是生命与灵魂的同一,实质上是古典理论的发展与复活。
在撰写《原始文化》时,泰勒作了四项准备工作。
一是以文化为研究对象,在给文化下定义的同时,提出了两个法则;二是创立了遗留法,用于文化研究的方法;三是对宗教、语言等文化具体形态作了一些研究;四是在第三个准备工作过程中发现宗教观念的起源民族,以此深入挖掘研究,最终提出了万物有灵论的观点。
他认为“事实上,万物有灵论是宗教哲学的基础,从野蛮人到文明人来说都是如此”[1]。
黔西北板底彝族“撮泰吉”仪式音乐叙事作者:马兰舒然来源:《艺术评鉴》2024年第05期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5-0007-06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摘要】“撮泰吉”是活态流传于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的一种民间祭祀活动,是反映彝族先民生活生产的原始仪式剧,其亦属于“傩”分支,是傩祭向傩戏的初步过渡,也是民间最原始古朴的傩戏雏形。
本文以“撮泰吉”仪式中的音乐为切入点,对仪式议程、古朴的唱腔风格、神秘的祭词文化展开论述,剖析“撮泰吉”仪式音乐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
【关键词】撮泰吉彝族仪式音乐文化释义基金项目:本文为2023年贵州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项目名称:假面真情:彝族“撮泰吉”仪式音乐的田野考察与研究,项目编号:202314223032;本文为贵州省202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项目名称:贵州多民族傩乐文化交融共生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1GZQN20;本文为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项目名称:交融与共生:多民族傩乐文化的“中华性”研究,项目编号:22CD170。
贵州,位于我国西南一隅,高山环抱,丛林众多,环境封闭,这为保存民间文化资源提供了天然屏障。
同时,这里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各种信仰相互并存,是傩文化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
一、巫、傩与“撮泰吉”(一)释“巫”“巫”一词最初出现在商代甲骨文中,“巫”在古代社会解释为能用舞蹈侍候神灵使其降临的人。
东汉的许慎在其著作《说文解字》中提到:“巫,祝也。
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
”①意为巫乃祈求神辟邪纳福的人。
马林诺夫斯基曾说:“巫术永远没有‘起源’,永远不是发明、编造的。
一切巫术简单地说都是‘存在’,古已有之的存在。
”②例如,在河南賈湖遗址墓葬中挖出的许多宗教器具里,有骨笛以及用来占卜的龟甲,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又如,在湖南沅水中发现的大型祭祀场,据考古专家验证,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
风情傣乡神秘龙潭◆地理环境龙潭乡因地下泉涌出形成天然龙潭湖而得名,乡机关驻地位居历史悠久的禄顺“土司”地, 成立于1988年12月,居住着彝、傣、苗、哈尼等7种少数民族,1993年改设为龙潭彝族傣族乡,1995年被列为全省506个扶贫攻坚乡之一。
龙潭乡位于思茅区西南部,距离思茅城区60公里,东南与六顺乡相连,西与思茅港镇接壤,北与景谷县、云仙乡隔江相望。
全乡总面积325.65平方公里,辖龙潭、麻栗坪等6个村委会,54个村民小组,龙潭乡2011年末共有2665户、10886人,有耕地23852.3亩,人均耕地面积2.9亩。
全乡大部份属喀斯特地貌,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最高海拨2143米,最低海拨665米,气候温度适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境内有较好的自然景观“龙潭湖”及丰富的森林植被,森林面积11933.7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6.1%。
