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河流地貌形态的生态学作用及生态功能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67.73 KB
- 文档页数:5
不同河流地貌形态的生态学作用及生态功能分析蔡玉鹏1 夏自强1,2余文公1(1 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2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8)摘要:不同河流地貌、河道形态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生态学作用及生态功能。
本文阐述了不同类型的河道形态河流地貌水文水力学特征,对河流空间结构、河道形态进行了分类。
在此基础上以长江中华鲟、四大家鱼产卵场河段为例,讨论了河流地貌地形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
指出河流生态系统健康与生物多样性依赖于河流地貌与河道形态在空间上的多样性和异质性。
关键词:河流地貌河道形态生态作用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河流地貌过程决定河流形态,进而决定河流生物的生态环境结构,而河流的生态环境结构是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健康的基础。
近年来河流形态和河道特征被作为评估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子。
例如美国环境署(U.S.E.P.A)提出的《快速生物评估草案》RBP(Rapid Bioassessment Protocol) [2],将溪流河道特征,包括宽度,流量,基质类型及尺寸纳入主要评估内容。
另外象澳大利亚《河流状况指数》ISC(1ndex of Stream Condition) [6]、英国环境署的河流栖息地调查方法(RHS)(River Habitat Survey)[7]、南非的河流地貌指数方法ISG(Index of Stream Geomorphology)、瑞典岸边与河道环境细则RCE(Riparian, Channel and environmental Inventory),都强调河流地貌、河流形态,包括河道横断面形态、断面宽深比等,这些因子对河流生态系统的意义和重要性。
国内董哲仁提出生态水工学理论,强调河流形态多样性是流域生态系统生境的核心,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4]。
因此研究河流地貌、地形、河道形态、断面形状对于水生态系统及水生生物具有重要意义。
1 河流生态系统的地貌特征河流是水流作用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河流生态结构及生态功能剖析一、河流的生态结构河流是一个完整的连续体,上下游、左右岸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连通性是评判河道或缀块区域空间连续性的依据。
高度连通性的河流对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流动以及动物和植物的运动等非常重要。
从横向上讲,河流宽度指横跨河流及其临近的植被覆盖地带的横向距离。
影响宽度的因素有:边缘条件、群落构成、环境梯度以及能够影响临近生态系统的扰乱活动(包括人为活动)。
连通性和宽度构成了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结构特征。
二、河流生态功能河流的生态功能包括:栖息地功能、过滤作用、屏蔽作用、通道作用、源汇功能等方面。
1 生态功能-栖息地功能栖息地是植物和动物(包括人类)能够正常的生活、生长、觅食、繁殖以及进行生命循环周期中其它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区域。
栖息地为生物和生物群落提供生命所必需的一些要素比如空间、食物、水源以及庇护所等。
河道通常会为很多物种提供非常适合生存的条件,它们利用河道来进行生活、觅食、饮水、繁殖以及形成重要的生物群落。
河道一般包括两种基本类型的栖息地结构:内部栖息地和边缘栖息地。
内部栖息地相对来说是更稳定的环境,生态系统可能会在较长的时期仍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
边缘地区是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地带。
边缘栖息地处于高度变化的环境梯度之中。
边缘栖息地中会比内部栖息地环境中有着更多样的物种构成和个体数量。
边缘地区相当于对其内部地区起到了过滤器的作用。
边缘地区也是维持着大量动物和植物群系变化多样的地区。
栖息地功能作用很大程度上受到连通性和宽度的影响。
在河道范围内连通性的提高和宽度的增加通常会提高该河道作为栖息地的价值。
河流流域内的地形和环境梯度(例如土壤湿度、太阳辐射和沉积物的逐渐变化)会引起植物和动物群落的变化。
宽阔的、互相连接的,并且具有多样的本土植物群落的河道是良好的栖息地条件,通常会发现比在那些狭窄的、性质都相似的并且高度分散的河道内存在着更多的生物物种2 通道作用通道功能作用是指河道系统可以作为能量、物质和生物流动的通路。
河流系统的地理特征与功能河流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水系之一,它们扮演着连接山脉和海洋的纽带,为人类和动植物提供了宝贵的水源和生态环境。
河流系统的地理特征和功能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河流系统的地理特征。
河流源于山脉或高地的溪泉、冰川和湖泊等水源,逐渐向低洼地带流淌。
它们的形态各异,有陡峭的冲刷河、弯曲的弧形河、交叉蜿蜒的河和宽广平缓的漫滩河等。
同时,河流还具有流速、流量和水位等变化,这是由于地势、降水量和支流的加入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河流系统的功能也是多样的。
首先,河流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
人类社会需要水进行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而河流通过蓄水、调节和输送等功能,满足了这种需求。
此外,河流也是沿岸城市和乡村地区的主要供水来源,为人们提供洗涤、饮水和灌溉的水源。
