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愚公移山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19
愚公移山《列子》原文展示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全文翻译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北边北山下有个叫愚公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放置挖下来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河湾上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岁月、剩下力气连山上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寡妇孤儿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握着蛇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天帝被愚公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阅读理解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①两座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②移山人少且老老、小小: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③工具简陋运土石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态度是不同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态度愚公之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支持、质疑)河曲智叟:“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嘲笑、讥讽)操蛇之神: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恐惧、害怕)天神:帝感其诚(敬佩、感动)3试结合语言具体分析智叟对待愚公移山态度持反对态度智叟话语句句都是讥笑与责难“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加重是讥笑愚公无能4愚公是怎样驳斥智叟?面对智叟嘲笑愚公驳斥了他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思想愚公在“长息”之后先是斥接着是驳用顶真修辞显得气势十足5如何理解本文神话结尾?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神来实现征服自然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力量来实现愚公宏伟抱负是通过想象方式解决人和自然矛盾反映是古代劳动人民美好愿望它跟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不同。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在亳州的东北,高耸入云。
它们的北面,是茫茫的燕山;它们的南面,是波光粼粼的淀山湖。
太行山上住着一个老翁,名叫愚公。
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
每当他出门外,远远望去,总是望见它们俩对他笑,对他嘲笑。
愚公心里很不服气:“你们是有多高啊,竟敢对我嘲笑?!我今天就让你们消失!”他决定移山,他哪怕用尽自己的一生也要把这两座山搬走。
每天,愚公拿起铁锤、凿子,挖土运石,一直干到精疲力竭,天黑了,才回家。
第二天又要起早贪黑地干。
在他身旁有一位邻居,看着他这般不放弃,就劝解他:“这两座山太大了,你这样下去年年月月,天长日久,也移不走。
”愚公却毫不动摇地回答:“我不在这里盼它们消失,我在这里工作,我有信心把这两座山搬到海的那边去。
”愚公的邻居或许是看到了他的决心,或许是在他的坚持中感染了勇气。
于是,愚公的两个邻居,也拿起工具,帮助愚公一起修路,一起挖山。
时间像水一样流淌着,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愚公和他的邻居,经过长久不懈的努力,终于挖平了齐齐两座大山。
比起起初庞大的模样,它们变得瘦了一些,但的确消失了!天空变得更加广阔;风儿变得更加柔和;日子变得更加美好。
愚公对自己的信念骄傲地说:“我可以挖开一座山,你也可以!”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的内涵和教育意义;2.明确“坚持不懈”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毅力和信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思维和理解,如:你们听说过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吗?你们最近有没有遇到坚持不懈“移山”的事情?2.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的基本情节和寓意。
从故事中,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故事所体现出来的道理: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目标远大等。
3. 学生交流(25分钟)学生可以就故事的情节和寓意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体会,以及身边的例子。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古诗词原文及翻译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古诗词原文及翻译22.愚公移山选自《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1 / 3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2 / 3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3 / 3。
愚公移山一、全文带点字解释及翻译: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方:方圆,指面积,这里是周围的意思。
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达几万丈。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
(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岸。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且:将。
面:面对,向着。
居:居住。
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这两座山居住。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戒。
