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二十四节气和四季划分doc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621.00 KB
- 文档页数:7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 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 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 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 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 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 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 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 指导农事活动, 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一、立春1.介绍: 立春,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又称“打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 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古人将立春定为24个节气之首。
立春之日, 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 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 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 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开始, “春”表示季节, 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
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 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 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 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2、由来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 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 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 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 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 意思春天从此开始。
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 直到1913年, 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 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此后立春日, 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3、习俗立春亦称“打春”、“咬春”, 又叫“报春”。
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 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 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 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
初夏秋冬季节月份划分一、四季月份划分的传统方法。
在气象学和天文学上,对于春夏秋冬四季的月份划分有一定的传统标准。
(一)春季。
春季一般是指3月、4月、5月。
- 原因:从天文角度来看,3月20日或21日左右为春分日,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平分。
春分之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气温也逐渐升高,大自然开始呈现出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树木开始发芽,花朵陆续开放,符合我们对春季的认知。
而且从气候统计上来说,3 - 5月,大部分地区的气温从寒冷逐渐转向温暖,是一个过渡性的季节。
(二)夏季。
夏季为6月、7月、8月。
- 原因:6月21日或22日是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日照时间长带来更多热量,气温升高。
在6 - 8月这段时间,大部分地区都处于炎热的气候状态,降水也较为集中,这是夏季的典型特征。
例如我国的江淮地区在6 - 7月会出现梅雨天气,7 - 8月华北、东北等地会有暴雨天气,炎热和多雨是夏季的重要标志。
(三)秋季。
秋季涵盖9月、10月、11月。
- 原因:9月22日或23日为秋分日,太阳再次直射赤道,昼夜再次平分。
秋分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逐渐变短,气温开始下降。
从9月开始,许多植物的叶子逐渐变色、掉落,农作物也进入收获期,天气变得凉爽,这些现象都表明秋季的到来。
而且在气候统计上,9 - 11月气温从炎热逐渐过渡到寒冷,是一个降温的季节。
(四)冬季。
冬季是12月、1月、2月。
- 原因:12月21日或22日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短,日照时间短导致热量获取少,气温降低。
12月到次年2月期间,大部分地区气温寒冷,一些地区会出现降雪、冰冻等天气现象,呈现出冬季寒冷、干燥(在一些地区为寒冷且多雪)的特征。
二、不同地区可能存在的差异。
由于地球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不同地区的季节月份划分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热带地区。
