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观,传统文化,中国]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观
- 格式:docx
- 大小:15.98 KB
- 文档页数:2
传统文化美学传统文化美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它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建筑、园林、服饰、礼仪等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传统文化美学的几个方面。
1. 绘画美学:传统绘画美学强调意境、笔墨、构图和表现手法。
它注重画家的内心境界和情感表达,追求以简化的线条和墨色来表现事物的本质和气韵。
传统绘画美学中常见的元素包括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等,它们以自然界的景物为主题,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表达出独特的审美感受。
2. 音乐美学:传统音乐美学注重和谐、平衡和内在的情感表达。
它强调音乐与自然的融合,追求以音乐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传统音乐美学中常见的乐器包括古筝、琵琶、二胡等,这些乐器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传递出深厚的情感和思想。
3. 舞蹈美学:传统舞蹈美学强调舞者的身体语言和动作的优雅和谐。
它注重舞者的身体力量和灵活性,通过舞姿和动作的变化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传统舞蹈美学中常见的舞蹈形式包括京剧、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等,它们以其独特的舞台表演和服饰风格,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4. 建筑美学:传统建筑美学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它强调建筑的比例、形式和结构,追求建筑的均衡和谐。
传统建筑美学中常见的建筑形式包括宫殿、庙宇、园林等,它们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5. 礼仪美学:传统礼仪美学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尊重。
它强调礼仪的规范和仪式感,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传统礼仪美学中常见的礼仪形式包括拜年、婚礼、葬礼等,它们以其独特的仪式和礼仪流程,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视和尊重。
总之,传统文化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通过对传统文化美学的研究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观与审美素养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着丰富的美学观念和审美素养。
这些观念和素养在中国的艺术、文学、建筑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分别从中国传统美学观和审美素养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传统美学观1.协调与和谐的美学观中国传统美学观强调协调与和谐,追求整体的统一和谐。
这体现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境”追求,以及古建筑的“形式与功能相结合”的设计理念中。
中国人倡导生活的和谐与平衡,这种美学观念也体现在服饰、饮食、音乐等方面。
例如,中国旗袍的设计注重体现女性曲线之美,而传统音乐也追求调和的旋律和和谐的韵律。
2.天人合一的美学观中国传统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并追求天人合一的美。
这一观念在中国传统诗词中广泛体现,诗人常常以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融入自然的意象中。
而中国传统绘画也注重观察自然之美,力求运用笔触和色彩准确地表现自然景物的形态和神韵。
3.内在与精神的美学观中国传统美学注重内在的美和精神的美,体现在人物塑造、文学创作和音乐表演等方面。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注重塑造人物的精神风貌,注重人物的品德与文化修养。
古代文学创作追求内涵的表达,通过间接的语言表达和隐喻的手法来展现情感和境界。
而中国古代音乐强调以音乐来陶冶人的情操和思想,提倡音乐的善良和博爱。
二、中国传统审美素养1.对自然的敏感与赏识中国人有着对自然的独特敏感,重视自然景观的欣赏与利用。
古代文人墨客常常游历山水名胜,欣赏山水的壮丽和悠远,将这种感受转化为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
中国人注重观察自然的变化和细微之处,以及自然界的色彩和形态,从而培养了独特的视觉和心灵的敏感性。
2.审美意识的培养与品味的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养与内涵,注重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品味。
中国人通过学习经典文学、艺术作品和古代典籍,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
古代文人通过探讨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形式来培养自己的审美品味,并将这种品味传承给后代。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与审美观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多样的美学和审美观念。
这些观念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塑造了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与审美观,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学被视为一种精神追求和人生境界。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强调内外兼修,认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与外在表现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审美观念不仅仅是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更是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这种观念体现在诗词、书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中。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注重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崇尚自然之美,认为自然是最高的艺术家。
他们通过描绘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他们的笔下,自然被赋予了灵性和生命力。
这种审美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倡导人们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强调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内心的宁静是达到审美境界的关键。
他们提倡心灵的宁静与专注,以便更好地欣赏艺术作品和感受美的存在。
这种审美观念体现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画家通过简洁的线条和含蓄的色彩,表达出内心的宁静与深思。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还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中国古代文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
他们通过文学作品、音乐和舞蹈来表达对友情、爱情和家庭的理解和追求。
这种审美观念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倡导人们互相尊重、关爱他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与审美观念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为艺术家提供了灵感和创作素材。
许多现代艺术作品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展现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其次,在社会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指导。
