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史前考古-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5
西北大学考古系考研
西北大学考古系考研不要标题,且文中不能有标题相同的文字。
在考古学领域,西北大学的考古系一直是具有很高声誉的学科方向。
考研是许多有志于从事考古工作的学生们选择的路径之一。
在考研过程中,一般要求学生针对所选方向的专业课程进行系统学习和研究。
西北大学考古系考研的专业课程以人类考古学、文化遗产保护、考古实践和考古学方法论等为主要内容。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考古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专业课程外,西北大学考古系的考研还要求学生在考古实践中进行实地调查与挖掘,以及撰写与论述考古研究成果。
这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考古学的实践操作和研究方法,培养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西北大学考古系考研的招生要求相对较高,通常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考古学基础知识和研究能力。
此外,学生还需要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和论述能力,以便能够撰写高质量的研究论文。
综上所述,西北大学考古系考研无论在专业课程学习、实践操作还是论文撰写方面,都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
但通过系统学习和努力,学生可以获得优秀的考研成绩,为日后从事考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考古学概论一、课程名称:考古学概论二、课程类型:学科平台课程三、适用对象: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及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一年级四、计划课时:40学时五、学分:2学分六、任课教师:钱耀鹏、翟霖林、豆海峰、王振七、课程简介:《考古学概论》是考古学科的基础课程之一。
教学目的主要在于:系统了解考古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学科历史、研究内容与基本方法及考古遗产的价值等,并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以促进专业教育水平和质量。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2课时)一、考古学名称的由来二、考古学的定义三、考古学研究的范围四、考古学的研究目标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学定义、考古学研究目标第二节考古学的研究对象(2课时)一、实物遗存的基本概念二、实物遗存的基本特征三、实物遗存的认知特点四、实物遗存的分类与命名教学形式:讲授要点:遗存、遗物、遗迹、遗址、考古学文化、考古遗存的基本特征第三节考古学学科体系与性质(2课时)一、考古学的基本结构二、考古学的学科体系三、考古学的学科性质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学分支、中程理论、考古学学科性质第四节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课时)一、考古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二、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三、现代科技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学与历史学关系、考古学与人类学关系、科技分析鉴定技术第二章考古学发展简史第一节萌芽与形成阶段(2课时)一、古物学的兴起与发展二、近代科学发展三、近代考古学的形成教学形式:讲授要点:古物学、温克尔曼《古代美术史》、汤姆森三期说第二节编年与文化研究阶段(2课时)一、分类与编年研究二、文化差异与文化谱系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考古学文化第三节思辨与阐释阶段(1课时)一、“新考古学”的思辨与挑战二、当代考古学主要流派三、田野考古工作进展四、考古遗产保护的加强教学形式:讲授要点:新考古学、中程理论、后过程考古学、认知考古学第四节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1课时)一、传统金石学阶段二、理论传入与初步发展三、超前式发展阶段四、成熟与转型阶段教学形式:讲授要点:金石学、考古学理论传入、后冈三叠层、区系类型第三章考古资料的获取第一节形成过程与存在形式(2课时)一、考古遗存的类别二、考古遗存的形成过程三、考古遗存的存在环境四、考古遗存的存在形式教学形式:讲授要点:人工遗存、自然遗存、微遗存、考古遗存的形成过程第二节田野考古调查与勘探(2课时)一、考古调查类别二、考古调查方法三、调查资料的收集四、调查资料的记录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调查、区域系统调查、调查资料的记录第三节田野考古发掘(2课时)一、前期准备与发掘规划二、考古发掘过程控制三、资料收集与记录四、