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塞:阻塞。
迂:曲折,绕远。
(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都要绕道。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聚:聚集。
室:家。
谋:谋划,商量。
汝:你,这里指复数“你们”。
毕:尽。
平:铲平。
指:直。
于:到(于是)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这两座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杂然相许。
杂然:纷纷地。
许:赞同。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以:凭借。
曾: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
(“曾”应读音为“zēng”,释为“乃”,即“竟然”之意,可以译为“连……都”,用来加强否定语气。
)损:削减。
之:这样的。
如……何:把……怎么样。
且:况且。
焉:疑问代词,哪里。
置:安放。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你的力气,就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挖下来的土石放到哪里呢?”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诸:相当于“之于”。
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遂:于是。
率:带领。
荷:负荷、挑。
子孙:儿子和孙子。
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于:到。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遗:遗留。
列子《愚公移山》原文阅读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列子·汤问篇》)。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原文和翻译初中语文《愚公移山》原文和翻译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愚公移山》原文和翻译,一起来学习吧。
【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知识点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知识点《愚公移山》是一篇著名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老人和他的家人用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移山的故事,寓意人们只要有毅力和勇气,就能迎难而上,克服困难,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下面,本文将根据这个寓言故事的内容整理出相关知识点,以供学习参考。
一、词语解析1. 愚公:愚蠢的老人的意思。
2. 移山:将山移动的意思,也代表克服困难。
3. 岳父大人:岳父的尊称。
4. 过不去:不能通行。
5. 震惊:受到极大的震动和惊讶。
6. 困难:困难和障碍。
7. 独自:独自一人。
8. 彻夜难眠:整夜难以入眠。
9. 睡意全无:没有睡意。
二、文化常识1. 山崩:山体发生碎裂、滑坡等现象,导致山体部分或全部下滑或坍塌的自然现象。
2. 杠杆:机械原理上将向一个方向用力的力量,通过撬棍等器具的辅助,集中加大了对物体的推力,使物体更容易被推动。
3. 宏伟:规模巨大,气势宏大。
4. 掘地三尺:形容极其刻苦的劳动。
5. 果断:做事果决,毫不犹豫。
6. 信念:坚定不移的信仰或信心。
7. 不懈:不停息,不放弃。
三、故事情节简介《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简述为:在古代有个老人名叫愚公,他家门口的山太高了,不能通行。
愚公决定用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把这座山挖平。
他为此和家人一起开挖,焚香拜祭神明,哀求神灵减少山体,虽然遇到了强烈的困难和反对,但是愚公和家人始终没有放弃。
终于,在他们不懈的努力下,山体慢慢地消融,愚公的信念获得了神明的认可与祝福,最终目标达成。
四、寓意《愚公移山》的寓意是故事中的老人本来只是一个十分普通的老人,他拥有的唯一的东西就是他坚定的信念。
这种信念使他一直坚持下去,只要他有信心和毅力,就可以让一座他认为自己需要的山峰移动起来。
这个故事在传递一种人生的信念,只要我们有目标和坚定的信念,我们就可以想办法克服各种难题,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五、重点句子1. 山不是越来越老,而是越来越高。
2. 我们有信心、有毅力,一定可以完成任务。
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注释1. 太行(háng)、王屋二山: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2. 方:方圆,指面积。
3. 仞(rèn):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4. 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5. 河阳:黄河北岸。
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6. 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7. 塞(sè):阻塞。
8. 迂(yū):曲折、绕远。
9.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室,家。
10. 汝:你。
这里是复数“你们”的意思。
11. 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毕,尽、全。
12. 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
指,直。
豫,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3. 汉阴:汉水南岸。
14. 献疑:提出疑问。
15. 以君之力:凭你的力气。
以,凭借。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16. 曾(céng)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减。
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损,削减。
魁父,小山名。
丘,土堆。
17. 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把……怎么样。
18.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且,况且。
焉,哪里。
置,放置、安放。
