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科粤版化学九上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练习学习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5
教材习题点拨P82讨论与交流a.水蒸发吸热使温度降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b.湿抹布起了隔绝氧气的作用c.锅盖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d.砍掉树木起了撤离可燃物的作用P83检查站1.(1)小木条的着火点较低,容易燃烧,用小木条的火焰给煤炭加热一段时间,煤炭方能达到其着火点,才能燃烧起来。
(2)蜡烛燃烧火焰小,放出的热量少,用扇子扇动蜡烛,蜡烛周围的空气流动加快,会带走蜡烛产生的热量,使蜡烛的温度降至其着火点以下,导致蜡烛熄灭;但空气流动也能补充氧气,对于放出热量较多的炉火来说,不但没有降温至其着火点以下,相反,由于补充的氧气,故炉火越扇越旺。
点拨:从蜡烛燃烧和炉火燃烧两个热源的不同点,结合扇扇子的两个作用(一是加快空气流动带走热量,二是加快空气流动补充氧气)综合来对比思考。
2.(1)关闭电闸,用湿棉被盖灭火焰(2)关闭阀门,打开门窗(3)用水扑灭(4)用水扑灭(5)寻找安全通道,迅速撤离点拨:电器着火不可用水来灭火,以防触电。
课后习题答案1.B 点拨:泡沫塑料、海绵等容易燃烧,着火点较低,它们燃烧产生大量浓烟,并放出有毒气体,故应用湿布捂住口鼻,以防吸入后,造成危险。
2.D 点拨:爆炸也有一些属于物理变化,例如气球破裂、轮胎爆破等;电器着火,贵重档案等物品着火均不可用水来灭火;可燃物是气体或燃烧时能形成蒸气,燃烧可形成火焰,若无蒸气或气体生成则无火焰现象,例如碳在氧气中燃烧,无火焰,只有白光。
3.D 点拨:用嘴吹蜡烛,能使蜡烛周围的空气流动加快,从而带走蜡烛产生的微弱热量,导致蜡心温度降低至其着火点以下,最终导致蜡烛熄灭。
4.C 点拨:用水灭火是因为水在较高温度下易蒸发,蒸发吸热,可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其着火点以下,从而起到灭火的作用。
注意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一般情况下不发生变化,故无法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5.B 点拨:油锅着火盖上锅盖,可使油火与空气隔绝,从而破坏油燃烧的一个条件,达到灭火的目的;用水泼灭火焰,无法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森林大火开辟隔离带,是使可燃物与火隔离,C项正确;用湿抹布盖灭火焰,既能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又能利用水的蒸发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一对一”学案教师科目化学姓名时间内容 3.3 燃烧与灭火条件目标 1.掌握物质燃烧的条件;2.知道灭火的原理和灭火的方法,3.了解爆炸与防爆安全教学实施过程一:作业检查1.完成情况:优()良()差()完成不好的原因:二、进门测(填空题每题0.5分,选择题每题1分,共计分数10分)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中,有关几个“口”的位置错误的是()A.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集气瓶口应向下B.进入试管的导气管口应露出胶塞少许C.装药品的试管口应向下倾斜D.用排水法收集时,导气管口应伸入集气瓶的口部2.实验室用右图所示装置制取和收集O2,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A.将KClO3和MnO2混合。
用纸槽装入试管中B.将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然后加热,立即收集O2C.待集气瓶充满O2,盖好玻璃片后,再移出水面D.收集完成后,松开橡皮塞,再熄灭酒精灯3.实验室制取氧气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a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 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并把它固定在铁架台上;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 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 d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e 熄灭酒精灯; f 将导气管从水中取出。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bacdefB.abcdefC. bacdfeD. abcdfe4.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A.硫 + 氧气二氧化硫 B.酒精 + 氧气二氧化碳 + 水C.高锰酸钾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D.铜 + 氧气氧化铜5.现有a、b两份质量相等的固体,其中a为纯净的氯酸钾,b是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同时加热制取氧气,当a、b两份固体完全反应后,得到的气体的质量(m)与时间(t)的关系如下所示,其中正确的是()A. B. C. D.6.下列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图.请根据如图回答问题:(1)写出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_;b__________。
(2)若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填序号),表示其反应原理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室用固体混合的方法制取较纯的氧气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为____,表示其反应原理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一、选择题
1.学以致用,请用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做法安全可行的是()
A.在加油站拨打或接听移动电话
B.遇火灾时打开所有门窗
C.档案资料着火,可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火
D.启用闲置的沼气池前先进行火把实验
2.在空气中发生的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等变化的相同点是()
A.都发光发热
B.温度都必须达到物质的着火点
C.都能引发爆炸
D.都是氧化反应
3.下列变化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呼吸作用 B.钢铁生锈 C.食物腐败 D.火药爆炸
