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微循环的基本知识简解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4
微循环帮助手册第一章微循环的基本概念1.1、定义:微循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我们应该从历史的角度,既不要苛求前人,也不要盲目追求片面的定义,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微循环的有关知识。
最早涉及微循环的概念的是Krogh,他在1929年提出的“毛细血管是血液和组织间物质交换的器官”的学说为微循环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田牛教授于1980年提出“微循环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体液循环动态,脊椎动物(闭锁循环)的体液包括血液、组织液、淋巴液三种。
著名的生物学家贝时璋教授提出:什么是生命活动?根据生物物理学的观点,无非是自然界三个量综合运动的表现,既物质、能量和信息在生命系统中无时无刻地在变化,这三个量有组织、有秩序的活动是生命的基础。
单细胞生物可以通过细胞膜直接和外界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传递;肢节动物是通过组织间隙中的血淋巴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传递,血淋巴由两端开放的血管驱动缓慢流动于细胞、组织之间,故称为开放性循环;脊椎动物(包括人类)进化为闭锁循环,血液能够在心、脑血管系统内以相对高的速度进行循环,毛细淋巴管已经形成,淋巴液得以通过初始淋巴管进入淋巴管,开始淋巴流动,流动于组织间隙中的液体不再是血淋巴,而是没有血细胞的组织液。
闭锁性循环系统的基本功能是保证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传递,其各部分如心脏、动脉、微血管、静脉、淋巴管是统一的整体,不同部分各有精细的分工,只有微血管(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和初始淋巴管及组织间隙中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才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传递。
田氏最新定义: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能量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称为微循环(1993)。
1.2、微血管概念1.2.1血管分支血管系统是连续管道,小动脉进一步分枝成直径为15微米左右的细动脉,细动脉再分枝成直径为5-8微米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汇集注入细静脉(8-30微米),细静脉汇合成小静脉。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循环的基本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物质交换:微循环是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营养物质和氧气通过微循环从血液输送到组织细胞,同时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也通过微循环从组织中排出。
2. 维持稳态:微循环可以通过调节毛细血管的舒缩来调节血流量,从而维持组织的稳态。
当组织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和氧气时,毛细血管会扩张,增加血流量;当组织代谢产物过多时,毛细血管会收缩,减少血流量。
3. 调节体温:微循环可以通过调节皮肤毛细血管的舒缩来调节体温。
当体温升高时,皮肤毛细血管会扩张,增加散热;当体温降低时,皮肤毛细血管会收缩,减少散热。
4. 免疫防御:微循环中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白细胞等可以参与免疫防御过程,抵御病原体的入侵。
5. 再生修复:微循环可以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和氧气,促进组织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总之,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维持组织的稳态,保证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和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人体循环知识点归纳总结人体循环系统是人体内部的一个重要系统,它通过心脏和血管组成,主要功能是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带回肺部进行排出。
了解人体循环系统的知识对于我们理解人体的运作机制、预防疾病以及保持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人体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疾病和保健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一、人体循环系统结构和功能人体循环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下面将对这两部分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详细介绍:1. 心血管系统心脏:人体循环系统的核心器官,具有四个心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通过心脏收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的流动。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动脉将富含氧气的血液从心脏推向全身,静脉将富含二氧化碳和废物的血液输送回心脏,而毛细血管则起到连接动脉和静脉的桥梁作用。
2. 淋巴系统淋巴管:类似于静脉,将淋巴液从组织流回心脏。
淋巴器官:包括脾脏、扁桃体、淋巴结等,起到过滤血液、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人体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 运输氧气和养分:通过动脉将富含氧气和养分的血液送到各个组织和器官。
- 代谢产物的清除:静脉将富含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的血液带回肺部和肾脏进行排出。
