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作品_张恨水散文集
- 格式:docx
- 大小:10.88 KB
- 文档页数:1
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考试(习题卷7)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共82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民族新歌剧里程碑A)《兄妹开荒》B)《白毛女》C)《赤叶河》答案:B解析:2.[单选题]梁三老汉,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A)《铁木前传》B)《创业史》C)《三里湾》答案:B解析:3.[单选题]《诗八首》A)张恨水B)穆旦C)路翎答案:B解析:4.[单选题]《上海屋檐下》A)1937B)1938C)1945答案:A解析:5.[单选题]赵树理成名作A)《李家庄的变迁》B)《小二黑结婚》C)《李有才板话》答案:B解析:6.[单选题]1902,鲁迅日本留学A)仙台医专B)弘文学院C)东京大学答案:B解析:7.[单选题]张恨水抗战时期“社会讽喻小说”A)《八十一梦》B)《春明外史》C)《啼笑姻缘》答案:A解析:8.[单选题]《踪迹》A)闻一多B)朱自清C)徐志摩答案:B解析:9.[单选题]冯文炳的《竹林的故事》主要表现了A)村民的愚昧与无知B)农村劳动者的贫穷与痛苦C)乡村劳动妇女的本色美D)美丽的自然山水风光答案:C解析:10.[单选题]下列属于台湾最早提出改革台湾文学、提倡白话文的文章的是()A)《文学与职务》B)《汉文改革论》C)《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D)《为台湾的文学界一哭》答案:A解析:无11.[单选题]眉间尺出自鲁迅的小说A)《铸剑》B)《非攻》.C)《奔月》D)《理水》答案:A解析:12.[单选题]【题干】()20 世纪 20 年代,以“平和冲淡,恬适淡远”的创作风格著称的散文家是( )。
A)冰心B)朱自清C)郁达夫D)周作人答案:D解析:周作人散文艺术成就1旁征博引,学识渊博。
2舒展自如,娓娓而谈。
感受浓郁的水乡气息和生活情趣,《乌篷船》3平和冲淡,恬适淡远。
4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厚, 较大的包容性,最有限的字句中,表现丰富的内容。
5机智幽默,情趣似盎然而实苦涩。
【考点】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散文创作13.[单选题]40年代中后期,国统区的喜剧性作品是A)宋之的的《群猴》B)张恨水的《金粉世家》C)苏青的《结婚十年》D)黄谷柳的《虾球传》答案:A解析:14.[单选题]通过三位不同经历和性格的农村妇女命运的抒写,对妇女解放道路有深刻启示的作品是( )A)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B)田汉的《丽人行》C)阮章竞的《漳河水》D)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答案:C解析:15.[单选题]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中塑造得性格最为生动丰富的人物形象是( )A)赵玉林B)郭全海C)老孙头D)萧 祥答案:C解析:16.[单选题]用讽刺、夸张等手法表现旧中国知识分子灰色人生的长篇小说是A)《人兽·鬼》B)《南行记》C)《北极风情画》D)《围城》答案:D解析:17.[单选题]被称为平民诗人的是( )A)刘半农B)艾 青C)李 季D)阮章竞答案:A解析:18.[单选题]【题干】以《荣誉》、《小巷深处》等小说在文坛上崭露头角的作家是()A)陆文夫B)林斤澜C)高晓声D)汪曾祺答案:A解析:陆文夫以《荣誉》、《小巷深处》等小说在文坛上崭露头角。
论张恨水《金粉世家》中的爱情悲剧
