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楚式青铜镜的图形纹饰
- 格式:doc
- 大小:318.00 KB
- 文档页数:6
简述中国历代青铜镜的特点中国历代青铜镜在外形设计、纹饰、铸造工艺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
其次,在纹饰方面,中国历代青铜镜纹饰丰富多样,包括动植物纹、几何纹、神话传说纹、民间故事纹等。
动植物纹通常是以龙纹、凤纹、麒麟纹、云纹、莲花纹等为主,这些纹饰常常象征着权势、吉祥和幸福。
几何纹则以圆形、波浪纹等为主,表现出青铜镜的简洁和美感。
神话传说纹通常包括如《西游记》、《红楼梦》等古代名著的故事,在青铜镜上的表现多是平面画法,通过简洁的线条勾画出故事情节。
民间故事纹则经常表现一些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民俗风情等,如《牛郎织女》、《三教交迭》等。
此外,在铸造工艺方面,中国历代青铜镜铸造工艺独特精湛,无论是原材料的选取还是铸造的工艺流程都很讲究。
首先,铜镜的原材料一般采用优质的铜,如铜合金、紫铜等。
其次,铸造工艺主要分为“单铸法”和“二次铸法”两种。
单铸法是指一次性将整个青铜镜铸造成型,这种方法比较省时简便,常用于较小的镜子。
而二次铸法则是将青铜镜镜背和反射面分别铸造成两个独立的铜件,再用焊接的方式将其连接起来。
这种方法虽然复杂,但可以保证青铜镜镜面的平整度和光洁度,常用于较大的镜子。
此外,铜镜的表面常常经过打磨和抛光等工艺,使其更加光滑细腻,增加反射效果。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青铜镜具有形状多样、纹饰丰富多样、铸造工艺独特精湛等特点。
这些青铜镜不仅是传统工艺品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青铜镜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还能够窥探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简谈古代各时期铜镜的镜面流行演变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铅、锡的含量极少,因为颜色青灰,故名青铜。
由于青铜的熔点比较低,约为800℃,硬度高,为铜或锡的2倍多,所以容易融化和铸造成型。
考古学上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又称青铜时代或青铜器时代,这是由张光直院士最早提出。
青铜时代初期,青铜器具比重较小,甚或以石器为主,进入中后期,比重逐步增加。
自有了青铜器和随之的增加,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也渐渐丰富。
青铜铸造术的发明,与石器时代相比,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下面我想简单的谈一下铜镜的流行演变情况。
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监。
《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
”在三代之初,监都是用瓦制成的,所以古代的监字是没有金字旁的。
到商代初年的时候,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金字偏旁。
商周时期,虽然有铜鉴,但是瓦鉴依然通行。
到秦朝时期,才开始铸造铜镜,因为镜的适用优于鉴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后,再不用水作鉴了。
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镜的制作也更加精良。
它的质料包括金、银、铜、铁等,以铜最为多,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
隋唐以来,还有带柄的、四方的,各种花纹应有尽有。
直到明代末期,开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
清代乾隆以后,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
直至民国初年,少数边远地区还有以铜为镜子的。
古代各时期铜镜的镜面流行演变情况<一>商周铜镜:殷代铜镜均为圆形。
镜面近平或微凸,镜身较薄,背面中央有一拱起的弓形(或称桥形)钮。
西周铜镜也都是圆形的,镜面平直或微凸,镜身较薄,镜钮有弓形、半环形、长方形多种。
又可分为素镜、重环镜、鸟兽纹镜三类。
这时以素镜为主,到西周中期出现了有纹饰的铜镜,到晚期镜背的纹饰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动物纹饰,打破了传统的风格。
<二>春秋战国时期铜: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
这一时期出现和流行的镜类有:素镜(全素镜、单圈、双圈凸弦素镜)、纯地纹镜(方形的很少,图案都有地纹,但没有铭文)、花叶镜、四山镜、多钮镜等。
铜鸟兽纹镜的介绍
铜鸟兽纹镜是一种古代文物,通常指的是具有特殊纹饰和造型的古代青铜镜。
这些镜子在中国的历史上广泛流传,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以及以后的各个时代。
这种类型的古代镜子通常是由青铜制成,表面饰有各种纹样,其中常见的包括鸟兽纹样。
这些纹样可能是装饰性的,也可能具有象征意义。
铜鸟兽纹镜除了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工具外,还常常被视为一种文化艺术品,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工艺水平。
