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地质灾害易损性模糊综合评价
- 格式:pdf
- 大小:244.05 KB
- 文档页数:4
云南省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1. 引言矿山地质灾害是指在矿山开采和生产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工程设计、开采方法等因素引起的各种灾害。
为了减少矿山地质灾害对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造成的危害,云南省制定了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本文将详细介绍云南省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的试行内容。
2. 评估对象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适用于云南省范围内的各类矿山,包括金属矿山、非金属矿山、煤矿等。
评估对象包括矿山的地质条件、工程设计、开采方法、环境保护等方面。
3. 评估内容根据云南省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地质条件评估:评估矿区地质构造、地质岩性、地下水位等地质条件对矿山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
3.2 工程设计评估:评估矿山工程设计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包括矿区的坡度、坡高、坡面稳定性等。
3.3 开采方法评估:评估矿山的开采方法对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包括采矿方法、支护方式、通风方式等。
3.4 环境保护评估:评估矿山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包括水土保持、水源保护、生态修复等。
4. 评估指标根据云南省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评估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危险性等级:将矿山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等等,用于评估矿山的地质灾害风险等级。
4.2 风险评估:评估矿山地质灾害对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造成的风险程度,包括人员伤亡风险、财产损失风险、环境破坏风险等。
4.3 预警指标:根据矿山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等级和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预警指标,用于预防和应对矿山地质灾害。
5. 评估方法根据云南省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评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1 实地调查:对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对象进行实地调查,获取必要的地质、工程、环境等数据。
5.2 数据分析:对实地调查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地质条件分析、工程设计分析、开采方法分析、环境保护分析等。
第46卷第3期2023年7月地震研究JOURNAL OF SEISMOLOGICAL RESEARCH Vol.46,No.3 Jul.,2023第3期张方浩等:19782020年云南自然灾害损失程度评估分方法,以人口直接死亡数和社会财产损失值作为判别因子,将自然灾害的灾情分为巨、大、中、小、微5个灾度。
赵阿兴和马宗晋(1993)在绝对值度量指标灾度的基础上,提出相对量指标灾损率的概念,建立了灾损率的等级划分标准。
邱玉珺等(2003)认为灾害发生的次数和灾害种类与灾情强度密切相关,提出基于灾次和灾种两个数量化的灾情强度指数,用于开展多区域、多灾种的灾情强度评价模型。
程立海等(2011)提出了基于综合灾情指数自然灾害强度的评估方法,通过对一系列灾情评价因子进行归一化、加权求和,得到定量化的灾害评估指数,开发了综合灾情指数工具。
袁艺(2011)选取了8个基本灾情指标,利用灾情综合指数法构建了灾情指数,包括绝对指数和相对指数。
张星(2009)将客观赋权的熵权法与综合评价法有机结合,提出了一种自然灾害灾情的熵权综合评价方法。
廖永丰等(2013)基于20002011年自然灾害灾情统计数据,构建了绝对和相对两种灾情指数,对旱灾、洪涝、台风、风雹4种灾害灾情进行了分级。
张鹏等(2015)提出了一种基于几何平均的综合灾情指数计算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给定区域的灾害损失进行定量化评价。
郑美霞和刘玲(2022)利用20112020年江西省自然灾害灾情统计数据,构建灾情绝对指数,并对江西省自然灾害损失和时空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
综合灾情指数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灾害损失程度评估方法,利用此方法可对多种典型自然灾害损失程度、分异规律和时空特征开展了研究分析(曾玲艳等,2018;李祚泳等,2004;朱浩等,2015;唐丽丽,2011;张方浩等,2018;刘军等,2015;王鹏,2018;陈家宁等,2020;张柳红等,2021)。
基于ArcGis的云南省降雨型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摘要:通过构建地质灾害发育强度指数和降雨强度指数,最终建立降雨型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模型借助ArcGis平台,用栅格数据模型(Raster)来表现评价因子的地理分布,进行深入的空间分析和处理。
关键词:地质灾害易发性;信息量模型;ArcGIS ;ModelBuilder1 引言地质灾害易发性属自然属性,是由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组合有利于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程度(易发程度),用易发指数表示,易发指数越高,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越大。