《金粉世家》是张恨水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济南民间故事为基础,讲述主人公张云亭与王氏家族女子梅兰芳之间的爱情悲剧。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深刻揭示了封建家族制度下的爱情悲剧。
首先,小说展示了封建制度下的家族规矩对爱情的压制和破坏。
小说中,梅兰芳虽深爱张云亭,但由于身为王氏家族成员,受到严格的家族规矩束缚,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爱情。
王氏家族视张云亭为平民,不允许与之通婚,迫使梅兰芳最终嫁给了族中少爷,这导致梅兰芳与张云亭之间的爱情走向了悲剧结局。
可见,家族制度对于个人自由和幸福的追求带来了巨大的限制和障碍。
其次,小说刻画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受到的压迫和限制。
梅兰芳身为女性,在王氏家族中受到重重的礼教和婚姻制度的束缚。
她没有选择自己的爱情的权利,而是被强行嫁给了王氏家族少爷。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栩栩如生,深刻刻画了封建社会女性的形象,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命运,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
最后,小说表现了爱情的纯真和美好,以及爱情的悲剧性。
梅兰芳与张云亭之间的爱情始于纯真和美好,但最终走向了悲剧结局。
小说揭示了爱情本身的悲剧性,以及封建社会对于爱情的摧毁。
这种爱情悲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阴暗和不公。
综上所述,《金粉世家》中的爱情悲剧是基于封建制度下爱情受到限制和压抑的情况而呈现的。
人们应该珍惜个人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摒弃封闭陈旧的家族观念,追求真正的爱情自由和平等。
张恨水随《新民报》迁居陪都重庆,安营扎寨于市郊南泉山中。
在此,他创作了一大批小说、散文。
其中,为《新民报》作的专栏系列文章“两都赋”尤为可观。
哪两都?一北平,一南京。
他在序言里如是说:“这两个目的地,不是咱们昼夜盼望着早日收回来,好旧地重游吗?咱们只当是星光下乘凉,茶馆子摆龙门阵,偶然提到了这两处,悠然神往一下,倒也不失北马思乡之意。
” “两都赋”篇什里所写的无非是北平南京之风物习俗,平民视觉的感时伤怀,文人墨客的志趣情意,可谓别具一格雅俗共赏,即使现在看来也耐人回味。
以我所读而论,那个年代白话文能够写得如此珠圆玉润的,不多。
除了“两都赋”的家国情怀、故国神游、兴亡衰替,作者还记录了当下身在重庆的“山居小品”。
宅边一草一木,身边一童一叟,无不纳入法眼,以饶有兴致的笔触勾勒描画,抒写一腔真性情。
两者行文略有不同的是,两都赋纯用白话口语近乎摆龙门阵,山居小品多用文言,洗练简略,仿佛重庆老茶馆里浓酽之沱茶。
张先生把他寄居的屋子称作“待漏斋”,并以难得一见的幽默文字破题:“古之君臣,天明而晤于朝。
于其未朝也,群臣先期而至宫外,待铜壶滴漏所报之时届,以入宫门,是曰待漏。
而吾之所谓待漏,则无此雍容华贵之象,盖屋漏也。
”想老杜有“床脚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前面写得可怜兮兮的超级自恋,后面突然嚷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突兀拔高。
虽然明知道老杜忧国忧民,境界非同凡响,从古至今的教科书上都是这么讲的,可我还是觉得此语不免矫情。
读了张恨水的《待漏斋》,这份怪异的感觉更为显豁。
看一看张先生是如何待漏于斋中的。
“每谷风卷起,油然作云,则太太取盆,公子索瓮,各觅旧漏处以置之,作未雨绸缪,予亦觅数尺之油布,预以蔽吾书笥。
然后群居安全之地,拭目以待漏下。
吾于此顷刻凝思中,忽然得奇想,即裁尺纸,书待漏斋三字以榜吾门……蓉人故以匾额市招竞奇,以此文示之,宁能谓吾斋名非上选乎。