19.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诸,相当于“之于”。
20. 孀(shuāng)妻:寡妇。
21. 遗男: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22. 始龀(chèn):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龀,换牙。
23. 寒暑易节:冬夏换季。
易,交换。
节,季节。
24. 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
反,通“返”,往返。
焉,语气词。
25. 叟(sǒu):老头。
26. 甚矣,汝之不惠:你也太不聪明了!这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句,先说“甚矣”,有强调的意味。
愚公移山八年级下语文作文范例5篇愚公移山八年级下语文作文1在冀州南边和黄河北岸的北边屹立着两座高耸入云的大山,分别名为〝太行〞和〝王屋〞,这两座山纵横方圆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让人一眼望不到边.在北山底下坐落着一户人家,家主是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愚公身体康健,岁数已是九十有余.愚公一家人平时生活富足,勤勉上进,只是也会时常为居所所在地的阻塞感到几分苦恼,因为面山而居所以出入家门都需要曲折绕弯.这日,愚公终于下定决心,召集了家中亲眷一起商量说:〝我思索良久,想了个法子,我们所有人竭尽全力,一同将那两座山铲平,这样就能把通往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北岸的道路打通,你们看此法可行?〞众人抚掌思索,纷纷表示可试上一试.愚公的妻子反复思考,疑问道:〝只是就凭你的力气尚且不能把魁父这座小山铲平,又能将太行和王屋这两座山如何呢?再者说,那被挖出的石块和土堆又要如何处置?〞其他人纷纷献计:〝可以将挖下来的土石都堆置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去.〞……经过众人的一番商讨,最终决定由愚公带头,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开始了日以继夜地凿石挖土,并用箕畚将其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正是换牙的天真年纪,也时常蹦蹦跳跳地跑去帮忙.寒冬炎夏一年一换季,愚公一行人方才回家一次.居住在河曲的智叟知道这件事后就嘲笑愚公,阻止道:〝你可真是愚蠢至极,以你现在的年纪和精力连铲平这山的一小部分都无比艰难,还妄想将这一山的土石如何?〞愚公听后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实在是不知变通,还不如人孤儿寡母.即使我死了,我的儿子还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一代代传承下去,而这山却是不能再变高变大的,为何要担忧挖不尽呢?〞智叟听完后无言以对.山神听说此事后,不免感到担忧,害怕愚公一家真的不停歇的把自己的家给铲平了,左思右想就跑去向天帝禀报了情况.而天帝听完不怒反被愚公的诚心所打动,就下令让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将两座山一一背走,一座放置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置在雍州的南边.从此以后,冀州南边一直到汉水北岸的道路,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愚公移山八年级下语文作文2《愚公移山》是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它通过对愚公移山情节的记叙,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说明了我们做事要敢于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和坚持奋斗的道理.可是,从现实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我认为愚公的做事方法并不科学.为什么说愚公做事的方法并不科学呢?最主要的还是愚公考虑不周,在他与智叟辩论时,面对智叟的质问,愚公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来回答.其实稍加思考,便能找出其中的问题:首先子子孙孙固然是没有穷尽的,可谁能保证每一代子孙都有恒心和毅力坚持移山呢?只要中间有一代人停止移山,那么就可能半途而废.前功尽弃了.其次,即便子子孙孙都坚持移山,如不借助外力,仅凭借他们简陋的工具,一个家庭孤军作战,要何时才能将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移走?再者,山并不是不会增高的!现代科学证明,在地壳碰撞挤压下,山峰是会增高的,那么愚公和他的子孙们就永远也移不走这两座大山了,只能望山叹气罢了.虽然移山的方法并不科学,但愚公身上坚持不懈和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其实这样的例子有很多:秦朝时期修建的都江堰,不是靠成千上万的人的坚持不懈而完成的吗?毛主席所率领的红军长征,哪一位战士不是靠意志和恒心,不断克服困难才走了下来……放眼当今,中国科技令人惊叹.科研人员不惧困难,突破瓶颈,让中国科技领先世界.港珠澳大桥的建造,高铁芯片的研发,华为5G信息技术开发等等,无不让世界瞩目中国,这正是将意志和科学相结合的成果!综上所述,只有将愚公移山的精神与科学的办法相结合,我们做事才会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愚公移山八年级下语文作文3我乃河曲智叟也,家住北山下,与愚公是邻居.听说愚公带着一家人去搬山,唉!为了不让他〝误入岐途〞,我决定去劝阻他.我来到太行山上,对愚公说〝你怎么这么傻呢?你已经风烛残年,年老力衰,你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怎能奈何得了这高耸入云的山呢?〞愚公放下锄头,笑了笑说:〝这大山不移,乡亲们不方便呀!〞说完,又开始埋头苦干.我斜着眼看愚公,只见他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滚落下来,湿透了被磨得破烂不堪的衣服,于是冷笑着:〝真是自不量力,这山如此高大,怎能让人搬走呢?不如在家安度晚年,享清福去!〞愚公长叹道:〝你真是顽固不化,竟然连寡妇和孤儿都不如,我有下一代,子子孙孙,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移走这两座山.〞我被愚公的一番话说得哑口无言,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转眼间,秋风萧瑟,凉风习习,也不知他们搬山的进展怎么样,看看吧!走着走着,突然看见前面有人议论纷纷,我忍不住问:〝怎么了?怎么了?〞他们说:〝你往前看看.〞只见愚公面前的两座高耸入云的山,已不复存在,我一时半会儿才回过神来,三步并作两步朝愚公家走去.刚走进大门,愚公说:〝智叟老弟,别来无恙啊!今天怎么有时间光顾我的寒舍〞.我急忙问:〝你们家门前的两座山呢?就凭你们这几双手,才一个季节,不可能移走这两座山〞.愚公哈哈大笑道:〝儿子,泡两杯龙井茶,智叟老弟,别急!别急!坐下来听我细细说道.〞愚公呷了口茶说:〝那天,我正在挖山,突然,一个女子从远处走来,她相貌不凡,一看就不是凡人,只见她说:〝我乃铁扇公主也,看您搬山坚决,我将给您一把芭蕉扇,这可不是普通的扇子,它一扇起风,二扇山动,三扇山被连根拔起.