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朝铜镜纹饰
- 格式:pdf
- 大小:119.63 KB
- 文档页数:1
2020.02华夏文明唐代铜镜种类繁多,形制复杂,纹饰富丽,在造型上已突破了汉式铜镜。
初唐,多为四神镜、十二生肖镜、瑞兽镜、海兽葡萄镜;中唐,多为花鸟镜、瑞花镜、人物故事镜、盘龙镜、双凤镜等,构图也不像汉式铜镜那样严格对称,而是采用绘画风格,但求均衡,不求对称。
装饰华丽精致,雄健豪放,也比以前增多,是唐代铜镜的最盛期,代表了唐代铜镜的水平;晚唐处于衰落趋势,多为八卦镜、万字镜,有宗教意义,整个看上去,简单粗放,单调乏味。
十二生肖镜(图1)不同于汉十二辰铭镜,其上通常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或传说中的精灵,形态逼真,生动活泼。
瑞兽葡萄镜(图2)是盛唐最为流行的铜镜之一。
瑞兽葡萄镜又称天马葡萄镜、海兽葡萄镜,相似的还有禽兽葡萄镜、鸾兽葡萄镜等。
这类镜的共同特点是以瑞兽(鸾兽、海兽)和葡萄蔓枝叶组合而成,通常是在镜背饰以繁密的葡萄图案,花纹之间点缀四五个瑞兽,铜镜的造型除圆形外,还有菱花形、方形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纹饰逐渐多了起来,早期瑞兽镜的外区多为圈带铭文,稍晚的一些瑞兽镜外区没有铭文,代之以卷草、忍冬、瑞兽、葡萄蔓枝等,主要流行于唐高宗及武则天时期。
瑞花镜又称花卉镜,包括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宝相花、牡丹、莲花等。
宝相花只是一种泛称,是经艺术加工的荷花或其他自然形态花朵的装饰性纹样,使其更加富丽绚烂,给人以素雅端庄的感觉。
此类镜流行于盛唐及其以后,其中带有铭的宝相花镜,出现于唐代初期,其造型多为葵花形、菱形,亦有少数圆形。
花鸟镜(图3)是唐代纹样的代表作品,被誉为集当时工艺图案之大成。
图纹配置主要有雀绕花枝和对称花鸟两种。
雀绕花枝也可以称为小串枝花鸟,有的分区,有的不分区,纽座外花枝相间环绕,以四鸟四花枝为最多。
禽鸟有鸳鸯、鹊,有的展翅飞翔,有的静静伫立,有的足登花枝。
菱花形周边点缀着蜂蝶、花枝,内区与边缘纹饰相映成趣,构成一幅诗意浓郁的花鸟小景。
唐人诗作有“嫁时宝镜依然在,鹊影菱花满光彩”,形象地描述了这类镜子的形状和纹饰。
驻马店市博物馆馆藏唐八卦朱雀纹铜镜考释驻马店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八卦朱雀纹铜镜是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
这件铜镜的形状为圆形,直径约为14厘米,整体造型精美,保存状况良好,堪称唐代铜镜的代表之作。
这件铜镜的主要特点是它的纹饰,镜面上刻有八卦图案和朱雀纹。
八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
八卦由三个阳爻和三个阴爻组成,阳爻用阳线表示,阴爻用阴线表示。
八卦图案在古代中国被广泛运用于建筑、柱子、家具等物件上,具有辟邪驱鬼的作用。
朱雀是古代传说中的神鸟,常常被描绘为红色的凤凰。
朱雀图案在唐代的艺术中经常出现,被赋予了祥瑞和吉祥的寓意。
朱雀纹铜镜上的朱雀图案形态优美,雄鸟展翅翱翔于云霞之间,栩栩如生。
这件铜镜不仅在造型上精美,而且在工艺上也非常独特。
镜背部分刻有几个花朵图案,花朵的线条流畅,花瓣一片片细腻,显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而镜的边缘则以圈圈相连,形成了一个圆圈的环形纹样,给整个镜面增添了一份柔和和神秘的感觉。
在考释这件铜镜时,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纹饰来看,这件铜镜上的八卦图案和朱雀纹是唐代时期很常见的图案,显示了当时人们的宗教和哲学思想。
从造型来看,这件铜镜的形状规整,线条流畅,说明当时的工艺水平非常高。
从材质来看,这件铜镜使用的是优质的铜材料,经过精心的打磨和加工,表面光滑,细节处理到位。
这件唐代八卦朱雀纹铜镜展示了唐代艺术的独特魅力,是研究唐代社会、文化和艺术的重要依据。
它不仅展示了当时人们对宇宙和自然的认识和崇拜,也反映了当时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匠心独运的追求。
这件宝贵的文物不仅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它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这份独特的美。