二十四节气分类二十四节气分类24节气按照所反应的现象不同可划分为以下3类:第一类是反映季节的。
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表明季节,划分一年为四季的。
二分、二至是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因为是从天文角度上来划分的,所以适用于中国全部地区。
四立便不尽然。
尽管也从天文上反映季节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气候的季风性和大陆性都极为显著,各地气候悬殊,因此各地四季开始日期和其持续时间并不相同,有些地区四季分明,有些地区不甚明显,甚至某一整个季节都不出现。
例如黑龙江省瑷珲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带便没有夏季。
青藏高原上流传着:“六月暑天犹着棉,终年多半是寒天”。
华南福州以南没有冬季,有些地区几乎全年都是夏季,真是“草经冬不枯,花非春亦放”,“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
云贵等高原又是一番景象,冬短而无夏,昆明就有“四季如春”之称。
所以四立虽是从天文上划分得来,却有很强的地区性,它不能适应于全国。
第二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
直接反映热量状况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它们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暑的程度以及暑热即将过去等都很确切。
直接反映降水现象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此外,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虽说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也反映出温度逐渐下降的过程,和每个节气温度下降的程度。
先是温度开始降低,水汽凝露较多;以后温度下降更甚,不仅露更多,而且凉起来,但还未结冰;最后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从农业生产上看,这三个节气的热量意义大于它们的水分意义,具体而生动。
第三类是反映物候现象的。
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向天地万物通报春回大地的信息。
一年中的四季与二十四节气我国目前的春夏秋冬四季是以各地侯温(五天的平均温度)作为分季的标准。
这就是:当上半年的候温达到10 ℃以上时,作为春季的开始;当候温达到22 ℃以上时,就是夏季开始了;当夏季的候温下降到22 ℃时,就算是秋季了;候温下降到10 ℃以下,就是冬季开始了。
在我国历法中,有独特的二十四节气,这是其他民族的历法中所没有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中,代表春季的六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代表夏季的是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天里则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天的节气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二十四个节气,每一个都有其不同的意义。
立春(2月3-5日):一年之中头一个节气,象征着春季的开始,气温回升,大地回春,万物充满生机。
雨水(2月18-20日):意味着气温回暖,从这以后,我国广大的地区将停止降雪,开始下雨,并且雨量开始逐渐增加。
惊蛰(3月5-7日):开始雷鸣,气温、地温逐渐升高,土地已解冻,春耕开始,蛰伏地下的冬眠动物开始苏醒并出土活动。
春分(3月20-22日):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秋分,古时统称日夜分,即是昼夜相等的季节,这是春秋两季的中间。
这天,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各地的白昼和黑夜一样长。
清明(4月4-6日):气候温暖,春光明媚,草木萌发,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
谷雨(4月19-21日):雨量渐增,适应各物生长,有“雨后百谷”的意思。
立夏(5月5-7日):是夏季伊始,气温显著长升高。
小满(5月20-22日):麦类夏收作物,籽粒逐渐饱满,开始结实成熟。
芒种(6月5-7日):芒是代表一些有茫的作物,芒种表明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成熟(种是种子的意思)。
二十四节气和四季划分专题一、【学科素养或学习目标】1.掌握四季划分的节点及太阳直射点所处位置和移动趋势2.了解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农时二、【自主学习案】1.四季划分(1)形成原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导致太阳辐射随季节有规律的变化。
(2)天文四季⎩⎪⎨⎪⎧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季节: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3)北温带国家的四季:3、4、5月为春季,夏、秋、冬以此类推。
(4)地球运动中关于季节判断的依据北半球冬季(1月) 北半球夏季(7月) 地球公转规律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快 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慢 直射点位置太阳直射南半球,向赤道方向移动 太阳直射北半球,向赤道方向移动 昼夜长短变化12月22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6月22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正午太阳高度12月22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物影最短 6月22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物影最短 太阳升落方位东南升西南落(极昼区域除外) 东北升西北落(极昼区域除外) 日出、日落时间 北半球各地日出时间晚于6时,日落时间早于18时 北半球各地日出时间早于6时,日落时间晚于18时2.了解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农时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24节气其实是一个“时刻”,而非“一日”。
