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印的几种方法及其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复印的原理
复印原理简单来说,是通过光电传感技术将纸张上的图像信息转化为电信号,再利用光敏材料和电子显像系统将电信号转化为对应的光信号,最终在感光材料上形成与原始图像相同的影像。
具体步骤如下:
1. 扫描:复印机上的扫描部分使用光电元件扫描纸张上的图像,将图像信息转化为电信号。
光电元件通常是光电二极管阵列,当光照射到二极管上时,会产生电流,这个电流的大小与光的强度有关。
扫描的过程类似于照相机中的曝光过程,光线逐行扫描纸张上的内容。
2. 信号处理:扫描得到的电信号经过放大和滤波等处理,去除干扰信号,同时可以调整图像的亮度、对比度等参数,以获得更好的复制效果。
3. 显像:处理后的电信号进入电子显像系统,这是复印机的核心部分。
电子显像系统一般由光敏材料和发光系统构成。
光敏材料覆盖在一个旋转的光鼓上,光鼓通过电子显像系统转动,将电信号转化为光信号。
光敏材料的特殊性质使得它能够将光信号变成电荷图案,并将荷电图案固定在材料的表面。
4. 转印:转印部分包括纸张输送和转印装置。
在转印时,纸张被送入转印区域,经过高温和压力,光敏材料上的荷电图案转移到纸张上,形成与原始图像一模一样的复制品。
整个复印过程中,复印机还会根据需要进行其他处理,比如自动调整图像的大小、放大缩小、调整曝光等,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照片冲印的原理
照片冲印的原理是通过将数字或者胶片相机所捕捉到的光线信息,转化为可见图像。
这个过程需要经历几个步骤。
首先,从相机中取出的胶卷或者存储卡中的图像需要进行显影。
这一步中,将胶片或者数字传感器中的暗部和亮部的信息转变成可见的影像。
在胶片冲洗过程中,将胶片浸泡在化学药品的溶液中,暗部会变得更黑,亮部则会变得更亮,最终形成可见的图像。
接下来是定影。
定影是为了保证在显影后的胶片上的图像免受进一步曝光的影响。
通过用一种称为定影剂的化学物质处理胶卷,可以使其不再对光敏。
然后是洗涤过程。
这一步是为了去除显影和定影过程中所使用的化学药品残留在胶片上的部分。
胶片需要经过多次冲洗,直到所有的化学药品都被完全清除。
最后是干燥。
在冲洗完成后,胶片或者照片需要在无尘的环境中自然晾干。
这防止水珠或者灰尘的形成,从而影响图像的质量。
总之,照片冲印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显影、定影、洗涤和干燥这几个步骤,将胶片或者数字传感器中的光线信息转化为可见的图像。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关于《⾼⼀⽣物知识点遗传学名词》的⽂章,供⼤家学习参考! ⼀、遗传学名词解释 1、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围的核细胞,其遗传物质分散于整个细胞或集中于某⼀区域形成拟核。
如:细菌、蓝藻等。
2、真核细胞:有核膜包围的完整细胞核结构的细胞。
多细胞⽣物的细胞及真菌类。
单细胞动物多属于这类细胞。
3、染⾊体:在细胞分裂时,能被碱性染料染⾊的线形结构。
在原核细胞内,是指*露的环状DNA分⼦。
4、姊妹染⾊单体:⼀条染⾊体(或DNA)经复制形成的两个分⼦,仍由⼀个着丝粒相连的两条染⾊单体。
5、同源染⾊体: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对染⾊体,他们⼀条来⾃⽗本,⼀条来⾃母本。
6、染⾊体组:在通常的⼆倍体的细胞或个体中,能维持配⼦或配⼦体正常功能的最低数⽬的⼀套染⾊体。