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教学形式:讲授要点:发掘规划、探方编号、探方发掘、遗迹发掘、遗物收集与记录第四节考古资料整理与发布(2课时)一、整理目标与要求二、遗物的整理三、遗迹的整理四、考古资料的发布教学形式:讲授要点:遗物的整理、遗迹的整理、考古报告的体例第四章考古资料的分析第一节考古年代学分析(2课时)一、相对年代及其断定方法二、绝对年代及其断定方法三、相对年代与绝对年代的关系教学形式:讲授要点:相对年代、绝对年代、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放射性碳素断代方法第二节人工遗存分析(2课时)一、人工遗物分析二、人工遗迹分析三、共时性组合关系分析四、堆积特点与埋藏过程分析教学形式:讲授要点:人工遗物分析、遗迹的营建与使用、堆积特点、堆积埋藏过程、堆积形成原因第三节自然遗存分析(1课时)一、人类遗骸分析二、动物遗存分析三、植物遗存分析四、其他自然遗存分析教学形式:讲授要点:人类遗骸分析、骨骼异常现象、动物遗存分析方法、植物遗存分析方法第四节考古学文化分析(2课时)一、考古学文化的划分原则二、考古学文化的基本结构三、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四、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演变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学文化、考古学文化划分原则、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演变第五章考古资料的阐释第一节环境考古与人地关系(1课时)一、环境考古学方法二、古代环境的重建三、环境资源的利用四、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教学形式:讲授要点:环境考古、环境资源的利用、人地关系第二节经济技术与生存方式(2课时)一、生存需求与资源开发二、自然经济方式三、生产经济方式四、产品交换与贸易流通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资源开发、自然经济方式、生产经济方式第三节聚落考古与社会形态(2课时)一、聚落考古学方法二、聚落布局及其类型三、聚落及其相互关系四、聚落结构与社会形态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聚落、聚落考古学、聚落结构与社会形态第四节认知考古与意识形态(1课时)一、认知考古与意识形态二、认知考古学探索三、埋葬现象与意识形态四、意识形态与历史发展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认知考古、埋葬方式、灵魂观念、意识形态第六章考古遗产的价值与意义第一节考古遗产的科学价值(1课时)一、考古遗产的历史价值二、人类的起源与发展三、史前文化与历史发展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遗产、人类起源、史前文化与历史发展第二节考古遗产的社会价值(1课时)一、考古遗产的社会价值二、遗产保护与价值传承三、价值实现与公共考古学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遗产、价值实现方式、公共考古学建议阅读文献[1]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本科教学大纲专业:文物保护技术课程名称:中国古建保护修缮概论周学时:2总学时:36授课班级:本科三年级任课教师:惠任《中国古建保护修缮概论》一、课程名称:中国古建保护修缮概论二、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三年级四、计划学时:36课时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惠任七、课程简介:《中国古建保护修缮概论》是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面向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目的是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们了解中国古代建筑遗产的保护修缮原则和方法,熟悉各类保护方案的设计与施工流程,重点掌握常见病害类型的保护修缮技术,同时通过案例介绍使他们了解国内外建筑遗产的保护现状,为其对相关领域进一步的学习、研究与工作奠定基础。
该课程期末采用闭卷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总成绩分为三部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期中成绩(占总成绩的20%)和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60%)。
