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成书过程
- 格式:ppt
- 大小:1.43 MB
- 文档页数:29
《西厢记》导读一、中国戏曲发展概况及元杂剧的繁荣发展二、王实甫生平及著作三、《西厢记》与元杂剧的体制特征四、《西厢记》故事的源流和故事梗概•王实甫《西厢记》的艺术成就•中国戏曲发展概况及元杂剧的繁荣发展(一)中国戏曲发展概况1、原始时期巫术活动——巫觋“灵保”“尸”“群巫之中必有象神之衣服形貌动作者。
而视为神之所冯依,故谓之曰灵,或谓之灵保。
”2、春秋时期:俳优晋之优施(晋献公时代)、楚之优孟(楚庄王时代)——《史记·滑稽列传》)巫以乐神,优以乐人;巫以歌舞为主,优以调谑为主;巫以女为主,优以男为主。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3、汉代角抵戏: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今冀州为蚩尤戏。
——《史记·乐书》秦汉间冀州有乐,名“蚩尤戏”。
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
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
——梁任昉《述异记》4、唐代的歌舞戏、滑稽戏和参军戏歌舞戏:胡人为猛兽所噬,其子求兽杀之,为此舞以象之。
——《通典》卷一四六滑稽戏:《李可及戏三教》参军戏5、宋代的戏曲宋代傀儡戏宋代杂剧6、金代院本院本者,行院之本也。
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五,记载六百九十种院本。
7、元杂剧广胜寺明应王殿(南壁东侧)元代杂剧壁画元代泰定元年(1324年)高4.11米、宽3.11米元代戏曲的几个概念1.元曲:元代的流行歌曲,包括散曲和剧曲(杂剧)。
2.散曲: (诗歌)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新体,包括小令和套数。
3.杂剧:(戏曲)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
4.小令:“叶儿”,独立的只曲,调短字少。
“所谓小令,盖市井所唱小曲也。
”——王骥德《曲律》5.带过曲(双调):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散曲体式。
由同一宫调的两只或三只不同曲牌组成,曲调间的音律必须衔接。
【雁儿落】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
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得胜令】倚杖立云沙,回首见山家。
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
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张养浩(退隐)6.套数:又称“套曲”、“散套” ,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一般都有尾声,而且一韵到底。
第三章节王实甫的《西厢记》《西厢记》是中国戏曲史上又一部杰作,明人称:“旧杂剧,新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贾仲明)《西厢记》又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品之一,金圣叹将此书与屈赋、《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并列为“六才子书”,意谓这六部书代表着六种体裁的最高成就。
《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
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
《西厢记》,必须焚香读之。
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
《西厢记》,必须对雪读之。
对雪读之,资其洁清也。
《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
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一、《西厢记》的作者及成书过程(一)作者王实甫生平:说法较多,如关汉卿作;王实甫作;王作关续;关作王续;王作而后人加工等等。
大约和关汉卿是同一时期人。
根据已有的材料推测,王实甫做过官,不得意而归隐了。
——“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到如今白发青衫此地游。
”他至少活了六十岁,晚景不错;很可能在江南生活过。
