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化进程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_以甘肃省和江苏省为例

城市化进程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_以甘肃省和江苏省为例

城市化进程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_以甘肃省和江苏省为例
城市化进程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_以甘肃省和江苏省为例

第6期729~734 JOURNAL OF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双月刊

城市化进程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

——以甘肃省和江苏省为例

牛星,欧名豪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是人口非农化、经济非农化发展的一个过程,也是土地非农化的过程。文章以甘肃省和江苏省为例,运用相关系数和回归分析模型对我国城市化水平和耕地面积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阶段城市化水平和耕地面积的关系有不同的表现,但要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根本在于加快城市化进程,走集约利用土地的道路。

关键词:城市化;耕地面积;相关分析;集约利用

中图分类号:F 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15(2004)06-0729-0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cultivated land change

——taking Gansu and Jiangsu provinces as examples

NIU Xing1, OU Ming-hao2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Jiangsu, Nanjing, 210095, China)

Abstract: Urban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and result of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It is the developing course of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non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nonagricultural land. By taking Gansu and Jiangsu provinces as example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cultivated land area in China using correlation index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spects was quit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areas and different phases, but the fundamental way of coordinating these two aspects was consist of accelerating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intensive land use.

Key words: urbanization;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intensive land use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中国城市化水平只有36.09%[1],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比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低22%,比高收入国家低42%。提高城市化水平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部分耕地,如何正确处理好城市化和耕地保护的关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甘肃省和江苏省为例,通过对城市化进程和耕地面积变化的相关研究,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对策。

1 城市化内涵及其水平测度

1.1 城市化的内涵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一种趋势,一般是由经济产业化、人口集中化、社会生活方式文明化所

作者简介:牛星(1980-),女,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0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

资助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70373020)。

通讯作者:欧名豪(1964-),男,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地籍管理、城乡规划。

收稿日期:2004-10-21

引起的城市人口不断聚集、城市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城乡差别不断缩小的一种发展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扩大内需、提高经济总量、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也是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

1.2 城市化水平的测度

城市化水平测度的方法通常有单一指标法和综合指标法[2]。单一指标法是通过某一最具本质意义且便于统计分析的指标,来描述城市化水平。如用城市人口比重指标,非农人口比重指标或非农产业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指标等,单一指标法通常存在一定的偏差,难以全面地考察城市化的进程。综合指标法是选用与城市化相关的多项指标,借以考察城市化的进展状况。常选用城市人口占所在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人口密度即城市建成区单位土地面积的人口数,城市的面积和城市之间的平均距离四项指标,依据特定的规律,以其综合值来描述城市化水平。

相对于单一指标法,综合指标法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城市化水平,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用多项指标综合衡量城市化水平。

2 城市化进程与耕地面积的变动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资料显示,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36.09%(按市镇人口测算)。根据城市化发展规律,我国已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但是城市化发展的过程是城市地域空间不断向外延伸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耕地面积会频繁变动,这种变动会给目前日趋紧张的耕地资源带来怎样的影响?下面以甘肃省和江苏省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为例来看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会受到社会、经济、自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通常有非农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比重、非农产业GDP占一个地区总GDP的比重、城市人口密度、城市面积及城市之间的距离等。文章考虑到甘肃省和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数据的可得性,确定出两个主要指标:(1)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C1;

(2)非农产业GDP占总GDP的比重C2;

运用特尔斐法分别赋予C1和C2 0.8和0.2 的权重[3],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综合指标C:

C= C1×0.8+C2×0.2来衡量城市化水平。

表1 1985~2000年间甘肃省城市化水平和耕地面积状况[6~9]

年份C1/% C2/% C/% 耕地面积(×103 hm2)

1985 15.25 69.5 26.1 3 490.97

1986 15.73 68.66 26.32 3 480.37

1987 15.99 72.19 27.23 3 478.99

1988 16.19 72.49 27.45 3 475.57

1989 16.35 79.79 29.04 3 477.13

1990 16.22 64.02 25.78 3 476.76

1991 16.39 73.85 27.88 3 479.87

1992 16.71 75.4 28.45 3 482.36

1993 16.93 79.91 29.53 3 481.15

1994 17.35 82.79 30.44 3 481.08

1995 17.76 85.41 31.29 3 482.49

1996 18.12 73.7 29.24 3 486.38

1997 18.39 75.71 29.85 3 488.27

1998 18.66 76.75 30.28 3 488.91

1999 18.83 77 30.46 3 486.17

2000 19.22 80.34 31.44 3 433.2

第6期牛 星:城市化进程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以甘肃省和江苏省为例 731 2.1 甘肃省土地资源概况 

甘肃的土地资源丰富,是中国资源开发极具潜力的地区之一。全省总土地面积45.5万平方公里,人均2.3公顷,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一倍多,居全国第七位。据统计[4],全省有耕地后备资源75.1万hm2,可开垦为耕地的69.2万hm2,有15°~25°坡耕地137万hm2、25°以上坡耕地32万hm2。总耕地面积中,山地226万hm2,占全省总耕地的64.7%,川地97万hm2,占26.67 %;塬地(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26.7万hm2,占7.6 %。

从中可以看出,全省的耕地资源开发具有一定的潜力,但是由于山地占了耕地资源的大多数,这就加大了后备耕地资源规划和开发的难度,所以必须从合理利用现有耕地资源入手,切实保护好耕地。

2.2 甘肃省城市化水平和耕地面积的变动情况 

根据表1作出甘肃省1985~2000年耕地面积与城市化水平的变动曲线,见图1和图2。

2.3 江苏省土地资源概况

江苏省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地区,长期以来用占全国1%的土地面积养活着占全国6%的人口,容纳着占全国10%的经济[5]。江苏省土地总面积10.26万km2,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07%,2000年末全省的总人口为7327.24万人,人口密度为7人/公顷,耕地面积为432.157万hm2,人均耕地面积0.06hm2。快速发展的经济和不断增长的人口使全省的耕地资源受到严重的威胁,如果不能合理的规划、利用和有效的保护,将会影响到这一地区的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2.4 江苏省城市化水平和耕地面积的变动情况 