此外,河流还能为发电厂提供水力发电所需的水源,为能源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河流系统还具有促进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它们提供了多样的生态环境,包括河道、湿地和水生植被等多个生态系统。
这些生态系统为生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场所,同时也为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河流的径流和水位变化,为鱼类、鸟类和其他沿岸动物提供了繁殖和迁徙的条件。
此外,河流还通过物理和化学方式,调节和净化水质,为生态系统提供了稳定性。
除了以上功能,河流系统还影响着整个气候系统。
河流通过蒸发、蒸腾和降水等作用,参与了水循环过程,调节了地球的水汽和能量平衡。
河流的水汽蒸发和降水,能够改变地表的湿度和温度,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分布和季节变化。
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河流对气候的影响更为显著,它们通过冷却和降水,为当地提供了宜人的气候环境。
总的来说,河流系统的地理特征和功能是多种多样的。
它们为人类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同时也对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和保护河流系统的地理特征和功能是我们保护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合理的利用,我们能够充分发挥河流系统的潜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
河流与湖泊地理特征与功能河流与湖泊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水体形态之一,它们在地理特征和功能上都有着独特的表现。
河流是水从高处流向低处的自然现象,是地球上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湖泊则是由河流、雨水等水源汇聚形成的静水体,是地球上淡水资源的重要储备。
本文将从地理特征和功能两个方面来探讨河流与湖泊的魅力。
一、地理特征河流是地球表面上的水道,它们在长度、宽度、流量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长江、尼罗河、亚马逊河等世界著名河流,它们长达数千公里,流域面积广阔,流量巨大。
而小溪、小河则在山间蜿蜒流淌,它们长度较短,流量较小。
此外,河流还有着不同的河段特征,如上游、中游和下游。
上游多为山地地形,水流湍急,流速快,冲刷力强;中游地势平缓,水流平稳;下游则形成了河口和三角洲等地貌特征。
湖泊则是地球上的天然水库,它们在地理特征上也有着诸多差异。
湖泊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冰川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湖泊的大小、深度、水质等都因地理位置和地质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之一,如北美五大湖,它们面积广阔,深度深达数百米,蕴含着丰富的水资源。
而一些小型湖泊,则常常隐藏在山谷之中,湖面湛蓝清澈,给人一种宁静和祥和的感觉。
二、功能河流和湖泊在地理上不仅具有独特的特征,还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首先,它们是水资源的重要来源。
河流不仅为人类提供饮用水、农业灌溉水等生活用水,还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必要的原料。
湖泊则是地球上淡水资源的重要储备,它们可以调节水量,保持水源的稳定性,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可靠的水源。
其次,河流和湖泊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河流是生物的栖息地,它们为鱼类、水生植物等提供了生存的环境。
同时,河流还承担着水循环和养分循环的重要功能,为生态系统的平衡发挥着关键作用。
湖泊则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它们为湿地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
湖泊中的水生生物和湖岸带的植被相互作用,形成了独特的湖泊生态系统,为各类动植物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环境。
河流的地貌与地理意义的探究河流是地球上最为普遍的地貌形态之一,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水资源,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河流的地貌特征以及它们在地理意义上的重要性。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河流的地貌特征。
河流的地貌主要包括河床、河岸和河谷。
河床是河流流动的通道,通常由沉积物、岩石和泥沙构成。
河岸是河流两侧的边界,可以是陡峭的山脉或平坦的平原。
河谷则是河床和河岸之间的空间,其形状和大小取决于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河流的地貌特征不仅仅是自然形成的结果,它们还与地理意义密切相关。
首先,河流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水蒸发到大气中形成云层后,降水通过河流回到海洋或湖泊中,形成水循环的闭合循环。
这种水循环不仅维持着地球上的水资源,也对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着重要影响。
其次,河流的地貌特征对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河流的侵蚀作用可以改变地表的形态,形成峡谷、峡谷和瀑布等地貌景观。
这些地貌景观不仅吸引着大量的游客,也为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此外,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还可以改变土壤的肥力,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另外,河流的地貌特征还对人类社会产生着重要影响。