——“百年期六分甘到手,数干支周遍又从头。
”“有微资堪赡赒,有园亭堪纵游。
”明初贾仲明则给他写过一首挽词[凌波仙] :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
莺花寨,明飙飙排剑戟。
翠红乡,雄纠纠施谋智。
作词章,风韵美。
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天一阁本《录鬼簿》创作情况:王实甫一生创作杂剧十四种,保存全本到现在的,有《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堂》三种,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两种残本各一折。
所作散曲现存的也只有[中吕ㆍ十二月过尧民歌]、[中吕ㆍ山坡羊]等几首。
(二)成书过程(崔张故事的演变)1、唐:传奇:元稹《莺莺传》(《会真记》)2、宋金时期:歌舞曲:秦观、毛滂《调笑转踏·莺莺》说唱文学:赵令畤[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戏曲:宋官本杂剧《莺莺六幺》金院本《红娘子》南戏《张珙西厢记》。
董《西厢》和《会真记》的不同:形式上,把崔张故事扩展为一部五万字的规模宏伟的讲唱文学巨著。
王实甫和西厢记●西厢记故事演变 5本20折答:1.最早见于唐代元稹的文言小说莺莺传,张生是薄情书生,莺莺是悲剧人物;文章肯定张生善能补过的行为,体现男尊女卑的思想;2.北宋赵令畴商调蝶恋花没有新内容,但是作者态度为谴责张生同情莺莺,注入新思想;3.金代的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增加阻挠、创作红娘人物等内容,并肯定崔张之爱是正当合理的追求,赞美他们的反叛精神,把结局改为才子佳人的团圆结局;4.王实甫在董西厢基础上摒弃不合理的情节改善人物,把这题材推向高峰;西厢记是中国文学史上高扬爱情自由主旋律的里程碑式作品;西厢记的故事梗概西厢记全剧由五本20折戏组成:第一本是“张君瑞闹道场”;写崔张二人在普救寺一见钟情,张生借口读书得住寺中,伺机向莺莺求情;第二本是“崔莺莺夜听琴”,写二人爱情发展并与老夫人构成矛盾冲突,孙飞虎围夺莺莺,老夫人以许莺莺为妻求退兵之策,张请将军杜确解围,老夫人事后赖婚反悔;第三本是“张君瑞害相思”,张生因老夫人赖婚而抑郁相思成病,红娘从中撮合二人以柬相约幽会;第四本是“草桥店梦莺莺”,二人私下成亲,老夫人发觉拷红,红娘以正义和智慧,迫使老夫人允婚,老夫人逼张赴试,张生分离后于草桥店夜思莺莺;第五本是“张君瑞庆团圆”、“写张生中状元做官,揭穿郑恒骗婚谎言,有情人终成眷属;●西厢记主题思想张君瑞闹道场崔莺莺夜听琴张君瑞害相思草桥店梦莺莺张君瑞庆团圆主题思想:批判封建礼教和门阀婚姻意识,歌颂男女自由而真挚的爱情,表现“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理想; 不足:以“郎才女貌”为前提,结局没跳出状元及第,夫荣妻贵的俗套●西厢记人物形象的刻画答:1.崔莺莺——一个热烈追求爱情自由的贵族少女;紧扣她的出身和教养,逼真的描写她青春觉醒和如何冲脱封建枷锁的束缚,突出了莺莺的聪慧机灵、温柔多情的性格,又反映封建贵族家庭长期教养在她身上留下的种种烙印,表现为追求爱情过程,不时流露的苦闷、犹豫和怯弱任性; 面对主客观双重阻力,大胆向婚姻自由挪动脚步的叛逆者,“有情人”补充: a、莺莺生于相国名门,生活于礼教家规的重重禁锢之中,但不安于命运的安排和礼教的束缚;b、老夫人的负义赖婚,激起了莺莺的不满,开始了内心的反抗,但又碍于礼教的影响,顾虑重重;c、老夫人从门第观念出发逼张生应试,莺莺则蔑视功名富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这是莺鸳叛逆性格的继续发展;2.张生——是一个典型的热衷功名的封建世子,也是执着的风流才子;“痴情种”3.红娘——是西厢记中刻画最有光彩的人物,善良机灵,她的正直、勇敢和机智表现的最为突出;“赖婚”前后对张生和莺莺的帮助“拷红”时反拷老夫人取胜“擎天柱”4.老夫人——封建礼法的卫道者,封建贵族家庭的贤妻良母;疼爱女儿;阻挠女儿爱情时也表现出虚伪、刻毒和冷酷的性格;“狠毒娘”;补充崔莺莺莺莺是作品中作者热情讴歌的女主人公,是西厢记反封建主题的主要体现者;金圣叹赞扬莺莺“至高贵,至灵慧,至多情,至多才”;她还具有内在美的心灵:孙飞虎围寺中,她愿以自己的青春和幸福换得全寺僧俗人众的安全,在这个人物身上体现出外貌美与心灵美的和谐统一;首先,作者突出这个人物性格中的矛盾性;其次,作者突出了她叛逆性格的发展过程;第三,作者给我们描绘了莺莺内外兼美的形象;总之,莺莺是一个热烈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女子,她的性格是在与封建礼教、与自己身上的软弱性、动摇性的斗争中,不断发展而最后成熟的;张生剧中男主人公张生是个志诚的情种,在追求爱情过程中,他执着专一而有些书呆子气,志成而近乎痴傻,加上他生性惆傥,满腹才学,构成一个