表2 1985~2000年间江苏省城市化水平和耕地面积状况[4~6]

年份C1/% C2/% C/% 耕地面积/万hm2

1985 16.31 69.98 27.05 460.403

1986 18.22 69.9 28.56 459.079

1987 18.51 73.24 29.46 457.981

1988 19.9 73.6 30.64 456.884

1989 21.63 75.48 32.4 456.232

1990 21 74.93 31.79 455.786

1991 21.2 78.45 32.65 454.997

1992 21.82 81.56 33.77 452.177

1993 23.48 83.64 35.51 449.566

1994 24.04 83.44 35.92 446.400

1995 24.87 83.54 36.61 444.831

1996 26 83.92 37.58 442.007

1997 26.45 84.9 38.14 439.545

1998 26.88 85.89 38.68 437.082

1999 28.95 86.96 40.55 434.619

2000 32.16 87.99 43.32 432.157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4年732

根据表2作出江苏省1985~2000

图3 江苏省城市化水平变动曲线(1985~2000)图4 江苏省耕地面积变动曲线(1985~2000)

由以上两个省的曲线可以看出甘肃省和江苏省的两项指标在1985~2000年间的发展趋势差异很大(见表3)。

表3 1985~2000年间甘肃省和江苏省耕地面积与城市化水平对照

耕地面积(千公顷)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非农产业GDP占总GDP的比例省份

1985年2000年年减少量1985年2000年年增长率1985年2000年年增长率甘肃省 3 490.97 3 433.20 3.61 15.25 % 19.22 % 0.25 % 69.50 % 80.34 % 0.68 % 江苏省 4 604.03 4 321.57 17.65 16.31 % 32.16 % 0.99 % 69.98 % 87.99 % 1.13 % 从表3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无论从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还是从非农产业GDP占总GDP的比例,江苏省的城市化水平都高于甘肃省,但是在江苏省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耕地面积的减少速度远远快于甘肃省,从这一点上可以说明城市化的发展必将伴随着耕地面积的频繁变动,但是笼统的说城市化进程中,耕地面积是上升的或下降的是很片面的,因为在不同的阶段这二者的关系有不同的表现,应该从二者的内在联系来系统的分析它们之间的消长关系。

3 城市化进程与耕地面积变动的相关分析 

3.1 对两个省城市化进程与耕地面积变动的回归分析

图5,图6表示甘肃省和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与耕地面积的变动趋势。

图5 甘肃省城市化水平与耕地图6 江苏省城市化水平与耕地

面积的变动趋势(1985~2000)面积的变动趋势(1985~2000)

第6期牛 星:城市化进程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以甘肃省和江苏省为例733

利用回归模型对甘肃省和江苏省的城市化水平(X)与耕地面积(Y)两组数据(1985~2000)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甘肃省:城市化进程和耕地面积变动之间无线性相关性

江苏省:Y=5181.3-20.093X(R=-0.9745**)

从上面的回归分析中可以看到:江苏省由于城市化水平比甘肃省高出许多,它在发展过程中这两个变量呈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R=-0.9745**),这就说明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江苏省的耕地面积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

与江苏省相比较,甘肃省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耕地面积的变动有所不同,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耕地面积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明显的一个下降点是2000年,耕地面积由1999年末的348.2万hm2减少到2000年末的343.32万hm2,一年之间减少了5.297万hm2,接近与前15年的总减少量,这一点明显导致了整条曲线的下降趋势。

江苏省人多地少,人口密度很大,可供开发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呈刚性供给,在本地区范围内不能有效的实现“占补平衡”,所以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必将伴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而甘肃省人少地多,可以开发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相对充足,呈弹性供给,甘肃省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也必定会占用耕地来发展城市的规模,但是它可以很好的响应国家“占补平衡”的政策,在占用耕地的同时能够开垦一些荒地为新的耕地,使耕地的总面积呈现出持平稍长的趋势。但是到了2000年,甘肃省城市化水平并没有大幅度的上升,耕地面积却大幅度的减少了,究其根源,主要是在这一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以及国家安排许多重点建设项目,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扩大中小企业的规模等,都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可以预计,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规模的扩大,甘肃省可供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会越来越少,必然会由以前的弹性供给变为刚性供给,甘肃省很可能出现江苏省的现象——城市化水平和耕地面积会呈现出负相关的趋势,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由此可见,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耕地面积都会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只是依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在时间上有先后而已。

3.2 对江苏省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动的阶段性分析

在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城市化水平(X)与耕地面积(Y)之间的相关变动关系可表达为:

1985~2000年Y=7 772-30.139X(R=-0.97**);

1995~2000年Y=7 647.5-27.381X(R=-0.94**)

由这两个关系式可以看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会占用一些耕地,但与此同时,算式中X系数的绝对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减少的,由此可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不是呈现出简单的比例关系,而是一种类似的“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表现出负面效应到正面效应的转变:

3.2.1 负面效应当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扩展的方式是以扩大土地面积的外延式发展途径为主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耕地总量较大幅度的减少。在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1985~2000年间,江苏省城市化水平平均每增加一个单位,耕地面积就会减少30.139个单位,如果不对耕地资源采取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措施,随着城市化水平逐渐快速的提高,耕地资源将面临很大的危机。同时还伴随着耕地质量的下降。据有关专家推测,城镇建设对全国耕地占用的贡献率在40%~10%之间。该比率虽然不高,但由于城镇建设占用耕地的特点,即其占用的都是城市边缘质量好的良田,因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

