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396.50 KB
- 文档页数:21
第二节托尔曼学习理论了解托尔曼的生平及认知行为主义产生的背景掌握认知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和主要实验了解新托尔曼学派托尔曼(E.C.Tolman,1886~1959)是寻求认知过程和行为过程相统一的第一人。
他受行为主义和格式塔理论的双重影响,提出符号-完形学习理论,属认知行为主义理论。
其最著名的是白鼠走迷宫的实验。
通过一系列实验,托尔曼认为应强调行为的整体性,注重行动(act)而不是纯行为主义所关注的动作(movement)。
个体的学习行为是有目的的,不是单纯地对刺激作出的反应。
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形成目标-对象-手段三者联系在一起的“认知地图”,并非学习一连串的刺激与反应。
因此,他将行为主义S-R公式改为S-O-R,其中。
代表有机体(organism)的内部变化,亦即中介变量,它虽不是引起行为的基本原因,却是引起一定反应的关键,称为“行为决定因素”,包括目的和认知的因素、能力因素和行为顺应因素(Tolman,1932)。
此外,他还认为外在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白鼠在走迷宫时根据对情景的感知,在头脑里有一种预期指导其行动,预期的证实就是一种所谓的内在强化。
可以说托尔曼用动物实验的方式探讨了认知学习问题,被许多人称为认知心理学的鼻祖。
一、托尔曼的生平爱德华·托尔曼(Edward C.Tolman,1886~1959)于1886年4月14日出生在美国麻省纽顿的一个贵格会教徒的家庭。
1911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电子化学学土学位,然后从那里去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并于1912年和1915年获心理学硕土学位和哲学博土学位。
同年,他开始在美国西北大学任讲师。
但3年后他被免职了,名义上说他缺乏教学能力,实际上则是由于他在当时战争期间持贵格教的绥靖主义态度。
1918年他受聘于加利福尼亚大学贝克莱分校,任心理学教授。
他的学术生涯主要是在那里度过的。
1950年,他由于拒绝麦加锡泡制的忠诚宣誓而被解聘。
托尔曼符号学习论托尔曼(Edward Chase Tolman,1886~1959) 美国心理学家。
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目的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力图客观了解行为的目的性。
哈佛大学哲学博士。
对学习心理学有较大的贡献,提出中间变量的概念,着重研究有机体的中央(内心)的过程。
以各类迷宫为学习情境,其中有许多选择点,即通往目的地的符号或线索。
认为学习者所学得的不是动作系列,而是预期(或目的)与符号间的联系或预期的证实,并以证实原则来代替强化。
其认为行为是整体的、有目的的,学习者必须对学习情境的符号与图形(或完形)产生“认识的完形”,因此其理论又称为目的行为主义或符号完形论。
生平托尔曼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牛顿。
先在麻省理工学院学工程,后入哈佛大学从师霍尔特学心理学,1915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在当研究生期间,曾专程去德国接受完形心理学家考夫卡的指导,深受其思想的影响。
数年后,任加州大学比较心理学教授,从事教学研究达三十余年。
1950年转至哈佛大学,1953年又转至芝加哥大学任教。
1937年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7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并曾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
托尔曼(E.C.Tolman)是一位新行为主义者。
但他是一位外行的行为主义者,他经常用动物的动机、认识、预期、意向和目的来描述动物的行为。
他关心行为理论如何同诸如知识、思维、计划、推理、目的、意向等概念相联系。
他的理论被称为目的行为主义、整体性行为主义、符号—完形说或预期说。
由此可见他所受的格式塔学派的影响。
他以白鼠学习方位的迷宫实验(图81)证明了他的理论。
迷宫有一个出发点、一个食物箱和三条长度不等的从出发点到达食物箱的通道。
实验开始时,将白鼠置于出发点,然后让它们自由地在迷宫内探索。
一段时间后,检验它们的学习结果。
检验时,再将它们置于出发点,并对各通道做一些处理,观察它们的行为。
结果是,若三条通道畅通,白鼠选择第一条通道到达食物箱;若A处堵塞,白鼠选择第二条通道;若B处堵塞,白鼠选择第三条通道。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对于教育工作者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优化教学方法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儿童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世界,逐渐获得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来表征事物,但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儿童能够进行具体的逻辑推理,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11 岁及以上):儿童能够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假设演绎推理。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与成人和更有能力的同伴的互动中实现的。
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二)人格发展理论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着特定的心理社会冲突,如婴儿期的信任对不信任、儿童早期的自主对羞怯和怀疑等。