张恨水《啼笑因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简介(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张恨水《啼笑因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简介【导语】:《啼笑因缘》是张恨水创作的一部小说,关于《啼笑因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一直受到关注,本店铺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散文家的张恨水——读张恨水《绿了芭蕉》最初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封面,淡雅清新。
左下角用水墨泼成的芭蕉树把我轻松带入了安静的意境中。
“绿了芭蕉”名字起的也好,由这短短四个字而引出的意境是无其他什么东西能够比拟的。
“红了芭蕉,绿了樱桃”江南春日烟雨蒙蒙,草长莺飞的风景展现的淋漓尽致。
满心欢喜买回家细细品读,只觉得相见恨晚。
提起张恨水,或许人们只知道他的小说。
小说我们是熟悉的,曾经的“鸳鸯蝴蝶”从文字里飞出来变成了热播的影视剧,近一个世纪的光芒不但没有减损张恨水的光芒,反而使他更加炙手可热。
而散文,却是掩埋在他小说的盛名之下。
这本从他的四百万言中编选出的《绿了芭蕉》,却是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张恨水的另外一扇窗户。
他写天南地北,上下古今,天上人间,信笔写来,涉笔成趣。
关于散文,张恨水是这样说的:“那是因为我职业关系每日必在报上载上若干字,急就章的东西应个景儿而已,有时简直是补白作用,因之毫无统计,只当下了字纸篓。
”夜深了,所有的新闻稿件都来了,刚写就的两千字连载墨痕未干;《新民报》的版子快拼好了了,却缺那么三五百字。
张恨水忙了半个晚上,有些渴了,看着缸里的“毫无陪衬”的重庆沱茶,便想起在南京夫子庙茶馆吃早茶的各种趣味,不觉黯然。
略一沉吟,重新铺纸抬笔,挥就一篇《碗底有沧桑》,算是第二天报纸的“补白”——张恨水的散文,大都是这么来的吧。
张恨水的散文有情有趣,整本散文集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绿了芭蕉》选编了张恨水的散文小品,分为七辑:两都散记、山窗读画、屐痕影踪、广幽梦影、旅京札记、信口开河和煮字生涯。
单看这些栏目名字,就可以看出张恨水散文的品格与内容。
“两都散记”当中的“白门之杨柳”、“日暮过秦淮”、“翠拂行人首”、“秋意浸城北”、“听鸦叹夕阳”、“风檐尝烤肉”……单看这些题目,每一句都是一副意境悠远的水墨画,更是写绝两都的神韵。
两都当然是北平跟南京,张恨水客居这两个城市时间最久,感情深厚,他写两都的市井风情,写古都文物风貌,无不绘声绘色,寥寥数语写出这两个城市骨子里的风度,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张恨水诗集《剪愁集》第一篇:张恨水诗集《剪愁集》张恨水诗集《剪愁集》怀旧二首偏教花好月难圆,一度相逢一黯然。
睹咏双星空有恨,频书两字是无缘。
已非张绪当年柳,转悟维摩病后禅。
欲诉此情难解取,秋心写满薛涛笺。
恍佛灵犀婉转通,灵诗频过画桥东。
小西天外峨眉月,太液池边菡萏风。
好景空消愁病里,多情只在有无中。
银河耿耿凭栏望,搔首难言意自同。
用“能除烦恼何妨死”之句敬答诸和者百年都是镜中春,湖海空悲两鬓尘。
身外皆为无用物,劫余转羡太平民。
能除烦恼何妨死,若道因缘莫当真。
应愧相如还卖赋,文章学得只医贫。
空剩浇愁笔一枝,为人儿女说相思。
能除烦恼何妨死,难得糊涂转学痴。
解闷那辞拼命酒,爱吟偏是断肠诗。
知音毕竟天涯有,但获相逢莫怨迟。
(原载 1929年1月16日《世界晚报》副刊《夜光》)送友杀人不是英雄意,无奈苍生望救殷,一片鸡声残月里,高歌背剑去从军。
(原载1923年9月3日《世界日报》副刊《明珠》)与雪崖弟论作诗平生不作呻吟语,意气虽豪理却输。
如此江山天醉了,相看能带笑颜无。
炉火纯青自古难,一言一韵要吟安。
平常正是工夫到,莫买胭脂画牡丹。
“平生不作呻吟语”(梁启超语)(原载1928年9月15日《世界日报》副刊《明珠》偶怀兼示郝三冻云掩日古城寒,岁月匆匆似指弹。
