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木兰从军(第一课时)
- 格式:docx
- 大小:14.64 KB
- 文档页数:4
木兰从军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通过学课文认识了很多有名的人物,现在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看你们还记不记得?(著名京剧大师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回故乡探望母亲的大元帅是)今天我们还要来认识一位。
2、出示图一:图上这位姑娘,你们认识吗?对,她就是花木兰。
3、出示图二:这幅图上的大将军又是谁呢?对,也是花木兰。
教师板书:木兰4、质疑:小朋友,这两幅图上的都是花木兰,你看到这儿有什么问题想问吗?5、千百年来,木兰的故事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而且木兰形象被搬上美国银幕,动画片《花木兰》轰动欧美。
一个文静的姑娘怎么变成一个威武的大将军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12课《木兰从军》,了解花木兰的传奇故事。
6、(板书课题)木兰从军,齐读7、解题:木兰从军的从是什么意思呢?请你选择。
A.跟随B.顺从C.参加D.次要的8、木兰从军的从是参加的意思。
谁来说说木兰从军的意思。
9.看到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呢?二、初读指导1、听录音,看课文动画老师经常说:问题的答案就在我们的课文里,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边听边看,一会交流,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1)看课文动画。
(2)学生交流。
2、自读课文小朋友听得认真,收获也真不少,想不想自己读读这个故事呢。
把书翻到63页,听清要求。
读的时候要注意做到以下两点:屏显: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长句子。
二读课文,画下生词,标出小节号。
3、检查:(1)生字:要读好课文首先要读好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课文中的生字娃娃已经来到大屏幕上了,快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a细心的小朋友有没有发现,这些生字中有一种读音特别多?(后鼻音)b、同学们,你发现这里的多音字了吗?你能来做小老师,教一教大家吗?c、老师也想提醒一下大家。
燕山:山的名字,燕山在河北省北部,燕读第一声时用法很少;读第四声时用法很多,你能说一说吗?将士:将读第四声;将军:将读第一声。
d读好了后鼻音能让我们把普通话说得更标准。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只识不写。
认识一个偏旁。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学习花木兰尊老爱幼,自信自强,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绳子组成的词语。
认识新偏旁。
象木兰说服家人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学习木兰为国家分忧的品质。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题目是"木兰从军"。
板书课题。
2.听课文录音。
听后提问:木兰是谁?
"从军"是什么意思?
花木兰是女儿家,她
女扮男装,替谁去
从军?出示木兰头
像,引导学生欣赏。
让学生整体上感知
木兰的形象。
二.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3.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词语,指名读。
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说说每段的意思。
三.精读训练
理解第一段。
1.指名读。
2.口头填空。
花木兰()。
3.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花木兰是一位古代的英雄。
4.背诵第一段。
教学目标:1. 依托课文语境,随文学习本课 2、3 自然段中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采用追溯字源、分析字形明字理、联系生活、结合旧知等方式识记生字。
3. 能够根据课文情境,展开想象人物语言、心理,进行对话练习。
4. 体会动词的精准表达,学习准确使用动词。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3 自然段,背诵第 3 自然段。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和说话。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欣赏豫剧《花木兰》选段 谈话导入,设疑激思:1. 你知道这段戏曲中唱的是谁?怎么知道的?揭题,出示课题。
2. 解题:从是什么意思?字典中有这几种解释(出示) :选择哪个呢?从军就是 ——。
(学习选择正确的义项 )3. 木兰身为女子, 为什么要从军呢?打开语文书, 听陈老师读这个故事, 边听边 思考。
交流,及时评价。
过渡:说起从军的原因,还要从北方的战争说起。
随文识字,细读探究:(一)学习第二自然段1. 出示:那时候,北方经常发生战争。
一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
谁来读一读。
随文学词:朝廷 提醒后鼻音征兵 提醒两个都是后鼻音 学习“征”:(通过分析字形和结合情境理解征字的不同意思) 观察征字,由哪 两部分组成? 双人旁表示行路,右边是正,合起来表示为了正义行军打仗。
课 文中还有两个词(出示) :出征 征战 指名读 。
那征兵也是行军打仗的意 思吗? 出示地图:那时候,北方的少数民族柔然经常来侵犯魏国,为了保卫家园,魏国 连续 9 次出兵,可是有战争,就会有伤亡,就需要有更多的士兵,当时朝廷要求 每家每户必须出一名男子为兵,这就叫“征兵” ,如果加上了紧急一个词,读一 读,你感觉怎么样?时间紧迫,不能耽搁。
形势危急,刻不容缓。
再读一读,及 时评价。
2. 朝廷紧急征兵,木兰心里呢,接着往下读——指名读句子。
出示:焦急万分 谁 来读。
你有过焦急万分的时候吗?焦下四点表示火, 心里就像着了火一样急, 一 起读。
木兰焦急的是什么? (了解字理理解字义)3. 父亲(出示):年老多病 出示词卡读词。
12木兰从军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认识2个多音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生“自问自探”学习课文具体语段,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3.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吟诵领悟,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展示自学”——教师“了解学情”
展示学习: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木兰是个怎样的人?木兰为什么要从军?)这些问题都藏在课文里,等会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探究。
通过课前预习下列词语你会读吗?