河流是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托。
许多古代文明都诞生在河流流域,如尼罗河、黄河和恒河等。
这些河流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为农业、渔业和交通运输等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此外,河流也是人类社会的文化和历史遗产,沿岸的古城和建筑物见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流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水污染、水资源过度开发和河岸开发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河流的生态系统和地理环境。
因此,保护河流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系统,维护河流的地理意义,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河流的地貌特征与地理意义密不可分。
它们不仅是自然形成的结果,也是地球水循环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河流的地貌特征还对人类社会产生着重要影响,为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提供了支持。
河流生态结构和生态功能剖析河流是自然界中的重要水域系统,具有丰富的生态结构和生态功能。
河流生态结构包括生物多样性、物种组成、生态群落等方面的内容,而生态功能则指河流对生态环境的维持和调节作用。
本文将对河流生态结构和生态功能进行剖析。
河流的生态结构主要包括河流底栖动植物、浮游动植物、中上层鱼类、底栖无脊椎动物等生物群落。
其中,底栖动植物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吸收底栖有机物和溶解氧、氮磷等,起到沉积物固定、水质净化、保持水动力平衡和提供庇护等作用。
浮游动植物主要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它们是河流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位变化、水温变化等都有较高的适应能力。
中上层鱼类是河流中消费者的重要代表,它们通过摄食底栖动物、浮游动植物、有机碎屑等,驱动能量和物质在河流中的流转。
底栖无脊椎动物主要包括水生昆虫、甲壳类等,它们是河流中分解者的重要代表,通过分解有机物质,维持了河流生态系统的有机物质循环。
河流的生态功能主要包括水质净化、水文调节、生态景观保持等方面。
首先,河流通过吸收和降解废物、氮磷等有害物质,起到了水质净化的作用。
河流底栖动植物和底栖无脊椎动物通过摄食有机底栖物和溶解有机物,净化了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浮游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废物和溶解氮磷,净化了水中的无机污染物。
其次,河流通过储存和释放水量,对地表径流进行调节,起到了水文调节的作用。
河流的生态系统能够存储雨水,并通过蒸发、渗透、流出等途径释放出来,减缓洪水的形成,提高地表水源的供给能力。
最后,河流的生态系统通过保护和恢复生态景观,维持了河流的景观完整性和生态稳定性。
河流的生态景观包括河段的湿地、河两岸的植被等,它们提供了适宜生物栖息和繁衍的场所,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综上所述,河流的生态结构和生态功能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在河流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群落通过各自的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共同构成了一个稳定、复杂的生态系统。
河流地貌的知识点总结一、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河流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重要的地表水体,在地质历史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各种地貌形态,如峡谷、漫滩、冲击平原等。
河流地貌是由河流长期的侵蚀和冲击作用形成的地貌特征,是地球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1. 侵蚀作用:河流通过流水的冲击和侵蚀作用,可以改变地表地貌,形成各种河谷、峡谷等地貌形态。
2. 运移作用:河流通过水流的运移作用,可以将岩石颗粒、泥沙等物质搬运到远处,形成沉积层地貌。
3. 沉积作用:河流在流域下游和入海口等地方,会将搬运的各种物质进行沉积,形成各种河口三角洲、漫滩、冲击平原等地貌形态。
三、河流地貌的分类和特征1. 河流谷地地貌:由河流侵蚀形成的峡谷、河谷、断崖等地貌形态。
2. 河流平原地貌:由河流沉积形成的冲击平原、漫滩、河口三角洲等地貌形态。
3. 河流洪积地貌:由河流经常泛滥形成的洪积扇、冲积扇、冲积平原等地貌形态。
4. 河流湖沼地貌:由河流湖泊形成的内流湖泊、湿地、沼泽等地貌形态。
四、河流地貌的地质意义1. 河流地貌是地球地质演化过程的重要记录,可以反映地球地质构造、地质作用和地质环境等信息。
2. 河流地貌是水文地质、沉积地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地下水、水文地质、土壤侵蚀和地貌演变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五、河流地貌的保护意义1. 河流地貌是自然资源的宝库,对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需要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
2. 河流地貌是地质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3. 河流地貌是旅游资源和教育基地,可以进行地质科普、科研考察和旅游观光等多种活动。
总之,河流地貌是地球地理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质学、水文学、地貌学和旅游地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应用前景。
