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共64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7.67 MB
- 文档页数:64
幻灯片1《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幻灯片2《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的系统阐述幻灯片3一、写作、出版背景●(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意图● 1.揭露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 2.彻底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 3.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幻灯片4(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过程和出版情况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这部著作,写于1845—1846年。
共分两卷。
第一卷(序言、1-3章),第二卷(序言、1-5章)。
他们生前仅发表第2卷第4章。
1932年在苏联用德文出版,1933年用俄文出版。
幻灯片5(三)《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文本概况●第一卷第一章中心内容: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根据唯物史观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共产主义的重要论点。
第一次使用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术语。
幻灯片6(四)写作背景:《形态》写于1845年11月——1846年8月。
写作这部著作是为了彻底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的社会主义”,并清算他们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
幻灯片7青年黑格尔派青年黑格尔派是德国激进的资产阶级思想流派,高举批判的大旗,在哲学上力图从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中引出革命的和无神论的结论;在政治上抨击封建制度,主张实行资产阶级改革;但对反动势力的斗争仅停留在对宗教和基督教义的批判上,因此,青年黑格尔运动虽然在德国历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其哲学批判却严重脱离现实,将改造社会的事业等同于理论斗争,日益蜕化为革命运动的羁绊。
他们认为,思想、概念是世界的本原,世界受观念的支配,现实世界是观念世界的产物,故而从观念、思想出发就可以理解物质世界。
要改变现实只需进行思想上的革命即可。
对于如何进行思想革命,费尔巴哈提出用抽象的人及人与人的相互需要代替现存的宗教观念,鲍威尔将理论家的批判视为历史前进的唯一动力,而施蒂纳则以为宣称某些思想观念为“怪影”并予以抛弃就可以摧毁现存的世界。
幻灯片8青年黑格尔派在言辞上非常激进,其哲学著作对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影响极大,但其所谓的斗争实际上却是虚假的.实际上并未超越黑格尔,如果对这种空洞的革命词句下的虚伪斗争和保守本质不予揭露,科学共产主义运动就不能在群众中健康地展开。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2页至第135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I]正如德国的玄想家们所宣告的,德国在最近几年里经历了一次空前的变革。
从施特劳斯开始的黑格尔体系的解体过程发展为一种席卷一切“过去的力量”的世界性骚动。
在普遍的混乱中,一些强大的王国产生了,又匆匆消逝了,瞬息之间出现了许多英雄,但是马上又因为出现了更勇敢更强悍的对手而销声匿迹。
这是一次革命,法国革命同它相比只不过是儿戏;这是一次世界斗争,狄亚多希的斗争在它面前简直微不足道。
一些原则为另一些原则所代替,一些思想勇士为另一些思想勇士所歼灭,其速度之快是前所未闻的。
在1842—1845年这三年中间,在德国进行的清洗比过去三个世纪都要彻底得多。
据说这一切都是在纯粹的思想领域中发生的。
62然而,不管怎么样,我们涉及的是一个有意义的事件:绝对精神的瓦解过程。
当它的生命的最后一个火星熄灭时,这个无用的残渣的各个组成部分就分解了,它们重新化合,构成新的物质。
那些以哲学为业,一直以经营绝对精神为生的人们,现在都扑向这种新的化合物。
每个人都不辞劳苦地兜售他所得到的那一份。
竞争在所不免。
起初这种竞争还相当体面,具有市民的循规蹈矩的性质。
后来,当商品充斥德国市场,而在世界市场上尽管竭尽全力也无法找到销路的时候,按照通常的德国方式,生意都因搞批量的和虚假的生产,因质量降低、原料掺假、伪造商标、买空卖空、空头支票以及没有任何现实基础的信用制度而搞糟了。
竞争变成了激烈的斗争,而这个斗争现在却被吹嘘和构想成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变革,一种产生了十分重大的结果和成就的因素。
为了正确地评价这种甚至在可敬的德国市民心中唤起怡然自得的民族感情的哲学叫卖,为了清楚地表明这整个青年黑格尔派运动的渺小卑微、地域局限性,特别是为了揭示这些英雄们的真正业绩和关于这些业绩的幻想之间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显著差异,就必须站在德国以外的立场上来考察一下这些喧嚣吵嚷。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_(原文).txt48微笑,是春天里的一丝新绿,是骄阳下的饿一抹浓荫,是初秋的一缕清风,是严冬的一堆篝火。
微笑着去面对吧,你会感到人生是那样温馨。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①]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目录)[Ⅰ] 1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31.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国哲学 6[Ⅱ] 15[Ⅲ] 42[IV] 48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83注释:90[Ⅰ]正如德国的玄想家们所宣告的,德国在最近几年里经历了一次空前的变革。
从施特劳斯开始的黑格尔体系的解体过程发展为一种席卷一切“过去的力量”的世界性骚动。
在普遍的混乱中,一些强大的王国产生了,又匆匆消逝了,瞬息之间出现了许多英雄,但是马上又因为出现了更勇敢更强悍的对手而销声匿迹。
这是一次革命,法国革命同它相比只不过是儿戏;这是一次世界斗争,狄亚多希的斗争在它面前简直微不足道。
一些原则为另一些原则所代替,一些思想勇士为另一些思想勇士所歼灭,其速度之快是前所未闻的。
在1842-1845年这三年中间,在德国进行的清洗比过去三个世纪都要彻底得多。
据说这一切都是在纯粹的思想领域中发生的。
然而,不管怎么样,我们涉及的是一个有意义的事件:绝对精神的瓦解过程。
当它的生命的最后一个火星熄灭时,这个caput mortuum[②]的各个组成部分就分解了,它们重新化合,构成新的物质。
那些以哲学为业,一直以经营绝对精神为生的人们,现在都扑向这种新的化合物。
每个人都不辞劳苦地兜售他所得到的那一份。
竞争在所不免。
起初这种竞争还相当体面,具有市民的循规蹈矩的性质。
后来,当商品充斥德国市场,而在世界市场上尽管竭尽全力也无法找到销路的时候,按照通常的德国方式,生意都因搞批量的和虚假的生产,因质量降低、原料掺假、伪造商标、买空卖空、空头支票以及没有任何现实基础的信用制度而搞糟了。
竞争变成了激烈的斗争,而这个斗争现在却被吹嘘和构想成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变革,一种产生了十分重大的结果和成就的因素。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节选)内容提要和注释内容提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详细制定和构建“新唯物主义”理论时期所撰写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系统地论证和阐发了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中所撰写的唯一部专门详尽和系统阐述其哲学基本原理的著作。