2.认读生字新词。
朝廷年龄战袍渡河燕山征兵赫赫战功
父亲弟弟胜利将士文书年老多病女扮男装
开火车读词。
二、学生“交流问题”——教师“定向目标”
(一)提出问题:
1.词语会读了,课文读得怎样?谁给大家展示一下。
其他同学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概括总结:课文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讲的是古代女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事。
3.本课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讲述了古代女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
事,看看课文怎么写木兰从军的?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探究吧。
三、学生“学习释疑”——教师“点难拨疑”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文中插图
看,她就是花木兰,你能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吗?课文是怎么介绍他的呢?
2.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说一说这一节写什么?(板书:女英雄)3.这句话,还可以换种说法。
花木兰是。
4.花木兰是一位怎样的女英雄,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她是一位女英雄?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小朋友轻声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节写了什么?(木兰从军)木兰为何从军,文中有一句话写出了她从军的原因,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一下课文,找一找,并用横线画出来。
交流出示: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
国忧什么?家忧又是什么?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2.相机出示第1、2句
(1)那时候,北方经常发生战争。
一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
“经常”的近义词是什么?老师知道有个词语表示“经常发生战争”的意思,(板书:战事不断)
北方经常发生战争,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生交流
(边防将士死伤无数,边疆百姓流离失所。
)
过渡:是呀,情况多危急呀!所以朝廷——紧急征兵。
谁来读好它?
(2)指名读,师生评(情况多危急)
3.(出示第3、4、5)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
她想: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
木兰看到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
焦急万分,什么叫“焦急万分”?从焦字的四点底与火有关,想到木兰面对国难当头,心里就像着了火一样着急。
读好这句话。
她为什么“焦急万分”?
如果父亲出征,有可能,因为。
因为父亲年老多病有可能战死沙场,所以他不能出征。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很快就能理解木兰从军的原因和她替父从军的孝心。
)
(1)请小朋友读一读,想一想
(2)交流,相机板贴:老幼
4.就在国家危难,全家忧心忡忡之际,木兰想到了自己,她想到自己什么?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
(相机板书)为国为家
这就是英雄,用于为国为家分忧的英雄,让我们带着敬意读一读。
5.如果你们是木兰的家人会同意她从军吗?(不同意)
是的,弟弟第一个叫了起来:“姐姐,你不能去,你去了,谁陪我玩呀?”现在请你们这些花木兰来说服弟弟。
弟弟很懂事,于是他又说:“我是男子汉,应该我去。
”木兰又是怎么说服他的?
木兰的爸爸妈妈又会怎么说呢?怎样劝阻呢?木兰又是怎么说服他们的呢?学生自由说。
6.想象对话。
老师分别扮演木兰的父亲、母亲、奶奶、弟弟等角色,学生们扮演花木兰来说服家人进行以下情景表演预设:
教师以父亲的口吻说:木兰,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还是让为父去吧!
学生可能会说:(父亲你年老多病,怎能上战场,女儿大了,我可以替您保家为国。
)
教师以母亲的语气说:木兰、娘真为你担心啊!战场上都是身强力壮的男子,你这么一个女孩子怎么抵抗得了呢?
学生们可能会说:(娘,我从小与父亲习武练功,不怕!你就放心吧!)
教师以弟弟的语气说:姐姐,我是男孩子,让我替父亲上战场。
学生可能会说:(弟弟你还不够当兵的年龄,官府不会让你去的)
7.木兰终于说服了家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让我们一起来领略
四、学习生字
1.出示所学生字:征兵
2.分析字形,教师示范,学生练习书写,展示点评。
五、学生“反思学习”——教师“反思教学”
回顾课文,贯穿学法。
1.学习了课文的第一、二小节,你们觉得木兰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课文内容。
(2)阅读方法。
(3)写作方法。
(4)问问题的方法。
六、教师“引导实践”——学生“迁移创新”
总结,课后延伸:
正因为木兰懂得了尊老爱幼、为国分忧,于是他毅然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其实课文的第二小节就是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诗》的第一节改编的,原文是这样的:
唧(jī)唧复(fù)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zhù)声,惟(wéi)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yi)。
女亦(yì)无所思,女亦(yì)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ti ě),可汗(kěhán)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课后请小朋友们找一找,读一读《木兰诗》,并联系课文想想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