探析唐代铜镜的纹饰内容摘要:唐代铜镜的纹饰题材丰富多样,其内容十分广泛,社会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除了传统的瑞兽、鸟兽、画像、铭文等纹外,还增加了表现西方题材的海兽葡萄纹,打马球纹等。
纹样寓意深刻,生动活泼,形式优美,反映出唐代社会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意识。
关键词:唐代铜镜纹样古代铜镜是艺术价值极高的美术工艺品,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较前代有了新的发展,呈现出新的面貌。
唐代经济发达、政治开明、社会繁荣、百业兴旺的封建社会之鼎盛时期,强大的国力造就了灿烂的文明,灿烂的文明促进了社会各方面的进步,丝织业、金属工艺、制瓷业等都得到了高度发展,铜镜铸造业也达到了高潮。
本文拟对唐代铜镜的纹饰内容谈一些认识。
唐代铜镜的纹饰题材丰富多样,其内容十分广泛,社会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除了传统的瑞兽、鸟兽、画像、铭文等纹外,还增加了表现西方题材的海兽葡萄纹,打马球纹等。
纹样寓意深刻,生动活泼,形式优美,反映出唐代社会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意识。
唐代铜镜纹饰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类。
(一) 以自然为主题的纹饰唐代铜镜的纹饰,较大部分是花草鸟兽纹饰。
这些花草鸟兽纹饰作为主纹饰,或者作为边衬纹饰,或者交替使用在铜镜装饰中。
花草类纹饰主要有荷花、牡丹、芙蓉、蔓草、瑞草和各种形式的宝相花。
瑞花是一种发射式花纹,经常出现在古代瑞锦上,唐铜镜受其影响,并吸收外来忍冬纹之长处,组合变化发展成各种瑞花纹。
放射式宝相花镜,是一朵变形的石榴花与石榴花苞相间并呈放射状连接围绕镜钮,花托用面的形式表示,花瓣则以线的形式表示,花与苞之间有一个点相隔,整个纹饰点线面相结合,变化丰富,细节突出,显示出富丽华美的艺术风格。
散点式宝相花镜,其钮座是一朵变形的多瓣瑞花,呈俯视状,围绕钮座是六朵以阴阳相间的两种怒放花朵,其视角与钮座一样,表现出统一与变化的形式美感。
这些纹样所表现出来的具体植物特征明确,形式优美,在唐铜纹饰中又与动物或人物相组合,丰富了画面层次和效果。
唐代文玩系列之——唐代铜镜唐代铜镜的形式,冲破了几千年来传统的圆形模式,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方亚字形及有柄形等新的镜式;镜钮虽多以传统的圆形为主,但亦有兽形钮、龟形钮、花形钮等新的钮形;纹饰的内容丰富多彩,较前代有很大变化,各种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古代神话传说故事,都成为很好的表现题材,铸造于镜背;而纹饰的布局也不再限制于内区和外区了,出现了跨区布局、整体高浮雕等多种表现手法;铸造技法上出现了镀金、贴银、金银平脱、螺钿和宝石镶嵌等特种新工艺。
唐代铜镜在造型上突破了汉式镜,创造出各种花镜,如葵花镜、菱花镜、方亚形镜等等。
图案除了传统的瑞兽、鸟兽、画像、铭文等纹饰外,还增加了表现西方题材的海兽葡萄纹,表现现实生活的打马球纹等等。
唐代铜镜的纹饰和总体布局,也突破了前期的程式规范。
铜镜的构图虽然还是环绕式和对称式的表现手法,但是布局清新明朗,流畅华丽,自由活泼,特别是高浮雕技法,生气充沛,柔美自然。
唐代铜镜的形式,冲破了几千年来传统的圆形模式,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方亚字形及有柄形等新的镜式;镜钮虽多以传统的圆形为主,但亦有兽形钮、龟形钮、花形钮等新的钮形;纹饰的内容丰富多彩,较前代有很大变化,各种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古代神话传说故事,都成为很好的表现题材,铸造于镜背;而纹饰的布局也不再限制于内区和外区了,出现了跨区布局、整体高浮雕等多种表现手法;铸造技法上出现了镀金、贴银、金银平脱、螺钿和宝石镶嵌等特种新工艺。
唐代铜镜大发展,是中国古代铜镜艺术的顶峰,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瓷器已取代铜器,铜器衰落,青铜技术都集中到铜镜上,此外还因为当时铜镜作为礼品,广泛用于社会交往。
唐代铜镜一存很多,有出土的,也有传世的。
唐代铜镜在造型上已突破了汉式传统的圆形镜,创造出了各种花式镜,如葵花镜、菱花镜、方亚形镜等。
图案除传统的瑞兽、鸟兽、画像、铭文等纹外,还增加了表现西方题材的海兽葡萄纹,打马球纹等。