这些镜子的形状和大小各异,但一般都具有中央的凸起部分,周围环绕着纹饰。
镜子的背面通常有柄或其他设计,方便持握和操控。
铜鸟兽纹镜在考古学发现中经常出土,为研究古代文化和手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安徽博物院藏铜镜作者:程露来源:《文物世界》 2014年第3期程露铜镜是人们照面饰容的工具,我国考古发掘发现最早的铜镜在距今四千年左右的甘肃齐家文化。
战国以后,青铜器及其铸造工艺开始衰落,青铜镜因其在民间生活中的实用性而日趋繁荣。
安徽博物院藏铜镜总数达1500余件,其中不乏保存完整、制作精美的铜镜,向人们娓娓述说着安徽青铜镜发展的历史。
一、纤薄灵秀的战国楚镜楚国从春秋中期以后就开始将势力扩张到江淮地区,战国中期以后,江淮地区全部纳入楚国的势力范围。
公元前241年楚迁都于寿春,皖西一带成为楚人最后的政治中心。
因此,楚国对安徽的影响是极深的。
安徽博物院藏铜镜,年代最早的为战国时期,主要包括四叶纹镜、四山纹镜、蟠螭纹镜等类型,都是战国楚式镜中常见的类型。
楚式镜镜体十分纤薄,多为圆形,三弦钮,凹面方框或凹面圈带钮座,以羽状纹、云雷纹为地纹。
战国中期到晚期流行的四叶纹镜、八瓣四山字纹镜,多为羽状地纹,也有较为特殊的索状地纹四叶纹镜(图一),其排列整齐的索状地纹不见于其他地区。
战国晚期的变形兽纹镜(图二),以不整齐的斜线纹为地纹,也是比较特殊的类型。
蟠螭纹镜主要流行于战国晚期,蟠螭菱纹镜和蟠螭叶纹镜是两个主要的类型。
二、神奇瑰丽的汉魏铜镜在汉代的铜镜铭文中,我们经常看到“汉有善铜出丹阳”、“新有善铜出丹阳”的铭文,其主要指汉代丹阳郡出产的铜特别精良。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在丹阳郡设有当时唯一的郡设铜官。
据学者考证,今安徽皖南的铜陵、南陵、芜湖、宣城等地均属于丹阳郡的辖区。
现代考古发现的铜陵凤凰山、南陵大工山铜矿遗址从商周时期就开始开采铜矿,优质而丰富的铜矿为铜镜的铸造提供了极好的原料。
汉初流行的蟠螭纹镜,继承了战国铜镜的特点,镜体依然很纤薄,但是蟠螭纹变成双线或三线勾勒的线条,内区开始出现铭文,镜钮除了弦纹钮外,出现了伏螭纹钮。
博局纹也开始出现,并与蟠螭纹相组合,构成博局蟠螭纹镜。
新出现的类型是草叶纹镜,开始出现时草叶多为单层(图三),镜缘为凸起的内向连弧纹。
春秋、战国时期铜镜特点xx时期铜镜的流行演变情况:春秋战国的铜镜工艺,就其绚丽多姿的纹饰,精致灵巧的形态,铸工的精美,线条流畅成为中国铜镜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中是一个成熟和大发展的时期,是中国古代铜镜由稚朴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也是铜镜的铸造中心由北开始向南迁移的重要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铜镜在三代(夏、商、周)的基础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全面发展。
无论是铜镜的铸造工艺,还是铸造的数量,都大大超过了以前。
(1)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
以素镜类为主,流行全素镜和单圈、双圈凸弦纹镜。
多钮镜和特殊工艺镜类中的透雕镜也开始流行,另外,出现了纯地纹镜、羽状纹地纹叶纹镜和纹饰简单、山字短粗的四山纹镜。
(2)战国中期,种类繁多,纹饰变化丰富,出现了云雷纹地花叶镜和八叶纹镜。
四山纹镜的辅助纹饰繁缛,山字变的瘦削,并出现了五山纹镜,六山纹镜,新出现了折叠菱花纹镜类、蟠螭纹镜类、连弧纹镜类以及特殊工艺镜中的彩绘镜、错金银镜。
禽兽纹镜中的兽纹镜、饕餮纹镜大量出现。
(3)战国晚期,出现了蟠螭四叶纹镜、蟠螭菱形镜和三层花纹的云雷纹地蟠螭连弧纹镜。
蟠螭纹镜类的地纹大都比较模糊。
禽兽类镜中出现了龙纹镜、凤纹镜,山字纹镜中出现了三山纹镜,素镜类出现了多圈弦纹素镜和宽弦纹素镜,镜体加大,特殊工艺镜更加成熟。
根据近年考古资料的显示,三弦钮的素面镜、弦纹镜、羽状纹地四叶纹镜、云雷纹地四叶纹镜、折叠菱花凤鸟纹镜等铜镜的使用沿袭应一直到秦汉时期,有明显的沿用性质。
齐家文化和商周时期,铜镜以光素无纹饰者居多,有纹饰者也以几何纹为主。
到了春秋战国,纹饰已达15个大类,并且出现了各种特殊工艺装饰艺术,如涂朱绘彩图案、金银错图案、透空雕图案等。
初起时期简陋、粗糙的铜镜,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创造和修饰已臻美轮美奂的境地。
春秋铜镜的风格,既继承了西周铜镜的传统,如仍以素镜为主,钮制没有定型,还是多元化的形式。
而同时,春秋铜镜又有了许多重要的发展。
13425“田”、“の”形符号。
宽缘。
镜面平整,保存完整,有绿锈。
直径6.7厘米,镜缘厚0.4厘米。
(图4)东汉二龙戏珠镜1972年于河南省灵宝县张湾4号东汉墓(M4-29)出土。
镜圆形,圆形钮座。
绕钮浮雕二龙戏珠,外依次为短线斜纹、锯齿纹各一周。
宽缘,镜面平整,保存完整。
有少量红绿锈。
直径9.5厘米,镜缘厚0.6厘米。
(图5)东汉二龙戏珠纹镜1972年于河南省灵宝县张湾4号东汉墓(M4-30)出土。
镜圆形,圆形钮座。
绕钮浮雕二龙戏珠,外依次为短线斜纹、锯齿纹、波状纹各一周。
宽缘,镜面平整,保存完整。
有少量红绿锈。
直径9厘米,镜缘厚0.5厘米。
(图6)东汉连弧纹铭文镜1972年于河南省灵宝县张湾5号东汉墓(M5-37)出土。
镜圆形,圆钮,四叶座。
绕钮饰有四叶纹,四叶纹内四角饰阳文“位至三公”,四叶间饰涡纹或云雷纹,外为连弧纹一周。
素缘,镜面平整,保存完整。
直径11.6厘米,镜缘厚0.3厘米。
(图7)678种不同纹饰的宝相花纹各三朵相间环绕。
六朵宝相花由两种不同花卉相间组成:一种为六瓣莲花,中心有七点花蕊;另一种为逆向旋转的六叶组成花瓣,并饰有三叶片及三弧形瓣相间排列。
素平缘。
镜通体黑漆古。
镜面平整。
保存较好,钮有磕缺。
直径16.7厘米,镜缘厚0.3厘米。
(图8)唐代八出宝相花镜1965年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印染厂79号墓(M79-1)出土。
