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部穴位针刺安全浅析
- 格式:pdf
- 大小:151.17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年,第22卷,第4期吼iMse如Ⅱm缸0,Re舰6垅觚如n胁击ciM,Apr.2007,V01.22,No.435722例(46%),有效14例(29%),无效10例(2l%),总有效以现代解剖学为基础,以恢复受损处(包括软组织和骨关节)率75%,两组临床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的正常解剖位置为治疗目的,因此它不同于传统中医推拿按意义(P<0.01)。
摩疗法。
正骨手法强调准确的解剖定位,再施以科学、安全、颈源性头痛是指由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有效的手法,故取得满意的疗效。
手法中分筋、理筋、镇定三性病损所引起的以慢性、单侧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综合个手法具有连贯作用,通过松解粘连,理顺移位的软组织,解征,疼痛性质是一种牵涉痛[习。
1995年Bogduk指出颈椎退行j痉镇痛,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无菌性炎症,从而达到消除或减性变和肌肉痉挛是颈源性头痛的直接原因。
认为颈源性头痛轻对高位颈神经的刺激而取效,对于小关节的功能紊乱则采也可称为颈神经后支源性头痛,近来亦有学者将颈源性头痛用仰卧位(垫枕)颈椎定点旋转顿推法矫正,从而解除颈神经称为高位神经根性颈椎病[q。
尽管其机制目前并未完全明了,后支在骨纤维管处所受到的卡压刺激,该法角度小,患者颈但临床上从颈部却能找出其激发点,对激发点进行科学有效部放松好,易矫正,安全有效,患者易接受。
手法后嘱患者不治疗却能使头痛消除,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而且这些激发点宜做甩头动作,调整好枕头及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或看书。
所在处均为高位颈神经所支配问.如王威等在C2椎旁阻滞治布洛芬为非甾体类中常用的代表性镇痛药之一,但在临床对疗颈源性头痛就取得显著的疗效罔。
临床解剖提示:三叉神经照中其疗效明显不如正骨手法。
综上,正骨手法疗效确切,患脊髓核既接受来自Cl、C2、C3的传入神经纤维,同时又接受者易接受,方法简单、安全易学,值得推广。
三叉神经脊髓柬的神经纤维,国外有些学者将此结构称为“三叉一颈神经核”,它是“颈一头”神经反射的结构基础。
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腧穴优选规律探析
胡英华;李瑞华;王喜臣
【期刊名称】《吉林中医药》
【年(卷),期】2016(036)012
【摘要】目的系统挖掘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取穴规律并优选其穴位.方法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和Clementinel2.0,将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和网络分析.结果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所选腧穴主要集中于膝关节周围,所选腧穴主要以膝眼、阳陵泉、血海、梁丘、阴陵泉、足三里、鹤顶为主.结论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取穴具有集中性,经过优化可以得出以膝眼、阳陵泉、血海、梁丘、阴陵泉、足三里、鹤顶为主的核心穴位组配合辨证论治使用.
【总页数】4页(P1279-1282)
【作者】胡英华;李瑞华;王喜臣
【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130117;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130117;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13011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
【相关文献】
1.针刺治疗干眼症的腧穴应用规律探析 [J], 李镜;戎姣;肖丽婷;王萌萌;王旭;杨佃会
2.基于现代文献研究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腧穴使用规律的分析 [J], 罗亚男;郑倩华;钟旭;吴强;李瑛
3.针刺治疗慢性胆囊炎的腧穴运用规律探析 [J], 朱源; 徐红; 宋明霞; 胡长顺; 毛安; 陈叶; 沈友虎