如滑坡易发指数计算指标是由滑坡影响因素及其权重组成,滑坡易发指数越高,反映斜坡单元发生滑坡的可能性越大,其斜坡稳定性越差。
地质灾害易发性是客观存在的,不是概率。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发育程度主要受地形地貌、地层的岩土体类型及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地质环境背景的控制,而地质灾害的类型、时空分布规律及发展趋势,又与大气降水、人类活动强度等外动力条件有关。
具体地说,对于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易发区划分主要考虑区域地形地貌、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岩土体类型)、区域构造和地震活动、区域气候类型与暴雨强度以及地质灾害现状等因素。
对于地面塌陷,要按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区塌陷分别考虑。
对于岩溶塌陷灾害易发区的划分主要考虑碳酸盐岩类型及其区域分布、埋藏状况、岩溶发育强度、区域水文地质、地形地貌条件等,以及地下水开采状况与地下水位变化情况;对于矿山采空区塌陷灾害,主要考虑矿山种类、开采规模、矿区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类型、采矿方式和强度等因素。
地面沉降灾害易发区的划分主要考虑地形地貌、第四纪松散层厚度、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开采状况、水位变化和城市规模与人口密度等因素。
2评价方法2.1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地质环境变异的结果,而地质环境是一个由众多因素确定的复杂体系,地质灾害区域危险性评价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合理地把握这些因素,并确定它们对灾害发生的影响。
云南省地质灾害研究会云地灾研[2006]2号云南省地质灾害研究会关于印发《一二级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审查规定》的通知各评审专家、有关单位:现将《一、二级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审查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附件:一、二级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审查规定二00六年六月九日主题词:地质灾害评估审查规定通知抄报:云南省国土资源厅附件三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有关技术问题的说明和要求我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已进行多年,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要求》)的理解和评估报告编制的内容逐步走向统一,但在部分章节的安排和图件的编制上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
现就有关问题统一要求如下:一、报告名称和附图要件(一)报告名称1建设项目在云南省境内的,一般称“云南省XX县(市)XX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县(市)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取舍;2、拟建项目已有专用名称的,一般称“专用名称+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项目建设单位名称不添加其中;3、城市规划、储备用地等项目,一般称为“云南省XX县(市)X X规划区(储备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二)附图要件1 一级和二级评估报告图件,主要应附评估区地质灾害分布图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2、若有下列情况可只附评估图:(1)地质环境条件简单的平坝区,均为土体覆盖;(2)地质灾害不发育,工程地质岩组小于3个,且成片分布的评估区;3、为方便阅读,凡两折以上的图件不宜与报告装订在一起;4、成果图件的基本内容:请按《要求》内容进行编制,同时工程展布应在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上反映。
二、报告有关内容的要求(一)主要任务和要求工作任务必须要有针对性,应结合具体工程和评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任务和要求,避免泛泛而谈,对任何项目都通用的模式。
(二)工程概况必须说明本次评估工程包括的具体内容,同时,说明目前的进度, 是否开工建设,哪些项目已完成或正在进行中。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性评价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陕西汉中佛坪县境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统计学手段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为区域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标签:地质灾害;模糊综合评价法;危险性;评价1 概述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危险性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影响因素较多,既有可以定量化表达的因子,又有只能定性描述的因子,而其界限又是不分明的,各因素在选址评价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方式也是复杂和模糊的,但它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