另据统计资料分析表明,城市化水平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10.2万hm2,耕地减少41万hm2。对于我国目前1.3亿hm2的耕地总面积而言,这个减少量不是一个小数目。我国在向联合国人类住区第二次大会提交的报告中,提出2000年城镇人口从1995年的3.5亿增加到4.5亿,城市化水平从1995年的29%提高到35%左右;到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达到6.3亿,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5%左右。我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是36.09%,基本上符合预期的水平,那么按照该报告,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将增加9%,我国会损失约369万hm2耕地[1],会对我国的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产生巨大的影响。

3.2.2 正面效应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会由粗放利用逐步转变为集约利用。在

734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4年上面的分析结果中,1995~2000年这一阶段,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耕地面积的减少幅度由30.139个单位减少到27.381个单位,虽然这个减幅不是很显著,但是考虑到耕地资源的基数比较大,加上寸土如金的资源状况使得土地利用强度也很大,这就必然会对有限的耕地资源做出不小的贡献,同时通过土地整理等措施可以盘活耕地数量和提高耕地质量,这是由于城市规模扩大后,城市的中心功能增强,与农村人均用地相比较,城市土地集约度较高,因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会释放一定量的农村土地。只要及时地进行合理的土地整理,释放的土地转化为耕地,就会缓解耕地压力。并且农业人口的减少,有助于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及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得出的一个初步结论是:在一个区域内,当后备土地资源不能满足耕地占用后需要的补偿时,城市化水平和耕地面积会出现负相关的趋势,但这时城市化与耕地保护并不一定是完全对立的关系,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提高,耕地的减少幅度应呈现出一种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变化态势。这一规律是由城市化水平与土地集约利用度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而决定的。城市规模越大,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越高,意味着城市化水平越高。

因此,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要达到城市化水平的稳步提高和耕地数量压力缓解的双赢,其唯一的途径是土地集约化利用。在科学进行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采取“高度”内涵式与“合理”外延式相结合的发展方式。同时,在发展城市化的同时,加强耕地保护,特别是强调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双重保护,真正落实好国家“占一补一”的政策。

参考文献 

[1] 城市化水平网站. 如何加快城市化水平[EB/OL]

[2] 王万茂. 土地利用规划学[M]. 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0, 196

[3] 吴群, 郭贯成. 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相关研究[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2, 25(3):95~99

[4] 国土资源部信息. 甘肃土地资源调查[EB/OL]. 新华网, 2001-11-16

[5] 曲福田. 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江苏省耕地保护问题[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9, 9(3):44~49

[6] 中国农业年鉴编委会. 中国农业年鉴[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6~2001

[7] 中国经济年鉴编委会. 中国经济年鉴[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1986~2001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中国农业统计资料[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6~2001

[9] 甘肃年鉴编委会. 甘肃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86~2001

中国农业耕地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中国农业耕地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摘要: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多地少,土地压力十分巨大。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粮食必然要保障自给,耕地问题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但耕地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逐年降低,致使我们国家的耕地面临很大的危险。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国农业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突显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国农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农业将逐步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农业转变,从而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耕地问题,耕地闲置,耕地荒废,耕地占用,耕地面积,趋势。 一、中国农业耕地现状 1.中国耕地的现状 想要更好的解决耕地问题,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耕地的现状。我们就简单的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来看一下我国耕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中国耕地资源数量由1997 年的13024. 9 万公顷减少为2006 年的12177. 59万公顷,年均减少94. 15万公顷,人均耕地数量不足0. 095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 /3,全国有2 0%以上的县区人均耕地低于FAO确定的0. 053公顷的警戒线。 日前,新华社发布消息,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近日审议《发展改革委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报告》时透露,随着近几年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房地产用地和企业用地不断扩张,耕地一再受到侵蚀,目前中国耕地面积仅约为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1.23亿亩,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由10多年前的1.58亩减少到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18亿亩耕地红线岌岌可危.绿色的可耕地面积和10年前相比,减少了1亿亩。相当于每年减少一个中等县的面积。 下面我们就了解下我国不同地区耕地的现状,从而进行横向的比较。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8亩,其中有9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1亩,3个省