最后,在个人成长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平静,鼓励人们追求内在的美和精神的境界。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与审美观念体现了人们对自然、人际关系和内心境界的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与现代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拥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理念。
这些美学理念不仅是中国审美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现代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以及其与现代审美观念的关系和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1. 和谐统一之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美学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这种美学理念反映在中国艺术中的构图、色彩和形式上。
例如,中国传统绘画追求“寓景于形,形象于意”,注重画面的整体和谐,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同样,中国传统园林注重营造宜人的自然环境,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营造出一种宜人和谐的美感。
2. 内敛含蓄之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理念强调内敛、含蓄和留白的艺术效果。
这种美学理念在中国书法、诗词和音乐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书法注重“笔墨意韵”,通过勾勒线条和运用墨色的变化来表达情感和意境,而不仅仅是模拟客观形态。
中国古典诗词则注重意境和意蕴的表达,追求“言简意赅”。
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意境的陶冶,通过音乐的律动和音色的变化表达情感。
3. 高尚精神之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强调崇高、高尚的精神境界。
这种美学理念在中国传统绘画、雕塑和戏曲中得到了广泛表现。
中国传统绘画追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境界,力求通过艺术作品传递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中国传统雕塑追求高尚、庄重的形象,强调形成群体的统一和协调。
中国传统戏曲则融入了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通过演员的表演和曲调的抒发来传递精神上的愉悦和慰藉。
二、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理念对现代审美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对现代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背景下,这些美学理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价值。
1. 和谐统一的美学观念和谐统一的美学观念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国际合作和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包容的需求。
和谐统一的审美观可以增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美学
中国传统文化美学是一种追求美的文化和哲学体系,强调通过意象世界来表现审美对象。
这个意象世界是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的,可以在艺术作品、自然景观、文学作品等方面进行表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是一个涵盖了各种审美形态的概念,如壮美、优美、和谐、自然等。
它还涉及到人格美、道德美、心灵美等方面。
具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美学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意象之美: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在于意象,而意象是由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结合而成的。
在艺术创作中,通过将情感与物象融合,形成具有意境的作品。
2.自然之美:中国传统美学崇尚自然,认为自然之美是最高的审美形态。
在自然景观中,山川、河流、森林等自然元素被视为美的象征。
3.和谐之美:中国传统美学注重和谐,认为和谐是美的最高境界。
在人际关系中,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等理念被视为美的体现。
4.人格之美:中国传统美学重视人格美,认为人的品格、修养、气质等方面是美的体现。
在道德层面,仁爱、忠诚、孝顺等品质被视为美的标准。
5.心灵之美:中国传统美学强调心灵美,认为人的内心世界是美的源泉。
在精神层面,善良、正直、诚实等品质被视为心灵美的体现。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美学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哲学体系,强调在物
理世界之外构建意象世界来表现审美对象。
这种美学体系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表现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自古就有“礼仪、道德、美”的三大元素,其中美有深远的意义,是中华美学思想的核心所在。
中华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中国文化的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和哲学思想等多个方面。
一、美的本质与形式中华美学思想强调美的本质和形式,认为美是一种精神上的饱满感,体现在人事物的形式上。
这种精神感受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需求,可以通过身体、言语、行为和艺术等多种方式进行表达和传达。
中华美学思想也认为,美可以体现在艺术和自然两个方面上。
自然中的美是一种生命力和生命本质的展现,而艺术中的美则是人类创造力的表现。
无论是自然还是艺术,中华美学思想都强调美的传承与创新,认为美的本质永恒不变,但形式和表现方式是不断变化的。
二、中华美学思想中的审美标准中华美学思想中的审美标准是很高的,它要求人们不仅要关注物体表面的美感和艺术价值,更要关注这些东西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中华美学思想中认为艺术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审美效果,更在于它所传递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中华美学思想还强调了美的内涵和美的外在表现之间的关系。
它认为,一件物品的外在表现是由内在内涵决定的,美的内涵决定了这个物品的美的外在表现。
因此,中华美学思想中的审美标准不仅着眼于外在表现,更注重内在意义和价值。
三、中华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联系中华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中华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方面的关系,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关注人类精神和自然和谐的价值观。
中华美学思想还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方面。
例如在建筑、绘画、文学、音乐等领域,中华美学思想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在于它的天人合一、山水呼应的理念,中国画的精髓在于它的意境和表现力,中国文学的精髓则在于它的德行思想和人伦情感等等。
而中华美学思想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在当下的社会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传统文化的美学特点审美观念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美学特点:审美观念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与发展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独特的美学特点和审美观念。