八出葵花形。
圆钮。
花蕊连珠圆钮座。
八朵宝相花均匀环绕。
素平缘。
镜面平整。
出土时破裂。
有锈斑。
直径25厘米,镜缘厚0.7厘米。
(图9)唐代六出宝相花镜1965年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印染厂12号墓(M12-1)出土。
六出葵花形。
圆钮。
八朵连枝牡丹分两层环绕,每层四朵,第二层四朵牡丹间饰有四只展翅飞舞的蝴蝶。
素缘。
镜面平整。
保存完整,少处绿锈。
直径18厘米,镜缘厚0.4厘米。
(图10)唐代神仙人物镜1965年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印染厂36号墓(M36-15)出土。
六出葵花形。
浅谈春秋战国青铜器纹饰工艺一;青铜器表面纹饰的工艺演变纹饰是青铜器表面装饰艺术,许多国宝极的青铜文物,之所以宝贵,就是源至于青铜器物表面复杂而精美的装饰纹饰;如果撇开纹饰可以说几乎大部分青铜器在铸造工艺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也就是说在这一点上,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都是一个水平面。
正是因为有了纹饰产生了美,产生了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因为纹饰是一个社会对自然的认识,也是社会进步过程中审美价值的取向,也是科技文化在生活中浓缩的一个侧影。
春秋战国以前我们见到最多的都是饕餮纹,饕餮纹的出现,某种层面折射出人类对自然的迷惑,是在探索中对未知的一种崇拜。
春秋战国时期现了大量反映生活、战争、狩猎、出行等等纹饰的青铜器物,实际上这正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有力证明,因为他所包含的是我们先人,在探索自然的路上,开始从原始的崇拜,向着朴素的唯物观转移,也是整个社会审美价值在科学和文化发展的双重影响下的一种感知和回应。
因此我们说社会进步会带来纹饰艺术的变革,正是因为这个必然性,从类型学角度讲纹饰具有明显的时代逻辑特征,商代的饕餮纹不可能完整移植到春秋战国器物上面,纹饰技术的采用同样是伴随着时代和范铸工艺而不断的在发展、演变。
总体上说纹饰工艺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首先是商早期,这一时期的纹饰主要是采用模压工艺,也就是用带有纹饰的纹饰模直接在范面上塑压出纹饰来,这样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当时器物表面纹饰能够突出,形成一定立体感了;但是这种工艺会在器物上留下一些信息,那就是纹饰的地张部分和纹饰间的凹地,会明显存在一个平整的基准面,其地子也会十分平整光洁;同时还有一个问题也就产生了,因为压塑后必须要脱模,这样就意味着无论是纹饰还是凸起的乳钉都必须吻合脱模要求,这样再经过铜液的浇铸后,成型的器物表面相邻纹饰之间的凹槽,就会出现一个特别的现象,那就是呈现出一个倒梯形,如果将其进行垂直剖面的话,我们会看见是一个底窄口宽的梯形。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这种纹饰工艺方式所产生的必然现象,是二次脱模的结果。
铜镜(16)·春秋战国铜镜
蟠螭纹镜是一种以云雷纹为地纹,蟠螭纹为主纹装饰的铜镜。
龙纹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常见的纹饰,许多龙纹缠绕在一起时构成的图案称为交体龙纹。
交体龙纹形态多样,如果图案中龙的身体较粗,称蟠螭纹,龙的身体细小而变形,称蟠蛇纹,不过很多情况下,都将交体龙纹形象统称为蟠螭纹。
常见蟠螭纹镜为圆钮座,钮座外有一圆形环带,环带外是若干组环形排布的蟠螭纹。
有时,钮座外会伸出四柄对称的花叶,将镜背分为四个区,每个区中装饰一组蟠螭纹,称为四叶蟠螭纹镜。
如果每组蟠螭纹的尾部都有一个菱形纹加以间隔,则称为蟠螭菱纹镜。
蟠螭纹镜出现于战国时期,汉代时仍然流行,不过汉代蟠螭纹镜装饰手法有了新的变化,主纹中央多了一圈环形纹,而且常有铭文,这些特征都已战国蟠螭纹镜不同。
楚纹样中几何纹样艺术特点分析作者:柯可朱玲玉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22期摘要:楚纹样的内容丰富多彩,其艺术形式和题材多种多样,纹样中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繁多,一直是我们探讨和研究的重点。
在众多纹样题材中几何纹样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题材和形式,是研究楚纹样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其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常常借鉴几何纹样中的不同元素来表现作品的题材。
云雷纹是楚文化几何纹样的重要代表之一,云雷纹外形庄重而不失灵气,在各种古代器物纹饰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分析云雷纹的结构特点、构成规律和艺术形式。
关键词:楚纹样;几何纹样;云雷纹;艺术特征正文:一、楚纹样的概述楚纹样突出地反映在外在造型、图案、颜色等方面,尤其是它的纹样大都是以曲线或弧线组成的,给人以线条的流线感,并同时伴有接连变化的几何纹样,绝大多数的纹样图案线条流畅生动,给人一种活泼、飘逸的自然美感,且具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征。
[1]从某些出土的漆器器皿纹饰上看,大都是由一个或者多个独立单位构成的装饰纹样,并且大部分采用平衡、变异、连续、旋转等多种表现形式,特别是连续纹样的使用,例如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使其与变化的主要纹样被有机地相互结合起来,融入画面,层次分明,与此同时产生了更强烈的节奏韵律和动感变化的视觉感,从而达到装饰艺术感极佳的效果。
