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专题检测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检测题班级:姓名:分数:一、(16分)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翻译:1.供其乏困。
2.失其所与,不知。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图穷而匕首见。
5.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6.拒关,勿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7.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也。
8.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二、(16分)找出下面句子中活用的词并翻译: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秦伯说,与郑人盟。
4.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5.于是,乃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6.沛公军霸上。
7.项伯杀人,臣活之。
8.常以身翼蔽沛公。
三、(16分)指出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的词并翻译: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4.樊於其褊袒扼腕而进曰。
5.劳苦功高而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6.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7.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8.诸郞中执兵皆陈殿下四、(24分)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并翻译:1.夫晋,何厌之有?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大王来何操?4.不然,籍何以至此?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6.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7.群臣侍(于)殿上者。
8.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五、文言阅读:宋太宗学书太宗朝有王著者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
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
又以问著,对如初。
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
”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注释】①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
②听政:处理政务。
③内侍:此指太监。
④规:勉励。
⑤益:得益。
1、解释:(12分)①善②刻意③临④或⑤遽⑥绝2、翻译:(12分)①数遣内侍持书示著②又以问著③书固佳矣3、(4分)上文“学右军书”中的“右军”是指参考答案:二、1.供 2.智 3.震 4.现 5.卒 6.拒、纳7. 早8.背三、1.贰 2.亡 3.盟 4.亲 5.函 6.军7.活8.翼四、1.行李 2.夫人 3. 穷困 4.褊袒 5.细说 6.山东7.婚姻8.郞中五、1.宾语前置句 2.被动句 3. 宾语前置句 4. 介宾语前置句5.被动句6.判断句7.省略句六.宋太宗学书1.①好②专心③临摹④有人⑤立刻⑥极2.①多次派太监拿了写的给王著看②又拿了写的问王著(好不好)③(书法)本已经很好了。
高一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B.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C.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 之二虫又何知答案:D2. “吾日三省吾身”中“三省”的意思是:A. 每天反省三次B. 每天反省三件事C. 每天反省三次D. 每天反省三遍答案:C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字应解释为:A. 说话B. 喜悦C. 说服D. 说服答案:B4. “温故而知新”出自以下哪部经典?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答案:A5.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的“愤”和“悱”分别表示:A. 愤怒,郁闷B. 愤怒,启发C. 郁闷,启发D. 郁闷,郁闷答案:C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焉”字的用法是:A. 语气词,无实义B. 代词,指代“他们”C. 语气词,表示肯定D. 语气词,表示疑问答案:A7.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的“是”字应解释为:A. 这B. 正确C. 就是D. 表示判断答案:C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勿”字的意思是:A. 不要B. 忘记C. 忽视D. 忽略答案:A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的“罔”和“殆”分别表示:A. 迷惑,危险B. 危险,迷惑C. 迷惑,迷惑D. 危险,危险答案:A10.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中“坦荡荡”和“长戚戚”分别形容:A. 心胸宽广,心胸狭窄B. 心情愉快,心情忧郁C. 心胸宽广,心情忧郁D. 心情愉快,心胸狭窄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论语》是记录______言行的一部经典著作。
答案:孔子2.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______》。
答案:孟子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______》。
答案:易经4.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中的“知”和“仁”分别指:答案:智慧,仁德5.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体现了______思想。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二)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5、以下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非能水.也(游水)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B、而闻者彰.(清楚)士大夫之族.(类)C、而耻.学于师(以……为耻)而绝.江河(横渡)D、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今之众人..(很多人)6、以下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小学而.大遗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其.可怪也欤?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而耻学于.师7、以下分析中理解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相师作比照,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前者“小”而后者“大”。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比照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统编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行而供翼,非渍淖也;行而俯项,非击戾也;偶视而先俯,非恐惧也。
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
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亦有所止之与?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①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辨.,止之也;倚魁②之行,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
故学曰:“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板,丘山崇成。
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
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
(节选自《荀子》,有删改)(注)①“坚白”“同异”“有厚无厚”:都是当时名家学派的辩题。