未来,随着地球科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研究,河流地貌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和广泛,为人类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
河流生态结构和生态功能剖析河流是自然界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水体形式,不仅具有水文、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等多重功能,同时也担负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河流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着复杂的生态结构和各种生态功能,它们密切联系,互相作用,共同维护着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状态。
首先,河流的生态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动植物群落组成,河流生态系统内存在着各种生物,比如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鱼类、鸟类等,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稳定的群落生态结构。
二是物种多样性,河流系统内种类繁多的生物,形成了高度复杂的生态系统结构,呈现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三是物质的循环和转化,河流生态系统内的有机物、无机物等在水体、底泥、河岸和植物之间不断地循环转化,维持着物质循环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性。
其次,河流的生态功能包括下列几方面。
一是水源涵养功能,河流作为地表和地下水补给的重要来源,其涵养水源的功能至关重要。
二是水质调节功能,河流生态系统能够净化水质,吸附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离子等有害物质,缓解水环境污染。
三是水生态恢复功能,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很多河流生态系统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这时河流的水生态恢复功能就尤为重要了。
河流的生态修复能力也是我们保护和改善河流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四是生物资源培育功能,河流内的各种生物,在与环境协调的状态下,能够产生丰富的生物资源,如鱼类、贝类、藻类等,给人类带来美食和经济利益。
五是教育性和科研性功能,维护河流的生态系统利于科学研究、教育宣传以及保护环境的意识教育。
最后,让我们思考如何保护河流的生态结构和生态功能。
第一,强化对河流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科学管理手段,优化开发利用方式,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二,加强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监测和研究,促进对河流生态系统的了解和认识,及时发现问题和改善问题。
第三,增强公众环保意识,从社会角度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提升群众参与环保事业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河流是自然界中重要的水体形式,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生态结构和生态功能。
河流地貌总结概述河流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自然地貌之一,其形成和发展与地球地质、气候、水文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河流的定义、分类、形成和演变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探讨。
定义河流是地球表面的水流,在一定的坡度和地势条件下,由降水或地下水源头源源不断地流入海洋或湖泊的线性形成的水道。
河流通过地面或地下深处的岩层,将水流引导到海洋或湖泊,并在其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河流地貌。
分类根据河流的形态和特征,我们通常将河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山区河流:发源于高山地区,主要由降雨和融雪水组成。
其水势陡,流速快,侵蚀力强,常常形成陡峭的峡谷和瀑布等地貌特征。
2.平原河流:位于平坦地区,由降雨和地下水组成。
水势平缓,流速慢,河道平直,常常形成宽阔的河谷和洪积平原等地貌特征。
3.内流河:并不将水流入海洋或湖泊,而是流入无海口的低凹地带,如干旱地区的内流河。
4.灌区河流:主要依赖于人工灌溉系统的供水,如我国的黄河和珠江。
5.分水岭河流:河流在某一点或某一段流域内被分为两个或多个等量的分支。
形成和演变河流的形成和演变是一个长期的地质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首先,降雨和融雪水是河流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源头,对于山区河流来说,从高山融雪的水源可以维持河流持续不断的流动。
其次,地质构造和地表地貌的变化也对河流的形成和演变起着重要的影响。
地质构造的抬升或下降可以改变河流的流向和河床的高度,导致河道的变动和沉积的形成。
山脉的隆起和侵蚀也能引发峡谷和瀑布等地貌。
最后,时间的推移和气候变化也是河流形成和演变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气候的变化会导致降雨量的增减,进而影响河流水的供应和水位的变化。
风蚀和水蚀在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塑造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河流地貌特征河流地貌是由河流的侵蚀、交通和剥蚀作用形成的,包括以下几种地貌特征:1.峡谷:河流在山地区域的侵蚀结果,呈现出纵深的河谷,两边是陡峭的峭壁。