4.基于数据挖掘的针刺治疗抑郁症腧穴配伍规律研究 [J], 杨曦玥;贺亚楠;赵天易;孙双宇;潘兴芳;郭义
5.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腧穴配伍规律文献研究 [J], 孙双宇;杨曦玥;贺亚楠;赵天易;潘兴芳;赵美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剌膝疾穴治疗膝关节症
针法
必须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患者仰卧位,患膝下垫至屈膝30-45度,以期增加关节囊紧张度和留针时关节腔积液引流。
外膝疾穴—在股骨外髁直上4-6横指,即在梁丘穴上半寸后一寸
处。
进针时针身与股骨纵轴垂直,快速突破皮肤,推进至针尖触到股骨后稍向外提,再紧贴股骨前缘迅速刺入3公分左右(要刺破骨膜)至股骨内侧缘;然后向外退针至皮下,针身转向近心端与股骨纵轴的垂直线呈15度位斜刺至股骨前缘内侧;最后再退针至皮下,针身再略偏向近心端与股骨纵轴的垂直线呈30度位斜刺至股骨前缘内侧。
针尾加灸,留针30分钟后起针。
操作中自进针到起针,均不作捻转。
手法
针准穴位的标准有两点:
一是在股骨前缘进针时阻力很大(不同于一般进针感);
二是患膝关节腔有较强的酸胀感、沉重、抽动感,持续一分钟后渐轻,继后有自发性震痛感(似行针)。
疗程
第一个月,每周二次;第二个月,每周一次。
共12次,二个月为一个疗程。
内膝疾穴
位置在股骨内髁直上4-6横指,即在血海穴上半寸内一寸处,向股骨前缘方向进针。
两者功效相同,在治疗中可交替使用,但进针时必须注意针尖不能偏向股骨后侧,以避免误伤大血管和神经。
针准穴位的标志有两点,一是术者手中感到进针阻力很大(不同于一般进针感),说明已经到位,否则没有扎到穴位,疗效就不佳;二是患者关节腔有较强烈的酸胀痛、沉重、抽动感,持续一分钟后渐轻,继而有自发性震痛感(似行针)。
留针时间:一般30分钟左右,留针中不要行针。
董⽒奇⽳⼁治疗膝关节疼痛(针⼊痛消)天⽓逐渐寒冷,有⼀些⽼年⼈会出现膝盖受凉疼痛的情况,尤其是患有关节⼈的⼈在天⽓转变时尤为注意。
膝关节是⼈体最复杂的⼀个关节,据统计,仅仅是膝关节炎的种类,就可以列出⼀百多种。
膝关节⾥的任何⼀个零件出了问题都可能引发膝关节疼痛,⽽且很多膝关节疾病的症状交叉重叠,董⽒奇⽳针灸治疗膝痛临床常⽤灵⾻、⼤⽩、肩中治疗膝痛,针⼊痛⽌,⼤见奇效。
下⾯为⼤家详细介绍⼀下。
【灵⾻⽳】⽳位:在⼿背虎⼝、拇指与⾷指叉⾻间,即第⼀掌⾻与第⼆掌⾻接合处。
与重仙⽳通。
解剖:浅层分布⼿背静脉,桡⾻神经浅枝。
深层分布正中神经的固有掌侧指神经、肺⽀神经、⼼及肾神经。
取⽳:握拳取⽳,在拇指与⾷指叉⾻间,第⼀掌与第⼆掌接合处。
可透重仙⽳。
归经:⼊⼼肺⼤肠经。
⽳性:通经活络,清调肺⽓,通降肠胃,通⽓清瘀。
主治:肺⽓不⾜引起的肺炎、肺⽓肿、肺癌、坐⾻神经痛、腰痛、背痛脚痛、半⾯神经⿇痹、半⾝不遂、头痛、⽉经不调、经痛、难产、冠⼼病、⼼律不整、狭⼼症、胃及⼗⼆指肠溃疡、肾盂炎、⼤⼩肠炎、⾯疤、眼疾、⽿鸣、⽿聋。
针刺法:直刺⼀—⼆⼨,可透刺重仙⽳。
亦可向外斜刺⼆—三⼨。
针感:局部酸胀⿇⽊感。
孕妇禁针,因此⽳有强烈收缩⼦宫作⽤,恐流产。
配⽳:(⼀)治疗肺癌、肺⽓肿、肺积⽔时配⼤⽩⽳、⼼常⼀、⼆、三⽳,奇效。
(⼆)半⾝不遂配⼤⽩⽳、上三黄⽳、通肾⽳、通关⽳、通背⽳、通⼭⽳、正会⽳。
(三)治疗经痛配门⾦⽳、四花上⽳特效。
【⼤⽩⽳】⽳位:⼿背第⼀掌⾻与第⼆掌⾻之间,距灵⾻⽳⼀⼨。
可透重⼦⽳。
解剖:此处为第⼀⼿背侧⾻间筋、有桡⾻动脉、桡⾻神经、肺⽀神经。
取⽳:⼿握拳当拇指与⾷指间横纹尽头向外⼀⼨是⽳,即灵⾻⽳下⼀⼨处。
归经:⼊肺经。
⽳性:发汗解表,清肺宽胸,清理上焦,肃肺疏表,理⽓化瘀。
主治:头痛、偏头痛、肺癌、肺炎、肺⽓肿、肺积⽔、坐⾻神经痛、腰痛、背痛。
⼜治⼩⼉⽓喘、发⾼烧、急性肺炎。
针刺法:直刺五分—⼀⼨半。
膝关节痛针灸疗法针刺放血治疗膝关节痛的自然疗法一、背部的董氏奇穴三金穴(金斗、金吉、金陵)针刺放血:三金穴的位置:后背的第三、四、五脊椎旁开三寸处,自上而下分别是金斗、金吉、金陵三穴,两边对称共六个穴(见下图)。
主治:膝盖痛及脚痛,左边痛取左穴,右边痛取右穴。
该穴组相当于膀胱经之魄户、膏肓、神堂穴,点刺出血少许,治疗膝关节疼痛,有立竿见影之效。
施术方法: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用无痛感的,糖尿病人取血用的取血针点出血,然后用拔罐器抽出点血即可)。
如年老体弱气血不足不宜放血的,可在三金穴处刮痧,可刮出许多红黑色成串状瘀包点。
以上方法每周可施术两次。
如配合针刺肩中穴效果极佳。
注意:三金穴只放血。
二、针刺肩中穴:董氏奇穴72绝针之一。
肩中穴的位置:手臂下垂,自肩骨正中向下二寸半处是穴。
(见上图)。
主治:膝盖关节炎(特效)、膝盖扭伤(特效)、皮肤病(颈项皮肤病有特效)、小儿麻痹、半身不遂、心悸亢进、肩痛、五十肩、腰痛、流鼻血、血管硬化。
施术方法:刺针五分到一寸(左病右取),也可刮痧结合点刺出血及拔罐。