八、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6课时)1.1 中国古建发展简史1.1.1 原始建筑1.1.2 夏、商、周建筑1.1.3 秦、汉建筑1.1.4 三国、两晋、南北朝建筑1.1.5 隋、唐、五代建筑1.1.6 宋、辽、金、元建筑1.1.7 明、清建筑1.2 中国古建筑的分类1.2.1 宫殿建筑1.2.2 坛庙建筑1.2.3 陵墓建筑1.2.4 宗教建筑1.2.5 园林建筑1.2.6 居住建筑(住宅/民居)1.3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1.3.1 建筑的结构方式1.3.2 建筑的群体布局1.3.3 建筑的艺术处理1.4 古建筑的价值与作用1.4.1 价值1.4.2 作用1.5 建国以来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的回顾1.5.1 解放前1.5.2 建国初1.5.3 60-70年代1.5.4 80-90年代1.5.5 新世纪1.6 古建保护修缮的原则和程序1.6.1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原则1.6.2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中国古建的发展演变和分类特点;中国古建的价值和作用;中国古建的保护历程;中国古建的保护原则。
西部文旅真实的秦始皇被妖魔化的秦始皇在统一以后,我们也知道秦帝国很快就灭亡了。
在西汉初年,人们对秦始皇的形象又有了新的加工,比如秦始皇在晚年大兴土木,后来为了求仙,提出“吾慕真人”,不愿意让任何人包括他的秦始皇的形象从古到今没有太大变化,从秦始皇那个时代开始,《战国策》以及战国晚期一些著名的学者对秦始皇的评价,给我们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即秦始皇是私生子,长相奇特、极凶,声音沙哑,马面,性格暴戾、反复无常,根本没有规律可言。
在统一的过程中,秦始皇的形象在他的对手的范围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我是西北大学考古学教授段清波,在成为西北大学的教师之前,我曾经在秦始皇陵做过十年的考古队长。
通过十年的考古工作,我们对秦始皇陵地上地下的文物进行了大面积的勘探和局部的发掘获得了对秦始皇、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园乃至于对秦文明的一些新的认识。
这些新的认识和我们从《战国策》《史记》《汉书》等文献中所得到的对秦、秦始皇、秦代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这些不同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历史进程的认识,首先说说秦始皇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
主讲人:段清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考古系教授,原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
曾率队对秦陵地区300万平方米范围内进行考古勘探,新发现近20座陵园陪葬坑,发现了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秦陵地宫组排水系统,并首次发现陵园城墙内外长达近8000米的廊坊建筑。
了不起的“文明现场”丞相、大臣正常地见到他,在各个宫殿秘密地潜行等等,这些事都塑造了秦始皇是个反复无常的人的形象。
2000年来,秦始皇已经不是个人的一个概念,他是一种文化的概念,这个文化的概念是什么?秦始皇是一个暴君,是一个大兴土木、劳民伤秦始皇13岁继位为秦王,39岁统一中国,50岁去世,在13岁继位到39岁统一中国这段时间内,没有看到他所做的能够让我们批判的事情,而且从39岁统一到大概45岁之间,他的所作所为也是正常的,而刚才我们所说的大兴土木等事件,全部集中在他临死前的后5年。
2019年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学术型)院(系、所)名称:文化遗产学院专业代码:060100专业名称:考古学主管领导:序号考生编号姓名录取类别(请在相应类别下划对号)总排序总成绩初试成绩复试成绩定向单位拟录取导师备注非定向定向1106979611603381郭光义√1612.72397.00255.42钱耀鹏2106979321307682高悦√2584.35385.00237.85冉万里3106979421907709邓晨√3579.32371.00245.42王建新4106979330707685刘蕾√4575.37382.00231.57段清波5106979140107660高嘉珩√5568.18381.00225.28冉万里6106979321107679张鑫荣√6551.01367.00220.71朱之勇7106979211107670刘轩声√7549.10369.00217赵丛苍填表说明:1、总成绩等于初试成绩*0.9+复试成绩;2、请各招生单位分别按专业填写;3、.表上各项内容必须认真对照考生报考基本信息表填写;4、其中录取类别为定向的考生定向单位不能为空,录取类别为非定向的考生在开学一周内必须将个人档案转入所在院系所;5、“少民骨干计划”、“单独考试”的考生只能录取为“定向”;6、“储才计划”类考生院系在审核资格后将成绩换算成硕士复试成绩,并在备注栏标明。
2019年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学术型)院(系、所)名称:文化遗产学院专业代码:060100专业名称:考古学(文化遗产管理方向)主管领导:序号考生编号姓名录取类别(请在相应类别下划对号)总排序总成绩初试成绩复试成绩定向单位拟录取导师备注非定向定向1106979611603406李静宜√1594.35349.00280.25徐卫民2106979611603410程诚√2560.60329.00264.50刘卫红3106979611603404吴青军√3544.65336.00242.25李颖科,刘卫红填表说明:1、总成绩等于初试成绩*0.9+复试成绩;2、请各招生单位分别按专业填写;3、.表上各项内容必须认真对照考生报考基本信息表填写;4、其中录取类别为定向的考生定向单位不能为空,录取类别为非定向的考生在开学一周内必须将个人档案转入所在院系所;5、“少民骨干计划”、“单独考试”的考生只能录取为“定向”;6、“储才计划”类考生院系在审核资格后将成绩换算成硕士复试成绩,并在备注栏标明。