二、楚纹样中的几何纹样所谓楚纹样中的几何纹样,就是在楚文明时期作为纹样分类中的其中之一,它是用各种规律或者不规律的几何纹样做装饰的纹样,使其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体验。
在几何纹样中常用点、线、面,以及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多边形等图形有规律地排列、重叠、交错、连续构成,并且大部分具有抽象性的艺术特点,被其被楚人广泛地运用在建筑和刺绣服饰等装饰上。
1楚纹样的构成规律楚纹样的构成规律即是将纹样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单独的构成形式,另一种是连续的构成形式,而前者的分类是單独的、角隅的、带状的纹样,后者的分类则包括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
青铜器纹样特点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其纹样特点丰富多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征。
本文将从纹样类型、造型特点、图案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纹样类型青铜器的纹样类型主要有几何纹、动植物纹和人物纹三种。
1. 几何纹几何纹是青铜器上最为基础和普遍的一种装饰形式,包括直线、曲线、圆形、方形等基本图形组合而成。
其中直线和曲线是最常见的两种几何图案,如“蛇形”、“鱼鳞”、“缠枝”等。
这些几何图案具有简洁明了的特点,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2. 动植物纹动植物纹是青铜器上最为生动活泼和富于表现力的一类装饰图案。
在动物方面,犬、虎、龙等常见于青铜器上;在植物方面,则以花卉和果实为主要表现对象。
这些图案往往具有一定的神话色彩,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3. 人物纹人物纹是青铜器上最为复杂和难以表现的一种图案形式。
它包括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如神、仙、士、民等。
这些图案往往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的发展水平。
二、造型特点青铜器在制作工艺上具有独特的造型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线条流畅青铜器上的线条通常都非常流畅,富于变化。
这些线条不仅能够体现出青铜器本身的美感,而且还能够表达出一定的情感和意境。
2. 雕刻精细青铜器上的雕刻通常都非常精细,可以清晰地表现出各种图案和纹样。
这些细节之处不仅能够增加青铜器本身的美观度,而且还能够体现出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水平。
3. 立体感强青铜器在制作过程中,通常都是采用铸造技术,因此其造型具有一定的立体感。
这种立体感不仅能够增加青铜器本身的美观度,而且还能够让观赏者更好地感受到其艺术魅力。
三、图案意义青铜器上的图案和纹样往往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信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图案意义:1. 龙纹龙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视为神圣之物。
因此,在青铜器上出现的龙纹往往都具有吉祥、神秘等象征意义。
简谈青铜器之六:镜鉴昭明存骨遗华
青铜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青铜镜仅是少数贵族和王侯使用的奢侈品。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镜开始普及,成为一种普遍的日用品,甚至成为一种礼仪和社交
场合必备的物品。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青铜镜不仅是女性美容和打扮的必备道具,还是寻
常百姓储蓄财富的手段,曾被誉为上古“存钱罐”。
青铜镜有很多种类,主要有圆形、方形和多边形等形状,不同形状的青铜镜在制作工艺、纹饰风格和用途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比如,圆形镜子一般用作女性的化妆品,多
出现花卉、鸟兽等自然图案;方形镜子则多为男性所用,通常刻有古代兵器和战争图案;
多边形镜子则多用于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中,常有神兽和神话传说等图案。
青铜镜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从青铜镜的纹饰和图案上可以看出,它们常以古代神话和传说为主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信仰和文化。
例如,商代青铜镜上常
见的“雷电纹”和“龙纹”都与古代神话传说有着密切联系,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信仰和世
界观;周代青铜镜上的“九鼎纹”和“四羊纹”等则反映了周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
此外,由于青铜艺术具有较高的保值性和升值潜力,很多人也从投资的角度来收藏青
铜镜。
理性的投资可以使得青铜镜焕发出新的生命,让后人了解并欣赏到历史、文化和艺
术的精华。
青铜镜具有多重的价值和意义,它们不仅是现代高技术美容仪器的前身,更是中国古