- 免疫功能:淋巴系统参与免疫反应,帮助身体抵抗病菌和疾病。
- 稳定体温和酸碱平衡:循环系统调节体温和体内pH值,维持生理平衡。
二、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指心脏和血管系统发生的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等。
这些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对心血管疾病的了解和预防至关重要。
1. 冠心病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引起的心肌缺血所导致的疾病。
常见症状包括胸痛、气短、心慌等,预防冠心病可通过控制饮食、适量运动、戒烟等方式。
2. 高血压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持续升高的一种情况,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高血压患者容易出现头晕、头痛、心悸等症状,预防方法包括均衡饮食、减少盐摄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1.微循环的定义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2.微循环的调节
微循环的调节主要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血管平滑肌的舒缩活动来影响微循环的血流量。
(1)神经调节:交感神经支配微动脉、后微动脉和微静脉的平滑肌,并以微动脉为主。
当交感神经兴奋,平滑肌收缩,血管口径变小。
由于交感神经对微动脉的收缩作用大于微静脉,使微循环中的血流量减少,血压下降。
反之,为循环中血流量增多,血压上升。
(2)体液调节:有缩血管物质,如儿茶酚胺等;舒血管药物,如乳酸、CO2和缺O2等。
在微循环的血管中,微动脉和微静脉既受交感神经支配,又受体液因素的影响;而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则主要受体液因素的影响。
3.微循环途径及其作用
(1)迂回通路(营养通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的通路;②作用: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2)直捷通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的通路;②作用:促进血液迅速回流。
此通路骨骼肌中多见。
(3)动-静脉短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的通路;
②作用:调节体温。
此途径皮肤分布较多。
4.微循环组成的记忆方法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进行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正常情况下,微循环的血流量与组织器官的代谢水平相适应,保证各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量并调节回心血量。
如果微循环发生障碍,将会直接影响各器官的生理功能。
微循环的基本概念一、定义: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活动。
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膜直接进行传递活动,肢节动物是通过组织间隙中的血淋巴进行传递,但进化至哺乳动物阶段(如人),只有肺和胃肠分别通过气管和食管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其他组织器官的位置、功能、代谢已经定型,构成器官的组织、细胞、不能直接和外界环境沟通,只有通过组织液、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
微循环就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
通过微循环显微镜可以直接观测到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内的血液流动,而不做特殊处理是看不清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的,因此,临床上通常认为微循环就是指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微循环。
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能量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称为微循环(田牛教授于1993)。
二、微循环的组成血管系统是连续管道,小动脉进一步分枝成直径为15微米左右的细动脉,细动脉再分枝成直径为5-8微米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汇集注入细静脉(8-30微米),细静脉汇合成小静脉。
微血管包括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等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
从血管壁的结构看,小动脉管壁厚,有内弹力板、一至数层平滑肌细胞;小静脉管腔大、管壁较厚、内压低。
现有材料都证明,不能通过小动脉、小静脉壁进行物质交换。
毛细血管壁的基本结构是内皮细胞、基底膜、外周细胞组成。
细静脉管腔增大,外周细胞向平滑肌转化。
细动脉管壁稍厚有一层平滑肌细胞。
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细动脉的管壁结构适合于物质通过。
大量医学实验工作证明,毛细血管、细静脉、细动脉及毛细淋巴管是血液、淋巴液和细胞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微血管是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血管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与循环血液之间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
毛细血管是微血管中最细小的部分,位于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管径一般在5-9微米,红细胞需要通过变形才能通过管径小于红细胞直径的毛细血管。
三基微循环知识
三基微循环是指人体中微小血管(毛细血管)中的血液流动,包括了毛细血管、小动脉和小静脉等。
它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身体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至关重要。
