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与偏离性_红字_与_宠儿_的哥特式比较重读
- 格式:pdf
- 大小:132.39 KB
- 文档页数:4
自我与他者--《宠儿》中的女性主体性建构
李丹琳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2()35
【摘要】《宠儿》是由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撰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刻画了生活在奴隶制社会下的黑人女性的悲惨遭遇,讲述了奴隶制、种族和性别等因素给黑人女性带来的不可逆的影响,致使黑人女性在精神层面上发生畸变。
本文将基于萨特的“他者”理论视角来解读这部小说,在探讨黑人女性是如何克服生存焦虑的同时,阐述她们为冲破社会制度、种族和性别的藩篱进而建构女性主体性所做的努力,揭示莫里森在小说中对女性主体性建构的思考。
【总页数】3页(P21-23)
【作者】李丹琳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女性自我意识的建构——《宠儿》与《美狄亚》的悲剧抗争
2.走出历史展现自我——论《宠儿》中黑人女性的自我解放
3.寻找迷失的自我——论《宠儿》中黑人女性的自我追寻
4.双重目光暴力下的自我形塑——从汤亭亭《女勇士》看华裔女性主体性的建构
5.自我与命运:《绿帘》对女性主体性建构尝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所罗门之歌》和《宠儿》中的性别和异质空间研究
托尼·莫里森是非裔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和普利策文学奖获得者,其作品以种族、文化、身份等主题著称。
其代表作《所罗门之歌》和最负盛名之作《宠儿》,充分呈现了性别和异质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论文旨在探析在白人种族空间和男权空间的支配下,沦为边缘化的男性人物和女性人物,以及这些人物通过性别操演,对种族化和性别化的一元空间进行解构的历程。
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包括前言、三个主体章节和结论。
前言旨在阐述研究目的、理论构架和研究价值,并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主要探究异质空间对性别的塑造。
着重分析《所罗门之歌》中,为白人主导的文化空间所边缘化的戴德家族。
同时专注于《宠儿》中,深受作为异时空间的奴隶制创伤记忆异化的代际女性人物。
第二章着重探讨性别对异质空间的造就。
着眼于《宠儿》中的男性人物西克索如何通过性别操演,解构白人种族空间,以及《所罗门之歌》的男权空间里,莉娜、科林斯和哈加尔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颠覆男权统治的性别操演活动。
第三章专注于作品中谋求多元空间和性别身份认同的男性人物和女性人物。
深入探寻《宠儿》中保罗D对其男性身份的建构,及其《所罗门之歌》中彼拉多对精神家园的求索。
本文最后总结出性别和异质空间的关系,重审随着种族化和性别化的一元空间的颠覆,异质空间不可兼容性的显现,并强调维系多元空间与尊重性别身份的重要性。
空间多元化和两性平等正是托尼·莫里森的诉求。
《宠儿》中叙述视角的转换及其艺术效果《宠儿》中叙述视角的转换及其艺术效果王晓兰钟鸣。
内窖提要:本文以“叙述视角的转换”为切入点,探讨莫里森如何通过“多重式内聚焦”或“对人物内心的转换性有限透视”来揭示《宠儿》中的主题意义和强化审美效果。
笔者认为莫里森巧妙转换人物视角的叙述方法,有效地发挥了视角艺术上的长处,使作品更具丰富的审美色调。
关键词:《宠儿》叙述视角的转换主题意义美学效果作为一位学者型的作家,托妮·莫里森(ToniMorrhon.1931~)的代表作《宠儿》体现了西方小说叙事艺术的典型特点。
1993年,由于“以其富于洞察力和诗情画意的小说把美国现实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写活了”,o莫里森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如同她的《所罗门之歌》等作品一样,《宠儿》中虚幻与真实、怪异与正常相糅合的艺术手法折射出了她的现实观,即莫里森通过闹鬼和死人还魂等怪诞的情节、扭曲的人物这样的表现手法来突出黑人悲惨的生存境遇,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大的震撼力。
正如王守仁所说:“英里森的作品深深根植于美国黑人独特的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之中……无论是在思想内容方面,还是在叙述手法的运用上,都将黑人小说推上一个新的高度”(22—23)。
正是她作品中这种虚实相糅 的超自然、超现实的后现代主义叙述特点使得阿尔森(E.Alsen)等评论家认为应把莫里森归属于后现代主义主流作家群。
同时,奠里森在作品中还使用了内心独白和叙述视角的转换等现代叙述技巧来凸现作品的主题。
《宠儿》的故事情节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19世纪50年代,一位叫玛格丽特·加纳的女黑奴携带着几个子女从肯塔基的奴隶庄园逃到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当奴隶主带着追捕手追到他们的住处时,玛格丽特·加纳自由的希望破灭了。