〞我当时深信,扇了几下,只见山立马就飞走了,现在它们一座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部.我还奉劝你一句:〝只要坚持不懈,永不放弃才能水滴石穿,不逃避问题,有长远的打算,最后才能成功.〞我牢记住了这句话.愚公移山八年级下语文作文4一位头发花白,身体瘦弱的老人躺在床上,恍惚间,那条金色的小路又出现在眼前,出现在两座大山之间,上面铺满了金灿灿的阳光.老人嘴角露出浅浅的笑容,噙着泪水的双眼缓缓地闭上.在一个古老的村庄,有两座大山,严严地挡住了人们走出村庄的步伐,为了探寻外面的天地,大家只好去走更远的路.一位老人不希望村民,也不希望后代都这样,准备靠一己之力,在两座大山中挖出一条路来.天刚蒙蒙亮,他便背着担子,拿着工具出发了.他不知疲倦地挥舞着铁锹,将僵硬的土石一点点铲进担子中……太阳渐渐升高了,喷着毒舌,想要把一切都烤化,吞噬.他的衣裳已经被汗水浸透,皮肤被晒得通红,银白的头发上挂着一粒粒汗珠,在阳光下发出刺眼的光芒.中午,他打开背囊,取出家人送来的干粮,来到一处山泉下,简单洗了一把脸,拿出馒头就往嘴里塞,虽然没有可口的饭菜,他却吃得津津有味,脸颊鼓鼓地蠕动着……铲土,装筐,驮运……从早到晚,一直简单重复着这样的动作.他的手摸出了泡,肩膀抗出了血,他也不曾停歇.不知不觉,晚霞渐渐布满了天空.山下的村庄,一缕缕炊烟升起,他仿佛没有任何回家的心思,他坚持要把最后一筐土石运到山下.夜幕降临,繁星在天空疲惫地眨着眼睛,月光均匀地洒向大地,他才拖着疲惫的影子回家.此时的村庄,已经开始熟睡,他简单地冲洗了一下身子,草草地吃了两口饭,便躺在床上呼呼睡去.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他一直过着这样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山看来并无显著的动静,他也在长期的劳累中渐渐变得虚弱,但他却没有放弃,一直坚持着在别人看来近乎荒谬的梦想.村里一个聪明的老者嘲笑地称他为〝愚公〞.这一切,都被天帝看在了眼里,天帝的心中充满了对他的敬佩,决定帮他完成梦想.天帝派去了两名天将,命令他们将着两座山移走.随着〝咚〞的一声巨响,两座大山被移开.愚公看到这一切,干涸的嘴唇微微颤抖,浑浊的双眼留下两行清澈的泪水.愚公移山,移出了信念与坚持.愚公移山八年级下语文作文5从前,有一位年纪非常大的老人,名叫愚公.他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家门口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两座大山挡在愚公家门口,让愚公一家进出很不方便.有一天,愚公把一家叫过来.对他们说:〝这两座大山挡着咱们的路,要不我们一起齐心协力把它搬走!〞一家人都同意这个办法,可是愚公的妻子不同意,她说:〝如果我们要把山移走的话,那挖出来的泥土扔在哪儿呢?〞愚公回答说:〝挖出来的泥土我们就扔进东海里.〞愚公的妻子勉强地同意了!第二天,愚公一家早早的起床搬山,他们从早上搬到晚上,他们决定山没有搬走就不回家休息.智叟是这个小镇最聪明的一位老人,他看见愚公一家在搬山,就觉得很可笑.他对愚公说:〝你已经这么大的年纪了,还要搬走这么大的两座大山,我劝你还是放弃吧!〞愚公笑了笑,说:〝我虽然已经很老了,但是我死了还有我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长大后又会生儿子,儿子长大后又会生孙子……我的子子孙孙会把这两座大山搬走的.智叟听了,就无话可说了.有一天,山神和海神知道了这件事.连忙去找天神,海神对天神说:〝如果愚公一家再这么搬下去,东海迟早会被填成地面〞山神对天神说:〝如果愚公一家再这么搬下去,大山迟早会被搬得一干二净〞天神为愚公坚持不懈地精神感动了.他派了两个大力天神把两座大山背走了,从此,愚公一家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愚公移山八年级下语文作文。
愚公移山《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ji)州之南,河阳之北。
(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chéng)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céng)不能损魁父(fǔ)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h è)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céng)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zēng)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wú)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cuò)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百万丈。
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
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
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姓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刚开始换牙,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译文及注释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的译文及注释: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译文: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注释:“方”指方圆。
“仞”是古代长度单位,一仞约合七八尺。
原文: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译文:北山下面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注释:“且”是将近的意思。
“惩”是苦于。
“塞”指阻塞。
“迂”是曲折、绕远。
“杂然相许”意思是纷纷表示赞同。
原文: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译文: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注释:“曾”是连……都……。
“损”是削减。
“魁父”是小山名。
原文: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译文: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注释:“诸”相当于“之于”。
原文: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文: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敲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注释:“荷担者三夫”意思是三个能挑担子的人。
“箕畚”是用箕畚装土石。
