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详解
- 格式:ppt
- 大小:3.50 MB
- 文档页数:57
一引言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常见的一种以多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主要侵犯关节滑膜,同时心、肺、肾、动脉、神经及眼等脏器也可能受到影响。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免疫调节和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
目前对免疫因素研究较多,发现抗原激活T淋巴细胞,进而刺激巨噬细胞产生一系列细胞因子,如IL-1TNF-阿IL-6GM-CSF。
IL-1是一种最重要的破坏关节、软骨的细胞因子之一,可促进滑膜纤维母细胞合成释放前列腺素E2和胶原酶,后者再引发滑膜炎症和软骨基质的崩解。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以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有不同亚型,其病程、轻重、预后有所差异,如不给予适当治疗,病情会逐渐加重甚至导致患者残疾。
目前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能是由于现在尚未知的某种抗原对具有敏感性的某些遗传背景的人产生刺激后,发生免疫反应所引起。
通常认为与T细胞免疫反应和B细胞产生自身抗体均有关,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发现细胞因子,白细胞分化抗原(CD),黏附分子,Th1/Th2平衡、性激素、基因等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
RA属中医学“痹证”、“顽痹”、“骨痹”范畴,。
痹病是一类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累及骨、关节、肌肉、皮肤、血管等组织的疾病的总称,是一新兴的学科。
其包括范围甚广,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炎、痛风、皮肌炎、动脉炎、干燥综合征、红斑狼疮、骨质增生以及软组织损伤等疾病;在现代医学中归类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由代谢紊乱、感染或退化性病变等引起。
二临床表现主要表现有关节疼痛、肌肉酸重、麻木、灼热、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变形、甚内舍脏腑为主要症状。
1.主症行痹:疼痛呈游走性;痛痹:痛有定处,遇寒加重;着痹:关节酸痛、重着、漫肿者;热痹:关节焮红,灼热疼痛。
痰瘀痹阻证:关节漫肿日久、按之稍硬,或有痰核、硬结出现,或肢体顽麻重着,肢体关节肌肉刺痛、固定不移、昼轻夜重。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详解)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侵蚀性关节炎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变特点为滑膜炎,以及由此造成的关节软骨和骨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
如累及其他脏器,可引起心包炎、心肌炎、胸膜炎、间质性肺炎、肾淀粉样变及眼部疾病。
(1)病因:病因尚未明了,可能与遗传易感性和感染因素有关。
发病一般以青壮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发病比率约为3.5∶1。
(2)临床症状:①早期表现。
对称性多关节红肿热痛,常见四肢小关节近端指间关节梭形肿胀,掌指(跖趾)、腕、膝、肘、踝,甚至颞颌关节等肿痛。
晨起关节僵硬,午后逐渐减轻,为本病重要特征。
②中、晚期表现。
随着病情进展转为慢性、迁延性,关节滑膜渗出发展为增殖、肉芽病变,关节活动受限,继而侵蚀骨、软骨,引起关节面移位及脱白,加上韧带、关节囊及关节周围组织破坏,使关节变形。
③皮肤。
约20%患者出现皮下结节,多发于受压和受摩擦的部位。
结节可呈移动性或固定性,无痛或稍有压痛,圆形或椭圆形,质地坚韧如橡皮,直径1~3厘米大小不等,一般有结节的患者多示病情活动,预后较差。
④眼部病变。
常见巩膜或角膜周围深层血管充血,视物模糊,表现为慢性结膜炎、巩膜炎、虹膜炎、脉结膜炎、角膜结膜炎等。
⑤淀粉样变性。
为继发性,沉积物见于肾、脾、肝、心等脏器,可有蛋白尿、肾病综合征、肝脾大等症状。
⑥骨骼肌肉系统病变。
肌炎、腱鞘炎、骨质疏松所致的病理性骨折等。
⑦弗尔特综合征。
是本病的一种特异类型,除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外,还伴有脾大和白细胞减少。
(3)诊断标准:凡符合下列7项中的4项者可诊断为本病。
①晨僵至少1小时,存在至少6周。
②3组关节肿胀存在6周以上。
③腕、掌指、近端指间关节肿胀6周以上。
④对称性关节肿胀。
⑤类风湿结节,多见于肘关节背侧骨突处,结节坚韧,不易吸收,实质上是类风湿肉芽肿结节。
⑥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32)。
⑦手X线像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腔狭窄。
(4)治疗①手术治疗。
第二节类风湿关节炎【概述】一、定义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主要侵犯手足小关节,除关节外,肺、心、神经系统等其他器官或组织亦可受累。
二、临床特征其特征性的症状为对称性、多个周围性关节的慢性增生性滑膜炎,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功能下降,病变呈持续、反复发作的过程。
主要病理变化为关节滑膜细胞浸润,滑膜翳形成,软骨及骨组织的侵蚀。
滑膜反复炎症,最终导致关节结构的破坏、畸形和功能丧失。
本病是造成人类丧失劳动力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流行病学1.地域性:本病呈全球性分布,类风湿关节炎几乎见于所有的种族和民族。
2.发病率:国内的流行病学资料尚不完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患病率为0.32%-0.36%,低于欧美白人的1%。
3.年龄:RA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更多见于30岁以后。
4.性别:女性易患本病,与男性比例为3:1。
【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病因类风关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
目前认为本病为多种因素诱发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而致病。
一般认为其发病与遗传、自身免疫及环境因素有关。
一、遗传因素------“共同位点学说”通过家系调查发现,类风关的发病有家族聚集趋向。
同卵双生子皆患病率为12%~30%,高于异卵双生子(4%),说明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某些亚型的β链第通过分子生物检测法发现其遗传基因之表现于HLA-DR4三高变区的氨基酸排列有相同的片段,称之为共同表位,它出现在RA患者的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因此被认为是RA易感基因。
