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山上三座碑(发于《美文》)
- 格式:doc
- 大小:6.44 KB
- 文档页数:3
宣威虎头山红军烈士纪念碑
无
【期刊名称】《云南社会科学》
【年(卷),期】1984(000)004
【摘要】1936年3月23日,由贺龙、任弼时等同志率领的红二、六军团长征来到宣威的虎头山,进行了一次战斗。
在战斗中,红二军团三百余位指战员壮烈牺牲。
图为1979年落成的虎头山战斗纪念碑。
1936年3月23日,由贺龙、任弼时等同志率领的红二、六军团长征来到宣威的虎头山,进行了一次战斗。
在战斗中,红二军团三百余位指战员壮烈牺牲。
图为1979年落成的虎头山战斗纪念碑。
宣威虎头山红军烈士纪念碑
【总页数】1页(P115-115)
【作者】无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红军长征宣威虎头山战斗精神的几点启示 [J], 吕凤
2.演红军学红军做红军传人——武警一支队借参加电视连续剧《雄关漫道》拍摄践行红军精神 [J], 陶永安;李世伦;班容新
3.红军长征宣威虎头山战斗精神的几点启示 [J], 吕凤
4.宣威市大力发展宣威火腿及生猪产业创建"一县一业"示范县 [J], 朱蓉;缪祥虎
5.革命活动旧址纪念馆园的开放性探究
——以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为例 [J], 杨倩倩;陈娟秀;邵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东济南虎头山道观的神秘石像*导读:神秘的老虎洞石像洞内石壁上的石像在山东济南长清区马山镇的虎头山上,新近发现了一处道教遗址。
这里,不仅保留了一座钟亭,还发*神秘的老虎洞石像洞内石壁上的石像在山东济南长清区马山镇的虎头山上,新近发现了一处道教遗址。
这里,不仅保留了一座钟亭,还发现了一些刻在石洞内的石像。
这些石像千姿百态、造型各异,且生活气息浓郁,极具特色。
但这些石像到底是由什么人建造?石像所表现的内容是什么?目前人们却无法解开。
*虎头山上原来有道观近日,我们沿着长清区马山镇南宓村的乡间小路向虎头山进发。
沿途都是庄稼地,地里的庄稼除了几小片红薯外大都收割完毕,路边还有几株细细的高粱在秋风中摇曳。
上山的路不太好走,因为不太清楚老虎洞的确切方位,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我们小心翼翼地拨开荆棘,踩着杂草攀爬了半个多小时后,才到达山顶。
来到山顶,眼前豁然开朗,山顶上有一块面积很大的空地,且地势相对平坦。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杂草丛中的一座亭子,这是一座完全由石头砌成的亭子,有三四米高,四根石柱支撑着一个石质屋顶,屋顶为四角斜檐结构,前后两面屋顶为整体石质屋瓦,屋脊上雕有祥云图案,屋脊两端各雕有一鸱吻。
当地的向导告诉我们,这是个钟楼,原来有一个很大的铁钟挂在里面,后来铁钟在大炼钢铁的年代被回炉炼了钢。
钟楼的出现,意味着这里原本该有庙宇或道观。
细问之下,向导告诉我们,这里的确有一个道观。
70多岁的李善清老人还记得有关这座道观的一些情况,但是这座道观到底是建于什么年代,就不得而知了。
李善清老人说,在他的印象中,这座道观的面积很大,道观内有玉皇殿、圣母殿,原来香火挺旺盛,后来历经战乱渐渐衰败,规模也越来越小。
解放前道观里还有四五间房子,两三个道士,几十亩的山地做庙产,山上有石碾子、牛栏和猪圈,道士们还雇着村里人给种地、喂牲口。
解放初期,附近的群众蜂拥上山,先拉倒神像后推庙,拆毁了道观里的神像,将里面的道士赶走了。
李善清老人指着石梁上的一个石坑对我们说,看,这个石坑就是当年道士们舂米用的石臼。
虎头山舞钢革命烈士陵园作文你知道虎头山舞钢革命烈士陵园不?那可是个特别的地方,充满了故事和庄严肃穆的气息。
走进虎头山革命烈士陵园,就像走进了一段沉甸甸的历史。
那大门,就像是时光的入口,一跨进去,外面的喧嚣一下子就被隔绝开来了。
周围的树木郁郁葱葱的,像是一群忠诚的卫士,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安息着英雄的土地。
沿着小路慢慢走,脚下的石板路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往昔的岁月。
路边的草丛里偶尔有几朵小花探出头来,虽然它们很美丽,但在这里,却不会让人觉得过于欢快,反而有一种凝重的美,就好像它们也知道这里安息着伟大的灵魂,所以也收起了那份张扬。
再往前走,就能看到一座座墓碑整齐地排列着。