代文化艺术的珍贵遗产,承载着几千年来人类智慧和创造的结晶,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的
辉煌与卓越。
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末这个历史区间,随着诸侯国的强大兴起,互相征战,当时社会出现百家争鸣,礼蹦乐坏的局面,青铜礼器等也开始走下坡路,并甚至到战国末标志青铜时代的结束,与此同时,青铜镜没有象青铜礼器那样消亡,而是逐渐在社会中上贵族层阶级中普及,可以说齐家文化至春秋这一历史区间的铜镜属于摸索阶段,那么战国时期的铜镜就可以理解为成熟/发展阶段,是历史上铜镜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在此针对战国铜镜的特点做一下总结:型制:1.镜形:多为圆形,方形次之.2.镜钮及镜缘:镜钮一般为:弦纹钮,少数为圆钮,鼻钮等,镜钮形制一般较小,除素镜及多钮镜外,均有钮座,一般为圆形或方形.,镜缘无文饰,呈宽带/窄带,略凹/平直,多为上斜卷边,卷边有宽有厚,又有高卷,低卷之分,另也有素平缘和连弧平缘。
3.战国镜发展趋势:薄-厚,小-大,镜身多为平直或略凸,轻巧型制已经趋于规范,这时铸镜业得到空前之发展.材质:1.采用青铜质青铜Cu+Sn+Pb+Oth。
2.铜色:红/灰白/黑色。
3.合金配中:Cu:55%-75%左右,Sn比相对稳定20%左右,Pb<5%。
纹饰:1.此时期除了素纹/弦纹外,纹饰主要由主纹+地纹构成,底纹主要有:涡状云纹/三角雷纹/羽状地纹等。
主纹有:花叶纹/山字纹/蟠螭纹/菱形纹/龙风纹/连弧纹/兽纹等。
铸造工艺:战国时期也没有专门的铸镜作坊,其铸镜工艺主要为范铸法铸造,其铸镜工艺方面特点重要有以下几点:1.首先铜镜的纹饰(地纹)采用了青铜器上的纹饰技术,单元纹饰范拼兑技术,这一工艺技术一直被用到战国结束,其就是将单元纹饰范拼兑成片后,取自己所需要的面积,把不需要的利用陶车车削掉,并在拼堆的地纹上直接叠压做出主纹,在车削边缘,并翻制成阳模及就是镜模,在用练泥的方式制作出镜范,这样就可以范铸铜镜了。
2.在春秋末-战国中期大部分镜钮是采用了分型嵌范技术,早战国晚期则逐渐出现了整模雕塑技术,另在制作镜钮中,还需要嵌入钮芯,以至铸造出镜钮孔。
浅析楚系青铜器的美学意义及其现代价值浅析楚系青铜器的美学意义及其现代价值楚系青铜器是中国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产生之初就被赋予了楚时代的鲜明特征。
在楚文化影响的地域范围,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众多精美绝伦、具有研究价值的楚青铜器,其造型之雄伟、纹饰之精美、铸造之精良,堪称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一只奇葩,这也昭示出楚系青铜器在整个青铜器的历史长河中的辉煌成就。
1.楚系青铜器的美学意义1.1楚系青铜器的技术美楚系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原地区的影响,在铸造技术上首先表现在金错技术的发展,楚国江南地区兵器和日常用器的制作采用的多是金错工艺,但金错器却不甚发达。
随后,自楚境发现了规模较大的大冶铜绿山古铜矿及规模较小的湖南麻阳古铜矿等遗址后,以代表铸造工艺最高水平的失蜡法及其他先进的铸造工艺,使世人为之惊叹。
这种技术工艺所铸造出来的器物无范痕、光洁精密。
而楚人最先运用失蜡法这一先进的工艺技术,是在曾侯乙墓出土的盘尊上的透空附件,之后又相继发现了比曾侯乙墓年代稍微久远一点的下寺楚墓出土的铜禁、铜盏等,其上的镂空装饰及手法也是失蜡法所做。
由此可见,楚国青铜铸造有着先进而高超的工艺技术,楚人在继承了我国古代传统的青铜铸造工艺外,还融合了新工艺、新技术在其中,这就使得青铜器在许多方面加以革新、创造和发明,从而达到了一个质的飞跃、一个技术美的高度。
1.2 楚系青铜器的造型美楚系青铜器的造型,根据生活用途的不同,大体可分为烹饪器、食器、酒器、水器、杂器、兵器、乐器、工具等八类。
器型因其用途之分而各不相同,有的造型硕大、敦实实,有的造型则小巧精致、线条圆润。
我国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青铜器——司母戊鼎,其器形呈长方形,四足呈柱状,足与器身相连接,在鼎身的两侧,用边缘图案的组织形式饰以兽面纹与夔纹,有一种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
鼎的两端口采用立耳设计,其转角处有高起的棱角,既美观也具有一定的牢固作用。
这个鼎的造型极致特别,形制浑厚雄伟,具有庄重、瑰丽的艺术风格。
春秋战国铜镜之花叶镜纯地纹镜一般只有一种纹饰。
后来,在地纹之上添加了主纹,成为地纹与主纹相结合的多层花纹的铜镜。
花叶镜就是这种型式的镜子。
此类铜镜的地纹有羽状纹和云雷纹,其上有叶纹或花瓣纹,有的两者并存。
根据主纹的差异,又可分为叶文镜、花瓣镜、花叶镜三种。
叶纹镜叶纹镜,包括三叶镜、四叶镜、八叶镜。
三叶镜,圆形,三弦钮,双重圆钮座。
羽状纹为地纹,由钮座向外均匀地伸出三长叶,素低卷边,形体较小。
四叶镜是叶纹镜中发现较多的一种。
圆形,三弦银,钮座有方有圆,羽状纹为地纹。
由钮座向外伸出四叶,叶的形式有的如团扇状,有的如桃状。
八叶镜,圆形,三弦钮,双重圆钮座。
地纹为S形云纹及回纹,由钮座向外伸出四叶,在镜的边缘处又向内伸出四叶,共八叶,素卷边。
网络配图战国花叶镜花瓣镜花瓣镜,圆形,可分为四花瓣镜、八花瓣镜、十二花瓣镜三种。
四花瓣镜,单弦钮,小双重圆钮座,变形羽状纹为地纹,由钮座向外伸出四花瓣,素高卷边。
八花瓣镜,三弦钮,双重圆钮座,以碎点纹、云纹及菱纹组成的细云雷纹为地,由钮座向外伸出连贯式的四组花瓣,每组二瓣,共八瓣。
素低卷边。
十二花瓣镜,四弦钮,双重方钮座,地纹也是碎点、云纹、菱纹所组成的云雷纹,在钮座四角向外伸出四组连贯式的花瓣,每组二瓣,由镜缘向内又伸出四花瓣,共十二花瓣,素低卷边。
网络配图战国花叶镜花叶镜花叶镜,圆形,三弦钮,双重方钮座。
地纹仍是细云雷纹。
主纹可分八花叶、十二花叶两种。
