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及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
- 格式:docx
- 大小:34.55 KB
- 文档页数:2
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及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特殊实验室】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及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一、实验动物的分类实验室根据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标准,可将实验动物分为四级,分别是普通动物、清洁动物、无特殊病原体动物、无菌或栖生动物。
一级普通动物(CV),系指微生物不受特殊控制的一般动物。
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和极少数的实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
为防止传染病,在实验动物饲养和繁殖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应保证其用于测试的结果具有反应的重现性(即无论不同的操作人员,在不同的时间,用同一品系的动物按规定的实验规程所做的实验,都能获得几乎相同的结果)。
二级清洁动物(CL),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及动物主要传染病的病原体。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SPF),要求到二级外,还要排除一些规定的病原体。
其除菌与灭菌的方法,可使用高效空气过滤器除菌法、紫外线灭菌法、三甘醇蒸气喷雾法及氯化锂水溶液喷雾法。
四级无菌动物(GF)或栖生动物(GN),无菌动物要求不带有任何用现有方法可检出的微生物。
栖生动物要求在无菌动物体上植入一种或数种已知的微生物。
二、四类实验动物的病理检查标准在病理学检查上,四类实验动物也有不同的病理检查标准。
一级外观健康,主要器官不应有病灶。
二级除一级指标外,显微镜检查无二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
无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四级不含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脾、淋巴结是无菌动物组织学结构。
三、动物房设计管理上的要求对不同级别的实验动物在动物房设计上和管理上则有不同的要求。
无菌、已知菌以及无特殊病原体动物都需要在无菌或尽可能无菌的环境里饲养,这种环境,目前国际上通用称为屏障环境,即用一道屏障把动物与周围污染的环境隔开,就如胎鼠在母鼠子宫内一样。
这种环境从控制微生物的角度分为隔离系统、屏障系统、半屏障系统、开放系统和层流架系统等五大类。
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及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实验动物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们在医学、生物学和其他领域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保证实验动物的福利以及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有必要对实验动物进行等级划分并设计符合规范的实验动物房。
一、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1.A等级实验动物:A等级的实验动物是最常用的实验动物,它们是与人最密切相关的物种,具有高度标准化的遗传背景和健康状况。
这些动物被广泛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基因工程研究。
常见的A等级实验动物包括小鼠、大鼠、猪、狗、猴等。
2.B等级实验动物:B等级的实验动物是与人类关系较远的物种,它们用于一些特定的研究领域,如毒理学、免疫学等。
B等级实验动物的管理要求相对于A等级要低一些。
常见的B等级实验动物包括兔子、猪、羊等。
3.C等级实验动物:C等级的实验动物是与人类关系比较远的物种,用于一些辅助性的研究和非生物医学研究。
这些动物的管理要求相对较低,但也需要确保它们的福利得到保障。
常见的C等级实验动物包括小型鱼类、蜗牛、浮游动物等。
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是为了保证实验动物的福利、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研究人员的安全。
下面是几个重要的设计规范:1.空气流通系统:实验动物房应有良好的空气流通系统,以保持空气新鲜并保护实验动物的健康。
空气应定期净化、消毒,并确保室内空气质量符合卫生标准。
同时,合理的通风系统可以有效控制湿度和温度,创建适宜的实验环境。
2.牲畜管理:实验动物房应有合理有效的牲畜管理制度。
包括实验动物进厂检疫、隔离、饲养、营养、环境调控、疾病防治等各个环节。
每个环节都要有相应的管理标准,确保动物的健康和福利。
3.良好的设施:实验动物房的设施应该符合实验室安全和动物福利的要求。
比如,动物笼子应具备适宜的大小和通风性,提供足够的空间供动物活动,并保证动物之间的隔离和相对舒适的环境。
此外,实验室应有安全设施,如防护眼镜、安全柜等,以确保研究人员的安全。
4.卫生管理:实验动物房应进行定期的清洁和消毒,保持室内的卫生。
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及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修订稿引言:实验动物在科研实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保障实验动物的福利和科学实验的可靠性,需要对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和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进行修订和完善。