[I]这一部分论述了下述内容:1.人类历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现实的前提。
人类历史的现实前提是: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即物质生产;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2.生产、生产方式、交往形式。
生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
生产方式不仅是人的再生产方式,而且更是人的活动方式、生活方式即存在方式。
个人间的交往是生产的前提。
交往形式是由生产决定的。
(第一片断)3.分工。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分工的发展。
分工的发展程度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尺。
分工决定工商业同农业的分离以及城乡的分离,并进而决定商业同工业的分离。
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就是所有制的不同形式。
历史上的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第二片断)4.个人和社会。
社会结构和国家是从个人生活过程中产生的。
现实的个人是社会关系的主体。
5.意识和存在。
物质生产、交往决定精神生产、交往。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第三片断)[Ⅱ]这一部分论述了下述内容:1.实践。
实践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基础。
费尔巴哈的局限性在于,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感性世界的个人的实践活动。
2.人的社会活动的四个方面或四个要素:物质生活的生产,新的需要的产生,家庭,以及社会关系。
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
3.意识、语言和分工。
语言是一种现实的实践的意识,它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人们之间交往的需要才产生的。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分工是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三者之间矛盾的根源。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内容简介:一、全书结构和第一卷第一章概况全书共分两卷。
第一卷(序言、1—3章)。
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第二卷(序言、1—5章)。
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第一卷第一章中心内容: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根据唯物史观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共产主义的重要论点。
第一次使用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术语。
二、创作过程和出版情况写作:1845年11月——1846年8月。
出版:马恩生前只出版了第二卷第四章1932年在苏联用德文出版,1933年用俄文出版。
马克思:“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三、写作意图(一)彻底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的社会主义”(二)彻底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三)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四、写作背景: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神圣家族》发表后,给了布·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以致命打击。
但是,他们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继续宣扬他们的思辨哲学理论,并攻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
施蒂纳是青年黑格尔派另一个代表人物,他在1844年11月,出版了《唯一者及其所有物》。
在该书中,他把布·鲍威尔的主观唯心主义推向极端,鼓吹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
他和布·鲍威尔一样,是德国抽象哲学的最终结论的代表人物,也是在哲学上反对共产主义的头等重要的人物。
1845年10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公开发表文章,攻击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教条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他们的文章比做宗教徒对异教徒的审判,因此决定反击青年黑格尔派。
他们认为在当时“发表一种反对的国哲学和那一时期产生的德国社会主义的论战性著作,是很重要的。
”“真正的社会主义”是小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潮和思想体系,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莫则斯·赫斯等人。
1844年9月,莫则斯·赫斯等人在德国科伦建立了一个名叫“共产主义俱乐部”的组织,开始宣传他们的思想观点。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恩格斯一、费尔巴哈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臆想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
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
当然,我们在这里既不能深入研究人们自身的生理特性,也不能深入研究人们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山岳水文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
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
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
这种生产方式不应当只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加以考察。
更确切地说,它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命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
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这种生产第一次是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开始的。
而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Verkehr]为前提的。
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
[……]由此可见,事情是这样的: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
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