2.悬崖瀑布:由于地质构造、河流侵蚀以及地表地貌的变化,形成了高高垂直的悬崖和壮丽的瀑布景观。
地貌与生态系统的关系研究首先,地貌对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球上的地貌形态包括山脉、高原、丘陵、平原、湖泊、河流、海洋等,不同的地貌条件直接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征。
例如,高山地貌上的冰川和雪峰形成了高山生态系统,这里的气候寒冷,植被稀疏,动植物适应寒冷环境;而平原地貌上的河流和湿地形成了湿地生态系统,这里的气候湿润,植被繁茂,动植物适应湿润环境。
地貌的高低起伏、坡度、土地质量等因素都会对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地貌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影响。
地貌形态决定了水流、土壤、光照、气候等环境条件的差异,而这些因素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例如,山脉地貌上的森林具有保护土壤和水源、遏制洪水和滑坡、调节气温和气候的作用,维持了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反,过度开发和破坏地貌会导致水土流失、干旱、沙漠化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此外,地貌对生物多样性和物种分布也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地貌条件和海拔高度会对植被和动物群落的分布产生直接影响。
例如,由于山脉地貌的高度和陡峭,具有不同的气候和生境类型,导致山脉间形成了许多独立的生态系统,形成了许多独特的物种和物种丰富度。
另外,地貌的形态也会影响动物的迁徙和迁徙路径,从而影响物种之间的互动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然而,生态系统的变化也会对地貌产生反馈作用。
生物活动、植被覆盖、土壤侵蚀、河流冲刷等都会改变地貌形态,形成新的地貌特征。
例如,植物在土地上生长和繁衍会塑造地貌,树木的根系可以稳固土壤,植物的生命活动会影响土壤的肥力和水分循环。
此外,河流的冲刷作用会改变河岸线和水道形态,海洋的海浪和潮汐会侵蚀海岸线的地貌。
这些生态系统的变化也会反过来影响其他生态系统和地貌景观的形成和变化。
综上所述,地貌与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地貌影响生态系统的形成、稳定性和物种分布,而生态系统的变化也会反过来影响地貌的形态。
河流地貌河流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地貌之一,由于其重要的地理和环境功能,深受人们的关注。
河流地貌是指由河流的流动和侵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表特征和地貌形态。
河流地貌的形成与水的侵蚀、泥沙的运移、沉积和河床的改变等过程密切相关,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地貌类型。
首先,河流地貌可以分为山区河流地貌和平原河流地貌两种类型。
山区河流地貌主要分布在高山和丘陵地带,地势陡峭,水流湍急。
由于地形的起伏,山区河流形成了许多峡谷、峡湾、瀑布和急流等特殊地貌。
山区河流的水量大、坡度大,流速快,侵蚀力强,对地表的侵蚀作用明显。
而平原河流地貌则主要分布在平坦的平原地区,水流缓和,各地貌特征相对简单。
其次,河流地貌可以根据水流的特征分为冲刷河流地貌和沉积河流地貌。
冲刷河流地貌是指河流通过剧烈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如陡坡、峡谷、瀑布等。
在上游地区,河水冲刷力强,侵蚀岩石,形成陡峭的河谷和狭窄的河槽。
这些地貌通常具有壮丽的景观和特殊的生态环境。
而沉积河流地貌则是指河流在平坦地区形成的沉积物积累,如河滩、河床和洪积平原等。
这些地貌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河水带来的泥沙和岩石的沉积堆积而形成,通常具有广阔的平坦地表和丰富的农田资源。
河流地貌还可以根据流量的变化分为常流河流地貌和间歇河流地貌。
常流河流地貌是指河流在全年不间断地流动的地貌形态。
这种河流通常具有规则的河道和稳定的河床,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河谷地貌。
常流河流地貌在各个季节都具有相似的形态和特征,对周围的地质、生物和人类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而间歇河流地貌则是指河流在雨季和干季交替的地貌形态。
由于季节性的水流变化,这些河流通常形成了明显的季节性岩石沉积物,如干涸的河床和季节性湖泊等。
河流地貌对于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河流地貌是水资源的重要来源和储存地,有利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河流地貌的特点和形态决定了河水的特性和质量,对于农业、工业、供水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河流地貌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物种的分布、繁衍和迁徙具有重要的影响。
河流地貌的特点与变化河流是地球表面上一种重要的地貌形式,它承载了无数的水量和沉积物,对地球的地貌格局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河流地貌的主要特点以及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
1. 河流地貌的特点河流地貌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起源河流的起源通常是由于地下水或降雨等水源的聚集,形成溪谷或河床。
河流的起源可以是冰川融水、雨水、融雪水等多种形式,最终汇集成河流。
(2) 流动河流地貌的最显著特点是水的流动。
河流随着地形和引力的作用,在地球表面切割出各种形态的河道。
从上游到下游,河流水量逐渐增大,流速逐渐加快。
(3) 侵蚀和沉积河流通过侵蚀、搬运和沉积等过程,对地表岩石和土壤进行改造。