因此,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价,可以有效地进行量化评价,为难以量化评价的问题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2 模糊综合评判法原理模糊综合评判法是应用模糊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考虑了和被评价事物相关的各个因素,对其所作的综合评价[1-2]。
设评价因素集为:评价结果集为:首先对评价因素集U中的单因素ui(i=1,2…,m)作单因素评判,从因素ui着眼确定该事物对决择等级vj(j=1,2…,n)的隶属度(可能性程度)rij,这样就得出第i个因素ui的单因素评判集:该m个评价因素的评价集就构造出一个总的评价矩阵R。
即是评价因素集U到评价结果集的一个模糊关系,其中rij表示因素ui对抉择等级的隶属度。
给出单因素ui在评价中所起作用大小模糊集(即权向量):由权向量与模糊距阵进行“合成”,求出评价集:根据最大单元隶属度原则,所对应的值,即为适宜度划分等级。
3 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性评价3.1 地质灾害隐患点潜在危险性评价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危险性评价是在其稳定性和危险性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判定,并作出初步评价与预测,分为危险、次危险和不危险三级。
佛坪县有8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滑坡80处,泥石流8处,现将其稳定性、险情、危险性评价结果和预测分析分述如下:地質灾害隐患点稳定性评价:(1)评价标准按实施细则(修改稿)中的“滑坡稳定性野外判别表”“崩塌(危岩体)稳定性野外判别表”将滑坡、崩塌稳定性分为稳定性好、稳定性较差、稳定性差三级;根据泥石流易发程度分级标准,将泥石流分为高易发(严重)、中易发(中等)、低易发、非易发四级。
昆明山区地质灾害防范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建议在昆明的山区,大家都知道这地方山美水秀,但说到地质灾害,哎,心里总是有点忐忑。
你想啊,山上虽然绿意盎然,但一遇到雨水,泥石流、滑坡这些家伙就像是突然闯入的客人,让人措手不及,搞得人心惶惶的。
昆明的山区地质灾害防范这一块,虽说有点进展,但整体上还是要多多努力,才能让大家的日子过得更安稳。
先说说现在的现状吧,许多地方虽然设有警示标志,甚至还有些地质灾害监测设备,但效果嘛,有时候就像是“马后炮”,来了才知道。
大雨倾盆而下,大家只好眼睁睁看着山体滑坡,心里那个急啊,真是“临渴掘井”。
平时的防范措施好像有点跟不上,很多村民对这些东西的认识也不够,看到雨下得大就开始慌,真是“一见大雨心里慌”。
很多情况下,平时多了解和学习就能省下不少麻烦。
再说了,咱们这儿的山区,很多地方交通不便,监测设施还不够完善,有时候信息不对称。
你想啊,发生了什么事,信息一传开,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人们的反应往往比实际情况还要紧张。
村民们见到山上有点动静就开始收拾东西,准备“跑”了,真是有点夸张。
不过,这种情况也反映出,咱们的宣传教育工作还是得加把劲。
总不能等着出事才开始教大家怎么避险,那可就太晚了。
提到防范措施,咱们可以多想想怎么把这些措施落到实处。
比如,可以在村里开展一些地质灾害知识的培训,大家围坐一起,聊聊天,分享一下经历,嘿,说不定能激发出不少好点子。
还可以组织一些社区活动,大家一起动手,修整山体,种植植物,这样既能美化环境,还能增强山体的稳定性,一举两得,真是一石二鸟。
相关部门方面也得出点力。
你说,要是真有资金支持,建设一些更好的监测设备,及时预警,那真是让人松一口气。
那些志愿者们也是个宝,平时多多招募,组织起来,万一遇到险情,大家可以一起应对,真是“众志成城”。
这样一来,不光是提高了防范能力,村民们的凝聚力也会增强,真是双赢的好事。
技术手段也是关键。
现如今,科技发展飞快,遥感监测、数据分析,利用这些先进技术能有效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
第19卷 第3期2008年9月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The Chinese Journal of G eological Hazard and C ontrol V ol.19 N o.3Sep.2008昆明市东川区泥石流风险性评价研究刘光旭1,吴文祥2,张绪教1(1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2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摘要:昆明市东川区是我国最著名的泥石流分布区。
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联系泥石流研究的相关理论成果,使用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结合GIS 软件对昆明市东川区泥石流进行危险性评价,得出了昆明市东川区各乡镇的泥石流危险度。
易损性评价是泥石流灾害风险性评价的一部分,根据每个乡镇的经济、人口等指标结合国内有关易损性的理论,建立东川区的泥石流易损性评价模型,从而对东川区以各乡镇为单位进行了易损性评价,得出了各乡镇的易损度。
有了易损度和风险度,利用联合国提出的自然灾害风险表达式两项相乘得出了东川区的风险度。
最后,使用ARCGIS 910的制图输出功能,对该区域的泥石流风险性进行了分区和制图,给出了昆明市东川区泥石流风险性评价图,使该地区的泥石流风险性评价有了新的以乡镇为单元的量化指标,更好的服务于当地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建设。
关键词:东川区;泥石流;风险度;危险度;易损度;ARCGIS910文章编号:100328035(2008)0320029205中图分类号:P694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7210222;修回日期:2007212228基金项目:民政部项目“国家自然灾害综合评估与风险制图试点研究”和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综合能源与水资源保障风险防范关键技术示范(2006BAD20B06)作者简介:刘光旭(1977—),男,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第四纪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
1 研究区概况昆明市东川区地处长江上游的金沙江下游南岸,位于云南高原北部,东经102°48′~103°19′,北纬25°47′~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