“十一五”期间,龙潭乡党委、政府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优势产业培植力度,强化扶贫攻坚力度,社会事业稳步推进,全乡的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有效改善。
2011年共完成生产总值8190万元,完成财政收入3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40元,粮豆总产500.6万公斤。
◆神奇“峦龙”龙潭的风景美不胜收,最美要数龙潭湖了。
龙潭湖水面280亩,最深28米,环湖路长3.14公里。
湖面碧水荡漾、白鹭起落、鱼儿成群,湖南面陡崖峭壁,三面森林环绕其边,林翠山青,有成林的松柏、相思豆,林中幽静怡美,鸟唱蝉鸣,一幅优美独特的自然景观。
这里还流传着一个神奇而美丽的神话故事。
相传在2500年前,生活着一支人口不过百的“蛮夷”部落人群,他们以采摘野果和狩猎为生,本来过着无忧无虑、平静和谐的生活。
后来他们开始捕杀会发出闪亮光芒又能散发出奇特香味的五彩斑斓花麂子,抓获后煮了吃。
渐渐地,他们不但找不到花麂子的踪影,可采的野果也越来越少。
在一天雷电交加、狂风骤雨的傍晚,出现了一只红麂子,他们想把它捕杀后煮了吃,红麂子流着眼泪跪在地上哀求族人不要伤害它,一个叫小全特的男孩和他善良的母亲哀求族人们放了红麂子,但早已眼红的人们还是把他捕了吃。
黔西县太来乡乡情、教情简介一、乡镇概况太来彝族苗族乡地处黔西县东部边陲的野济河畔,与金沙、修文、息烽三县隔河相望,古有“鸡鸣三县”之称(原金沙属黔西),县内与素朴镇、协和乡、花溪乡、中坪镇毗邻。
是古水西通往修文由此经过的驿站,故现在的太来街原名“店子场”。
太来乡,在清代属崇善里六甲,修有营垒,民国初属东一区。
1932年建镇,由于火灾频繁,为讨吉利,便按祸去福来即“否极泰来”之意取名“泰来”,后因“泰”字过繁,演化为今“太来”。
1991年撤区并乡时,将当时属协和区下半区的太来、沙寨、长槽、箐口四个小乡并为现在的太来乡。
当时太来乡内人口中主体少数民族彝族和苗族占总人口的33.7%,故定名为“太来彝族苗族乡”。
太来乡是黔西县最边远的少数民族乡镇之一,2001年素太路修通后,乡政府驻地太来街距黔西县城45公里,距省城贵阳92公里。
2002年被列为全省100个一类贫困乡之一,2006年为省委石宗源书记扶贫开发联系点。
全乡总面积100.3平方公里,有耕地24492亩,其中,水田2648亩,旱地21842亩。
辖13个行政村,184个村民组,1个居委会,总人口31174人。
平均海拔960米。
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马铃薯及各种豆类,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辣椒等。
初步探测煤炭资源储量达3.85亿吨以上。
有“巨狮啸天”、“姊妹峰”等奇景;有黔西县古代十二座古城池遗址(法地保城和普城);还有“佛爷挂珠,仙女晒裙”等“八大景观”。
2010年,生产总值29414万元,财政收入1122万元,农民纯收入3173.00元。
二、经济发展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在省、地、县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帮扶支持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扣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和黔西县“四大战略”,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各项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
共新修维修通村、通组路46条196.8公里。
硬化院坝及户间便道65830平方米。
关于彝族家乡的文案短句
1. 彝族家乡,千年历史浸润的宝藏之地。
2. 在彝族家乡,文化底蕴和风景绝美交相辉映。
3. 彝族家乡是崇尚自然、守望传统的美丽乡村。
4. 彝族家乡的人民热情好客,让你感受到家的温暖。
5. 漫步在彝族家乡的田野里,尽享宁静与自由。
6. 彝族的节日和传统习俗在家乡中沉淀得更加浓厚。
7. 在彝族家乡,你能品味到最地道的彝族美食。
8. 彝族家乡的山水如画,让你忘却尘世的烦忧。
9. 彝族家乡的歌舞独特动人,传承着浓厚的艺术基因。
