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试题命制说明讲解学习
- 格式:ppt
- 大小:255.51 KB
- 文档页数:64
* 初中语文试卷的命制杭州市江干区教师进修学校章新其一、语文试卷命制中的选材原则考查标点符号的句子:今年是“五四”运动九十周年。
“五四”对我们来说,既是历史,也是现实;既是学术,也是精神。
语文试卷命制中的选材原则:思想性语文性时代性语文试卷命制中的选材原则: 2.思想性 1.语文性 3.时代性 1.语文性从前我看文学作品,摄引注意力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
如果它所写的思想或情境本身引人入胜,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很注意到它的语言文字如何。
反正语文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就可不用管了。
近年来我的习惯几已完全改过。
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
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好些。
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辞藻,存心装饰的文章甚至使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确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
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
――朱光潜《谈文学》语文教学必须把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放在最根本的位置,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 1.语文性试题材料应该是典范的语言材料,要兼顾到各种语体的表达特点:叙述性语言要具有文学味,说明性语言要体现准确性,论说性语言要注意严密性。
总之,试题材料文质兼美,符合语体特征。
1.语文性▲千岛湖畔的油茶树,生就了一副怪脾气。
冷寂的秋天在油茶花的映衬下,多了好些妩媚。
同在秋天开放的菊花,古往今来,受到多少人的歌吟和追捧。
而油茶花却安贫乐道,不慕虚华,更有君子气。
①这花,如秋叶般静美,不慌不忙,从从容容绽放。
②放眼望去,像一层薄薄的初雪覆压,又如一场浓霜骤然降临。
③她不羡慕春的热闹、夏的灿烂,却选择在落木萧萧的秋,开出甜蜜淡雅的花。
④白色的花瓣,黄色的花蕊,你挨我,我挨你,层层缀满枝头。
▲母爱如细流,静静流淌在我们的生命中。
初中语文试题命制范例(命题思路、参考答案)2011-02-05 19:30 星期六一、语言运用1、在“家电”的身上似乎也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
依照下面示例的构想方式,另选一种“家电”,写一段讽喻人类的文字。
台灯——总以为自己比别的灯亮,其实只不过是有人给它戴了一顶帽子。
空调——只能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改变温度,却总以为自己能改变大气候。
命题思路:新课标对写作的教学建议“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家电”和人类存在着相似点,学生通过想象可以寻觅二者的相似之处。
这样的语言实践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调动、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并通过写作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答案:电脑——似乎可以无所不能,却只能在别人的敲击之下才能找到自己的灵魂。
电视机——自以为拥有一切,不管想要炫耀什么,却要完全听从别人的摆布。
2、根据具体语境,选填相应的诗句。
其中正确的一项是()作为水乡的宁波,自古多桥,而因桥赋诗的例子也很多。
宁波老桥的桥型设计多样:明代陆铨的“”,描述的是一座石拱桥;明代俞士吉的“”描写的则是一座石梁桥。
而宁波老桥的功用和文化也值得今人细细品味:清代童华的“”体现了桥在交通方面的功用,南宋陆游的“”展现了民间水乡的社戏风情。
现今,已正式通车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将会把宁波的“桥文化”演绎到极致。
a.东风忽送笙歌进,一片楼台泛水来b.行尽平原临水口,溪流迸出石桥斜c.天接空青双去鸟,桥分平野独归人d.每来花屿流霞出,亦立虹桥烟卷后A.d b a cB.b d c a C .b c d a D.d c b a命题思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基于新课标对古代诗词的这一建议,积累诗词仅仅是第一步,感悟诗词才是进一步深化,运用诗词才是终极目的。
既然运用古代诗词,就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
本题旨在让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学会运用诗词。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初中语文试题的命制及考试分析探析中考语文评价改革风向标——以2009 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为分析对象2009 年是课改实验区中考的第六年。