如肩中穴与董氏三金穴或与手部的董氏奇穴一起施治治疗膝痛效果极佳。
三、针刺或按揉手背部的董氏奇穴(见上图):手背部的穴位是左病右取。
施术方法:⑴针刺1—3分深,留针15分钟或点刺出血。
针刺每周3-4次,点刺出血每周2次。
⑵五根木牙签捆绑在一起,剪平尖端,在相关穴位上点刺2-3分钟以上。
用木牙签点刺或按揉每天至少两次。
1、按揉或针刺胆穴和心膝穴:胆穴和心膝穴的位置:胆1、2穴位于中指背第一节中央两侧的中点。
心膝1、2穴位于中指背第二节中央两侧的中点。
胆穴主治:小儿夜哭(胆虚故也)腹胀、腿酸胀、小腿神经痛等。
胆一穴治疗腿胀痛针下立愈。
依据“心与胆通”的理论,同时针刺胆穴和心膝穴能够舒发胆气下行,一方面可舒肝利胆、行气解郁、治疗胆胃不和所致诸病,一方面可有效的治疗膝关节疼痛,疗效确凿。
心膝穴主治:膝盖痛、肩脾痛、颈项痛、小腿胀痛及酸痛。
“膝三穴”为主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以“膝三穴”为主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0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以内外膝眼、鹤顶三穴为主,治疗组参照针灸治疗学痹证选穴为主,两组均10次为 1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对照组为84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
结论:“膝三穴”为主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明显疗效【关键词】骨性关节炎;内外膝眼;鹤顶骨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慢性关节疾病,发病率较高,其临床表现为膝关节周围肿胀和疼痛、关节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导致肌肉萎缩及关节畸形。
其主要病变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病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1]。
治疗上目前尚无特效疗法。
本病属中医“ 骨痹” 范畴,治疗上有中药内服、外敷,有针灸、推拿、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等疗法。
1临床资料1.1选择门诊就诊的骨性关节炎患者100例(159个膝关节),其中男46例79个膝关节,女54例80个膝关节;年龄最小者43岁,最大者71岁;单个膝关节发病20例,双膝关节发病80例;病程3个月至10年。
1.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2002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拟定。
症状:膝关节(双侧或单侧 )疼痛沉重,或关节肿胀,活动不便。
体征:关节间隙压痛,关节屈伸不利,主、被动活动关节时关节内有摩擦感,或屈伸活动受限。
1.3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 1995 年制定的膝关节骨陛关节炎诊断标准[3]。
临床表现:①近 1个月大多数时间有膝痛;②关节活动时有骨摩擦音;③晨僵≤3O m i n;④年龄> 38 岁;⑤膝关节检查有骨性膨大。
满足①、②、③、④项,或①、②、⑤项,或①、④、⑤项者,可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1.4 排除标准①关节间隙显著狭窄或关节间形成骨桥连接而呈骨性强直者;②膝关节肿瘤、类风湿、结核、化脓及关节内骨折急性期者;③有明显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及患肢有血管神经损伤史者;④有显著脏器器质性病变者;⑤妇女妊娠期及哺乳期;⑥未按规定方法治疗,无法判定疗效者。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针灸治疗选穴特点及分析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发病率高,病程长,危害极大。
传统中医针灸治疗被广泛应用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中。
在针灸治疗中,选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本文将介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针灸治疗选穴特点及分析。
1.针灸治疗选穴特点(1)选穴要注意区分病情:针灸治疗时,选穴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选择。