成功解决每个阶段的冲突有助于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否则可能导致消极的人格品质。
(三)社会性发展1、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儿童的社会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受欢迎的儿童通常具有友好、合作、善于交往等特点;被拒绝的儿童可能表现出攻击性、退缩等行为。
2、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儿童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父母的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和忽视型)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的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即无条件刺激与中性刺激多次结合后,中性刺激能够引起条件反应。
泛化和分化是经典性条件作用的重要概念,泛化是指对相似的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托尔曼(E.C.Tolman,1886~1959)是寻求认知过程和行为过程相统一的第一人。
他受行为主义和格式塔理论的双重影响,提出符号-完形学习理论,属认知行为主义理论。
其最著名的是。
通过一系列实验,托尔曼认为应强调行为的整体性,注重行动(act)而不是纯行为主义所关注的动作(movement)。
个体的学习行为是有目的的,不是单纯地对刺激作出的反应。
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形成目标-对象-手段三者联系在一起的“认知地图”,并非学习一连串的刺激与反应。
因此,他将行为主义S-R公式改为S-O-R,其中。
代表有机体(organism)的内部变化,亦即中介变量,它虽不是引起行为的基本原因,却是引起一定反应的关键,称为“行为决定因素”,包括目的和认知的因素、能力因素和行为顺应因素(Tolman,1932)。
此外,他还认为外在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白鼠在走迷宫时根据对情景的感知,在头脑里有一种预期指导其行动,预期的证实就是一种所谓的内在强化。
可以说托尔曼用动物实验的方式探讨了认知学习问题,被许多人称为认知心理学的鼻祖一、托尔曼的生平1918年他受聘于加利福尼亚大学贝克莱分校,任心理学教授。
他的学术生涯主要是在那里度过的。
1950年,他由于拒绝麦加锡泡制的忠诚宣誓而被解聘。
在这之后,他曾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任教。
在这期间,托尔曼作为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merican CivilLiberties Union)的一名成员,为促进学术自由而作了不少努力。
这种努力的结果之一,是他于1953年重新回到贝克莱分校任教,恢复原职,一年后退休。
托尔曼在1937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53年在第14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当选为两主席之一。
1957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951年还被耶鲁大学授予理学博士学位,以奖励他“勇敢捍卫自由的精神”。
托尔曼的著作有:《动物与人的目的性行为(Purposive Behavior in Animals and Men)》(1932)、《战争的驱力(Drives toward War)》(1942)和《心理学论文集(Collected Papers ln Psychology)》(1951)。
教育心理学考试中学习理论一直是考生最难理解的重要考点,尤其是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因此中公讲师在此为大家详细介绍具体的理论内容。
托尔曼,美国心理学家,是目的行为主义的代表人和创始人,力图客观了解行为的目的性,对心理学有较大的贡献,构建了符号完型理论,也成为认知心理学的先驱。
符号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所学到的东西并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刺激——反应之间的运动反应,而是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意义。
也就是说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学会做某些动作,而是学会了某些符号的意义。
托尔曼通过三个实验证明了这个理论观点。
1、奖励预期实验托尔曼训练了两组白鼠走迷宫。
甲组白鼠到达目的箱后得到的是葵花籽,乙组白鼠得到的是麦芽糖。
对于白鼠来说,麦芽糖比葵花籽更受欢迎。
经过训练后发现得到麦芽糖的乙组白鼠跑的速度要比甲组快。
训练十天后,将甲乙目标奖励物调换,乙组获得的是葵花籽,而甲组是麦芽糖。
结果发现,情况与十天前相反,表现出明显对比。
原来吃的好的现在吃的差得乙组比原来跑的更慢了,而甲组反而比原来跑的快。
实验表明,当被试者获得的奖励没有预期的奖励好时,不仅不能够提高原有的操作水平,反而会降低原有的操作水平。
所以,托尔曼认为小白鼠在进行训练时是对目标具有某种预期,在这种预期之下才产生了操作行为,所以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同样会对教师的奖励或者表扬产生预期,预期得以实现能够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否则会减弱学习动机。
2、位置学习实验托尔曼制作了一个迷箱,迷箱中食物槽,从起点到达食物槽有三条通道,分别为通道1、2、3,其中通道1和2有共同的部分。
首先,他将小白鼠放在通道起点,让其出发后自由在通道中探索到达食物槽的路线。
一段时间后,他将小白鼠重新放回起点。
当三条通道都畅通时,小白鼠会选择通道1到达食物槽;接下来托尔曼将A点堵塞,小白鼠在通道2和3之间练习,最后堵塞A点同时关闭通道2,小白鼠只能走通道3,,从而熟悉了三条通道。