原文: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注释:“孀妻”指寡妇。
“始龀”指刚刚换牙,七八岁。
“易节”是换季。
原文: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译文: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注释:“惠”同“慧”,聪明。
八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愚公移山【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河阳:黄河的北岸。
河,黄河。
年且九十:年龄将近九十。
且,将要,快要。
出入之迂:进门出门要绕远。
迂,曲折,绕行。
平险:铲平险峻的大山。
险,本文指险峻的大山。
杂然:纷纷。
献疑:提出疑问。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把……怎么样。
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
始一反焉:才回家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
何苦而不平:担心什么铲不平?苦:愁,担心。
惧其不已:害怕他不停地做下去。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无陇断焉:没有高大的山了。
陇断:高大的山。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
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
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
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
《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
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述列子是郑国人,他居住在郑国四十年,无人知其是何人。
《汉书》作者认为他生活的年代早于庄子,因此《庄子》书中记载了很多关于他的传说。
修道:列子之学,本於黄帝、老子为宗。
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
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
《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
《吕氏春秋》说:“子列子贵虚”。
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列子穷而面有饥色,但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
其弟子严恢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亡!”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著作与成仙:列子著书有旧本二十篇,多寓言。
刘向去其重复,存者八篇,号曰道家。
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务崇不兢,合於六经元号列子书曰冲虚至德真经。
唐玄宗天宝年间诏封为“冲虚真人”,宋宣和加封列子号为冲虚观妙真君。
2、相关知识:《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
文中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
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毛泽东同志1945年6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辞时曾引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全党:“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富有神话色彩,读来脍炙人口。
文章成功地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伟大魄力,同时也说明了要想战胜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概括一篇文章的主题,首先要掌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其次要注意概括主题的方式,通过什么样的事,来表达怎样一个中心。
)二、文章脉络课文有四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故事背景。
句句都与下面的情节有关:“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其中“方”和“高”,极言移之不易;“本在”这一句为后文山被移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这一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和发展,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段首到“隐土之北”)这部分是故事的开端。
由“面山而居”,引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说明愚公移山的原因。
“聚室而谋”说明愚公想到就做。
“杂然相许”说明众人是坚决支持并积极为愚公献计献策的。
“杂”突出众人热情之高,场面之热烈。
“杂然相许”后的“献疑”是情节中的“微波”,愚公之妻“献疑”:“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都是她的真实想法。
她虽“献疑”但并不反对移山。
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妙就妙在众人的答疑,“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从中突出了路途的遥远。
第二层:(至段尾)略写移山的情景,是故事情节的发展。
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月老的老,小的小。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说明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
移山行动中,邻人孤儿“跳往助之”,“跳”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和热心参与的态度。
写幼童参加移山,有深意,这也与后文中的“智叟”形成了对比。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以“一返”作结,还从侧面写了移山之艰难。
由此看来,要搬走两座大山,确实困难重重。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观点,是故事情节的高潮。
智叟“笑而止之”,自作聪明之态。