每一座墓碑都像是一本书,上面刻着烈士的名字、事迹,虽然只是简单的文字,但是背后却是波澜壮阔的一生啊。
我在这些墓碑前慢慢地走着,眼睛扫过那些名字,心里就在想,这些人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挥洒热血,他们有的可能还很年轻,和我现在一般大的时候,就已经勇敢地投身到战斗中去了。
他们那时候面对的是枪林弹雨,是生死的考验,可他们没有退缩。
我停在一座墓碑前,蹲下来仔细看上面的字。
这位烈士牺牲的时候才二十多岁,正是大好年华啊。
我就忍不住想,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想什么呢?是家乡的父母?还是对胜利的渴望?也许都有吧。
我感觉自己好像能看到他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样子,眼神坚定,毫不畏惧。
陵园里还有一个纪念塔,高高地耸立着。
那塔就像是一座灯塔,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象征着烈士们的精神永远照耀着我们。
我站在纪念塔下,仰望着它,觉得自己特别渺小。
这塔承载着太多的东西,是烈士们的希望,也是我们这些后人敬仰的寄托。
在这里,没有嘻嘻哈哈的打闹声,大家都很安静,仿佛怕打扰到这些英雄们的安息。
我也不自觉地放轻了脚步,压低了声音。
这里的安静不是那种让人害怕的安静,而是一种让人沉思、让人内心充满敬意的安静。
从虎头山革命烈士陵园出来后,我心里一直不能平静。
那些烈士们的形象一直在我脑海里晃悠。
我就想啊,我们现在的生活这么美好,可都是这些英雄们用生命换来的。
舞钢虎头山革命烈士陵园讲解《舞钢虎头山革命烈士陵园讲解篇一》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到了舞钢虎头山革命烈士陵园。
这地方啊,可有着沉甸甸的历史和数不清的故事呢。
一走进这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排排整齐的墓碑,就像一个个沉默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土地的记忆。
我站在这儿,心里就莫名地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就好像周围的空气都变得凝重起来,“嘘——”,仿佛在提醒着我,这里是英灵安息的地方,得敬重着点。
你们知道吗?当年在虎头山这儿,那可是发生过激烈的战斗。
我听说啊,战士们就像一群英勇无畏的猛虎,扑向敌人。
子弹在耳边呼啸而过,就像一群发了疯的马蜂。
那时候的条件可艰苦了,也许战士们连顿饱饭都吃不上,但是他们却有着钢铁般的意志。
我想啊,他们在战场上的时候,心里想的可能就是保卫家园,保护身后的父老乡亲吧。
我就给你们讲个故事吧,这故事呢,也许有点虚构,但我觉得肯定有类似的情况发生过。
有个小战士,年龄可能和咱们现在有些中学生差不多大。
他跟着部队来到虎头山作战,家里人都特别担心他。
可是这个小战士啊,特别勇敢。
在战斗中,他的战友受伤了,他就毫不犹豫地冲上去,用自己瘦小的身体去掩护战友。
敌人的炮火就在他身边炸开,他当时可能害怕极了,但是他咬着牙,就是不退缩。
最后啊,小战士壮烈牺牲了。
他的家人永远地失去了他,但是他却成为了这片土地的英雄。
站在这儿,我有时候会想,我们现在的生活这么美好,有手机、有网络、有各种好吃的好玩的。
可是这一切是怎么来的呢?还不都是这些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吗?咱们有时候还抱怨这抱怨那的,和他们比起来,我们是不是太不知足了?我看着这些墓碑,就感觉它们好像在对我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在想,如果能和这些英雄们对话,他们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是希望我们好好学习,建设祖国?还是希望我们不要忘记他们曾经的付出呢?我觉得都有吧。
这虎头山革命烈士陵园啊,就像一本活着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英雄的事迹。
咱们今天来这儿,不只是来参观的,更是来接受教育的。
美丽的虎头山作文500字☆ 第1篇:虎头山,这个名字听起来就让人觉得威风凛凛的。
小时候听爷爷说,这座山是因为山顶的一块巨石像极了老虎的脑袋而得名的。
每到周末或者假期,我最期待的就是跟家人一起去爬虎头山,那时候心里想着的都是能快点到达山顶,看看那传说中的“虎头”。