4.1992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起火燃烧,我国救援人员在灭火工作中作出了贡献.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灭火工作的是()
A.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设法阻止石油喷发 D.设法降低油井井口的温度
5.小明在纸叠的小船中加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纸船安然无恙.纸船没有燃烧,原因是()
A.纸不是可燃物 B.没有与氧气接触
C.没有达到着火点D.水能灭火
6.下列情况下所采用的灭火方法中,不恰当的是()
A.草原着火时,常在着火周围割开一条草道
B.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时,用湿抹布扑盖
C.电器因短路起火时,用水扑灭
D.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等处的着火。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同步练习1.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食用加碘盐可以预防人体贫血B.用细沙灭火降低了可燃物着火点C.洗洁精清除油污利用了乳化作用D.施用大量的化肥农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2.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实验操作现象结论A 向氢氧化钠固体中加入水有热量放出氢氧化钠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B用导管分别对准浸没在热水和冷水中的白磷通氧气热水中的白磷燃烧,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C向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氧化铜有大量气泡产生氧化铜起催化作用D将两根打磨光亮的镁条分别伸入硫酸铜溶液和硝酸银溶液中两根镁条上均有固体附着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Mg>Cu>Ag3.(5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请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其性能不同的原因是。
(2)2015年5月31日是第28个“世界无烟日”。
吸烟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而且还有可能引发火灾,烟头引起火灾的原因是。
(3)生活中铁制品最容易锈蚀,请说出自行车链条防锈的常用方法,写出用稀硫酸除铁锈的化学方程式。
(4)某工厂的废液中含有FeCl2、MgCl2和CuCl2,向其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含有。
4.复习伊始,小明整理了一些化学知识,请你帮他把空格补充完整。
(1)糖类俗称“碳水化合物”,下列食物中富含“碳水化合物”的是。
A.鸡肉B.米饭C.苹果D.菜油(2)体检时,医生会拿出酒精、生理盐水、食醋等液体让你闻。
从微观角度说明能通过嗅觉感觉到的原因。
(3)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原理是。
(4)喷漆可以延缓汽车钢铁外壳的锈蚀,铁生锈是铁与共同作用引起。
(5)“立夏”一过,气温升高,蚊虫开始增多,人被蚊虫叮咬后皮肤会红肿痛痒,这是由于蚊虫在被叮咬的皮肤内注入了少量的酸性物质所致。
科粤教版初中化学重点知识精选化学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科,充满了新奇的实验!科粤教版初中化学和你一起共同进步学业有成!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一、选择题1.在空气中发生的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的共同点是( )A.都需要达到着火点B.都吸收热量C.都要点燃D.都属于氧化反应2.灭火时往可燃物上喷大量水的主要作用是( )A.隔绝空气B.降低温度C.使水分解D.使水变成水蒸气以挥发3.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措施是(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C.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D.设法降低油井温度4.把一小块白磷放在盛有80℃水的烧杯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磷浮于水面,并且燃烧B.白磷沉于水下,并且燃烧C.白磷不能燃烧,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D.白磷不能燃烧,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5.下列对燃烧和爆炸的认识错误的是( )A.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B.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即可发生爆炸D.有易燃易爆物的场所,严禁穿化纤类衣服6.夜间发现液化石油气泄漏时,所采取的应急措施( )A.开灯,仔细检查泄漏源B.打电话报警,并请维修人员前来维修C.向室内喷水,溶解液化石油气,防止其燃烧D.打开所有门窗通风,严禁一切火星和明火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解析:A、空气中发生燃烧和自燃必须达到物质的着火点,缓慢氧化不需达到着火点,故A错误;B、燃烧、自燃都会产生热量,缓慢氧化属于放热反应,只是反应慢,放热不明显,故B错误;C、燃烧需要点燃,自燃是通常情况下发生的燃烧现象,不需点燃,缓慢氧化不需点燃,故C错误;D、氧化反应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燃烧、缓慢氧化、自燃都是物质与氧气反应,符合氧化反应的定义,都属于氧化反应,故D正确;故选D。
2.B解析:用水灭火,主要是水蒸发,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吸收大量热量而使得火焰的温度低于着火点而使火焰熄灭。
故选B。
3.C解析: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可以清除可燃物,可以起到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措施正确;B、使火焰隔绝空气,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原理,可以起到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措施错误;C、石油的着火点不能降低,因为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故选项措施正确;D、降低油井的温度,能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可以起到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措施错误。