西北大学特色学科系列之历史学【专业名称】历史学【专业介绍】本专业为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陕西省普通高校名牌专业。
本专业是西北大学历史悠久、学者辈出的优势专业之一。
该专业充分利用陕西特有的人文历史背景及资源,以传统史学与现代考古学相结合、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泛的知识视野相结合为教学特色。
培养具有较高业务素质、富于创新精神的历史学教学与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深厚的中外历史知识和掌握一定历史研究技能及良好思想品质、富于创新精神的研究型历史学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及史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专业工作所需的基本研究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1.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中外历史的基础知识,对有关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2.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及分析方法;3.具有从事历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写作能力;4.熟悉古文字、版本目录学、音韵学、训诂学、史料学、历史地理及考古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5.了解国内外史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7.掌握一定的外语语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课程结构】主干课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上古中古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历史文选、史学概论、中国史学史、外国史学史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课程实习:结合课程内容,参观有关博物馆。
综合实习: 参观、考察及社会调查等。
【深造条件】一、硕士学位授予权点1、历史文献学2、专门史3、中国古代史(方向:先秦史、秦汉史、隋唐史、两宋史)4、中国近现代史(方向: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5、世界史(方向: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二、博士学位授予权点博士一级学科招生专业(历史学院):1、专门史2、中国古代史(方向:先秦史、秦汉史、两宋史)3、中国近现代史(方向: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4、世界史【学院与专业发展介绍】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的前身是1937年设立的西北联合大学历史系,许寿裳任系主任。
《史前考古学》一、课程名称:史前考古学二、课程种类:考古专业中心课程三、适用对象:考古专业二年级本科生四、计划课时:每周 4 学时,共 72 学时五、学分: 3 分六、任课教师:朱之勇、刘斌七、课程简介:史前考古学的内容包括旧石器时代考古和新石器时代考古两大部分,是考古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骨干课程之一。
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要求:本课分为上编(旧石器时代考古)和下编(新石器时代考古),共十章内容,分别是史前考古学方法论、史前环境、史先人类、旧石器及旧石器文化研究、史前考古的综合理论问题、史前农业起源与发展、史前房屋建筑与聚落考古、史前墓葬与埋葬制度、史前社会结构的演进、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
要修业生经过学习本课程,掌握史前考古(旧石器时代考古和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认识当前史前考古的研究成就与动向,使学生初步基本具备从事史前考古研究的能力。
课程以老师解说为主,同时会组织学生进行3~4 次的专题谈论。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上编旧石器时代考古第一章史前考古学方法论( 8 学时)第一节史前考古学及研究对象一、“史前”与史前考古学二、史前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一)遗物(二)遗迹(三)原址第二节史前考古年代学一、第四纪地层学(一)第四纪地质学与史前考古的关系(二)第四纪地层划分、比较及地质年代(三)第四纪地层积聚二、生物地层学(一)古生物化石在考古学研究中的作用(二)我国常有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三)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演化与地层年代的判断三、考古地层学(一)考古地层学的基本看法(二)文化层形成的原理(三)文化层的划分与地层关系四、现代科学技术的测定年代方法第三节史前考古埋藏学一、何谓埋藏学二、影响埋藏的要素三、埋藏种类及鉴识(一)原地埋藏种类(二)搬运埋藏种类(三)特别埋藏种类四、史前文化遗存的埋藏规律(一)史先人类对居住地选择的条件(二)史前文化遗存的埋藏规律第四节史前考古学分期与分区一、中国史前考古的分期(一)旧石器时代考古分期(二)新石器时代考古分期二、中国史前文化的分区研究(一)文化与文化区(二)史前文化区系研究历程(三)中国史前文化的分区思虑题:1.解说“史前时期”与“史前考古”。