为了使子女不再遭受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她毅然决定杀死他们,但只来得及砍死一个女儿。
o莫里森在为蓝登书屋编辑反映黑人斗争史的文献《黑人之书)(1974年)时接触到了这个故事,便想通过虚构的方式来解构并重构现实,从而为深受奴隶制身心残害的黑奴们写一部心灵史。
《宠儿》与黑人女性主体意识建构内容摘要:小说《宠儿》通过对女主人公塞丝反抗白人主导文化,赢得内容内部的理解和互助,以及努力促成黑人和白人的和谐相处,最终建构了自己的黑人女性主体意识。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反抗女性主体意识建构《宠儿》是著名的当代美国黑人作家托妮?莫里森的第五部长篇小说,被美国《纽约时报》评为绚丽夺目、充满魔力的非凡之作,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本文志在讨论托妮?莫里森是如何通过对女主人公塞丝的塑造来建构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
《宠儿》以美国废奴前后的历史为背景,叙述了女黑奴塞丝一家的故事。
塞丝有着悲惨的家史,她母亲是来自非洲的第一代黑奴,在被辗转贩卖的过程中多次被强奸,母亲的所有的孩子都被扔了,只剩下塞丝一人,后来她母亲被人吊死。
1850年左右,13岁的塞丝贝卖到肯特基庄园主加纳的“甜蜜之家”中,作为老黑奴贝比?萨格斯获得自由时的补缺,贝比是由其儿子黑尔以五年的星期天的劳动赎出的。
次年,塞丝嫁给了黑尔,四年中生了三个孩子,两男一女,女儿即是宠儿。
1855年夏,塞丝一家想逃离“甜蜜之家”去俄亥俄州辛辛那提投奔已经获得自由之身的贝比?萨格斯,但黑尔行动暴露遭扣,不知就里的塞丝在送走两个儿子之后返身寻找丈夫不成,反遭白人青年的侮辱和殴打,这一切被关在厩楼上的黑尔看在眼里,强烈的刺激把他像根树枝一样折断,他的精神崩溃,从此不知去向。
拖着身孕的塞丝只能继续逃跑,途中在一个白人姑娘爱弥的帮助下于一渡船中产下了最小的女儿丹芙。
几经周折,塞丝终于抵达辛辛那提蓝石路124号安顿下来。
28天后,“学校老师”追捕而来,情急之中塞丝为了女儿不再像她那样吃苦受难,亲手锯死刚刚会爬不到两岁的女儿宠儿,锯伤了儿子,并曾以向刻字工卖身“十分钟”为代价为女儿的墓碑刻字。
从此,124号鬼魂出没。
塞丝的两个男孩约在十三四岁左右离家出走。
1873年,曾同为“甜蜜之家”奴隶的保罗?D来到124号,成了塞丝的情人,鬼魂被撵走了。
但几天后,一个十八九岁的女孩“从水中走出来”,“宠儿”奇迹般的复活使保罗?D 的行动自动失效,这个复活的宠儿举止怪诞,对丹芙,尤其是塞丝有着莫名其妙的亲昵和依恋,保罗?D因被疏远冷落而再次离去。
浅谈文学中语言偏离现象——以托尼·莫里森作品《宠儿》为例作者:何娟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0期何鹃(广西工学院外语系,广西柳州 545006)摘要:英语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语言偏离,文学语言偏离是对常规语言现象的突破、超越。
莫里森的《宠儿》的语言偏离不断超越、突破、违反传统常规语言形式,形成语义、语法、书写的独特形式,深刻展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品内涵。
关键词:文学;语言;偏离;《宠儿》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179-02文学的第一要素就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直接现实。
读者往往在文学阅读习惯中保留对作品词语的常规意义的理解,但文学语言具有十分丰富的意义。
作品词语在常规形态上的意义通常会被超越、冲破,能指与所指的恒定关系被分割、偏转致使意义的不确定性以及作品词语意义的空白。
穆卡洛夫斯基认为基于美学要求对标准语言有意识、有目的的歪曲或是偏离,是语言的前景化。
语言的前景化,可以有效实现作品的文体效果。
不管人们是否同意文学是由偏离的语言构成的,但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多种形式的语言偏离已成为文学写作的重要特点。
人们已经对标准语言的表达手段习以为常,不再关注表达形式,仅关注表达的内容。
但是在文学语言中,通过对标准语言的超越、偏转,重新将注意力吸引到语言的表达上。
《宠儿》是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品之一,作为诺贝尔获奖者,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大多反映的是非裔美国黑人的历史、情感以及特殊文化。
《宠儿》是一部讲述女黑奴塞丝携带幼女逃亡并不愿让女儿再次沦为奴隶而弑女的凄惨故事。
《宠儿》运用独特的文学语言,利用语言偏离的文学魅力将过去和现在割裂、分离,打乱故事的逻辑,将各个片段凌乱地拼凑在一起,将整个故事进行有机重组。
一、语言偏离的理论分析语言的偏离是对语言的规范形式的超越、突破、违背。
