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的社会
- 格式:ppt
- 大小:7.06 MB
- 文档页数:37
民国时期的动荡与社会变革一、背景介绍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期,经历了辛亥革命后的各种政治纷争和社会变革。
本文将从政治与经济、教育与文化、军事与外交等方面,探讨民国时期的动荡与社会变革。
二、政治与经济的动荡与变革1. 政治的动荡在民国时期,中国政治环境不断变化,各地政权更迭频繁。
国共两党之间的斗争,军阀割据的局面,以及各种政治派系的兴起,使得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这些政治动荡给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2. 经济的变革民国时期,中国经济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中国开始尝试进行工业化,并推行一些现代化的经济政策和制度改革。
然而,由于政治的不稳定和经济基础薄弱等因素的影响,这些经济变革并未取得良好效果。
加上外国列强的压迫和侵占,中国经济在民国时期依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三、教育与文化的变革1. 教育制度改革民国时期,中国的教育制度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革。
学校数量的增加,教育思想的解放,以及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反思,都推动了中国教育体系的变革。
许多新的学派和学科涌现出来,为中国的学术繁荣奠定了基础。
2. 文化思潮的崛起在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涌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思潮和文化运动。
例如,“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和变革,提倡科学、民主和人文主义;“五四运动”则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主题,呼吁国家独立、民主自由。
这些文化思潮的崛起,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
四、军事与外交的动荡与变革1. 内战与军阀混战民国时期,中国内战不断,各个军阀割据势力相互争斗,给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军队的改革和军事现代化成为当时政府的重要工作,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限制,军队改革的推进并不顺利。
2. 外交政策的调整民国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也经历了多次调整。
中国加入国际社会,并尝试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国内问题,寻求国际支持和援助。
然而,外交政策的成功与失败交织,外国势力的干涉和侵略也让中国的外交局势异常困难。
五、社会变革与个人命运1. 社会地位的变迁在民国时期,社会地位的变迁成为许多人生命运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谈民国初期社会习俗前言:民国初期,一般指民国成立及其后十年左右,十年左右的历史,置身于漫漫历史长河中是那么的不起眼,然而当我们愿意细细来品味这一段历史,可以发现中国的变化之大。
在中国蔓延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历史结束了,中国成为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制国家,资本主义工商业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得到了政府的鼓励和发展,而此时社会习俗的变革就更加吸引了我们的眼球,因为它是最和当时民众及其生活相关的。
这是一个由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时期,民间的社会习俗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又决定其变革的曲折性。
通过对民初社会习俗的研究,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的面貌,而社会习俗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又会引起我们关于文化方面的一些思考,另外,民初社会习俗变革中的“扬弃”对于当今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调查方法:问卷﹑查阅文献开始时间:2010-11-1 结束时间:2010-12-15问卷样本总数:43 份文献资料分析:(一)民初社会习俗的变革及其特点1﹑变革民初的社会习俗变革表现在很多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婚丧礼等,下面分两个方面来简单阐述:⑴革“旧染污俗”剪辫子:辛亥革命后,一股剪辫热潮在中国兴起。
一开始只在一些城市流行,终也普及农村。
据《申报》1912年2月19日报道,湖南湘潭县城“剪辫者已十居其九,闻有一二未剪者不过顽固之乡愚”。
冥顽不灵者,把辫子当做尊严,或为了作为效忠清朝的表示,宁可断头也不愿剪辫子,“辫帅”张勋就成为一时笑话。
但不管怎样,剪去既不卫生又不雅观的辫子已成为社会的新风尚。
禁缠足:民国政府成立后,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令内务部通饬各省禁缠足,令文说:“夫将欲图国力之坚强,必先图国民体力之发达。
至缠足一事,残毁肢体,阻阏血脉,害虽加于一人,病实施于子孙,生理所证,岂得云诬?至因缠足之故,动作竭蹶,深居简出,教育莫施,世事罔问,遑能独立谋生,共服世务?以上二者,特其大端,若他弊害,更仆难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