②倚魁:怪诞骇俗之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及:到达B.意.亦有所止之与意:意思C.然而君子不辩.辩:辩论,辩驳D.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县:通“悬”,悬殊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B.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C.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D.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以“良马”“劣马”为喻,以“一日而千里”与“十驾则亦及之”作对比,意在揭示行为要有目的、有止境,并要有作为,这样才能到达目的地。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检测必修一1、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____”通“_____”,______)2.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通“_____”)3.失其所与,不知(“_____”通“______”)4.今老矣,无能为也已(“_____”同“______”)二、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_________ 今义:请客的主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_______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三、一词多义1.微:(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 ( )(3)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 )2.若:(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 )3.鄙:(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2)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 )(3)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4)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荆轲刺秦王》) ( )(5)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图:(1)唯君图之( )(2)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 )(3)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 )(4)不图子自归( )5.以:(1)以其无礼于晋 ( )(2)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5)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6)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7)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 )(8)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9)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晋军.函陵________( )2.与郑人盟.________( )3.夜.缒而出____( )4.朝.济而夕.设版焉________(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_____( )6.越国以鄙.远________( )7.既东封.郑________( )8.且君尝为晋君赐.矣________( )9.若不阙.秦________( )1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________( )11.越国以鄙远.____( )1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______( )13.邻之厚.,君之薄.也 ____( )14.因人之力而敝.之__ _( )15.且贰.于楚也__ __(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是寡人之过也。
统编高一语文必修上册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统编高一语文必修上册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马仙牌,字灵馥,扶风鄙人也。
仙理少以果敢闻,遭父忧,毁将过礼,负土成玻,手植松柏。
趋筝郢州主簿,迁武骑常侍,为小将,随齐安陆王萧缅。
缅卒,事明帝。
永元中,萧遥光、崔慧景乱,累有战功,以勋至前将军。
出为龙骤将军、南汝阴、谁二郡太守。
会寿阳新陷,魏将王肃侵边,仙睥力战,以寡克众,魏人甚惮之。
复以功迁宁朔将军、豫州刺史。
义师起,四方多响应,高祖使仙牌故人姚仲宾说之,仙睥于军斩仲宾以狗。
义师至新林,仙牌犹持兵于江西,日钞运漕。
建康城陷,仙理号哭经宿,乃解兵归罪。
高祖劳之曰:“射钩斩袪逑,昔人弗忌。
呷勿以戮使断运,苟自嫌绝也。
”仙牌谢曰:“小人如失主犬,后主伺之,便复为用,”高祖笑而美之。
俄而仙牌母卒,高祖知其贫,赔给甚厚。
仙牌号泣,谓弟仲艾曰:“蒙大造之恩,未获上报。
今复荷殊泽,当与尔以心力自效耳。
”冬单四年,王师北讨,仙睥每战,勇冠三军,当其冲者,莫不摧破。
与诸将论议,口未尝言功。
人问其故,仙牌曰:“丈夫为时所知,当进不求名,退不逃罪,乃平生愿也。
何功可论!”十年,月句山民杀琅邪太守刘晰,以城降魏,诏假仙睥节,讨之。
魏徐州刺史卢昶以众十余万赴焉。
仙睥与战,累破之,昶遁走。
仙睥纵兵乘之,魏众免者十一二,振旅还京师,近太子左卫率。
初,仙牌幼名仙婢,及长,以“婢"名不典,乃以“玉”代“女”,因成“牌”云。
旦为将及居如郡熊与士先同劳逸身丞丕过布帛所居担帷赛衾屏行财炊食与必茬最工者同其在边境,常单身潜入敌庭,伺知壁垒村落险要处所,故战多克捷,士卒亦甘心为之用,高祖雅爱仗之。
在州四年,卒。
赠左卫将军。
谩曰刚。
必修一文言文检测对于高中生来说,必修一的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部分。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进行检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必修一的文言文通常涵盖了经典的篇章,这些作品不仅在语言表达上具有独特的魅力,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通过对这些文言文的学习,我们能够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思想,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进行文言文检测时,首先会涉及到字词的理解。
比如实词和虚词的含义、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例如《劝学》中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其中“假”就是一个重要的实词,意为“借助”。
再如《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在这里是“用来……的”的意思,属于古今异义词。
对句式的掌握也是检测的重点之一。
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等。
比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文章的理解和翻译更是检测中的关键。
需要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文章的主旨以及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通顺流畅,还要尽量体现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比如《鸿门宴》中的“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翻译为“沛公在霸上驻军,还没有能够和项羽相见”。
除了这些基础知识,对文言文所传达的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理解也不能忽视。
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体现出的外交智慧和爱国精神,《荆轲刺秦王》中展现的英勇无畏和侠义情怀。
为了在检测中取得好成绩,平时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
要多读多背,培养语感。
反复诵读经典篇章,能够加深对字词和句式的理解。
同时,要做好笔记,整理归纳重要的知识点,便于复习和回顾。
还可以结合相关的练习题进行巩固,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实际的检测中,可能会有不同类型的题目。
比如选择题,考查字词、句式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翻译题,检验对文章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简答题,要求分析文章的思想内涵、写作手法等。