语言的规范形式即零度形式,规范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语言的文字、标点等。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彼拉特透视托尼·莫里森的妇女主义2 浅析《飘》中女主人公斯佳丽的女性意识3 论《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夏洛克4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委婉语翻译探讨5 论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6 A Probe into Three Phases for Effective Business Negotiations7 从文化负载词褒贬意义看中西文化差异8 爱伦坡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9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口语交际误解现象10 对比评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尼克和盖茨比的梦想11 从小飞侠彼得•潘浅析詹姆斯•巴里的悲剧人生12 英汉动物习语内涵意义的文化差异13 高中英语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14 英语词汇在日常生活中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15 Are Indians Prisoners of Their Race?-An Analysis of the Sources and Rise of National Awareness16 委婉语探究:起源、构成、交际功能17 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对比及效果18 浅析初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障碍及解决对策19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Satan in Paradise Lost20 浅析《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造成苔丝悲剧的因素21 A Brief Study of Rhetorical Devices Employed in President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tactic Structure22 骑士精神与时代精神:论《苹果树》中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峙与对话23 浅析《飘》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24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 View of Body Language25 华兹华斯的浪漫主义文学在《嘉莉妹妹》中的再现26 A Comparison of the Dragon Culture in the East and the Sheep Culture in the West27 语用学理论在经贸英语口译中的应用28 谈英语文学作品名称的汉译29 中英公益广告修辞手法和效果的对比研究30 中美商务英语信函的对比研究31 《远大前程》中皮普成长的心路历程32 试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33 中英商标翻译中的文化障碍与翻译策略研究34 中英商标翻译中的文化障碍与翻译策略研究35 “黑尔舍姆”教育尝试的失败—析石黑一雄小说《别让我走》36 中国奢侈品的营销之道37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与翻译38 对比分析苔丝和蓓基--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和萨克雷《名利场》39 On the Factors Leading to Different Destinies of Rhett Butler and Ashley Wilkes in Gonewith the Wind40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乔丹•贝克的人物分析41 American Individualism and Its Reflection in the Film Erin Brockovich42 试析邓恩《别离辞•节哀》中圆规与圆的意象43 从大学校训看中西方大学文化差异44 《雾都孤儿》中批判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分析45 《小妇人》中四姐妹的命运46 American Country Music47 《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中对自由的追寻48 从春节与圣诞节习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49 浅探篮球文化的理论构建50 从好莱坞电影中吸血鬼形象的演变看人性冲突51 从审美视角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52 中国英语学习者道歉言语行为的中介语石化现象53 隐喻在英语委婉语中的应用54 Purity and Doom: on Thomas Hardy’s Tess’s of the d’Urbervilles55 英语旅游广告的文体分析56 A Study on Humanity——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avid Copperfield57 从春节和圣诞节看中美文化差异58 A Discussion of the Cultur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olor