但是将B点堵塞后,小白鼠到达B点受阻后返回D点,此时有通道2和3两种选择,而小白鼠并没有选择通道2而直接选择了通道3。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通过最新吉林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8年吉林教招将已出公告,笔试科目为《教育综合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吉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吉林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在四川教师招聘考试中,学习理论历来是考试的侧重考查点之一,学习理论主要分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每一个学习理论都涉及许多代表人物的观点,这些观点就是考试的考查内容,考查的方式以单选和判断为主要考查方面,由于考情的变化可能会往多选题方向出题,需要各位考生注意。
其中,托尔曼是认知主义的先驱,他是第一个将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相连接的心理学家,他提出的认知追学习理论和内部强化理论对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
今天中公讲师就为大家梳理一下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帮助各位同学理解记忆。
一、学习具有目的性,是期望的获得。
托尔曼认为,学习的目的性是人类学习区别于动物学习的关键点,其中,期望是个体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建立的一种内部准备状态,托尔曼将其看作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对于目标的认识和期待,期望是托尔曼学习理论的核心。
因此托尔曼的学习理论又称之为学习—目的说。
注意:期望不等于学习目标,而是学习目标在学习者头脑内部的主观反映。
二、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在头脑内部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托尔曼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个体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根据头脑中的预期不断进行尝试,形成对周围环境的认知,最后建立“目标-对象-手段”三者之间的联系的认知地图的过程。
因此又称之为学习—地图说。
三、S—O—R公式托尔曼反对行为主义单纯的看重外在力量来塑造个体的学习行为,主张将行为主义的S—R公式修改为S—O—R公式,O代表机体内部的变化,他认为,外在力量最终起作用的条件就是个体内部对环境刺激的认知。
四、潜伏学习托尔曼利用“白鼠迷津”实验,证明了学习并不是因为强化而引起的,在进行强化之前,学习行为就已经发生,而强化只不过会加速或减弱学习的进程,托尔曼将这种学习称之为潜伏学习:在未获得强化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学习,只不过没有表现出来而已。
幻灯片1第八章学习的基本理论幻灯片2主要内容学习的实质与类型、联结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学习目标记忆学习、正强化、负强化、观察学习、发现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定义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布鲁纳和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加涅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主张运用运用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原理,分析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分析强化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并利用其塑造学生的良好行为幻灯片3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学习是通过理解、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的过程,苛勒的顿悟说托尔曼的符号学习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结构学习论加涅的学习信息加工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幻灯片4一、苛勒的顿悟说苛勒简介——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格式塔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阅读材料:P173苛勒的叠箱实验1.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2.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而非盲目的试误幻灯片5格式塔学习理论的意义:1. 强调认知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为认知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把整体性原则应用于学习领域,对教师建立整体的教学观非常重要。