共同表位的量又与病情严重性呈正比。
除HLA-DR外,DQ以及HLA以外的基因如T细胞受体基因、TNF基因、性别基因、球蛋白基因亦被证明与RA的发病、发展有很大关系,总的来说RA 是一个多基因的疾病。
二、感染因子倾向尚无被证实有导致本病的直接感染因子,但一些病毒、支原体、细菌都可能通过某些途径影响RA的发病和病情进展。
例如:细菌感染可引起无菌性关节炎,可能是由于通过分子模拟机制与关节软骨的多糖、胶原及内源性热休克蛋白起交叉反应引起关节炎症;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对EB病毒核抗原、早期抗原、壳膜抗原的抗体比正常人明显增高,可能与携带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HLAⅡ类等位基因的病人,在对EB 病毒的免疫反应的同时,由于交叉反应,造成了对机体自身的免疫损伤有关。
类风湿关节炎[概述]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 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我国患病率约为0.32-0.36%。
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
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临床表现]1、症状和体征病情和病程有个体差异,从短暂、轻微的少关节炎到急剧进行性多关节炎。
受累关节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肩、膝和足趾关节最为多见;颈椎、颞颌关节、胸锁和肩锁关节也可受累,并伴活动受限;髋关节受累少见。
关节炎常表现为对称性、持续性肿胀和压痛,晨僵常长达1小时以上。
最为常见的关节畸形是腕和肘关节强直、掌指关节的半脱位、手指向尺侧偏斜和呈“天鹅颈”样及钮孔花样表现。
重症患者关节呈纤维性或骨性强直,并因关节周围肌肉萎缩、痉挛失去关节功能,致使生活不能自理。
除关节症状外,还可出现关节外或内脏损害,如类风湿结节,心、肺、肾、周围神经及眼等病变。
2、实验检查多数活动期患者有轻至中度正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白细胞数大多正常,有时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多,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可升高,血清补体水平多数正常或轻度升高,60%—80%患者有高水平类风湿因子(RF),但RF阳性也见于慢性感染(肝炎、结核等)、其他结缔组织病和正常老年人。
其他如抗角质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APF)和抗环瓜氨酸多肽(CCP)等自身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但敏感性仅在30%左右。
3、X线检查为明确本病的诊断、病期和发展情况,在病初应摄包括双腕关节和手及(或)双足X线片,以及其他受累关节的X线片。
RA的X线片早期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附近轻度骨质疏松,继之出现关节间隙狭窄,关节破坏,关节脱位或融合。
根据关节破坏程度将X线改变分为Ⅳ期(表1)表1 类风湿关节炎X线进展的分期I期(早期)1* X线检查无破坏性改变2 可见骨质疏松II期(中期)1* 骨质疏松,可有轻度的软骨破坏,有或没有轻度的软骨下骨质破坏2* 可见关节活动受限,但无关节畸形3 邻近肌肉萎缩4 有关节外软组织病损,如结节和腱鞘炎III期(严重期)1* 骨质疏松加上软骨或骨质破坏2* 关节畸形,如半脱位,尺侧偏斜,无纤维性或骨性强直3 广泛的肌萎缩4 有关节外软组织病损,如结节或腱鞘炎IV期(末期)1* 纤维性或骨性强直2 III期标准内各条标准前冠有*号者为病期分类的必备条件[诊断要点]1、诊断标准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自身抗体及X线改变。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指南一、什么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响关节,导致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甚至关节变形和功能丧失。
它不仅会影响关节,还可能波及身体的其他部位,如心脏、肺、眼睛等。
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一般认为与遗传、环境、感染、内分泌等多种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更容易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而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如吸烟、感染等,可能触发疾病的发生。
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1、关节疼痛这是最常见的症状,通常从手指、手腕等小关节开始,逐渐波及其他关节。
疼痛可能在休息或活动时出现,且在早晨起床时更为明显。
2、关节肿胀关节周围组织的炎症导致关节肿胀,使关节看起来变大、变形。
3、关节僵硬尤其是在早晨起床或长时间不活动后,关节会感到僵硬,活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有所缓解。
4、关节畸形随着病情的进展,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关节可能会出现畸形,如手指向尺侧偏斜、掌指关节半脱位等。
5、全身症状除了关节症状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乏力、体重下降、贫血等全身症状。
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1、临床表现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包括关节疼痛的部位、性质、发作时间等,以及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
2、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可能会显示贫血、白细胞增多等。
(2)红细胞沉降率(ESR)和 C 反应蛋白(CRP):这两项指标通常会升高,反映体内的炎症程度。
(3)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 CCP 抗体):这是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重要指标,但并不是所有患者这两项指标都会阳性。
3、影像学检查(1)X 线检查:可以观察关节的形态、结构变化,如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破坏等。
(2)磁共振成像(MRI):对于早期诊断和评估关节滑膜、软骨等病变更为敏感。
综合以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医生可以做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
四、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1、一般治疗(1)休息:在关节疼痛、肿胀明显时,应适当休息,减少关节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