Ter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59 海明威的死亡哲学——海明威作品解读60 解析《丽姬娅》中的哥特美学61 东西方文化中团队意识的差别62 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解读《吸血鬼日记》中的吸血鬼形象63 英汉思维方式差异对英译汉结构处理的影响64 面部表情和目视行为的跨文化研究65 论《厄舍古屋的倒塌》的哥特式写作风格66 从目的论角度看英语电影片名翻译——以基本颜色词为例67 中英诗歌及时行乐主题比较68 英语交际中害羞心理产生的根源及其克服方法69 谈新闻发布会口译中的礼貌原则70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英语言语幽默的翻译—以《老友记》为例71 浅析官方委婉语及其语用功能72 从中英婚俗看两国文化差异73 论凯特•肖邦《觉醒》中的女性主义74 黑人社区的替罪羊--论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小女孩佩科拉75 探究中学生厌倦学习英语76 商标翻译的美学特征和技巧77 公示语的功能、语言特点及翻译78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比较79 On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80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81 The Influence of the Current American Marital Status on the Christian Views of Marriage82 从《阿Q正传》译本看民族文化的可译性83 从功能对等理论来看委婉语翻译84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汽车商标名的汉英互译85 影响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因素86 Deconstructing Master Model:A Study on Val Plumwood’s Critical Ecofeminism87 论翻译单位88 从句法模式论英语公益广告语气系统的人际意义89 解析《安娜与国王》中的民族中心主义90 浅析《弗兰肯斯坦》中怪物“善”与“恶”的转变91 《莫比.迪克》中的象征意义92 反思任务型教学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93 中美价值观的比较--以《老友记》为例94 Hawthorne’s Religious Notion: an Analysis of The Scarlet Letter95 From Dormancy to Revival—A Feminist Study on Kate Chopin’s Awakening96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比较97 论《紫色》的叙事现代性分析98 瓦尔登湖畔的隐士:反抗与变革99 浅析电影《我是山姆》中的反智主义100 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功能对等”101 从成长教育理论视角解读奥利弗•退斯特的生活经历102 Analysis of the Elements of Modernism of Wuthering Heights103 欧洲余烬里飞起的凤凰--Geoffrey Hill诗歌主题与艺术风格104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精神世界的分析105 英汉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异同分析106 紧身胸衣和缠足:十八世纪欧洲和中国女性的社会角色解释107 中西酒文化的差异对比108 从数字的联想意义研究中西文化的差异109 老纽约下的女性悲剧——对《纯真年代》中两位女性的分析110 《红字》中人性的罪恶与光辉111 “A Rose for Emily”中“Rose”寓意的新解112 文化视角下的品牌名翻译研究113 《傲慢与偏见》中英语反语的语用分析114 归化和异化在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115 现代叙事艺术与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116 海斯特白兰的反叛主义117 从基因学的角度看多义词的词义关系118 An Exploration on Different Cultures in Terms of Flowers119 《加里波利的坟墓》的反讽与对话120 中美穿越剧中文化构架差异研究——以《步步惊心》和《回到未来》为例121 商务英语中的缩略词研究122 欧·亨利作品中人生的真正意义123 Imagery Translatio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124 《红楼梦》杨霍两译本建筑名比较125 从建立商务关系的角度对比中美商务礼仪126 浅析狄更斯小说中匹克威克的性格特点127 英语专业学生词汇附带习得128 对爱德加•爱伦•坡哥特式小说中象征手法的研究129 目的论视角下的幽默性语言翻译研究—以刘炳善汉译《伊利亚随笔》为例130 Roberta’s Role in An American Tragedy131 广告英语的特点及其翻译探索132 商务谈判着装礼仪禁忌133 从关联理论看商务信函的礼貌策略134 