江苏省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问题及对策

城 乡 之 间 二 0 0 六 年 第 五 期 / 上 海 城 市 管 理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加。由于房地产的增长,居住用地面积呈增长态势,再加上经济发展所带来 的交通用地需求的增长,所有这些都使该市耕地面积日渐减少。 二、城镇占用的土地质量好,占用耕地率高,加剧了人地矛盾。江苏省 城镇地域分布具有“南密北疏”的特点,城镇主要集中在沿长江一带,尤其 是在苏锡常地带,这也是江苏省优良耕地的主要分布区,历来是绿地千里,水 量充沛。土地资源的供给质量直接影响到城镇建设——经营效益和基础设施 的投入,也影响投资者对土地占用的态度,受比较效益的驱动,城镇建设中 客观上存在着宁占平耕好地,不占坡地、劣地的倾向。由于城镇建设大量占 用耕地,特别是城郊的良田好地,加剧了人地矛盾。 三、城镇土地利用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水面和水资源利用 不充分。江苏省水域面积大,水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1993年水面养殖面 积为4.134×105公顷,水面利用率为28.4%。由于管理粗放,单产仅有524 千克/公顷,水域较大的水面由于捕捞强度过大,渔业资源浪费严重,致使捕 捞量下降; 水面种植面积为2×10公顷,合计已利用的水面占总体水面面积 的42.1%,尚有近2/3的水面未被利用。再有江苏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 内分配及年度变化较大,70%的降水量及地表泾流集中在汛期,而汛期又多暴雨,过境水量较大,占水资源总量的约70%。江苏省对水资源拦蓄能力较弱, 洪涝灾害也使水资源浪费严重,这使得水资源相对不足成为农业全面高产的 主要障碍。②沿海地区滩涂资源利用不充分。江苏省滩涂面积达6520.6平方 公里,约占全国滩涂总量的1/3,居全国之首,相当于全国现有耕地的1/7,为 省内最大的后备土地资源,有着巨大的开发利用能力,但到目前为止,尚有3/ 4的滩涂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已利用的1700平方公里的滩涂质量不高,产 量较低。 四、城市用地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益尚未充分发挥。以城镇 化发展得比较快和质量较好的苏州市为例,城市用地空间布局和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体现在土地城镇化速度滞后于人口城镇化速度。根据苏州市历年统计资料,苏州市农业人口从1996年的398.12万减少 到2004年的 297.27万,8年共减少100.85万人,不考虑自然增长的原因, 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农业人口占1996年农业人口的25.33%; 而同期农村居民点用 地从63674.63公顷减少到61469.63公顷,仅减少2205公顷,减少的农村居 民点用地仅占1996年农村居民点用地的3%,说明在人口进城的同时,土地 表1 江苏省近几年耕地面积减少情况 资料来源:杨家栋.《农村城镇化与生态安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浅析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113634373.html, 浅析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 作者:王淼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7年第03期 摘要:文章阐述了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分析了形成问题的现状和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建议,认为应该大力宣传节约资源的环保理念,完善地方法规,分散城市功能,合理规划布局,兴建卫星城市,采用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加强污染物的治理,达到污染物达标排放,对可利用污染物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等等。 关键词:城市化;环境保护;资源问题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02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人文进步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是一个国家进步发展的标志。随着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总是向着经济发达的区域流动,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乡村人口向着城市人口转移,这一人口定向性聚集的过程,导致了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新兴城市的不断兴起。这一现象就是所谓的城市化,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现象。 世界城市化最早在英国开始。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在世界上最先实现了 城市化。中国的城镇化经过多年高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城市化给中国带来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繁荣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然而,由于有些地区城市化进程过快,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大城市病”的问题和矛盾,使城市出现了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基础设施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中国城市化现状 1.中国的城市化起步于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发展战略,50年代中国城市化就是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中开始起步和发展的,这种工业化战略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但是一直发展缓慢。中国城市人口与发达国家相比呈现双重性的特点:(1)中国城市人口总量很高。(2)城市人口比率指标却很低。 中国城市化起步较晚,发展时期较短。我国1949年城市人口占10.6%,到1978年为12%,从1978年以来以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地位的确定,中国经济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进入90年代国家政策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到20世纪末城市化水平为36.2%,进入21世纪高 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48%。但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差距:美国72%,英国87%,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中国耕地面积变化

中国耕地面积变化 1.耕地数量变化的总体趋势对于我国耕地总量,一直缺乏权威的数据。比较长的时间序列数据是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4].根据统计局的资料,我国耕地面积在1957年达到高峰,其后经历了一次大幅度的减少。第二次大的滑坡发生在1965~1977年;第三次1980~1988年;第四次从1992年持续至今。改革开放以来耕地减少的速度是60年代至今最快的一段时间。根据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和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计算[5],1978~1997年累计增加耕地1140万hm2,累计减少1605万hm2,两者相抵,净减少465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5%,相当于整个江苏省的耕地面积。这段时间平均每年净减少耕地25万hm2,而在此前的10年(1968~1978)间,平均每年净减少16万hm2,速度明显加快。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间,耕地总量平衡中只有1979、1990、1995和1996年新增耕地面积超过了减少的耕地面积。但净增面积有限,不超过10万hm 2.净减少最快的是1984~1988年,年均减少55万hm2,其中1985年是减少最多的一年,达100万hm2.1993~1995三年也很突出,每年净减少近40万hm2. 如果仅从全国尺度考察耕地总量变化,会忽视一些重要的现象。从耕地面积变化的空间分布上看,净减少最快的一是广东、福建、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北京、天津及辽宁等沿海省份;二是陕西、湖北、四川、湖南、山西等中部省份。尽管从全国的趋势看个别年份耕地面积是净增加的,但这些自然条件较好的省份自1978年以来一直维持着净减少的趋势。那些自然条件较差的边远省份,如内蒙古、黑龙江、新疆、云南、广西、贵州、甘肃、宁夏等省,1988年以后耕地却基本上是净增加的。个别省份,如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增加的幅度还比较大。耕地面积变化的这种区域差异,说明在我国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中,生产力较低的耕地面积的增加,在数量上部分地抵消了优质良田的减少,因而掩盖了问题的实质。答案补充 耕地面积经常进行耕种的土地面积。在中国包括熟地、当年新开荒地、连续撂荒未满3年的土地和休闲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附带种植零星果树、桑树、茶树和其它林木的土地,多年固定耕种的河滩地,已围垦利用的海涂、湖田等,也都属于耕地的范围。但专业性的桑园、果园、果林苗圃、林地、芦苇地、天然草场等不包括在内。据统计,1996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9.51亿亩。耕地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年初耕地面积,加上当年增加的耕地面积、减去当年减少的耕地面积。当年增加的耕地面积是指本年度内因新开荒答案补充 据最新统计,我国现有耕地总面积为20亿亩 .世界现有耕地总面积约为15亿公顷,约占世界地表总面积134亿公顷的11%,约占世界可耕土地总面积42亿公顷的36%。匿名回答采纳率:52.0% 2009-03-19 23:39 发表年份统计对象数字全文快照来源文献全国范围全国耕地面积的19,98% 中部五省具有广阔的平原和星罗棋布的湖泊,其耕地面积达25977.9千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9,98% 查看来源:一、中部农业发展的优势和特色,栏目:报告六中部农业发展研究,《中部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年)全国范围全国耕地面积的19.98% 中部耕地面积达25977.9千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9.98%;2002年中部主要农产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8.6%,油料占全国的39.7%。查看来源:摘要,栏目:摘要,《中部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年)全国范围 92万亩原平市地处晋北,是山西省较大的县市之一,总面积2571平方公里,共有29个乡镇,520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4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6万人,耕地面积92万亩,其中水地面积42.54万亩。查看来源:着力构建新世纪的晋北强市,栏目:新思维新概念市长论城市发展,《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年)全国范围 320万亩全市总面积3,4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0万亩。查看来源:搞好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实践与思考,栏目:新思维新概念市长论城市发展,《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年)全国范围只占13.8% 耕地面积只占13.8%。查看来源:二、人口变化正朝着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健康发展,栏目:人口过快增长得到了有效地控制,《成就辉煌的20年》(年)全国范围达25977.9千公顷中部耕地面积达25977.9千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9.98%;2002年中部主要农产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8.6%,油料占全国的39.7%。查看来源:摘要,栏目:摘要,《中部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年)全国范围达25977.9千公顷中部五省具有广阔的平原和星罗棋布的湖泊,其耕地面积达25977.9千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9,98% 查看来源:一、中部农业发展的优势和特色,栏目:报告六中部农业发展研究,《中部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年)医药; 30万公顷全市耕地面积30万公顷,林地面积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2.3%,林木蓄积量7213万立方米。查看来源:建设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医药名城,栏目:新思维新概念市长论城市发展,《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年)全国范围净减少683万亩“八五”期间,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683万亩,目前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 查看来源:三、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栏目:深化改革协调政策加速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与优化,《成就辉煌的20年》(年) 1838-1949 全国范围拥有61.01% 据靖江四个乡五个村的调查,1938年抗日民主政府建立以前,占农村户数5.5%的地主,拥有总耕地面积的