一踏上登山的小径,两边的树木就热情地向我们招手,偶尔还能听到树叶间传来的鸟鸣声,清脆悦耳。
山脚下,小溪潺潺流过,水声与脚步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大自然为我们准备的欢迎曲。
走着走着,空气渐渐变得清新起来,呼吸也跟着舒畅了许多。
记得有一次,我和爸爸比赛谁先到达半山腰的小亭子。
一路上,我俩你追我赶,连平时最爱吃的零食都顾不上吃。
到了小亭子,我俩气喘吁吁地坐下,看着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还有那一片片翠绿的树林,感觉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
爸爸还给我讲了很多关于虎头山的故事,什么古代的英雄豪杰,还有那些流传已久的民间传说,听得我入迷极了。
继续往上爬,路越来越陡峭,脚下的石头也开始变得滑溜溜的。
不过,这并没有减少我们的兴致,反而激起了更大的挑战欲望。
终于,当我们站在虎头山的顶峰,那一刻的感觉真是太美妙了。
四周的景色尽收眼底,远处的城市像是玩具模型一样小巧,蓝天白云之下,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美好。
下山的时候,太阳已经悄悄地躲到了山的那一边,天边泛起了温柔的橙红色。
走在回家的路上,回想起今天的经历,心里暖洋洋的。
虎头山不仅是一座山,它更像是一个老朋友,每次见到都会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和感动。
现在长大了,虽然去的次数少了,但每当回想起虎头山的那些日子,心中总是充满了温暖和力量。
☆ 第2篇:小时候,我跟爷爷奶奶住在乡下,那里有个远近闻名的地方叫虎头山。
虎头山并不高,却因为山顶形状酷似一只蹲坐的老虎而得名。
每当夕阳西下,晚霞映照在山头,那座“老虎”就像活了一样,威风凛凛地守望着整个村庄。
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是暑假我和几个小伙伴决定去虎头山探险。
那天早上,太阳刚刚露出笑脸,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出发了。
登虎头山烈士陵园
周六上午,阳光明媚,淋浴着暖暖的春光,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登上了虎头山,去烈士陵园瞻仰长眠在此的革命烈士们。
为了方便人们登山,山路上已修了台阶,一阶阶在崎岖的山路上延伸着,路面时而平缓,时而陡峭,路两边,时而有怪石突出,像马上要滚下来;时而有树枝伸出,挡住了一些路。
一会儿,我就累得满头大汗,腿也有些痛,我有些不想上了,妈妈在一旁说:“做什么事都要努力坚持,争取干好。
”在爸爸妈妈的鼓励下,我继续向上攀登着。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攀登,我们终于登到了山顶的烈士陵园。
烈士陵园前面有一块黑色大石碑,上面写着:虎头山烈士陵园。
再往前走,我看到一个广场里,矗立着一座革命烈士英勇作战的雕像,只见一名战士吹着冲锋号,他后面有一名战士拿枪朝天,还有一名战士扛着步枪紧随其后,他们好像在全力向着冲锋着,下面写着新四军革命烈士纪念碑几个大字。
这个石碑的后面雕刻着碑文,主要写战争发生在一九四四年,日寇进攻中国,企图侵犯占领河南,第一次侵略失败,第二次为报复新四军,上虎头山与新四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新四军派出了一个营的兵力,经过三天两夜,终于把日寇打退,我方牺牲了27名战士,他们长眠在虎头山上。
纪
念碑后面是一座座圆形的坟墓,墓碑上有的刻有名字,有的是无名烈士,这是舞钢人民为了纪念他们的英勇事迹而修建的。
看着这些墓碑,我的心中不能平静。
在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们,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我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长大了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三年五班郭林源)。
语文作文游舞钢的虎头山哎呀,今天真是个好日子!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游舞钢的虎头山玩儿。