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人物;红娘红娘是西厢记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形象,是王实甫的杰出创造,没有红娘便没有西厢记,这一形象的存在不仅使西高出于其他才子佳人戏曲,更重要的是他在崔张自由结合中的重大作用,而且这一形象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远比剧中所有人物广泛和深刻;其形象的特征在于:她纯朴善良,机智勇敢,见义勇为,坦率泼辣;她本是奉老夫人之命“监视”莺莺的;但在“白马解围”和“赖婚”以后,她看出正义在崔张一边,鄙弃老夫人的背信弃义,于是勇敢地站在了崔张一边;她热心侠义,三番五次为他们传书递柬,为他们出谋划策,帮助他们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牵线搭桥,促成二人的婚事,而全然不顾自己将来会遭到什么样的后果;她的性格的光辉之处,集中表现在“拷红”一折,她与老夫人的冲突上;面对老夫人的拷打追问,她理直气壮,有胆有谋,索性把事实真相全盘托出,并反守为攻,尖锐地指出造成这一事件“非是张生,小姐、红娘之罪,乃夫人之过也;”然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老夫人宣扬的孔孟之道来制服老夫人,谴责了老夫人的言而无信和对待张生不公平;“当日军围普救,夫人所许退军者,以女妻之;张生非慕小姐颜色,岂肯区区建退军之策兵退身安,夫人悔却前言,岂得不为失信乎既然不肯成其事,只合酬之以金帛,令张生舍此而去,却不当留张生于书院,使怨女旷夫,各相早晚窥视,所以夫人有此一端”;尔后抓住对方弱点,分析利害,提出建议:一是“若不息其事”,“将辱没相国家谱”,二是如果打了官司“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官司若推其祥,亦知老夫人背义忘恩,岂得为贤哉”“莫若恕其小过,成就大事”;有理有据的一席话,不得不使这个威严的封建家长在奴才面前折服,也就等于屈服于红娘的智勇面前;总之,在红娘身上强烈地体现着一种与封建道德截然不同的另一种道德品质——下层人民的道德品质;红娘,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牵线搭桥,成全婚姻的代名词,已经成为乐于成人之美的、热心人的共名;西厢记的艺术特色和影响答:1.西厢记艺术上的第一大特色,是运用“寓庄于谐”的手法,刻画各个面目不相同的喜剧是典型,如莺莺的“假意儿”需要借助红娘的帮助,又假装斥责;主动约会张生,见面却又要怒斥一番;、张生的以丑显美爱情热情大胆,近于痴狂;长期书斋禁锢,相当迂腐,关键时期,依靠红娘从中帮助、红娘的机智幽默月下烧香,看出莺莺对张生的心意;拷红,假装帮老夫人出谋献策,反拷取胜;老夫人看似满口仁义,实质虚伪、狡诈;动机与效果背离;内外矛盾、因果相违;2.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多变;大型结构紧凑,波澜起伏,百转千回惊艳—借厢—酬韵—闹斋—“孙飞虎事件”—婚事在望—老夫人懒婚—“赖简”—“拷红”—“逼试”—郑恒—大团圆3.文辞优美,诗意浓郁;如开篇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及“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种以景传情,生动而又准确地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佳句比比皆是;a、把古典诗词含蓄凝炼的语言与民间通俗流畅的口语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既优美典雅又生动活泼的独特的语言风格;b、诗剧般浓郁的抒情意味;c、个性化的特点很突出,人物语言都切合身份和性格;如张生的语言坦直而含稚气,常带夸张,显出痴狂的个性;莺莺的语言含蓄而矜持,常带感伤情调;红娘的语言则俚俗率直,爽朗泼辣,妙语连珠,俏皮可爱:老夫人的口吻则常露冷酷专横;补充两点4.简述西厢记在体制上的突破a.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采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像是用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连台本;b.打破了元杂剧由一人主唱的通例,采用了由末、旦轮流主唱的方式;5.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艺术王实甫的西厢记善于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其获得艺术上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对张生、莺莺和红娘的性格刻画上;。