在传统文化中,美学观念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影响着社会的文化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传统文化的美学特点,以及其审美观念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与发展。
一、传统文化的美学特点传统文化的美学特点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审美主张、审美情感、审美体验和审美风格等。
首先,传统文化重视“中和”的审美主张,强调美的平衡和谐,体现了中国人讲究和谐统一的思维方式。
其次,传统文化注重审美情感的培养,追求内心的修养和舒适感,强调审美情感的高尚和深邃。
再次,传统文化强调审美体验的互动性,注重观者与作品之间的交流与共鸣,鼓励人们主体意识的发展与提升。
最后,传统文化在审美风格上注重继承和创新的统一,保持了独特的审美魅力。
二、传统文化中审美观念的体现1. 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自然界的珍视和敬畏体现了人文关怀的审美观念。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中,常常可以看到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倾诉,以及对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理想追求。
2. 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美传统文化注重礼仪之美,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尊重。
礼仪是一种精神内涵的体现,它以规范的方式表达情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与关爱。
在传统文化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好相待等都是重要的审美观念。
3. 传统文化中的艺术表达传统文化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表达方式体现了其审美观念。
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都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观。
例如,中国画追求的是形神兼备、意境充沛的美感,表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审美理念。
三、传统文化中审美观念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文化的交流,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审美标准,借鉴了西方的审美理念,形成了多元化的审美观。
同时,传统文化也融入了现代艺术的表达方式,产生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学中国传统文化长久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传统美学而闻名于世。
传统美学是一种以审美观念、审美体验和审美创作为主要内容的学科体系,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独特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美学贯穿于各个方面,包括艺术、音乐、建筑、文学等领域,并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一观念源于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传统美学认为,人类的审美体验应该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追求一种自然、朴素、内敛的美感。
中国画、诗歌等艺术形式中常常出现山水、花鸟等自然元素,通过这些元素的表现来传达对自然美的追求。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审美体验强调情感的内敛和回归内心。
中国人一直重视内心情感的修养和情感的内敛表达,追求一种深沉、静谧的审美体验。
这一特点在古代诗词、曲艺、音乐等艺术形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比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以深情内敛的文字描绘了夜晚的美景,给人一种清新、静谧的感觉。
古筝音乐中的“清音”,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内敛的情感。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创作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创作强调的是“取法自然”和“神似”原则。
传统美学认为,艺术创作应该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并且要体现出一种大自然的气韵。
中国画家常常以自然山水为题材,通过笔墨的表现力来描绘出大自然的神秘与壮丽。
在建筑领域,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而闻名。
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通过精湛的工艺和建筑形式的布局,营造出一种与大自然相契合的美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学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价值观。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情感的内敛和创作的自然原则,让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美的大门,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的传统艺术,并体验到其中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中的美学思想与文化审美美学是探究美的本质、规律和价值的学问,是研究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美”的范畴、美的价值、美的方法和美的规律。
在中国文化中,美学思想和文化审美一直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和文化审美入手,探究中国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和文化审美的内涵和特色。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中国美学思想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诗经、论语等经典文献。
在中国美学思想中,主要包括意境美学、审美标准、意象美学和心灵美学。
意境美学是指“意境”在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所谓“意境”,是指在文艺作品中所呈现的内在意义和情趣,它是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
中国古典诗词歌赋、中国画和中国戏曲作品中的意境美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是一首表现仰望天宇的雄浑意境的诗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足见意境美学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地位。
审美标准主要指人们对美的判定标准。
在中国美学思想中,美的标准主要包括“以形写神”、“取象于物”和“秉性体用”三个方面。
“以形写神”是指形式是表现内涵的手段,而非最终的目的;“取象于物”是指艺术家应当在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从自然和社会中汲取素材创作;“秉性体用”是指艺术家的个性、思想和创作特点应该在创作中得以体现。
意象美学是指意象在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
所谓“意象”,是指表达诗意、形象,为读者带来视觉和感觉上的体验和感受的意境。
在中国诗词中,用意象传达出深广的思想感情,表现出儒家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径争流,杼岸悲风。
”心灵美学是指在艺术中所包含的感情、思想和价值观。
心灵美学认为,艺术品的价值在于它所包容的感性、知性和文化价值三个层次。
其中,感性是指艺术品中所表现的情感、情绪和气氛;知性是指艺术品中所传达的思想、哲理以及建构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文化价值是指艺术品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和历史韵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与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与审美观念。