这个地方可真是美得不得了,简直就是人间仙境!我们早上七点就起床了,因为听说虎头山的日出可是一绝,一定要早起才能看得到。
七点半,我们就来到了虎头山脚下。
哇塞,这里的空气真是清新啊!我感觉自己的肺都快要被洗刷干净了。
我们沿着山路一路向上攀登,虽然有点累,但是心情却格外愉快。
走着走着,我们突然发现了一个瀑布。
这个瀑布可真是壮观啊!水从高高的山崖上倾泻而下,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帘。
阳光透过水帘洒在水面上,形成了一道道美丽的彩虹。
我们纷纷拿出手机拍起了照片,想要把这美好的瞬间留住。
继续往上走,我们来到了一个叫做“仙人桥”的地方。
这座桥横跨在两座山峰之间,看起来就像是一条巨龙躺在山谷之中。
我们小心翼翼地走过这座桥,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刺激。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虎头山的最高峰。
这里有一个观景台,可以俯瞰整个舞钢市的美景。
站在观景台上,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云端之上,整个人都飘飘欲仙。
我们还在这里拍了很多合影,留下了这段难忘的回忆。
下了山之后,我们来到了一家当地的农家乐。
这里的菜肴可真是美味至极!尤其是那道叫做“红烧肉”的菜品,简直就是人间美味!我们大快朵颐,吃得不亦乐乎。
晚上,我们在山上露营。
我们生起了篝火,围在一起唱歌跳舞。
欢声笑语传遍了整个山谷,仿佛连星星都被我们的快乐感染了。
我们还一起数星星,许下了一个个美好的愿望。
这次游舞钢的虎头山之旅让我收获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我觉得,旅行不仅仅是为了看风景,更是为了让自己的心情得到放松和愉悦。
希望以后还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让我们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吧!。
昔阳县大寨虎头山作文【篇一:山西昔阳大寨村游记】山西昔阳大寨村游记曾经是中国农业高高飘扬的一面红旗的大寨,在经历了40多年的风风雨雨后怎样了呢?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进程中,大寨人又有哪些新举措?2006年五一节夕,笔者夫妇自费到大寨参观,亲眼目睹了现在的一切。
深深感到:大寨,不愧是新农村的典范。
心中永恒的红旗对于我们这一代中老年人来说,大寨的确是心中永恒的红旗,能到大寨看一眼,是我一生中的梦想。
趁到山西太原的机会,笔者夫妇专程乘坐长途班车来到这曾经魂牵梦萦的地方。
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阳县城东南5公里处,距太原168公里,是地处太行山腹地的一个小山村。
大寨并不大,现在也只有百余户人家500多口人。
解放前,这里穷山恶水,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
解放后,当地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以陈永贵等为带头的大寨人决心改变落后的面貌,敢于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了层层梯田,并通过艰巨劳动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
1964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而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大寨这个不到2平方公里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就成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瞩目的地方,成了中国农业的圣地,吸引了1000余万人次慕名来参观、学习,取经者从全国的四面八方汇聚于虎头山。
许多国家领导人,乃至一些来华访问的外国首脑、政要,也抑制止不住内心的激动,千里迢迢地到这个小山村里领略一番中国农民的智慧和力量。
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恰恰在大寨人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了大寨精神的历史见证。