科粤教版初中化学重点知识精选化学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科,充满了新奇的实验!科粤教版初中化学和你一起共同进步学业有成!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一、选择题(共15小题)1.(2016•漳州)运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①②现象对比,说明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燃烧条件之一B.①③现象对比,说明有氧气参与是燃烧条件之一C.白磷的着火点低于80℃D.热水只起到加热作用2.(2016•绍兴)如图实验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A.有可燃物B.有助燃剂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D.可燃物与火焰直接接触3.(2016•黄埔区一模)一辆严重超载货车在急速下坡时轮胎发生燃烧,导致货车起火,造成人员和财产的重大损失.造成货车起火的直接原因是( )A.货车轮胎与空气接触B.超载货车轮胎与道路摩擦温度升高达到着火点C.货车在下坡车速较快D.制造轮胎的橡胶是可燃物4.(2016•高青县一模)我国有在元宵节燃放孔明灯(如图)祈福的风俗,孔明灯燃气的火焰温度可达300℃,但纸质(着火点约170℃)灯罩却没被点燃.原因是( )A.灯罩的材料不是可燃物B.灯罩没有与氧气充分接触C.风将热全吹散后纸质灯罩的着火点降低了D.风将热量吹散使纸质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5.(2016•达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房屋着火,可以用水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B.天然气泄漏,迅速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C.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D.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6.(2016•鄂州)如图将一根铜丝烧成螺旋状网罩罩在一支燃着蜡烛的火焰处,不多久蜡烛火焰熄灭,其熄灭的原因是( )A.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B.清除了可燃物C.降低了着火点D.隔绝了氧气7.(2016•曲靖模拟)燃烧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下列有关燃烧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A.硫在氧气和在空气中燃烧现象不一样,这是因为氧气的含量不同B.烧木柴时将木柴架空,则燃烧会更旺,这是因为增大了与氧气的接触面积C.蜡烛火一吹就灭,是因为空气流动而带走热量使温度降至蜡烛的着火点以下D.划火柴时火柴梗向上,则火焰会熄灭,这是因为它接触不到氧气8.(2015•黑龙江)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后使其充分燃烧,其目的是( )A.提高燃料的利用率B.减少酸雨的形成C.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D.减少氧气的消耗9.(2016•海南模拟)下列消防安全措施中正确的是( )A.用打火机检查液化气罐是否漏气B.电器设备起火用水扑灭C.室内起火时马上打开门窗通风D.厨房煤气管道漏气,迅速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10.(2016•永州)安全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A.氮气 B.氢气C.液化石油气D.天然气11.(2016•陕西模拟)物质在空气中发生缓慢氧化、燃烧的共同点是( )A.都放出热量 B.都生成气体 C.都有响声D.都发光12.(2016•徐汇区一模)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物只有在空气中才能燃烧B.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时可能发生爆炸C.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D.任何燃料完全燃烧时,一定会生成二氧化碳13.(2016•鄞州区一模)如图所示,实验室模拟粉尘爆炸试验.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下列干燥的粉末,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肯定观察不到爆炸现象的是( )A.镁粉B.面粉C.煤粉D.大理石粉14.(2016•闸北区一模)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少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相关自救措施不合理的是( )A.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尽量向逆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B.有烟雾的地方,尽量贴近地面逃离C.烟雾很大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D.室内起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15.(2016•淮安)下列标志与消防安全无关的是( )A.B.C.D.二、解答题(共6小题)16.(2016•广东)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1)图①和②两种灭火方式的原理分别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③是往燃烧的油锅里加水,结果不但没有熄灭锅里的水,还造成图④的后果,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燃烧更猛烈;正确熄灭油锅里火焰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2016•毕节市)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240℃根据如图所示填空:(1)铜片上______________燃烧;(2)该实验证明,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氧气(或空气);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18.(2016•常德)下列是生活中的一些灭火实例,试分析其灭火的原因(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浇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3)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方的数林砍掉形成隔离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2015•湘西州)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含一氧化碳)中掺入数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发生煤气泄漏应该怎么办?20.