或者说是指细胞内⼀套形态、结构、功能各不相同,但在个体发育时彼此协调⼀致,缺⼀不可的染⾊体。
7、⼀倍体:具有⼀个染⾊体组的细胞或个体,如,雄蜂。
8、单倍体:具有配⼦(精于或卵⼦)染⾊体数⽬的细胞或个体。
如,植物中经花药培养形成的单倍体植物。
9、⼆倍体:具有两个染⾊体组的细胞或个体。
绝⼤多数的动物和⼤多,数植物均属此类 10、⼆价体:⼀对同源染⾊体在减数分裂时联会配对的图象。
11、联会: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体建⽴联系的配对过程。
12、染⾊质或染⾊体:指细胞间期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洋红、苏⽊精等)染⾊的纤细状物质,现在是指真核细胞间期核中DNA、组蛋⽩、⾮组蛋⽩、以及少量RNA组成的⼀串念珠状的复合体。
当细胞分裂时,核内的染⾊质便螺旋化形成⼀定数⽬和形状的染⾊体。
13、超数染⾊体:有些⽣物的细胞中出现的额外染⾊体。
也称为B染⾊体。
14、联会复合体:是同源染⾊体联会过程中形成的⾮永久性的复合结构,主要成分是碱性蛋⽩及酸性蛋⽩,由中央成分(central element)向两侧伸出横丝,使同源染⾊体固定在⼀起。
15、姊妹染⾊单体:⼆价体中⼀条染⾊体的两条染⾊单体,互称为姊妹染⾊单体。
实验二、芽孢杆菌氨基酸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检出与鉴定一、实验目的掌握各种培养基的配制方法;理解选育营养缺陷突变株的选育原理;掌握细菌氨基酸营养缺陷型的诱变、筛选与鉴定方法;获得芽孢杆菌氨基酸营养缺陷型菌株并对其鉴定。
二、实验原理营养缺陷型是指野生型菌株由于基因突变,致使细胞合成途径出现某些缺陷,丧失合成某些物质的能力,必须在基本培养基中外源补加该营养物质,才能正常生长的一类突变菌株。
其本质是一种减低或消除末端产物浓度,以解除反馈控制的代谢调控中间产物或分支合成途径中末端产物得以积累。
营养缺陷型菌株广泛应用于氨基酸、核苷酸、维生素的生产中。
也广泛应用于基因定位、杂交及基因重组等研究中的遗传标记制作。
筛选营养缺陷型菌株一般具有四个环节:诱变处理、淘汰野生型、营养缺陷型的检出、鉴定缺陷型[1]。
1.诱变处理基因突变可分为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许多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对微生物都有诱变作用,这些能使突变率提高到自发突变水平以上的因素称为诱变剂,对于氨基酸营养缺陷型的诱变常选用亚硝基胍。
亚硝基胍(NTG,N-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为诱变剂,在低致死率的情况下又很强的诱变作用,有超诱变剂之称。
在碱性时NTG 能形成重氮甲烷(CH2N)、烷化DNA 而使基因突变:pH5-5.5 时,NTG 形成HNO2,本身也是诱变剂;pH 6.0 时,NTG 本身不变化,可作用于核蛋白而引起诱变效应。
它的主要作用是引起DNA链中GA向AT转变。
NTG 是—种超诱变剂,杀菌力较弱,诱变作用较强,其作用部位又往往在 DNA的复制叉处,易造成双突变。
一般选用NTG 处理时,诱变频率较高,可使百分之几十的细菌发生营养缺陷型突变。
NTG也是一种致癌因子,在操作时要特别注意,切勿直接与皮肤接触,凡有亚硝基胍的器皿都的要用1mol/LNaOH溶液浸泡,使残存的亚硝基胍分解破坏,然后清洗[2]。
2.淘汰野生型诱变处理后的个体,营养缺陷型的比例较低,可采用菌丝过滤法、抗生素法、高温杀菌法除去野生菌,从而达到浓缩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目的。