整洁美丽的山村如今的大寨是什么样子了呢?我们从太原花31元乘长途客车到昔阳县城后,再租了一辆面包车,沿着一条平坦宽阔的柏油马路向南行驶不到10分钟的工夫,就经过寨前一条街。
这条笔直的通行大道,新房林立,商品琳琅满目,大寨旅行社楼房高高屹立,釉砖贴面的四层大楼门前,“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的牌子尤为耀眼夺目。
游舞钢虎头山作文武刚虎头山简介虎头山,嘿,大家听说过吗?这可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哦!首先,得说说这个山的名字,听起来就像是一位威武的老虎,仿佛在说:“来吧,勇敢的探险者,我在这里等你!”而且这个山的形状,真的像一只巨大的老虎,爪子张开,准备扑向大地,真是酷毙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虎头山可不单单是个山,它还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简直就是个宝藏呢。
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们去爬虎头山,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还满怀信心,觉得这不过是小菜一碟。
结果一上山,我的腿就开始发软,心里不停地喊着:“这条路怎么这么难走啊!”不过,沿途的风景真是美得让人惊叹,满山的树木绿得让人眼前一亮,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对我们微笑。
我们一边喘着气,一边开玩笑:“这就是传说中的‘一步三喘’吗?”真的是边爬边笑,越往上走,心情就越好,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走到半山腰的时候,突然遇到一个小休息区,哇!那里有个卖饮料的小摊,我简直像发现了新大陆,二话不说就冲了过去,买了瓶冰镇的饮料,那个冰凉的感觉,简直像天上掉下来的仙女,舒服得不得了!我们围坐在一起,聊着天,偶尔有几只小鸟飞过,啾啾叫着,像是在给我们打气。
朋友们都说:“这才是生活啊,真是‘小憩一下,重新出发’!”大家的笑声在山间回荡,感觉连山都在跟着我们一起乐。
继续往上走,山路开始变得陡峭,但这也没能挡住我们的热情。
每走一步,都像是在和老虎搏斗,心里不禁想着:“我能行!我绝对能征服你!”最后终于登顶了,哇塞,那里的风景真是美得让人心醉,俯瞰着下面的世界,简直像是站在云端,所有的疲惫瞬间烟消云散。
阳光洒在脸上,感觉自己就是个超级英雄,忍不住大喊:“我来啦,虎头山,我是你的主人!”在山顶上,我们还拍了好多照片,摆了各种搞笑的姿势,有的朋友还调侃说:“我们这是在演‘山顶的愤怒小鸟’吗?”哈哈,笑得肚子都快疼了。
然后大家坐下来,享受这份宁静,聊聊梦想、聊聊未来,感觉彼此的心更近了。
其实,这趟旅行的意义,不光在于爬山,更在于那些欢声笑语、友谊的碰撞,让我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人。
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部分历史遗迹情况简介【项目完成人】:张颖妹【指导教师】:艾有山【摘要】:云龙是滇西古县之一,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
本文就大理州云龙县历史遗迹诺邓古镇、虎头山古建筑群、大慈寺火葬墓群、白衣阁和飞龙桥望江楼等进行简要介绍,试图以此让读者能对云龙历史文化遗迹有管窥之识。
【关键词】:云龙县历史遗迹情况简介云龙是滇西古县之一,曾为南方丝绸之路博南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部,东连洱源、漾濞,南邻永平、保山,西靠怒江,北接兰坪,总面积4400.95平方公里,辖7乡4镇(含两个民族乡),共有87个行政村(含一个社区)。
全县总人口20.6万人,有白、汉、彝、傈僳、阿昌、回、傣等20多种民族。
云龙历史悠久,山川雄奇秀丽,民族文化底蕴深厚。
千年白族古村诺邓被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天池景区、下澡塘温泉已被列入《三江并流风景区景点名录》;全县有数百座各具特色的桥梁,享有“桥梁博物馆”的美誉;民族戏剧“吹吹腔”、民族舞蹈“耳子歌”古朴奔放,别具一格。
“耳子歌” 舞蹈曾应邀赴日本表演。
