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调及其影响因素》微课程学习任务单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3
音乐微课《音调与音调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音调的概念和作用;2. 熟悉不同音调的特点和表现形式;3. 掌握音调型的分类和演奏技巧;4. 能够在乐曲中运用不同音调型创造音乐表达效果。
二、教学内容1. 音调的定义和作用- 音调是指音乐中的音高,音调高低决定乐曲的音域和音色;- 音调能够传达情感和表达意境。
2. 不同音调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高音调:明亮、欢快、轻快;- 低音调:低沉、深情、庄重;- 中音调:中庸、平和、稳定。
3. 音调型的分类和演奏技巧- 上升音调型:音调逐渐上升,可表达变化、激情、冒险等;- 下降音调型:音调逐渐下降,可表达哀伤、沉思、宁静等;- 上升与下降音调型:音调先上升后下降,可表达喜怒哀乐、起伏变化等;- 往复音调型:音调来回往复,可表达忧愁、循环、重复等。
4. 运用不同音调型创造音乐表达效果- 根据作品的情感要求,选择适合的音调型进行演奏;- 利用技巧和表现手法,准确地表达音调型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音调的概念和作用;2. 分析:讨论不同音调的特点和表现形式;3. 研究:研究音调型的分类和演奏技巧;4. 实践:通过演奏乐曲,运用不同音调型创造音乐表达效果;5. 总结:总结所学内容,并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创造力。
四、教学评价1.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进行评价;2. 对学生能否准确运用音调型进行表演评价;3. 对学生的自由发挥和创造力进行评价。
五、教学资源1. 音乐器材:钢琴、乐器;2. 教学录像或音频素材。
六、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乐曲,运用不同音调型表达个人情感;2. 引导学生观察音乐作品中不同音调型的应用。
备注:本教案适用于音乐微课的教学,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进行调整和改进。
《响度与音色》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响度和音色的基本概念。
2、掌握影响响度和音色的因素。
3、能够区分不同声音的响度和音色。
4、了解响度和音色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特点。
(2)影响响度和音色的因素。
2、难点(1)如何通过实验和实际现象来理解响度和音色的概念。
(2)区分不同声音的响度和音色,并能解释其原因。
三、学习方法1、理论学习通过阅读教材、观看教学视频等方式,了解响度和音色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2、实验探究进行简单的声学实验,如敲击不同的物体观察响度和音色的变化,亲身体验响度和音色的特点。
3、实例分析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如音乐演奏、语言交流等,分析其中的响度和音色,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小组讨论与同学交流讨论,分享自己对响度和音色的认识和理解,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四、学习过程(一)知识讲解1、响度响度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
响度的大小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此外,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
例如,用力击鼓时,鼓面的振幅较大,发出的声音响度大;轻轻击鼓时,鼓面的振幅较小,发出的声音响度小。
在听演唱会时,离舞台越近,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大;离舞台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小。
2、音色音色也叫音品,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比如,钢琴和小提琴演奏同一首曲子,即使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也能轻易分辨出是钢琴还是小提琴在演奏,这就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每个人说话的声音也有独特的音色,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声音来辨别不同的人。
(二)实验探究实验一: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实验器材:钢尺、桌面实验步骤:(1)将钢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一定长度。
(2)用较小的力拨动钢尺,听其发出声音的响度,观察钢尺振动的幅度。
微课程教学法学习任务单的研究与实践
张小波
【期刊名称】《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年(卷),期】2024()3
【摘要】介绍了"微课程教学法"的内涵、特征、精髓以及开发"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和"课堂学习任务单"的重要性.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由学习指南、学习任务、困惑与建议三部分组成,课堂学习任务单由目标与方法、学习任务、困惑与建议三部分组成.课前学习任务单的核心是教师给学生自主学习提炼的达成目标和提供的学习方法.课堂学习任务单的核心是教师给学生设置的学习任务,即检测、进阶、微项目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下完成"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和粗盐的提纯"的学习任务单,课程设计内容完整丰富、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在任务单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页数】4页(P39-42)
【作者】张小波
【作者单位】张校市第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2.0
【相关文献】
1.区域探究型课程中“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与实践——以“社会实践阅读”课程为例
2.课前自主学习质量:视频如何支持学生完成好任务——《微课程教学法:我毕生