盛唐以后,以花鸟纹为主,多为吉祥图案,自由豪放,清新活泼,表现了大唐帝国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浅谈我国道教题材纹饰铜镜铜镜是我国古代青铜器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日常生活用品,也常作为墓葬中的随葬品。
它本是古代照面的用具,但从唐初王度的《古镜记》中描写古镜法力无边,能镇百邪来看,镜子又是道教中的重要法器。
由于铜镜的形制、纹饰、铭文等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特征,因此,考古学上一直将铜镜作为重要的断代器物。
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铜镜出土于四千多年前的青海齐家文化遗址。
之后,铜镜历经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达到鼎盛,宋元以后日趋衰退,直至清代中晚期时为玻璃所替代。
铜镜背面的纹饰是铜镜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判断铜镜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同时,纹饰的题材图案和铭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了各时代的一些思想情趣和社会意识等文化面貌。
本文就道教题材纹饰的铜镜,按内容的异同以及流行时间的先后次序,分述如下。
一、秦汉神仙画像镜道教虽然产生于东汉,但是作为道教核心内容的神仙信仰远在战国时楚国的诗歌中就已出现,秦汉时黄老思想兴起,升仙之说盛行,如秦始皇、汉武帝等均追求长生不老之道,而好神仙。
《抱朴子─内篇序》有"桓帝亦好神仙,而祠老子"的记载。
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中,画面的内容就反映了当时驾龙升仙的思想相当流行。
这种思想的盛行直接影响了当时铜镜的纹饰。
"汉初崇尚道家……而古代的神仙、怪兽、卜筮等内容和形式均成为道教美术的最初表现。
"铜镜纹饰艺术当然也不例外。
秦汉时期道教题材纹饰铜镜主要是流行于南方的仙人四神画像镜和神兽镜两种:(一)仙人四神画像镜。
西汉末期至新莽之际的铜镜中与仙人(即羽人)有关的纹饰非常流行,仙人图像开始出现。
如汉"泰山七乳四神镜"(附图一)在乳钉间配置四神(即道教称为东方之神的青龙、南方之神的朱雀、西方之神的白虎和北方之神的玄武,以上均为道教的护卫神)及其它神兽,按顺序依次是青龙、朱雀、羽人逐鹿、白虎、独角兽、玄武、独角兽。
外区铭文曰:"泰山作竟(镜)真大巧,上有山(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敖四海兮。
驻马店市博物馆馆藏唐八卦朱雀纹铜镜考释驻马店市博物馆是河南省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物收藏的博物馆之一,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唐八卦朱雀纹铜镜就是其馆藏中的一件珍贵文物。
唐八卦朱雀纹铜镜是一件历史悠久、文化价值极高的文物,今天我们就来对这件文物进行一番考释。
唐八卦朱雀纹铜镜的首要特征是其朱雀纹和八卦纹。
八卦是古代中国先民创造的一种图形符号,代表了天地阴阳的相互关系,以及万物生成、发展的规律。
朱雀是中国古代四象之一,代表南方,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唐八卦朱雀纹铜镜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首先我们来看这件唐八卦朱雀纹铜镜的造型。
这件铜镜造型精美,底部呈圆形,中央有一个小孔,通过这个小孔可以看到铜镜背面的八卦和朱雀纹。
铜镜的边缘装饰有细致的花纹,整体工艺十分精湛。
铜镜的背面上刻有八卦纹和朱雀纹,八卦纹分布在铜镜中央,朱雀纹则围绕在八卦纹周围,构图谨严有序。
铜镜整体规模适中,手持方便,背面纹饰清晰,线条流畅,表现力十足。
唐八卦朱雀纹铜镜的工艺水平也十分高超。
铜镜的整体工艺非常考究,镜面和背面的纹饰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雕琢而成的,细腻的纹饰展现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而铜镜的制作也需要高超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包括铸造、打磨、镜面处理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工匠们精益求精。