以下是关于三基微循环的一些知识:
1.三基微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细胞中,同时将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带回血液循环系统中,以便清除。
2.三基微循环的调节机制由多种因素组成,包括血管壁的通透性、血流速度、血压等。
这些因素的变化可以影响血液流量和氧气供应,从而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
3.一些疾病会影响三基微循环的功能,例如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血管损伤和炎症反应,进而影响血液流动和氧气供应。
4.为了保持良好的三基微循环功能,人们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促进血液流动,例如适当的运动、均衡的饮食、戒烟限酒等。
此外,一些药物也可以用于改善三基微循环功能,例如抗血小板药物、扩张血管药物等。
总之,了解三基微循环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身体的正常生
理功能,并采取措施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
一.什么是微循环?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MC)是指微小动脉(细动脉)与微小静脉(细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二.微循环的特点:A、长:一个正常人的微动脉和微静脉首尾相连成一条直线,可绕地球两圈半,微循环的血管非常多,约有300亿支,它迂回曲折的深入到细胞之间去,便于满足人体的60万亿---100万亿个细胞与血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B、细:微动脉及微静脉管径很细,只有头发丝的1/20,最细的微循环只允许1-2个红细胞通过,如果血管壁变厚,管腔变窄,单个红细胞都不容易通过。
C、薄:微动脉及微静脉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张纸的1/100。
以便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一旦管壁增厚就影响了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
D、慢:微动脉及微静脉中血流速很慢,流速0.4毫米/每秒。
当血液粘稠度增高时,血流速度更慢,血液内脂类物质及一些衰老细胞的碎片,一些垃圾,就易于沉积于血管壁,形成栓塞,阻塞血管通道。
三.微循环障碍会引起如下严重后果:心肌缺血,引发冠心病(心绞痛、心梗)•∙ 腔梗、脑血管性痴呆,脑血栓形成。
•∙ 眼底血栓,视网膜退化,视力障碍。
•∙ 糖尿病及高血压性肾硬化。
•∙ 糖尿病足,坏疽,溃烂。
•∙ 男性生殖器充血不足,性功能障碍。
•∙ 女性内分泌紊乱,卵巢功能障碍,更年期提早,乳腺增生,容颜退化,性欲下降。
•∙身体一切脏器、组织及细胞,皆因血液循环差,细胞衰老退化,机能下降。
血液循环差是早衰的重要根源。
血液循环决定人的生命、健康、疾病乃至寿命,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克罗格先生称微循环为人体的第二心脏,微循环的畅通至关重要。
微循环名词解释微循环是指人体微循环系统的运作。
微循环系统是由微血管、毛细血管和淋巴系统组成的。
它负责供给细胞所需的氧气、营养物质,并排除代谢废物和毒素,使细胞能够正常活动。
微循环的畅通与否对人体的健康和美容非常重要。
微循环的运作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心脏将含有养分和氧气的血液通过动脉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然后,血液进入微血管网络,通过毛细血管供给细胞养分和氧气。
同时,细胞内的废物和代谢产物通过淋巴系统排出体外。
最后,血液通过静脉回流回心脏,再次进行循环。
微循环问题会导致各种不适和疾病。
当微循环受阻时,细胞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导致细胞功能下降,器官功能减退。
常见的微循环问题包括血管痉挛、毛细血管壁增厚、血液黏稠度升高、淋巴循环不畅等。
这些问题可能由于生活习惯不良、环境污染、压力过大、缺乏运动等原因引起。
为了改善微循环,人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保持良好心态。
其次,注意环境气氛,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
另外,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手段来促进微循环,如按摩、推拿、艾灸、热敷等方法都能够起到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
微循环对于美容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改善微循环,细胞能够获得更多的氧气和养分,新陈代谢加快,皮肤可以更好地更新。
同时,通过淋巴排毒,可以减少皮肤的水肿和浮肿,改善肤色。
因此,一些美容护肤产品和技术,如面膜、冷热敷、光子嫩肤等,都会以改善微循环为目标来提升皮肤的健康和美丽。
总之,微循环是人体健康和美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通过健康生活方式还是通过辅助手段,改善微循环都能够有效提升细胞的养分供给和废物排出,促进健康和美丽。
人体微循环的根本知识简解微循环是生命的根本特征之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展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活动。
单细胞生物可以通过细胞膜进展这种传递活动,但进化至哺乳动物阶段,人只有肺与肠胃分别可以通过气管与食管才能与外界环境进展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
其他器官的位置、功能、代谢已经定型,构成器官的组织、细胞已经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沟通,只有通过组织液、血液、淋巴液进展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
微循环就是指直接参与组织与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与组织液的流动。
由于血红蛋白呈红色,显微镜下可以直接观察到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内的血液流动,而不做特殊处理是看不清楚淋巴液与组织液的流动的。
因此,在临床上常常认为微循环就是指血液微循环,血液微循环也是人们研究较多,认识较为清楚的领域。