智叟出语句句都是讥笑与责难,“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
“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愚公闻智叟之言“长息”,说明他早已是胸有成竹。
他在批驳智叟的话里说得十分清楚。
这段话是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写,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最后用“无穷匮也”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
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加增”。
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
第四段:神话的结尾。
这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故事的开端。
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充分显示了人类的伟大力量。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说明了移山的结果。
三、写作方法1.主要是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1)愚公和智叟对挖山的不同态度;(2)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的对比;(3)孀妻、弱子与智叟的对比。
愚公和智叟对于挖山的不同态度:愚公年且九十想的是造福子孙,遂率子孙“叩石垦壤”,而智叟则认为“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甚矣,汝之不惠。
”通过对比,愚公的这种改造、征服自然的坚强毅力更加感人了。
其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对比:其妻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是从“献疑”角度说的。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但她没有反对的意思。
而智叟显然是讥笑愚公,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尤显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存心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讥笑愚公无能了。
其他一些对比都有力地烘托了人物性格,表现了文章主题。
2.神话结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天神、天帝,两座大山居然都被背走了,给这本难结局的故事以一个圆满的结局。
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
这同一般的宣扬封建迷信是完全不同的。
四、参考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700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住在大山的正对面。
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他感到很苦恼,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儿搁?”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动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们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练习解答】一、1、因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所以愚公要移山。
他相信大山可以移走的根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2、略二、1、反——返2、惠——慧3、亡——无4、厝——措三、1、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2、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3、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四、略五、略【类文品读】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
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下列带点的字、词。
⑴未穷青之技(穷:)⑵秦青弗止(弗止:)⑶自谓尽之(谓:)⑷乃谢求反(谢:)2、解释下列多义词:⑴于:薛谭学讴于秦青()饯于郊衢()⑵之: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薛谭乃谢求反。
4、在下面的括号内,补出句子的省略成分⑴遂辞()归⑵饯()于郊衢⑶()抚节悲歌⑷薛谭乃谢()求反5、根据要求回答。
⑴请结合短文内容,解释题目。
⑵薛谭为什么“乃谢求反,终身不言归”?⑶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参考答案:1、⑴穷:尽,这里是完全学会的意思。
⑵弗止:不挽留。
⑶谓:认为,以为。
⑷谢:谢罪,道歉。
2、⑴向,跟着;在。
⑵的;代技艺。
3、“反”通“返”,归,回去。
4、⑴青,或秦青⑵薛谭⑶秦青⑷于秦青5、⑴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
⑵薛谭面对秦青的高超技艺,自愧不如,快心潜心学习。
⑶说明学无止境,如果浅尝辄止,则达不支精深的境地,反之,永不自满,持之以恒,努力进取,方能功成名就的道理。
)【同步演练】一、基础知识1、《愚公移山》选自,这是一篇。
2、给下列字注音:龀()匮()厝()孀()箕畚()()3、解释句中的字:⑴杂然相许(许:)⑵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⑷帝感其诚(感:)⑸而山不加增(加:)⑹聚室而谋日(聚室:)4、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目的是:5、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通(),意思是。
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意思是。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意思是。
6、区分下列句子是疑问句还是反问句。
⑴且焉置土石?()⑵如太行、王屋何?()⑶何苦而不平?()⑷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7、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按要求填写下表。
8、翻译下列句子。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