在地球的公转与自转中,由于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公转轴有23.5度的倾角,使得夏季正午时太阳仰角高度较高,冬季时较低,影响一年四季气温与季候。
古代历法学家于是规定:将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归年时间平分为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将二个中气等分称为节气,此为24节气的来源。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专题十二-二十四节气和四季划分二十四节气和四季划分专题一、【学科素养或学习目标】1.掌握四季划分的节点及太阳直射点所处位置和移动趋势2.了解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农时二、【自主学习案】1.四季划分(1)形成原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导致太阳辐射随季节有规律的变化。
(2)天文四季⎩⎪⎨⎪⎧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季节: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3)北温带国家的四季:3、4、5月为春季,夏、秋、冬以此类推。
(4)地球运动中关于季节判断的依据北半球冬季(1月) 北半球夏季(7月) 地球公转规律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快 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慢 直射点位置太阳直射南半球,向赤道方向移动 太阳直射北半球,向赤道方向移动 昼夜长短变化 12月22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6月22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正午太 阳高度 12月22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物影最短 6月22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物影最短太阳升 落方位 东南升西南落(极昼区域除外) 东北升西北落(极昼区域除外)日出、 日落时间 北半球各地日出时间晚于6时,日落时间早于18时北半球各地日出时间早于6时,日落时间晚于18时 2.了解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农时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24节气其实是一个“时刻”,而非“一日”。
在地球的公转与自转中,由于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公转轴有23.5度的倾角,使得夏季正午时太阳仰角高度较高,冬季时较低,影响一年四季气温与季候。
古代历法学家于是规定:将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归年时间平分为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将二个中气等分称为节气,此为24节气的来源。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五、【当堂练习】1.2014年11月7日至12日APEC北京会议放假期间,河南省针对北京游客实行景区门票减免优惠。
据此,完成下题。
放假期间,( )A.时值我国立冬到小雪之间 B.太阳直射点向赤道移动C.黄山6点前日出东北方向 D.南极大陆极夜范围扩大下图为某同学“演示地球公转的示意图(十字架代表太阳光线)”。
2.该同学在进行地球公转演示的过程中,需要做到①使地轴与公转轨道而夹角成23°26’②使“地球”公转和自转方向相反③保持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④使“太阳光线”与球心在同一平面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3.若黄赤交角为20°,可能出现的情况是A.回归线和极圈的纬度数均减小 B.天安门广场元旦升旗时间提前C.热带和温带范围减小 D.大连气温年较差变大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同一位置、不同季节的三天中的三个时刻拍摄的太阳视运动轨迹(h2这一天学校举行了秋季运动会,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达40°),经合成整理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4—6题。
4.该地位于A.30°S附近 B.赤道附近 C.北回归线附近 D.50°N附近5.拍摄的三天中,该地白昼最短的一天是A.h1 B.h2 C.h3 D.h4 6.当太阳视运动轨迹为hl时,下列自然现象可能发生的是A.长江流域进入一年中的枯水期 B.东非高原的斑马向赤道以北迁徙C.澳大利亚的小麦进入收获季节 D.加拿大的枫树叶大部分已经脱落“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我国黄河流域,河南登封市(34°N)附近观星台是二十四节气产生的最直接文物史证,这里现存有700年历史的“量天尺”(下图),用来测量正午日影,可定节气和一年时长。
时至今日,二十四节气仍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
据此回答7—9题。
7.当图中“量天尺”测得的正午日影长度为一年中最长时A.太阳直射点正向赤道移动 B.泰山6点前日出东北方向C.地球接近公转轨道近日点 D.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8.二十四节气发源于中原,因为这里A.平原地势平坦,牧业发达 B.气候四季分明,循环往复C.人口比较稀少,技术落后 D.处于版图正中,影响较小9.节气与我国习俗对应正确的是A.立春——河南打春牛、勤耕种 B.立夏——吉林腌酸菜、储冬粮C.立秋——广东加棉衣、添厚袜 D.立冬——西北日夜分、忙收割下图为某学校(25°N,1l5°E)教学楼顶层安装的固定式太阳能电池板。
夏至日前后,该县在北京时间5:30看到日出。
据此回答10-11题。
10.该校所在地一年中夏至日的昼长约为A.15小时10分钟 B.13小时40分钟 C.13小时 D.12小时20分钟11.阳光的入射角度越大,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效率越高。