一般来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主要影响胫骨、坐骨、腓骨的关节部分,所以选择主要穴位应选在这三条经络上。
(2)选穴要注意局部疼痛区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局部疼痛区域明显,这就需要针灸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针灸的穴位。
在局部疼痛区域附近的经络上进行选穴,可以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3)选穴要注意对症下针:不同的病情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对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需要针对不同症状进行针灸治疗。
如关节疼痛可以选择阴陵泉、阳陵泉,关节肿胀可选中关、外丘等穴位。
2.主要穴位分析(1)阴陵泉:阴陵泉被认为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内踝骨下2.5寸。
刺激阴陵泉可以缓解膝关节疼痛和肿胀,增加关节的灵活度。
(2)阳陵泉:阳陵泉位于外踝骨下2.5寸,与阴陵泉呈对称位置。
针刺阳陵泉可以改善膝关节的活动度,缓解疼痛和肿胀。
(3)中关穴:中关穴位于膝盖正中间的凹陷处,是治疗膝关节病变的一种常见穴位。
刺激中关穴可以缓解膝关节疼痛和肿胀,提高关节的活动度,改善血液循环。
(4)外丘穴:外丘穴位于膝盖外侧上方的凹陷处,具有散寒、通经、行气的作用。
刺激外丘穴可以缓解膝关节的疼痛和肿胀,促进关节的恢复。
总之,针灸治疗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有一定的疗效,选穴是治疗中的重要环节。
充分了解膝关节骨性疾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穴位,可以提高针灸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
董氏奇穴三金穴刺血治疗膝痛立竿见影
董氏奇穴三金穴(即金斗、金吉、金陵)是非常著名的治疗膝盖疼痛的穴位,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尤其是对上下楼,起蹲膝盖痛最有见效。
三金穴是传统针灸的魄户,神堂、膏肓三穴,分别位于人体背膀胱经,董氏奇穴通过强心治膝、远络泻血的原理治疗膝痛。
X
强心治膝的理论其实来自于《内经》。
人体一切的热量来自于心脏的跳动,人体只有心脏不断的跳动才能产生热能,热能足阳气旺,气血循环才能畅旺。
心与小肠相表里。
心脏产生的热能导给小肠,小肠再传导给双下肢,三金穴在背部前面是心肺。
在此三穴刺血能加强心脏的功能,所以治膝盖痛有特效。
操作方法:将三穴用直径真空罐刺血拔罐,刺血针具用12号注射器针灸最佳,刺一次拔三罐,拔出瘀血立可见效。
平衡针灸---膝痛穴
膝痛穴
定位:
1、肘横纹中央
2、手掌向下,前臂背侧面(前臂伸直),从肩关节至腕关节连线的1/2处。
取穴原则:
1、交叉取穴(左侧、右侧)
2、两侧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
1、桡神经
2、正中神经
针刺方法:
1、局部常规消毒
2、采用三寸无菌针灸针
3、直刺,不提插,不捻转(提插捻转易造成针刺综合症)
针刺手法:
1、一步到位针刺法(即进针0.5~1寸至桡神经支配区,适用于轻症患者)
2、两步到位针刺法(即再进针0.5~1寸至正中神经支配区,适用于中度患者)
3、两步到位针刺法(即再进针0.5寸至尺神经支配区,适用于重度患者)
针感:1、局限性针感(胀痛)
放射性针感(向腕关节放射麻)
功能:同腰痛穴
主治:膝关节扭伤,骨性膝关节炎,髌骨软化症,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腓肠肌痉挛,不明原因或诊断不明的膝关节病变。
治疗周期:每日1~3次,急性期1~2周,慢性患者3~4周,混合性的需要5~6周。
注意事项:急性期前两周须卧床休息,不可作功能锻炼。
膝盖针灸的原理及作用膝盖针灸是一种常见的针灸疗法,对于膝关节疾病的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
它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针灸来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从而改善膝关节的病理状态,促进膝关节的康复。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膝盖针灸的原理及作用。