云龙是一块待开发的观光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生态旅游的宝地。
下面我就云龙部分历史遗迹作一简要介绍。
一、诺邓古镇位于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的诺邓是一个隐没在群山中的千年古镇,唐人樊绰公元863年在《蛮书》中写道:“剑川有细诺邓井”而“细”在白族话里就是“新”的意思,由此推断,诺邓村名至少存在约1200年了。
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王朝,“诺邓”这个名称一直延续至今。
诺邓是一个因盐业而发展起来的聚落,长期以煮盐为生,曾一度是滇西地区的经济重镇。
诺邓明、清两朝文风蔚然,人才辈出。
诺邓村的科举,有二人考中进士,举人、贡生和秀才则不胜枚举,目前仅从几户诺邓人家族谱上查实的贡生就有40余名,秀才则有200多人。
如村中有一杨姓人家号称“贡爷院”,世代均有贡生出生。
清代康乾年间,诺邓村举人黄桂是声噪一时的文化名人,被誉为“滇中一儒杰”。
举凡四十岁以上的中国人,大约很少有不知道虎头山的。
从1964年“农业学大寨”运动开始,到“文革”结束,大寨这个太行山上的小山村红透了中国的大半个天空。
大寨展览馆陈列的资料显示,从1964年到1978年,全国各地到大寨参观的有九百六十多万人次,平均每年有六十多万。
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接待十万多参观者。
而主要参观点便是这座并不算大的虎头山。
从1963年到1979年,先后有一百三十四个国家的两千二百多批共两万五千多外宾访问过大寨, 虎头山上平均不到三天便有一场外事活动。
而党和国家领导人登虎头山就更频繁了,不必细数。
其时虎头山的名气压倒五岳,盖过匡庐,几乎成了中国第一山。
几十载风云聚散,尘埃落定,而今的虎头山恢复了自然形态。
大寨人在山上栽花种树,修亭立碑,开辟了森林公园。
优美的自然景色加上显赫的历史名声,虎头山成了一方旅游胜地。
在虎头山的各个景点中,最引人思索的,是三座纪念碑,或说是三座墓碑。
第一座是陈永贵的墓碑。
陈永贵墓建在虎头山的半坡上,据说这是老陈生前自己选定的地方。
墓堆座南向北,用十分齐整的青石块砌成,靠山的半面,又用挡墙护起来,整个墓便如同一把太师椅的形状。
大寨人说,老陈生前没有休息,现在让他好好歇着吧。
墓前是一座汉白玉墓碑,上面刻着华国锋所题“陈永贵同志永垂不朽”。
由墓碑向下,顺山坡修了二百二十八级青石台阶。
其中两组分别为七十二级和三十八级,标志着陈永贵的享年和党龄,最下端的一组八级,标志陈永贵在北京工作八年。
台阶前面,是陈永贵的巨型花岗岩雕像,再前面就是大寨展览馆。
我最近一次登上虎头山是在五月的一个傍晚。
站在陈永贵墓前望出去,脚下是大寨村,炊烟袅袅,安详宁静;再远处是昔阳县城,各色建筑鳞次栉比;更远处是蜿蜒环抱的山脉,把天地连在了一起。
墓的四周新绿遍地,青松翠柏中,间或又挺出几枝桃花,红得使人不忍离去。
老陈在这里安息得很好。
陈永贵一介贫民,赤手空拳起于陇亩之中,几十年奋斗,将太行山上的一个小穷山村推为全国学习的榜样。
自己则两手老茧一块白毛巾,从容不迫地步入京城,做了十几亿人的副总理。
其功过是非已有定论,不必赘述。
然其1986年3月在京城病逝,不入八宝山而返回虎头山,实在是最好的选择。
大寨是陈永贵的根,陈永贵是大寨的魂。
有了陈永贵的墓,虎头山才完美,大寨才完美,游人的感觉才完美。
陈永贵在虎头山上也不寂寞,正如昔阳一位作者写的:“每天总有南来北往的一些人,稔熟的和陌生的,垂垂老者和翩翩少年,或曲径探幽、寻求哲理,或凭吊故地、追念前贤,或闲情逸致、揽胜猎奇,都要在他面前驻足留连。
”陈永贵的归来,用“叶落归根”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
在虎头山西侧半山坡上,距陈永贵墓不远,还有一座纪念碑,是山西作家孙谦的。
孙谦1920年4月出生在山西文水县,是山西“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1964 年,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他写出了当时影响很大的记实文学《大寨英雄谱》,从而使大寨村名满全国。
“文革”期间,孙谦一家下放到离大寨很近的武家坪大队,使得孙谦能经常到大寨体验生活,他是最早与大寨打交道的作家之一。
1996年3月,孙谦在太原病逝,按照遗嘱,他的骨灰被撒在了虎头山上。
大寨人敬重这位老农民一般的作家朋友,在虎头山上为孙谦建了墓,并于1998年4月,重新修葺墓地并立起了汉白玉纪念碑。
纪念碑背面镌刻着孙谦同志生平,正面刻着大寨人自己写的诗:
悼念孙谦同志
铁肩担起民间义妙手绘出农家情
生前笔下英雄谱身后大寨安忠魂
距孙谦纪念碑不远的地方,就是一代文化巨人郭沫若的纪念碑。
郭老于1978年6月12
日在北京逝世,生前留下遗嘱,要将自己的骨灰撒到大寨的土地上。
6月20日,郭老的骨灰用飞机撒在了虎头山周围。
1992年11月16日,在郭老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大寨党支部村委会为郭老立起了一座汉白玉纪念碑。
纪念碑正对着陈永贵认为不吉利的狼窝掌沟。
碑的正面刻着“郭沫若同志永垂不朽”,背面刻着郭老的手迹:
颂大寨
全国学大寨,大寨学全国。
人是千里人,乐以天下乐。
狼窝成良田,凶岁夺大熟。
红旗毛泽东, 红遍天一角。
“纪念碑寓意深刻,纪念碑旁边有一说明牌,在详细介绍了立碑的过程之后又这样写道:
碑后的白墙象征着白纸,碑座象征砚台,松柏象征毛笔,祝愿郭老在大寨有永远诉不完的心曲,写不完的话题。
”
郭老是在1965年12月,率中国科学院代表团参观大寨后写下这首《颂大寨》的。
其时“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全国开展得轰轰烈烈,文化界已开始了对《海瑞罢官》和一大批文化名人的批判,中国政治局势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候。
郭老在那种特定形势下写的应景诗,终竟上了自己的纪念碑。
经过那段历史的人,虽然可以理解《颂大寨》这首诗,但对郭老把骨灰撒在虎头山上则实在不好说什么。
因为在人们的感觉中,郭老和大寨毕竟是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
更何况郭老逝世的时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已经展开,新时期思想解放的号角已经吹响。
而且在1978年3月31日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郭老还作了题为《科学的春天》的书面讲话。
讲话文情并茂,当属二十世纪不朽之作。
在讲话最后,郭老再一次展现诗人情怀:“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然而郭老在讲话两个多月后对自己骨灰的安置,则实在有负于这个伟大的春天。
徘徊在郭老纪念碑前,看着碑上的文字,看着那粗俗的说明,一种无奈与遗憾油然而生。
郭老一生才华盖世,他在文学、历史学、考古学、政治、外交、书法等众多领域都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郭老生前为不少地方题词,使得山川增色,古迹添彩。
随手打开一本对联集锦就能看到郭老的不少佳作:
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题成都武侯祠
好事流传千古良书播惠九州
——题宁波天一阁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题杜甫草堂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题蒲松龄故居
这些题词可谓千秋之作,以后恐怕也再无人能出其右。
于是我就想,郭老纪念碑上,也应该有流传后世的文字。
但继而又想,即使请出一位才比郭老的泰斗,面对虎头山上的这座碑,恐怕也是难以下笔的。
郭老在“文革”期间已有好多遭人非议的地方,而他将骨灰撒在虎头山上,几乎又成为后人诟病的最好证据。
郭老的四川老乡魏明伦在《巴山鬼话》自序中便毫不客气的这样评论郭老:“成名于高唱《女神》,鼎盛于疾呼《雷电颂》,终结于瞎说《李白与杜甫》!……我沉重地叹息自己曾经那么倾倒的文豪,临终时留下一个假聪明真糊涂的遗嘱——骨灰不埋在生
他养他的桑梓乐山,硬要撒到与他自己毫不相干,已经摇摇欲坠的大寨旗杆之下!”
走下虎头山,进到大寨村,大柳树依然枝繁叶茂。
大寨人把自家做的布老虎、干饼子、各色豆子和《陈永贵传》等摆在树下,等零星的游客选购。
无论是游客还是大寨人,此时都以十分安详平和的心境看着眼前时光的流逝,与三十多年前轰轰烈烈的场面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
于是就想起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一页风云散啊,变幻了时空。
”虎头山上的三座纪念碑和它们的三位主人,也都随时间化为了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