对于学生来说,面对必修一文言文检测,可能会感到有一定的压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综合检测试题及答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综合检测试题(一)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B.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济C.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D. 阙.秦以利晋阙:使……侵损,削减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焉用亡郑以.陪邻 / 以.其无礼于晋B.君知其.难也 / 吾其.还也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D.唯君图之.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3. 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购之金千斤,邑万家B. 是寡人之过也C. 邻之厚,君之薄也D. 何陋之有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焉.用亡郑以陪邻B. 邻之.厚,君之薄也子亦有不利焉.顷之.未发C. 夜缒而.出D. 焉用亡郑以.陪邻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5.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语文必修模块一文言文单元测试题(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7分)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B.《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著作,相传其作者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
(编年体)C.新诗是五四前后才出现的。
新诗“新”在用白话写作,摆脱了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再别康桥》《雨巷》都是新诗。
D、《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校的、记载战国策士谋臣的言论与活动的书。
全书33篇,分12策,分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尝为晋君赐.(恩惠)持千金之资币.物(钱币)(礼物)B、秋毫不敢有所近.(接触,沾染)籍.吏民,封府库(登记户籍)C、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顾.计不知所出耳(不过,只是)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受)素善.留侯张良(友善,交好)3、选出加点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以.乱易整,不武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子犯请击之.C、使毕使于.前燕王拜送于.庭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吾其.还也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今意相同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B、沛公居山东..时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北收要害..之地5、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相同的一项是()A、缓不济急B、同舟共济C、假公济私D、无济于事6、下列各句加点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A、太子迟.之B、群臣怪.之C、粪土..当年万户侯 D、以乱易.整7、选出语句形式不同的一项()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夫晋,何厌之有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8、与“此亡秦之续耳”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B、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C、此天子气也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9、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失其所与,不知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C、皆白衣冠以送之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二、默写+断句(13分)10、根据文意,写出上下句(8分)(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必修一文言文部分检测题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跂.锲.镂.槁暴..须臾.舟楫.跬.步蛟.龙庸.卑.谀.欤.蟠.嘉.贻.嗟.乎句读.郯.子苌.弘老聃.经传.壬戌.窈窕..扣舷.桂棹.袅.袅嫠.妇愀.然舳舻..酾.酒渔樵.江渚.匏.尊斫.焚.垤.觞.累.积颢.气冥.合培嵝..攒蹙..岈.然衽.席榛.莽惴.栗仆.人箕踞..土壤.施施..而行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声非加疾.也假.舆马者而致.千里而绝.江河风雨兴.焉风雨兴焉.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于其身.也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彼与彼年相若.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道之不复.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圣人无常.师郯子之徒.术业有专攻.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七月既望..水波不兴.白露横.江倚.歌而和.之哀吾生之须臾..不绝.如缕.方.其破荆州固.一世之雄也挟.飞仙以遨游知不可乎骤.得而卒.莫消长也惟.江上之清风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苟.非吾之所有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击空明兮溯.流光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居.是州 恒.惴栗 日与其徒.上高山 披.草而坐 醉则更.相相枕以卧 意有所极. 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因.坐法华寺西亭 缘.染溪 斫.榛莽 箕踞..而遨. 莫得.遁隐 不与培嵝为类. 心凝形释..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三、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輮使之.然也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锲而舍之.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句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而.见者远 而.神明自得 锲而.舍之 蟹六跪而.二螯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专题检测(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基础知识运用(75分)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君子生非异也。
B.山川相缪。
C.萦青缭白。
D.或师焉,或不焉。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举匏尊以相属。
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自余为僇人。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外.与天际。
C.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顺流而东.。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吾未见其明.也。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D.上.食埃土。
6、与“萦青缭白”中“青”和“白”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B.故为之文.以志。
C.始指异.之。
D.其曲.中规7、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而耻学于师.。
/孔子师.郯子。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惑而.不从师。
D.泣孤舟之.嫠妇./故为之.文以志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吾从而..而登..师之。
B.攀援C.然后..不如师。
..知是山之特立。
D.是故弟子不必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则凡数州之土壤..生于吾乎。
..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而日参省乎己。
..者。