元代文学之西厢记✧✧✧✧✧第三章王实甫《西厢记》✧✧✧✧✧王世贞《曲藻》:“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
✧贾仲明补《录鬼簿》:“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第一节《西厢记》的作者✧✧✧✧✧一、《西厢记》的作者✧关汉卿作✧王实甫作✧王作关续✧关作王续✧王作后人加工✧✧✧✧✧王实甫作,据天一阁本、曹楝亭本《录鬼簿》。
✧✧✧✧✧二、王实甫生平与创作✧名德信,字实甫,大都人。
✧生卒年不详,近人推断,王实甫应与关汉卿同时而略小,约生于1230,卒于周德清作《中原音韵序》的泰定元年(1324),创作杂剧的活动时期,主要在元成宗的元贞(1295-1297)、大德(1297-1308)年间。
✧✧✧✧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飙飙排剑戟,翠红乡雄纠纠施谋智。
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贾仲明补《录鬼簿》吊曲✧百年期六分甘到手,数支干周遍又从头。
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到如今白发青衫此地游。
有微资堪赡赒,有亭园堪纵游。
✧——王实甫【商调·集贤宾】《退隐》✧✧✧✧作品✧曹楝亭本《录鬼簿》:著录杂剧名目共14种。
✧天一阁本《录鬼簿》:著录杂剧名目共12种。
✧今仅存✧《西厢记》、《丽堂春》、《破窑记》三种。
✧《芙蓉亭》、《贩茶船》的片段。
✧散曲存一支小令,两个套数和一个残套。
✧✧✧✧✧第二节《西厢记》的成书过程✧✧✧✧✧一、唐传奇《莺莺传》✧《莺莺传》者,即叙述崔张故事,亦名《会真记》者也。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lù侮辱)笑。
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元稹《莺莺传》✧✧✧✧宋人王性之《传奇辨正》、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读〈莺莺传〉》考证,小说乃是作者元稹的真实经历。
✧元稹以张生自寓,述自亲历之境,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固亦可观,惟篇末文过饰非,遂坠恶趣。
西厢记的产生与发展浅析《西厢记》的流变内容提要:《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源远流长,根深叶茂。
《西厢记》的巨大成就不是偶然的。
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西厢记》的杰出成就,不是王实甫一人凭空创造出来的,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它是植根于深厚的艺术传统之中,经过长期的滋育蜕变出来的。
本文本文就是将“西厢”从唐代至明代的流变做一个梳理和分析,简单的把握不同时期的“西厢”。
关键词:《西厢记》流变人们对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的关注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始终如一。
如鲁迅所说:“其事之振撼文林,为力甚大。
”本文就是将“西厢”从唐代至明代的流变做一个梳理和分析,简单的把握不同时期的“西厢”。
一、“西厢”的源头西厢记最早的故事雏形是唐元稹的《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这个唐传奇在当时就十分有名,开了中国才子佳人故事的先河。
故事主要写的是唐贞元中期张生对莺莺“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故事。
张生对他绝情的解释是:“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
使崔氏子遇合富贵,撑娇宠,不为云为雨,则为蛟为螭,吾不知其变化矣。
昔殷之辛,周之幽,据万乘之国,其势甚厚。
然而一女子败之。
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
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 宣扬女子是祸水的陈词滥调。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中评价张生是“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这个故事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宣传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