一、原理1. 穴位选择:膝盖针灸的穴位选择包括关元、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足五里、委中、背四白等。
这些穴位位于膝关节周围,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膝关节的气血流动,从而改善关节炎等病理情况。
2. 刺激方式:膝盖针灸可以采用不同的刺激方式,包括针刺、艾灸、按摩等。
针刺是最常用的方式,通过在穴位上插入细针,刺激相应的经络和腧穴,进而调节膝关节的功能。
艾灸是指将艾绒燃烧,释放出的热量和药性通过穴位渗透到皮肤和肌肉中,起到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
按摩则是通过手法的推拿按摩,刺激穴位,调节气血流动。
二、作用1. 缓解疼痛:膝盖针灸针对性刺激穴位,可以有效缓解膝关节疼痛。
针刺和艾灸的刺激可以促进气血流通,活血化瘀,减轻炎症反应,缓解关节疼痛。
而按摩则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改善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张力,缓解肌肉痉挛和僵硬,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2. 促进康复:膝盖针灸可以促进膝关节的康复。
针刺和艾灸等刺激方式可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增强组织修复能力,促进关节软骨和韧带的修复。
此外,针刺还可以刺激神经末梢,改善神经功能,促进神经再生,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
3. 调节免疫:膝盖针灸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针刺和艾灸的刺激可以激活身体的免疫细胞,调节免疫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增加抗炎、抗菌、抗肿瘤等免疫功能。
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可以提高身体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4. 改善生活质量:膝盖针灸可以改善膝关节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疼痛和功能障碍是膝关节疾病患者常见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
膝盖针灸可以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恢复患者的正常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膝盖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膝关节的气血流动,改善关节病理状态,从而缓解疼痛,促进康复,调节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针刺治疗膝关节病的要穴总结(全文)【内膝眼】髌韧带内侧凹陷中。
主治:膝痛,腿痛,鹤膝风。
【膝眼】髌韧带两侧凹陷中,内侧为内膝眼,外侧为外膝眼。
主治:膝痛,腿痛,鹤膝风,脚气。
【胆囊】阳陵泉直下2寸。
主治:下肢痿痹。
【阑尾】足三里直下2寸。
主治:下肢痿痹。
【髋骨】梁丘两旁各1.5寸,一腿两穴。
主治:下肢痿痹,鹤膝风。
【鹤顶】髌底的中点上方凹陷处。
主治:膝痛,腿脚无力,鹤膝风,脚气。
【曲泉】屈膝,膝关节内侧横纹头上方,胫骨内侧髁后方,半膜肌与半腱肌止端的前上方。
主治:膝髌肿痛,下肢痿痹。
【膝关】胫骨内侧髁后下方,阴陵泉后1寸。
主治:膝髌肿痛,下肢痿痹。
【中都】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中央。
主治:下肢痿痹。
【蠡沟】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中央。
主治:胫部酸痛。
【太冲】第一、第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
主治:足跗肿痛,下肢痿痹。
【丘墟】外踝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
主治:外踝肿痛,下肢痿痹。
【阳陵泉】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膝髌肿痛,下肢痿痹。
【阳交】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
主治:膝股痛,下肢痿痹。
【外丘】外踝前上7寸,腓骨前缘。
主治:颈项强痛,下肢痿痹。