八花叶镜,由钮座四角向外伸出四竹叶式长叶,在四叶中间,有四花朵,素卷边。
十二花叶镜,由钮座四角向外伸出四竹叶式长叶,由钮座四边中部伸出四花瓣,又由镜外缘向内伸出左右夹有绳纹的四花瓣,共八花瓣四叶,素低卷边。
花叶镜中的四叶镜,在战国早期已出现。
湖南地区所出的四叶镜,均与鼎、敦、壶同出。
云雷纹地的花瓣镜、花叶镜,多属传世品。
但从其纹饰比较复杂来看,估计时代比四叶镜略晚,约属战国中期。
以后,花叶镜就衰落了。
这类铜镜流行的地区主要是安徽、湖南一带;河南地区也有发现,但数量较少。
龙图耀金镜宝鉴照妆奁以龙纹作为中国古代铜镜上的装饰母题,是中国铜镜文化的一大特色。
龙纹铜镜历时长久,造型多样,装饰繁复,构图寓意极富内涵,在中国古代铜镜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最早的龙纹铜镜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变形四龙纹镜堪称这一时期的精品,该镜三弦钮,圆钮座,外围一周凹面形环带,地纹为细腻的方格卷云纹。
地纹之上,四条龙纹以钮为中心同向排列。
龙卷躯露齿,回首反顾,短尾轻点钮座外缘,双翼如同柔嫩的枝条般对称张扬。
相邻两龙的翼分别与一曲尺形锐角相连,锐角恰好顶在镜缘的内侧弦纹上,整个画面布局合理,结构严谨,生动活泼。
类似的铜镜还见于1953年湖南衡阳公行山墓地、1955年长沙侯家塘等地出土镜中。
除四龙纹外,变形三龙纹镜、透雕龙纹镜、方形龙纹镜都是战国时期的上乘之作。
这一时期铜镜上的龙纹形象更多地趋同于同时期流行的青铜器上的蟠螭纹,所以战国时期的龙纹镜一般也称作蟠螭纹镜。
用蟠螭作为这一时期铜镜的装饰,在南方的楚地比较流行,是“楚式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诗人屈原在《涉江》中就曾说要“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反映了其时楚人对于龙的喜好与偏爱。
西汉前期的龙纹镜仍然保留了战国以来蟠螭纹镜的基本构图方式,不同的是在镜座外圈出现了铭文带,铭文内容有表现追求富贵享乐及长寿思想的,如大乐富贵蟠龙镜是这类铜镜题材的典型代表。
铜镜主纹为分列四方的火焰形图案和以此形成的4组蟠龙纹,龙头居中而甚小,躯体作复杂的盘旋纠结状,比战国龙纹铜镜上的龙纹更加变形,若不仔细观察,还会误认为是一组缭绕的云纹,外围一周铭文带作“大乐富贵,千秋万岁,宜酒食”。
这类铜镜在长沙子弹库和长沙燕子嘴等地的墓葬中均有出土,被认为是西汉早期龙纹镜的典型代表。
也有表现男女之间爱情永固、永结情缘的“长相思,毋相忘”等铭文的铜镜。
西汉中晚期的龙纹镜中增添了TLV纹,习惯上一般称这类镜子为规矩镜或博局镜,用TLV纹和各种边框将镜背图案分割填充在各个单元之内,是这一时期铜镜的突出特点。
浅析徐州博物馆馆藏铜镜作者:周倩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10期摘要:徐州博物馆馆藏铜镜设计精巧,文字瑰奇,寓意深刻,其影射出古代人们的思想意识及社会的历史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铜镜;纹饰;馆藏铜镜是中国古代青铜梳妆工艺品中的灿烂瑰宝。
其制作精巧,纹饰华丽,题材新颖,文字瑰丽,品种繁多,在各朝各代墓葬中,为最常见的陪葬种类之一。
其艺术工艺更是各有千秋,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徐州博物馆作为展示历史文化载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藏品丰富,历年来征集和发掘出了众多铜镜,均具有较高的铸造工艺水平及艺术价值,为我们认识和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风俗、思想、宗教等诸方面均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凤鸟纹铜镜(图1),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直径22.6厘米。
镜面平直,立樯式素窄卷边,三弦钮,钮座外两周弦纹。
地纹是极其细密的几何菱形纹,菱形纹间填以规则细点。
主题纹饰为鸟纹,外区饰一周弦纹,内区饰变形四叶柿蒂纹,内弧外与内、外区之间分布四只展翅飞翔的雀鸟,叶瓣内即钮的两边饰有相对应变形的凤鸟纹与兽纹。
镜面线条圆转,立体感强,布局奇特,形制风格在已出土的汉代铜镜中可谓极其罕见。
人物画像铜镜(图2),徐州簸箕山宛朐侯墓出土,直径18.4厘米。
窄边卷沿,兽形钮,兽作龟身龙首。
柿蒂形钮座,座四周环绕四龙。
再外即为该镜主纹,纹饰清晰、精美,密密麻麻布满了各式人物,错落有致,疏密得当,共铸造出物象77个。
工匠巧妙地将画像平均分为四组对称的、内容相同的画面,四组间以博山纹(树纹)相隔,每组又由五幅小画面组成,每幅画面有8人、2虎、1豹、4树、3山峰。
一幅为训虎图,一虎匍匐于地正被训虎者抚摸;一幅为听琴画面,一人拨弦,一人合拍,一人聆听,好生和谐;一幅为训豹场景,训豹者正在抚摸一只后退腾空的豹;一幅为头戴云冠的两人拱手站立,神态恭谨,似在对话;一幅为骑虎图,一头绾发髻的男子正跨坐在昂首咆哮的虎背上。
画面中既有现实生活的场景,也穿插了神话故事情节。
浅论楚式青铜镜的图形纹饰摘要:楚式青铜镜是中国铜镜艺术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也是南楚青铜文化的代表器物。
楚式青铜镜将各种文化元素沉积在这些形式多样的图像之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风格。
楚式青铜镜的几何纹饰精妙绝伦并富有文化底蕴,研究楚式青铜镜的图形纹饰,解读楚国的图形纹样设计思想,探讨其独特的图形纹样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并从中探讨荆楚图形文化对现代设计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 楚文化;青铜镜;纹饰;图形0 引言处于:“蛮夷荒芜”之地的南方,自春秋中晚期到战国初期,随着楚文化的南渐,冶铜业迅速发展,并走向了与中原文化截然不同的道路。