根据“课标”“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的基本评价理念,2009 年全国中考语文试卷在前五年探索之路上守正出新,整体上遵循了稳中求变,继承中有发展的基本原则,突出了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致力于在具体情境和实践问题中综合地考查学生应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体现出浓郁的文化性、时代性、区域性的特色。
本文以矩阵抽样法从全国各省市中考试卷中抽取44套试卷为样本卷,根据试卷的测试框架从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交流与表达三个部分进行具体分析,力图展现2009 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特色,借以预测2010 年中考语文评价的改革发展方向。
一、积累与运用积累与运用部分重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语言积累,设题呈综合化趋势,测试内容不再是语文知识的简单再现和重复,而是着力考查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变化很有可能从而引领中考语文测试内容及测试形式进一步变革的态势。
主要包括语言积累、语言运用、文学文化常识、诗文默写等四部分的内容。
(一)语言积累语言积累部分出现新的题型测试形式。
包括字音、字形、近义词语辨析和熟语/ 成语等四部分内容。
在44套样本卷中,只有吉林长春卷、吉林卷和上海卷等3套试卷把字音、字形的考查渗透在现代文阅读中,没有单独设题。
试题赋分在2分-9分之间,占总分的比例在3.3%-6.0%之间。
题量在1题-4题之间,18.2%的试卷设置1题,45.5%的试卷设置2题,25.0%的试卷设置了3 题,只有贵州贵阳卷和四川乐山卷设置了4 题。
初中语文试题的命制及考试分析檀林中学吴高银一、试卷整体概况1.试卷结构语文试卷第一模拟考试设题层次与难易梯度较合适。
试卷以能力立意的趋向更为明确,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略有提高,拟题更为灵活。
全卷共四个板块: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40分),现代文阅读(30分),文言文阅读(17分),作文(50分),卷面(3分)。
试卷继续维持四大块的结构,但各板块的赋分略有变化。
四大板块考查重点不变,但考查点更为全面。
2.试题主要特点(1)命题不仅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水平,还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状况,体现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试题内容涉及学生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外阅读的习惯、阅读思维过程、学生的道德情感、价值判断等内容。
试题材料注重人文熏陶、注重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体现了命题者的良苦用心: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受到一次心灵的净化,灵魂的洗礼;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提高思想意识,陶冶道德情操。
(2)着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
全卷没有繁题、偏题,所考查的都是学生在初一学习过程中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如识字写字能力、基本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文段的阅读虽有一定意蕴但并不深奥,学生基本上都能读懂;作文题也无审题障碍。
全套试题特别关注学生语言理解及运用能力的考查,对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3)试题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体现基础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新型教育理念。
试卷的第6题考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能力,着眼于学生语文的实践能力。
试卷还强调创新,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有创意地理解和表达。
如9题、13题、16题、20题等都是基于这一考虑。
(4)试题注重与生活的联系,贴近学生生活。
第2题、现代文阅读(二)、作文等都体现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这对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根据阅卷情况,现将答题情况分析如下:(一)“语文知识积累及运用”情况分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读拼音以及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
《初中语文试题的命制及考试分析》课程学后感
学习完这门网络课程,我从中受益匪浅。
语文初中测试的基本理论,让我更能准确地把握语文试卷的科学合理性;编制试卷的技术,提高了我命制仿真复习试卷的能力,让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得以灵活运用;试题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让我不再惧怕每次的学校和区、市的考试分析,并能以更加创新的思维投入其中。