D.君子博学10、与“吾尝终日而思矣”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B.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C.吾从而师之。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11、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觉而起,起而归。
B.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C.惑而不从师。
D.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12、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作师说以贻之C.故为之文以志。
D.耳得之而为声。
13、下列各组中“之”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C.不知东方之既白。
/不知日之入。
D.凌万顷之茫然。
/人非生而知之者。
14、下列各组句子中“于”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月出于东山之上B .渔樵于江渚之上/ 学于余。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不拘于时D.青,取之于蓝。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5、下列各句中“乎”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 郁乎苍苍。
D.相与枕藉乎舟中。
16、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其皆出于此乎17、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而绝.江河。
/不绝.如缕。
C.自余为僇人,居是.州。
/是.岁,元和四年也。
D.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指异之。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B.吾师.道也。
/不耻相师.。
C.纵一苇之所如.。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D.东.望武昌。
/ 顺流而东.也。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而.又何羡乎?/侣鱼虾而.友麋鹿。
B.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而耻学于.师。
/寄蜉蝣于.天地。
D.凌万顷之茫然.。
/何为其然.也?20、与“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苏子与客游于赤壁之下B.渺渺兮予怀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蚓无爪牙之利。
21、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凌万顷之茫然。
B.相与枕藉乎舟中C.师不必贤于弟子。
D.学于余。
22、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而又何羡乎?B.而今安在哉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渺渺兮予怀。
23、下列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觉.而起,起而归。
(睡醒)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虽然)B.是故无.贵无贱。
(无论)或.师焉,或不焉。
(或者)C.挟.飞仙以遨游。
(挟持)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经)D.故为之文以志.。
(记)学不可以已.。
(停止)24、下列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日与其徒.上高山。
(弟子)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先前)B.不知东方之既.白。
(已经)横槊.赋诗。
(长矛)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晓)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竟然)D.锲而不舍.。
(停止)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表彰)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
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6—29题(12分)。
李台州传[宋]杨万里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
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警之,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竞不得。
至荆州,复然。
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
”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
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
”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怒火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
”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
”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
”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
”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
”宗质拜曰:“然。
”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涕下。
宗质负其母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
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
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
朝士云:“李台州,曾规姻家也,规无子,子台州之子。
”予一见不敢再,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
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
”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
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
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
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2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罹:遭遇B.愿霁怒霁:停止C.除知台州除:罢免D.终身饮恨饮:含着27.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前当的一项是①东南无之,必也蜀②必宽譬之,饮泣强食③宗质负其母归④予一见不敢再A.焉乃于者B.乎其以者C.乎乃以也D.焉其于也28.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29.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达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不思,黯然神伤。
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C.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孝道,规劝世风之意。
D.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三.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季思轶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部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默写填空(5分,一个小题一分)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积土成山,________________;积水成渊,_______________;积善成德,________________,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_____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____,功在不舍。
3、_____________________,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4、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_____ ___。
白露横江,____________。
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固一世之雄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