侵蚀作用使得河道逐渐加深,搬运作用使得岩石和土壤颗粒被带走,并在河道中形成沉积。
(4) 峡谷和洪水平原河流地貌中的峡谷和洪水平原是两个主要的地貌类型。
峡谷是河流侵蚀作用下形成的深而狭窄的地形,而洪水平原是河流沉积作用下形成的宽阔而肥沃的平原地带。
2. 河流地貌的变化河流地貌的变化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地质构造、植被覆盖和人类活动等。
(1)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河流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量的增减和河流流量的变化上。
气候干旱会导致河流水量减少,河道变窄,流速加快;而气候湿润则会导致河流水量增加,河道变宽,流速减慢。
(2)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的变化对河流地貌的形成和改变有着重要影响。
地壳运动和地震等地质活动可以使得河流的水系发生改变,新的河道形成,旧的河道被填平。
(3) 植被覆盖植被对河流地貌的保护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植被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减缓侵蚀作用;同时,植被可以减少降雨径流量,降低洪水发生的频率和规模。
(4)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日益显著。
水坝的修建、河道的改道、堤防的建设等工程措施都会改变河流的水动力条件,对河流地貌产生重要影响。
总结:河流地貌是地球上重要的地貌形式之一,它具有起源多样、流动不息、侵蚀沉积、形成峡谷和洪水平原等独特特点。
河流形态的发育一.河流地貌:主要是外力作用侵蚀地貌堆积地貌二.侵蚀地貌1.河流的侵蚀作用:2.河流发育的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降水和冰川融水→沟谷流水下蚀、溯源侵蚀河谷(深及地下水),此时河谷多为V形谷或峡谷;2)第二阶段:V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注意:凹岸,凸岸与港口的建设选址问题3)第三阶段:河湾不断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展宽,并在河谷内堆积大量泥沙,这时河谷发育进入成熟期,河谷较宽,横剖面呈槽形3.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河谷的形成原理沟谷沟谷流水沟谷加深或延长河谷①②③①:降水、冰雪融水汇集②:下蚀、溯源侵蚀③:地下水补给、河谷与沟谷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稳定的水源,即沟谷一旦获得稳定的水源补给就变成了河谷。
4.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沟谷沟谷流水沟谷加深和延长V字行河谷①②③④侧蚀U行河谷槽型河谷⑤侧蚀堆积三.堆积地貌1.形成原因: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运能力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即冲积平原2.分类:1)洪积——冲积平原2)河漫滩平原3)三角洲3.洪积扇:山前冲积扇洪积扇: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由季节性或突发性洪流在山口堆积而成的扇形堆积体。
特点:河流携带大量泥沙,砾石搬运物,到出山口由于坡度急剧变缓、因而大量的碎屑物散开形成以出山口为顶点,向外辐射状的扇形堆积体。
由粗到细,由陡到缓4.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河漫滩平原: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的水下堆积物,堆积物不断扩大,在枯水期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平原,多个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特点:在河流中下游,在凸岸。
例如:长江中下游平原5.三角洲:三角洲:携带泥沙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伤害谁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便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多个连接在一起就成了三角洲平原。
特点:在河流入海口的海滨地区。
例如:长三角、珠三角四.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1.越到河流下游,城市越密集2.河流与聚落规模1)河流稀疏的地区,耕地连片,聚落规模大。
河流地貌综合分析报告
我将综合分析河流地貌,并撰写一份报告。
首先,我将重点研究的河流是长江,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它对中国的地理、经济和文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长江是一个以水的来源、水位、水流速度和河底形态为特征的重要河流。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水的来源和水位:长江的水源主要来自青藏高原的冰川和雪融水以及季风雨水。
由于长江流域地势复杂,河流长度较长,水位在不同季节和地点会有所不同。
在雨季,长江的水位会上涨,容易造成洪水。
2. 水流速度:长江的水流速度因流域地势不同而有所差异。
起始段的流速比较缓慢,但随着河流向下游流淌,流速逐渐增加。
在锁河坝之类的水坝被建设之前,长江流域的人们依赖这种水流速度来驱动水车和水力发电。
3. 河底形态:长江流域的河床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地貌特征。
河道宽度在山区较窄,而在平原地区较宽。
河底的岩石、砂砾和泥沙的组成也因地区而异,部分地方可能因冲刷而形成陡峭的崖壁。
此外,长江流域还有一些其他特点值得关注,包括洪水和泥沙淤积等问题。
由于流域的较大面积和复杂的地理构造,长江常常受到洪水的困扰。
洪水造成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洪措施来减轻洪水的影响。
另外,长江的河