教学与考试,命题与分析,理论与实践,我从中感受着语文试题的命制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我也在平日的教学实践中尝试着新的命题模式。
观看专家讲座,回顾讲座的讲义,具体的阅读案例,专家对于案例的分析,让我们深受触动,让我们在深深的思索中开始注重教学评析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此课程还直接连接中考测试,从真切的中考测试中,我们又反观我们的教学和试题命制,从仿真复习试卷中,我们队初中试题的整体和局部的结构,有了更加清晰明了的认识,并且能其中的基本理论和常用的术语运用于考试后的质量分析之中,这大大提高了我们考试质量分析的有效性。
此课程还以开阔丰富的视野,拓展着我们对于语文试题的命制及考试分析的思索的空间,让我们在语文试题的命制和考试分析中,评析我们的语文教学,创新着各种更加有效的方法,让我们的学生深爱语文课堂,让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光彩灿烂。
以中考试卷为例,谈谈初中语文试题的命制及考试分析?一、积累与运用积累与运用部分重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语言积累,设题呈综合化趋势,测试内容不再是语文知识的简单再现和重复,而是着力考查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变化很有可能从而引领中考语文测试内容及测试形式进一步变革的态势。
主要包括语言积累、语言运用、文学文化常识、诗文默写等四部分的内容。
在平常教学中应注重对生字词的练习督促学生识记字词,特别是多音字、形近字。
(一)语言积累语言积累部分出现新的题型测试形式。
包括字音、字形、近义词语辨析和熟语 / 成语等四部分内容。
语言运用部分试题的综合性程度有所增加,仍以开放性试题为主。
包括语法知识(语法句法、修辞运用和标点使用)、情境写话 /语句仿写和信息提取等内容。
情境写话 /语句仿写试题通过不同的形式考查了学生在具体情境下、准确生动形象地运用语言描述客观事物或表达主观情感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一、解读材料的能力。
要求学生能够把握情境,理解材料所涉主题,提取有效信息,找出关键问题;二、恰当使用修辞等表达方式的能力。
要求考生能够理解材料中的例句使用了何种修辞,并且能够运用这种修辞造句;三、调动积累、发挥想象的能力。
要求考生能够充分调动日常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发挥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不仅做到“形似”,而且做到“神似”。
信息提取试题对信息提取的考查有两个不同的层次:一是概括材料,提炼信息,考查提取信息和语言概括的能力;二是从材料中发掘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考查探究能力。
其测试材料不仅来源广泛,而且在形式上异彩纷呈,不拘一格。
总体而言,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时事和热点问题:庆祝建国 60周年、甲流、限塑令、国学热、食品安全、金融危机;第二,经久不衰的传统文化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这类题材的材料或以动态的活动如新闻报道的方式,或以静态的描述如图片或表格的方式。
第三,学习生活中所涉及的语文和其他学科相关问题。
初中语文试题的命制及考试分析张榜中学程桂芳一、更加注重运用知识积累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这是新课标的要求,自然也是我市中考语文命题的热点。
每次的语文考试都十分注意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的关系,如对常用字的认读与书写、近义词语的辨析、成语使用正误的判定、语序编排与调整、古诗文默写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无疑是古诗文默写题。
古代经典诗文是语文积累的重要内容。
从手头资料来看,考查古诗文默写是重中之重。
从考查方式来看,全部以直接填空形式考查诗文默写进一步减少,90%以上的试卷都涉及了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和其在特定语言情境中的具体应用,比如“花、鸟本是能引起人们美好感受的事物,但在杜甫《春望》诗中,一句‘,’却借花、鸟传达出作者深深的忧国和思乡之情。
”这样的考查方式,体现出在课标指导下的中考正在向着考查能力与素质这一方向迈进。
从这些试题来看,各地中考命题者已逐渐达成了一种共识:语文知识积累不能停留在死记硬背上,必须能够正确理解运用,这样的积累才有意义。
这样的要求,也符合课标对于语文课程性质与教育理念的定义。
据此我们预计,以后每年我市中考试卷上,以简单填空形式出现,单纯考查知识记忆的题目将进一步减少,结合内容理解和实际应用的考查题目将进一步增多。
二:交际表达紧密联系生活课标要求初中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依据这一要求,中考试卷的交际表达类试题从数量到分值比重与往年相比都有所增加,大多数都以问答形式或者以综合实践题目来考查交际表达能力。
从题目设置来看,考查有如下特点:规定了具体的交际情境;主题大多贴近学生生活或者结合热点时事、热点人物,以便考生答题时“有话可说”;注重人文修养,要求语言文明、得体;在切合题目主题的基础上注重个性培养,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许多题目都有“用自己的话”“自己的看法”之类的提示性话语。
三:综合实践整合课程资源“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