【光明】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主治:膝痛,下肢痿痹。
【阳辅】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
主治:下肢痿痹。
【悬钟】外踝前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颈项强痛,下肢痿痹。
【环跳】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内侧2/3与外侧1/3交点处。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膝踝肿痛。
【风市】大腿外侧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或两手自然下垂于大腿外侧,中指尖下。
主治:下肢痿痹、瘙痒。
【中渎】大腿外侧中线上,当腘横纹上5寸。
主治:下肢痿痹。
【膝阳关】膝外侧,当阳陵泉上3寸,股骨外上髁上方凹陷中。
主治:下肢痿痹,鹤膝风,脚气。
【居髎】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高点连线的中点。
主治:腰腿痛,下肢痿痹,疝气。
【阴谷】腘窝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腱与半膜肌腱之间(与委阳、委中相平)。
膝关节痛针灸疗法治疗膝关节痛的自然疗法一、背部的董氏奇穴三金穴(金斗、金吉、金陵)针刺放血:三金穴的位置:后背的第三、四、五脊椎旁开三寸处,自上而下分别是金斗、金吉、金陵三穴,两边对称共六个穴(见下图)。
主治:膝盖痛及脚痛,左边痛取左穴,右边痛取右穴。
该穴组相当于膀胱经之魄户、膏肓、神堂穴,点刺出血少许,治疗膝关节疼痛,有立竿见影之效。
施术方法: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用无痛感的,糖尿病人取血用的取血针点出血,然后用拔罐器抽出点血即可)。
如年老体弱气血不足不宜放血的,可在三金穴处刮痧,可刮出许多红黑色成串状瘀包点。
以上方法每周可施术两次。
如配合针刺肩中穴效果极佳。
注意:三金穴只放血。
二、针刺肩中穴:董氏奇穴72绝针之一。
肩中穴的位置:手臂下垂,自肩骨正中向下二寸半处是穴。
(见上图)。
主治:膝盖关节炎(特效)、膝盖扭伤(特效)、皮肤病(颈项皮肤病有特效)、小儿麻痹、半身不遂、心悸亢进、肩痛、五十肩、腰痛、流鼻血、血管硬化。
施术方法:刺针五分到一寸(左病右取),也可刮痧结合点刺出血及拔罐。
如肩中穴与董氏三金穴或与手部的董氏奇穴一起施治治疗膝痛效果极佳。
三、针刺或按揉手背部的董氏奇穴(见上图):手背部的穴位是左病右取。
施术方法:⑴针刺1—3分深,留针15分钟或点刺出血。
针刺每周3-4次,点刺出血每周2次。
⑵五根木牙签捆绑在一起,剪平尖端,在相关穴位上点刺2-3分钟以上。
用木牙签点刺或按揉每天至少两次。
1、按揉或针刺胆穴和心膝穴:胆穴和心膝穴的位置:胆1、2穴位于中指背第一节中央两侧的中点。
心膝1、2穴位于中指背第二节中央两侧的中点。
胆穴主治:小儿夜哭(胆虚故也)腹胀、腿酸胀、小腿神经痛等。
胆一穴治疗腿胀痛针下立愈。
依据“心与胆通”的理论,同时针刺胆穴和心膝穴能够舒发胆气下行,一方面可舒肝利胆、行气解郁、治疗胆胃不和所致诸病,一方面可有效的治疗膝关节疼痛,疗效确凿。
心膝穴主治:膝盖痛、肩脾痛、颈项痛、小腿胀痛及酸痛。
关爱膝关节(046)——刺血疗法详解—小编陈元孔元孔健康刺血疗法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通过放血祛除邪气而达到和调气血、平衡阴阳和恢复正气目的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适用于“病在血络”的各类疾病。
刺血方法主要有络刺、攒刺及豹文刺法,后世又有发展。
现代临床刺血,都应在常规消毒后进行,手法宜轻、浅、快、准,深度以0.1~0.2寸为宜。
一般出血量以数滴至数毫升为宜,但也有多至30~60毫升者。
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几种方法点刺法1针具可选用三棱针或粗毫针。
常有3种点刺形式。
1.直接点刺法。
先在针刺部位揉捏推按,使局部充血,然后右手持针,以拇、食二指捏住针柄,中指端紧靠针身下端,留出针尖0.1~0.2寸,对准已消毒过的部位迅速刺入。
刺入后立即出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数滴,然后以消毒棉球按压针孔即可。
此法适于末梢部位。
如十二井穴,十宣穴及耳尖穴等刺血。
2.挟持点刺法。
此法是将左手拇、食指捏起被针穴处的皮肤和肌肉,右手持针刺入0.5~ 0.1寸深。
退针后捏挤局部,使之出血。
常用于攒竹、上星、印常等穴位的刺血。
3.结扎点刺法。
此法先以橡皮带一根结扎被针部位上端,局部消毒后,左手拇指压在被针部位下端,右手持针对准被刺部位的脉管刺。