苏州城市化进程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1 苏州城市化进程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摘要:苏州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社会差距最小的城市之一,本文通过分析苏州城市化的各个过程总结出来政府政策、工业化、要素集聚、外资和信息化等因素在其中的作用,由近及远、以小见大。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动力机制 城市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是指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一个社会历史进程。而我国学者主要从三个层面加以界定,可具体表述为;( 1 )城市化的特征是农村人口比重相对减少,城市人口比重相对增加,第一产业的人口相对减少,第二、三产业的人口相对增加的过程,( 2 )城市化的内容包括人口地域结构、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的城市化;( 3 )城市化的实质是人口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的非农化过程。作为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与标志之一,城市化对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苏州地处长三角核心腹地,是中国城市化最早开始的地区之一,也是如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根据2011年苏州市的统计数据城镇化率已超过百分之七十。 表1. 年份人均GDP(元)GDP(亿元)城市化率(%)三产结构2001 30000 1760 54.2 5.3:56.7:38 2002 35700 2080 58.1 4.4:58.2:37.4

2003 46793 2802 62.3 2.8:63.1:34.1 2004 56992 3450 63.3 2.2:65.7:32.1 2005 66826 4026.52 65.4 2.0:66.8:31.2 2006 78308 4820.26 66.5 1.9:65.4:32.7 2007 91346 5700 67.3 1.7:63.7:34.6 2008 106412 6701.3 67.8 1.6:62:36.4 2009 116850 7400 68.7 1.8:58.8:39.4 1.城市化进程分析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近30年中,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甚至出现过逆城市化现象,苏州城市化重新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洪银兴陈雯把江苏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城镇化;二是城镇城市化;三是城市现代化[1]。本文根据其定义将苏州的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了三个时间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发展时期。八十年代初,在农村联产承包制推行和乡镇工业兴起的双重作用下,苏州出现了农村劳力大规模转移的高潮,120余万农民进厂进镇。乡镇工业产值成为全市工业总产值“半壁江山”,小城镇也随之迅速扩张。但由于建设资金缺乏,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大建设时期。九十年代初,苏州开放型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东园西区、一体两翼”的城市新格局形成,标志着苏州进入了城市现代化的新阶段。大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来人口进入中心城市和小城镇,改善投资环境成为共识,竞相进行老

四川各地海拔耕地面积

一、成都市全市范围: 平均海拔500米,全市幅员1239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2.5万公顷,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终年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16.2℃左右,年极端最高气温37.3℃,年极端最低气温-5.9℃,无霜期297天,年降雨量947毫米,年平均降水量为1124.6毫米,而且降水的年际变化不大,最大年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的比值为2:1左右。年平均日照l,288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82%,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浦江县:平均海拔524米,耕地面积为29.12万亩,其中田为23.81万亩,地为5.31万亩、新津县:平均海拔450—500米,耕地面积29.8万亩 大邑县:境内最高处为海拔5364米,最低处为475米,全县幅员面积15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4673亩 彭州市:平均海拔490米到1073米,幅员14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5.9万亩 都江堰市:平均海拔489.3米,幅员120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045公顷 邛崃市:平均海拔493.3米到703米,全市幅员1377.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9977公顷 崇州市:全市幅员109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9311公顷 二、自贡市全市范围: 平均海拔873米,年平均气温17.5℃-18.0℃,受地形影响,由东南逐渐向西北递减,年均降水1000毫米一1100毫米,主要集中于夏季,占全年降水的53%一60%,冬季仅占3%一5%,全市幅员437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0112公顷 荣县:海拔196—901米,耕地89.533万亩,人均耕地1.1亩 富顺县:海拔436—597.6米,耕地面积1173.92公顷,其中,田500.25公顷;土673.67公顷。 三、攀枝花全市范围: 属“南亚热带为基带的岛状式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18.5℃-20.4℃,无霜期300天以上,年降雨量为900一1300毫米,具有干湿分明,垂直差异明显,昼夜温差大,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为发展立体农业展示了广阔前景。全市幅员74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万公顷。 米易县:全县幅员21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679公顷 盐边县:平均海拔高度1132米、全县幅员3326.4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095公顷 四、泸州市全市范围: 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8℃,无霜期340天,年降雨量1.100毫米以上,日照l,290小时,大于10℃积温为5,770℃,光照充足,雨盆充沛,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农作物年可三熟,适宜发展粮食生产和开展多种经营,具有建立多种类型的农业商品基地的优越条件。海拔最高1902米,最低203米,平均海拔1052米。全市幅员122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14万公顷。 泸县:平均海拔757米,幅员面积1513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4899.7公顷 合江县:平均海拔470米,总面积130.7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3万亩 叙永县:平均海拔1270米、全县幅员297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1223公顷 古蔺县:幅员318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7303公顷 五、德阳市全市范围: 中部,为成都平原东北部,海拔465~750米,面积占全市的30.76%;东南,为盆中丘