10. 彝族家乡是多元文化的交融之地,让你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11. 彝族家乡的民居建筑风格独特,展示了彝族人民的智慧与艺术天赋。
12. 彝族家乡充满神秘的民间传说和故事,让你体验到神奇与惊喜。
13. 彝族的传统手工艺品在家乡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品味与收藏。
攀枝花的风土人情
攀枝花是四川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川南地区,拥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下面是攀枝花的一些风土人情:
彝族文化:彝族是攀枝花的主要民族之一,拥有着独特的语言、宗教和文化传统。
当地的饮食、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都带有浓郁的彝族特色。
攀枝花大佛寺:攀枝花大佛寺是当地的著名寺庙,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攀枝花旅游景点推荐
攀枝花是一个拥有独特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地方,下面是攀枝花的几个著名景点:
峨眉山:它是攀枝花的著名景点之一,是中国最著名的佛教胜地之一,以其奇峰异石、秀丽山水而著名。
攀枝花市博物馆:它是攀枝花的著名景点之一,是当地的重要文化遗产,展示了攀枝花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攀枝花天生桥:它是攀枝花的著名景点之一,是中国最大的天然石桥之一,以其壮观的自然景观和奇特的地质景观而著名。
峨眉山大佛:它是攀枝花的著名景点之一,是中国最大的石刻造像之一,以其宏伟的佛像和独特的文化价值而著名。
攀枝花旅游注意事项
攀枝花的气候多变,建议游客根据当地气温和天气情况携带适当的衣物和防晒用品;
在旅游过程中,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不随意破坏文物古迹;
在旅游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环境,不随意乱扔垃圾;
攀枝花的美食口味独特,游客可以适当尝试,但要注意卫生和饮食安全;
攀枝花是一个旅游城市,游客要注意防范旅游诈骗和其他安全问题。
金坡苗族彝族满族乡乡情简介金坡苗族彝族满族乡地处中国百里杜鹃森林公园“中心林区”。
东与仁和乡连线,南与黔西县洪水乡相接,西与黔西县红林乡毗邻,北与大水乡、普底乡接壤。
古驿道纵横乡里,野普公路穿乡而过,交通较为便利,素有“黔之腹,方之喉”之称。
全乡总面积72.69平方公里,耕地19261.5亩,辖10个行政村,92个村民组,一个居委会,总人口20559人(其中:非农人口278人),总户数5807户(非农户数197户),少数民族人口12563人,占总人数的67.18%,是苗、彝、满、汉等民族杂居之地。
境内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差在1246至1821米之间,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主要地质结构属石灰岩侵蚀山原地貌,无霜期258天,年降雨量1060毫升,年平均日照1100小时,年平均气温170C。
全乡气候温和,自然资源丰富。
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马铃薯、小麦、大豆;主要经济作物有生漆、烤烟、油菜、茶叶、辣椒;主要野生植物有猕猴桃、天麻、竹笋、香菇、杜仲、苦丁茶等。
乡内有森林总面积44000余亩,其中宜牧草山草场2100余亩,林地27178余亩,杜鹃小乔木11500余亩,林草覆盖率为37.65%。
全乡地域均系附廓水库的积雨区,地下蕴藏有煤、铁、磷、硅等矿产资源,其中煤炭资源极为丰富,勘查地表储量为7.5亿吨,均为优质无烟煤,目前在全乡境内整合后的15万吨以上矿井有10对,设计年生产能力达170余万吨,是黔西火电厂供煤的主要乡之一。
金坡乡素有“煤郎伴花仙”、“煤乡花海”之称,旅游资源丰富,杜鹃花品种繁多,花开时节争奇斗艳,是中国百里杜鹃森林公园的主要旅游景区;喀斯特溶洞发育完善,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居住在金坡乡的苗、彝、满等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民情,流传着许多美丽的民间传说,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黔西老八景的“源水三涨”、“一间轰雷”,就在金坡乡与洪水、红林两乡的交界处。