母语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135 Feminism in The Awakening136 An Analysis of English Movie Title Translation137 分析女性语言特点在英语委婉语中的体现——以《绝望主妇》为例138 论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在美国》139 《简爱》与《名利场》中家庭女教师形象与命运的对比研究140 目的论指导下《页岩》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现象141 从警察与赞美诗中分析欧亨利的写作风格142 任务型教学理念下的教材分析--以《牛津高中英语》为例143 英语模糊限制语的分类界定及其语用功能144 成长于丧失童真与无处不在的死亡威胁——《爱丽丝漫游仙境》之后现代主义解析145 探析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主题146 从目的论的角度谈商标翻译的原则及技巧147 从《葡萄牙人的十四行诗集》探究布朗宁夫妇的爱情148 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149 An Analysis of The Woman Warr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of Discrete Identity in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y150 《阿甘正传》的人称视角浅析151 Growing Pains—An Analysis of J. D. Salinger’s The Ca tcher in the Rye as a Bildungsroman 152 浅析伍尔夫意识流小说中的叙事时间153 英汉习语中价值观的差异154 模糊语在商务英语谈判中的语用研究155 西方吸血鬼与中国鬼的文学形象比较156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157 《嘉莉妹妹》之消费主义下的人物形象分析158 A Study on the Factors Motivating Students’ Speaking in English Class of Junior Middle School159 从十字军东征看中世纪宗教冲突160 英语形容词的翻译16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scar Wilde and Dorian Gray162 冰山原则在《老人与海》中的体现163 奥巴马竞选总统获胜演讲的文体分析164 从认知视角谈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165 论中美广告中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差异166 国外品牌翻译及其接受度研究167 《傲慢与偏见》中的对立与统一168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169 讨论型课堂与英语学习170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研究171 论英语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172 英语委婉语的表达模式和应用173 On Subtitle Translation in “The Big Bang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174 文学翻译中译者风格的彰显175 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176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Tourism Texts177 从《野性的呼唤》浅析杰克伦敦的哲学思想及其哲学倾向178 等效原则视角下的汽车商标中译探析179 论不可译到可译的历史性变化180 语言迁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81 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丁的婚姻观182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方法183 亚哈与桑提亚哥人物的对比研究184 从鹿鼎记和唐吉诃德的主要人物的较对比来比中西方侠文化185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186 A Study on the Methods of Movie Title Translation187 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看中英谚语的文化意象188 On Human Nature in Frankenstein189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永别了,武器》190 《麦琪的礼物》的叙事技巧分析191 浅析马拉默德小说《店员》中的“犹太性”192 中国高校名的英译193 《小妇人》的女性意识解读194 英语与汉语中的称谓研究195 公示语汉英翻译的问题与对策196 英汉谚语的文化对比及翻译197 An Analysis of Hardy’s Optimism in Jude the Obscure198 《麦克白》的独白199 On the Causes of the Death of Willy Loman in Death of A Salesman200 An Interpretation of Robinson Crusoe’s Character1 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重读。
