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思考:诗人用这个典故何意?
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 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 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 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崔颢(约704~754),盛唐诗人。汴 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进士,官至太仆 寺丞、司勋员外郎。著有《崔颢集》。仕途 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了一 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 话传说的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 出,唱出了这首浑然天成的诗歌,这也是黄 鹤楼题诗的绝唱。
总结--诗歌阅读方法
①动与静②人与物③情与景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示例] ①树林、山野是静谧的背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是动态 的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有着田园牧歌式气氛的画面。
②山林静谧,在一片秋色、遍野落日余晖中,驱赶牛 群的牧人、骑马打猎的猎人回归家园,人与物既形 成对比,又融为一体。
③举目四望,皆是秋色,余晖下萧瑟、静谧的景色触 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驱赶牛群返家的牧人、收获 猎物归来的猎人更加深了诗人心中徘徊惆怅的情绪。
大漠实景,真实还原视觉,让人震撼。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
——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探究景物描写背后的情感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公元726年,李白26岁,在此之 前一直生活在蜀地。诗人“五岁诵六甲”,15岁 学剑术,常于月下舞剑啸吟,心中装着高原的理 想。此次李白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 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 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 ,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