本文将对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及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进行详细的讨论和说明。
一、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1.第一等级:常用实验动物常用实验动物是指在科研实验中广泛应用和研究的动物,如小鼠、大鼠、兔子等。
这些动物具有短的生命周期、繁殖力强、易于获取和管理等特点,适合用于各类基础和应用研究。
2.第二等级:辅助实验动物辅助实验动物是指在一些研究领域中有特殊用途的动物,如猪、狗、猴等。
这些动物一般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高度的智力和复杂的生理机能,适合用于一些特定的研究,如手术模型、神经学研究等。
3.第三等级:特殊实验动物特殊实验动物是指在特定领域的研究中需要使用的动物,如斑马鱼、果蝇、线虫等。
这些动物具有短的生命周期、小型的体型和简单的神经系统,适合用于遗传学、神经发育研究等。
二、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为了保障实验动物的福利和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实验动物房的设计应遵循以下规范:1.空间要求实验动物房的面积应根据实验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合理规划,以确保动物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通常情况下,每只小鼠应有不少于500平方厘米的活动空间。
2.照明条件实验动物房的照明应保持稳定,光照强度和光照周期应与动物的自然环境相符合。
一般来说,小鼠需要保持12小时的白昼和12小时的黑夜。
3.温度和湿度实验动物房的温度和湿度应符合实验动物的生理需求。
一般来说,小鼠的温度应保持在20-26摄氏度之间,相对湿度应保持在45%-65%之间。
4.排风系统实验动物房应建立良好的排风系统,以确保空气清新、无异味和适宜的温湿度。
排风系统应将实验动物室内的有害气体和粉尘排出室外,以保障实验动物的健康和实验结果的可靠。
5.人员防护实验动物房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人员的健康安全,设置洗手间、更衣室和消毒设备等。
动物实验伦理品系级别实验动物分级:实验动物按照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的等级,一般分为以下四个等级:普通动物这是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要求最低的实验动物。
要求动物不携带主要的人兽共患病、自身的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及体外寄生虫,实验动物国家标准有详细的规定。
普通级实验动物一般是在开放环境下饲养,要达到上述要求,也应在饲养管理中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包括建立消毒防疫制度、建立并遵守动物房操作规程等。
动物饲养和实验设施要符合最基本的要求。
最新颁布的实验动物国家标准,将实验小鼠和大鼠的普通级取消,其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等级只有清洁级、无特定病原体级和无菌级。
豚鼠和兔仍保留四级。
犬和猴分为普通级和无特定病原体级共两级。
清洁级动物这是根据我国实验动物发展需要而设立的一个比普通动物要求高的微生物及寄生虫控制等级。
要求动物不带有一些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及常见的体内寄生虫,实验动物国家标准有具体的规定。
清洁级动物的引种应来源于更高等级的动物,应在温、湿度可控的屏障系统中,进行饲养、繁殖生产或使用。
所使用的笼具、垫料、器具、饲料和饮水等,应当实行灭菌处理,动物设施应分区域设置,设计应符合人流、物流防止交叉感染和方便工作的原则,要建立严格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
清洁级动物已是我国目前主要使用的质量控制等级的动物,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新药研制和安全评价等领域的动物实验之中,发挥了清洁级动物,易于质量控制,非实验因素干扰少,有较好的敏感性和可重复性的优点。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指在清洁级动物的基础上,根据实验需要,要求动物不携带可能干扰实验的进行或结果的特定微生物和寄生虫,这类实验动物称之为无特定病原体动物,即SPF动物。
SPF动物的种群来源于无菌剖腹产动物,在屏障系统中进行保种、饲育及使用,按国家标准,严格实施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
动物的繁殖、生产和动物实验等设施,要严格按规范要求建设和管理,并应进行经常性的质量监测。
从事繁殖、生产和动物实验的人员,应当接受实验动物学的专门培训。
动物实验室分级设计要求SICOLAB根据动物实验室微生物控制标准,可将动物实验室分为四级:一级普通动物(CV),系指微生物不受特殊控制的一般动物。
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和积少数的动物实验室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
为防止传染病,在动物实验室饲养和繁殖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应保证其用于测试的结果具有反应的重现性(即无论不同的操作人员,在不同的时间,用同一品系的动物按规定的实验规程所做的实验,都能获得几乎相同的结果)。