光化学制版法
光化学制版法是一种利用感光材料通过照相制版的方法制作丝网印版的技术。
这种方法的具体步骤包括:
1.感光材料通过照相制版的方法制作丝网印版,使丝网
印版上图文部分的丝网孔为通透孔,而非图文部分的丝网网孔被堵住。
2.将丝网印刷用油墨放入网框内,然后用橡皮刮墨板在
网框内加压刮动,这时油墨通过图文部分的网孔转移到钢桶表面上,形成与原稿一样的图文。
3.印刷时在丝网印版的一端倒入油墨,油墨在无外力的
作用下不会自行通过网孔漏在钢桶上,当用刮墨板以一定的倾斜角度及压力刮动油墨时,油墨通过网版转移到网版下的钢桶表面上,从而实现图像的复制。
光化学打样是一种不用印版、在晒版之前通过软片原版、利用曝光成像原理制样张的方法。
光化学打样利用某些感光材料在光照条件下发生粘着性或溶解性变化,在片基上留下相应分色片颜色的网点图像。
感光聚合物版是一种利用感光聚合物制做的凸印版。
通常指用以晒制印刷文字、图像的凸印版。
种类很多,一般由一种高分子物质为基材,配以相应的光敏化合物(一般指对紫外线敏感的化合物,包括交联剂、引发剂、增感剂等)制成。
经曝光后感光部分发生光化学反应,使分子交联,生成不榕解或不熔融的网状结构,而
未感光部分的性质不变,仍可用榕剂溶去,即成浮雕状印版。
因其物理状态及用途不同,分为固体型和液体型两类。
前者如以醇溶性尼龙为基材的感光尼龙版、以碱榕性纤维素衍生物为基材的感光纤维素版等;后者如以不饱和聚醋为基材的感光树脂版等,经曝光后固化,成为印版。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您还有疑问,建议咨询专业人士。
滤镜:滤镜就是经过分析图像中各个像素的值,根据滤镜中各种不同功能的要求,调节器用各自不同的运算模块,以生成丰富多采的图像效果。
所有滤镜的使用,都有以下几个相同的使用规则,必须遵守这些操作要领,才能准确有效地使用滤镜功能。
1.Photoshop针对选取区域进行滤镜效果处理;如果没有定义选取区域,则对整个图像进行处理;如果当前选中的是某一层或某一通道,则只对当前层或通道起作用。
2.滤镜的处理效果以像素为单位,因此,滤镜的处理效果与图像的分辨率有关,使用相同的参数处理不同分辨率的图像,其效果不相同。
3.只对局部图像进行滤镜效果处理时,可以对选取范围设定羽化值,使处理的区域能自然而然地与原图像结合,减少突兀的感觉。
4.当执行完一个滤镜命令后,在滤镜菜单的第一行会出现刚才使用过的滤镜,单击它可快速重复执行相同的滤镜命令。
若使用键盘,则可按下[Ctrl+F]组合键;如果按下(Ctrl+Alt+F]组合键,则会重新打开上一次执行的滤镜对话框。
5.在任一滤镜对话框中,按下[Alt]键,对话框中的取消按钮将变成复位按钮,单击它可将滤镜设置恢复到刚打开对话框时的状态。
6.在位图、索引颜色和l6Bits的色彩模式下不能使用滤镜。
此外,不同的色彩模式其使用范围也不同,在CMYK和Lab模式下,有部分滤镜不可以使,如艺术效果、纹理和素描等。
7.使用编辑菜单中的恢复和重做命令可对比执行滤镜前后的效果。
以下逐一介绍各个滤镜的功能:一、“风格化”滤镜:通过置换像素和通过查找并增加图像的对比度,在选区中生成绘画或印象派的效果。
在使用“查找边缘”和“描画等高线”等突出显示边缘的滤镜后,可应用“反相”命令用彩色线条勾勒彩色图像的边缘或用白色线条勾勒灰度图像的边缘。
1.查找边缘:用显著的转换标识图像的区域,并突出边缘。
象“描画等高线”滤镜一样,“查找边缘”用相对于白色背景的黑色线条勾勒图像的边缘,这对生成图像周围的边界非常有用。
2.等高线:查找主要亮度区域的转换并为每个颜色通道淡淡地勾勒主要亮度区域的转换,以获得与等高线图中的线条类似的效果。