幻灯片6二、认知理论的学习观●认知理论的学习观主张:●①学习是通过理解、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的过程;●②学习不是受习惯支配而是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③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环境;●④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把外界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
幻灯片7二、托尔曼的符号学习论托尔曼简介托尔曼(1886~1959) 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哲学博士。
力图客观了解行为的目的性,对学习心理学有较大的贡献,提出中间变量的概念,着重研究有机体的中央(内心)的过程。
以各类迷宫为学习情境,其中有许多选择点,即通往目的地的符号或线索。
认为学习者所学得的不是动作系列,而是预期(或目的)与符号间的联系或预期的证实,并以证实原则来代替强化。
如何理解符号学习理论托尔曼一生研究行为心理学,他的理论揉合了当时众多心理学理论,在其过世后他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更促成了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心理学“认知革命”。
经过许多年的“动物实验”研究他提出整体行为模式和中介变量的概念,弥补华生古典行为主义的缺陷,同时他建构了符号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先驱。
在历年各地市的教师招聘考试中,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一直都是考生们在理解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如果没有全面深入的理解的话,想要拿到这些分数还是十分不容易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1.符号学习理论符号学习理论是托尔曼学习理论中的核心内容。
行为主义重实验研究,托尔曼也不例外,他根据一系列动物实验的结果,反驳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一直预想“学习是由于刺激和反应的联结,或是按照一系列的试误以达到目标”的观点。
他认为:学习是根据对“高价迷津实验”中的颜色、声音、气味,以至通道的长度、宽度和转角位置等特点的“认知”,把这些特点作为力求达到目的的“符号”,并表现出有所期待的状态,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符号完形-期待”。
因此,托尔曼认为学习者所学的东西并不是简单的机械的运动反应,而是学习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意义。
这一理论对心理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认知地图认知地图是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
这是鉴于托尔曼为考查有机体学习结果的实质,进行的“位置学习实验”,其中最经典的就是“白鼠学习方位的迷宫实验”。
实验描述:在这个迷宫中,从起点到终点食物箱有三条长短不同的通道,分别为通道1、通道2、通道3,分别是1最短,2次之,3最长。
实验最初,将白鼠置于起点,让它自由地在迷宫内探索爬行。
一段时间过后,白鼠逐渐学会了走3条通道,并在所有通道畅通时首先选择1到达食物箱。
之后,托尔曼将通道稍作处理,重点观看并记录白鼠的表现,结果是:在A处阻塞时,白鼠会改为走通道2;当B 处阻塞时则会自动选择通道3。
1、巴浦洛夫的三个研究原则:决定论原则、分析与综合原则、结构性原则。
2、华生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条件反射法、口头报告法、测验法等。
3、托尔曼的学习理论符号学习:托尔曼认为,动物和人类的行为都受目的的指导,学习者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环境条件,必须“认知”这些条件,才能克服困难,达到目的。
他用“符号”来代表对环境的认知。
学习者所学习的并非简单的、机械的运动反应,而是学习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这便是托尔曼“符号学习”的基本含义。
认知地图:认知地图被构想为环境的内部特征,它们引导一只老鼠或一个人明智地趋向目标;也可以将它理解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
潜伏学习:指未表现在外显行为上的学习,即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每一步都在学习,只是某一阶段其学习效果并未明显显示,其学习活动处于潜伏状态。
4、斯金纳的强化理论A、原理:斯金纳试图回答的中心问题是:强化的类型和安排是如何影响学习的。
斯金纳用条件作用的原理来解释学习,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人们通常都是以一种增加愉快、减少痛苦的方式来行事。
同时斯金纳以一种相当操作性的方式来界定强化。
即强化物是指“使反应发生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
也就是说,凡是提高反应概率的任何事件都可以起强化作用。
这样,强化物并不一定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刺激,而且不同情境和不同人的强化作用也是不同的。
B、类型:正强化(积极强化),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物;负强化(消极强化),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物。
由此可见,是刺激对反应的结果,而不是刺激本身的性质决定这种刺激是否是一种强化物。
C、来源:一级强化物,包括所有在没有任何学习发生的情况下也起强化作用的刺激,如食物、水等;二级强化物,是那些在开始时不起强化作用,但后来作为与一级强化物或其他强化物配对的结果才起到强化作用的刺激,如斯金纳箱里的灯光,对人类来讲,二级强化物还包括大量对行为起强化作用的刺激,如特权、社会地位、财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