微循环与一般循环比拟,具有5个特点,认识了这些特点才能初步了解微循环。
1.微循环既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局部,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成分微血管、毛细淋巴管都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局部,属于循环系统。
很多脏器的实质细胞、组织都与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毛细淋巴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以微血管为重要支架的立体构造,所以它们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成分。
2.微循环既具有脉管的共性,又有脏器的特征微血管、毛细淋巴管在形态上呈空腔管状,便于血液、淋巴液的流动。
但微血管的形态与构造在不同脏器都各有特点,如小肠绒毛、肺泡、肝、骨髓微血管的排列、形态与构造都不完全一样。
甚至同一脏器不同部位,如脾脏其小体与髓质部位的微血管形态各具特点。
3.微循环既是循环的通路,又是物质交换的场所微血管是循环的通路,全身的循环血液,除局部流经动、静脉短路支路外,几乎全部流经微血管,以灌注组织与细胞。
组织液存在于组织与细胞之间隙,流动于微血管、细胞、毛细淋巴管之间,毛细淋巴管是细胞、组织的重要输出通道之一。
因此微循环是细胞、组织与血液、淋巴液进展物质交换的场所。
4.微循环既具有血管、淋巴管、组织间隙等代谢的共同性质,又表现出其所在脏器实质细胞代谢的一些特征。
微循环知识点总结1. 什么是微循环?微循环是指在人体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的微小血液循环。
它主要通过微小的毛细血管网络将营养物质输送到组织细胞中,同时带走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
微循环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状况。
2. 微循环的重要性微循环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和免疫功能。
良好的微循环可以帮助细胞吸收养分,排出代谢废物,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功能和新陈代谢。
而微循环不良则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组织细胞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和健康问题。
3. 微循环不良的症状微循环不良会导致一系列身体症状,包括疲劳、头晕、头痛、手脚发凉、浮肿、记忆力减退、体重波动等。
此外,长期微循环不良还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皮肤疾病等。
4. 改善微循环的方法(1)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E、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坚果和蛋白质食品,控制盐分和油脂摄入。
(2)适度运动:适度有氧运动能够促进微循环,如快走、游泳、瑜伽等。
(3)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对微循环也有很大的影响,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和放松心情对于微循环的改善非常有帮助。
(4)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规律的作息习惯有助于改善微循环。
(5)外部辅助:利用一些外部辅助手段,如按摩、针灸、艾灸等方法也可以帮助改善微循环。
5. 微循环相关的疾病微循环不良可能导致的疾病有很多,包括:(1)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等。
(2)糖尿病:微循环不良会导致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加重,容易出现并发症。
(3)皮肤疾病:如皮肤过敏、湿疹、痤疮等。
(4)肥胖和代谢性疾病:微循环不良会导致人体代谢功能下降,从而导致肥胖和代谢性疾病。
6. 微循环的检测方法(1)皮肤温度法:通过测量皮肤表面的温度来判断微循环的情况,一般来说,微循环好的人皮肤温度会比较平稳。
(2)激光多普勒测量法:这一方法将激光应用到测量上,通过激光照射到皮肤表面,再反射回去得到的频率差来测量微循环的速度和情况。
微循环的基本知识1、血液微循环是人体的第二心脏人体是一个复杂而又奇妙的机体,人体的五脏六腑各种器官都是“血肉相连”的。
任何一个器官,任何一个部位都遍布着许许多多的微细血管,这些微血管最细的仅2微米,最粗也不过100微米,它们均小于人体头发的二十分之一。
它们的血管壁均很薄,大约是一张纸的百分之一,这些微细血管因形态结构、功能作用的不同,而分别被称为细动脉、细静脉、毛细血管。
人的全身大约有300亿根微细血管,这些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连接起来,其总长度可绕地球周长的二周半,有九万公里。
这样,血液从心脏输出后要经过漫长的路途才能到达组织细胞。
同样的道理,仅靠心脏的收缩力是不可能将心脏的血液输送到组织细胞中,因为心脏的收缩力太小,那么血液从心脏输出后,靠什么力量才能输送到那么遥远的场所呢?那就是靠微血管自身的自律性活动才能将血液灌注进细胞。
同时微血管的自律运动与心跳不同步,它有自己的规律。
这样,微血管起到第二次调节供血的作用,变成了“第二心脏”。
实际上微循环的功能远远超过了“第二心脏”。
因为微循环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新陈代谢和物质交换的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它直接给细胞供血、供氧,供给能量及有关营养物质。
同时还将对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例如肌酸、乳酸、二氧化碳等带出。
因此,微循环是人全身新陈代谢的场所,是人体的内环境,是生命最基本的保证。
人体的任何器官、任何部位,其中包括心脏在内都必须要有一个正常的健康的微循环,否则就会出现相应器官的病变。
当心肌循环障碍时,人体可出现心慌、胸闷、早博、心律不齐、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塞、心源性猝死等;当脑微循环阻碍时,可出现神情衰弱、失眠健忘、头痛头晕,甚至面瘫、偏瘫、中风、痴呆等;当肝微循环障碍时可出现腹痛、腹涨、食欲不振等;当肾微循环障碍时出现腰酸腰痛、血尿、尿蛋白、水肿等症状;当皮肤微循环障碍时可出现瘀斑、老年斑以及手足麻木、身体上蚁走感及全身不适等异常感觉;全身微循环出现衰退时也就是人体衰老的开始。