2009年1月第25卷 第1期Journal of Sichuan I nternati onal Studies UniversityJan.,2009Vol.25 No.1主体性与偏离性———《红字》与《宠儿》的哥特式比较重读王晓姝(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提 要:霍桑的《红字》和托尼・莫里森的《宠儿》均堪称美国文学中的经典,虽诞生于美国文学史上的不同时期,两部小说的主题却有着相似的晦暗与深刻,即女性在父权社会中如何挣扎与反叛,如何凸显女性个体的主体性和偏离性。
前者中的女主人公海丝特挣扎在清教森严的父权社会,后者中的女主人公塞丝饱受奴隶制白人社会对其人格的羞辱与践踏,两部作品均充斥着哥特式的黑色与恐怖。
关键词:《红字》;《宠儿》;哥特式;主体性;偏离性中图分类号:I714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9)01-0040-04Subjecti v ity and Aberra ti on:A Goth i c Co m para ti veReread i n g of The Sca rlet L etter and B elovedWAN G X iao2shuAbstract:Ha wthorn’s The Scarlet L etter and Morris on’s B eloved are universally acclai m ed as t w o master p ieces in Ameri2 can literary canon.Though set in different hist orical peri ods of American literature,the t w o novels share a si m ilarly gl oomy and p r of ound the me,na mely,how fe males,in a patriarchal s ociety,struggle and rebel,and how they manage t o assert their subjectivity and aberrati on fr om s ociety.The her oine in the f or mer struggles and survives in a Puritan patriarchy while the her oine in the latter suffers hu m iliati on and tra mp ling in a white2dom inant s ociety where slavery still p revails,and both works are i m bued with gothic darkness and horr or.Key words:The Scarlet L etter;B eloved;gothic;subjectivity;aberrati on 霍桑的《红字》和托尼・莫里森的《宠儿》均堪称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个案研究角度也可谓庞杂,而将此两部作品并列开来,进行比较研究还属先例。
表象来看,两部作品无论从历史年代、思想意识、体例结构,情节安排上都迥异有别,但两部作品中共有的“黑色”、“恐怖”、“悬疑”、“异化”等哥特要素使两部作品作为哥特式小说的比较解读变为可能。
两部小说的主人公均为女性,均因违法或违禁而遭社会的排斥或放逐;两部小说均属历史性小说,均涉及了母亲与女儿、魂灵与巫术、压迫与审判、群体与驱邪等主题,前者侧重风流韵事,后者充斥哥特恐怖;最显著的是,两部作品都在探究主体性与社会权力间的交叉,并且,霍桑和莫里森都不约而同地利用哥特这一特殊体例来探究主体性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体现。
本文将在比较视阈下聚焦《红字》与《宠儿》两部小说中女主人公的主体性和偏离性,并探讨主体性和偏离性是如何通过哥特式创作得以凸现的,以佐证美国文学经典中的哥特传统。
《红字》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1804~1864)的代表作,创作于1851年,是一部反对清教主义的哥特罗曼斯,也是一部主题深刻的历史小说。
小说描写女主人公海丝特(Hester)跟丈夫从英国移居当时尚属英殖民地的美国波士顿。
中途丈夫被印第安人俘虏。
海丝特只身来到美国后,被一青年牧师诱骗怀孕。
此事,被当地虚伪的清教社会视为大逆不道,当局把海丝特抓起来投入监狱,游街示众,还要她终生佩带象征耻辱的红色的A字(Adultery:通奸女犯)。
在远离社会,远离人群,受尽屈辱的处境中,海丝特孤苦顽强地生活着,全仗刺绣为生,她生活中的唯一支柱是抚养掌上明珠般的女儿珀尔。
她用自己崇高的道德和助人精神,把耻辱的红字变成了道德与光荣的象征,以此来反叛她所生活的父权清教社会。
《宠儿》是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托妮・莫里森耗时10余年完成的一部美国文学经典,出版于1987年,是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的里程碑,莫里森也因此于1988年获美国文学普利策奖,并于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性。