工业微生物育种的基本原理(2)工业微生物育种的基本原理(2)来源:青岛海博二、基因突变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DNA序列的任何改变,包括一对或少数几对碱基的缺失、插入或置换,而导致的遗传变化称为基因突变,其发生变化的范围很小,所以又称点突变或狭义的突变。
染色体畸变是指大段染色体的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广义的突变包括染色体畸变和点突变。
从自然界分离得到的菌株一般称野生型菌株,简称野生型。
野生型经突变后形成的带有新性状的菌株,称突变株。
(一)基因突变的类型基因突变的类型极为多样。
人们可从不同的角度对基因突变进行分类,并给以不同的名称。
根据突变体表型不同,可把突变分成以下几种类型:1.营养缺陷型:某一野生型菌株因发生基因突变而丧失合成一种或几种生长因子、碱基或氨基酸的能力,因而无法在基本培养基(MM)上正常生长繁殖的变异类型,称为营养缺陷型,它们可在加有相应营养物质的基本培养基平板上选出。
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和育种等工作中十分有用。
2.抗性突变型:抗性突变型是指野生型菌株因发生基因突变,而产生的对某化学药物或致死物理因子的抗性变异类型,它们可在加有相应药物或用相应物理因子处理的培养基平板上选出。
抗性突变型普遍存在,例如对一些抗生素具抗药性的菌株等。
抗性突变型菌株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遗传育种和遗传工程等研究中极其重要。
3.条件致死突变型:某菌株或病毒经基因突变后,在某种条件下可正常地生长、繁殖并呈现其固有的表型,而在另一种条件下却无法生长、繁殖,这种突变类型称为条件致死突变型。
广泛应用的一类是温度敏感突变型。
这些突变型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并不致死,所以可以在这一温度中保存下来。
它们在另一温度下是致死的,通过它们的致死作用,可以用来研究基因的作用等问题。
4.形态突变型:形态突变型是指由突变引起的个体或菌落形态的变异,一般属非选择性突变。
例如,细菌的鞭毛或荚膜的有无,霉菌或放线菌的孢子有无或颜色变化,菌落表面的光滑、粗糙以及噬菌斑的大小、清晰度等突变。
影印的几种方法及其作用
黄永年
吸取已往的经验,我认为根据不同的需要,可用下列几种方法来影印古籍:
(1)著名的宋元刻本,尤其是今天仅存的孤本,包括明刻本、明活字本中特殊重要的孤本,特别有名的批校本,都应该按原大影印。
列入《古逸丛书三编》中的,如南宋淳熙时龙舒郡斋刻本《金石录》,有明唐寅题记,清中叶藏南京甘氏津逮楼,解放初赵世暹以廉值获得后捐献国家。
过去,冯文昌、江立、阮元、韩泰华、潘祖荫等递藏的宋本只有题跋十卷,已视若瑰宝,还刻了“金石录十卷人家”以自夸,这三十卷的完本从未见于著录。
又如金刻本《壬辰重改证吕太尉经进庄子全解》,过去认为吕注《庄子》久已失传,有人还做过辑佚工作,今全书完好,为治庄学以及研究吕惠卿学术思想者久所向往。
列入《古籍善本丛书第一集》中的,如明嘉靖芝城铜活字蓝印本复经黄丕烈校过的《墨子》,是《墨子》旧本中最难见的孤本,旧藏海源阁,后为潘祖荫借校未还,当年专治墨学的栾调甫久思借看而未得。
又如明洪武时王氏勤有堂刻本《贞观政要》,是未经元人戈直作注窜改过的原本。
本书“底本”篇里曾谈及前几年重印《贞观政要》误用戈本之失,现在能把洪武刻原本影印出来就可弥此憾。
总之,这两种《丛书》绝大多数选得适当,应该赶快照原大印出。
此外,印书的纸也应选用古雅一些的,原书的收藏印记应用红色套出。
过去日本人影印宋元本书,有时连装订也仿照原书作蝴蝶装。
我国五十年代后期影印《顾云美卜居集手迹》,就试用过蝴蝶装,效果很好,至今历时已近三十年,粘连处毫无脱坏迹象。