唐八卦朱雀纹铜镜不仅在文化内涵上有着丰富的意义,而且在工艺上也有着极高的制作水准。
唐八卦朱雀纹铜镜是一件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高超工艺水平的文物。
它蕴含了中国古代天文、地理、哲学和宗教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
它也展现了唐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为我们展现了古代工艺水平的辉煌。
驻马店市博物馆能够收藏如此珍贵的文物,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也为我们了解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希望这件唐八卦朱雀纹铜镜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研究,为我们认识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8-10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唐代铜镜的花鸟纹样童月(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0)摘要:唐玄宗时代,是中国铜镜发展最辉煌的时期。
唐代的铜镜最具有特色,并且数量较多的,就是菱花镜和葵花镜两种;铜镜的花鸟纹样始于盛唐时期,布置方式除了散点式,还有对称式和旋转式;纹样在造型的写实基础上进行了概括和变形,并且创造出了很多新颖、精美而富有装饰感的花鸟纹样铜镜;取之于生活题材的纹样具有唐朝社会活动的意义,并体现出唐朝独特的审美风格。
关键词:唐代;花鸟纹样;铜镜中图分类号:J2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30-0058-02一、前言从东汉末年到隋唐五代,铸镜业日益发展,铜镜是古代艺术价值极高的、最发达、最有艺术成就、用途最多的一种美术工艺品。
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在唐高宗时代,唐代的时代特色逐渐形成。
中国铜镜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是铜镜业鼎盛时期,是唐玄宗时期。
唐代的铜镜之所以得到发展,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瓷器得到发展,应用到生活用品中,而青铜器走向衰落;另一方面是由于铜镜广泛应用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照面、献礼、馈赠或辟邪等多重意义,成为了当时的社会风尚。
因此青铜器的制作技术集中到了铜镜的工艺制作上来,进入了铜镜发展的又一个鼎盛时期。
唐代铜镜的造型在继承了圆形镜基础的同时,还新创出富有唐代时代特色的菱花形镜、葵花形镜和方形镜等铜镜;在素背镜继续生产的同时,还制作出银金背镜、螺钿镜、宝裝镜、宝钿镜和金银平脱镜等工艺镜。
在图案纹样上已有极大的突破,除了初唐的四神纹、十二生肖纹、规矩纹、瑞兽纹等动物纹外,还出现了禽鸟纹和花卉纹。
二、花鸟纹样的构图及组合形式盛唐时期,以花卉为主题的装饰纹样的数量很多,多采用宝相花、荷花、牡丹等。
饱满的构图使单纯变得繁缛绚丽。
连续性、情节性的构图使画面所表达的内容完美无缺、一丝不苟。
主次分明的整体布局一气呵成,重叠部分较少,纹样呈现出形式美与秩序美的结合,反映了唐人对美的追求。
驻马店市博物馆馆藏唐八卦朱雀纹铜镜考释驻马店市博物馆馆藏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其中一件备受瞩目的文物就是唐代的八卦朱雀纹铜镜。
这件铜镜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对当时社会文化和工艺水平的重要见证。
下面,我们将对这件文物进行深入的考释,带领读者一起领略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
唐八卦朱雀纹铜镜,是一件精美绝伦的古代铜镜。
铜镜的正面浮雕着八卦纹饰,排列得井然有序,神秘而又神奇。
而铜镜背面则是一只神态自若的朱雀,栩栩如生。
铜镜的周边还镶嵌有精美的珍珠纹饰,制作工艺十分精湛。
这样一件铜镜,无论是从造型还是工艺上,都足以展示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创作水平。