一个彝族乡的“老有所为”屏边彝族乡属于彝、苗等民族散杂居的民族乡,地处小凉山东部边缘结合部,位于四川省屏山县西部,属高寒山区。
全乡辖7个行政村63个村民小组,现有2058户8348人,其中有彝族村民小组25个805户4091人,占全乡总人口的49%。
屏边彝族乡结合本地区、本民族的特点,对彝族退休干部的任用和维护老年人权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扶持建立乡老年协会和村老年分会,形成组织,让退职的乡村民族干部老有所为。
2003年3月,屏边彝族乡成立老年协会,随后屏边、麻柳、街基等村成立了老年分会。
乡老年协会组织老人讨论制定了《屏山彝族乡老年协会章程》、《老年协会、分会负责人职责》、《老年协会、分会成员职责》、《老年人活动制度》、《老年活动中心(室)财产保管制度》等规章制度。
老年协会班子成员大多为长期在乡村当过干部、在民间有很高威望的退职干部担任,他们素质高,责任心强,使老年协会组织管理规范,各项工作有章可循,高效运行,深受老年人的信赖和拥戴。
吸收彝族老年“勒估”(民间纠纷调解人)参加乡纠纷调解委员会,积极配合乡政府,化解纠纷,促进社区安定。
屏边彝族乡地处屏山、雷波、马边三县交界处,纠纷多发,纠纷主要发生于修建电站产生的劳务纠纷。
本地彝族劳工80~100元一天,施工单位因拖欠民工工资而产生纠纷,如不及时解决,容易引发突发的群体事件。
乡里已经形成了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从村民委员会到乡政府、乡综合治理办公室、乡纠纷调解委员会,都在调解纠纷方面齐抓共管,互相配合。
根据彝族文化中有“勒估”调解纠纷的传统,多调解委员会注意吸收彝族权威――“勒估”参加调解纠纷,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
屏边彝族乡机关退休干部、原屏边彝族乡副乡长、四川省第六届人大代表、乡老年协会会长就是当地著名的“勒估”,他多次参加纠纷调解工作。
据他讲:发生纠纷后,纠纷双方当事人暂不碰面,待“勒估”了解纠纷产生的缘由和双方解决纠纷的意愿之后,再召开纠纷双方参加的座谈会,依照国家法律和彝族习惯法进行调解。
坪地彝族乡概况
坪地彝族乡位于盘县北面,距离红果县城75千米,六盘水91千米,与洒基镇、松河乡、四格乡及水城县的云盘乡、云南省宣威市田坝镇毗邻。
地处东经204030'至104038',北纬26005/至26009'之间,最高海拔2860米,乡政府驻地海拔2050米,年平均气温11.7℃,无霜期260天,年降雨量在1200米左右,适宜种植玉米、马铃薯和荞等农作物。
全乡国土面积152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积0.8亩,全乡森林覆盖率达50%。
全乡共辖15个行政村、176个村民组,10082户、35569人。
境内居住着彝、白、回、苗、水等11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10910人,占总人口的30.8%,其中彝族人口最多,共有8059人,主体民族是汉族。
2014年,全乡社会总产值2.4亿元,财政总收入40511802元;农民人均收入5470元;人均粮食产量381公斤。
辖区内,交通便利,水红铁路,水盘高速公路、212省道均由北向南贯通穿过,近年来,随着乌蒙大草原旅游景区的开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坪地乡广大彝族同胞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特有的习俗和风情,彝族婚嫁习俗和毕摩祭祀文化已经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同胞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
坪地乡境内有海拔较高的乌蒙大草原
草原省级风景名胜区,风景区内有全省海拔最高能容135万立方的长海子水库。
盘县坪地乡雨格村集体经济孵化园
1、停车场、村委活动室服务阵地,需征地面积18.5亩。
征地费约53万元;
2、需搬迁房屋3栋,面积1600平方米,搬迁费用约240万元。
3、资金筹措方式:采取BT融资模式招商引资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