(2016•宝山区校级二模)近年来,多次发生煤矿瓦斯爆炸事件.瓦斯已成为导致我国煤矿特大恶性事故的“头号杀手”.(1)当瓦斯爆炸时,下列自救措施不当的是______________ (填序号).A、站在原地不动B、背对爆炸地点迅速卧倒C、若眼前有水,应俯卧或侧卧于水中,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D、选择合适通道迅速逃生(2)煤矿瓦斯爆炸有三个必须条件:瓦斯纯度达到爆炸极限、足够的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这类事故的发生也提醒我们在做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21.(2016•合肥校级二模)据报道:5月9日上午10时许,位于铁西新区宁官附近的某淀粉厂发生粉尘爆炸.淀粉加工厂的车间里若悬浮着较多的淀粉,遇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下面是模拟粉末爆炸实验:如图所示,挤压洗耳球鼓入空气,不久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纸罐盖掀起.请问:(1)在上述实验中,鼓入空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情况时,不会发生爆炸的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①纸罐不加盖时②酒精棉团没有点燃时③若淀粉换成干燥的煤粉(3)淀粉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有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5小题)1.【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分析】A、现象①②不同是因为红磷和白磷的着火点不同;B、根据①③的差异解答;C、现象①说明白磷燃烧所需温度不高于80℃;D、根据热水的作用解答.【解答】解:A、现象①②不同是因为到达白磷的着火点,红磷不不燃烧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故A正确;B、①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③中的白磷与氧气不接触,通过现象对比,说明有氧气参与是燃烧条件之一,故B正确;C、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说明它的燃烧所需温度不高于80℃,故C正确;D、热水除了提供热量,还能使水中的白磷与氧气隔绝,故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检测学生对“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2.【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解答】解: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所以装置中火柴头燃烧,是因为与空气接触,并达到着火点;火柴梗是可燃物,与空气接触,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所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项为:C.【点评】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3.【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分析】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二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解答】解:A、货车轮胎与空气接触不是轮胎发生燃烧的直接原因;B、超载货车轮胎与道路摩擦时,温度不断升高,当温度达到轮胎的着火点时,轮胎发生燃烧,这是造成货车起火的直接原因;C、下坡车速较快不是轮胎发生燃烧的直接原因;D、橡胶是可燃物,但是不是轮胎发生燃烧的直接原因.故选:B.【点评】物质属于可燃物,不一定燃烧,因为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即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4.【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分析】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可燃物达到着火点.【解答】解:A、纸质(着火点约170℃)灯罩属于可燃物;B、灯罩却没被点燃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而不是没有与氧气充分接触;C、物质的着火点一般不能改变;D、风将热量吹散使纸质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所以灯罩却没被点燃;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燃烧的条件,从生活的实际出发,可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5.【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分析】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A、用水可以灭火,是利用了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物质的着火点一般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B、天然气泄漏,迅速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可以稀释燃气、降低温度,防止发生燃烧或爆炸,故选项说法正确.C、家用电器着火,首先应切断电源,为防止触电,不能用水扑灭,故选项说法错误.D、室内起火,不能立即打开门窗,否则空气流通,火势更旺,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防止爆炸的措施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6.【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分析】根据已有的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解答,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据此解答.【解答】解:将一根铜丝烧成螺旋状网罩罩在一支燃着蜡烛的火焰处,铜丝会吸收热量,导致温度降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从而蜡烛熄灭.