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延续城市文脉

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延续城市文脉 系名称:建筑系专业名称:城市规划学生姓名:高洁指导教师:王力忠 【摘要】:“城市从其起源时代开始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储存并流传人类的文明成果;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足以用最小的空间容纳最多的设施;同时又能扩大自身的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更加复杂的形式,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①。 城市作为人类智慧文明的载体,在时间的积淀中形成自身的历史文化,构成本土的城市特色,在社会的不断演变发展中实现自我调解和自我完善。然而,当今全球化迅速蔓延,建筑趋同,城市趋同乃至文化趋同现象愈演愈烈,这已经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关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城市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中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将城市文脉延续下去,是当代城市建设者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本文从景观方面、城市方面、建筑方面以及人的体验方面展开讨论城市文脉的延续问题,希望探寻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文脉延续的方法。 【关键词】:城市文脉传承景观城市建筑 【英文翻译】:The city as a carrier of human wisdom and civilization, conforming of its own history and culture in the time of accumulation, constitute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y and continue to evolve in society to achieve self-mediation and self-improvement. Today, however, as the rapid spread of globalization , the convergence of architecture, the urban convergence as well as the intensified cultural convergence has led to worldwide attention. In the situation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 to protect the city'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task contemporary city builders faced with. This article discuss the continuation of urban context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landscape, the city, the architectural and human experience in the urban, hoping to explore the method of urban context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城市文脉是“城市赖以生存的与其本质密切相关的背景”,包括城市的政治、经济、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等②。它既有共时性又有历时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自然环境、建成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之间进行动态的、内在的联系,从而构成了城市特有的文脉。它体现了人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城市文脉包含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显性形态包括人、地、物;隐性形态是指对城市发展有潜在深刻意义的影响因素,包括城市的政治、经济、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以及社会习俗、心里行为等。 所谓城市文脉的延续,就是指现在的文化与过去的文化之间的传承关系,缺失任何一种文化都构不成文脉。城市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其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文脉不是名声古迹、文物遗址的堆积,它是一种城市的记忆,是一代代城市人的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就中国而言,从上世纪中叶至现在,大多数城市都经历了城市功能的同化、泛化,城市功能以经济功能为主,城市不断地破旧立新,将传统当垃圾清除,然而新建的内容却缺乏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文脉的断绝将不可避免。

我国耕地资源情况及耕地质量变化状况综述

我国耕地资源情况及耕地质量变化状况综述 土地是财富之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一、耕地的基本含义1 所谓耕地,就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这是耕地最一般的概念。根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制定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及有关规定划分,下列三种情形的土地都属于耕地:a 、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和草田轮作地;b、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者其他树木的土地; c 、耕种三年以上的滩涂和海涂,以及前三年内曾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在上述耕地中,还包括南方宽< 1. 0 米、北方宽< 2. 0 米的沟、渠、路和田梗。这就是我国目前统一适用的耕地的标准。 此外,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生产条件,在生产实践中,对耕地又可具体的划分为下列五种不同类型: a 、水田。有水资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生产、种植水稻、莲藕和席草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灌溉的水旱轮作地。b、望天田。无灌溉工程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雨用以生产的耕地,包括无灌溉设施的水旱轮作地。望天田也主要用以种植水稻、莲藕、席草等水生农作物。c 、水浇地。除水田、菜地之外,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生产的耕地。水浇地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灌溉方式一般都是浇灌、滴灌、畦灌和喷灌。d、旱地。无灌溉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水生长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固定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早地主要种植棉花、杂粮、油料等早作物。e 、菜地。种植蔬菜为主的耕地,包括温室和塑料大棚用地。 二、我国耕地分布概况

三、我国耕地资源现状2 我国是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大国,人口和耕地的矛盾十分突出。我国人均耕地只有0.11 公顷,不及世界人均耕地0. 25 公顷的44 %。特别是目前我国人均耕地大于0. 13 公顷的12 个省、自治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其中除吉林和黑龙江等省外,其他省区粮食不能自给或仅能自给。人均小于0. 06 公顷的除4 个直辖市外,还有湖南、浙江、广东、福建4 个省。统计,全国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 05 公顷临界值的县(区)达666 个,占全国县(区) 总数的23. 7 % ,其中低于0. 03 公顷的县(区) 达463 个,有些县(区) 人均耕地只有0. 01 公顷—0. 02 公顷。 我国耕地分布不合理,质量差,生产水平低。我国山地、丘陵、高原地区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66 % ,而平原、盆地和其他地区的耕地仅占34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的38 % ,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80 %以上;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水资源量不足全国的20 % ,而耕地却占全国的62 %。全国优质耕地少,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耕地只占耕地总量的39 % ,中低产田则占61 %。我国现有耕地总量不足1033 亿公顷,产出的粮食还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经济发展日益增长的需要。1995 年—2000 年,我国人口增加近6800万,总人口近达12. 6 亿,粮食年需求为5200 亿千克,而近年来粮食产量一直徘徊在4500 亿千克左右,与需求数量相差700 亿千克。人增粮不增,必然导致粮食供求关系的紧张。 耕地总体质量差,生产水平低。从全国范围来讲,我国的优质耕地少,抗自然灾害能力差.耕地中还有近亿亩坡度在25度以上,需逐步退耕。耕地质量差和耕地与水资源分布不均匀造成我国耕地的生产水平较低,与世界发达国家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粮食单产相差100公斤以上。 后备耕地资源贫乏。据统计,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即使全部开发成耕地,人均增加耕地也不足0.1亩,而且建国以来,经过长期开发,剩余的后备耕地资源大多为质量差、开发难度大的土地。因而,我国必须要保护耕地。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是耕地保护的基本原则。