虽说结尾很坏,但对崔张的爱情和莺莺性格的某些描写,却是楚楚有致、细腻动人,引起当时许多人的注意,并给后世作者以深远影响。
但是最主要的是,作者第一次塑造出一个性格独特的妇女形象莺莺。
她给人的印象历久不磨,她的悲剧遭遇唤起人们莫大同情。
这是作者的重大创造,她的形象真实可信。
但是她的遭遇却给人们留下心灵上的遗恨,张生的“补过”,玷污了她的形象。
甚至他们两人都自认为他们的爱情是错误的,张生是“补过”,莺莺也有“自献之羞”,这里美变成了丑,对此,凡正直的人们都不能接受。
2004年真题中国古代文学一、清人章学诚说:“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
故论文于战国,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
”(《文史通义。
内篇。
诗教上》)又云:“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其深于取象者也。
”(《文史通义。
易教下》请以先秦散文为例,对章氏这两段话加以阐释及评说。
(50分)答: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偶、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
说战国时文章已变尽,未必符合实际,但后世的所有文体都能在战国散文中找到先例或萌芽则是无疑的。
先秦说理散文不仅标志着议论文体的成熟,而且也包孕了寓言、小说等因素。
比如说,《庄子》采用大量奇幻玄虚、怪诞神奇的的寓言,是为阐明其中心思想,然而像《韩非子》,由于寓言自身深厚的意蕴和生动形象的艺术特征,脱离了说理文字而独立,由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形象化地体现了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还比如《荀子》大量运用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喻,深入浅出,生动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
如《劝学》篇,几乎都是引类譬喻重叠构成,并且譬喻的运用变化多端,或正反为喻,或并列为喻,辞采缤纷。
先秦说理文主要是哲理散文和政论散文,但无论是表述对自然和人生的理性认识,还是阐发政治主张和学术观点,都不仅依靠逻辑推理和抽象思辨来完成,还灌注了浓烈的情感,运用了生动的感性形象。
先秦说理散文中,寄寓深刻的寓言、譬喻,常有抒情因素。
这种形象性和抒情性,使先秦说理散文自身具有了文学意味,对后代散文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不仅后代哲理政论文受其影响,颇有文学因素,而且,后代以描写抒情为主的文学散文也由此而孕生。
二、刘勰《文心雕龙。
明诗篇》评论东晋、宋、齐诗歌说:“江左篇制,溺乎玄风,嗤笑徇务之志,崇盛忘机之谈;袁、孙以下,虽有雕采,而辞趣一揆,莫与争雄,所以景纯仙篇,挺拔而为俊矣。
《西厢记》故事创作源流-文学编年-国学论坛《西厢记》故事创作源流西厢记, 源流, 故事, 创作《西厢记》故事创作源流1。
元稹的《莺莺传》《西厢记》故事的最早来源,是唐代元稹(字微之)所作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莺莺传》写张生在蒲州普救寺寄寓时与崔莺莺恋爱、后又遗弃莺莺的曲折故事。
传中的莺莺是个深情而又软弱的悲剧性人物。
她在被张生追求时曾经顾虑重重,后来才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和张生结合;但被张生遗弃后,却只有哀怨,而不敢责难,甚至还觉得与张生结合有自献之羞.张生是个始乱之,终弃之的轻薄负情的文人,抛弃莺莺之后,竟然还反诬莺莺是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妖孽,为自己辩解。
作者却称许张生为善补过者.经后人考证,张生其实就是作者元稹自己的影子。
这篇传奇小说,正如鲁迅所指出的:元稹以张生自喻,述其亲历之境,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固亦可观,惟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①《莺莺传》的文过饰非诚然不可取,但它却叙述了一个贵族少女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结果被抛弃的动人故事,且又写得婉转华艳,颇切人情;加之元稹早有诗名,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便在当时士大夫中广为流传,不少诗人咏叹题诗,如元稹的朋友李绅、杨巨源、李公垂、白居易、沈亚之等都曾为此唱和、题咏。