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燃烧与灭火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7.【考点】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分析】燃烧是指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解答】解:A、燃烧的现象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正确.B、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能促进燃烧,正确.C、蜡烛火一吹就灭,是因为空气流动而带走热量使温度降至蜡烛的着火点以下,正确.D、是因为温度不容易达到火柴梗的着火点,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燃烧的实验现象方面的问题.这个题目关键要从现象对比中需要要素的差异,从而最终归纳出来结论.8.【考点】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分析】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据此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减少煤的浪费,故选项正确.B、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而不是减少酸雨的形成,故选项错误.C、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而不是减少CO2的排放,故选项错误.D、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而不是减少氧气的消耗,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9.【考点】防范爆炸的措施;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分析】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液化气具有可燃性,泄露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为防止发生爆炸,不能用打火机点火检查液化气罐是否漏气,故选项说法错误.B、电器着火,首先应切断电源,为防止触电,不能用水扑灭,故选项说法错误.C、室内着火,不能打开门窗通风,否则空气流通,火势更旺,会导致火势迅速蔓延,不利于灭火,故选项说法错误.D、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会使室内空气流动,可以降低可燃性气体的浓度,使混合气体达不到爆炸极限,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防止爆炸的措施、灭火的原理与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0.【考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分析】发生爆炸的条件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气体遇到明火能否发生爆炸,要看气体混合物中是否有可燃性的气体和氧气同时存在.【解答】解:A、氮气不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不会发生爆炸,故选项正确.B、氢气具有可燃性,空气中的氧气能支持燃烧,遇到明火不会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C、液化石油气具有可燃性,空气中的氧气能支持燃烧,遇到明火不会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D、天然气具有可燃性,空气中的氧气能支持燃烧,遇到明火不会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爆炸的条件,掌握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与氧气或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时会发生爆炸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11.【考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分析】氧化反应中有的比较剧烈,例如燃烧.有的比较缓慢,称为缓慢氧化.缓慢氧化只发热不发光.燃烧通常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解答】解:物质在空气中发生缓慢氧化、燃烧的共同点是都是与氧发生的氧化反应,并且会都放出热量,生成气体、响声、发光都与该共同点无关.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燃烧、自燃、爆炸、缓慢氧化等几个基本概念,掌握它们的定义,理解它们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解题的关键.12.【考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分析】A、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B、发生爆炸的条件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气体遇到明火能否发生爆炸,要看气体混合物中是否有可燃性的气体和氧气同时存在;C、根据物质的着火点一般不会发生变化分析;D、根据氢气燃烧分析.【解答】解:A、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发生了燃烧,没有氧气参加,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可燃物不一定在空气中才能燃烧,故错误.B、空气中有氧气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达到着火点可能发生爆炸,正确.C、物质的着火点一般不会发生变化,故错误.D、氢气燃烧只生成水,没有生成二氧化碳,故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爆炸的原理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3.【考点】燃烧和爆炸实验.【分析】可燃性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与氧气接触发生剧烈燃烧容易发生爆炸进行分析.【解答】解:可燃性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与氧气接触发生剧烈燃烧,体积迅速膨胀,容易发生爆炸,面粉、煤粉、镁粉都能燃烧,都具有可燃性,所以都容易发生爆炸,大理石不能燃烧,不可能发生爆炸.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点燃可燃性物质与助燃性物质的混合物容易发生爆炸.14.【考点】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和自救的方法分析判断,山林中遇到火灾,不能顺风跑,室内着火时打开门窗能增加氧气,加剧燃烧,用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烟雾进入呼吸道.