好饮不多成醉易,卖文过苦得诗难。
微名愧自稗官得,慧业原当小道看。
一个故人终不及,春江回去一渔竿。
江南家住碧萝村,村外丛山绿到门。
一别早忘猿鹤约,十年犹忆水云痕。
风尘只剩贪茶瘁,笔砚无从报国恩。
欲问豪华何处去,半囊故纸葬诗魂。
斗室围炉岁又阑,盆梅盘果对书摊。
清贫志趣怜陶令,侥幸功名笑谢安。
月缺月圆忙里过,花开花落静中看。
诗心未敛浑闲事,怕向风尘拾坠欢。
(原载1928年12月27日《世界日报》副刊《明珠》)榆关道上一片风沙响,奔车抵故关。
古人原伯别,壮士不期还。
大漠空残照,长城跨乱山。
悲茄何处起,只在有无间。
一卧行千里,奔车十二时。
光阴本幻梦,踪迹似游丝。
荒草连天阔,平原落日迟。
浅析张恨水及其作品北华大学初识张恨水,是我在小学时代看的有董洁、陈坤等主演的《金粉世家》。
看着结局,主人公坐着开往不同方向的火车,心里充斥着遗憾。
当时虽未读作品,但是从电视剧的情节中,明晰的人物关系,通俗的话语,让我对这部剧很是喜爱,继而促使我找来原著读。
渐渐的走进作者张恨水的世界,以及他笔下的《春明外史》、《金粉世家》等作品。
一、作者的故事作者张恨水,安徽省潜山县人,1895年生人,是我国当代“妇孺皆知”的作家,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
虽然出生在晚清,但是他的成书风格没有清朝文人的那般典实丰富,多骈体文。
他的书体风格有种平民、通俗之感,老少咸宜。
以致于会出现这个情况:张恨水的小说在报纸上连载,读者为了可以尽快的看到接下来的故事,去报社门口等着出新报纸。
即使是需要把报纸送到报童手里的,即使从报社到报童只需要一点时间,读者也等不及,迫不及待的买到新报纸,仔细阅读。
这就是张恨水小说的影响。
张恨水走向文学之路并非偶然,这与他的家庭是分不开的。
张恨水的祖父是自幼习武,历练武职,其父亲也是有的一身好功夫,自然,作为后代的张恨水也是行伍出身,保举五品军功;后来也习得双手打算盘的绝活。
祖父是二品顶戴,父亲又为人仗义,所以造就张恨水好品格和为人做事的标准。
1901年,6岁的张恨水,被祖父送去蒙学读书。
在朦胧中学习的他,渐渐对书结下不解之缘。
虽然祖父因病去世,但祖父的高超武功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成为他日后创作武侠小说的经验来源。
时间的流逝,到张恨水10岁的时候,父亲调任到新城的途中,有三百里的水路,与他们通行的四叔拿着一本《隋唐演义》在船上解闷。
很快的,张恨水被吸引了过去,便接过来看下去。
这是张恨水读小说之始。
在后来的学习期间,先生一直让他做“试律诗”,半填鸭式的教学,让张恨水明白了诗句的平仄。
不过,最让张恨水有兴趣的还当属小说:《三国演义》、《七国演义》、《左传》。
当时家里还有《西厢记》、《红楼梦》,对于张恨水来说,是不能引起注意的。
张恨水的资料简介张恨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在近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中,共完成作品不下三千万言,号称“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
张恨水也是由深受鸳鸯蝴蝶派影响的旧派小说向现代小说过渡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家。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张恨水的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张恨水的资料简介张恨水(1897—1967),潜山县岭头乡黄岭村人,原名心远,笔名恨水。
著名通俗小说家,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
张恨水一生创作了120多部小说和大量散文、诗词、游记等,共近4000万字,现代作家中无出其右者。
其代表作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等。