二级清洁动物(CL),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及动物主要传染病的病原体。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SPF),要求到二级外,还要排除一些规定的病原体。
其除菌与灭菌的方法,可使用高效空气过滤器除菌法、紫外线灭菌法、三甘醇蒸气喷雾法及氯化锂水溶液喷雾法。
四级无菌动物(GF)或悉生动物(GN),无菌动物要求不带有任何用现有方法可检出的微生物。
悉生动物要求在无菌动物体上植入一种或数种已知的微生物。
在病理学检查上,四类动物实验室也有不同的病理检查标准。
一级动物实验室:外观健康,主要器官不应有病灶。
二级动物实验室:除一级指标外,显微镜检查无二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实验室:无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四级动物实验室:不含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脾、淋巴结是无菌动物组织学结构。
综合上述,对不同级别的动物实验室在动物房设计上和管理上则有不同的要求。
无菌、已知菌以及无特殊病原体动物都需要在无菌或尽可能在无菌的环境里饲养,这种环境,目前国际上通用称为屏障环境,即用一道屏障把动物与周围污染的环境隔开,就如胎鼠在母鼠子宫内一样。
这种环境从控制微生物的角度分为隔离系统、屏障系统、半屏障系统、开放系统和层流架系统等五大类。
隔离系统是在带有操作手套的容器中饲养动物的系统,用于饲养无菌动物和栖生动物。
内部保持按微生物要求的100级的洁净度,但其设置的房间及操作人员不必按无菌室考虑。
屏障系统把10000~100000级左右的无菌洁净室作为饲养室,主要用于无特殊病原体动物的长期饲养和繁殖。
实验动物房设计规范实验动物房的设计实验动物房的设计体会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生物院杨洪锦摘要本文通过对实验动物房设计实践中部分内容的总结,提出了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以供设计同行参考。
关键词实验动物等级环境分类普通环境屏障环境单走廊双走廊清洁走廊污物走廊空气压差梯度独立送排风隔离笼具(IVC)实验动物是指经过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进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换而言之,必须通过对实验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人工控制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动物作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活的试剂”,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被确立。
随着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学、新1药和保健品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实验动物已经被广泛用于医学、制药、生物工程等研究和应用领域。
特别是人类疾病研究、药品鉴定、食品卫生标准的制定等许多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工作,必须用特定的动物进行反复的试验,以其结论为基本依据。
实验动物房是这些重要的试验进行的必不可少的场所。
它的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动物试验的成果。
1.实验动物等级根据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监测等级,我国对实验动物等级实行四级标准,即普通动物(CV)、清洁动物(CL)、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和无菌动物(GF)。
有些国家的实验动物等级与我国略有不同,但差别不大。
2.环境分类根据国家最新的《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GB14925-2010)的要求,实验动物的环境共分为三类,即普通环境、屏障环境和隔离环境。
其中普通环境适用于饲育普通级实验动物,屏障环境适用于饲育清洁级实验动物和无特定病原体实验动物,隔离环境适用于饲育无特定病原体、悉生及无菌实验动物。
无特定病原体实验动物(SPF)可以在屏障环境或隔离环境中饲养,一般采用屏障环境较多。
根据实验动物的等级而不是根据实验动物的种类来确定实验动物饲育环境是比较科学的,因为同一种动物可以有从普通级到无菌级不同的等级。
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及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特殊实验室】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及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一、实验动物的分类实验室根据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标准,可将实验动物分为四级,分别是普通动物、清洁动物、无特殊病原体动物、无菌或栖生动物。
一级普通动物(CV),系指微生物不受特殊控制的一般动物。
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和极少数的实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
为防止传染病,在实验动物饲养和繁殖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应保证其用于测试的结果具有反应的重现性(即无论不同的操作人员,在不同的时间,用同一品系的动物按规定的实验规程所做的实验,都能获得几乎相同的结果)。