【解答】解:A、山林中遇到火灾,不能顺风跑,否则有可能脱离不了火场,故A措施合理;B、贴近地面的地方烟雾较少,故有烟雾的地方,尽量贴近地面逃离,故B措施合理;C、烟雾很大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防止烟雾进入呼吸道,故C措施合理;D、室内着火时打开门窗能形成空气对流,增加氧气,会加剧燃烧,故D措施不合理.故选D.【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了解有关火灾方面的知识,然后结合选项中的做法进行分析解答.15.【考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分析】根据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进行分析解答本题.【解答】解:A、表示禁止烟火,与消防安全有关;B、表示国家节水标志,与消防安全无关;C、表示禁止放易燃物,与消防安全有关;D、表示禁止吸烟,与消防安全有关.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进行解题的能力.二、解答题(共6小题)16.【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灭火的方法有:(1)与空气(或氧气)隔绝.(2)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3)撤走可燃物.【解答】解:(1)关闭液化气的阀门的灭火原理是隔离可燃物,浇水的灭火原理是使温度降低到了松节油的着火点以下.(2)水的密度比油大下沉(1分),水的沸点比油低导致暴沸,油滴飞溅出来在空气中剧烈燃烧;正确熄灭油锅里火焰的方法是盖上锅盖(加大量青菜).故填:(1)①隔离可燃物;②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2)水的密度比油大下沉,水的沸点比油低导致暴沸,油滴飞溅出来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盖上锅盖(加大量青菜).【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降低温度可以灭火的原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17.【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分析】根据已有的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解答,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据此解答.【解答】解:(1)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不会燃烧,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因为与空气接触,温度又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故填:白磷;(2)燃烧必须同时具备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燃烧的条件的实验探究,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图示实验进行.18.【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分析】(1)盖上锅盖可使锅内燃烧着的油因缺少氧气的支持而熄灭;(2)用水扑灭,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3)设置隔离带可使燃烧因缺少可燃物而不能继续燃烧.【解答】解:(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通过锅盖盖在锅上而使锅内的油因不能与氧气接触而熄灭;故答案为:隔绝氧气;(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扑灭;灭火的原理是降低可燃物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故答案为: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3)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使燃烧因缺少可燃物而停止燃烧;故答案为:撤离可燃物.【点评】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灭火可采取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或撤离可燃物的原理进行灭火.19.【考点】防范爆炸的措施.【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一氧化碳的毒性和物理性质,解答时要根据书本所学内容进行合理地分析后再作答.一氧化碳的毒性体现在它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失去运输氧气的能力,一氧化碳物理性质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煤气属于可燃性的物质,接触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解答】解:一氧化碳俗称煤气,煤气中毒就是指一氧化碳中毒,但是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一旦泄漏,人很难觉察,极易引起中毒事故,所以常在煤气中加入难闻气味的气体,提醒人们注意煤气泄漏,避免恶性事故的发生;煤气属于可燃性的物质,接触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如发生煤气泄漏应该立即关闭煤气阀门,然后打开门窗通风.故答案是:因为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当煤气泄漏时,人很难觉察,为防止中毒事故发生,因此常在煤气里加入难闻气味的气体,以提醒人们注意;立即关闭煤气阀门,然后打开门窗通风.【点评】本题不难,但要把所学的知识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知道其中的原理,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20.【考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分析】(1)根据爆炸时的正确自救措施判断.(2)根据燃烧和爆炸的条件、预防措施回答.【解答】解:(1)A、站在原地不动易受伤害,要采取主动措施,所以错误;B、背对爆炸地点迅速卧倒,可降低爆炸时对身体的伤害,所以正确;C、若眼前有水,应俯卧或侧卧于水中,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防止爆炸引起衣服燃烧及吸入有毒气体,所以正确;D、选择合适通道迅速逃生,是自救的安全有效方法,所以正确.