若将电池板由固定式改为可调节式,在春季,要达到最佳发电效果,对电池板倾角调节正确的是A.一直调大 B.一直调小 C.先调大后调小 D.先调小后调大下图为极点俯视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据此回答12-13题。
12.此时,A.A地的白天比B地短 B.当B地为5日下午7时,A地是4日上午5时C.C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A地 D.A、B、C、D四地中,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D地13.若黄赤交角由现状变至23°21′,则会引起的现象是A.地轴同公转轨道面斜交的角度变大 B.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增大C.北极圈范围缩小,南极圈范围增大 D.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小下图中ABC是纬线,BE是昏线,E地所在纬线圈正处于极昼,读图回答4-15题。
14.图中字母代表的各地A.此时E地的地方时为12点 B.此时E地的太阳高度为90°C.该日A地的昼长比D地短12小时 D.该日A地日出时间比B地晚约2小时15.图示季节,下列各地可能发生的现象是A.地中海沿岸国家河流处于枯水期 B.北印度洋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C.巴西高原上的热带草原一片葱绿 D.我国新疆棉花开始进入采摘季节答案1.A。
本题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解题的关键是“11月7日至12日”这一时间信息。
“立冬”节气为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小雪”为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因此放假期间正值我国立冬到小雪之间,A正确;放假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南回归线移动,B错;11月份黄山昼短夜长,日出时间晚于6点且日出东南方向,C错;南极大陆极昼范围逐渐扩大,D错。
故答案选A项。
2.D 3.B4.D。
h2这一天学校举行了秋季运动会,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达40°,即该地与直射点纬度差是50°,秋季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约南北纬10°之间。
假设该地位于北半球,该地位于40°N以北,可能是50°N附近,D对,B、C错;假设该地位于南半球,则位于40°S以南,A错。
故选D。
5.C 结合上题分析,该地位于50°N附近,太阳位于南部天空,结合图示三日太阳运动位置,拍摄的三天中,该地白昼最短的一天是h3,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三日的季节不同,应是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C对。
h1对应的季节是夏季,h2是秋季,h4不存在,A、B、D错。
故选C。
6.B结合前面分析,当太阳视运动轨迹为hl时,北半球是夏季,长江流域进入一年中的丰水期,A 错;东非高原的斑马逐水草迁徙,向赤道以北迁徙,B对;澳大利亚正值冬季,小麦进入冬眠季节,C 错;加拿大的枫树叶正茂盛,D错。
故选B。
7.C当图中“量天尺”测得的正午日影长度为一年中最长时,即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太阳直射点正直射南回归线,A错误;太阳直射点正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为冬至日,泰山6点后日出东南方向,B错误;冬至日接近1月初,地球接近公转轨道近日点,C正确;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D错误。
故选C。
8.B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由于中原气候四季分明,循环往复,二十四节气是中原人对周而复始的气候规律的总结,是农民从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积累的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丰富经验,B正确。
中原地势平坦,耕作业发达,A错误;中原地带是我国古文明的发源地,历史悠久,人口比较稠密,当时技术先进,C错误;处于版图正中,影响较大,D错误。
故选B。
9.A立春象征着春天的来临,自然界万物复苏,在这一天河南有打春牛等习俗,A正确;每年到霜降季节,吉林腌酸菜、储冬粮,B错误;广东纬度低,立秋后气温还较高,不用加棉衣、添厚袜,C错误;秋分西北日夜分、忙收割,D错误。
故选A。
10.B夏至日前后,该县在北京时间5:30看到日出,此时该县115°E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20分钟,即该县日出的地方时是5:10,则该县夏至日的昼长是(12小时-5小时10分钟)×2=13小时40分钟。
故选B。
11.B太阳能面板中阳光入射角度与电池板倾角互余,电池板固定式是以一年中最小正午太阳高度角为依据安装的,即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此时电池板倾角最大,因此春季要达到最佳发电效果,对电池板倾角调节正确的是一直调小。
故选B。
12.C若黄赤交角由现状变至23°21′,即黄赤交角变小,地轴同公转轨道面斜交的角度与黄赤交角互余,由于黄赤交角变小,故地轴同公转轨道面斜交的角度变大,A正确;黄赤交角的角度等于太阳直射点的范围,黄赤交角变小,则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减小,B错误;极圈纬度与黄赤交角互余,黄赤交角变小,则北极圈范围缩小,南极圈范围也缩小,C错误;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与黄赤交角大小无关,始终等于90°不变,D错误。
故选A。
13.A14.C 。
E点为昏线与极圈的切点,地方时应为0(24)点,太阳高度角为0°,A、B错误;由BE是昏线,E地所在纬线圈正处于极昼,可知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故图中D点为北极点,A地在B 地以东,时间应比B地早,D错误;D点为北极点,BE是昏线,则B位于赤道上,即弧ABC为赤道的一部分,A位于赤道上、昼长12小时,D位于极圈内、昼长24小时,因此该日A地的昼长比D地短12小时,C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