这些思想和观念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对现代社会的美学理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艺术、建筑和文人墨客的角度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与审美观念。
一、艺术中的美学思想与审美观念中国传统艺术注重意境的塑造,追求以简洁的手法表现复杂的内涵。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画。
中国画以墨、线、色为主要表现手法,追求意境的纯净与回味的深远。
传统中国画的绘画对象往往是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通过结合写意和写实的手法,营造出以意境为主导的审美效果。
而这种审美观念也体现在传统书法中,书法追求线条的变化和笔画的曲直,通过线条的神韵来表现内在的美感。
二、建筑中的美学思想与审美观念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观念而闻名于世。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之一是融入自然景色,追求天人合一的美感。
据说,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理念源于观察大自然,并试图模仿其中的规律和美感。
这种建筑观念在庭院式建筑、园林、寺庙等地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此外,传统建筑还注重对称和协调的美感,追求和谐的布局和比例。
三、文人墨客的美学思想与审美观念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文学的创作者,还是艺术、建筑和哲学等领域的倡导者。
他们通过诗词歌赋、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观念。
其中最重要的美学思想是“诗意”和“意境”,即通过文字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来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情感。
文人墨客们追求意境的美感,通过陶冶情操并启迪读者灵感。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与审美观念在艺术、建筑和文学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发展。
它们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并对现代社会的审美理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是这些美学思想与审美观念的沉淀和传承,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传统文化,加强对美学思想与审美观念的研究和传承,以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观
我们讲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首先要弄清中国美学历史发展的特点,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的哲学家同时又是美学家,在他们的作品中蕴含了大量的美学思想。
中国其他的传统艺术例如,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建筑等,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融合。
各种艺术门类既有自身的美学特性,又在审美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
在美学的理论形式之外,从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的大量工艺产品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
纵观历史的长河,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不断的传承与发展,大量的文学家和美学家不断在这一领域进行专研和探究,逐渐形成了一种独色的、博大的中国美学的脉络。
中国的传统美学思维更看中的是所谓的整体意识,其具体表现在就是合和的美学观。
中国文化中美学观是建立在中国哲学观念的整体意识上的。
以和为美,是在要求我们在评价或审美的同时要具有整体意识。
在古人的美学观中强调的是,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这正是中国美学的整体观。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对和合观念的提出也正是是从孔子那里延续下来的。
由此我们不能看出,和合观也正是儒家思想的美学观念源头。
孔子提倡的美学观念,主要是要强调道德内容要包含到艺术中去,凸显善与美的高度一致。
从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上来分析,儒家的美学观念在中国美学观念中都是影响深远和地位显赫的。
不论是古代的美学家和艺术家还是现代的美学家和艺术家,在处理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二者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中,大部分人都是主张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反对在二者之间进行不恰当的偏重。
以此为鉴,从儒家的美学思想的文质统一的观点,从而建立了自己对艺术的审美趣味和行为标准。
翻开历史的篇章,追求社会和谐的理念源远流长,它是以深厚的和合文化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
首先从出自《老子》第四十二章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他认为,万事万物都蕴含着阴阳两面,这两个面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作用形成和。
他认为这是天地万物生存的基本,也是宇宙万物生命的本源。
孔子的《论语?学而》中提到,礼之用,和为贵。
他把和合作为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行为准则。
相比较中国古代审美观念,综上,中国文化的美学意蕴与和合文化有着一种特殊的亲缘关系和智慧的关联。
这种文化的传承是中国文化的至高境界。
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美学观,是古人对待自然与精神关系之间所认为的最基本的思想,它包含的内涵是:人是属于自然界的,人必须得服从自然之规律,人性就是天道,人的道德准则需要与自然的变化规律一致,人生的至高境界就是人与天的和谐统一。
对于古代先哲来说,他们认同的是自然、历史、人生、思维这一系列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首先,天人合一观念的源起和演变的过程这一思想始终贯穿着,它横向贯穿于古代的科学、哲学和艺术发展中。
其二,和合观念的普遍运用,时刻彰显了中国美学的智慧之力,在处理审美范畴的问题时,始终把握住对应性、和谐性、辩证性、相融性。
纵观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学体系,得出的天人合一的基本特征如下:强调真、善、美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认知与直觉的统一。
在这种文化的审美下,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既是这个民族的真性情,也是上至中国文化下至中国人的优良传统。
在中国文化几千年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庸之道是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被当做一种人生追求的终极境界。
中庸最早出现在《论语》之中。
出自孔子的《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如孔子的五美之说,出自孔子的《论语?尧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其核心思想讲的就是中庸之道。
那么中庸我们如何来理解呢?宋儒理学里是这样说的,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
这正是儒家文化所强调的这种中庸之道,这种理想境界的追求无不渗透中国人的人格境界和行为准则之中。
中庸即把两个极端统一起来,采取适度的中间立场,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坚守中正,不偏不倚,不温不火,过犹不及,这才是中庸之道的真谛。
综上,中国历代的文人士大夫、美学家、哲学家们一直都是在沿用于的和合观念的为创作的准则,即将天、地、人、艺术、道德看成一种生机盎然的、富有活力的有机整体。
无一例外的表现在了艺术创作和作品欣赏,中国文化所追求的和合观、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因此,从这层面上来讲,中国古代的内敛、内涵、气场、和谐观等审美主张,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美学观的要求和自觉表现,与西方审美观念中的张扬、个性化、唯美主义、跳跃思维、片断性思维等等相比较,中国文化中特有美学观,更关注于全局性和整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