口和一些下游段也受到泥沙的淤积问题的困扰,这可能导致航道的淤塞和港口的淤积。
综上所述,长江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其地貌特征不仅影响着当地的自然环境,还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长江的水源、水位、水流速度和河床形态等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管理和保护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
不同河流地貌形态的生态学作用及生态功能分析蔡玉鹏1 夏自强1,2余文公1(1 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2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8)摘要:不同河流地貌、河道形态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生态学作用及生态功能。
本文阐述了不同类型的河道形态河流地貌水文水力学特征,对河流空间结构、河道形态进行了分类。
在此基础上以长江中华鲟、四大家鱼产卵场河段为例,讨论了河流地貌地形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
指出河流生态系统健康与生物多样性依赖于河流地貌与河道形态在空间上的多样性和异质性。
关键词:河流地貌河道形态生态作用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河流地貌过程决定河流形态,进而决定河流生物的生态环境结构,而河流的生态环境结构是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健康的基础。
近年来河流形态和河道特征被作为评估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子。
例如美国环境署(U.S.E.P.A)提出的《快速生物评估草案》RBP(Rapid Bioassessment Protocol) [2],将溪流河道特征,包括宽度,流量,基质类型及尺寸纳入主要评估内容。
另外象澳大利亚《河流状况指数》ISC(1ndex of Stream Condition) [6]、英国环境署的河流栖息地调查方法(RHS)(River Habitat Survey)[7]、南非的河流地貌指数方法ISG(Index of Stream Geomorphology)、瑞典岸边与河道环境细则RCE(Riparian, Channel and environmental Inventory),都强调河流地貌、河流形态,包括河道横断面形态、断面宽深比等,这些因子对河流生态系统的意义和重要性。
国内董哲仁提出生态水工学理论,强调河流形态多样性是流域生态系统生境的核心,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4]。
因此研究河流地貌、地形、河道形态、断面形状对于水生态系统及水生生物具有重要意义。
1 河流生态系统的地貌特征河流是水流作用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在自然状况下,以水为核心生态因子的河流系统,经过洪水泛滥、水土侵蚀、自然改造等各种因素,在自然界漫长的演化下形成河道、洪泛平原、湖泊、湿地、河口等不同的水生态系统。
河流从源头到河口,气象、地貌、地质、水文、水质、水温呈明显的带状分布特征,物质结构、能量结构、空间结构异质性明显,这一特征造就了河流上、中、下游生境异质性。
1.1 纵向带状分布上游区:河流形态特点是落差大,河谷狭窄,河流比降大,横断面小,水流侵蚀力强。
河床质由各种大小岩石块和砾石或卵石组成,颗粒直径较大。
在河流上游区蕴涵着丰富的水能,沿河有机质、养分、悬浮物等的运动速度快,水流挟沙能力强,河流中泥沙随水流运动被带入下游,水体清澈,溶解氧含量高。
径流特点是流量和流速变化大,洪水暴涨暴落,洪水过程尖而瘦,洪峰持续时间短,年径流变化大。
但是生物多样性较差,如长江上游金沙江段,落差达3000多米,生物种类较少,只有少数个体较大的中华鲟、江豚等,为适应这种生境条件,在自身的形态结构上有与之相适应的特征。
身体呈流线型,以适应急速流动时把摩擦力降到最小,而有的呈扁平状,以便能在岩石缝隙中找到栖息场所。
中下游区:河流进入中游比降变缓,河道横断面变宽,河流的深度和宽度加大,虽然流量增大,但是变化幅度变小,水流趋于平稳。
水流挟沙能力变小,水体透明度变小,溶解氧含量相对较小。
上游的一些鱼类,随着河流地貌、河流形态、水文、水质、温度等生态因子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30490235作者简介:蔡玉鹏(1977-),男,河南洛阳人,河海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及生态水利研究。
Email:hnhncyp@的变化,在河流中下游很少或完全消失。
但是随着生物栖息地空间的变大,生物物种多样性特征较为明显。
长江自宜昌开始进入中游,河流蜿蜒曲折,其中枝江至城陵矶荆江河段直线距离仅为185公里,而河道长度长达420公里。
长江中下游湖泊众多,生活的鱼类种目多,江湖半洄游性鱼类占有重要地位。
河口区:河口区与上游、中游区具有很大的区别。
河流比降变的更为平缓,江海之间交换频繁,河流受到海洋潮流的影响,淡水与海水混合导致水体含盐量较高,这里既是洄游性鱼类的必经之路,也是淡水生物和海洋生物的栖息地,河口的生物多样性更加明显,生产力高,生物量大,生态系统更加复杂。
1.2 横向连通性河流在横向上的延伸主要是河岸、河滩地和洪泛区等。
河岸是河流和河岸以外空间物质交换、能量流动、信息交流的介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河岸生态系统是联系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纽带。
河岸带生态系统将河流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紧密地联系起来,是两者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生态过渡带,它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
洪泛区是河道两侧受洪水影响,周期性淹没的区域,包括一些河滩地、浅水湖泊和湿地。
在洪水季节,河流断面加大,淹没河岸及河滩地,给河流中鱼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和栖息场所,同时洪泛区可拦蓄洪水及上游带来的泥沙,洪水退后留下丰富的有机物,土壤条件优越,常常是鸟类、昆虫和两栖动物的栖息地。