(2)爆炸是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短时间集聚了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的,要发生瓦斯爆炸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①瓦斯纯度需达到爆炸极限;②有足够的氧气;③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的因素,如明火、电火花、静电等;要防止爆炸的发生,可进行通风处理,一方面稀释瓦斯所,防止达到爆炸极限,另一方面降低温度,防止瓦斯气体的温度达到着火点;由事件知,可燃性的气体与空气或氧气混合点燃易爆炸,故在做易燃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检查气体的纯度.故答案为:A;氧气;使瓦斯气体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检查气体的纯度【点评】燃烧和爆炸是初中化学上的两个基本概念,是考查的重点之一,主要以考查燃烧的定义、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爆炸的分类和发生条件、防火防爆的措施等,理解燃烧和爆炸的定义是解题的前提.21.【考点】燃烧和爆炸实验.【分析】据燃烧和发生爆炸的条件(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剧烈燃烧)解答此题.【解答】解:(1)根据可燃性气体或易燃物的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明火就会剧烈燃烧,导致有限空间里气体的体积急剧膨胀,从而引起爆炸.鼓入空气的作用是:易燃物的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爆炸极限即使面粉充满金属筒,与空气混合均匀.(2)根据燃烧和发生爆炸的条件: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可知①纸罐不加盖时,不是有限空间,不会发生爆炸;②酒精棉球没有点燃时,没有遇明火不会爆炸;(3)根据燃烧和发生爆炸的条件,面粉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有:严禁烟火(或保持通风).故答案为:(1)使淀粉充满纸罐,与氧气充分接触;(2)①②;。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1.对下列意外事故的处理,正确的是()
A.室内不慎起火,迅速打开门窗
B.发现厨房内天然气泄漏,立即打开抽油烟机
C.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立即用水浇灭
D.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2.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基。
不仅如此,水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下列做法中,水用来隔绝空气的是()
A.保存白磷B.燃烧铁丝C.洗涤试管D.溶解物质
3.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木材着火用水浇灭-降低了木材的着火点
B.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消除和隔离可燃物
C.用扇子扇煤炉,越扇越旺-供给燃烧所需的充足氧气
D.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隔绝氧气
4.用化学知识解释成语“釜底抽薪”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A.清除可燃物B.隔绝空气
C.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5.我校正在创建“无烟校园”,下列图标与此主题相符的是()
6.下列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内容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7.阻燃剂氢氧化铝受热分解时吸收热量,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铝和水蒸气,起到防火作用.下列关于该阻燃剂防火原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反应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生成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
C.生成大量水蒸气,降低可燃物周围氧气浓度
D.反应能够降低温度,可燃物不易达到着火点
8.中考复习阶段,某同学梳理了以下知识:①利用金属的化学性质可以区别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强弱;②酸、碱中一定含有氢元素、盐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③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的溶液一定是酸溶液或碱溶液;④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故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灭火;⑤微量元素是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但补充微量元素也要适可而止;⑥二氧化碳能灭火是因为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而用水灭火是因为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其中你认为合理的是:()
A.①④⑤B.①③⑥C.②⑤⑥ D.②④⑤
9.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下列知识归纳都正确的一组是()
10.野炊结束后及时用沙土盖灭火堆,其主要灭火原理是()
A.清除可燃物B.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11.材料一:2019年3月,某市酒吧发生一起特大火灾。
该事故的起因是几个年轻人在酒吧内燃放烟花,引燃聚氨酯泡沫塑料天花板。
聚氨酯泡沫塑料燃烧产生大量有毒烟气,造成人员中毒伤亡。
材料二:氢氧化镁是一种新型的阻燃剂。
当温度达到380℃时,氢氧化镁开始分解出水蒸气,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镁固体。
利用氢氧化镁这一性质,将它添加到塑料等易燃性材料中能起阻燃作用。
(1)聚氨酯泡沫塑料属于___________ (填“有机”或“无机”)材料。
(2)燃着的烟花在引发这场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 (填标号)。
A.提供氧气B.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C.提供可燃物
(3)根据灭火原理初步分析氢氧化镁能作阻燃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1点)。
氢氧化镁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由该实验可知,可燃物燃料的条件是、.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实验中使用了铜片,是利用了铜的.