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分析

预测江苏省未来20年城市化发展趋势 ——资环10级徐俊飞201032020102 摘要:本文设计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人口数为主导因素,根据江苏省2000~2009年总人口增长的客观现实,定量描述江苏省的城市化水平,以此预测20年后江苏省的城市化发展趋势。 关键词:总人口,城市化,定量,预测 一、引言 未来二三十年,我国将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随着采自国内外的大量生产要素的密集投入,将会进一步改善东部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区域经济活动的效率,从而带来新的城市化空间的扩张。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省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1年江苏省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2.6%,较1990年的21,6%提高了21个百分点,但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也较大。本文通过比较江苏省各区域城市化水平,研究城市化区域发展不平衡性及其形成原因,以揭示城市化发展变化特征。 二、建国以来江苏省城市化历程 江苏是近期城市化水平上升最快的省份之一。自1949年至今的半个多世纪,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江苏城市化总体上经历了一个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发展历程。1949年,全省共有城市10个,建制镇703个,到2005年,城市数量增加到40个,建制镇增加到1025个;市镇人口规模由1949年的437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3775万人,增加了7.6倍,年均增长3.93%;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49年的12.4%上升到2005年的50.5%,上升了38.1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68个百分点。1949-2005年期间,江苏城市化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949-1957年)。国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由于重工业化倾斜战略的推动,城市化水平从14.8%上升到16.5%,二元户籍制度尚未建立,城乡之间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 (2)波动倒退阶段(1958-1978年)。1979年以前,由于受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十年动乱等的影响以及户籍制度作为管理和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手段,出现了水平低、波动大、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水资源优化调控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水资源环境效应及其优 化调控 国贸2班周星2012218090

摘要前言:城市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经阶段。近数十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文章分析讨论了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城市水资源短缺,城市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与措施。 城市是指非农业人口的聚居地,是一定地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城市居民用水、工业生产用水以及其它城市用水需求逐年增加,但是供水能力不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问题却成为了制约我国城市更好更快地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是人—地关系的焦点,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生产和消费最为集中的地方,因而城市也成为污染集中的地方。水是生命存在与发展的源泉,也是城市的活力所在。 目前我国正以世界罕见的速度推行城市化,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20%左右,2010年达29%,2050年将达47%左右。建国初期我国有城市136座,“七五”末期450座,到“八五”末期猛增至640座。特别是随着城市规模扩大、数量增多,出现了一些地理位置相近,资源环境条件相似,类型、功能互补的城市群。我国已有5个超大规模城市群(沪宁杭、京津唐、珠三角、四川盆地以及辽宁中部),这些城市群面积大、影响和辐射范围广。 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快速驱动作用、对财富的迅速增值能力,使人类获得了巨大经济效益,但城市水资源环境所受到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现。城市“水泥森林”造成的区域水文循环的改变、人口剧增和生产高度集中导致的用、排水日增等问题,制约了城市进一步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水环境物质代谢的严重失衡 如把城市看作一个有机系统,则城市水环境的“水质”污染实际上是城市物质代谢失衡的结果。自然条件下,某一系统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保持平衡,自然系统中不存在废物的概念。而在城市区域,输入了大量的矿石、燃料、化学合成物质。这些物质部分转化为产品,部分在生产过程中以工业污水形式排入水环境,或以气体、颗粒物的形式进入大气环境,随大气降水一起进入水环境,转化为产品的部分又通过人们的消费和使用以生活污水的形式排入水环境。大量污染物进入城市水环境,必然造成城市水环境物质代谢的失衡。 1.降水与城市水环境污染 城市大气水环境物质代谢失衡是造成地表水环境污染的原因之一。人类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改变了清洁大气的物质成分。这种污染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固定点源,即工厂企业排放的来自于矿石、燃料及一些化学合成物质的气态和颗粒态污染物。二是流动污染源,即城市交通中大量的汽车尾气污染和车辆行驶过程中造成的道路扬尘。 大气中污染物质的代谢大多是通过溶于雨水或被雨水所携带的途径。虽然这对大气的净化十分有利,但在严重大气污染情况下,通过雨水途径代谢的大气污染物使雨水的化学成分或物质含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世界上许多城市群出现的酸性降水,以及由此造成的城市地表水酸化和大量的水生生物死亡。降水将污染物直接带到地表,甚至携带到较远的地区。由于城市人口十分密集,加上垃圾收集系统的不完善,降水达到地面后溶解了大量的污染物,其中甚至包括一些有毒物质。由于我国目前对城市雨水不进行处理、直接排放,因此城市雨水会直接造成城市地表水环境的损害。

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战略构想

xx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战略构想 媒体来源: 国研网发布日期: xx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战略构想 一、xx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江苏省城市化发展与全国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独特性。前者表 现在城市化经历了相似的几个阶段;后者主要表现在江苏因乡村劳动力非农化 引起的隐性城市化程度明显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以及其独具特色的“离土不离 乡,进厂不进城”的乡镇企业——小城镇城市化模式。 1.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 1997年江苏显性城市化水平(城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23.75% (1999年为 26.25%),仅比全国平均水平( 23.54%)高出 0.21个百分点,但 实际城市化水平在33%左右,即使这样仍比全省的工业化率和产值非农化率分 别低18个和52个百分点。这表明,江苏城市化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产业非