立即退针,使其流出少量血液。
待出血停止后,再将带子松开,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散刺法1此法又称“丛刺”、“围刺”。
方法是用三棱针在病灶周围上下左右多点刺之,使其出血。
此法较之点刺法面积大且刺,针多,多适用于皮肤病和软组织损伤类疾病的治疗,如顽癣、丹毒、局部瘀血等。
叩刺法1此法是在散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所用针具为皮肤针(梅花针、七星针或皮肤滚刺简均可)。
操作时,以右手握住针柄后端,食指伸直压在针柄中段,利用手腕力量均匀而有节奏的弹刺,叩打一定部位。
刺血所要求的刺激强度宜大,以用力叩击至皮肤上出血如珠为度。
此法对某些神经性疼痛、皮肤病均有较好的疗效。
挑刺法1此法操作时以左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使皮肤固定,右手持三棱针或粗圆针,将腧穴或反应点挑破出血;或深入皮内,将部分纤维组织挑出或挑断,并挤压出血,然后局部盖上消毒敷料并固定。
环膝九穴配合多针密刺治疗膝部肿痛32例临床观察许秀;李世君【期刊名称】《河北中医》【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2页(P570-570,571)【关键词】膝关节;关节痛;针刺疗法【作者】许秀;李世君【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07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天津 30007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4.76;R245.31膝关节为人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关节,主要由股骨内外侧髁、胫骨内外侧髁及髌骨组成,此外,还有各种辅助结构如半月板、内外侧副韧带、前后交叉韧带、滑囊及滑膜皱襞等。
膝关节内任何结构的损伤和病变,均会引起膝部肿痛。
对于膝骨关节炎、膝关节急性软组织损伤、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等引起的膝部肿痛,临床上采用针刺疗法可取得较好疗效。
2012-06—2013-03,我们采用环膝九穴配合多针密刺治疗膝部肿痛32例,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全部32例均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
男14例,女18例;年龄40~75岁,平均(57±2)岁;病程1~6个月,平均(3±1)个月;左膝10例,右膝13例,双膝9例。
1.2 病例选择1.2.1 纳入标准①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多于行走、久站、上下楼梯时疼痛加重,休息稍缓解,严重者有静息痛。
②膝关节肿胀,关节积液,浮髌试验阳性,晨僵或久坐关节有胶着现象。
③关节伸展活动障碍,轻重不等。
④X线摄片示:膝关节周围可有骨赘形成、关节间隙狭窄等。
1.2.2 排除标准合并有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并发症影响到关节者;治疗前1周使用过消炎镇痛药或糖皮质激素;合并有心血管、肝、肾等严重疾病。
1.3 治疗方法采用环膝九穴配合多针密刺治疗,取患侧穴,取主穴:环膝九穴(委中、内外膝眼、鹤顶、梁丘、血海、膝阳关、阳陵泉、阴谷);配穴:阿是穴。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裸露患侧膝部,选取0.30 mm×40 mm不锈钢毫针,常规消毒。
董氏奇穴治疗膝关节炎的三个奇穴!
董氏奇穴与传统经络系统不同,董氏奇穴源于董氏一门针灸学派,系由董氏家传绝学,由于它具有用穴少、见效快的特点,现已广泛流传。
本节给大家分享治疗膝关节炎的三个奇穴、特效穴。
1、火膝穴定位:小指甲外侧角后2分。
主治:膝盖痛、关节痛、膝扭伤、眼球痛;本穴治疗骨性、变形性关节炎有特效。
针刺:直刺1-2分,局部酸麻胀痛为宜。
2、膝灵穴定位:手背,中指指甲内、外两侧2分处,计2穴。
主治:膝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足趾神经痛。
针刺:由上往下斜刺1-2分。
3、心膝穴
定位:中指背面第二节中央两侧中点处各1穴,计2个穴点。
主治:膝盖痛、小腿胀痛及酸痛、肩甲痛、颈项痛;本穴治疗骨性、变形性关节炎有特效。
针刺:由内向外斜刺或贴骨直刺2-3分。
扩展:火膝穴、膝灵穴、心膝穴是治疗骨性、变形性关节炎的特效穴,行针之后就有效;有时候不方便下针或惧针时,用指甲缘掐按,效果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