1.3 垂向上的分层河流表层阳光充足,与大气接触面大,水汽交换频繁,曝气作用明显,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河流表层常分布有丰富的浮游植物。
中层和下层,太阳辐射作用随着水深的加大而逐渐减弱,溶解氧含量降低,浮游生物随着水深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底部对于许多生物来讲,具有支持底栖动物、提供生活和产卵场所、营养物质来源等作用。
因此,河床的结构、形状、河床质组成、稳定程度都直接影响着水生生物的分布。
大部分河床由卵石、烁石、沙土、黏土等组成,都具有透水性和多孔性,这些特征给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交换提供了连通通道。
2 河流形态生态特征2.1 河流形态分类由于气候、地质地貌因素、水流运动特性及其相应的沉积特性,河道植被的连续性,使得河流形态在小尺度范围内总体上形成四种不同类型的平面河型,分别是顺直型、弯曲型、分汊型河交织型[5]。
顺直型:河流形态顺直较为稳定的单河道,水面比降很小,一般下游比上游比降要小,横断面特征表现为较对称的U字型,在河流上中下游均有分布。
水流连续性好,在边界特征上顺直型河道两岸物质组成较为均匀连续,河床质组成沿断面变化较小。
弯曲型:弯曲度通常大于1.3的单河道系统,断面为不对称的V字型,一般在冲积河流中下游,水流特点是右岸冲刷,左岸沉积,水流在一定条件下使河道裁弯取直,形成漫滩。
横断面在弯道处表现为复式断面。
河床质沿断面变化较大,沿右岸到左岸粒径较大的卵石或砾石逐渐变为粒径较小的粗砂或细砂。
分汊型:通常为弯曲型河道和分汊河道交替分布的较稳定的多河道系统。
一般在冲积河流的中下游。
比降较大,断面分布较为复杂,一般单河道呈不对称的V字型,而在分汊处多为W字型。
水流在各分支流彼此消长,但是主流稳定。
通常在河道中有江心洲存在,河岸具有一定的抗冲性,河床质分布不均,河床质的组成也相对多样化。
交织型:弯曲度通常小于1.5且具有一系列可迁移的河道砂坝的多河道系统。
比降最大。
横断面的形态最为多样化,常常是被砂质冲积物隔开的宽深不一的复合式断面。
在这种河道中,河流水流连续性差,多形成涡流,流速大小和方向变化多端,随机性强。
河岸边界组成颗粒较粗,抗冲能力较差。
2.2 河道形态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情况下,天然河流从源头到入海口总是各种不同河型相互交织,不同类型的河道形态在局部河段会同时存在。
河流的地貌、河道地形、横断面形状、水流状态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异质性,从而造就了各种不同的生境,形成了丰富的生物群落和物种。
河流首先给水生生物提供了生活栖息地,自然界的生物在长期的进化演变过程中,逐渐适应了不同类型的栖息地,栖息地的类型与河流地貌、河道形态有密切的关系,河流地貌形态这些边界条件决定了水流的运动规律,复杂的河道形态水流运动复杂,流态紊乱,流向多变。
图1至图4所示为长江中下游中华鲟产卵场、四大家鱼产卵场不同的河道形状。
图1 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顺直型河道 图2 监利段四大家鱼产卵场弯曲分汊型图3 长江城陵矶段四大家鱼产卵场河曲型 图4 武穴江段四大家鱼产卵场矶头型型逐渐态多样性明显,沿河道纵向断面形江心洲在顺直型河道中,河道构造和结构较为单一。
河流自上游到下游河道断面逐渐由V字转变为U字型,河势较为稳定,水流速度快,一些急流生物如大型鱼类逐渐适应这样的生存环境,在这里形成固定的栖息场所和繁殖场地。
而长江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处于大坝消能区内,受工程的影响,河道断面并不表现为较对称的U字型。
从能量和物质结构的角度来看,水流运动所消耗能量主要用于水体向下游运动,而对河岸的冲刷不明显,上游所携带下来的沉积物和营养物质,在顺直型河道随水流迁移到下游。
因此在顺直型河道中,由于河流形态地貌空间异质性不很明显,生物多样性程度较低。
而在弯曲型、分汊型、河曲型河道中,如图2、3中河道形状变化多端,由在水力学条件上表现为深槽和浅滩的交替出现。
浅滩的生境,光热条件优越,适于形成湿地,供鸟类、两栖动物和昆虫栖息。
而在深潭里,太阳光辐射作用随水深加大而减弱。
水温随深度变化,深水层水温变化较表层变化缓慢。
由于水温、阳光辐射、食物和含氧量沿水深变化,在深潭中存在着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同时深槽内流速较小,也为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提供休息场所。
从能量和物质角度来说,河道形态的多样性造就了不同水流流态,在右岸流速较快,水流携带的能量冲刷河岸,下切河床,同时在水体自身的碰撞和摩擦中消耗能量。
在河流左岸水流缓慢,与右岸的急流相互作用形成涡流,在回水区形成静止水域,河床逐渐淤积,营养物质被截留,为鸟类、两栖动物和鱼类提供饵料、育肥、栖息等。
在这种开放的生境中,生境的异质性明显,生物多样性较高,也形成了较为复杂的生态系统。
2.3 水利工程对地貌地形的变化及对生物的影响影响研究是目前水文学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力学条件变窄,河道所述,河流地貌地形在河流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同的河流地貌、河道形参考文献:[1] MCCULLY P. Silenced River [M]. London: Zed Books Ltd,1996.102—120ble River :99.多样性[J]. 水利学报,2003,(11):1-6:Review of Physical berra ,aven P J ,Holmes N T H ,Dawson F H ,et a1.River Habitat Quality —the physical ritage 水利工程特别是大型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之一。
根据水利工程对河流下游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筑坝对河流下游能量、物质(悬浮物、生源要素等)输送通量的影响;第二层次是河道结构,如河道形态、河床冲刷和泥沙淤积等,以及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如种群数量、物种数量、栖息地等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