《夏商周考古》一、课程名称:夏商周考古二、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三、适用对象:考古专业(第三学年)四、计划学时:54学时五、学分:3学分六、任课教师:梁云、豆海锋七、课程简介《夏商周考古》由西北大学考古学专业刘士莪、赵丛苍等先生讲授多年,历经几代教师的修订完善,该课程内容新颖,重点突出,结构完备,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是我院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
本课程面向本科生教育,在对中国考古学中青铜时代的学科特征、历史发展及基本理论介绍的基础上,对中国夏商周时代的考古遗存、区域文化框架、社会发展阶段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
本课程按章节讲授,共分7章。
绪论部分主要对夏商周考古学的时空框架、学科研究历史,学科目标及研究方法进行介绍,余下6章分别按早晚时代逐一进行系统讲授,包括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殷墟文化、西周周文化、东周列国文化及周边地区青铜文化。
本课程在内容安排及课程设计上密切结合本科生教学的实际,注重基础内容的讲解,突出重点及难点,以夏商周时期的聚落(都城)、墓葬(帝王陵墓)、手工业等考古遗存所体现的社会形态及文明程度为纵线;以各时期区域文化特征的比较为横线,揭示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及发展脉络,突出考古学在“正经补史”方面的重要意义。
本课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紧跟考古学研究前沿,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安排学生亲临博物馆及考古发掘工地参观学习,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考古学专业的本科生初步掌握本阶段考古的发展主脉,并感知夏商周考古在史学研究领域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中国考古学培养高素质的后备人才。
本课程的目的是系统讲授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主要时空框架和介绍部分有代表性的专题研究,使考古学专业的本科生初步掌握本阶段考古的发展主脉,并感知夏商周考古在史学研究领域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中国考古学培养高素质的后备人才。
目 录2014年西北大学624考古学综合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2013年西北大学624考古学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2012年西北大学624考古学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2011年西北大学624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综合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2010年西北大学614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2007年西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综合考研真题2014年西北大学624考古学综合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一、名词解释1.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答: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是一种新石器时代前期仰韶文化葬具,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阎村.陶缸为红陶砂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器腹外壁的一侧就是著名的鹳鱼石斧图,图高37厘米,宽44厘米,约占缸体表面积的一半,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陶画。
2.邦墓答:邦墓是古代民众归葬的场所。
《周礼·春官·墓大夫》载“掌凡邦墓之地域,为之图”。
邦墓以小型或中型墓为主,一般无封土,为士或庶民之墓葬,埋葬密集,成组成群排列。
不同类别的墓交错埋葬,但彼此间无打破。
3.尸乡沟商城答:尸乡沟商城是中国商代早期都城遗址。
它位于河南省偃师县城西1公里处,北靠邙山,南临洛水。