【答案】
1.D
【解析】A、室内不慎起火,迅速打开门窗,会使燃烧更加旺盛,故A错误;B、天然气是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有爆炸的危险,故B错误;C、用水浇可使燃烧的酒精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但酒精的密度比水小,达不到隔绝空气的目的,故C错误;D、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故D正确.故选:D.
2.A
【解析】A中的水使白磷和空气隔绝,防止白磷被氧化.B中的水用来降温;C中的水用来洗涤仪器;
D中的水作溶剂,用来溶解物质;故选:A
3.A
【解析】A.木材着火用水浇灭-降低了木材的着火点是错误的叙述;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B.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消除和隔离可燃物是正确的叙述;C.用扇子扇煤炉,越扇越旺-供给燃烧所需的充足氧气是正确的叙述;D.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隔
绝氧气是正确的叙述;故选A。
4.A
【解析】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同时具备,而灭火是断绝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即可,“釜底抽薪”的灭火方式为清除可燃物;故选A
5.B
【解析】A为禁止烟火的标志;B选项为禁止吸烟的图标;C选项是氧化物的图标;D选项是禁止放易燃物标志,故选B
6.B
【解析】A、①食品包装填充氮气——防止变质、变形,而不是氧气,③鉴别硝酸铵和硫酸铵。
两者都属于氨态氮肥,故不可用加熟石灰研磨,闻气味的方法鉴别,故错误,B、正确,C、根据元素化合价的一般规律: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故③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4价,错误,D、②铁生锈就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分共同作用的结果,故用水冲洗铁制品,不能防止铁生锈,③水污染,对人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错误,故选B
7.A
【解析】A. 反应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是错误的叙述;反应吸热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B. 生成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是正确的叙述;C. 生成大量水蒸气,降低可燃物周围氧气浓度是正确的叙述;D. 反应能够降低温度,可燃物不易达到着火点是正确的叙述;故选A
8.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利用金属的化学性质可以区别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是正确的叙述;②酸、碱中一定含有氢元素、盐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是错误的叙述,铵盐中没有金属元素;③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的溶液一定是酸溶液或碱溶液,是错误的叙述,盐溶液即可以显酸性也可以显碱性;④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故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灭火是正确的叙述;⑤微量元素是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但补充微量元素也要适可而止是正确的叙述,因为任何物质都要适量才好;⑥二氧化碳能灭火是因为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而用水灭火是因为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前半句是正确的叙述,后半句是错误的叙述,应该为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正确的叙述为①④⑤,故选A
9.C
【解析】A选项中人体缺锌元素---甲状腺肿大是错误的叙述,人体缺碘元素---甲状腺肿大;B选项食盐与亚硝酸钠---品尝是错误的叙述,亚硝酸盐有毒不能品尝;C选项安全知识是正确的叙述;D选项减少酸雨污染---不使用化石燃料是错误的叙述,应该为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故选C
10.B
【解析】灭火的三个原理是:清除可燃物,与氧气隔绝,降低可燃物的温度,野炊结束后及时用沙土盖灭火堆,其主要灭火原理是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故选B
11.(1)有机(2)B (3)当温度达到380℃时,氢氧化镁开始分解出水蒸气,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镁固体Mg(OH)2ΔMgO+H2O
【解析】(1)聚氨酯泡沫塑料是一种塑料,属于有机材料
(2)燃烧的三个条件:1、可燃物,2、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着火点,燃着的烟花在引发这场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B
(3)灭火的原理是:1、清除或隔离可燃物,2、隔绝氧气,3、降低温度,所以氢氧化镁能作阻燃剂的原因是:当温度达到380℃时,氢氧化镁开始分解出水蒸气,吸热使文帝降低,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镁固体,覆盖在可燃物的表面,隔绝氧气,氢氧化镁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Mg(OH)2ΔMgO+H2O
1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4P+5O22P2O5;导热性.
【解析】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的温度都达到了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都与氧气接触,而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能够燃烧,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不能燃烧,说明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时才能够燃烧.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铜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