他不仅是当时最多产的作家,而且是作品最畅销的作家,有“中国大仲马”、“民国第一写手”之称。
张恨水的作品热诚关心并积极再现社会现实,不仅继承了章回小说的特点,同时吸取了西方小说的某些技巧,使传统形式与现代内容相适当,章回体与新文学相融合。
他的小说虽通俗,却追求词章笔法的典雅,雅俗共赏,大大提高了中国通俗文学的水平。
张恨水的生平经历民国时期张恨水,原名张心远,安徽省潜山县岭头乡黄岭村人。
生于江西广信(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小官吏家庭,肄业于蒙藏边疆垦殖学堂。
后历任《皖江报》总编辑,《世界日报》编辑,北平《世界日报》编辑,上海《立报》主笔,南京人报社社长,北平《新民报》主审兼经理,1949年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
1917年开始发表作品。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因其父曾在江西上饶广信税务当职员而在上饶出生。
并在上饶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童年就读于旧式书馆,并沉溺于《西游记》、《东周列国志》一类古典小说中,尤其喜爱《红楼梦》的写作手法,醉心于风花雪月式的诗词典章及才子佳人式的小说情节。
青年时期的张恨水成为一名报人,并开始创作。
他自1914年开始使用“恨水”这一笔名,其名取自李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句。
到1919年为止,这时期创作的作品,如《青衫泪》、《南国相思谱》等,以描写痴爱缠绵为内容,消遣意味浓重,均可列入鸳鸯蝴蝶派小说中。
冰心、汪曾祺、冯骥才、老舍、王安忆、张恨水名人笔下描写菊花散文菊花,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重要题材。
它不仅象征着高洁、坚韧和不屈的精神,还因其在秋天绽放而被赋予了独特的诗意。
许多名人都曾在他们的作品中描绘过菊花,展现了他们对这种花卉的深厚情感和独特见解。
冰心:秋菊的多彩世界冰心在她的作品中多次提到菊花,尤其钟爱那些色彩斑斓的品种。
她最喜欢的菊花是“白托红心的‘踏雪寻梅’,黄里红面的‘金阙芙蓉’,还有触手沾香的‘香白梨’”¹。
冰心笔下的菊花不仅仅是花朵,更是她对生活美好追求的象征。
汪曾祺:菊花的多样性汪曾祺在《北京的秋花》中详细描述了菊花的多样性。
他提到,“菊花品种甚多,在众多的花卉中也许是最多的”¹。
他还指出,不同地区的菊花各有特色,北京的菊花与南方的菊花虽然相似,但也有独特之处。
汪曾祺提醒我们,赏菊时应一朵一朵地细看,而不是将其堆砌成山¹。
冯骥才:凤尾菊的辉煌冯骥才在小说《雕花烟斗》中生动地描绘了凤尾菊的美丽。
他写道:“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一直泻到地上,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¹。
冯骥才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菊花的美丽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展现了菊花的独特魅力。
老舍:菊花的养护与欣赏老舍不仅喜欢菊花,还亲自养护菊花。
他每年都会邀请朋友到家中赏菊,分享养花的乐趣¹。
老舍的哥哥非常擅长种植菊花,每年秋天,老舍家中的菊花总是格外鲜艳。
尽管有时会遇到暴雨等自然灾害,但老舍依然坚持养花,这种精神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¹。
鲍尔吉·原野:野菊花的顽强鲍尔吉·原野在福州的东京山顶峰领略过野菊花的顽强。
他描绘道:“在被海风劲吹的疏阔的山坡上,野菊花片片开放”,“野菊放射炫目的黄,像大桶的颜料洒在褐石板上”¹。
野菊花的顽强生命力和独特的美丽,深深打动了鲍尔吉·原野,也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