微循环名词解释生理学微循环是指从心脏发出的血液流经血管和细胞间隙,最终回到心脏的小循环,通常也叫作“体内循环”。
它主要由血管、血液、细胞和血浆组成。
微循环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系统,其目的是将氧、营养、激素和抗体等重要物质传输到人体的各个部位,以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
微循环在生理学中的意义非常重要,它是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微循环的运作能保证细胞获得足够的氧和营养,从而保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它还可以调节体温,并将有害物质和废物从细胞中移除,保护人体健康。
微循环的运作是靠血液为基础的。
血液中有三大组分:细胞组分、血浆组分和核蛋白质组分。
血液中的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主要负责运输氧,白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部分,而血小板是参与凝血等功能。
血浆中含有蛋白质、糖分、水、酸碱度调节剂、激素、维生素等物质,以及各种毒素和代谢产物,所有这些组分都参与维持微循环的运转。
微循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一系列完整的循环构成。
其中最重要的循环是心脏-肺循环,它是血液流过心脏和肺部的循环。
心脏-肺循环的作用是将血液中的低氧水平的血液送入肺部,在肺部吸收氧,然后将充满氧的血液送回心脏,完成一次循环。
另外,还有肝脏-心脏循环、腹腔循环、肌肉循环和皮肤循环等,都是微循环系统的一部分。
微循环在人体的正常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它受到紊乱时,也会引起一系列疾病。
例如,当血管受到阻塞时,就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当血液流速过慢时,就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当血液凝固性变差时,就可能导致出血;当血液含氧量降低时,就可能导致缺氧性疾病等。
因此,维护微循环的正常运行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健康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和避免吸烟等方法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疾病的发生。
什么是微循环?微循环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活动。
人体血液由心脏流出后,经动脉至微动脉,再进入毛细血管后由微静脉及各静脉回到心脏,这种在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毛细血管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
微循环的组成:血管系统是连续通道,小动脉进一步分枝成直径为15微米左右的细动脉,细动脉再分枝成直径为5-8微米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汇集注入细静脉,细静脉汇合成小静脉。
医学研究证明,毛细血管、细静脉、细动脉、毛细淋巴管是血液与细胞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甲襞微循环显微观察仪的工作原理与作用甲襞微循环显微观察仪是通过高倍的摄像显微显示系统,对人体甲襞微循环毛细血管的显微动态透视检查,清晰的显示甲襞微循环毛细血管的形态、流态、袢周图像。
临床上广泛用于由微循环发生改变而对心血管、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疾病发生的早期诊断、病情预报,疗效判断和预后观察等方面。
微循环3条途径及其作用(1)迂回通路(营养通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一后微动脉一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一真毛细血管一微静脉的通路;②作用: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2)直捷通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一后微动脉一通血毛细血管一微静脉的通路;②作用:促进血液迅速回流。
此通路骨骼肌中多见。
(3)动-静脉短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一动-静脉吻合支一微静脉的通路;②作用:调节体温。
此途径皮肤分布较多甲襞微循环的观测指标毛细血管形态,毛细血管流态,毛细血管周围状态。
1、毛细血管形态:1)、管袢清晰度:管袢清晰度是镜下观察甲襞毛细血管不可缺少的指标。
甲襞是手指远端的皮肤,由于职业或工作的原因(如搬运工人、清洗工人等),经常接受不同刺激,引起表皮增生,角化层增厚,皮肤粗糙,致使表皮透光性减退,造成管袢模糊不清,约4.1-10%正常人的管袢模糊。
正常人甲襞毛细血管排列整齐,分布均匀,管袢清晰可见。
异常状态:排列紊乱,管袢模糊。
2)、管袢数:微循环检测中,管袢数的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微循环原理
微循环是指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中微小血管的血液循环,包括毛细血管和微血管。
微循环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组织细胞的供血和供氧情况,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和延缓衰老有着重要作用。
首先,微循环的畅通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微循环是血液循环系统中的
末梢部分,它直接关系到身体各个组织细胞的供血供氧情况。
只有微循环畅通,才能保证身体各个组织细胞充足的血液供应,从而保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如果微循环出现问题,就会导致身体各个部位的供血供氧不足,从而引发各种健康问题,比如头晕、乏力、四肢无力等症状。
其次,微循环的畅通对于延缓衰老也有着重要作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微
循环系统的功能会逐渐下降,导致供血供氧不足,从而加速身体的衰老过程。
因此,保持微循环的畅通对于延缓衰老至关重要。
通过适当的锻炼和饮食调理,可以改善微循环的情况,从而延缓身体的衰老过程,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最后,保持微循环的畅通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做好相关的调理工作。