的教育情感》之五3.基于ARCS教学设计模型的“课前学习任务单+微课”实践探索4.基于任务单的高职软件开发类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改革与实践5.一份“任务单”的进化--柴丹丹初试微课程教学法的成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即物体的振动。
2、掌握声音传播的条件,包括介质的种类和特性。
3、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4、能够解释生活中与声音产生和传播有关的现象。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声音产生的本质是物体的振动。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难点(1)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2)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及原因。
三、学习内容(一)声音的产生1、实验探究:观察钢尺、橡皮筋、音叉等物体的振动与发声现象。
操作:将钢尺一端压在桌边,拨动另一端,观察钢尺的振动和听到的声音。
现象:钢尺振动时发出声音,停止振动,声音消失。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深入理解振动振动的定义: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往复运动。
举例:击鼓时鼓面振动、弹琴时琴弦振动、说话时声带振动等。
3、常见误区误认为物体发声一定是看得见的大幅度振动。
实际上,有些物体振动幅度很小,不易观察,但依然能发声。
(二)声音的传播1、介质的概念定义:声音传播所依赖的物质。
分类:固体、液体、气体。
2、实验探究:水中击石:在水中敲击石头,能听到声音,说明液体能传声。
伏地听声:将耳朵贴在地面,能听到远处的脚步声,说明固体能传声。
3、真空不能传声实验:真空罩实验,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声音逐渐变小,直至几乎听不到。
应用:太空中宇航员需要借助无线电通讯。
(三)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1、速度比较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举例:在铁轨一端敲击,在另一端能更快听到声音,相比在空气中传播。
2、影响传播速度的因素介质的种类和温度。
温度越高,声音传播速度越快。
(四)生活中的声音现象1、回声定义: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
应用:测量距离、建筑设计中的声学考虑。
2、双耳效应原理: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不同,声音到达两耳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
2、理解人耳的构造以及听觉形成的过程。
3、掌握声音的特性,如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4、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影响传播速度的因素。
5、了解噪音的定义、来源和危害,以及控制噪音的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人耳的听觉机制。
声音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控制噪音的方法和措施。
2、难点理解声音的频率和波长与音调的关系。
解释人耳如何辨别不同音色的声音。
三、学习方法1、观察实验法通过观察有关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实验,直观地了解声音的相关知识。
2、理论分析法学习声音的物理概念和原理,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分析和理解。
3、实例讨论法结合生活中的声音现象,进行讨论和分析,加深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四、学习过程1、声音的产生观察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实验,例如钢尺在桌面上的振动、击鼓发声等。
思考并总结声音产生的条件:物体的振动。
了解常见的发声体,如人的声带、乐器的弦等。
2、声音的传播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实验,如水中的铃铛发声、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
理解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计算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了解其受温度影响。
3、人耳的构造与听觉形成学习人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的组成部分。
理解声音在人耳中的传播和转换过程,从声波进入外耳道到引起听觉神经冲动。
探讨听觉障碍的原因和类型。
4、声音的特性研究音调的决定因素,通过改变发声物体的长度、粗细等来观察音调的变化。
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以及距离发声体远近对响度的影响。
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理解音色的概念和其决定因素。
5、噪音认识噪音的定义和来源,如工业噪声、交通噪声、社会噪声等。
了解噪音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如听力损伤、心理影响等。
学习控制噪音的方法,如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知识拓展1、超声波和次声波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定义、特点和应用,如超声波在医疗诊断、工业探伤中的应用,次声波在地震预测中的作用。
《声音的产生》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
2、掌握声音产生所需要的条件。
3、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特点。
4、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核心概念。
2、振动与发声的关系。
三、学习难点1、对微观振动的理解。
2、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声音产生的条件。
四、学习方法1、观察法:观察生活中各种发声物体的现象。
2、实验法:通过简单的实验,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
3、讨论法:与同学交流,分享对声音产生的理解和疑惑。