我们来看铜镜的正面,八卦纹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符号之一,其象征着八个方位和八种力量。
在古代,人们认为八卦可以代表天地万物的变化和运行规律,是中国道家哲学中的重要概念。
而在唐代,八卦更是被广泛运用到各种器物、装饰品中,成为了当时装饰艺术中的热门元素。
而这件铜镜的八卦纹饰,除了展示了唐代人的审美观念和宗教信仰外,还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这些纹饰的精湛刻制,不仅反映了当时工匠们对八卦文化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他们高超的雕刻技艺。
铜镜的背面浮雕着一只朱雀,是一只寓意吉祥和美好的神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朱雀是四大神兽之一,代表了南方的方位,象征着火焰、太阳、光明和热情。
在古代人们心中,朱雀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因此朱雀纹饰常常被运用到各种器物、服饰中。
而这件铜镜上的朱雀,不仅栩栩如生,还展现出了唐代艺术家对朱雀形象的深刻理解和精湛表现。
通过对朱雀的精细描绘和精湛雕刻,可以窥见当时工匠们对朱雀文化的热爱与追求。
而在整个铜镜的装饰中,珍珠纹饰更是增添了艺术品的精致和价值。
珍珠一直以来都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之一,而在铜镜上的珍珠纹饰则更多地体现了服饰的豪华和尊贵。
这些纹饰的加入,使得整个铜镜在视觉上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一种富丽堂皇的感觉。
这件唐代铜镜不仅仅是一件日常生活用品,更是一件文化艺术品。
浅析唐宋铜镜的装饰纹样作者:常祥郝素梅刘秀玲来源:《收藏家》2022年第07期歷史长河中,铜镜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也是精美的工艺品。
镜背上繁缛华丽的纹样,承载着当时的生产工艺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现以济南市考古研究院藏唐宋铜镜为例,对唐宋铜镜中的纹饰进行浅析。
一、唐代铜镜铜镜历经战国、两汉的繁荣时期,到了唐代进入鼎盛阶段。
唐代铜镜品类繁多,纹样丰富,工艺精美,式样千姿百态,使其一跃攀登上青铜铸造工艺的高峰。
根据镜背纹饰,可分为瑞兽葡萄镜、瑞花镜等16 类①。
(一)唐葡萄纹铜镜葡萄在我国有“多子多孙”的含义,其盘曲绵长的藤蔓又寓意着长寿。
葡萄纹作为装饰纹样始于东汉,唐朝时期,葡萄纹大量出现在铜镜、金银器、丝绸和壁画中。
唐代葡萄纹镜在造型上主要有圆形、菱花形和方形,以圆形为主;在纹饰方面可分为瑞兽葡萄镜和葡萄蔓枝镜。
1.瑞兽葡萄纹镜章丘女郎山墓地出土一件唐瑞兽葡萄纹镜(M99 ∶ 1),此镜造型为圆形,伏兽纽;镜纽外一周凸弦纹,将镜背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为四瑞兽和藤蔓,四瑞兽首尾相接绕纽穿梭在藤蔓间,两者自为一体;瑞兽作抬头状,头部浑圆硕大,圆目外鼓,欲与望镜人交谈,极为灵动,细长身躯卷曲,四肢舒展,似C 形匍匐之态,尾部纤细弯曲,萌态可掬;外区饰禽鸟6 只与葡萄纹6 组,葡萄实小巧玲珑,与葡萄叶紧邻排列,其枝蔓如同波浪般翻滚缠绕其中,两组葡萄纹之间均有一只飞翔的禽鸟,禽鸟俊美飘逸,因为禽鸟纹饰的加入,整体显得更加丰富饱满;镜缘凸起微卷,缘内侧饰花瓣纹。
直径9.53、缘厚0.83 厘米(图1)。
该镜厚重大气,制作精良,工艺高超,因高浮雕手法的使用,使其极具动感;纹饰装饰方面,因葡萄纹与瑞兽禽鸟的结合而散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静默的葡萄纹像注入了生命力一般,把那弯曲优美的藤蔓变为臂弯,将俊美灵动的禽鸟瑞兽包裹其中,这种粗犷与柔美的完美结合,把动与静展现得淋漓尽致,整幅画面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浅析唐代铜镜里的装饰纹样与制作工艺作者:庄清意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7期摘; 要:“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1]这段出自唐朝《旧唐书·魏徵传》的话中,充分体现了铜镜在唐朝生活中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