而在这些楚系青铜器中,铜镜非常具有代表性。
学术界一般将这批铜镜称为“楚镜”或“楚式镜”。
它是中国铜镜艺术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也是南楚青铜文化的代表器物,其生产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是当时任何地方所无法比拟的[1]。
据不完全统计,楚式镜60%都出土于长沙及周边地区,仅考古发掘所得就达到千件以上。
因此,这里是战国时期不可置疑的铜镜铸造中心。
但长沙地区缺乏铜矿,也无铜作坊遗址,甚至连镜范都未发现,这种现象是青铜研究史上至今尚未解决的难题。
到底是怎样的文化动机创造了如此绚烂的青铜文化?其独特的图形纹样有着怎样的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当今的我们如何从铜镜的几何纹饰揣测两千年前的思想并从中得到某些启示?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的。
1楚式青铜镜概况图一山形纹镜图二龙形纹镜楚式镜经历了兴起、发展到繁荣的过程,大约兴起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中晚期,延续于秦和西汉初期。
目前,考古发掘最早的楚式镜型是春秋晚期素地镜类中的全素镜和单圈凸弧纹镜,战国早期出现圆形透雕龙纹镜。
战国中期楚镜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一路高歌,引领时尚。
这一时期原有镜型继续铸制,新的镜型层出不穷,如纯羽状纹镜,以羽状纹为地的叶纹镜、多式四山纹镜等。
战国中晚期之际,羽状纹地菱形纹镜、云雷纹地菱形龙纹镜以及纯云雷纹镜、云雷纹地凹连弧纹镜等相继产生。
至战国晚期,以云雷纹为地纹的龙纹镜成为楚镜的主流,同时流行的还有羽状纹地兽纹镜、龙纹连弧纹镜、云雷纹地凤纹镜以及素地单线连弧纹镜。
楚式镜造型轻巧,工艺精湛。
多为弦纹钮,纹饰线条细腻流畅,主纹衬有精细的地纹,形成多层重叠,尤以独特的山字纹,缜密的羽状纹,灵秀的龙凤纹以及活泼的兽纹最具特点。
楚镜纹样优美精细,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其主要采用线浮雕和透雕技法,铜器铸制中的印模法、失蜡法、焊成形等技术以及镶嵌绿松石、错金银、彩绘等特殊装饰铸制工艺被广泛地运用于铜镜的装饰上,使楚镜纹饰繁缛而色彩绚烂。
先秦时期青铜器铸造技术对于一个地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某一地区的青铜文化发展起来之后,就会迅速成为本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楚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广泛的征战,尽取江淮铜矿资源,发展和创造了自己的独特的青铜艺术,而楚镜从处于青铜器边缘地带的小型器类一跃而成为青铜器中的重要器类,其工艺和纹饰脱胎于商周青铜器,如羽状纹、菱形纹、云雷纹以及勾连雷纹,大体都能在商周青铜器纹饰中觅到雏形。
楚镜图案从一开始就以雅洁纯净、和谐匀称、布局对称为准则,规范严谨而不生硬呆滞,层次分明又富于变化。
视觉布局上经历了由单一到多样,由简朴到繁缛的发展过程,艺术风格上则经历了由抽象到具象,由图形到图象的演变历程。
[2]2 楚式青铜镜的几何纹饰及其文化价值和意义楚镜的构图以镜钮为中心。
早期的楚镜仅以简单的凸弦纹作为装饰,线条纤细而不够均匀。
复合的龙纹镜,则是单独铸成龙纹后再附加在镜体之上,带有鲜明的青铜礼器的铸造工艺。
早期楚镜古拙、简朴,但已明显地区别于只具实用价值的全素镜,从此为兼有强烈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
纯羽状纹镜的出现,是楚镜纹样由简单到繁复的突破性发展,其与稍后出现的云雷镜,纹饰精细繁密,排列规律有序。
随着铸镜技艺的提高和装饰图案的开拓与创新,分别以两者为地纹加入形象鲜明的主题纹样,形成多层重叠的装饰风格,这样锦上添花的工艺一方面承袭了商周青铜礼器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与后来的大唐帝国的雍容大度和康乾盛世的繁花似锦的艺术风格有异曲同工之美。
以羽状纹和云雷纹为地纹的叶纹镜,叶纹有四叶和八叶之分,叶形变化较多,纹样古朴而生动,具有明显的夸张变形,这种富于神韵的装饰风格更能唤起人们心理上的美感,正是这种审美情趣成就了楚镜独特的纹样特征,奠定了楚镜鲜明的艺术风格。
2.1 山形文镜山字纹镜是战国铜镜数量最多的品种,也是楚式镜中的主要种类,其总量占当时铜镜总数的80%以上。
以湖南,特别是长沙出土数量最多。
主题纹饰为山形,有三山、四山、五山、六山之分。
以细密的云雷纹、羽翅纹等作地纹,以变形花叶、柿蒂、竹叶等纹饰作为中间纹。
单纯四山地纹镜镜出现时间较早,大约在战国初期,但掺杂有叶纹以及竹叶、柿蒂纹的时代较晚,在战国晚期左右。
以四山镜最多,其纽座大部分为双重方钮,钮为三弦或四弦钮,其中‘山’形纹左旋右旋均有,‘山’形的短竖道向内勾,呈尖角状。
镜缘一般上翘,镜体轻薄。
关于‘山’形纹的来源,学术界说法众多,主要有:‘以字代形’、‘楚伐中山’所获器形、‘似为兽纹之一部所变幻’等,但这些说法都没有给它找出一个直观、可信的嬗变过程与趋势。
一般来说,一种纹饰的产生发展,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氏族传统等文化背景因素紧密相关的。
‘山’形纹亦是如此,那么它的源头究竟是什么呢?在众多地原始纹样中,古蛙纹是与之最类似的。
其形态从早期的半坡、庙底沟彩陶蛙纹饰,到后期的齐家文化蛙纹,最终演变成先秦青铜器、编织物上的所谓‘勾连云雷纹’。
此‘山’形纹饰非常明显地就是勾连云雷纹的一个单元部分,故而‘山’形纹是由古代蛙纹所演变而来。