五、学习过程(一)导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
比如,鸟儿的鸣叫、车辆的喇叭声、人们的交谈声等等。
那么,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奥秘。
(二)知识讲解1、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当一个物体振动时,它会引起周围介质(如空气、水等)的振动,这种振动以波的形式传播出去,就形成了声音。
例如,击鼓时,鼓面振动,使周围的空气也跟着振动,从而产生了鼓声。
2、振动的频率决定音高物体振动的快慢用频率来表示,单位是赫兹(Hz)。
振动频率越高,声音的音高就越高;振动频率越低,声音的音高就越低。
例如,琴弦越短、越细、绷得越紧,振动频率就越高,发出的声音音高也就越高。
3、振动的幅度决定音量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的音量就越大;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的音量就越小。
例如,用力击鼓时,鼓面振动幅度大,声音响亮;轻轻击鼓时,鼓面振动幅度小,声音轻柔。
(三)实验探究1、实验一:钢尺振动发声(1)准备一把钢尺,将其一端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一定长度。
(2)用手拨动钢尺伸出桌面的一端,观察钢尺的振动情况,倾听发出的声音。
(3)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次拨动钢尺,比较声音的变化。
2、实验二:声带振动发声(1)用手触摸自己的喉部,然后发声,感受喉部的振动。
(2)尝试发出不同音高和音量的声音,体会喉部振动的差异。
3、实验三:音叉振动发声(1)用橡皮锤敲击音叉,使音叉振动,将音叉靠近悬挂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
《不同的声音》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通过对“不同的声音”这一主题的学习,学生能够:1、理解不同声音的来源和意义,包括个体差异、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对声音产生的影响。
2、培养倾听和尊重不同声音的意识和能力,学会换位思考,以更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的观点和意见。
3、提高分析和评价不同声音的能力,能够辨别其中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并从中汲取有益的信息。
4、学会在交流中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声音,同时注意方式和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二、学习内容1、声音的多样性个体声音的独特性:每个人由于性格、经历、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所表达的声音也各不相同。
文化背景对声音的塑造:不同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会导致人们在思考问题和表达观点时存在差异。
社会环境对声音的影响:社会阶层、教育程度、职业等因素也会影响人们的声音和表达方式。
2、倾听不同声音的重要性拓展视野:通过倾听不同的声音,可以了解到更多的观点和信息,丰富自己的认知。
促进理解与包容:理解他人的声音有助于减少冲突和误解,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激发创新思维:不同的声音碰撞可能会产生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3、分析和评价不同声音辨别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对来源、证据等方面的考量,判断声音所传递信息的真实性。
评估观点的合理性:从逻辑、伦理、实际可行性等角度分析声音所表达的观点是否合理。
考虑声音的动机和立场:了解发声者的背景和动机,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其声音。
4、表达自己的声音明确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在表达之前,要对自己的想法有清晰的认识。
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根据场合和对象,采用恰当的语言、语气和方式来表达。
接受反馈和批评: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他人对自己声音的回应,不断改进和完善表达。
三、学习资源1、相关书籍《学会倾听》:介绍了倾听的技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倾听中理解他人。
《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和评估各种观点和信息。
2、在线课程各大在线教育平台上关于沟通技巧、思维训练的课程。
《声音的产生》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
2、掌握声音产生的必要条件。
3、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不同物体发声时的特点。
4、培养观察、思考和探究的科学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核心概念。
(2)能够辨别生活中常见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
2、难点(1)对一些较为抽象或不明显的振动现象的理解,如空气振动发声。
(2)理解振动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三、学习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各种发声物体的状态,发现其共同特征。
2、实验法:亲手进行简单的发声实验,如钢尺振动发声、击鼓发声等,亲身感受声音产生的过程。
3、比较法:对比不同物体发声时的特点,找出声音产生的规律。
四、学习过程(一)知识回顾1、回忆生活中听到过的各种声音,如鸟鸣声、风声、雨声、音乐声等。
2、思考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如响度、音调、音色等方面)。
(二)引入新课播放一段音乐,然后关闭声音,提问:“没有声音的世界会是怎样的?”引发学生对声音重要性的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产生。
(三)新课讲授1、物体振动产生声音(1)实验一:钢尺振动发声将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一定长度。
用手拨动钢尺伸出桌面的一端,观察钢尺的振动情况,倾听发出的声音。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次拨动,比较声音的变化。
(2)实验二:击鼓发声在鼓面上撒一些纸屑,用鼓槌敲击鼓面,观察纸屑的跳动情况,同时倾听鼓声。