二级清洁动物(CL),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及动物主要传染病的病原体。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SPF),要求到二级外,还要排除一些规定的病原体。
其除菌与灭菌的方法,可使用高效空气过滤器除菌法、紫外线灭菌法、三甘醇蒸气喷雾法及氯化锂水溶液喷雾法。
四级无菌动物(GF)或栖生动物(GN),无菌动物要求不带有任何用现有方法可检出的微生物。
栖生动物要求在无菌动物体上植入一种或数种已知的微生物。
二、四类实验动物的病理检查标准在病理学检查上,四类实验动物也有不同的病理检查标准。
一级外观健康,主要器官不应有病灶。
二级除一级指标外,显微镜检查无二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
无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四级不含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脾、淋巴结是无菌动物组织学结构。
三、动物房设计管理上的要求对不同级别的实验动物在动物房设计上和管理上则有不同的要求。
无菌、已知菌以及无特殊病原体动物都需要在无菌或尽可能无菌的环境里饲养,这种环境,目前国际上通用称为屏障环境,即用一道屏障把动物与周围污染的环境隔开,就如胎鼠在母鼠子宫内一样。
我国实验动物等级划分
我国实验动物等级划分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实验动物管理的通知》(国务院令第245号)进行规定,将实验动物分为四个等级,包括:
1. A级:这是最高等级,适用于无论是临床药理、药效学与药代动力学研究,还是基础性免疫学研究等方面的实验。
通常情况下,挑选A级实验动物要求为同名、同品系,性别服从随机分组或对照设计。
这些实验动物在其生长、免疫功能、应激反应、人工饲养或人工环境条件方面必须符合相关要求。
2. B级:此等级适用于微生物学研究、繁殖生物学或神经生物学方面的实验。
与A级实验动物不同,B级实验动物根据不同情况可能可以有一定的波动,例如:品系或机构来源的不同。
但在实施试验之前应遵循明确的方法来进行随机分组。
3. C级:C级实验动物适用于繁殖生物学、营养学、生活质量评估等方面的实验研究。
与A、B级实验动物相比,C级实验动物在性别、品系、遗传背景等方面可能存在更大的差异。
4. D级:这是最低等级,适用于环境污染、农业资源的利用、环境管理等实验研究。
这些动物品系、种群来源可能会出现更大的变异和差异。
这些等级的划分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合理选择和使用实验动物,并确保其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及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特殊实验室】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及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
一、实验动物的分类
实验室根据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标准,可将实验动物分为四级,分别是普通动物、清洁动物、无特殊病原体动物、无菌或栖生动物。
一级普通动物(CV),系指微生物不受特殊控制的一般动物。
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和极少数的实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
为防止传染病,在实验动物饲养和繁殖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应保证其用于测试的结果具有反应的重现性(即无论不同的操作人员,在不同的时间,用同一品系的动物按规定的实验规程所做的实验,都能获得几乎相同的结果)。
二级清洁动物(CL),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及动物主要传染病的病原体。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SPF),要求到二级外,还要排除一些规定的病原体。
其除菌与灭菌的方法,可使用高效空气过滤器除菌法、紫外线灭菌法、三甘醇蒸气喷雾法及氯化锂水溶液喷雾法。
四级无菌动物(GF)或栖生动物(GN),无菌动物要求不带有任何用现有方法可检出的微生物。
栖生动物要求在无菌动物体上植入一种或数种已知的微生物。
二、四类实验动物的病理检查标准
在病理学检查上,四类实验动物也有不同的病理检查标准。
一级外观健康,主要器官不应有病灶。
二级除一级指标外,显微镜检查无二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
无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四级不含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脾、淋巴结是无菌动物组织学结构。
三、动物房设计管理上的要求
对不同级别的实验动物在动物房设计上和管理上则有不同的要求。
无菌、已知菌以及无特殊病原体动物都需要在无菌或尽可能无菌的环境里饲养,这种环境,目前国际上通用称为屏障环境,即用一道屏障把动物与周围污染的环境隔开,就如胎鼠在母鼠子宫内一样。
这种环境从控制微生物的角度分为隔离系统、屏障系统、半屏障系统、开放系统和层流架系统等五大类。
A隔离系统
是在带有操作手套的容器中饲养动物的系统,用于饲养无菌动物和栖生动物。
内部保持按微生物要求的100级的洁净度,但其设置的房间及操作人员不必按无菌室考虑。
B屏障系统
把10000~100000级左右的无菌洁净室作为饲养室,主要用于无特殊病原体动物的长期饲养和繁殖。
入室施行严格管理,如淋浴、换贴身衣服等。
C半屏障系统
放宽对屏障系统中人及物出入房间时的管理,平面组成大致与屏障系统相同。
D层流架系统
笼具放在洁净的水平层流空气中。
常用于小规模饲养,但在一般房间进行饲养、操作和处理时有被污染的危险性。
可用于半屏障的补充。
E开放系统
是对人、物、空气等进出房间均不施行消除污染的系统,但通常要进行某种程度的清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