2006年,《宠儿》被《纽约时报》评为“25年来最佳美国小说”第一名。
《宠儿》的故事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讲述了一个生活在社会边缘却始终不放弃自我信念的黑人女奴的悲惨命运。
女黑奴塞丝(Sethe)怀着身孕只身从肯塔基的奴隶庄园逃到俄亥俄的辛辛那提,奴隶主循踪追至;为了使儿女不再重复自己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她毅然杀死了自己刚刚会爬的幼女宠儿……18年后宠儿还魂重返人间,和塞丝、塞丝的女儿丹芙以及塞丝的情人保罗蒂生活在同一幢房子里。
她不但加倍地向母亲索取着爱,甚至纠缠和引诱保罗蒂,不择手段地扰乱和摧毁母亲刚刚回暖的生活,往事的梦魇一刻也不曾停止过对塞丝的纠缠。
二每每提及美国哥特,人们常把它与大众文学、庸俗文学、女性文学联系在一起,并常常将其等同于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粗陋版本。
如何定义美国哥特,玛姬・凯尔格(Maggie Kil2 g our)在《哥特小说的兴起》一书中曾说道:“哥特这一文类如影子般朦胧虚无,难于定义,正像哥特式鬼魂不能离开他们的墓穴一样,哥特文学也无法游离于其他文类而抽象来看。
”[1]美国作家莫里・斯蒂克斯坦(MorrisD ickstein)曾言:“哥特小说属于文学中的杂种”[2],而大卫・雷诺兹(David Reynolds)在《在美国文学复兴之下》一书中也提出美国哥特与美国大众文学如何交织,如何融合问题。
[3]6霍桑的《红字》一直被看作是一部美国浪漫主义经典,对其进行哥特式的解读是对文学传统和批评视角的一次挑战。
对众多批评家而言,浪漫主义是一方净土,不可被哥特文学污染,不可“m iscegenati on”“杂婚”[3]6。
而霍桑在《红字》的前言中便大力烘衬哥特式的恐怖,叙述者被一个清教徒祖先的魂灵纠缠,声称要为家族赎罪,“始祖的魂灵……它仍萦绕在我周围……苦苦地迫害我”[4]2181,“过去并没有死去”[3]2192“鬼魂般的手”,“鬼魂般的声音”[4]2195,这些促使叙述者透过那面“晦暗的镜子”[4]2196开始讲述海丝特的故事。
“一切都在召唤着魂灵”,叙述者接着说道:“鬼魂们无需惊扰我们就可里来到这里”[4]2197,来面对这样一个充满镇压和不公的社会。
可见,哥特之魂在《红字》中徘徊、驻足,挥之不去。
莫里森也曾坦言,《宠儿》是一个鬼魂的故事,充满了哥特式的悬疑与恐怖,同时又是一部揭示罪恶的奴隶制的无穷贻害的历史性小说。
其主要情节取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是对玛格丽特・加纳事件的富有想像力的再加工和还原。
女黑奴玛格丽特・加纳携四个子女从肯塔基的奴隶庄园逃离,奴隶主循踪追至,为了使儿女不再重复自己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她抄起一把斧子,毅然决定为他们选择死亡,但只是杀死了一个女儿。
莫里森就这一震撼人心的历史事件进行了文学处理,在小说中给女主人公取名塞丝,而那昭示绝望、疯狂、极端的爱的凶器也由一把斧头变成了一把更具危险的手锯;莫里森为《宠儿》一书所选取的场景是辛辛那提城郊的蓝石路124号凶宅,小说起首即开宗明义写道:124号“充斥着一个婴儿的怨毒”;“宠儿”的冤魂多年来一直在家中肆虐,徘徊不去,并且随时间推移渐渐长大,直至以妙龄少女的真身登场为止,它的基调是怨毒、悲伤、孤独、冤屈和愤怒。
在浪漫主义传统下,《红字》中主人公海丝特被神化为第一位美国女英雄,她象征着一种为个人理想而求索的理念;在哥特文学传统下,海丝特却是一个被社会排斥在外,孤独的个体,时刻受到看不见的、潜在的伤害的威胁。
小说中她从监狱大门走出出现在市场的那一幕中,迥异于其他清教徒,她的胸前佩戴着一个猩红的“A”。
如上两种传统分别烘衬了海丝特的主体性与偏离性,前者英勇地挑战权威,为传统的美国乌托邦而战,后者表现为文化他者,对其自身以及清教社会秩序都是一种捣毁与破坏。
《宠儿》中,主人公塞丝因杀掉自己亲生骨肉,被她土生土长的黑人社区所拒绝、排斥;塞丝作为黑人女性本就脆弱的主体性彻底解体。
琳达・埃德森(L inda An2 ders on)在《当代美国女性文学中的历史想像》一书中说道:“《宠儿》一书是重新破解主体与社会间关系的一次成功尝试”[5]。
同时,莫里森曾言:《宠儿》一书是传统哥特的后裔,一部虚构的历史小说,通过一个鬼魂的故事来讲述美国历史。
因此,将《红字》与《宠儿》作为哥特式文学进行比较解读,有助于理解两部作品的历史性,破解主体与社会间的界限与交合。
三主体性与偏离性一直是美国文学经典中一个持久性的主题,即主体与客体,或更具体而言,主体与他者的相互关系。
正像托尼・泰纳(T ony Tanner)在《美国小说1950~1970》中所指出:“美国文学经典,从本质上说,是反权威的,大多关于作为理想主义者的主人公与其周围腐朽的社会之间的斗争。
”[6]这里,主人公的理想主义使其成为与社会格格不入,甚至被社会抛弃的人,正如《红字》中对海丝特的描写:周围人的每一个手势,每一句话,甚至她所到之处的的沉默都暗示了,或明确表明了她是被社会放逐的,孤零零的她,好像居住在另一个星球上……[4]2222同样,“偏离”正是非裔美国人在西方世界存在的普遍状态,这在莫里森的《宠儿》中表现为女主人公塞丝被整个种族主义的社会以及黑人群体所孤立,她的罪行唤起“恐惧和反感”和“来自黑人们的重重指责”。
在《红字》与《宠儿》的女主人公海丝特与塞丝身上都凸现了人物鲜明的主体性,她们做出决定要生活在社会准则之外并努力实现自我定义。
珀尔(Pearl)是用昂贵的代价换来的;宠儿,正如其名,对塞丝而言“是唯一重要的”[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