(3)实验三:声带发声用手触摸自己发声时的喉部,感受声带的振动。
通过以上实验,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振动的频率决定音调(1)介绍频率的概念:物体在 1 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Hz)。
(2)实验:用不同速度拨动同一根钢尺,观察振动的快慢,倾听音调的高低变化。
(3)得出结论: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3、振动的幅度决定响度(1)介绍幅度的概念: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
(2)实验: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观察纸屑跳动的高度,倾听响度的大小变化。
《声音的产生》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
2、掌握声音产生的必要条件。
3、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产生的过程。
4、了解不同物体发声的特点和差异。
二、学习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核心概念。
2、振动与声音之间的关系。
三、学习难点1、对微观振动的理解和感知。
2、如何通过实验清晰地展示振动产生声音的过程。
四、学习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各种发声物体的现象,总结规律。
2、实验法:亲手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
3、讨论法:与同学交流想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学习过程(一)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比如鸟儿的歌声、汽车的喇叭声、人们的说话声等等。
那么,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声音产生的奥秘。
(二)知识讲解1、声音的本质声音是一种机械波,它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当物体振动时,会引起周围介质(如空气、水等)的振动,这种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当它传到我们的耳朵时,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2、振动与声音的关系(1)举例说明:例如,敲鼓时,鼓面振动产生声音;弹吉他时,琴弦振动发出声音;人说话时,声带振动产生声音。
(2)实验验证:准备一个钢尺,将其一端固定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
用手拨动伸出桌面的部分,观察钢尺的振动情况,同时倾听发出的声音。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次拨动,比较声音的变化和钢尺振动的差异。
3、声音产生的条件(1)物体振动:这是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
(2)传播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例如,在太空中,宇航员之间无法直接听到对方说话,需要借助无线电设备。
4、不同物体发声的特点(1)固体发声:通常声音较为清脆、响亮,传播速度较快。
(2)液体发声:声音相对柔和,传播速度比固体慢。
(3)气体发声:声音较为轻柔,传播速度较慢。
(三)实验探究1、实验一:“水杯琴”准备几个相同的玻璃杯,分别装入不同量的水。
用筷子依次敲击玻璃杯,倾听发出的声音。
《声音的产生》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和机制。
2、掌握声音产生的必要条件。
3、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验证声音产生的过程。
4、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声音产生的原因是物体的振动。
(2)不同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特点。
2、难点(1)理解振动与声音之间的关系。
(2)如何通过实验准确观察和分析物体的振动。
三、学习方法1、理论学习:通过阅读教材、观看教学视频等方式,了解声音产生的基本原理。
2、实验探究: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3、小组讨论: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共同探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
四、学习过程1、知识导入(1)日常生活中,我们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比如鸟鸣声、流水声、人们的说话声等。
那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2)展示一些能发声的物体,如琴弦、鼓面、扬声器等,让同学们观察它们在发声时的状态。
2、原理讲解(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当物体振动时,会引起周围介质(如空气、水等)的振动,这种振动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出去,当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时,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2)举例说明:敲鼓时,鼓面振动产生声音;弹琴时,琴弦振动产生声音;人说话时,声带振动产生声音。
3、实验探究(1)实验一:钢尺振动发声准备一把钢尺,将一端固定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
用手拨动钢尺伸出桌面的部分,观察钢尺的振动情况,倾听发出的声音。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次进行实验,比较声音的变化。
(2)实验二:音叉振动发声用橡胶锤敲击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并将音叉接触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
用手握住音叉,感受音叉振动的停止,倾听声音的消失。
(3)实验三:扬声器发声观察扬声器的结构,连接电源,播放音乐,感受扬声器纸盆的振动。
4、数据分析与总结(1)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物体振动的频率、幅度与声音的音调、响度之间的关系。
(2)得出结论:物体振动的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