现在影印《古逸丛书三编》等,如遇到原书是蝴蝶装的,何妨照样一试。
我所以主张影印这类特殊珍贵的孤本秘笈要讲究一些,主要是考虑到影印这类书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其广为流通,而且还要给这些孤本秘笈做出一些精美的复制品,使人们见到复制品,就可以大体窥见原书原貌,收虎贲中郎之效。
至于售价,高一点也无妨,可供图书馆、研究机构购买。
另外再印些缩小的平装本、精装本以资流通。
(2)缩小影印。
一种是上述特殊珍贵的孤本秘笈,可缩小影印以资流通。
再一种是一般的善本书,即从校勘或文物角度来看都无疑是善本,但又算不上特殊珍贵的孤本秘笈的,这种善本为数较多,也宜缩小影印。
近年来,选择难得的原刻本、稿本、旧抄本影印的《清人别集丛刊》,收集明活字本影印的《唐五十家诗集》,用谢国桢收集的难得的刻本、抄本影印的《瓜蒂庵藏明清掌故丛刊》,以及用乾隆时保蕴楼黑格抄本影印的程穆衡原笺、杨学沆补注的《吴梅村先生诗集》,都是这种缩小影印本中印得较好的。
这种书一般都要出白报纸平装本,同时也不妨另印一些毛边纸线装本,如《清人别集丛刊》就是如此。
因为白报纸过了几十年有可能变黄发脆,不像毛边纸可经历较长的时间不变质。
(3)有些大部头书资料价值很高,很有用,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史的必备书,亟待重印。
但如点校后再用铅字排印,一则工程太大,旷日持久地弄上若干年也未必能竣工,再则也无此必要。
因为这类书不是普及读物,使用这类书的只是一些专家学者,最多是年轻的研究生和高等院校本科高年级生他们都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不必急忙给他们加标点。
如果认真地做些校勘,倒是很需要的,但日后再做也不迟。
目前,应该在这类书中选择较好的善本,从速影印,以应急需。
书的部头大,可吸取过去石印书局缩印古籍的经验,尤其是开明书店缩印《二十五史》、世界书局缩印《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等的经验,用缩小并页的办法,将原来几十、几百本的大书缩印成精装几大本,以便翻检使用。
前面所说解放后印成的《册府元龟》、《文苑英华》等都采用了这种缩印精装的方法,大受读者欢迎。
(4)有些普通古籍,部头也不大,但属于文字、音韵、训诂方面,书中不常用的字多,古体字多,有时还出现金文、小篆以至隶书之类的古文字。
这类书用铅字排印很困难,也应该影印。
影印所用的底本不一定都用成为文物的善本,只要在校勘上够得上善本就可以。
如最近几年来影印的泽存堂本《广韵》、《玉篇》,原刊本《广雅疏证》、《尔雅义疏》、《经籍纂诂》,以及原刊本《隶篇》、《汉隶分韵》之类,都是比较合用的。
此外,还有不属于排印上有困难,而只是目前迫切需要,来不及整理点校的,也可以先找个本子影印以应急需。
当然所找的底本要讲究些,至少在校勘上要够得上善本。
这几年在影印古籍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尽管问题不大也不多,仍需要在这里提出来说一说。
一是所选的书不适当,把旧社会私商为牟利而刊刻的、极不严肃的《千家诗》、白话译注《诗经》之类也影印了。
再一个是书虽可以印,但所选用的底本太坏,如《阅微草堂
笔记》,不用嘉庆时盛氏原刊本,而用过去文明书局的重写石印断句本影印,不仅字写得俗陋可憎,断句也多错误。
让读者花了钱买这样的坏本子,实在不妥。
(摘自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月初版。
以上内容使用均得到作者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