2。
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北宋时张生和莺莺的故事进一步在文人和民间流传,成为诗词和说唱的题材。
晏殊、苏轼等人在自己的作品中直接引用过《莺莺传》的故事或词句,秦观、毛滂还各写有一套《调笑转踏》来叙说张生和莺莺的故事。
《调笑转踏》是一种以八句七言的引诗和一首《调笑令》组成的叙事歌曲,常用于宴会时边歌边舞演出。
由于体裁的限制,秦、毛的作品内容都没有超出《莺莺传》的范围,但都不去称赞张生善补过,相反毛滂的作品还表现了同情莺莺、鄙视薄情少年的思想倾向。
此后又有赵德麟(令时)的「商调?蝶恋花词」,以民间说唱文学中的鼓子词的形式来讲述这个故事。
开头一段,交待写作缘起,说到了《莺莺传》的流传之广:夫传奇者,唐元微之所述也……至今士大夫极谈幽玄,访奇述异,无不举此以为美话。
第四章王实甫与《西厢记》第一节《西厢记》作者的生平与创作一、《西厢记》作者为谁《西厢记》的作者,从明中叶开始,就一直争论不休。
归纳起来,共有四说:(1)王王实甫作;(2)关汉卿作;(3)王作关续;(4)关作王续。
金圣叹评本流行后,王作关续几成定论。
但是:天一阁本《录鬼簿》(序于1330年,但乔梦符传言其“至正五年(1345年)二月病卒于家”,可见其必成书于此年后)收王实甫剧目,第一种即为《西厢记》,并有“郑太后宴开北堂春,张君瑞待月西厢记”的全称(曹本第六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天一阁本《录鬼簿》有贾仲明作(1422年)[凌波仙]吊词,其中有“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句。
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群英所编杂剧”王实甫名下,列杂剧13种,第一种即为《西厢记》。
目前学术界一般的观点是:在无确证材料前,《西厢记》的作者应是王实甫。
二、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王实甫,天一阁本《录鬼簿》说“名德信”,诸本《录鬼簿》都说“大都人”。
生卒年及生平事迹皆不详。
据作品及有关资料推断,其活动时间大致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即1295-1297——1297-1308。
王季思认为“《西厢记》当作于大德年间”。
吴梅认为“由金入元”,但不知何据。
徐朔方也认为王实甫是金元间人,其推论也有问题。
孙楷第《元曲家考略》“王实甫”条,依据天一格本《录鬼簿》王实甫名“德信”,而苏天爵《滋溪文稿》有王德信其人,因而怀疑彼王即此王。
而后者乃元代名臣王结之父,后至元三年(1337)尚存,大约80岁。
冯沅君依孙楷第考证,为王实甫作传:“王实甫名德信,元易州定兴人。
约生于1255─1600年。
曾作过某地县官,声誉很好。
后来升任陕西行台监察御史,由于和‘台臣议不合’,四十多岁就弃官不做了……他在弃官后不久就完成了不朽的剧作《西厢记》。
在六十岁时,他用散曲套数描写他退隐后的生活。
生活颇为优裕,诗酒琴棋,笑傲林泉,但在恬静淡泊的情怀深处,蕴藏着久难平复的政治创伤。
《莺莺传》是怎样炼成《西厢记》的《莺莺传》是怎样炼成《西厢记》的潇湘蓝唐贞元二十年,元稹作《莺莺传》,元成宗大德年间,王实甫作《西厢记》。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中间约有四百年时间。
《西厢记》至今七百年。
从一则几千字的小故事发展成一部恢弘的经典大戏,是怎样的改编成就了千年传奇。
这之间有什么奥秘呢?一,由俗变雅元稹写的崔莺莺和张生都是世俗男女。
莺莺初见张生:“久之乃至,常服睟容。
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
颜色艳异,光辉动人。
不加新饰。
凝睇怨绝,若不胜其体者。
”。
莺莺虽美,但并没有王实甫所描述的“眉黛青颦,莲脸生春,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
”,也没有招来孙飞虎将半万贼兵围住寺门,鸣锣击鼓,呐喊摇旗,欲掳为妻。
《莺莺传》只是“军人因丧而扰,大惊蒲人。
崔氏之家,财产甚厚,旅寓惶骇,不知所托。
张生与蒲将之党有善,请吏护之,遂不及于难。
”,此外更无退兵婚嫁之言。
因此,初会张生,莺莺根本不愿出来,再三推脱。
倒是崔母十分热情,非要叫女儿出来拜见。
因此,莺莺只是家常打扮,素面朝天,衣饰简单。
可能是因为身体有恙,双脸有些绯红。
但张生惊为天人。
家宴之间,张生再三“以词导之”,就是言语挑逗,搭讪。
莺莺“不对”,始终不语。
这种状况“终席而罢”。
这场景很生活化,就是惯常的一见钟情罢了。
而到了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这一幕之前已经铺垫了一章,两人早已互通款曲,此时张生赴宴途中已经想入飞飞“今宵欢庆,软弱莺莺、可曾惯经?你索款款轻轻,灯下交鸳颈”。
