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政治经济学共142页
- 格式:ppt
- 大小:4.29 MB
- 文档页数:142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包括资本主义萌芽(封建社会末期)和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初期)两个阶段。
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经历了长期发展的过程。
(2)基本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1.自然经济【144页】是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它以家庭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低下,以使用价值为目的。
2.商品经济【144页】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可分为简单商品经济与发达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交换的必要);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交换的可能)。
(3)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途径【详见140-141页】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由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4)资本原始积累【详见141-142页】1.概念:指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2.时期:15世纪后30年,到19世纪初结束。
3.途径:一是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圈地运动),使无地农民被迫成为雇佣工人;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
4.影响:缩短了封建生产关系转化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过程。
(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详见143页】1.生产力:产业革命使机器大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
2.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建立。
3.上层建筑: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5)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1.逐利性:以追求剩余价值为内在动力。
2.竞争性:以优胜劣汰为外在压力。
(6)商品的二因素1.使用价值(商品的自然属性)【145页】2.价值(商品的社会属性)【145页】3.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对立统一。
【146页上部】(7)劳动的二重性1.具体劳动(劳动的自然属性,可以使用“做”来表示)【146页】2.抽象劳动(劳动的社会属性,可以使用“作”来表示)【146页】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对立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书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本章引言本章的中心是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经济和政治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学习本章首先就应把握商品经济理论,通过对商品经济的分析,掌握劳动价值理论,从而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形成的历史过程,并为分析剩余价值理论打下理论基础。
应深刻认识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家通过雇佣劳动制度,实现了价值的增殖。
要掌握资本积累理论,了解资本积累的形成、实质、后果,以及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和历史趋势。
要了解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把握其基本内容和阶级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一、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
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需从分析商品和商品经济开始。
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产品。
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就是商品生产。
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就是商品交换。
而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所以,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商品经济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将来也不会永远存在,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产生、发展和存在的。
商品经济是怎样产生的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
社会分工是指社会生产划分为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的分工,它是在原始社会末期才出现的。
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和逐渐发展,形成了专门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他们互相联系和依赖,彼此都需要对方的产品以满足自身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因而有必要相互交换自己所生产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