铜镜,其表面平滑光亮,能清晰的用以照面或正衣冠,在背面上则铸有各式样的题材或者铭文,这些各种样式的装饰纹样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是当时社会文化的缩影,透过这些装饰纹样,能让我们领略唐代丰富多彩的时代文化。
关键词:唐代铜镜;装饰纹样;制作工艺1.中国铜镜历史概述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铜镜是齐家文化銅镜,齐家文化共出土了两面铜镜,一面是1975年在甘肃广河齐家平墓中出土的一面素镜,其大小为6厘米,素面背面无纹饰,在背面的中心上铸有半环形状的钮;另一面则是在青海贵南线齐家文化墓葬尕马台25号墓所出土的七角星纹镜,镜子厚度为0.3厘米,直径为8.9厘米,其背面的拱钮则已经残缺,其背面使用刻平行斜线三角与空白三角相间的方式呈现出七角星的图案而得此名,这面铜镜是我国最早的青铜纹饰铜镜。
中国铜镜有很长的发展过程,其发展的高峰期,分别是春秋,汉代和隋唐,而唐朝时期则是中国古代铸镜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时期。
2.唐代铜镜的发展历程唐代是继两汉之后的又一个高峰期,在装饰图案和工艺上都超越了汉代,取得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成就。
造型上,唐代铜镜在造型上有所创新,打破了传统的圆形铜镜的形状,将各种花卉的形状运用进铜镜的造型上,创造出了如宝相花镜、葵花镜、菱花镜等各式花镜。
装饰纹样上,唐代铜镜在装饰纹样上除了传统的瑞兽、花鸟、画像铭文等纹样外,在图案题材上则增加了如花鸟鱼虫、珍奇异兽、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宗教等各种各样的题材,并且还出现了用以表现西方国家的海兽葡萄纹,表现现实生活的打马球纹,这类装饰纹样的出现也说明了唐朝时期与国际上的密切交流。
制作工艺上,铜镜是铜锡合金铸造而成,锡的含量决定了镜子的表面和颜色,锡的含量越低,则镜面的光洁度越差,在唐代,铜中锡的比例增加,使颜色变得干净和纯净如银,使制作出来的铜镜镜面平滑光亮,材质精纯,从而使铜镜的光洁度、反光性都有了很大提升,并且唐代铜镜在铸造工艺上也有所创新,出现了螺钿、金银平脱、贴金贴银等特殊的工艺镜。
117鉴 赏唐代铜镜背部纹样研究马 月唐代铜镜纹样具有丰富的表现手段、广阔的取材范围、独特的造型特点,既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又是现代设计借鉴的范本。
因此,笔者梳理了中国古代铜镜装饰发展的历程,特别是对唐代铜镜题材的装饰性、主题的装饰性、铭文的装饰性、布局的装饰性及构图等方面的研究,阐释中国古代铜镜装饰艺术对现代设计有着很重要的借鉴作用。
在我国古代,铜镜除了是梳妆打扮的实用器具之外,还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铜镜在我国古代青铜和金属工艺品中自成系列。
铜和锡的合金铸造成了铜镜,到了唐代,铜镜的铸造工艺越加完善,合金中的锡占比加大,以达到铜镜色泽白净如银的效果。
铜镜背部的花纹、铭文、图案等,是铜镜工艺美术的主要特征。
制作铜镜的工匠采用不同的构图、布局、技巧,巧妙地融合了不同的主题、装饰、铭文等元素,让铜镜的各式内涵和表达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正所谓,一粒沙中窥世界,一面镜中见昆仑。
一、唐代之前的铜镜装饰发展概貌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齐家文化是我国古代铜镜的起源,时至今日已经有4 000多年的历史,质朴而又简洁是我国考古学家对齐家文化铜镜的点评,主题装饰纹样是用星状纹案和平行的斜线组成几何纹样作为主题装饰。
到商代,铜镜的装饰图案依然是以放射状的几何纹样为主,发展成不同类型的平行纹、多圈辐射纹、放射状线条纹,既清新又质朴,自然情趣十足。
铜镜装饰纹样出现鸟兽纹和重环纹是在西周中后期,铜镜神秘的威仪感随着鸟兽纹的出现而产生。
铜镜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单单从纹饰看,就有饕餮纹、连弧纹、狩猎纹、鸟兽纹、云朵纹、花叶纹、菱纹等多种纹样。
纹样的内容和题材有了极大的丰富。
从展现技法上看,有金银错、彩绘、高浮雕、低浮雕等,整体表达能力增强,整体综合性搭配自然唯美,主题鲜明,艺术水准有相当高的展现。
118鉴 赏铜镜在我国古代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是在两汉时期。