其城址覆盖在地面下1~4米,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700余米,北部宽1215米,中部宽约112 0米,南部宽740米。
该遗址的发现,为探讨夏文化和确认汤都西亳城址具有重要意义。
4.新郑彝器答:新郑彝器是中国春秋晚期的郑国青铜器群,于1923年在河南新郑发现,据推测为一座大墓的随葬品。
已知有鼎、簋、鬲、尊、壶、罍、舟、洗、盘、匜、钟、镈和兵器等,共百余件,其中有大牢九鼎、七鼎各一套,簋8件一组,与礼书所记九鼎配八簋的制度相符,表明墓主是郑国地位很高的贵族。
5.玉衣答:玉衣又称“玉匣”或“玉柙”,是汉代皇帝和贵族的殓服。
因等级不同而有金缕、银缕、铜缕之分,这些材质考古中都曾发现。
《西北史前考古》
一、课程名称:《西北史前考古》
二、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三、适用对象:(专业、年级)文化遗产学院考古专业本科生
四、计划学时:36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陈洪海、郭梦
七、课程简介:
“西部考古之一——西北史前考古”,地域包括今之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省区全部及陕西、内蒙古两省区之一部,时间为被中原文化直接统治之前,内容为西北地区史前环境下的文化(在时间、空间、内涵方面)关系的演化。
本课不是资料堆砌,而着重于对已有资料的分析研究,让学生清楚西北史前考古的研究现状,并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所培养。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共有四讲。
第一讲西北史前考古绪论主要目的是厘清西北、史前两个空间、时间上的概念,并介绍这一地区史前考古学的田野调查和研究工作的历史。
第二讲甘青地区史前文化,通过期中作业的形式,促使学生自学掌握此部分内容。
第三讲围绕二次扰乱葬、火葬、尸骨摆放姿势、男女合葬墓、特殊随葬品等西北地区史前时期的特殊埋葬习俗展开深入讨论,目的是从葬俗窥见史前人群交往、流变的信息。
第四讲新疆史前考古,在使学生掌握新疆史前主要考古学文化的基础上,对岩画、青铜器、游牧经济、人种组成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专题展开深入讨论。
第一讲西北史前考古绪论
第一节西北地区空间概念
1.西北地区的地理范围:甘、青、新、宁,陕西西部、内蒙中西部。
2.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单元:
黄土分布区:陇山、六盘山为界分作东西两部分,乌鞘岭西界。
青藏高原区:东部河谷地带、西部高原草地、高山
蒙新荒漠区:冲、洪积平原、戈壁荒漠、沙漠地带、绿洲、草原。
3.西北地区全新世环境的变迁:7500-3500气候最适宜期,三部曲。
4.西北地区的文化环境单元:陇东、甘青、新疆三区域。
第二节史前时期的时间概念
1.史前期的开始时间
2.史前期的结束时间:汉通西域之前
第三节西北史前考古历史的回顾
1.外国学者的早期探险活动以及科学考察:斯文-赫定、安特生。
2.我国学者建国前的科学考察:夏鼐
3.五、六十年代西北地区的考古学进展
4.八十年代以前的发现与研究
5.八十年代以来的进展
第二讲甘青地区的史前文化
通过完成期中作业的方式,自学此章节内容。
第三讲甘青地区史前葬俗
第一节葬俗的内容
1.位置:墓地位置、地形地貌、墓葬布局
2.形制:平面形状、立体结构、方向、制作方法
3.葬具:种类(棺、椁)、质料(石、木、土坯)、形状、制法
4.葬式:人数(单人、多人)、次数(一次、二次)、性别、年龄、姿势(躯体的仰、俯、侧,四肢的伸直与弯曲)
5.随葬品:种类、数量、摆放位置
第二节二次扰乱葬辨析
1.发现与认识过程
2.辨析的标准
3.统计分析结果
第三节火葬墓研究
1.火葬墓的发现
2.火葬墓存在的时间和分布范围
3.火葬墓与二次扰乱葬
第四节尸骨摆放姿势研究
1.西北地区几种常见姿势的区域性与时间分布
2.尸骨摆放姿势与相关葬俗的关系
3.摆放姿势反映的人群及其变迁
第五节齐家文化男女合葬墓
1.屈肢葬式
2.秦魏家与大何庄墓地分析
3.其他墓地分析
4.殉葬与部族压迫
5.再谈男尊女卑
第六节其他葬俗的研究
1.未成年人墓葬
2.白石随葬习俗
3.洞室墓
第四讲新疆史前考古
第一节新疆史前考古概况
1.新疆概况
2.新疆考古发现和研究的历史
3.新疆史前时期的界定:汉通西域之前
4.新疆史前文化发展阶段的划分:旧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
第二节新疆史前考古学文化
1.天山北路文化
2.小河文化
3.安德罗诺沃文化
4.焉不拉克文化
5.苏贝希文化
6.察吾呼文化
第三节新疆史前冶金技术
1.新疆史前铜器的发现
2.古代铜冶金技术概况:块范法,铜锡铅三元合金
3.新疆史前的冶铜技术:奴拉塞古铜矿冶遗址,锡青铜、砷青铜
4.新疆史前冶铁技术:生铁冶炼
第四节新疆史前岩画
1.新疆岩画的发现与著录
2.新疆岩画概况
3.岩画的研究方法
4.新疆史前岩画:旧石器时代岩画、青铜时代与早期铁器时代岩画
第五节新疆史前的游牧经济
1.游牧经济与游牧社会
2.游牧经济的形成
3.东天山地区的游牧文化
第六节新疆史前的人种
1.人种及其研究方法
2.新疆史前居民人种概况
3.哈密地区史前居民人种
九、学时分配
十、参考教材
本课程为专题课,无指定教材,建议参考:
谢端琚:《甘青地区史前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
邵会秋:《新疆史前时期文化格局的演进及其与周邻地区文化的关系》,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