农化的发展,即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这种滞后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政策和城市人口统计不完全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一直实行以严格限制乡村人口进城为特征的户籍制度, 乡村剩余劳动力呈隐性状态。改革开放使农民获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乡村剩 余劳动力日益显性化,解决其就业、致富并缩小城乡差别成为社会关注的大问 题。 1980年10月国家建委主持召开的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制定了“控制大城 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1989年颁布的《城市规划法 》改为: 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 ,提倡发展乡村工业,以此解决乡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并实现人口向小 xx的就地转移。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化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带动,江苏城市化发展 步伐加快,到1997年全省实际城市人口比重已达33%左右,但城市化滞后于经 济发展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而且这种滞后引发了诸多的负面效应。在80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广州市景观格局时空分异特征的研究 (1)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5卷,第1期,2009年1月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V ol.45,N o.1(Jan.2009)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广州市景观格局 时空分异特征的研究 郭泺1 杜世宏2, 薛达元1 江学顶3 11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北京100081;21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北京100871; 31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州510275; 通讯作者,E2mail:dshgis@https://www.doczj.com/doc/5113634373.html, 摘要 以广州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1985,1990,1995,2000和2005年5期遥感影像,研究了广州市20年来景观空间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广州市1985—2005年期间景观空间格局的复杂性总体上不断增加,但变化速率、强度和发展态势在全市范围和不同的行政区域内表现出一定的分异特征。1985—2005年期间广州市12个行政区由于规划发展目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时空变化特点:城区、番禺和花都干扰强度和幅度大, ;从化和增城干扰强度和幅度相对较小,且更多地表现为某一次的重大干扰痕迹。番禺受城市化过程和人类干扰主要发生在1990—2000年,花都的重大城市化过程主要发生在1985—1995年,增城和从化的景观变化主要发生在1990—2000年,而城区受城市化进程影响的趋势和整个研究区最相似,表现出多次多时段干扰的迹象和受城市化干扰程度大、城市化时间长、开始时间早的特点。 关键词 快速城市化;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广州 中图分类号 Q149 Spatio2Temporal V ariation of Landscape P atterns during R apid U rbanization in G uangzhou City G UO Luo1,DU Shihong2, ,X UE Dayuan1,J I ANG Xueding3 11C ollege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Beijing100081;21Institute of Rem ote Sensing and GIS,Peking University,Beijing100871;31School of Environment Science&Engineering,Sun Y at2Sen University, G uangzhou510275; C orresponding Author,E2mail:dshgis@https://www.doczj.com/doc/5113634373.html, Abstract Using3S technique,surveying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this study took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s of G uangzhou City as a case study.The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cess of a typical rapid urbanization and landscape spatio2 tem poral patterns during the period from1985to2005,and com pared the landscape and class2level pattern indices in G uangzhou Cit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 plexity of landscape structure and the fragmentation of the landscape increase from1985to 2005,whereas,the intensity and tendency of the landscape changes varied during the four com parative periods:198521990, 199021995,199522000,and200022005.I t is a rapid development period from1985to2005in G uangzhou.S patio2tem poral landscape patterns of the ten districts are different due to different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m otives.The intensity and extent of disturbance is strong and happen frequently in Urban,Panyu and Huadu districts.C onghua and Z engcheng districts represent slight disturbance,and their urbanization process mainly take place during199022000.Urbanization in urban begin early while it mainly happens after1990in Panyu and Huadu districts,showing the effect of frequent disturbance and severe intensity.The trend of urbanization in urban is similar to total study zone,showing frequent disturbance,multi2perio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ong2term urbanization. K ey w ords rapid urbanization;landscape pattern;spatio2tem poral change;G uangzhou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07BAC03A08),国家民委重点项目(07ZY05)和中央民族大学“111”计划资助 收稿日期:2007211226;修回日期:2008206230 921

江苏北部地区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与总结

江苏北部地区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与总结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大大加快,土地利用逐渐成为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一环。江苏北部地区同样面临着土地利用的诸多问题,相关的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也对土地利用相当关注。笔者所在的“大地”团队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采访等形式,初步了解了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并且通过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了初步结论。目前,江苏北部地区土地利用情况整体上较为乐观,土地利用较为合理,人民群众和政府部门也对土地利用问题基本持积极的态度。 关键词:城市化;拆迁;土地利用;人与自然 江苏北部地区土地利用情况分析与总结 当前,国务院颁布了《国有土地上房征收与补偿条例》。拆迁问题属于土地利用情况中的一大方面,而且中国在迈向新的历史高峰和加速城市化进程中必然会面临土地利用的相关问题,整个社会也对土地利用问题有着相当高的关注程度。从政府部门到人民群众,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角色,人们对这一热点话题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关注。 笔者的家乡在江苏的北部地区,该地区目前正处于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之中。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土地利用情况的现状和前景都表现出了极高的关注度。而江苏北部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也可以作为大部分正处于加速城市化进程地区的一个缩影。 一、由淮安市涟水县看江苏北部土地利用情况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目前正处于拆迁重建“大热”时期,而且其土地利用情况在江苏北部地区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我们“大地”团队将其作为了此次实践调研的主要活动地点。通过网络,走访等,我们“大地”团队搜集了与土地利用相关的资料,并且对涟水县城区的土地及其目前利用情况做了初步的整理总结。下图是涟水县城市总体规划图[1]: 由我们“大地”团队的整理数据可知:新一轮规划区面积由上一轮200平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