首先,
要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可以通过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来促进微循环的畅通。
其次,要注意饮食调理,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E等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
坚果等,有助于改善微循环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按摩、艾灸等方式来促进微循环的畅通,从而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总之,微循环的畅通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和延缓衰老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适当的
运动、饮食调理和日常保健,可以改善微循环的情况,从而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重视微循环的健康,让身体更加健康、年轻!。
人体微循环的基本知识简解
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活动。
单细胞生物可以通过细胞膜进行这种传递活动,但进化至哺乳动物阶段,人只有肺和肠胃分别可以通过气管和食管才能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
其他器官的位置、功能、代谢已经定型,构成器官的组织、细胞已经不能直接和外界环境沟通,只有通过组织液、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
微循环就是指直接参与组织和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
由于血红蛋白呈红色,显微镜下可以直接观察到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内的血液流动,而不做特殊处理是看不清楚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的。
因此,在临床上常常认为微循环就是指血液微循环,血液微循环也是人们研究较多,认识较为清楚的领域。
微循环和一般循环比较,具有5个特点,认识了这些特点才能初步了解微循环。
1.微循环既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成分
微血管、毛细淋巴管都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属于循环系统。
很多脏器的实质细胞、组织都和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毛细淋巴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以微血管为重要支架的立体结构,所以它们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成分。
2.微循环既具有脉管的共性,又有脏器的特征
微血管、毛细淋巴管在形态上呈空腔管状,便于血液、淋巴液的流动。
但微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在不同脏器都各有特点,如小肠绒毛、肺泡、肝、骨髓微血管的排列、形态和结构都不完全相同。
甚至同一脏器不同部位,如脾脏其小体和髓质部位的微血管形态各具特点。
3.微循环既是循环的通路,又是物质交换的场所
微血管是循环的通路,全身的循环血液,除部分流经动、静脉短路支路外,几乎全部流经微血管,以灌注组织和细胞。
组织液存在于组织和细胞之间隙,流动于微血管、细胞、毛细淋巴管之间,毛细淋巴管是细胞、组织的重要输出通道之一。
因此微循环是细胞、组织与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4.微循环既具有血管、淋巴管、组织间隙等代谢的共同性质,又表现出其所在脏器实质细胞代谢的一些特征。
5.微循环既受全身性神经、体液的调节,又主要受所在脏器局部的调节
总之,微循环不同于一般循环的特点,具有“二重性”,即在属性、形态、功能、代谢、调节方面,既具有一般循环系统的共性,又有脏器的特殊性。
微循环的组成:微循环是指微动脉(细动脉)于微静脉(细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微循环是组织液、淋巴液生成和血液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微循环的组织、构造,因器官的不同,虽略有差别,但基本结构大致相同。
微循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微动脉:系小动脉的终末部分,管壁有完整的弹力膜和数层平滑肌。
平滑肌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平时平滑肌就保持一定的紧张度,维持血管壁的张力。
由于平滑肌的舒缩可调节微循环的血流量,所以,又称微动脉是调节微循环血流量的“总闸门”。
2.后微动脉(中间动脉):是微动脉的分支,其壁只有单层平滑肌,一般无弹力膜。
后微动脉平滑肌的舒缩主要受体液调节。
3.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是指毛细血管起始部(毛细血管入口部)包裹管壁的平滑肌,只受体液因素调节。
由于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舒缩直接控制血液从后微动脉进入真毛细血管的血流量,所以把它称为微循环的“分闸门”。
4.真毛细血管:是指位于后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由内皮细胞、基腹膜和外膜构成的微细血管。
真毛细血管相互交错、吻合呈网状,穿插于细胞之间,便于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
5.微静脉:真毛细血管最后汇流成微静脉。
微静脉收集毛细血管网的血液。
微静脉壁有平滑肌,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是微循环的“后闸门”。
6.通血毛细血管:是直接连通微动静脉之间的口径比较粗的毛细血管,经常处于开放状态,可使微动脉血液迅速流入微静脉。
通血毛细血管没有物质交换作用。
骨骼、肌肉的微循环中这种通血毛细血管比较多。
7.动静脉短路(动静脉吻合支):系存在于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吻合支,其结构与微动脉相似。
管壁较厚、管径较粗大。
通常其壁
的平滑肌,处于收缩状态。
这种血管无物质交换作用。
平时这种血管内,无血液流通,一旦开放将有较多血液从微动脉迅速流入微静脉。
人体皮肤的微循环中这类血管较多。