另外,我国最早的铜镜是发现于齐家文化,所以有可能是先有‘山’形纹再有勾连云雷纹,这是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
中国铜镜纹饰的寓意和配置,至今还有许多不为人们所理解。
例如山形纹,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类山字纹纹饰的镜子?有何文化价值和意义?“山字镜奇特的装饰图式,是楚人‘运转无已,天地密移’的宇宙观的艺术式表现”,表达出一种神秘、庄严和旋转不息的气势。
羽状纹地菱形纹镜可分为框状式和叠状式两种,一般由凹面宽带交错组成的菱形纹将镜背分为若干区,每区以花朵装饰点缀,其主纹与地纹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
山是大地的组成部分,它往往高大雄伟,谷深路险;山中既有丰富的食物资源,又栖息着凶禽猛兽。
这一切很自然地引起了原是人类神秘的猜测,于是山也跟土地一样被神化,认为有神灵主宰。
我国古代山神崇拜非常普遍,在神话传说中,山往往是神灵的寄居之所。
《山海经》就把我国山地划分为二十六个区,记载了四百五十座山以及各山的神灵。
由于有些山峰“高与天接”,古人就把它想象成天地相同的道路而加以崇拜。
《淮南子×地形训》:“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
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
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又由于山谷中能生云而云可以至雨,所以古人就以为山能兴云作雨。
《礼记×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
”甲骨卜辞中有许多祭祀山岳的内容,殷人已经把山神当成了求雨,止雨,祈年的对象。
这种对山神致雨功能的信仰一直流传到春秋,战国时代。
《史记×赵世家》中还有“晋大旱,卜之,曰霍泰山为祟”的记载。
随着人们对山岳神秘性的认识,汉代以后,山神信仰逐渐失去了自然崇拜的性质,山神是兴云作雨的主体,因而汉代以后山字纹镜随即消逝。
[3] 2.2龙形纹镜云雷纹地龙纹镜出现于战国中晚期之际,楚人尚龙尊风的精神,龙被中国人看做神物,是最重要的吉祥物,使得龙纹成为战国晚期楚镜的典型题材,龙纹镜铸制工艺更精湛,型式更丰富,纹样处理更精细、更繁缛,要求更规范,更具神韵,从而表达楚人特定的观念和意趣。
龙纹镜的出现使楚镜的主纹实现了从抽象到写实的转变,线条更细腻,曲线与弧线所组成的纹样更和谐圆润,流畅自如,生趣盎然而富有旋律感。
作为主纹的龙纹或相互连接,绕钮环列而绵延不断;或独立成组,呈追逐式,变化多端,姿态万千;龙纹以单线构图,得心应手,线条繁复,活泼流畅。
龙纹镜在置入辅助纹样四叶纹、菱形纹、连弧纹后,扩大了装饰题材,形成非常规整和谐的画面。
龙纹镜布局对称,构图严谨,充满力感和动感,螭龙在云雷纹的衬托下,更显示出一种心骛八方、吞云吐雾的超凡神力,楚人志存高远的豪迈气概和对龙的尊崇敬意表露无遗。
云雷纹地凤纹镜是继龙纹镜之后战国晚期出现的一种新的镜型,构图规整,其常常以龙凤相对,单体或合体的凤的形象出现,纹饰丰富饱满,线条流畅清新,布局疏密有致,蕴意神秘而不乏生动活泼,柔美之中透出力量,洋溢出一种生机勃勃的韵律美。
那时的龙,身躯细长,弯转盘曲;头不大,张着嘴,有个大眼睛;有足,但不明显。
体形更像蛇,故称“蛇体龙”,习惯上人们把这种镜叫“蟠螭镜”。
西汉早期上述蟠螭镜仍流行。
这时出现了一种带铭文的蟠螭镜。
龙身上铸出一些小乳丁,象征着关节。
它与战国镜上的龙纹,风格颇不相同。
这时期还有一种变形蟠螭镜。
龙纹极度简化,成∽形,无头无足,更像一条小蛇,故又称为“蟠虺镜”[4]。
龙纹是中华民族最吉祥、最神圣的纹饰,它的形象不是在青铜器上才出现的,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龙的萌芽。
在青铜时代,龙的真正形象出现了。
早期的龙纹为:夔龙纹。
它是多种动物形象的综合体,是一种经古代人民创造性想象而产生的怪异而神秘的动物形象。
它最初的原形主要是以蛇为主,因为在中国古代有龙蛇互化之说:“龙或时似蛇,蛇或时似龙”等说法。
而蛇却是中华民族的主要的图腾动物,因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不少是龙首蛇身或人面蛇身的形象,如:女娲、伏羲、黄帝(号有熊氏,以蛇和熊为图腾)等等都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他们都为人面蛇身或龙首蛇身的动物,都广受人尊敬和爱戴。
龙之所以受到中华民族的尊奉,也就在于它是以蛇为主要原形的神异动物,还融合了马、牛、鹿、虎、象、驼、兔、鱼、鹰等多种动物的形象,形成对龙的一种强烈的图腾崇拜[5]。
而龙的形象在商朝青铜器中并不少见,它把表现的每一个部分都抽象化了,并且还有选择性的进行了强化。
像钩嘴尖喙是对鹰的特征的一种强化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一种神秘、威严而庄重的氛围。
如爬行龙,就强化了眼睛钩嘴、尾巴。
传说龙的出现与水有关,《考工记·画缋之事》谓:“水以龙,火以圜。
”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而商朝祖先冥被后代尊为水神3。
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图卷或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
这说明夔纹龙纹代表着商朝时期的祖先。
中华文化的显著特征——祖先崇拜在这个时代已经定型。
但是又因为夔纹龙纹的地位远不及饕餮,因此祖先崇拜远不及鬼神崇拜。
3 荆楚图形文化对现代设计的有益启示纹样作为文化的符号,是文化的物化形态,传达和表述了一定的文化信息和社会属性,承载了丰富的道德内涵,民众生活智慧,特殊的形象思维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