前期的西汉铜镜装饰图案保留了战国时期的元素,在这基础上出现了新的元素,铜镜上的铭文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铜镜艺术的形式和内容得以拓展。
2007年12月第4期外语艺术教育研究Educati onal Research on Foreign Languages &A rts Nov .2007No .4 浅析唐铜镜纹饰的造型艺术尹春洁(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美术系,广东 广州 510640)摘 要:唐铜镜纹饰仅是唐代艺术的一个侧面,但已能从中看出唐代艺术清新、博大、创造性的时代风貌。
解读古人为我们提供的运用这一素材的丰富经验,创造出既有时代感,又富民族性的现代设计,将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关键词:唐铜镜纹饰;造型;造意;传播;民族风格作者简介:尹春洁(1969-),女,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平面设计与传统艺术。
铜镜最初发明是为了照颜,能在镜中看到自己。
在古代,镜也叫鉴,《广雅》曰:“鉴谓之镜”。
从四千年的齐家文化铜镜开始,中国铜镜经历代一直保持着圆形、镜背有纹饰、中心置纽的特征,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全盛景象,形制多种多样,它那精巧的工艺、丰富的纹饰及纹饰的象征性,无不表现出古代艺人的聪明才智,在民族文化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一、唐铜镜的类别根据唐代铜镜的形制、纹饰可将这一时期最为流行的铜镜区分为九类:(一)四神十二生肖镜类四神即汉镜中出现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圆形,圆纽。
纽座有柿蒂纹和兽(龟)纹、花瓣纹等。
十二生肖不同于汉十二辰铭,而是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或传说中的灵异:鼠(子)、牛(丑)、虎(寅)、兔(卯)、龙(辰)、蛇(巳)、马(午)、羊(未)、猴(申)、鸡(酉)、狗(戌)、猪(亥)。
圆形,圆纽,连珠纹、柿蒂纹或花瓣纹纽座。
内区四神,外区十二生肖和变形云纹、点线纹缘。
(二)瑞兽镜类1.瑞兽铭带镜。
以兽的数目加以称呼的,如四兽镜、五兽镜等;圆形,少数为方形。
主题纹饰为各种形态的兽,从形态看,很难确认是哪种兽,似马、似虎、似狮、似狼等或称狐首狮身兽、狐首马身兽。
圆形,圆纽。
柿蒂纹、兽纹、连珠纹、花瓣纹及素圆纽座。
唐代铜镜的特点
唐代铜镜一般较厚重,镜体多呈银白色,表面匀净,花纹清晰,镜面微向外凸,可照全人面。
大的铜镜可达65cm以上,小的仅4cm;最重的有数千克,小的仅百余克。
1986年安徽合肥出土一件八卦纹镜,为“亚”字形,圆钮,菱花形钮座,座外为方折环列八卦图,用双线弦纹框入其内,其外四边各有4字篆体铭文“天地含气,日月贞明,写规万物,洞鉴百灵。
”素平缘,边长17.8cm,镜面光亮照人。
双鸾衔绶镜是唐代最为流行的铜镜之一,常见的镜背纹饰是双鸾(民间传说中象征吉祥的飞鸟)口衔长绶,足踏花枝或踩瑞云,并配以苞叶花朵、月亮、流云、奔兽、花鸟等。
唐代铜镜上的工艺品特征
唐代铜镜是中国古代铜镜中的一种,具有独特的工艺品特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唐代铜镜工艺品特征:
1. 精细的铸造技术:唐代铜镜的铸造技术相对其他时期的铜镜更加精细,铜镜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精细度高。
铸造过程中采用蜡烛蜡投模和三种尖底杵子的压制技术,使得铜镜的形状和纹饰更加精确、清晰。
2. 丰富的纹饰:唐代铜镜上的纹饰丰富多样,特别是在镜背上。
常见的纹饰有动植物、神仙、仪式舞蹈、古代故事等,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宗教和审美趣味。
3. 镜背的装饰:唐代铜镜的背面常常饰有装饰品,如铸造皇帝或贵族的肖像、琉璃片、宝石、珠串等。
这些装饰物显示了唐代社会的奢华和阶级特征。
4. 镜面的抛光:唐代铜镜的镜面抛光技术上乘,反射效果较好。
有些铜镜的镜面还使用了锡膏、汞膏等镜面修饰材料,使镜面更亮丽。
5. 颜色的变化:唐代铜镜的颜色变化较大,有些镜子的铜材质采用了特殊的化学处理技术,铜镜表面会呈现出奇特的紫、蓝、红等色彩,增加了铜镜的观赏性。
总的来说,唐代铜镜在铸造工艺、纹饰表现和装饰材料上都有独特之处,展示了
唐代社会的文化和审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