莺莺则是“恰才向碧纱窗下画了双蛾,拂拭罗衣上粉香浮污,则将指尖儿轻轻的贴了钿窝”。
莺莺细心装扮,还特意在面颊上贴花,一张脸儿“吹弹得破”。
元稹一场郎有意妾无奈的初会,被王实甫工笔细描,又整了一段兵戎相接,书生献计的王老虎抢亲好戏。
紧张热闹,虚惊一场之余心情大悦,这才隆重而正式地安排会面。
好一番跌荡离奇,曲词典雅。
婚约在前,情意两只,才子佳人,好事多磨的开场。
二、由实变虚。
元稹笔下的莺莺对张生并无太多深情,她心思细腻,行为莫测。
《西厢记》和《东厢记》的内容与结构比较高奈延【摘要】《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其后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最晚到18世纪,《西厢记》已为朝鲜文人所熟悉,从而对韩国的戏曲文学创作影响很大.《东厢记》是根据《金申夫妇传》改编而成的,在韩国文学界被认为是模仿中国戏曲的第一部汉文戏曲作品.对二者进行比较,我们会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本文尝试从版本、内容、主题、结构、音律等方面对《西厢记》和《东厢记》进行介绍与比较,从而厘清韩国文人如何看待中国戏曲,韩文作品如何模仿中国戏曲作品,希望能进一步丰富中韩比较文化研究的内容.【期刊名称】《文学与文化》【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7页(P9-15)【关键词】《西厢记》;《东厢记》;版本;主题;结构【作者】高奈延【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是中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崔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局的一对青年。
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
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东厢记》是根据《金申夫妇传》改编而成,在韩国文学界被认为是模仿中国戏曲的第一部汉文戏曲作品。
《东厢记》的剧情围绕“赐婚”二字展开,并在述说整个事情的过程中插入了大量的议论,赞颂皇帝的圣德之举,说得十分具体,在剧情发展的每个环节都有“朝家盛德,古今无比”的颂词,突出皇恩浩荡、泽被百姓的宗旨。
从全剧的中心内容来分析,本剧的主题似乎不在于金申夫妇的婚事,而是通过这婚事的全过程来颂扬正祖皇帝的盛德。
第二节《西厢记》的成书与版本一、成书的过程1、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三千字。
(文见王季思校注的上海古籍版《西厢记》附录)关于《莺莺传》的本事:(1)有人认为,张生即唐代诗人张籍;(2)宋代的王性之《传奇辨正》驳斥此说,认为,张生即小说作者元稹本人,崔莺莺即当时的永宁为崔鹏之女,二人为姨表兄妹的关系(见赵德麟《侯鲭录》卷五);(3)近人鲁迅也认为“元稹以张生自寓,述自亲历之境”;陈寅恪也同意张生是元稹的说法,但又认为,“莺莺所出必非高门”,否定莺莺为崔鹏之女的说法。
(4)现在一般认为,文学作品并非人物传记,不能将张生与元稹直接划等号,甚至进而进行有关的索隐(“红学”也出现过这样的问题)。
2、宋代:(1)北宋赵德麟的鼓子词《商调蝶恋花·会真记》(用《莺莺传》的文字作为说白,中间插入他写的12首《蝶恋花》唱词,曲白相间,说唱西厢故事)。
(文见赵德麟《侯鲭(q īng)录》卷五,王季思校注的上海古籍版《西厢记》附录亦载有)(2)北宋秦观的歌舞词《调笑转踏·崔莺莺》(歌咏八个故事之一)。
(文见秦观《淮海词》)(3)北宋毛滂的歌舞词《调笑转踏·崔莺莺》(歌咏八个故事之一)。
(文见毛滂《东堂词》)(4)南宋说话《莺莺传》(佚)(据罗烨《醉翁谈录》)。
(5)南宋官本杂剧《莺莺六幺》(佚)(据周密《武林旧事》)。
(6)南戏:《张珙gong西厢记》(佚)(据《永乐大典》)。
4、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又称《西厢记搊弹词》、《弦索西厢》),俗称《董西厢》,五万字。
(文见单行本《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元明清人对《董西厢》一直“罕有人能解之者”,直到20世纪20年代,王国维先生《宋元戏曲考》才予以确认它是说唱艺术。
文史教材认为,是一部规模宏伟的长篇叙事诗或诗体小说。
5、元代:王实甫《西厢记杂剧》,俗称《王西厢》。
二、《董西厢》对《莺莺传》的改进及其缺陷(一)脱胎换骨的改进,具体表现:1、主题上:将《莺莺传》始乱终弃“善补过”的封建性主题,改为“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的反封建性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